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那真心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当然,关于这个问题,不光是苏共最高层在吵,日本人内部也在吵,甚至是国际社会也是议论纷纷。
日本人吵那真心是正常的,统制派和皇道派一向尿不到一块,而且海军和陆军关于北进还是南下也一向是争论纷纷,如今搞出了这么一个大篓子,不利用起来大吵一番怎么对得起观众?
日本人吵吵不奇怪,奇怪的是日本人的敌人,中国人也在吵?吵什么?自然是吵伪满洲国和东北三省的问题。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对于伪满洲国的态度是不承认,但是也不交恶,只当是没发生这档子事儿,全副心思的忙着剿匪。
尤其是现在,正是剿匪的关键时刻,老蒋真心没心思管东北三省的问题。所以老蒋的意思是,咱们继续深入剿匪,东北的事儿就别管了,随日本人和苏联人狗咬狗算了。
但是张少帅却对此不太满意,九一八之后,张少帅在国内的名声真心是相当的糟糕,不抵抗将军的帽子牢牢地戴在头上,真心是被全国人民指着后脊梁骂。
张少帅也是要脸的人,尤其是不断地获知家乡人民在日伪统治下过这生不如死朝不保夕日子,而且麾下的东北军将士一个个思乡成疾,迫切想要打回老家。这给了张少帅相当大的压力。人心要是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而正在这时,毛子给了鬼子一个狠的,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这似乎是个机会啊!
张少帅觉得,如今鬼子的主力都被毛子牵制在了哈拉哈河一线,辽西走廊一线很是空虚,以他东北军的实力完全可以干一家伙。不说完全收复东三省,收复辽西地区还是有可能吧?
如果能收复辽西,张少帅头上的不抵抗的帽子自然就摘掉了,如果打得漂亮一点儿,说不定还能从民族罪人变成民族英雄也未定。
于是乎,张少帅是动了心思,不断地上下活动,联系一帮子老朋友和抗日志士,一封封的电报雪片般发给南京,嚷嚷着要收复东三省。
张少帅虽然这两年名声比较臭,但终归也是中国政坛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吼了一嗓子,立刻是群起响应。试想一下,连不抵抗将军都要抗日了,那其他人还能说不打鬼子吗?
于是乎,不管是真心抗日,还是嘴上喊口号抗日的,男女老少们顿时沸腾了。一封封全国通电,报纸头版头条上各种惊悚的标题是如雨后春笋一样往外冒。
这下老蒋就被动了,对老蒋来说东三省根本就不涉及自己的核心利益,山东河南往北,那都是其他军阀的地头,打烂了他也不心疼。现在他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南方,或者说西南,是一门心思的剿匪以及借着剿匪收拾西南各路军阀。
如今剿匪还没有完全成功,军阀们也没有完全摆平,让他半截为了张少帅去得罪日本人,那他还真心是不干。
当时,老蒋一方面继续嚷嚷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另一方面也从私交上做张少帅的工作(两人是结拜弟兄,换过兰谱。当然,老蒋的义兄第多了,比如前面的冯玉祥也是换过兰谱的兄弟。反正老蒋挺擅长用这一手拉关系的,只不过跟他称兄道弟结果堪忧)。
可是张少帅这个人公子哥的习气太严重了,有时候很好说话,但官二代的脾气上来了,那九头牛都拉不会来。反正任凭老蒋好话说了一箩筐,他就只有一句话:“我要打回老家去!”
这让老蒋是又气又怒,还偏偏拿张少帅没太多办法(谁让人家手里头有十几万大头兵呢!),可是让他真的跟日本人死过,他也不愿意。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嘴炮!
是的,就是纯粹的嘴炮。南京外交部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古以来,东北三省及蒙古地区就是中国之领土……中华民国对东北三省及蒙古地区之主权,是不容分辩的。今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不顾中国之主权,在哈拉哈河流域进行了毫无道理之战争,给吾之东北国民造成沉重灾难。惊闻噩耗,民国政府对此惊诧莫名,望苏联及日本之政府,本着尊重中华民国之主权及对和平之热爱,立刻停战撤军,使吾之东北国民能安居乐业重享和平之生活……”
这有用吗?肯定没用,反正就是空话而已。当时的南京政府维护主权领土完整抵御外辱,基本上也就是放空话。至于其他实质性的行动,基本没有。否则也不会等鬼子偷袭了珍珠港,当美帝向日本宣战之后,才急匆匆地对日宣战。反正那份宣战书看得让人直嘬牙花子,感情鬼子从九一八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作恶,杀害中国同胞,恶贯满盈也抵不上友邦之怒。果然是天大地大都不如干爹最大!
当然,这份嘴炮宣言,干爹们是满意的,甚至一直试图恶心苏联的约翰牛急不可耐地宣布:“东北三省乃是中华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任何国家试图用任何手段破坏中华民国对东三省之主权完整,都是非法的……大英帝国严正地发出警告,在东北三省驻扎的外国军队,应该立刻撤出东北!”
反正英国人是利用国联又一次对苏联施加压力,要求苏联立刻停战撤军,并再一次要求苏联和日本接受国联调查团的调查。
政治压力很大,托洛茨基有些头疼,他努力地想要在政治局做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的工作,可那两位根本就不听。无奈之下他只能再去做捷尔任斯基的工作,希望说服铁面人支持他的意见。
比较有意思的是,托洛茨基磨破了嘴皮子好容易才说服了捷尔任斯基,正准备在政治局进行投票否定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的意见时,托派内部又出了问题。加米涅夫莫名其妙的就弃权了,导致局面依然是四比四,托洛茨基的提案腹死胎中。
讲心里话,在加米涅夫弃权的那一刻,托洛茨基的眼镜都碎了一地,他实在想不通加米涅夫怎么会掉链子。
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加米涅夫不爽呗,之前托洛茨基满足了季诺维也夫的愿望,那货在共产国际的权势大涨,间接地导致了加米涅夫的权势下降。这如何能忍?
反正心里头憋着一口气的石头是一直在等机会要将托洛茨基一军,而这个机会也是说来就来。摆了托洛茨基一道之后,加米涅夫就在自己办公室里坐等托洛茨基来做工作了,他都想好了条件,要么在党内给他一个实职,比如说中宣部或者监察部部长副部长什么的,要么就得给他在人民委员会弄一个位置。如果不满足他,一切都免谈!
那么托洛茨基能满足加米涅夫的愿望吗?根本就做不到,大会结束不到半年,中央的各部门才刚刚调整完毕,这时候又突然进行调整,说不过去哈!
可能有同志问了,加米涅夫之前开大会的时候干什么去了?怎么这个时候才要官呢?
答案很简单,开大会的时候列宁还在盯着,为了权力的平衡导师大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那时候加米涅夫刚刚变成大长老,收获已经很大了,算是比较满足。可是这次被季诺维也夫一刺激,他立刻就不平衡了,这才狮子大张口。
问题是他再张口也没用,因为托洛茨基此时真心是没办法调整,你想想,想从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那边抢职务,希望渺茫。而从托派内部调整,自己人恐怕第一个就不干了,那是会影响团结的。除非托洛茨基这是准备散伙,否则绝不可能这么干。
自然的,加米涅夫的要求就无法实现,以他的脾气自然也不会支持托洛茨基的提议。所以任凭英国人借着国联大喊大叫,苏联是没有任何反应。这个事儿就一直拖了下去。
到了八月份,远东红旗方面军经过一轮追击,不光将阿尔山夺了回来,连本带利将海拉尔也占领了,甚至兵锋直指齐齐哈尔。在这一轮追击战中毙伤鬼子三万余人,俘虏五千二百余。这么说吧,关东军在北满地区存在感跌入了冰点。如果不是远东红旗方面军兵力不足无法继续乘胜追击,拿下哈尔滨都不是问题。
日本人不光是在北满洲遭到了承重的打击,在南满地区,随着关东军的不断抽调,给了赵SZ和杨JY可乘之机,乘着日军虚弱的机会,南满的游击队是极大的壮大起来,将整个南满地区搅和得天翻地覆。
可以说,鬼子在东北的势力跌入了自九一八以来的最低谷,一度的南次郎要求从朝鲜和本土抽调兵力填坑,甚至要求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好在大本营这次坚决地拒绝了关东军的要求,要求南次郎必须保持克制。
为什么日本人这次这么老实呢?主要是被红军的强势吓住了,皇军六个师团,说起来都是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了,却在跟红军的正面战斗中被打崩溃了。这充分说明露西亚鬼畜已经是今非昔比,不管不顾地进行全面战争风险太大。
另外就是鬼子内部的南下派开始发力了,他们认为苏联远东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却尽是没有开发的不毛之地,就算皇军能抢下来意义也不大。更何况一战后期干涉俄国革命的时候,皇军也不是没去过西伯利亚,事实证明那是不折不扣的大失败。鉴于西伯利亚是食之无味的鸡肋,那么为啥要为了鸡肋拼死拼活呢?
而且进入八月之后,哪怕是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这样的主战派也基本上满意了,再打下去,那真心会变成全面战争,到时候真心就不好收场了。所以当托洛茨基再次在政治局提议用外交方式解决问题时,哪怕加米涅夫依然弃权,他的建议也被通过了。
接下来就是旷日持久的谈判了,而谈判的焦点问题就是怎么停战,鬼子表示将承认之前哈拉哈河区域不再有边界纠纷,要求红军和外蒙古军队退出兴安省。而苏联则认为,没有那么便宜,好容易打下来的地盘,凭嘛还给你?再说就算要还,那也是还给中国人,老子可没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
分歧是空前巨大的,甚至一度谈判濒临破裂,原因是英国人又在使坏,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货暗中对鬼子示意,如果日本政府继续扩大同苏联的战争,英国政府不会反对。英国人的表态让皇道派很是欣喜,又开始积极地活动,强烈要求继续战斗找回场子。
为了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也是彻底地粉碎鬼子的野心,在李晓峰的建议下,苏联采取了两个策略,第一是让远东红旗方面军再发动一次突破作战,再给鬼子一点儿眼色瞧瞧;另一方面在海拉尔成立了一个兴安省临时政府,其中冯玉祥任临时省主席,马占山任省副主席。如此一来既给了鬼子好看,又堵住了英国人那张臭嘴。
这个决定让冯玉祥和马占山是喜出望外,哪怕兴安省不过是一个小分省,但省主席就是省主席,尤其是这还是从鬼子手里收复的失地,那政治影响力是响当当的。
不过有趣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在冯玉祥就任临时省主席的同一天,南京方面也发表了一个通告,宣布不承认冯玉祥的临时省主席身份,并再一次强调了国民政府对东北三省的主权。不过在通电的末尾却很有意思的表示:要求冯玉祥和马占山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不要当苏联的傀儡云云。
更有意思的是,私下里南京方面派遣了一批“接收大员”前往兴安省,准备接任一切行政权力。不用说这就是英国人出的鬼主意,这是准备继续给苏联上眼药了。
不过可笑的是,这批“接收大员”刚刚出了山海关就被日本人赶了回去,只好在昌平成立了所谓的兴安省省政府……(未完待续。)
66战鼓声近
时光穿梭,下半年进入八分月之后,那是一眨眼就奔向了年底。不知不觉1935年就过去一大半,在这一年里最大的事件就是列宁退休、德国废止《凡尔赛条约》以及苏联和日本在哈拉哈河的撕逼大战。
这是从和平走向战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都开始不得安宁。不客气地说,转过年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就已经不可阻止了。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主要轴心国已经趋于形成,甚至比历史上形成得更加早!1935年10月末,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冈田启介内阁突然再次遭到沉重打击,青年皇道派军官策动了一次针对统制派的大规模刺杀事件(历史上的二二六事件),虽然行凶者很快被镇压下去,但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
冈田启介不得因此辞职,而支持北进战略的皇道派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那一天开始,鬼子基本放弃了北进路线,改为南下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东北的局势开始缓和。甚至鬼子关于兴安省的问题作出了极大的让步(在鬼子自己看来是让步)。
鬼子建议,兴安省临时政府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只要兴安省临时政府承认自己是满洲国下属的自治省,一切都好谈。
对于这个提议,冯玉祥和马占山都一度有些动心,至于苏联方面自然也认为可以接受,但是却遭到了李晓峰的坚决反对。
“如果承认兴安省属于满洲国,等于是苏联政府间接承认了伪满洲的合法性……鉴于我们同中华民国、同英法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在最近一段摩擦不断,不断地遭到诋毁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间接承认伪满洲的国际地位,会遭到了更大的非议。”
李晓峰的话有道理吗?有,因为美国和英国对伪满洲国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永远”不予承认。一旦苏联承认,哪怕是间接承认了伪满洲,那美苏和苏英关系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不符合美英两国在华利益。
当然苏联和英国的关系也就是那么回事,大家谁也不求谁。但是美苏关系却不一样,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作用最大的就是美国。苏联的汽车工业几乎完全都是美国技术,三十年代更是大规模的从美国引进机床设备并大量聘请美国顾问。
如果美苏关系因为伪满洲国受到影响,波及到了苏联正在进行的工业化,那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历史上苏联为什么会承认伪满洲国呢?其实看看那个《苏日中立条约》也就是《苏日互不侵犯协定》的签字的日期,你就知道了。时间是1941年4月13日,也就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两个月。
那个时间段正是轴心国势头高涨的时候,德国在欧洲用闪电战击败了法国,将英国人折腾得焦头烂额,以至于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向美国表弟求援。鬼子也差不多占领了半个中国。
举目四望,反法西斯前景一片黯淡。作为同时和德国、日军接壤的国家。苏联肯定要采取一些自保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是换做美帝也会选择妥协。
而且从历史上看,这个条约确实避免了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从人家的国家利益出发,这是非常成功的外交胜利。
当然,在这个时空,李晓峰暂时是不打算跟鬼子签订什么中立条约的,现在还不是1941年,而且刚刚才教训了鬼子一顿,用不着对鬼子妥协。
在他看来,兴安省已经轮不到鬼子说三道四了,不服气咱们就继续打,看谁先撑不住!
当某仙人搬出了美国作为论据,准备接受鬼子条件的大佬沉默了。思考了片刻之后,托洛茨基问道:“安德烈同志,那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或者说怎么做既能体面的结束战争,又不至于开罪英美呢?”
托洛茨基这等于是踢皮球了,这个难题他解决不了,那干脆就让某人自己去解决。
李晓峰想了想回答道:“鉴于我国唯一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的中国合法政府是南京国民政府,我们应当尊重南京方面对于兴安省的主权……”
他还没说完,斯大林就急了:“你的意思是说拱手将红军激战三个月,付出了大量流血牺牲的战果送给南京,让英国人逞心如意?!”
“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李晓峰笑了笑回答道,“南京方面对兴安省的主权是不容辩驳的,但是鉴于南京方面无力行使主权,也无力保住国土。那么确保该省不受敌对势力的侵略,确保中国公民的人权不受侵害,就该由我国和国际社会共同负责。”
“我建议,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争取美国的支持,我国保证尊重中国对兴安省的主权,以及保护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由美国政府负责监督实施……”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政治局的大长老们都傻眼了,谁能想到某人竟然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美国人能同意吗?”托洛茨基皱眉问道。
“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李晓峰笑着回答道,“英美两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都持有遏制日本在华野心的主观意愿。但是他们在华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人并没有跟英国人穿一条裤子,如果我们给美国人一点好处,相信他们愿意发挥作用。”
美国人有这个意思吗?应该说有,虽然孤立主义依然是雷打不动,但这并不是说美国国内的政治势力就愿意窝在北美这么一亩三分地折腾。拓展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其实也是他们的愿望,否则一战美国人也没必要参合了,别把他们真的当成了民主国家的活雷锋!
只不过让美国人比较悲剧的是,他们刚刚上场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给欧洲的表哥们留下一个狗大户的印象,美国军人在一战中的表现实在谈不上有多好。
这也间接导致了在战后分蛋糕中,美国人并没能完全跟英法平起平坐。大失所望的美国人只能再一次捡起孤立主义的遮羞布,再一次躲回老家等待。
这么说吧,孤立主义其实就是美国人同英国争夺第一把交椅失败之后的自我安慰,说是遮羞布也不为过。只要到了条件合适的时候,美国人毫不介意扔掉这块破布。君不见二战之后,美帝还有人提什么孤立主义吗?
美国人其实就是矫情,明明想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又担心英国人不给面子,只能弄这么一个玩意儿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只要条件成熟,他们是很愿意参合事情的。
比如这一次,条件就比较成熟。首先,苏联给出的借口和条件都不错。一直以来美国在华势力范围都是长江下游,对于东北地区缺乏影响力。这一次苏联人给了他们介入东北事务的机会,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其次,就在苏联人抛出橄榄枝的同时,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提前签订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个协定意味着德国、日军和意大利轴心初步形成。
不用说这个协定就是冲着苏联去的,出于平衡国际势力的角度出发,美国人自然要偏向苏联一点,答应苏联人的提议也就很正常了。
最后,英国人不是一直在吼兴安省的人道主义灾难吗?如果美国能在这场所谓的灾难中发挥比英国更大的作用,不是间接证明了比英国表兄强么!
所以苏联人刚刚提议,美国人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很快就无视日本的抗议派遣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监督团以及红十字会前往兴安省。
这一下给英国和日本气得,英国人是忙活了半天,就指望通过施加压力让苏联屈服,好混一点儿东北利益。至于日本人,本来在长江流域就跟英美争得不可开交,这下倒好,美国鬼畜都抵达皇军在华大本营了,这简直是大大的失败!
顿时,这两国的政坛就炸开了锅。可是无论他们怎么闹腾,苏联和美国就是不为所动,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给这两家气得,简直是七窍生烟!
“可是最后咱们不还是让美国人沾了便宜吗?”雾风耶维奇很不理解地问道,“既然如此,何不干脆对英国人退一步?”
李晓峰摇了摇头:“你不懂。英国人比美国人难缠多了。放英国人进入东北,其危害比美国人大十倍!哪怕是把我国在东北的利益完全给日本人,也比让英国人插手东北来得安全!”
“那您就不担心两国关系破裂?”雾风耶维奇又问道。
“破裂就破裂呗!”李晓峰笑了笑道,“反正咱们也不求他,而且就算求英国人,人家也不会给咱们好脸色。对于英国人来说,我们是破坏他们在欧洲和世界布局的捣蛋鬼,怎么都不可能给我们好脸色看。”
微微一顿,他又道:“而美国人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英国人的竞争对手,而且是暂时处于下风的竞争对手。他们很乐意拉拢一批小伙伴一起拆英国人的台。比如说我们,如果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美国人会更加卖力地拉拢咱们,他巴不得我们去搅和英国人的好事。”
雾风耶维奇点点头道:“我明白了,也就是说一旦有一天英国的势力崩溃了,而我们又重新强大起来,那时候美国人就会将我们当成敌人,是吧?”
“你说得很对!”李晓峰一边说一边在心里补充了一句:“这一天已经快了。”
当然,李晓峰并没有认为现在的苏联就有这份实力,客观上说苏联在世界主要强国中依然是吊车尾的存在,现在就想去挑战大流氓的霸权,那就是自不量力。最典型的的榜样就住在隔壁——看看德国人,国际政坛上的活雷锋,以自身的毁灭挖断了英法两国的墙角,让这两国维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解体崩溃,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李晓峰可不想当改朝换代的活雷锋,最好还是像历史上一样,让德国人去趟雷吧!说实话,这两年德国人的表现真心是出色,希特勒这个家伙虽然有点神神叨叨的,但还真有点本事,反正经过一系列的忽悠大法给英法两国弄得五迷三道,不断地解开锁紧德国战争机器的枷锁。
这期间,李晓峰是一直偷着乐,他真心想看看四年之后,被英法“宠坏了”的德国人没有首先去消灭共产主义,而是第一锄头就挖断帝国主义的墙根时,他们会是什么表情。说实话,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当然,这还需要时间,而且苏联还得修炼好内功。否则,当帝国主义的墙根被挖倒时,苏联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获取政治利益。
所以进入1935年下半年,李晓峰的关注重点就不是远东战场,而是正在蓬勃发展的苏联汽车工业。
和政治局关注的焦点不同,李晓峰并没有将目光仅仅放在美国人那里,如果仅仅是民用车辆,大量引进美国技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当时的苏联,尤其是红军来说,引进福特技术的吉斯卡车实在是凑合。是的,别看红军在二战中生产了大量的吉斯卡车,但是这是迫不得已,是红军在没有选择下的选择。
客观上说,吉斯够便宜,生产也简单,很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吉斯毕竟是民用车辆,载重能力和牵引能力有限,对于基础设施落后的苏联来说,它真心只能凑合用。
与此同时,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军用底盘都是专门设计的,性能比毛子的民用品高得多。历史上在二战中,毛子如果不是获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所谓红军的大炮兵主义根本就玩不起来(严重缺乏载重卡车)。
而现在,政治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便宜的民用货,如果不出意外,一旦开战,载重卡车的短板就会要了红军的老命。李晓峰可不想掉坑里,所以很有必要引进专门的技术,发展符合红军需要的载重卡车。
那么当时的选择多吗?应该说还是不少的,德苏关系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在汽车工业上,德国人还没有卡脖子。不管是奔驰、欧宝、宝马还是MAN都有技术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至于美国人,不管是货车中的凯迪拉克(肯沃斯卡车,属于佩卡集团)还是福莱纳货车公司也都能满足需求,甚至连芬兰的SISU(西苏)卡车也能胜任。
不过李晓峰对这几家都没有兴趣,德国货虽然好,但是加工要求太高,不符合苏联的国情。在中小型货车领域已经选了福特,大卡车就没必要让美国人继续参合了,多元化的引进技术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很重要。至于SISU,诚然后来的西苏卡车很符合苏联的路况,但是这毕竟是一家成立于1931年的公司,当年在技术上并不拔尖。而且引进芬兰技术会让一部分大佬很尴尬。
思来想去,李晓峰将目光对准了捷克和奥地利,不管是太脱拉、斯柯达还是斯太尔都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而且作为东欧的这一票小国,其市场本来就不大,相信他们很愿意拓展国际市场。
经过雅科夫的考察,李晓峰最后将目光锁定了捷克的太脱拉和斯柯达。尤其是前者,作为卡车中的越野之王,它相当符合红军的野战条件。毕竟红军需要的不仅仅是公路运输卡车,而是拥有良好越野性能的载重底盘。
很快,在1935年12月,在李晓峰的强烈要求,以及提供无息贷款的支持下,引进太脱拉卡车及发展真正军用底盘的工作全面铺开。按照李晓峰的要求,重点发展的将是全驱卡车,重点就是6×6型号,甚至8×6和8×8型号也在未来规划当中。
说实话,对此李晓峰是很急迫的,眼看就是1936年了,满打满算离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两年多的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方位的榨干太脱拉的技术,这真心是个难题。
为此,某仙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于捷克来的技术专家,一律用中央委员的标准予以接待,甚至从全国抽调最好的技术人员跟着学习,那真心是一分一秒都不带浪费的。
在李晓峰的扶持下,在乌拉尔山区,一座崭新的汽车城拔地而起。这座后来被称为安德烈工厂的汽车城,从1941年6月开始在四年内生产了超过两百万辆载重卡车,其中接近一半是6×6型号,剩下的也多为8×4型号,解决了红军炮兵对牵引车辆的迫切需要。在二战胜利的那一天,该城被授予了红旗勋章。
而就在李晓峰忙着引进太脱拉技术的时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围绕着西班牙未来的走向,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第一次在战场上进行正面交锋……(未完待续。)
67目标比斯开湾
1936年1月1日,正是列宁格勒最寒冷的世界,天寒地冻之间,一艘异常削瘦的船舶缓缓地从船台上滑入了水面。这艘半成品稳稳地停在了水面之后,在几艘拖船的帮助下缓缓地靠上了列宁格勒红旗造船厂的舾装码头。
一年之后,这艘被命名为卓越号的33型驱逐舰正式加入了北方舰队的序列,而她的另外三艘姊妹舰也将陆续在北方舰队服役。这就是开启了红海军现代化开端的卓越级驱逐舰。
从卓越级开始,红海军开始迎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新式舰艇极大的提高了红海军的战斗力,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历史上也将这个时间段称之为红海军三十年代的造舰狂潮。苏联官方则称之为三三年造舰计划。
不过今天我们重点要谈的不是红海军的造舰计划,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全世界各国类似的造舰计划太多了,比如说纳粹德国的造舰计划,比如说西班牙的大舰队计划。
日不落帝国,提起这个词汇,同志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但是第一代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来源于卡洛斯一世(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洛斯五世)的那句话:“在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