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列宁格勒案件”终审结果出来之前,罗科索夫斯基既不是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军长、副军长,也不是政委。当时他是机械化步兵第一军下属的摩托化步兵第一师师长。
当时的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编制下,拥有三个师和两个炮兵旅。除开罗科索夫斯基的摩托化步兵第一师外,另外的部队分别为:第一坦克师,第二坦克师,以及炮兵第一旅和第二旅。
从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编制我们能看出,这是一只机械化程度或者说坦克化程度很高的合成部队。用于战场突击的坦克部队占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强。配属的两个炮兵旅,分别下属四个炮兵团,分别是一个重炮团、一个榴弹炮团、一个加农炮团和一个火箭炮团。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炮兵团全部实现了摩托化!
应该说从编制上看机械化步兵第一军还是很强大的,至少当时的图哈切夫斯基和哈列普斯基是比较满意的。而在1934年7月进行的北方1934演习中,机械化步兵第一军表现出了很强的战场突破能力(至少在演习中是如此)。
就在图哈切夫斯基和哈列普斯基准备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战斗力时,列宁格勒案件爆发,图哈切夫斯基下台,连累负责装甲兵工作的哈列普斯基一起完蛋,前者被迫去预备役混日子,后者被调到了基辅军区当司令员。
被调整的还不仅仅是图哈切夫斯基和哈列普斯基,一起下台的还有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军长、副军长和政委以及参谋长。这么说吧,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上层全部被拿下,领导班子被撸完了!
军一级的领导班子完了还只是对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第一重打击,更要命的是之前参与了列宁格勒案件的基层军官,这一批营连级的指挥员有很大一部分都参与了那场倒霉的斗殴。其中性质“恶劣”的营级干部全部被撸,连一级也有一部分被迫退役、调离岗位或者进入预备役。
这么说吧,这一事件让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最上层和中基层被扫荡了一遍,哪怕是幸免于难的那些军官也是士气低落和人心惶惶。
可以说在1934年,机械化步兵第一军是高开低走,七月份以前是顺风顺水,七月份以后就是一片混乱。这种可怕的混乱一直持续到了1935年年初也没有停止的迹象。
也就是说从1934年八月份开始,机械化步兵第一军就处于动荡状态,军官们人心惶惶根本无心搞什么军事训练,部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下降。哪怕是罗科索夫斯基尽力去鼓舞士气,去维持正常训练也于事无补。
“部队的训练工作几乎完全中断,士兵士气低落毫无干劲,军官人心惶惶想得更多的是前途问题,甚至部分军官对于军委和最高军事法庭的裁决万分不满,认为米哈伊尔同志和涉事的其他军官同志遭受了不白之冤……”
罗科索夫斯基每说一句,李晓峰的脸色就难看一分,之前他有想过机械化步兵第一军会受到影响,但是绝对没有想到影响会有这么大,从罗科索夫斯基的汇报来看,这支部队的魂都散了!
大战将起,部队一片糜烂,这真心不是一个好现象。沉思片刻之后,他问道:“你需要多长时间来扭转局面?”
罗科索夫斯基苦笑了一声:“恐怕需要很长时间,最短也需要半年!”
李晓峰摇了摇头,果断地说道:“没有半年的时间,你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扭转这一切!”
“两个月?”罗科索夫斯基是目瞪口呆,他不明白时间为什么如此之少,“安德烈同志,时间太短了!”
“你只有两个月!”
“为什么?”罗科索夫斯基很不理解了。
李晓峰皱了皱眉头,微微思考了片刻,拿出一份绝密文件递给了他,罗科索夫斯基疑惑的接过去看了看,顿时脸色大变:“这才是将我们调到远东去的真实原因?”
罗科索夫斯基之前并不是知道机械化步兵第一军调往远东是要同日本人打仗,他和大部分中级军官的看法差不多,以为这是军委在惩罚图哈切夫斯基的嫡系,是变相的打击报复。
是的,当军委命令机械化步兵第一军东调之后,部队的军心和士气进一步下跌,普遍认为这是军委要给他们颜色看看,这是准备彻底清除图哈切夫斯基在军队的痕迹。甚至有谣言说,军委马上就要取消装甲兵这一军种,将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分散到步兵使用。
很显然,这种猜测是没有依据的,甚至不排除是图哈切夫斯基嫡系故意放出来的。不过,之前连罗科索夫斯基都有些信了,而眼下这份绝密文件是让罗科索夫斯基吃了一颗定心丸。
罗科索夫斯基立刻说道:“如果能向基层的同志们传达这个消息,我有把握在两个月内恢复部队的稳定!”
李晓峰却撇了撇嘴,这是绝密文件,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是他的心腹,才让这货知道缘由。至于向下传达,泄密了怎么办?毕竟这一两个月还要麻痹日本人。
“康斯坦丁同志,很遗憾,这是绝密文件,不能立刻传达。甚至你本来都不具备阅览的资格。”
啧……罗科索夫斯基嘬了嘬牙花子,本来他还想用打仗的消息来振奋士气,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而眼下部队又是这么一个状况,你说这怎么弄?
“这样吧!”李晓峰却为他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打仗的消息是不能泄露的,但是恢复部队的士气也很重要。你就向部队传达,你们去远东是参加长途奔袭演习,主要是检测机械化部队的远距离奔袭作战能力。嗯,我会让军委弄一个演习代号给你们,会让这一切看上去像那么回事!”
不等罗科索夫斯基点头,李晓峰又道:“光这样恐怕还不够,再加点料,你不是说流言和小道消息四起吗?那咱们不妨也利用一下这种危机感。你告诉部队上下,这次演习将决定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命运,如果表现不好,军委将直接裁撤你们,所有的团级干部统统退役,营级干部一律去预备役,至于普通士兵将全部留在西伯利亚开荒……”
罗科索夫斯基有些目瞪口呆,这么弄也可以?他想了想后也不得不承认,当前这种形势下,这是最好的办法了。打仗的消息不能泄露,可是去远东又势在必行,不给点解释下面的人乱猜,那干脆就利用他们的危机感,吓吓他们,让他们豁出去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罗科索夫斯基此时才真正松了口气,觉得自己的老上级真心是给他解决了大问题,就在他准备向李晓峰致以诚挚的谢意并马上赶回部队的驻地宣布这一重大消息时,李晓峰却将他叫住了。
“康斯坦丁同志,你认为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问题仅仅是士气和军心不稳那么简单吗?”
这个问题问得罗科索夫斯基一愣,因为他还真就觉得部队的问题完全是心理上的,是上层的斗争搞乱了部队的正常工作,只要排除了这些人为的干扰,那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李晓峰满含深意地望着罗科索夫斯基,不急不缓地问道:“之前的北方1934演习到底是什么情况?”
罗科索夫斯基又愣了愣,因为北方1934演习对机械化步兵第一军来说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大家伙只要一想起这场演习,马上就能想起后面的不幸,谁都不愿意提这个话茬。
李晓峰啧了一声,很严肃地问道:“难道对演习的结果部队都没有进行总结和分析?”
罗科索夫斯基脸上一红,还真是如此,因为从七月份开始随着列宁格勒案件不断发酵,部队上上下下谁还管之前演习的问题,关注的都是前途问题,尤其是图哈切夫斯基和哈列普斯基倒台之后,那是人心惶惶,谁还管什么演习。
李晓峰微微摇了摇头,又拿出了一份文件:“从这份演习概要上看,这次演习暴露出的问题相当的多,宏观层面讲,不管是BT2还是T26的性能都不够理想,尤其是BT2快速坦克,轮履两用设计从演习中看并不实用……”
罗科索夫斯基插了一句嘴:“是的,从坦克兵同志的反馈来看,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是使用履带行军作战,主要是轮履之间的切换很麻烦,而且行走系统也不那么可靠。”
李晓峰点点头继续说道:“BT2和T26还存在防护不够?火力薄弱的缺陷?”
“是的,不管是BT2还是T26装甲略显单薄,在新一代反坦克武器面前显得……显得比较脆弱,而它们的火力又不足以摧毁坚固的工事,根据我们的判断,它们的生存性恐怕是很成问题。”
李晓峰又问道:“我还听说机械化部队的后勤保障压力很大?”
罗科索夫斯基顿时大倒苦水:“后勤的压力太大了,油料的消耗完全在我们的估计之外。至于坦克和装甲车的零部件消耗更是……这么说吧,为了保障演习能够正常进行,我们的后勤仓库里的所有备件都被消耗完了,甚至在演习末期,为了让坦克正常出动,我们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从演习的经验来看,坦克部队的出勤率只有30%。”
这确实比较尴尬,因为李晓峰很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哈切夫斯基时代只注重装备数量,而忽视后勤保障。采购的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确实不少,但是备件却不多,一旦出了机械故障,就得像罗科索夫斯基说的去拆东墙补西墙,一度的每三到五辆坦克才能“保障”一辆能够正常执行任务。
当然,这也不全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责任,因为当时的红军上上下下都有这个毛病,管理太官僚化太粗犷化。再加上苏联当时的工业基础和工业能力也不是很好,生产的出的产品跟纸面上的设计要求是有一段距离的,也就是说苏联的机械化装备寿命是比较低的。
而后来卫国战争中就反映出了这个现象,当时纸面上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力量,但是在战争初期却显得不堪一击。除开德国的闪电战偷袭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大批巨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经过几年的消耗(打波兰、打芬兰)机械寿命已经快要消耗完毕,相当一部分都只能装样子凑数而已。
“我会命令哈尔科夫方面紧急给你们支援,尽量的保障你们未来的正常消耗。”李晓峰叹了口气,又问道:“除了这些还有别的问题吗?”
罗科索夫斯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道:“还有就是炮兵的问题,他们普遍反映装备的牵引车辆性能不够理想,一吨半的吉斯5汽车牵引76毫米野炮还凑合,对于107毫米加农炮和122毫米、152毫米榴弹炮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同志们普遍反映希望装备更多的履带拖拉机,它们更好用。”
李晓峰笑了笑,因为这个问题他知道,对于刚刚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俄国汽车工业来说,唯一生产方便和便宜的也就是吉斯5一吨半卡车。而这个车的性能对于当炮兵牵引车辆来说真心是够呛。尤其是这个车真心是民用货车,军用实在勉强,对于需要很强越野能力的机械化步兵来说,履带拖拉机才是他们的最爱。
而之前有提到过,拖拉机在当时的苏联相当的紧缺,因为搞集体农庄,拖拉机的缺口不是一般的大。哪怕是红军也很难搞到足够的拖拉机。不过客观上说,履带拖拉机确实比吉斯5汽车更合适炮兵使用。
想了想李晓峰决定帮这个忙:“我跟中型工业人民委员会商量一下,尽快满足你的部队对履带拖拉机的需求。”
如果说来李晓峰办公室之前,罗科索夫斯基是满面愁云,而现在他是欢喜得想要雀跃了。老领导太给力了,随便就解决了部队大部分们问题,这个消息传回去也能极大的稳定军心不是!
不过李晓峰却没让罗科索夫斯基高兴多久,他很严肃地说道:“说完了装备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谈谈战术和编制的问题。从演习的进程中,我能看到第一坦克师和第二坦克师有好几次突破预设阵地之后,很快就被‘敌人’的反冲锋击退了,对于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罗科索夫斯基回答道:“我觉得这还是坦克的性能问题,我们的坦克太……”
他还没说完,就被李晓峰打断了:“我认为这并不是坦克的性能问题,而是纯粹的战术问题!”
罗科索夫斯基吃了一惊,很不可思议地望着李晓峰,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老领导并不是什么军事家,对于机械化作战理论并没有透彻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专家是图哈切夫斯基、是乌博列维奇、是特里安达菲洛夫。而如今的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的战术及编制是这三位专家一手打造的,难道他们不比你这个外行强?
李晓峰却没有理会罗科索夫斯基的惊讶,而是自顾自地说道:“在我看来坦克部队之所以在突破和占领敌人阵地之后,很难守住突破口并快速向纵深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个:第一,突破正面还是过宽了,第二,坦克部队分成三个批次投入战场,导致力量被分散,以及让战斗组织变得异常复杂,第三配合坦克部队作战的步兵部队数量过少,在坦克打开了突破口之后,面对敌人的反扑时无法守住突破口……”
一开始罗科索夫斯基还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很快他的表情就变得凝重起来了,他仔细回想了演习的经过,不得不承认,李晓峰的这三条都提在了点子上。这让他对某人大为佩服,甚至认为难怪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会跟某人站在一条阵线,而不是跟图哈切夫斯基站在一起。
不过罗科索夫斯基绝对想不到,李晓峰不过是一个卑鄙的“小偷”,他不过是拿后来苏联人总结的经验复述了一遍而已。对于图哈切夫斯基的机械化部队,红军通过实战发现了一大堆问题。
比如红军作战正面的宽度问题,后来证明图哈切夫斯基的判断出了错误,他错误的估计了红军的战斗力,突破正面设得过宽,导致攻击的难度变得非常大。
再比如坦克部队的队形问题,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要求,红军的坦克分成了三个集群——支直接伴随步兵集群、远距离支援步兵集群,以及消灭地方炮兵和5到7公里纵深目标集群。
看上去分工明确,但实际上在战场上配合很成问题,到了卫国战争爆发时,就将三个集群改为了两个。
至于最后那一条,红军开始机械化的时候,确实有点忽视步兵的作用,片面重视坦克,结果呢!没有步兵配合的坦克部队根本无法完成作战任务!
当然,图哈切夫斯基当时搞出的机械化部队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炮兵的火力密度不够等等。不过暂时李晓峰觉得能够加以改善的也就是上述三条,甚至就是这三条能改进多少都相当的难说……(未完待续。)
44锦衣夜行
“我个人的意见是给你的三个师各临时增强一个步兵团,然后再给你们拨一个炮兵旅……你觉得怎么样?”
罗科索夫斯基自然知道这两条都是针对之前演习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但是这种临时措施究竟有没有效果,甚至会不会有反效果都很难说。
比如他麾下的部队已经全部实现了摩托化,而红军中的其他步兵师那绝大部分真心就只是步兵师,别说摩托化了,骡马化都够呛。将这种纯粹的步兵师塞进已经初步实现了摩托化的部队中,会不会拖后腿?不光是步兵的问题,炮兵也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更加明显。
因此罗科索夫斯基给出的建议是:“我认为与其给每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增加一个步兵团,还不如直接在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编制下增设一个步兵师,这样不存在任何配合问题。而且增强过来的部队也不会有意见。”
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给机械化步兵第一军补充一个步兵师,自然不用打破原有的框架,战术和配合问题也相对好解决。而且同每个师增强一个团相比,直接在军的编制下塞一个满编师,对于塞进来的部队来说也好接受。
毕竟军人是有荣誉感的,没有哪个师长愿意看见自己的部队被肢解拆分给人家当小弟。哪怕不是从一个步兵师里拆,而是从几个步兵师拆,那些部队的师长估计都会有火气的——凭嘛练兵的是老子,等打仗了却不让老子带队上?
而按照罗科索夫斯基的方案调整,无疑会让塞进来的部队更舒服更好受一些。不过这个办法在李晓峰看来是治标不治本,从根本上说机械化步兵第一军下属的两个坦克师步兵不足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的治愈。
罗科索夫斯基解释道:“可以将增补过来的步兵师当成预备队使用,当坦克师需要支援的时候,可以灵活的投入。”
李晓峰对此只是笑了笑,按照罗科索夫斯基的解释去做不是不行,但是这么做时效性和灵活程度上肯定是有问题的。简单的说,坦克师发现需要支援,然后得向罗科索夫斯基这个军长申请,然后罗科索夫斯基给增补过来的步兵师下命令,该师长再给下面的团长下命令,这么一番沟通下来,恐怕战机就错过了。
不过李晓峰也没办法再坚持了,因为很显然机械化第一军上上下下并不觉得编制有太大的问题,哪怕是罗科索夫斯基也是看在他这个老领导的面子上才没有直接拒绝。这种事儿,只能在战场上见真章吃了亏了才会主动地去调整。
那就让你们吃点苦头吧!李晓峰在心里叹了口气,批准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建议。
机械化步兵第一军终于东调了,理由自然是去参加子虚乌有的东方1935大型实弹演习,同时期一起东调的是第一骑兵军,很快远东红旗方面军的实力就得到了快速扩充,按道理说布柳赫尔应该高兴才是,但实际上这位元帅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远东的条件是比较艰苦的,而且环境跟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完全不一样,这一批部队千里迢迢的调过来,本来就比较辛苦,再加上水土不服,战斗力还能剩多少真心是无法保证。而眼不前离开战也就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点儿时间能让机械化步兵第一军和第一骑兵军恢复过来吗?
反正布柳赫尔是一点儿底都没有,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给这两支部队最好的后勤保障条件,让他们尽快适应。
布柳赫尔的压力很大,他很清楚这两支部队的后台都是些什么人。第一骑兵军就不用多说了,斯大林的嫡系,其军长铁木辛哥可不是挂的中将衔,这位实际上是集团军级的,授衔中获得了上将军衔,甚至之前已经调任明斯克军区司令。这是突然要打仗了,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要给老部下一个捞战功的机会,这才将其“降级”使用。
至于机械化步兵第一军,这更是风云部队,之前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嫡系,那真心是御林军。别看图哈切夫斯基垮了,可是布柳赫尔很清楚这支部队的后台并没有垮掉,甚至还极大的增强了,李晓峰、乌博列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哪一个是好惹的?
这么说吧,这两支部队调过来根本就不是来当援军和后备队的,很显然军委的意思是让这两支部队打前锋,是来刷战功镀金的。这么两支有分量的部队不管谁握在手里都得多掂量,别说出了闪失,哪怕是仗打得不出彩,军委的大佬都能生吞活剥了他布柳赫尔。
甚至不光有这方面的压力,更大的压力还来自于党内斗争,布柳赫尔虽然身处远东,但这不代表他对党内发生的一切完全一无所知。能当上元帅的就没有政治上的白痴,布柳赫尔很清楚,一旦他表现得不那么完美,托洛茨基会立刻搞风搞雨,借此攻击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对军委的控制。甚至如果他表现不出色,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也绝对不会介意让他一个人背下所有的黑锅。
军事上问题多多,政治上一团乱麻,布柳赫尔要是能高兴和轻松起来那才叫见了鬼。
“司令员同志,哈拉哈河周边的几个哨所又遭到了日军的袭击。”
就在布柳赫尔为了第一骑兵军和机械化步兵第一军头疼的时候,日本人也不让他消停。实际上这一个多月以来日本人就没有消停过,不断地用小股兵力袭击和骚扰蒙古军队的哨所,制造了不少流血事件。
“伤亡大吗?”布柳赫尔揉了揉额头问道。
“蒙军称一座哨所被烧毁,死伤一百多人……”
布柳赫尔啧了一声,这个结果真心不能让他满意,按照军委的指示他很早就命令蒙军加强警惕,尤其要注意日军的小股渗透和穿插袭击作战,可很显然蒙古人并没有将他的警告听进去,一座哨所被烧毁,死伤百余人,这已经属于重大伤亡了好不好!
布柳赫尔在心里叹了口气,一面下命令再次提高警备级别,尤其是严厉地警告蒙军必须引起重视,另一面也得给军委写检讨电报,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给格鲁乌下了一道命令:“近日内拔除日军至少两座哨所,消灭至少两百日军!”
可能有同志奇怪,格鲁乌不是KGB的队伍么,怎么会交给布柳赫尔指挥呢?这还要从李晓峰说起,自从日本人挑起事端制造摩擦后,他就知道这个事儿无法善了。而大规模的惩罚作战是在五月份,这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要陪日本人慢慢磨,一味傻等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主动出击争锋相对的给日本人颜色瞧瞧。而这种袭扰和反袭扰作战就属于特种作战的范畴了,在这个方面不管是正规的红军还是内务部的边防部队都不擅长,只有格鲁乌最适合干这个事儿。
作为KGB的老大,调遣格鲁乌去远东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实际上从布柳赫尔前往远东任职开始,一个格鲁乌的特种作战旅就同时奉调远东。这一年多的时间,格鲁乌已经将周边地区摸了个烂熟,甚至不止一次的前往阿尔山抗日根据地充当军事顾问。
“我们的目标是J21和J22两座相邻的哨所,根据空中侦察和侦察小分队的反应,这两座哨所各驻扎有日军一个加强小队,各拥有两挺重机枪、两具掷弹筒,总兵力约二百人……我们的任务是彻底摧毁这两座哨所,消灭所有的敌兵……请注意,本次行动不要活口,都明白了吗?”
托尼亚看了一眼他的兄弟,当每一个人都表示清楚了之后,他才继续说道:“维肯季的小队负责J21哨所,拉夫尔的小队负责J22,我们将乘坐DC1运输机空投在敌后,十点钟开始行动!”
“火力支援呢?队长?”拉夫尔问道。
托尼亚撇了撇嘴道:“这是摧毁敌哨所任务,所以正规军不能动手,我们不会有炮火支援。唯一的支援就是维萨里昂的直升机,不过你们知道,S11的性能不太理想,没有重武器,而且我们能够动用的直升机很少……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日军的火力也很弱!”
说实话,托尼亚不太喜欢这个拔除哨所的任务,他更喜欢之前的那种利用直升机快速进入再快速退出的打了就走的袭扰任务,不需要攻坚,也不需要硬啃敌人的火力点,轻松愉快伤亡几乎是微乎其微。而现在,哪怕是日军的火力不强,他也对攻坚兴趣不大。不过命令就是命令,尤其是这道命令还是直接来自于布柳赫尔元帅,这种级别的命令他们是不能拒绝的。
下午六点,十架DC1运输型带着一百名格鲁乌出发了,一路低飞,绕过了日军的观察哨将格鲁乌空投到了敌人后方,当托尼亚的小伙子们安然落地的时候,鬼子还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我不喜欢白天空降,太容易暴露了!”一个格鲁乌叨叨地说道。
“那总比晚上什么都看不见,一点儿参照物都没有来得强!”维肯季拍了那货的钢盔一下,教训道:“你不喜欢在荒郊野外落单吧?”
“为什么我们不能坐直升机过来,虽然那玩意儿太吵人了一点,但实话实说比伞降更安全更快捷!”
维肯季又瞪了那货一眼:“我们总共就只有十二架直升机,他们还要肩负火力支援任务,你认为能运这么多兄弟?好了,别念叨了,赶紧收拢兄弟,我们还要赶路!”
降落伞被匆匆掩埋起来,很快上百名格鲁乌就消失在密林深处,他们还有五公里的山路要赶,攻击的发起时间是晚上11点,五个小时抵近目标做好准备其实并不充裕。
好在这一路上还算顺利,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格鲁乌会从背后插他们一刀,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正面。
“记住,千万不要硬拼,如果敌人的火力太强,就指示给直升机让他们解决,尽量的减少伤亡!”
托尼亚最后看了一次表,再过十分钟,战斗就要打响,让他比较安心的是,他的小伙子隐蔽得不错,而且全部都进入了攻击阵位,只要等直升机一到,就可以大干一场了。
黑压压的夜空看不到一颗星星,刺骨的寒风和地面上的积雪提醒托尼亚这还是冬天,不过他并不觉得冷,格鲁乌配发的防寒服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甚至不错得有点过分了,长距离行军之后产生的热量全部裹在了衣服里,让他都出汗了。
托尼亚是1926年才加入格鲁乌的,当时他才刚刚结束三年的兵役,正在考虑是回乡务农还是进入军事学院深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上级推荐给了格鲁乌。经过一连串近乎苛刻的考验和超级严格的政治审查之后,他进入了这支从来没有听所过的部队。
一开始,托尼亚以为自己加入的是类似红军近卫军一样的存在,但后来他才知道,错得相当离谱。近卫军神马跟格鲁乌根本没法比,至少近卫军不需要学习驾驶汽车、坦克和学习跳伞,近卫军也不需要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近卫军也不可能时不时被派遣到国外执行秘密任务,当然近卫军更没有严苛到极致的保密条例。
所有的格鲁乌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全方位的保密,不能向任何人哪怕是亲人透露一点儿口风,否则一律以叛国罪论处。托尼亚可是知道叛国罪的性质,1928年,他和他的小队就通过秘密渠道潜入巴黎,刺杀了斯大林的前秘书巴让诺夫,让这个卑鄙的叛国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让人窒息的保密条例托尼亚很是无语,原因很简单,每一次他的小儿子波利斯追问他的工作岗位时,他都只能很尴尬的告诉波利斯他只是一个部队饲养员,其主要工作就是喂猪。天地良心,托尼亚这辈子除了吃猪肉之外就没跟猪打过任何交道。最主要的是,托尼亚觉得自己的回答让儿子失望了,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至于饲养员,除了满身臭气还能有啥?
托尼亚多么希望波利斯能够为他骄傲,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向小伙伴吹嘘自己的父亲是多么伟大和了不起。要知道他获得的红旗勋章一点儿都不比隔壁小胖子家的老胖子少,那个货不就是给某师长开过车,混了一枚红旗勋章而已,有啥值得炫耀的?
一想到这儿,托尼亚就有些愤愤不平,他真刀真枪的获得了三枚红旗勋章,以及苏联英雄和列宁勋章,而这些奖励却只能挂在旅部,却不能拿回家,这是多么气人啊!
“队长,队长!”
托尼亚猛地打了一个激灵,他这是怎么了,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胡思乱想,真心是失误。他在心中骂了自己一句,问道:“什么事?”
“直升机快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