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不是全部,”乌博列维奇越说越兴奋,他点了点地图上的德国北部地区说道:“拿下什切青之后,以我们的兵力攻击柏林是有力不逮,但是继续向西扫荡却完全可行。我们完全可以派遣小股部队继续向西深入德国东北部地区,按照托洛茨基同志的说法,德国的无产阶级可是很强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片地区大做文章,甚至可以直接拿下德国北部的工业重镇罗斯托克!”

李晓峰立刻也是眼前一亮,托洛茨基不是一直在吼着世界大革命的中心是德国么,那他就在德国好好闹一闹。如果能在德国的东北部地区重新掀起一股革命高潮,不说最后能取得多大的成果,必然也会让德国的艾伯特政府重新手忙脚乱一阵子。搞乱了德国,也等于间接的削弱了协约国的干涉力度!

最重要的是,这么打投入小,而且背靠波罗的海,如果仅仅是小股部队深入,就算面临包围也能撤出来。甚至,李晓峰想到了更多,谁说只能从陆路攻击什切青来着,完全可以再玩一次两栖攻击,从海上袭击德国东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

想到这儿,李晓峰也有些兴奋了,脑洞大开的他不断地提出一些“奇思妙想”,虽然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是却给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提供了更多创意,使得这两位军事家能够极大的完善他们的设想。

李晓峰这边在不断晚上那个有些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时,图哈切夫斯基跟福煦之间的战斗终于打响了!

9月29日,在布茹拉河河畔的沃维奇,刚刚开始抵达这座城市的法国军队忽然遭到了红军的袭击。一场预谋已久的快速袭击之后,法国人被击退了,而红军的骑兵乘机向前大胆穿插,一举在法国军队和美国军队的结合部撕开了一条口子。

初战告捷,图哈切夫斯基一举将投入了后续三个师跟进,一边继续扩大突破口,另一边快速向前,在9月30日凌晨,法国人和美国人才惊愕的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基本切断了。

不光是联系被切断了那么简单,在9月30日这一天,负责包围并消灭美国远征军的九个师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大举出动,由骑兵领头向美国人发动狂攻,美国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准备不足的前锋部队被红军的骑兵绞成粉碎,战至当天晚上,图哈切夫斯基的第一步作战构想已经基本达成……(未完待续。)

529确实不妙!

美国陆军第42师在图哈切夫斯基的攻击下很是狼狈,完全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42师官兵几乎一簇击溃,被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哥萨克骑兵追得鞋子都跑掉了。

对于这样的表现,42师师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相当的不满意,作为一个特别骄傲的军人,总是喜欢戴软帽和叼着玉米芯烟斗上战场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骚包。

作为军人世家,麦克阿瑟在自己老头的关照下,军事生涯走得相当的顺利,1917年晋升临时上校,成为42师参谋长,1919年成为42师的代理师长,甚至在那一年六月份,年仅39岁的他成为了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麦克阿瑟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别以为美帝就不讲人情不讲裙带关系,这一点全世界都无法免俗!比如在另一个官二代巴顿爬得也挺快,而且巴顿在西点军校的成绩真心是不怎么样(甚至这货是走后门进的西点)。

言归正传,对于小麦克阿瑟来说,一战就是用来刷履历镀金的,反正之前他刷得还不错,他麾下的42师刷出了个彩虹师的绰号。当然,麦克阿瑟这个人并不讨人喜欢,像他这种智商超高成绩超好的官二代无疑是相当骄傲的,看不起其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同僚也在常理之间。反正麦克阿瑟跟远征军司令部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没有上级喜欢他这样的刺头手下。

如今,麦克阿瑟镀金基本完工了,按照他本人的设想,接下来需要为将来好好的打算一下。一战结束,按照元老院的一贯作风,陆军肯定要挨刀的,弄不好就得回归一战之前那种悲剧状态。

所以继续在军队厮混是没有出路的,按照小麦克阿瑟的想法,他有两条出路,一个是去军事学院当院长,另一条就是跟他去菲律宾跳开裁军这个巨坑。

当然,不管是哪一条路,都不是想走就能走的,需要有足够光鲜的履历,如果在战场上的表现太差,凭什么让你丫占便宜。君不见一战中美帝第一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巴顿,这位也是挂着临时上校军衔,一战中表现也不差,跟潘兴的关系还不错,也是有后台的官二代,可一战刚打完,他的坦克部队就被裁掉了,悲催的巴顿只能去骑兵部队混日子。

而今天,就在小麦为自己积极规划未来的时候,他部队竟然被名不见经传的俄国土鳖打败了,这如何能忍耐?尤其是当麦克阿瑟发现自己的对手是一个比他小13岁的小屁孩时,他引以为傲的自豪和骄傲狠狠地挨了一鞭子。

什么时候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毛孩子都能跑到他面前耀武扬威了?!如果这都能忍受,麦克阿瑟就不是麦克阿瑟了。

反击!立刻反击!一定要给俄国蛮子一点眼色看看!

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42师很快重整旗鼓开始了反击,而图哈切夫斯基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更没有想到他坐火箭一样的提升速度让骄傲的麦克阿瑟嫉妒羡慕恨了。

实际上图哈切夫斯基根本就不关心敌人的指挥官是谁,对他来说美国人就是软柿子,就可以予取予求。对于这个对手他一点儿都没放在心上,在对四个美国师进行分割包围的时候,他真正关注的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动向。

法国人有什么动向呢?没有,法国佬就是一群骄傲的翘尾巴公鸡,他们还以为这是拿破仑时代,以为法国陆军还是欧洲或者说世界第一流的陆军,是举世无敌的存在。

这支骄傲的部队对旁边掩护侧翼的兄弟部队根本就看不上眼,也不关心,他们只是盯着华沙,抬头挺胸雄纠纠气昂昂的向华沙方向前进!

至于英国人,刻板的英国人到没有法国人那么骄傲,他们用英国人特有的严肃对待这场战争。总体而言他们很谨慎,甚至可以说谨小慎微,跟在法国人身边亦步亦趋。真心是不打折扣的全盘执行上级的一切指示。

问题在于,英国人在左翼,隔着法国人,根本就不知道美国人的遭遇。知道了也不觉得他们应该做点什么,法国人都没有反应,我们隔得这么远急什么?

于是乎战场上出现了很有趣的一幕,法国人和英国人仿佛没有看到美国人的困境,一门心思的向华沙挺进。而美国人则被图哈切夫斯基的当面三板斧砍得晕头转向,一时间阵脚大乱。而且随着英法两军主动地跟他们拉开距离,美国人的处境显得岌岌可危。

10月2日,当美国人被图哈切夫斯基彻底包围之后,英国人和法国人才有点回过味来:“似乎有点不对劲?美国佬哪去了?”

美国大兵被包围了,图哈切夫斯基的九个师将其团团围住,其中三个师挤在一起,只剩下急于证明自己的麦克阿瑟的彩虹师单独落在一边。

不得不说,麦克阿瑟也被他的小伙伴们坑惨了,当其他美国部队阵脚大乱向后撤退的时候,唯独他重整旗鼓发动了反击,结果就导致他孤立了出来,被单独包围了。

麦克阿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情况危急,我的部队英勇的抵挡住了俄国人的狂攻,守住了阵地,但是其他部队却被俄国人打得溃不成军……我就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孤悬在敌人的重围之中,离我最近的部队都在十公里之外……”

如果仅仅看麦克阿瑟的回忆录,那么这一次小麦是非战之罪,是他的部队太厉害太能打了,只有他抗住了图哈切夫斯基的攻击,是他的猪队友坑了他。

可真是情况真是如此吗?很可惜,麦克阿瑟又习惯性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他的部队确实发动了反击不假,但是反击却没有多少效果,在白俄罗斯方面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下,他的反击雷声不大雨点更小,分分钟就被撵回来了。

之所以他的部队会被单独包围,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麦克阿瑟为了给自己刷成就,违抗了上级的命令。当时麦克阿瑟的直属上级塞伯特给他的命令是先撤退,然后在布茹拉河北岸建立巩固的阵线。也就是说麦克阿瑟其实是抗命不尊从而没能逃出包围圈。而不是他所谓的被猪队友给坑了。

实际上在塞伯特看来麦克阿瑟才是不折不扣的猪队友,这个一门心思只想出风头的混蛋没有执行他的正确指示随同其他部队一起后撤,导致42师被单独包围在了布茹拉河南岸。这尼玛让他是想退都退不走了。

为什么塞伯特不能退?很简单,如果他继续后退,那42师真心是羊入虎口再也没有逃生的机会,在红军绝对优势部队的包围下,绝对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塞伯特只能命令撤退中的部队停下来,尽量的缩短同42师之间的距离,为将来帮42师解围留一线机会。也就是说因为麦克阿瑟这货逞能,导致了他剩余的三个师不能撤退,让他们一起也被包围了。你说塞伯特恨不恨麦克阿瑟?

也就是说麦克阿瑟的逞能行为反而帮了图哈切夫斯基一把,如果按照塞伯特的命令,四个师快速后撤,图哈切夫斯基还真不一定能追得到,也就更不用说将其包围了。

战斗刚刚打响,图哈切夫斯基很幸运的占据了上风,将美国人包围了。按照他的战役构想,接下来就是吃肉的时间了,北边的八个师死死地将英法联军挡住,然后南边的九个师用最快的速度吃掉美国的四个师。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很快就发现不对,美国人不是肥肉而是硬骨头,被重重包围的美国大兵并没有立刻就崩溃,相反他们很快就站住了脚跟,一边抵抗红军的进攻一边抢修工事,仗打得是一板一眼很有章法。

从10月2日到10月4日,白俄罗斯方面军的九个师轮番上阵猛攻,可就是奈何不了包围圈中的美国佬。虽然美国人的阵地不断地被蚕食,但是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到了10月4日黄昏,图哈切夫斯基受不了了,九个师打四个师,围攻了三天,不说将其一口吞掉,总要取得点儿决定性的进展吧?应该完成了分割包围,应该将敌人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了吧?

可是他看到了什么?进行穿插的部队根本就打不进去,冲进去一次就被赶出来一次,一条战壕往往要经过十五六次争夺。仅仅三天的功夫他的部队就付出万余人的伤亡,要是按照这个节奏继续打下去,他这九个师不够打半个月的。

“伤亡太大了,必须调整战术!”

图哈切夫斯基之前使用的还是他在波兹南的那种战术,说白了就是先用火箭炮轰,然后步兵冲,冲不过去就继续拿火箭炮轰,然后接着冲。这种犁地式的打法确实显得气势十足,但是效率真心不高,而且对后勤的要求相当的高。

谁让火箭炮的火力猛呢!反正李晓峰之前支援给图哈切夫斯基的那点儿炮弹已经基本上没有存货了。

图哈切夫斯基如是讲道:“给安德烈同志发电,请他立刻再支援给我们十万发火箭弹!”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的要求,李晓峰真心是想要吐血,你丫的真当火箭弹是二踢脚,可以想放就放随便招呼?这尼玛打出去的都是小钱钱好不好!

之前为了准备这场决战,他存了整整一年年才囤积了二十万发火箭弹,要是让图哈切夫斯基打个美国人就准备丢出去十几万发,这尼玛后面的仗还打不打了?

某仙人咬牙切齿地说道:“告诉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我们没有那么多库存,不要说十万发,五万发都不能给他,最多再支援给他三万发!”

三万就三万吧!对已经急红了眼的图哈切夫斯基来说,已经计较不了数量的多少了,该死的美国佬就像缩头乌龟一样难以对付。再这么拖下去,阻援部队就要挺不住了!

确实,英国人和法国人也不是吃素的,可能一时疏忽大意会让图哈切夫斯基占了便宜,但是他们不会永远疏忽大意。听闻美国人被团团被围之后,福煦是出了一身冷汗,之前他确实只顾着近在咫尺的华沙,忘记了可怜的美国朋友。

当塞伯特的求援电报像雪片一样送到福煦的案头上时,这位法国元帅才才意识到大事不好。如果美国人被消灭了,那绝对是一大丑闻。作为协约国的总司令他绝对会被那些无冕之王用口水淹死!

很快,福煦调整了部署,英法军队原地转向,从东进转为南下,一头就撞上了图哈切夫斯基的阻援部队。这一回合的交锋就让图哈切夫斯基知道了红军的阵地战能力有多差,依靠着骑兵不顾牺牲的从侧翼袭扰,才打退了英法两军的进攻。

图哈切夫斯基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他错误的估计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在英法军队的优势炮火打击下,他的部队几乎抬不起头来。此时,摆在图哈切夫斯基面前的是一锅夹生饭。美国人吃不下去,又顶不住英法军队的攻击,按照这种节奏走下去,白俄罗斯方面军恐怕将收获一场惨败!

图哈切夫斯基很为难,现在的他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赶紧收手,乘着英法两军还没有完全投入战场赶紧将部队撤下来,调整战术之后再打;第二种选择就是坚持到底,继续硬碰硬,拼着伤筋动骨也先吃掉美国人再说。

两条路各有优点,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撤退吧,倒是能保存实力,但是之前他已经向托洛茨基和军委打了包票,中央也对他也寄予了相当大的希望。如今刚刚开打受了一点点挫折就撤退,图哈切夫斯基有点没办法交代。

而且撤退之后还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接下来怎么打?这已经是在华沙边上了,为了打这场歼灭战,华沙几乎就是空的。撤退之后华沙100%保不住。

丢掉华沙的政治责任是那么好承担的?而且他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一退再退了,中央会怎么想?

再说放弃华沙之后怎么打?硬拼恐怕不行,接下来恐怕只能继续后撤,通过放弃白俄罗斯、乌克兰来拉长敌人的战线。可是刚刚才解放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是那么好放弃的?

总而言之,图哈切夫斯基如果选择撤退,那么一连窜的黑锅他就背定了,哪怕是托洛茨基一如既往的信任他硬挺他,在面对列宁派的压力时能不能挺住谁能保证?

撤退的政治风险太大了,可是不撤退的军事风险也不小,反正图哈切夫斯基经过一番推算发现,如果他继续之前的战略,强吃美国人,那阻援部队恐怕会被打光,最后的结果就是吃掉了四个师,搭进去超过10个师。这根本就是杀敌五百自损一千。

而且他还明白,这还是最乐观的推算,如果不那么乐观,阻援部队挡不住英法联军,那么一瞬间白俄罗斯方面军就会被撕成粉碎,到时候一样是惨败!

图哈切夫斯基算来算去,越算心越凉,这时候他总算想起了乌博列维奇的提醒,也终于明白了李晓峰之前为什么不去捅华沙这个马蜂窝。人家不是鼠目寸光,而是有自知之明,反倒是他就像个十足的傻小子,咋咋呼呼的就上场了,结果被揍得满头是包。

退!只能撤退!

经过一番痛苦的纠结,图哈切夫斯基选择了壮士断腕,退了还有翻本的机会,不退的话会把裤衩都输掉。虽然对他个人来说撤退恐怕要承担的很大的风险,但图哈切夫斯基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和没有担当的人。

而就在图哈切夫斯基刚刚下定决心的时候,李晓峰和乌博列维奇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十月五日上午,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苏霍伊的空军的掩护下,波罗的海方面军忽然从海上发动了对什切青的攻击!

这场袭击来得是如此突然,完全出乎了协约国的预料,大批刚刚抵达什切青的运输船来不及卸货就被俘虏。岸上还没有从晕船状态清醒过来的英法美三国军人只能束手就擒,付出了一点轻微的代价之后,波罗的海方面军占领了什切青!

什切青的突然失陷打了协约国一个措手不及,之前他们不是没有想过防备俄国人突袭什切青,在但泽和什切青之间部署了一只还像样子的防御力量,可他们就没想到俄国人不安常理出牌,从海上绕过了他们的防御部队突袭得手。

丢掉了什切青之后,不光柏林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华沙附近的三国联军的补给线路也受到威胁,甚至俄国人足够大胆的话,可以继续向西挺进,威胁德国的东北部。

之前艾伯特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定德国共产党,如今俄国人来了,德共恐怕马上又会死灰复燃!而德国一旦乱了,其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一时间协约国集团为难了,不知道是先集中全力去收拾图哈切夫斯基,还是夺回什切青……(未完待续。)

530被迫调整

占领什切青无疑是一招好棋,协约国之前的打算是全力在波兰打一个大胜仗,先解决图哈切夫斯基,然后回头收拾东普鲁士。之前他们对东普鲁士只是派遣少量部队监视和牵制。而什切青丢失之后,这种监视和牵制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这些负责监视和牵制的部队还有被歼灭的危险。

“命令部队向波兹南方向收缩吧!”

福煦很无语的捏了捏额头,美国人被图哈切夫斯基包围就已经让他很被动了,谁想到什切青这边又出了岔子,为今之计他也只能命令牵制东普鲁士的部队向南收缩。

福煦的意思其实就是让这些负责牵制的部队保护好进攻华沙主力部队的补给线路,现在他可经不起补给线再出问题了。

这种应对方式就是典型的求稳,客观上说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符合福煦此时的心理,他不是那种特别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将领,虽然协约国在他任总司令的期间获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不是他卓越的指挥艺术换来的。

不客气地说,福煦是等到了这场胜利,没有他,换其他阿猫阿狗一样也能获胜,甚至可以说德奥集团的战败,更多的是他们内部的原因,是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给了德国集团当头一棒。

总而言之,福煦的应对方式好像确保了补给线路的安全,但是却将什切青周边地区以及德国的东北部全部放空了。在这一片广大的区域内,协约国的军事力量成为真空,李晓峰想怎么折腾都可以!

对艾伯特政府来说,福煦的这种搞法就很让人恼火了,好容易他们才平定了国内的工人暴动,还没安生两天该死的共产主义魔鬼们又回来了,这意味着他们还得接着剿匪平叛,得将还在巴伐利亚附近维持秩序的军队重新调往北部。

这么来回折腾很费时费力不说,一旦军队向北走了,谁能保证巴伐利亚的共产党残余力量不会死灰复燃?到时候就算又一次平定了北边,还得继续回头剿匪。这种搞法真心属于作死!

艾伯特当然不愿意作死,但是协约国不讲道理哈,他们根本就不顾德国人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佬,巴不得俄国佬将德国打个稀巴烂才好。

不知道福煦是不是收到了这种暗示才下达上面那个命令的,反正他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很不满意,这让即将达成的凡尔赛条约又平地里多了一番变数,原本可以在十月份完成的谈判又一次拖延了。

当然,德国人在合约上签字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他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一点儿诉求,尽量地保全一点儿颜面而已。

不过也保全不了多少颜面,反正协约国没打算管德国人的死活,直接告诉德国人:“俄国人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儿!”

于是乎苦逼的德国军队不得不从巴伐利亚北上,穿越整个德国前去救火,连李晓峰都没想到这一招效果如此之好,仅仅占领什切青就让德国完全混乱了。

可能有同志会说这不是扯淡么?不就是一个调动军队的过程,怎么会混乱呢?很简单的道理,大批军队的集结和调动是需要交通线路支持的,而此时协约国的军队从法国正在横穿德国前往波兰,这就占据了德国东西交通干线,然后德国人还要从南往北调动,这两股潮流撞在一块,能不乱吗?

不通则乱,乱则更堵,反正德国的几大交通枢纽堵得一塌糊涂,这极大的延缓了德国和协约国的军事调动能力,间接的给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减轻了压力。

图哈切夫斯基对此的感触就最明显,之前德国还没有混乱的时候,英法联军就跟炮弹不要钱一样玩命的往他的部队头上招呼,强大的火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几乎是用人命往里填才将将挡住了英法两军的攻势。

而现在,德国混乱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补给有点跟不上,像之前那种猛烈的炮火覆盖就少了一大半。虽然他们的火力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白俄罗斯方面军总算是能承受住了。

不过,能够承受不代表好受,部队的压力小了,可图哈切夫斯基的压力就大了。之前有说过,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可现在他就不好撤了。

很简单,之前是应为实在顶不住才必须放弃原先的战斗计划,而现在能够顶住了,就没有撤退的借口了。至少图哈切夫斯基不知道该怎么向托洛茨基开口。

不光是军事这一个方面让图哈切夫斯基为难,更为难的是政治方面,之前他都已经豁出去不计较政治得失了。可是李晓峰突然占领什切青,一举推进到了德国的本土,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还比白俄罗斯方面军弱小(图哈切夫斯基是这么认为的),连弱小的兄弟部队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更强大”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没道理草鸡吧?

如果说之前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图哈切夫斯基还能咬牙承受的话,在李晓峰占领了什切青之后,他撤退的后路可以说被堵住了。比如托洛茨基就在第一时间催促他:“波罗的海方面军取得了重大战果,从根本上揭示了世界大革命胜利的序幕,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在华沙打一个大胜仗,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奏响革命高潮的乐章!”

好吧,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想撤也撤不了了,他必须消灭掉美国人,这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有退路的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做出了调整,从包围美国人的部队中抽调出了两个师加强给阻援部队,这几天阻援部队的损失太大了,再不加强真心是顶不住了。

这种调整是被动的,而且坏处也是相当明显的,之前乌博列维奇就说过,包围美国人用九个师的兵力是刚刚好。什么叫刚刚好呢?那就是少一点就会出问题!

果不其然,当图哈切夫斯基抽调走两个师之后,围歼美国人的战斗立刻就陷入了僵局,仅存的七个师只能说刚刚好够围住美国人,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对包围圈发动进攻了。

于是乎在图哈切夫斯基进行第一次调整之后,战场上陷入了僵持,包围圈里的“肥肉”咽不下去,而阻援部队虽然顶住了但还在不断地失血中。等于是图哈切夫斯基中了一个失血技能,一旦失血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崩溃!

图哈切夫斯基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之前乌博列维奇会警告他兵力不足,他确实是兵力不足。可现在明白了也晚了,因为他急急忙忙地发动战役,并且一口气将所有能投入的兵力都投进去了,所以现在他没有预备队可用,而且国内就算要增援他也需要时间。反正一时半会儿图哈切夫斯基是什么都指望不上了。

在第一次调整之后的第二天,他不得不找到了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同志,我们必须再次调整军事部署,前线打得太艰苦了。”

托洛茨基知道前线的情况吗?心知肚明,天天坐着装甲列车在前线演讲鼓舞士气的他很明白眼前的处境有多艰难。不过在图哈切夫斯基找他之前,他还是愿意往好处想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许咬咬牙挺过去了就好了!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现在却击碎了托洛茨基的美梦——挺不下去了,必须调整!

问题是怎么调整?反正托洛茨基是不可能接受撤退的,那样就太丢脸了,人家李晓峰带领弱势人马都打到柏林外围了,他和图哈切夫斯基兵强马壮却丢掉了华沙。那党内的同志们会怎么看他,会不会觉得他托洛茨基就是个嘴炮,真正能主导世界大革命的还得是列宁?

反正托洛茨基是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他也没办法向小伙伴交代不是?好在图哈切夫斯基这回确实是做了十全的打算,他充分照顾了托洛茨基的情绪,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从战场上的情况看,我军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对敌人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以我们现有的兵力很难一口气吃掉四个美国师,想要重新赢得主动,要想打开局面只能在美国人身上做文章!”

做什么文章呢?咱不是没那么大的胃口吗?既然一口气吃不下四个师,那就别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务实一点,放开北面被包围的那三个师,集中兵力先吃掉麦克阿瑟的42师!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需要维持包围圈,自然可以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将这部分部队投入到围歼42师的战斗中去不就打开了局面吗?

不得不承认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么一调整,等于是打两场阻击战,一面挡住英法联军,另一面阻击塞伯特的那三个师,然后专心致志地吃掉彩虹师。

应该说这么调整还真有戏,不过听完图哈切夫斯基的计划之后,托洛茨基脸上的表情怪怪的,为啥?难堪呗,最初的作战计划是先歼灭美国软柿子,然后掉头再打英法联军。而现在竟然变成了只吃掉一个区区42师,列宁派该嘲笑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反正这么调整托洛茨基还是有成为笑柄的可能,如果是小胡子或者斯大林那一类当家的,图哈切夫斯基这么“糊弄”事情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就算能保住一条命也得被撸掉官帽子。不过托洛茨基并不是那一类人,他还是比较注重实际的,情况不允许的条件下,在面子和里子之间,他会选择里子。

托洛茨基艰难地点点头:“那就先吃掉42师再说!”

图哈切夫斯基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托洛茨基否定他的提议,那样真心就玩完了。当然从托洛茨基的口气中也能听出,二导师是相当不满意的。什么叫“先吃掉42师再说”?无非是不满意这个结果,让图哈切夫斯基尽可能的在歼灭42师之后,再创造新的战机。

图哈切夫斯基苦笑了一声,心道:“吃掉一个42师都要老命了,创造新的战机?呵,打完42师,部队就必须立刻休整,根本就没有再战之力了。”

当然这些话图哈切夫斯基是不敢说出来的,说出来了,万一托洛茨基不同意,那不是悲剧了?干脆的,打完了42师之后木已成舟,基于部队的实际情况托洛茨基也不能反对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的这点小算盘能瞒过托洛茨基吗?作为一个人精,托洛茨基很清楚图哈切夫斯基真实的想法,托洛茨基之所以不说穿,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