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4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面上看,托洛茨基没有说李晓峰的建议比他的方案更高明,而是说什么更容易争取主动,而且还特别加了一个“风险很大”的评价。但傻瓜都知道,老托这已经是彻底否定了他之前提出来的保守方案了!
“嗯!”列宁轻轻点点头,做出了结论:“让安德烈同志赶紧拿出一个更具体的方案出来。政治局必须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往波兰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
李晓峰在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帮助下,很快就拿出了几份作战计划呈报中央。
方案一,依然按照前一阶段的作战设想,继续围歼波兰反动军队,在彻底消灭毕苏斯基的第一军之后,乌博列维奇的主力快速南下,争取在沃沃明附近再次打一个歼灭战,彻底扫清波兰反动军队。
方案二,鉴于帝国主义集团已经开始直接干涉,不如乘他们立足未稳,抢先发动进攻,消灭什切青的帝国主义干涉军,彻底地掐断波兰获得对外援助的通道。
具体方案是,从但泽和哥尼斯堡抽调部分军队,奇袭什切青。与此同时,乌博列维奇集团歼灭残敌之后,南下威慑毕苏斯基残部,以解除沃沃明的包围,并牢牢地将毕苏斯基的部队牵制在华沙。此后除用小股部队扫荡和封锁华沙之外,主力就地转入休整,当毕苏斯基物资紧张不得不打破僵局时,再设法围歼之。
对于政治局来说,第一种方案无疑更合口味,毕竟主动挑衅协约国集团,实在有点过于惊悚了。继续打波兰人,无疑国际上的压力更小,不容易导致形势全盘恶化。
不过这个方案一也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歼灭波尔斯基的残部还需要时间。而一旦南边的毕苏斯基发现形势不妙,很有可能放弃北上计划,转而向华沙逃跑。以沃沃明到华沙的距离,远在上马乌基尼亚的乌博列维奇还真是鞭长莫及。
其次,就算能顺利的歼灭波尔斯基残部,乌博列维奇的部队能不能快速南下,能不能将毕苏斯基的部队包围,这也是问题。毕竟乌博列维奇的部队在连续作战,部队的体力消耗是相当大的。万一南下行动不顺利,毕苏斯基缩回了华沙,或者干脆无法在运动战中占到便宜,吃不下毕苏斯基,那后面的情况就复杂了。
而方案二却能避免这些问题,由但泽和柯尼斯堡抽调部队袭取什切青很有点关门打狗的意思,切断了毕苏斯基获得外援的通道之后,再经过一段的封锁和围困,毕苏斯基必然是山穷水尽。那时候他要么活活被困死,要么就只能被迫出城决战。
一旦他选择后者,乌博列维奇的部队经过了休整也恢复了元气,吃掉毕苏斯基应该不是特别难。
不过这个方案也有问题,那就是一个“等”字。围困封锁华沙,困死毕苏斯基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这段时间内,乌博列维奇的部队只能在华沙周边“傻等”,天知道要等多久毕苏斯基才会山穷水尽?万一这货一门心思地当缩头乌龟,就是不出来,那怎么办?
而且必须看到,协约国集团不会陪你一起傻等,在毕苏斯基被围困的同时,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解围。一旦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抽调部分兵力一鼓作气地投入波兰战场。那时候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就要陷入华沙的敌人解决不了,新的敌人又蜂拥而来的被动中。
并且,要实现方案二的核心是袭取什切青,那么这个什切青好打吗?毕竟什切青也是重要的港口,那里现在不光有协约国的所谓志愿军,周边还有相当数量的德国军队,以但泽和柯尼斯堡的那点儿部队能顺利拿下来吗?
好吧,就算能拿下来,可这也将狠狠地得罪德国人,之前德国人很克制的袖手旁观,是因为他们无力东顾,而现在,恐怕协约国集团会很高兴地放任他们给犹太侵略者一个教训吧?
所以打什切青看上去很好,但是问题多多,弄不好还会给自己招来更多的敌人,实在不能路盲为之。
经过政治局的反复讨论,最后通过的果然是方案一,不过政治局也做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方案一必须继续完善,必须解决掉如何在消灭波尔斯基残部之后快速南下保卫毕苏斯基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掉这个最核心的问题,那么最好还是按照政治局最早的保守方案行动。
难题就摆在了李晓峰和特里安达菲洛夫面前,沃沃明到华沙不过三四十公里,而上马乌基尼亚到沃沃明有一百大几十公里。以当前协约国集团支援给波兰的空中侦察力量,沃沃明失陷,不超过两个小时毕苏斯基就会知道。这点儿时间完全不够乌博列维奇的部队回头包抄的。
甚至更可能的是,随着波尔斯基的抵抗越来越弱,毕苏斯基会放弃北上救援的计划,以老毕的逃命速度,那更是没办法追的。
特里安达菲洛夫感叹了一声:“要是我们手头有更多的部队该有多好?”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就是留在沃沃明的的这七八千人都是乌博列维奇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哪里有更多的部队?
特里安达菲洛夫这番话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和无奈,不过在李晓峰听来,却有醍醐灌顶的功效。
从现实出发,乌博列维奇歼灭波尔斯基残部之后再南下绝对是来不及的,而且沃沃明周边也不会有特里安达菲洛夫希望的更多的部队。一切看上去都是无解的,但是李晓峰却想到了一种可能:
“能不能让乌博列维奇抽调出一部分兵力提前南下呢?”他向特里安达菲洛夫提出了一个十分荒诞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特里安达菲洛夫先是惊愕不已,继而又陷入了深思:“波尔斯基的残部已经被围困在了沃沃明城北一片相当狭小的街区里,实话实说,波尔斯基也就是在等死而已。他死的快或者死得慢,完全取决于乌博列维奇接下来的攻击投入。如果乌博列维奇不计成本五个师一顿狂轮,估计不超过两天那货就会完蛋。如果乌博列维奇让部队歇口气,少投入点儿部队,那货恐怕就能支撑得更久一些。当然也就仅仅是多撑几天而已,没有援兵救援的情况下,波尔斯基怎么都是一个死而已。”
想到这,特里安达菲洛夫也就反应过来了,既然波尔斯基怎么都是死,那么有必要不计成本的快速将其吃掉吗?说不好听点,快点吃掉了他,毕苏斯基反而马上就跑了。还不如从上马乌基尼亚抽调兵力,提前南下,只留下一部分兵力将波尔斯基看管起来慢慢磨。到时候既跑不掉毕苏斯基,也能吃掉波尔斯基,岂不是两全其美?
李晓峰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招呢?那还是他的发散思维,当前的局面就好比一盘十分纠结的棋。按照西方的直线思维,也就是当国际象棋下,怎么看都是无解的。但是某仙人并不是直线条的西方人,东方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眼下的局面在李晓峰看来更像是围棋。
占据极大优势的他一边可以立刻屠龙,但是马上屠龙却会丧失先手优势。而对围棋来说,先手无疑更加重要。所以李晓峰选择了暂时不搭理毕苏斯基已经死掉的大龙,选择脱先抢一步先手!
一步争先自然能步步领先,如果能提前做好安排,抢先调动部队南下,那不光可以吃掉波尔斯基,还可以狠狠地再咬毕苏斯基一口,甚至有可能全歼这个狂妄的擦脚布总统。
很快,李晓峰和特里安达菲洛夫的作战计划就上报给了政治局,不管是对列宁还是对托洛茨基而言,这个计划无疑是非常大胆,非常有想象力的。当然,在他们眼中风险更是不一般的高。
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兵力有限,同时进行两场歼灭战是否太勉强了?万一南下部队无法阻挡毕苏斯基返回华沙,而北面的上马乌基尼亚又因为兵力不够放跑了波尔斯基,那不是两头都落空了吗?
诸如此类的忧虑,在政治局中很有市场,但是列宁和托洛茨基却认为可以一试!
托洛茨基说:“从当前的战况看,安德烈同志和特里安达菲洛夫同志的作战计划是可能实现的。围歼波尔斯基完全用不着五个师的兵力,而且在那个狭小的战场上投入过多的兵力,反而会让战场变得十分拥堵,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从上马乌基尼亚抽调两个师迅速南下,可以极大的改观南线占据,如果足够突然的话,完全可以将毕苏斯基的部分部队留在沃沃明……”
虽然托洛茨基通篇都是在说可能,但是从他的语气来看,老托是基本同意了某仙人的计划,当然,他也有担心:“我主要担忧的是,能留下毕苏斯基多少部队,如果仅仅歼灭一两个旅,这样的冒险显然是不合算的,但如果想要歼灭更多的敌人,似乎兵力又不太够……甚至还有可能被敌人反包围!”
确实,就算从上马乌基尼亚抽调两个师,相对于毕苏斯基高达7个师的庞大兵力来说,有点不够看的。这点儿部队能给毕苏斯基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旦反而被敌人包围了,那岂不是闹了大笑话?
托洛茨基建议道:“能不能同时从但泽和柯尼斯堡再抽调一到两个师加入华沙地区的会战呢?”
这个想法有难度,留在但泽和柯尼斯堡的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大概在五个师左右,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兵力,似乎可以抽调不少人马。但是,必须看到,留守部队大部分都是新扩建的,还没有经过充分地训练,甚至武器装备都不齐全,战斗力是有限的。
更何况随着德国人开放什切青,协约国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留下一些足以看家的军队,很难保证协约国集团不会进行釜底抽薪!一旦东普鲁士这块根据地有失,那么就算在华沙歼灭了毕苏斯基的绝大部分军队,胜利的意义也打了折扣!
对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来说,等于是做了一桌饭,结果来了两桌甚至三桌客人,真心是有些招待不过来!(未完待续。)
483误判
兵力有限而敌人甚多,以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的胃口,真心是有些消化不良了,那有没有解决地办法呢?
有!而且很简单!
毕苏斯基能向干爹求援,犹太人难道就不能找一条大腿抱一抱吗?比如说抱一抱俄国的大腿,如果红军能抽调出一部分兵力,不需要太多,一两个师就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红军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内战还没有完全结束,也处于一个最紧张的决战状态,不管是白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眼巴巴地盼着援军呢!在这个时候抽调兵力去东普鲁士,实话实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就是名义的问题,干涉芬兰可以打着志愿军的幌子,但是东普鲁士可不行,因为俄国跟东普鲁士都不接壤。派遣少量格鲁乌是一回事,而派遣两到三个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过这两个问题对李晓峰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红军确实很艰难,但是从内战爆发开始什么时候又轻松过。从现在的情况看,不管是白俄罗斯还是乌克兰还都是一滩浑水,往里面丢两三个师一点儿问题都解决不了。
而东普鲁士则完全不一样,有了两到三个师的援兵,形势一下就打开了,完全可能牢牢地控制住主动权,让波兰人和协约国集团跟着犹太人的指挥棒打转转。必然可以间接地影响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局,效果要比直接往那两个地区派遣少量援兵强得多。
至于第二个问题,在李晓峰看来:“尼玛,这也算是问题?”不就是找个幌子吗?简单至极,协约国集团东施效颦玩什么志愿军,简直没有一点儿创造力。咱们这回就不玩志愿军了,咱们玩雇佣军!
EO公司是白成立的,直接将那三个师的兵力划到EO公司名下,然后让东普鲁士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EO公司一份雇佣合同。名正言顺的劳务关系,怕个球啊!
李晓峰的这套解决方案让列宁和托洛茨基目瞪口呆,他们可没想到还能这么玩,虽然某仙人的举动看上去有胡闹地嫌疑,可是如果是正大光明的商业行为,完全跟苏维埃俄国政府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似乎是个好办法。
政治局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很快就同意了某仙人的提议,相关的手续立刻开始办理,政治局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派哪些部队去东普鲁士呢?”
托洛茨基希望从东方方面军抽调一到两个精锐师,因为这是他的嫡系,将“自己的人”派到东普鲁士,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起到促进德国革命的作用。
很显然,老托是准备假公济私,他一直都想直接干涉德国的革命,不过是一直没机会,如今能派遣两个师去东普鲁士,那里离德国腹地可是不远啊!
不过老托的提议遭到了列宁的坚决反对,倒不是导师大人小家子气,准备拉托洛茨基的后腿,而是他认为这种想法很扯淡:“东方方面军还在乌拉尔城地区,离彼得格勒有几千公里,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将他们运到东普鲁士?”
这个理由确实很现实,如今东普鲁士的情况是救急如救火,时间就是一切。千里迢迢的从乌拉尔地区抽调兵力,不等这两个师抵达彼得格勒,东普鲁士的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列宁还认为:“围歼邓尼金的战斗已经打响了,这个时候从一线部队抽调精锐部队,必然会全盘打乱作战计划,这不是胡闹吗?”
实际上托洛茨基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他的方案一点儿实施的基础都没有。最现实的做法就是从彼得格勒军区抽调部队,然后从海路赶紧地送往柯尼斯堡。
一番争论之后,负责充当雇佣军的部队被选了出来,即刻开拔的是国家政治保卫局下属的格鲁乌特种部队第二旅,而在稍后登船起运的是曾经参加过芬兰内战的原志愿军第二师,这个师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老部队,刚刚才返回彼得格勒,经过重新整编之后,该师原本将被调往乌克兰归伏龙芝指挥,不过现在看来伏龙芝是用不上这只精锐部队了。
志愿军第二师,也就是现在的近卫步兵第一师。这个番号原本属于以红鹰团和边防警察部队为主的志愿军第一师。不过随着国家政治保卫局和格鲁乌成立,红鹰团和边防警察部队被抽调充实到了格鲁乌。他们留下的荣誉番号就由原本志愿军第二师中抽调出的兄弟部队继承。
不过这个师也算是相当奇葩了,短时间内连续的更换番号,从志愿军第二师变成近卫步兵第一师,然后一眨眼就变成了EO公司的雇佣军,被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授予了“外籍第二战斗纵队”的番号。
另外多说一句,“外籍第一战斗纵队”就是格鲁乌的第一旅和新派往东普鲁士的格鲁乌第二旅。这两个旅的番号分别是“外籍第一战斗纵队”第一旅和第二旅。
当然,光增援一个师外带一个旅还是不够的,只不过暂时红军只能抽出这点儿兵力了,按照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安排,如果东普鲁士战斗顺利,很快将再从红军抽调两个师前往支援。
当然,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战斗不顺利,李晓峰不能按计划给毕苏斯基一点儿颜色看看,那么后面的部队也就没有了。
在“外籍第一战斗纵队”第二旅刚刚装船起运的同时,李晓峰也给留守柯尼斯堡的帕维尔下达了命令:“立刻抽调三个师,迅速南下赶往华沙战场。务必在两天之内抵达莱吉奥诺沃!”
不得不说,帕维尔也真豁得出去,在接到李晓峰命令的同时就毫不犹豫予以执行,根本就没有想到东普鲁士大本营暂时兵力空虚可能存在的危险之类的问题。
十几年后,老头的孙子问他当时的想法,问他是都有过担忧的时候,老头笑了笑回答道:“我没有考虑过那些无聊的问题,对我来说,如果不能消灭掉波兰人的有生力量,如果不能给蠢蠢欲动的协约国集团一点颜色看看。而是如某些人所想,畏首畏尾舍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华沙会战的失利。结果就会丢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东普鲁士人民共和国!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就是东普鲁士吗?这块地方就算丢掉了,大不了在华沙取得胜利之后再夺回来就是了!”
说到这儿,老头高深莫测地笑了笑:“更何况我对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先生非常有信心,对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也非常有信心,他们不会让我失望的!”
不得不说,在华沙会战爆发之前,参战双方精神意志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本应该背水一战毫无退路的波兰人表现的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不说,还将大部分希望都放在了盟友身上,一门心思想着盟友会怎么怎么样,而不是他们应该怎么做怎么自救。而兵力捉襟见肘的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却敢打敢冲,完全就是一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具体来说吧,在会战即将爆发之前,在上马乌基尼亚和东普鲁士的解放军还没有抵达华沙战场的时候,主动权其实是在毕苏斯基那边的。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进攻沃沃明,消灭掉李晓峰和特里安达菲洛夫的部队,按照原计划赶往上马乌基尼亚。
这么做不是不行,只不过难度大而且意义有限。波尔斯基当时已经完全是死狗一只,他的主力已经算是覆灭了,继续去救援他除了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外,军事上的价值约等于零。
并且驻守沃沃明的“外籍第一战斗纵队”一旅十分顽强,以毕苏斯基那些不给力的部队,想要碾过去太困难了。很有可能是损兵折将最后还不讨好。
所以当时协约国集团给了毕苏斯基第二条路:停止进攻沃沃明,将部队主力撤回华沙,抓紧时间休整和补充部队,等待协约国的志愿军抵达战场之后进行反击。
这条路看上去会很窝囊,而且政治上也会比较被动(放弃救援波尔斯基),但实际上的好处还是比较大的。缩进华沙城内之后,可以避免野战,可以保存实力。而在城外情况就很难说了,反正协约国集团判断,如果毕苏斯基继续在野外溜达,没准犹太人吃掉波尔斯基之后,就会转头再吃掉他毕苏斯基了。
不过毕苏斯基却对第二种方案有疑虑,倒不是他真的讲义气,一定要去拉苦命的波尔斯基一把。实际上他的军事知觉也告诉他,波尔斯基救不出来了,也没必要救了。
毕苏斯基之所以有疑虑,之所以犹豫主要是因为政治方面的问题。第一军的覆灭,宣告了他之前赖以统治波兰的基础已经垮掉了。剩下地这七个师大部分都是地方部队,大部分都不太卖他的仗。没有军队的支持,他很难继续屹立不倒。
而且放弃友军,尤其是放弃自己的嫡系影响力是相当恶劣的。他的那些老朋友老部下会怎么看待他,会不会认为他太无情呢?反正正常人都会觉得:“毕苏斯基这个家伙靠不住,关键时刻只顾着自己活命,根本就不管兄弟的死活……跟他混,风险太高啊!”
很显然,毕苏斯基认为自己一旦退守华沙,很有可能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虽然干爹跟他达成了协议,虽然干爹一直在说依然很欣赏他,但是政客的话什么时候靠谱过?俄国的高尔察克干爹也很喜欢,结果呢?
也就是说,在波尔斯基即将覆灭的时候,毕苏斯基是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的。他开始疑神疑鬼,生怕自己被赶下台。在这种状态下,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波兰的国家利益,而是他个人的政治利益。
所以,毕苏斯基下不了决心收兵。他担心一旦收兵返回华沙,半路上各怀心思的将领们就会在各路政客的怂恿下软禁他,逼迫他下台。
那么毕苏斯基的担心有道理吗?客观上来说,有!
当时潜伏在华沙的卡尔波维奇就不止一次地向上级反映:“华沙的局势很微妙,随着前线的不断失败,随着波尔斯基的覆灭迫在眉睫。所有的政客们都意识到了,毕苏斯基遭到了沉重地打击,他统治波兰的基础已经被动摇了……心怀二志的小人们不断地串联,暗地里谋划着一些列阴谋……如果明天毕苏斯基就被迫下台,我也不会觉得惊讶!”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局势下,毕苏斯基自然不能全心全意地对付犹太人,他的相当一部分精力都被自己的同胞牵扯掉了。所以在战场上,他开始昏招频出。
具体说来,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是犹犹豫豫,既没有撤兵也没有放弃继续进攻沃沃明。他命令一部分部队开始就地休整,继续包围和封锁沃沃明,只派遣少数部队做骚扰似的进攻。
其次是朝令夕改疑神疑鬼,早上一个想法,晚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想法。比如说他曾经命令损失较大的第11师、第12师返回华沙休整。但是在这两个师打好了行装即将登上返回华沙的列车时,他又忽然取消了这个命令。
原因是毕苏斯基忽然想到包括第11师、第12师和第10师在内的三个师都是华沙本地的驻军,这些部队从上到下跟华沙本地的政治势力有着紧密地联系。他很怀疑一旦将第11师、第12师送回华沙,这两个师立刻就会被华沙本地的政治势力利用起来充当反对他的排头兵!
最后,毕苏斯基最最重大的错误就是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低估了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决心和意志。他认为犹太人已经打了一个胜仗,歼灭了他的嫡系部队,肯定需要修正和补充。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爆发战斗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犹太人此战虽然歼灭了我军超过四个师,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他们也必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判断他们必然要休整一个月。在未来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不会有新的大规模战斗爆发!”
按照毕苏斯基的想法,他将利用这难得的一个月时间重整旗鼓,不仅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军事班底,还要设法整顿波兰国内的政治势力,用雷霆手段消灭掉一部分蠢蠢欲动的家伙,设法稳固他岌岌可危的地位。
可怜的毕苏斯基,他完全就没有料到,李晓峰压根就没有想过休整,一直在积极地在部署下一阶段的战斗。更没有想到,俄国人在关键时刻会送来宝贵的支援力量。在盲目地乐观情绪中,他遭到了迎头痛击!
6月27日傍晚,当协约国集团的侦察机离开上马乌基尼亚上空,向毕苏斯基报告“上马乌基尼亚的战斗依然在继续,依然很‘焦灼’的时候。第一骑兵师的官兵跨上了战马,用最快的速度渡过了布格河,向着沃沃明方向奔去。
与此同时,驻扎在奥尔什丁的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第七师、第八师以及驻扎在哥尼斯堡的第十师也登上了南下的列车,他们的目标是莱吉奥诺沃。
“波尔斯基的表现还真是很顽强啊!”M感叹了一声,“我还以为他的部队撑不过今天白天呢!”
李尔文也第一次对波兰人流露出了赞许的态度:“波尔斯基确实打得很坚强,不过可惜的是,他遇上了一个二百五一样的老板……如果不是毕苏斯基之前犹犹豫豫耽误了时间,他的部队完全不会被包围,也完全有可能突围而出。那时候波兰的战局也不会变成这个鬼样子!”
M笑了笑道:“那你之前还为毕苏斯基说好话?”
李尔文耸了耸肩道:“我不是为他说好话,而是为帝国的利益负责。毕苏斯基是个混蛋不假,但是他是一个能维护帝国核心利益的混蛋,仅此而已!”
M又笑了笑,问道:“那你觉得波兰之后的战局将会怎么发展呢?这么说吧,你认为安德烈。彼得洛维奇会怎么做?”
实际上李尔文这一整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她要好好地将形势算清楚,她要将某人的一切反应和应对措施都看穿,只有这样她才能报一箭之仇,才能让某人输给她一次!她真心很想从某仙人那里品尝一次胜利的喜悦!
李尔文想了想回答道:“暂时看来,他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吃掉波尔斯基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只要毕苏斯基龟缩在华沙城内,他就没有太好的办法。而一旦我们的援军到了,波兰的局势就会完全反转,我认为他很有可能铤而走险!”
“怎么铤而走险?”M问道。
李尔文冷笑道:“他很有可能直接挥兵攻击什切青!”
M先是大吃一惊,想说那不可能,继而很快又冷静了下来,跟李晓峰打了几次交道之后,她觉得那个货就是个十足的疯子,就没有什么事他不敢做的!
“那怎么办?”M问道。
李尔文高深莫测地笑了笑:“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未完待续。)
484厚此薄彼
李尔文这回可是料错了,某仙人并没有攻击什切青的企图,或者说某仙人的企图被政治局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所以,李尔文基于此种预判所做的准备工作完全都是无用功,反而将波兰人和协约国集团带到了阴沟里。
为什么?原因非常简单,东普鲁士的第七师、第八师和第十师的忽然调动并没能瞒过协约国集团的间谍,虽然他们搞不清楚这些部队调动的目的地,但是间谍们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情报反馈给了他们的上级。
“犹太人和俄国人比我们预料中要疯狂得多,根据可靠情报,他们一口气调动了三个师,目标极有可能是什切青!”
M神色复杂地看着李尔文,对于这个下属她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喜怒无常、性格怪异、极不合群,但是却思维敏锐,每每能一言中的。
像这么奇葩的女人,活了几百年的M也没见过第二个,有时候她都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李尔文了。M并不喜欢李尔文,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李尔文却偏偏很有用,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没道理不使用她。
反正思考了很久,M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要李尔文不背叛帝国,暂时就容忍她的乖僻性格吧!
“三个师?”
李尔文有些诧异,毕竟东普鲁士如今也就剩下5个师,一口气抽调出绝大部分力量投入什切青,难道犹太人已经赌红了眼?他们就不担心会输得血本无归?
“可能还不止三个师,根据俄国站反应,喀琅施塔得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忽然有了大规模调动,一只舰队在深夜消失在了码头上!”
“波罗的海舰队也出动了?”李尔文愈发地惊讶了。
之前她认为李晓峰可能会进攻什切青,不过这种攻击更像是骚扰和牵制性质的,不太可能真的占领那里。而现在陆海军一齐出动,似乎某人的决心十分大。
“能不能拦截这支舰队?”李尔文问道。
M摇了摇头道:“德国人不会允许我们的舰队进入波罗的海,而且我们的舰队也不敢在德国人没有彻底投降的情况下贸然进入波罗的海。”
李尔文想了想又道:“那能不能警告德国人,告之他们犹太人和俄国人准备对什切青出手了!”
“外交部已经做了,德国人据说已经在外交渠道上严重地警告俄国人了!”
李尔文忽然皱了皱眉:“其实我们不应该这么早警告德国人的,如果犹太人和俄国人确实突然袭击了什切青,说不定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好事。完全可以借此将德国人也卷进波兰的漩涡,如果他们的军队能直接给犹太人施加压力,波兰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其实协约国集团的头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