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魂断大明-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蟮拇蟮钅冢匾粲倘缰用

    群臣“哗”的一声,长大的嘴巴,满脸的惊讶,此刻一干官员才明白,朱棣这哪儿是来觐见皇帝的,这分明是来找事的吗,但刚才朱棣的一句,离间宗亲,让一干文臣武将心头不由的想起叶伯巨来,故而此时,最觉得朱棣过于无奈,却无一人上前。

    建文帝吓得脸上苍白,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站立在一旁的齐泰瞧朱棣如此赤luoluo的『逼』问建文帝,早已怒不可数,此时又见朱棣说出惊人之如,大有皇帝亏欠了他一般的神情,不禁又怒又气,他本就是『性』情急躁之人,瞧皇帝被问得一句话说不出,此刻再也隐忍,当即双袖一提,走出前,朗声道:“殿下竟如此无礼,身为臣子,觐见不行君臣之礼,此刻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斥圣上,简直……简直……简直是大逆不道,我朝圣上自小仁义孝悌,何时生过杀戮之心,今日殿下无端指责,该当何罪!“

    朱棣本压着火气,此刻一见齐泰,心中那股无名的怒火顿时熊熊燃烧起来,虎目斜倚,两道寒光自建文帝脸上一扫,之吓得建文帝身子一颤,方才遗落在齐泰的脸上,盯着齐泰冷冷道:“若说有罪,罪不在本王,罪在你齐泰,黄子澄!”顿了顿,目光斜倚,在人群里找了方孝孺,道:“还有你方孝孺!”

    三人心中一惊,齐泰尚未来得及反应过来,却听得朱棣又道:“尔等身为三公九卿,本该应辅佐圣上,多行仁义。可如今,尔等『奸』佞小人竟心怀叵测,整日蛊『惑』圣上,离间宗藩、陷害本王,扰『乱』朝纲,若非本王大量,前些时日,鞑子侵犯我边疆,凭尔等『奸』佞小人,岂能抵挡,尔等实是秦桧、贾似道之流,若非太祖驾崩,依太祖刑罚世轻世重的『性』子,似尔等这『奸』佞小人,早已全然抄家斩首,还容你等如此辱骂本王!”

    齐泰被他一口一个『奸』佞小人气得浑身发抖,可他本就不是能言善辩之辈,此刻气得只不停的喝道:“你……你……你……太嚣张了,你眼里还有皇上吗?“

    朱棣哈哈一笑,道:“本王自是不将皇上放在眼里,本王方在心里,不似你这般『奸』佞小人整天挂在嘴上,指不定心里将皇帝骂成什么样?“

    “你胡说……?”齐泰哆嗦道。

    朱棣冷哼了声,又面向建文帝,激动的说道:“陛下,五弟何罪?七弟何罪?十三弟又有何罪?此三王均乃太祖亲子,陛下亲叔!陛下素来仁爱,怎能受『奸』佞蛊『惑』,将诸兄弟迫害至此呢?“

    不待建文帝答话,一旁早已怒火燃烧的黄子澄,被朱棣一口一个『奸』佞小人骂得十分恼火,他是皇太孙的师傅,口才自是比齐泰要好得多,这会儿走上前,道:”周王、代王自太祖时,便心怀不轨,意图某反,齐王更是大行暴政,这些,均是罪证确凿!三王之罪,天下臣民均已知晓,陛下乃天下共主,自然不能徇私废公?大义灭亲有何不对?”

    ………………………………………………………………………………………………………又到了星期天了,明天就是星期一了,各位大力支持首订啊,大力支持啊,收藏票、推荐票大力投过来哦!

第13卷 565章:狡辩

    朱棣冷哼了声,又面向建文帝,激动的说道:“陛下,五弟何罪?七弟何罪?十三弟又有何罪?此三王均乃太祖亲子,陛下亲叔!陛下素来仁爱,怎能受『奸』佞蛊『惑』,将诸兄弟迫害至此呢?“

    不待建文帝答话,一旁早已怒火燃烧的黄子澄,被朱棣一口一个『奸』佞小人骂得十分恼火,他是皇太孙的师傅,口才自是比齐泰要好得多,这会儿走上前,道:”周王、代王自太祖时,便心怀不轨,意图某反,齐王更是大行暴政,这些,均是罪证确凿!三王之罪,天下臣民均已知晓,陛下乃天下共主,自然不能徇私废公?大义灭亲有何不对?”

    朱棣勃然大怒,骂道:“你这个道貌岸然的东西,五弟次子朱有爋十岁孩童,如何知其父王谋逆之大事,无非是尔等一干『奸』佞小人胡言『乱』语蒙蔽圣上,构陷皇帝亲叔,也敢说是罪证确凿?”顿了顿,朱棣继续道:“尔等口口声声说罪证确凿,可在王府之中搜出玉玺龙袍,兵戈器甲,可有何物作为凭证,本王在此,尔等何不拿出证据来?”说着这人,斜眼瞧了瞧建文帝,瞧他满脸通红,不知是紧张还是气愤,身子微微发颤,偏偏一句话也不说,任由三人再次掐仗,朱棣心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乃是削藩主谋,此刻不将这干人等骂趴下,一但他们得了势,再来给本王扣上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那就得不尝试了,瞧建文帝没发话,继续道:“尔等口口声声在圣上面前诋毁,污蔑、离间宗藩,该当何罪?”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一时语塞,周王作为朱棣的胞弟,黄子澄和方孝孺当初正是鉴于如此,方才草率的对周王动了手,此刻若要冠冕当黄的说出罪证,还等不好说,就如朱棣所言,十岁孩童告其父谋反,何人能信!是以三人一时面面相觑,也不知如何作答,偏偏刚刚那刘璟这时好不知趣,硬着脖子,强词夺理道:“若非那周王没有谋逆之心,朱有爋身为周王之子,怎么可能向朝廷告其父谋逆这等大罪呢?”他自认为问到了关键,继续道:“御史言官乃是朝廷的喉舌,所谓无风不起浪,若非齐王、代王没有谋逆之心,言官又岂能无端告发二王呢?”这刘璟乃开国元勋刘基的次子,在弱冠之年就通晓经典。明太祖想念刘基,就招其入殿,说话如同一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其袭父爵,但是刘璟推却,说是有兄长刘琏的长子刘廌在世。朱元璋于是特设合门使给他,并任命其为谷王府左长史。刘璟善于言谈,尤其喜欢用兵。当时温州叶丁香反叛,延安侯唐胜宗向其请教退兵之策,后来果然有效。朱元璋大喜道:“刘璟真是刘基的儿子阿!”建文帝登基后,敢于他刚直,名他长伴左右,今日这般大的场面,自然少不了他

    朱棣哈哈一笑,道:“当真谎缪绝伦,我那侄儿不足十岁孩童,尚未断『奶』,若说他如此大义灭亲,本王还是头一遭见!”刘璟脸上一红,却不答话。

    朱棣瞧他不答话,继续道:“本王自太祖便听闻,御史风闻之言不实,不足为信,从来不曾听闻单凭一群疯狗『乱』咬一通便将藩王入罪,若然如此,如今本王在此,岂不是有谋反之意!”说着目光自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三人脸上一一扫过,冷笑道:“如此说来,你……你……你……三个也有谋反之罪!”朱棣手指一一自他们三人脸上一一扫过,三人脸『色』大变,齐泰正要答话,忽听的朱棣哈哈一笑,若然如此,也不错,我大明自此就此取消、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只要御史台的御史一口咬定一人有罪,朝廷便定罪,如此一个个咬下去,岂不是更好!“朱棣说完哈哈一阵大笑,他笑得有些狂妄,偏偏大殿之上,无一人上前喝止,就连天下的共主,建文帝也只是咬着嘴唇,紧张的望着自己这位四叔,丝毫没有喝止的意思。

    朱棣瞧一干人等都无话可说,心中大喜,趁着这会儿,转过身,满脸泪横的冲着建文帝,道:“陛下,太祖皇帝在时,多以友爱孝悌训诫儿孙,极重亲族人伦之道。陛下自幼受太祖教诲,以仁孝闻名天下,如今怎可因一二外臣一些捕风捉影的言语便加害亲叔?如今父皇尸骨未寒,陛下便连削三王,父皇若还在,其在天之灵又岂能安?这又岂是尊重先皇之道?“顿了顿又道:”臣虽身为诸王之长,却多年奉命戍守边境,不敢有丝毫的谋逆之心,今日之事,实乃臣心不能平,陛下若要因此降罪,臣无话可说,是谪是囚,任由陛下处罚!”说着,痛哭了起来。

    这下,建文帝始料未及,一时倒慌了手脚,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瞧朱棣哭得如此伤心,更加慌『乱』,他本就不是十分坚毅之人,削藩之事,若非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在一旁时时督导,只怕依他之心,是无论如何也惊心不下去的,如今燕王端起长者的架子,更为可恶的是竟然抬出了太祖,一番话下来,让建文帝无以应答,瞧建文帝不答话,朱棣哭得更厉害,这下建文帝更加慌了,换忙走上前语无伦次的道:“四叔不必如此,快快请起,四叔关爱侄儿,忧心国事,朕岂能怪罪四叔呢?若因此怪罪,那朕岂不成了商之纣王不成……?”

    朱棣心中一阵冷笑,脸上的两道泪滴不知何时不再流了下来。

    建文帝瞧在眼里,猛的脸上一红,冲着一侧的小太监喝道:“徐公公,还不快快扶起四叔!还楞在那里……?你这个废物。”

    ……………………………………写历史文,最大的麻烦就是查资料,今日写刘伯温的次子刘璟,颇费了一番功夫,好在查到了,还望各位书友们瞧在小景如此卖力的更新上,支持首订哦!

第13卷 566章:罪证

    这下,建文帝始料未及,一时倒慌了手脚,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瞧朱棣哭得如此伤心,更加慌『乱』,他本就不是十分坚毅之人,削藩之事,若非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在一旁时时督导,只怕依他之心,是无论如何也惊心不下去的,如今燕王端起长者的架子,更为可恶的是竟然抬出了太祖,一番话下来,让建文帝无以应答,瞧建文帝不答话,朱棣哭得更厉害,这下建文帝更加慌了,换忙走上前语无伦次的道:“四叔不必如此,快快请起,四叔关爱侄儿,忧心国事,朕岂能怪罪四叔呢?若因此怪罪,那朕岂不成了商之纣王不成……?”

    朱棣心中一阵冷笑,脸上的两道泪滴不知何时不再流了下来。

    建文帝瞧在眼里,猛的脸上一红,冲着一侧的小太监喝道:“徐公公,还不快快扶起四叔!还楞在那里……?你这个废物。“

    那个太监微微变了变脸『色』,一双三角眼快速的冲着建文帝憋了一眼,目光之中,一丝怨恨一闪而过。

    “陛下……?”齐泰轻唤了一声,将建文帝自记忆中拉了回来,叹了口气,方才低声道:“众位爱卿所言均言之有理,燕王不除,国无宁日,朕切不可因叔侄情分而误了家国大事!”

    “吾皇圣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相视一望,均送了口气,纷纷跪倒在地,由衷的恭维的说了句真心话。

    建文帝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道:“三位爱卿请起!”三人道了身谢,纷纷自地上爬起,齐泰身子刚站稳,生怕建文帝又临时改变了主意,急忙打了一个预防针,嘟哝着嗓音道:“陛下,既以定下除掉燕王,自当拿个章程出来,那燕王久居河北一带,城内卫所兵权虽均已收回,但燕藩之地,卫所一干将校均有燕王一手提拔,微臣恐怕以燕王的威望,若是贸然对燕王动手,恐怕引起兵变!”

    建文帝皱了皱眉头,沉默不语,好一会儿方才抬起头,盯着方孝孺道:“方先生意下如何是好?”

    方孝孺一早便同三人透了气,眼下天武林擒王,若有一干江湖莽夫除掉燕王也并非不可,况且谢张二位将军数万兵马屯聚北平,一旦天下擒王不成,只需朝廷再出一道圣旨,以燕王府数十人,料来也翻不起什么惊天骇浪,倒是燕王府燕王的动静倒是有些担忧,前些时日,燕王府长史葛诚入京奏事,圣上将其召入密室,询问有关燕王府的事。隐隐约约透『露』出燕王大有反意,如今圣上按照齐泰的建议,将燕王护卫的精锐全部调出,到开平驻守,以削弱燕王军力。此外,圣上还任命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掌管北平军事;任命张呙为北平布政使,掌管行政。他们对圣上都很忠心,大可放心,又命都督宋忠调沿边各卫马步兵三万驻守开平,燕王部下的精锐都转到宋忠麾下。又命都督徐凯练兵临清,都督耿谳练兵山海关。同时将永清左卫调驻彰德,永清右卫调驻德州。燕王府护卫蒙古族骑兵指挥观童等也被调入京师。这样一来,一些将领率大军形成对北平的包围,张昺和谢贵在北平城内控制燕王,而燕王部下的精锐又多被调出。在方孝孺看来,这种部署不可谓不严密,即使燕王举兵反叛,也可以将其一举擒获。虽是如此,但燕王毕竟乃是诸王之首,久居边塞要地,若贸然除掉,只怕难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若是能自燕王府找到燕王谋反的证据,到时候便可名正言顺以谋逆之罪,将其除掉,料来天下众生也无话可说。

    想到了这些,方孝孺心中便有了主意,略一沉『吟』道:“燕王之强,实为诸王之首,先削燕藩,确能震慑诸王,削藩一事必能事半功倍。不过燕王为人并无过失之处,若强行削之,难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且无凭无据,也难免让天下百姓误以为陛下不体恤叔侄之情!”方孝孺刚说了个叔侄之情,建文帝眉头一皱,迫不及待的道:“方先生所言极是,四叔虽说平日里霸道了些,但毕竟是朕的四叔,莫让朕背负这杀叔之命!”

    黄子澄、齐泰二人听皇帝口气有些松懈,心中吓了一大跳,暗自心道:“这皇帝变脸变得也太快了些吧?眼下天下擒王、张谢二军守在燕王府外,瞎子也看得出是朝廷对燕王的意思了,偏偏这仁慈的皇帝还一口一个亲叔,黄子澄虽有些气愤,无奈对方是皇帝,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冲着方孝孺使了使眼『色』。

    方孝孺会意,点了点头,继续道:“此事虽属两难之选,但也并非全无办法!”

    “方先生有何办法,快快说来!”建文帝有些迫不及待。

    齐泰、黄子澄心头一震,也移过目光朝方孝孺望来,方孝孺冲着二人微微一颔首,胸有成竹的道:“燕藩前些时日之所以如此放肆,实乃是因朝廷削藩之前,缺乏有力的证据!”此话一出,不禁建文帝眼前一亮,就连齐泰、黄子澄也心头一紧,眼下他们虽削掉五位王爷,但能拿得出手的谋逆罪证实在微乎其微,别说天下人不信,就连黄子澄、齐泰本人也觉得没有丝毫的说服力,是以,二月前,金銮殿上的一席话被朱棣问得哑口无言,若是当真的找到燕王的罪证,以燕王在诸王中的威信,料来天下百姓也不得不信,如此一来,先前对周、代、齐、湘等四位王爷举动也可以说的理直气壮,此刻听方孝孺说来,如何让二人不惊讶!“

    方孝孺点了点头,微微思索了一番,道:“如今燕王兵权已收回,若是此刻派遣采访使,以慰问燕藩为由,密探燕王府,若是他燕藩当真有谋逆之意,还怕找不到罪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给各位更新一章,让各位趁着空闲好好瞧瞧,今晚还有四更,合起来一万字,所以今天小景大更一万千字,各位书友们可以放心的阅读,小景的文字一向又保证,还望各位书友们在评阅的同时,不要忘了支持首订,首订啊!今天可是星期一,支持首订!

第13卷 567章:陛下亲决

    方孝孺点了点头,微微思索了一番,道:“如今燕王兵权已收回,若是此刻派遣采访使,以慰问燕藩为由,密探燕王府,若是他燕藩当真有谋逆之意,还怕找不到罪证!“

    “采访使?“建文帝笑声的嘀咕了声。

    采访使唐 初于各道设按察使。唐开元 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然节度多兼观察;又各道虽有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然,亦多以节度使兼之。盖使名虽多,而主其事者,每道一人而已。至宋则监司各自有建台之所,每司专有长官,专有掾佐,而号令之行於统属者始烦矣。然宋之监司虽多,而一司犹不过一人专之也。若夫司存鼎立,而每司之称牧伯刺史者比肩数人,而以临乎其郡;每郡则称守者比肩数人,而以临乎其县;每县则称宰者比肩数人,而以临乎其民,则其诛求之苛密,奉承之不易易,又振古所无也。明按唐制,设置采访使,分巡天下,问民疾苦,考察官吏,旌廉斥贪。

    “方大人言之有理,陛下登基不足四载,这次可接着这个机会,派遣采访使,明为圣上仁慈,体察天下民情,暗中密令他们暗中查访燕王不法之事,如果有了确凿的证据,朝廷正好借这个机会削掉燕藩,就不像削除周王、齐王、代王、湘王时候那般被动了,这般即可名正言顺,有可以让其他诸王震慑,当真是一举数得!”黄子澄不待方孝孺说完,抢过话头说道,他是建文帝的老师,对这个好学生最为了解,此刻不给他一个吃一个定心丸,只怕一会儿又生变故。

    果然,听完二人的一番言语,建文帝脸上有些变化,微微一叹,颇有些感慨地道:“黄爱卿、方先生说的是啊,如此数管齐下,何愁燕藩不灭!就依方先生所言,选派贤良采访燕王府,就些采访使的人选,就请方先生和老师为朕拟选吧!”

    岂料,方孝孺不待建文帝话音一落,走上前一步,低声道:“如此大事,臣不敢妄言,还需陛下亲诀!”方孝孺这般说,自有它自己的打算,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若是连这人都自己派遣,一旦出了事情,一时也难以脱了干系,若是有皇帝亲自派遣,就算事情办不好,也只是派遣的人不利,并非自己的法子不好而已,这样一来,罪责可就小的多了。

    “这个……?”建文帝皱着眉头犹豫了片刻,方才低声道:“此举关乎朝廷灭燕藩大计,须当派遣得力人士,依三位爱卿之言,朕派遣谁比较合适呢?”

    三人虽知给皇帝推荐人并非好差事,但此刻皇帝垂询,三人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黄子澄身为翰林学士,平日里就是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此刻走上前一步,脑子微微想了想,道:“ 宣布派遣刑部尚书暴昭、户部侍郎夏原吉、给事中徐思勉等二十四人充任朝廷采访使,代天子巡视燕王府如何?”黄子澄说完,目光瞧瞧的移到了建文帝的脸上。

    建文帝皱着眉头,口中见黄子澄提起的姓名喃喃的念了一遍,方才抬起头,对方孝孺、齐泰道:“二位卿家意下如何?”

    方孝孺和齐泰相对一望,三人一起作为建文帝心腹之臣,平日里在一起也厮混久了,这会儿早已心意相通,耳听皇帝问话,两声慌忙道:“此等大事,还请陛下亲决!”

    “这……?”建文帝脸『露』难『色』,好一会儿才低声道:“加上御史林嘉猷与谷王府长史刘璟。三人爱卿意下如何?”

    “嗯,林嘉猷是方大人的门生,而刘璟则是开国功臣、诚意伯刘伯温的嫡孙。此二人皆忠于朝廷。有二人随同前往最好不过了!”站在方孝孺身边的齐泰,难得听建文帝发表了意见,刚忙附和。

    皇帝大人发话,方孝孺、黄子澄二人岂敢不同意,况且这刘璟、林嘉猷为人谨慎,二人也略有此意,此刻皇帝提起二人,方孝孺、黄子澄何等精明,这等顺水人情,岂能白白错过!“当下跪倒在地,大呼:“吾皇圣明!”

    建文帝见此,脸上难得一丝笑意,略感轻松了一叹,朗声道:“黄爱卿,传朕旨意:“着刑部尚书暴昭、户部侍郎夏原吉、给事中徐思勉、御史林嘉猷与谷王府长史刘璟等二十四人充任朝廷采访使,代天子分巡燕王府,问民疾苦,考察官吏!”

    “是!”黄子澄大喜,没料到事情解决的如此圆满!听皇帝颁布圣旨,急忙躬身领旨!

    …………………………………………

    翰林学士

    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品秩,也无官署。据说原定额为六员,但《唐会要•;翰林院》则说,实“出于所命,盖无定数”,自六部尚书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许多军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据《旧唐书•;陆贽传》记载,德宗时,泾原兵变,天子出奔,翰林学士陆贽“行止辄随从”,“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云:“大凡大诏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这种翰林学士承旨的职权,实际上已经不只是起草文书诏制了,还直接出谋划策于内廷,分割外朝宰相议政之权,可谓名副其实之“内相”了。至于五代,翰林学士的选任,则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五代会要•;翰林院》记载,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 年)翰林学士刘昫(音虚),在一份奏章中说:臣伏见本院旧例,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即不试,余官皆先试麻制(册封、赦文及任命之类诏书)、答蕃(对少数民族或域外的文书)、批答(对臣下章表的处理批复)各一道,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所试并于当日内了,便具呈纳。从前虽有召试之名,而无考校之实,每遇召试新学士日,或有援者,皆预出五题,潜令宿构、无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去留皆系于梯媒,得失尽归于偏党。今后凡本院召试新学士,欲请权停试诗赋,只试麻制答,共三道,仍请内廷赐题目,兼定字数,付本院召试。刘昫这里所说的“本院旧例”,当指后唐初年的事。至于在学士中选拔谁当承旨学士,则完全由皇帝决定。《五代会要•;翰林院》记载,天成三年(公元928 年)明宗敕曰:“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仍编入《翰林志》。”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迁“知制诰”以后,才有握笔草诏的资格。若是被提拔为承旨学士,一般短期内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入相。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说,从宪宗到穆宗时的十七年中,承旨学士“十一人而九参大政”。长庆以后各朝由翰林出身的宰相一般占二分之一到五分之四左右,开了后世拜相必由翰林之先河。

    翰林学士具有皇帝机要秘书的身份,被天子视为“私人”,因此,在唐后期宦官势力膨胀的情况下,皇帝时常依靠他们来对付宦官。如顺宗时委任翰林学士王叔文主持“永贞革新”,谋夺宦官兵权,大阉俱文珍扼杀这次革新的第一个措施便是削去王叔文学士之职,使王叔文无由“入内商量公事”。文宗时,翰林学士李训,在皇帝支持下策划欲尽诛宦官。由此可见,翰林学士在唐后期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具有重要而微妙的政治地位,所以最为仕途中人所羡慕。明清时期的翰林虽已不直接预闻政事,而习惯上总以翰林为清贵之选,不由翰林出身不拜相,也还是从唐宋沿袭下来的风气。

第13卷 568章:中山府

    商量完正事,方孝孺领头,黄子澄、齐泰尾随他身后,行礼告退,建文帝有意让他们三人亲信大臣多多商量商量便让三人一起出去,待三人走远,建文帝才感到一阵轻松。积压了多日的难题总算有了些进展。待三人的身影消失大殿在大殿外,建文帝方才自龙『吟』上站起身来,望着殿外的一片蓝天,稚嫩地脸上浮出一丝笑容,许久,方才自言自语的说道:“许久没去中山府瞧瞧了,也不知魏国公徐辉祖有何消息?“

    中山府乃是金陵城第一府邸,整个面积几乎占了南城的一半,  偌大的中山府琼楼玉宇,亭台楼阁耸立,远远望去,巍峨雄伟,固相秀丽、山水相融,花木葱茏、碧波粼粼,更让人感叹府邸虽小,却山水卓著。正门前,一副大大的对联横历两根常柱上:“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字虽龙飞凤舞,却颇见功底。将一个红木映衬的极为耀眼。

    传说这副对联是朱元璋所作。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却很喜欢提诗答对。

    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因而在中年以后,特别注重封建文化的学习。称帝前,尽管戎马生涯艰辛,但“一有功夫就和儒生们列坐赋诗”;做了皇帝后,虽然国事繁忙,依然喜欢舞文弄墨。相传又一次朱元璋转战江淮间,一次,乔装出行到太平府的一座寺庙般若庵。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后来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先告祀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后在奉天殿受百官朝贺,成为合法的正统的皇帝了,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另有传说朱元璋在登基的时候,诗兴大发,随口『吟』诗曰:“鸡叫一声撅一撅”,这开头这句令满朝文武苦笑不得:这也叫“诗?”简直比平常的话还要俗不可耐。

    朱元璋也不理睬大家,自顾说出了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上一句还可以说是俗不可耐,而这一句可以说是败笔,若无回天之力这首诗根本就无法收场。

    停顿了一下,朱元璋又『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人闻此不觉大吃一惊,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

    虽说这些是传说,但眼前的这副对联却是实实在在乃朱元璋所作。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副对子虽说只有二十二个字,可写出了徐达一生的功劳。中山王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勇敢善战,而且文武全才。徐达从二十来岁开始, 就帮着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当了三军统帅,打过大小胜仗上百次。末了,他率领大军,攻下了元朝的国都大都,灭掉了元朝。徐达当过征虏大将军、右丞相、魏国公。朱元璋夸他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在这副对联里,明太祖称赞徐达的功劳最大,从古到今都算上,他数第一! 这些话虽有些过,但也看得出朱元璋对徐达的重视。

    中山王府在南城的中央,东南是贡院。再往东过便是秦淮河内,是中山王府最大的花园,长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