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魂断大明-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一时之间,燕王的威名,宦官之中流传开来,大家都甘心为燕王效力。此刻徐增寿派遣一个太监来送信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封信或对燕藩不利,朱棣的心顿又提了起来。徐王妃瞧在眼里,疼爱的望了一眼,朱唇启动,本想说点什么,但瞧张信在场,也不能显的过于暧昧,因而故作轻松地笑道:“既是兄长所送之信件,想必也不是什么大事,方才臣妾询问了一番,似无大事!“

    朱棣顿时送了口气。甩开膀子走进了徐王妃的府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唠叨一下,对各位有好处的历史

    完备的宦官体制潜藏的恶『性』痼疾,一旦碰到极度的专制皇权,便迅速得以滋生蔓延。明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极度化的时代,宦官的干政亦到登峰造极之地步,并且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点。东汉宦官专政可以说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轮流坐庄,唐代宦官集团将势力渗透到中央禁军系统进而掌控朝政,而明代宦官则将魔爪渗透到了司法领域转而掌控天下。

    明代负责司法的机关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习称三法司。刑部主管审判,大理寺负责大案要案的审判和一般案件的复核,都察院监察文武百官的言行,三者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但是,明代司法大权基本上都被宦官侵夺,“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明史•;刑法志》)。不过,明代司法权的丧失,也是宦官一步步侵夺的结果,他们通过特务统治来攫取司法权利。

    众所周知,明代宦官把持了中央司法大权,实施司法权的机构主要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但是真正『操』纵这几个机构的是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要想了解明代宦官干政,首先必须了解司礼监。

    前面说过,司礼监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最初在二十四衙门中地位并不高。按照明代体制,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力,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叫“批红”。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权力,事实上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他们通过“批红”大权,可以暗中扩展势力,对抗内阁,进而对抗整个官僚阶层。

    由于司礼监拥有代皇帝批红和传旨谕旨的权力,因而它的内部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成,协助掌印、秉笔太监处理通政司所进章奏、内阁票拟、皇帝的圣旨等,地位也十分重要。

    明代司礼监宦官除了“批红”和“承宣圣旨”,还有其他几项权力。

    皇位监护权。明代,皇帝死前,司礼监太监往往和内阁首辅一起,被托命辅佐新君。例如,穆宗死时,命令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辅佐新君———神宗,冯保就是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内阁大臣中受命的就有一代名相张居正。

    掌管全部宦官,包括宦官的任命调动。其权力高度集中,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明代宦官机构庞杂,在京师就有二十四衙门和厂卫系统。在地方上,也有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其中最重要的有,南京守备、凤阳皇陵守备,各省各军事要塞的镇守太监。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织造局,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国家仓库也归宦官主管。英宗正统年间,司礼监还主要主管内廷宦官,各地宦官还是由皇帝亲自指派,但到了代宗景泰年间,全国宦官人数激增,调派权力逐渐落到了司礼监太监手中。同时,对所有宦官的惩治大权,也是司礼监太监负责。

    明代宦官飞扬跋扈,势焰熏天,主要是掌握了司法大权,推行特务统治,进而控制朝政。明代宦官推行特务统治的主要机构为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要想了解明代宦官体制,还须了解厂卫系统。

    最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代兵制,实行卫所制度。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各地设立卫所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和管理。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其长官分别是都指挥使、千户、百户。卫所之上设都指挥司,管辖几个卫所。五军都督府负责全国的日常军事工作,兵部管军官的任免和军队调遣。战争时期,将帅由皇帝亲自任命,战争结束后将帅把军队带回卫所,他的使命宣告结束。可见,明代皇帝对军队的分而治之,使得都督府有军队管理权,兵部拥有人事权和调动权,真正的指挥权在皇帝手中。任何一个人要想完全控制军队,都是不可能的。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司礼监的职权为掌冠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

第13卷 539章:秉笔太监

    朱棣顿时送了口气。甩开膀子走进了徐王妃的府邸。

    王妃的府邸乃是在元朝的基础上修建的,当年朱棣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它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徐氏虽为王妃,但因朱棣的府邸乃是元朝古都,所以徐王妃所住的府邸便是元朝的后宫——延春宫。

    元大都宫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大明殿为前朝,延春宫为后宫。延春阁为内廷区延春宫的主体。延春宫正南门曰延春门,一正两偏,东西七十七尺,上有重檐。延春门又有左右掖门,左曰懿范,右曰嘉则。入延春门,正北即延春阁,其址在今北京景山公园主 峰位置。延春阁东西一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一百尺,重檐三层。延春阁亦建筑在高大的殿基上,门庑制度大致与大明殿相仿。延春阁东庑外、宫城东华门内便是元朝皇后的后宫,延春宫,此刻朱棣甩开了膀子朝延春宫走了去。徐王妃一双美目在张信的脸上移动了片刻,方才转身跟着朱棣的身后朝自己的府邸走了去。

    延春宫不大,朱棣沿着长长的长廊走进了进去,闻得脚步声,延春宫里一阵脚步上,跟着一个太监迎了上来,朱棣眯着眼神望了望,月『色』下,但见来人四五十的年纪,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两条眉『毛』若非灯光的照耀,朱棣几乎看不出来,白得厉害,但脸膛仍是透着此红『色』,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大明秉笔太监绯『色』袍服,头上还带着官帽,此刻见朱棣走了进来,换忙迈开了步子,弓着身子迎了上去。

    “王爷……?”来人客气的冲着朱棣喊了声。

    朱棣同样客气的冲着来人点了点头,道:“徐公公远道而来,不知所谓何事?“朱棣语气透着惊讶,毕竟此人乃是建文帝身边的太监,此刻突然来到府上,朱棣一时也猜不透究竟,这个秉笔太监许霆,朱棣并为深交,只知他仅凭太祖朱元璋的宠幸,由原来的目不识丁的小太监,一步一步的被擢升为御前的司礼太监,但朱元璋在临终前,曾经严令不允许太监干政,作为正统继承人的朱允炆对此自然奉为金科玉律,许霆虽未贵为秉笔太监,但在建文帝手下干的不甚得意,一般来说,秉笔太监为司礼监次辅,位尊权重仅次于掌印太监,自从朱元璋借助胡惟庸之手,废除了中国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秉笔太监因各部大臣奏章、票拟意见呈送皇帝或皇帝批示发还,都需经秉笔太监整理,故此,秉笔太监在朝中又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皇帝宠幸,他们和高级文官一样服用绯『色』袍服,以有别于低级宦官的青『色』服装。有的人还可以得到特赐蟒袍和飞鱼服、斗牛服的荣宠。他们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马,在宫内乘肩舆,这都是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们的威风权势超过了六部尚书。

    正是秉笔太监的地位如此重要,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度后, 于洪武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第一次调整时,增设了礼监司,其职权为掌宫廷礼仪。至洪武二十八年第二次全面调整时,司礼监的职权则改为掌冠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这时,司礼监虽仍排列在内监之后,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内使出门马牌等机要工作,这个就要求秉笔太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于是,自朱元璋后,秉笔太监都要接受教育,当他们在十岁之前,就因为他们的天赋聪明而被送入宫内的“内书堂”(太监的学习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内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翰林,秉笔太监在‘内书堂’所受的教育和外边的世家子弟几乎没有不同;学习完后,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别优秀的秉笔太监,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饰出于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所以他们被称为秉笔,在御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决非等闲侥。

    但建文帝对太监要求过于苛刻,如此一来,朝廷的太监地位无形的变得较低,久而久之,一些太监便有了意见,但建文帝毕竟是皇帝,太监的苦水一时也不好发作,许霆便是深有体会,他熬了二十年,方才熬到了秉笔太监的职位,本以为可以好好享享清福,岂料,建文帝从来有没有正眼看过他,相反将他看做低贱之人,这让许霆无能如何也接受不了!便在这时,朝廷的太监之中渐渐传出燕王朱棣的美名,他对朱棣素有耳闻,知晓这位年纪三十九岁的王爷,年仅十一岁的他被封为燕王,两年之后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与洪武二十八年,朱棣两次率军出塞,均大获全胜,一时名声鹊起。随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薨逝,朱棣以皇四子身份位居诸王之长,亦被朱元璋视为北方柱石,可谓前途无量!鉴于建文帝的冷漠,许霆更喜欢上了这个边塞的王爷,慢慢的也开始留意了起来。恰好,他平日里和开国元勋的徐达的次子,徐增寿关系较好,这次徐增寿自建文帝处得到一处消息,不便自宫中潜入燕王府,便想通过他来将这个消息带给朱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明朝的太监的地位的演变,小景觉得在这里有必要要表述一番,希望各位书友们,不要嫌小景啰嗦,其实太监的演变很有趣的。

    要说,明朝的太监,还得感谢朱元璋,虽说朱元璋生平便严令太监不得干政,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纵观明朝后期,几乎都是一部太监史,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多多少少和太监有些关联,若非太监,朱棣靖难不一定成功,当然这个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太监。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太监的地位便显示出来了,虽说朱元璋乃是超人,一个人干四五人的活计,不成问题,但他的子孙并非超人,朱元璋死后,他的子孙很快便废除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禁制令。

    永乐时期,司礼监仍为宦官的一般衙门。但到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宦官识字读书之制从此废除。内书堂直属司礼监,其主要任务是为二十四衙门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太监和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的文书房宦官亦均出自内书堂。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制度应运而生。票拟出现之后,依制阁票应由皇帝亲自批答,但实际上早在宣德时期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久,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即应运而生。正统以后,每日所奏文书,除皇帝御笔批数本外,其他都归众太监拟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楷书批写。与此同时,司礼监自身的权力和结构也进一步高涨和严密化。首先,司礼监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举凡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

    这种秉笔太监的制度及其有关限制,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然而情况并不能经常如此。几十年前就曾出现过刘瑾这样权倾朝野、劣迹昭著的太监,后来的大太监,冯保更是和张居正联手,一时威力无穷。

    当时,冯保既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惟一足以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因时际会,他就得以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无名英雄”式的宦官。当然,在小皇帝万历的心目中,绝不会想到他的大伴正在玩弄权力,贻害朝廷。冯保给人的印象是平和谨慎,虽然算不了学者,但是喜爱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有君子之风。他之得以被任为司礼太监,也有过一段曲折。原来在嘉靖时期,他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和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直到万历即位,高拱被逐,他才被太后授予此职,此后二人通力合作,创建了名噪一时的“万历新政”,这便是秉笔太监的厉害。

    但内阁的设立是客观的需要,司礼监的势力则是出于皇帝主观的需要,尽管他们的权力被后人称为有宰相之实,但从制度上可看出内阁、司礼监都没有掌握独立的相权,而是被皇帝成功地分成两个部分,成为明朝皇帝集中皇权的两个政治砝码,它们各居一端,在皇帝的控制下,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即使皇帝疏懒、年幼或无能,这两个砝码也没有改变平衡机制的能力。明代大多数皇帝深居宫内,却能够维持统治,这不能不归功于这种平衡机制。有其利则有其弊,明代监阁体制在发挥其合理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国家政治方面产生出宦官之祸等负面影响。

    随着后来的太监和皇帝的关系越来越好,其权力几乎大过了内阁,就如明熹宗事情的超级大太监,魏忠贤,此人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投入王安门下,颇得信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光宗朱常洛只当了 一个月皇帝就病死了。他生前宠爱选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逐渐控制了他。朱由校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李选侍欲继续控制朱由校,让他留居乾清宫。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倡言移宫,几经争执,李氏被迫移居仁寿殿。这一事件称“移宫案”,与万历时的挺击案、泰昌时的红丸案合称“三案”。 “三案”本身对魏忠贤的命运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但一些阁部大臣对“三案”态度暧昧,引起言官们的猛烈抨击,门户之见,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给魏忠贤造成一个十分有利的客观环境。

    而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选侍抚养,对她有依恋之情。这种关系被官僚们强迫中止,会使他对有关官员产生反感,而把感情移向其他人,诸如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李进贤等人。

    王安死后,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此后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如此大的势力,几乎是达到了太监权力的顶峰了。

    明代内廷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御马监(后称尚驷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十二监下设有四司八局,四司为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为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银作局、浣衣局。合称“二十四衙门”。除专司清洗内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余二十三单位皆设于紫禁城内。朱元璋即位初期,各监各局编制约百人,至明中后期,多数监局在各省州县,皆派驻直属宦官,主管与宫内需索有关的业务,并监视疆吏民情以密报内廷,宦官人数达数万人。

第13卷 540章:监军

    许霆正愁没机会见到燕王,此刻如此好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岂能放过,但秉笔太监虽地位较高,但不得皇帝应许,终生不得出入深宫,这次若非发生胡患,只怕他当真不得出入京城。这次胡患,朝廷虽派遣宋忠、萧琴镇守山海关,但各朝各代武将『乱』国的历史或多或少对当权者产生了影响,他们一面防着武将,一面又利用武将,尤其是那些边关武将,他们作为边疆大吏,手握重权,一旦生了疑心,朝廷一时也难以节制,真鉴于封疆大吏的作用,所以各朝各代都会雇佣监军,监军顾名思义便是监察便是监察封疆大吏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充当皇帝在军队里的耳目,封疆大吏若有丝毫的异心,作为监军,随时何以对封疆大吏采取行动,监军监军,岂只是监军之责,实是负有军队指挥的最终决定权。各朝各代监军的制度也有所不同,也有文人,也有太监。

    秦朝时,秦始皇便开始往军队里,派遣“监御史”,负责监军之职,但秦朝自二世而亡,刘邦取代秦朝后,建立了汉朝,制度之上,完全继承秦制,监军的制度也一直存在,后西汉汉武帝开始委派“监军御史”,到各战区监察指挥官,但并没有授予御史太 大的职权。比如汉武帝时有个叫胡建的,在北军中担任“军正丞”(负责军法的军官),他家境贫困,没有车马,经常和士兵一起步行,和士兵关系很好。北军有个监军御史,是个贪官,将北军的军营营墙开了门洞作市场,从军营外运了一批私货回来,利用高价卖给士兵。胡建并没有权力去审判监军御史,他就和亲近的士兵约好,在某天 校阅军队时,他招集这些士兵登上指挥台,将监军御史当场抓起来砍头。北军的各位尉官都不知所措,胡建却不慌不忙取出早准备好给皇帝的上书,其中说:“臣闻 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而监御史公然打破军营做买卖,败坏军营勇猛气氛,尤其失理不公。如果按照汉朝律法来看,这位监军御史并没有犯死罪,但是按照西汉的军法处置:“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因此我自己做主,将御史处斩 ,冒死报告。”汉武帝反而觉得胡建敢做敢为,下命令说胡建按军法从事做得对。

    以后各代都有派遣文臣监军的制度,但多是文人监军。太监监军始见于唐朝,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这些都是封疆大吏,手握重权,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朝廷十分的不放心,故而设置监军,初始以文人监军,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依靠宦官帮助发动政变才得以为皇帝,上台后开始任命宦官为将军。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派遣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监督封常清、高仙芝率领的平叛 军队。当这支军队打了败仗后,边令诚报告说两个将军无故弃守,唐玄宗立即派人 将他们处死。从此太监监军成为惯例。宦官既无军事常识,又因为身处深宫,对于 社会缺乏正常的判断能力,只会给皇帝打小报告。更有很多腐败弄权,搅『乱』军政。 如高適上书说:在哥舒翰军队为监军的太监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 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土话就是赌博)、饮酒,不恤军务”;而南阳军队有3个持 节都督,好几个监军“更相用事”,这样下去,“战而能必胜哉?”758年由9个节 度使率领的唐朝官军集结于邺城,围攻安庆绪叛军,唐肃宗居然不任命总指挥,却 是派了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作为总监军。结果60万大军被6万多叛军击溃。

    自此,太监监军作为一种体制便流传了下来,到了明朝,尤其是朱元璋大力提高了太监的地位后,太监之中也不乏能人异士,朝廷便开始委派太监监军,但朱元璋怕太监过『乱』用职权,于是常常派遣文成监军,如此一来,在明朝太祖洪武时期,流行太监监军和文臣监军并列的局面,但二者又有些区分,太监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文臣监军不能监察自己的朝 臣上级,而太监监军正可以监视这些朝臣。不过当时大臣上谏指责说:“今九边镇 守、监枪诸内臣,恃势专恣,侵克百端。有警则拥精卒自卫,克敌则纵部下攘功。 ”但这些都没能引起朱元璋的重视,太监监军作为一种体制保留了下来。

    这次鞑子犯境,建文帝以宋忠镇守边疆,本就极为不放心,生怕引起战『乱』,许霆真是瞧了这个机会,方才说服了建文帝派遣监军,二人意见不谋而合,建文帝当场便让他做了山海关的监军。许霆真是求之不得,自是满口答应,当日便收拾了行李,自京城出了宫,一路北上来到了北平,见到北平元朝的古都,实在不亚于京城,这让他心中对朱棣多了一份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身为当朝秉笔太监,此次出巡,带来的都是身边的亲信太监,正是如此,他才敢深夜潜入燕王府!

    ………………………………………………………………………………………………………………………推荐票、收藏票、订阅有木有,有木有!

第13卷 541章:圣旨

    这次鞑子犯境,建文帝以宋忠镇守边疆,本就极为不放心,生怕引起战『乱』,许霆真是瞧了这个机会,方才说服了建文帝派遣监军,二人意见不谋而合,建文帝当场便让他做了山海关的监军。许霆真是求之不得,自是满口答应,当日便收拾了行李,自京城出了宫,一路北上来到了北平,见到北平元朝的古都,实在不亚于京城,这让他心中对朱棣多了一份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身为当朝秉笔太监,此次出巡,带来的都是身边的亲信太监,正是如此,他才敢深夜潜入燕王府!

    许霆瞧朱棣浓眉大眼,眉目之间吐『露』着霸气,黑白『色』的深邃眼眸之中,显得镇定异常,额角饱满,却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中王者之气,一袭蟒袍,腰间别着一块古玉,一看便知凡品,胸口的一把长须犹生美须公,望了让人心中一震。

    许霆望了半响,忽然惊觉,自己居然在片刻之间,被朱棣的这种王者的霸气所折服,只觉得他这一走进来,原来包括自己在内,连着身后的徐王妃和府邸内的五六个太监丫鬟,竟都默默不语,低着头丝毫不敢有一丝移动,被朱棣的王者之气所震慑。

    许霆望了半响,方才收回目光,心中暗道:“好一副帝王之相!难怪京城流传燕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看来此言非虚啊!“许霆由衷的感叹了几声。

    便在这时,朱棣在一张宽大的太师椅上落坐,盯着许霆望了半响,瞧他双目在自己脸上扫来扫去,微微皱了皱眉头,心道:“此人好生无礼!“要知道,朱元璋时期,做臣子的不可私下偷看皇帝,此乃大不敬之罪,朱棣虽是一介藩王,但身为龙子,自是天生的帝世之渭,许霆虽为秉笔太监,如此直视一介藩王,仍属大不敬的行为,但此刻朱棣见他来自京城,又是徐增寿委派而来的,一时也不便发作,冲着许霆冷哼了声。便作罢。

    岂料,许霆正聚精会神的打量朱棣,突听得这一声冷哼,吓了一大跳,这一吓,方才惊觉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属大不敬行为,吓得一声冷汗自后背流了出来,斜眼瞧朱棣面『色』阴沉,却没有丝毫的怪罪之『色』,心中稍微一宽,急忙上前,跪倒在地,尖着嗓音颤抖道:“奴才,斗胆私望龙颜,还望王爷赎罪!“

    朱棣依旧阴沉着脸,好一会儿才语音冷冷道:“许公公严重了,本王虽贵为帝世之渭,但亦非阎罗王,一张老脸瞧了就瞧了,许公公不必自责,起来说话!“

    许霆瞧朱棣如此好说话,一颗心总算落地了,心道:“看来朝廷的那些奴才果然没说错,这燕王果然是一位好王爷!“原来在削藩之前,朱棣为了虽是掌握建文帝的举动,每一次进京城便利用了建文帝身边的太监,他不但积极结交宫中宦官,还不断送礼给这些谁也瞧不起的人,于是一时之间,燕王慈爱之名在宦官之中流传开来,大家都甘心为燕王效力。久而久之,燕王的美名自是或多或少的传到了许霆的耳朵里,但非亲眼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