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策-第3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月7日夜间开始。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间隔凹小时不但不是问题,还能错开进攻前的支援高峰期,让航空兵能够分两次集中力量提供火力支援。
裴承毅安排好任务,回去睡大觉的时候,马德里的外交官还在打嘴
。
虽然美国一直要求尽快进行正式停战谈判,但是中国谈判代表却始终坚持基本谈判原则,巴基斯坦等几个国家也认为正式谈判的条件还不成熟,就连印度也认为需要更多时间为正式谈判做准备。
印度的这一态度很好理解,因为印度不大愿意进行公开谈判。
因为掌握了第一手情报,知道中国军队即将发起进攻,所以美国的焦急心情也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是,外交谈判不是军事行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既然非正式会晤没有对战争造成多大影响,王元庆也就没有让项铤辉把谈判的事情告诉裴承毅。
只要按部就班的发起下一轮进攻,谈不谈对共和国都没有什么影响。
第一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军长的担忧
慌幕降下,凹军在罗少鹏少将的率领下。率先踏上西进在曰口
虽然在众多军长中,罗少鹏是最桀骜不驯的一斤”对裴承毅也最不满,但是前线指挥部安排出军打头阵的时候,罗少鹏没有抱怨什么。能够成为统帅数万官兵的少将军长,总得有点本事。罗少鹏对裴承毅再不满,也应该知道落军的处境,以及他的处境。因为错过了北上突击新德里的机会,出军已经成为东线战场上最无足轻重的部队,所以不管是罗少鹏、还走出军的官兵,都得抓住这次机会。用罗少鹏在出发前鼓励将士的话来说,如果出军仍然无所建树,很有可能在战后降为二线部队,甚至被撤编。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参战前,项铤辉就明确无误的告诉所有军长,各军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将决定在共和国陆军中的地位。因为成立前线指挥部的时候。裴承毅从各军抽调了中级军官,所以各军军长早就收到消息,战争结束后,陆军肯定要调整编制,主力野战军肯定会裁减,陆军总规模也会缩小。
能够当上军长,就有能力看出这场战争对荐和国的影响。
按照某些新闻媒体评论员的话来说,印度战争将是共和国在引世纪前的年打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在来的刃到石年之内,共和国不大可能再次参与类似的大规模战争。虽然不排除共和国参与其他地区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但是陆军作为“决定性力量”是否派遣陆军参战将直接由国家基本战略决定。在共和国不愿意卷入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陆军将再次恢复“国土防御部队”的身份,不可能像空军与海军那样,甚至不可能像海军陆战队那样,成为共和国干预国际事务的急先锋。
不用参与大规模地区战争,自然没有必要保留一支过于庞大的陆军。
既然没有必要保留太多的地面部队,精简战斗部队势在必行。
实际上,王元庆已经在为裁军做准备。加强军队职业化建设,提高士官的比重,就是王元庆为共和国的第三次军事改革做的准备工作。按照外界的预测,王元庆肯定会在执政的最后一年开始军事改革,将共和国陆军的总兵力削减到田万左右,最多保留8个主力野战军,更有可能取消军一级编制,以旅为最高战斗单个,从而大幅度提高共和国陆军的作战灵活性。果真如此的话,陆军主力作战部队肯定会被控制在刃到出斤,旅之间,总兵力不会超过出万。
毫无疑问,这么做,对共和国的好处非卑明显。
缩减陆军规模,等于让空军与海军、以及更有发展潜力的天兵获得更多的投入。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力个主战旅足够确保共和国的本土安全,足够同时打赢两场低烈度局部战争,或者一场高强度地区战争。即便遭遇大规模地区战争,因为提高了士官比例,所以可以在战时通过征召士兵的方式,将作战部队扩大好几倍,同时确保各作战部队的战斗力不会大幅度下滑。要知道,在作战部队中,以班长为代表的士官才是真正的顶梁柱”个好班长能够带动8到旧个士兵。即便陆军规模过小。会产生负面影响,也可以通过扩大海军陆战队,让海军陆战队担负部分地面作战任务的方式确保军队的总体战斗力。长远来看,随着共和国不再受到周边国家的威胁,今后的军事行动以对外干预为主。擅长与海军配合作战的陆战队更加适合对外干预行动。
站在政治家的立场上,王元庆有足够的理由把陆军由们万裁减到田万。
站在其他军种的立场上,也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裁减陆军。
可是站在陆军官兵,特别是各个军长的立场上,肯定反对裁减陆军,因为那等于抢走他们手上的饭碗。
各军军长也早就听到消息,元首不会拿陆军将领开其。
不管怎么说,陆军仍然是共和国第一大军种,在共和国军队中的地位非常高。别的不说,总参谋长是陆军上将,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的裴承毅也是陆军中将,而在此次战争中表现突出的袁晨皓仍然是陆军上校。虽然空军与海军将领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是在共和国高层军事领袖中,陆军将领仍然占了大半壁江山。元首要想拿陆军开刀,首先就得问问项铤辉与裴承毅是否同意。
按照大部分陆军将领的想法,元首很有可能通过组建战区司令部的方式,逐步瓦解陆军在共和国军队中的“霸权”地个,并且为“失业”的陆军军长提供新的饭碗,让陆军支持军卓改革。
成立战区司令部的消息早就传出来了,虽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落实,但是所有军长相信,随着裴承毅通过这场战争站稳脚跟,当仁不让的成为总参谋长的接班人,关于下一任总参谋长的纷争告一段落,成立战区司令部的事情将水到渠成。即便不在项铤辉的任内完成这件事情,裴承毅上台后都会通过支持军事改革,全面调整共和国的军事指挥机制,让战区司令部制度全面取代现在的军区制度。
站在元首的“蓬示庆肯定会与裴承毅联年推行战区司令部制手
别的不说,为了深化政治改革,王元庆肯定会取消各大军区,因为政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共和国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而军区制建立在老旧的政治体制之上,随着旧有的政治体制土崩瓦解,军区制自然要成为历史。
以王元庆的魄力,肯定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下一任国家元首。
再说了,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国家元首的颜靖宇没有多少威信,甚至不可能在任期内像纪佑国、赵润东、王元庆那样,通过对外征战建立起绝对的个人威望,也就不可能像王元庆那样大搞政治改革,向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开刀。如果王元庆打算让颜靖宇接班,肯定会在离任前解决所有棘手问题,给颜靖宇留下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让颜靖宇一帆风顺的干完两届任期。如果王元庆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甚至会安排好今后数届政府的接班问题,确保共和国顺利渡过人口老龄化时期。不要忘记,王元庆上任的时候才田岁,是共和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家元首。就算他干完旧年后离任,也不过的岁。对国家元首来说,的岁不但算不上老,还格外年轻。也就是说,王元庆离任之后,仍然有足够的影响力,仍然是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当然,是不是颜靖宇接班人,现在还说不准。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如果王元庆打算让颜靖宇接班,就应该让颜靖宇出任国家副元首。
当初,王元庆也是在当了年的副元首之后才成为国家元首。
由此可见,王元庆对颜靖宇的能力还是有点放心不下,或者说对颜靖宇能否控制大局有所担心。
另外一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深思,那就是颜靖宇的年纪。
颜靖宇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只有好岁,虽然王元庆出任国家副元首的时候只有冯岁,但是等到王元庆离任的时候,颜靖宇只有盛岁,只比王元庆当年出任国家元首的时候大2岁。对于国家最高领导人来说,岁确实有点年轻。王元庆当然是特殊个案,因为他在出任国家副元首之前,不但在地方干了年,还在纪估国身边干了几个年,担任元首首席助理的时候就对国家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也积累了大量行政经验,更加清楚纪估国的改革意图。
毫无疑问,颜靖宇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就算他在广西干得很不错,却被很多人也会认为那是王元庆的功劳,不是他的能力。
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下一任国家元首很有可能不是颜靖宇。
按照军队里流传得比较广的说法,王元庆很有可能让颜靖宇在国务院总理的位置上多干一界,然后再担任一届国家副元首,最后才让他成为国家元首。在此期间,肯定有一位过渡领导人,最佳人选肯定是顾卫民。
果真让顾卫民接班,像罗少鹏这样的军长就得更加小心了。
谁都知道,顾卫民是从国防部长迈向委员长的,而且在顾卫民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削减军费开支!
虽然外界普遍认为顾卫民是共和国最近几个年来,最懂得控制军费的国防部长,正是他在控制国防开支上做出的卓越贡献,才让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因为数次大规模战争而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如此,顾卫民有在王元庆的政府中获得了仅次于元首的大权,成为王元庆最重要的助手,但是对任何一名军人来说,顾卫民绝对是不受欢迎的舵手,因为在所有军人看来,正是顾卫民担任国防部长那几年,共和国的军事建设速度大大减慢,很多重要装备发展项目被裁减,导致军队的战斗力没能得到更大的提升。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顾卫民裁减掉了几个主要装备发展项目,共和国军队很有可能在印度战争爆发之前进入“电磁时代”将针对美国的领先优势扩大到旧年以上,而不是现在的蚌。
毫无疑问,顾卫民上台之后,肯定会大刀阔斧的推行军事改革。
裁军肯定无法避免,减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很多正在进行的装备项目也会半途而废。到时候,失业的就不是几个万军人,恐怕还有几个万、甚至上百万军工企业的工人与科妹人员。
更重要的是,顾卫民不是颜靖宇。
虽然在同一时代的领导人中,顾卫民的光芒远不如王元庆,而且一直受到王元庆的压制,甚至可以说,正是王元庆的存在,顾卫民有不得不在“二号人物”的位置上呆了这么多年,但是与颜靖宇相比。顾卫民的威望高得多,地位也高得多,影响力更加不用说。即便没有王元庆的支持,顾卫民也有能力推进政治改革卓军事改革。
由此可见,顾卫民能不能上台,关键得看王元庆有没有能力在任期内做完该做的事。
对罗少鹏这样的军人来说,结果与否都相差不大。
如果王元庆能够在任期内完成政治改革与军事改革,颜靖穿上台之前,就会有数十万军人不得不提前转业,大批将军失去手里的权力,被放到养一一小必冒上果王示庆不能在任期内宗成政治改革与军”顾卫民上台之后,照样会有数十万军人转业打手 大批将军提前过上退休生活。
不能去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
在大背景已经明了的情况下,各主力野战军在战场上奋勇争先,也就不难理解了。
换个角度看,罗少鹏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当初意气用事得罪了项铤辉,罗少鹏就知道前程难料。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网上战场,又得罪了裴承毅,那就不是前程难料的问题了。虽然罗少鹏知道项铤辉不是那种在乎个人恩怨的人,不然早就把他赶出了出军,但是罗少鹏并不清楚裴承毅的为人,只知道裴承毅将是下一任总参谋长。如果裴承毅是个小肚鸡肠的家伙,恐怕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出军安排新军长。
这个想法,让罗少鹏心灰意冷。
不过他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作为少将军长,就算提前退役,罗少鹏也能终生领取国家的退役军人补贴,过上既清闲又安逸的生活。对出军的绝大部分官兵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果罗少鹏带着丛军一起到霉,让坠军成为了首批裁减对象,那就意味着2万多官兵中,大部分将不得不提前脱下军装,丢掉饭碗。
作为军长,罗少鹏或许可以在上级面前桀骜不驯,却必须对手下的官兵负责。
从这个角度看,罗少鹏是一个懂得带兵、非常关心部下的军长,只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过于偏执,不知道如何进退与取舍。
部队出发前,罗少鹏就对全军官兵说过一句话,那就是,这次不是为别人打仗,是为自己打仗,为了全军2万多将士的未来打仗!
对出军来说,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当一支军队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住其前进步伐。
从官兵素质、总体编制、练水平、综合能力等各方面衡量,落军都不弱,在战略反应军中,除了比刀军稍微差一点,出军与刀军的战斗力旗鼓相当,比其他的战略反应军强得多,并不缺乏本钱。
东线决战初期的战斗也足以证明出军的战斗力。
被印军挡在宋河东岸,不是落军的战斗力不够,而是协助作战的工程部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让凹军错失了在印军部署好防线之前抢渡宋河的最佳时机,最终不得不用战略反应军不太擅长的攻坚战术强渡宋河。
如果再给24军一次机会,罗少鹏肯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裴承毅确实又给了罗少鹏一次机会。
仅仅一个晚上,出军就向西突击了近助千米,主力部队包围了印多尔,先头部队则提前折向乌贾因,摆出了围歼两地近力万印军的架势。
印多尔与乌贾因的印军都是计划前去增援博帕尔,却没来得及赶过去的二线部队。
出军先头部队到达的时候,印军就缩回了防御阵地,摆出了死守的样子。
能不能死守,不由印军决毛
按照裴承毅的战役部署,出军不但要包围印多尔,牵制乌贾因,还必须在在好小时之内攻占印多尔,并且向西南方向突击,占领曼德莱舍沃尔,强渡纳尔莫达河,争取将锋线推进到达布蒂河北岸,能够强渡达布蒂河就再好不过了。也就是说,到了达布蒂河北岸,裴承毅才会让万军顶替出军,向位于达布蒂河河口处的苏拉特发起进攻,并且一鼓作气的打下苏拉特,控制这座年吞吐能力达到数千万吨的大型港口城市。
虽然在出军的官兵看来,这是在为刀军做嫁衣裳,但是用罗少鹏的话来说,刀军打得再好,也是建立在出军取胜的基础之上。
就算分配战功,立下首功的也匙4军,谁也不能抹杀出军在西进作战行动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当然,前提走出军必须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为此,出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打下印多尔,打开通往纳尔莫达河北岸的通道。
万幸的是,罗少鹏拣了一个大便宜。
受博帕尔战役的影响,留守印多尔的印军不但没有多少斗志,也没有多少物资,不然裴承毅也不会用打手 时内打平印多尔。
罗少鹏也知道这一情况,所以包围印多尔之后,他立即呼叫了火力支援。
要让印军投降,首先就得打掉印军最后一点抵抗意志,让印军知道,如果不马上放下武器,印多尔将变成第二个博帕尔!
不得不说,罗少鹏领军打仗的能力非常不错。虽然没有凌云霄那么勇猛,但是更懂得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能够当上主力野战军的军长,肯定不是吹出来的。
第一章第一百五十九章 量才为用
哝承毅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吗? 了解裴承毅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把“小肚鸡肠”与裴承毅扯上关系。如果裴承毅果真是罗少鹏眼中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他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到项铤辉的重用。王元庆的赏识吗?
站在裴承毅的高度上,他也没有必要与一个少将军长斤斤计较。
当然,罗少鹏担心的事情。裴承毅也同样担心。
作为荐和国军队最有影响力。也走进入共和国决策层的两位将军之一,裴承毅早就知道元首在准备第三次军事改革。因为项铤辉直接协助元首制定军事改革计划,所以他对军事改苹更有发言权。用项铤辉告诉裴承毅的话来说,不管印度战争打成什么样,共和国军队的表现如何。军事改革肯定会在战争结束之后开始。绝对不会留给下一任国家元首。因为元首还没有公布军事改革,所以项铤辉没有多说。实际上。也不需要多说什么。这句话足以让裴承毅看清未来。
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样。任何改革都是在压力、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
要让军队支持军事改革。首先就得提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纪结国推行第一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共和国军队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与东海战争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赵润东推行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吸取半岛战争的经验教刮为日本战争做准备。王元庆要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同样得提出能够让军队产生强烈危机意识的理由。
毫无疑问,印度战争足以为王元庆提供充足的理由。
军队打得好,证明共和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且在今后数十年内与印度这样的“战略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任何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裁军不但能够留住真正的人才、提高军人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还能将更多的国力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提高综合国力。只有综合国力得到全面增强。才能为军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让军队的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从而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从长远看,裁军不会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反而会增强共和国的军事力量。这一理由,足够让项铤辉、裴承毅这样的军队掌权将领,以及绝大部分拥有长远目光的将军与高级军官支持军事改革。得到军队上层的支持。军事改革就不会有多大阻力。
军队打得差,那就更有理由进行军事改革了。要知道,前两次军事改革,都与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到时候,王元庆随便找个理由,以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发起军事改革,别说军队上层,就连普通士兵与绝大部分公民都会全力支持军事改革。只要军事改革开始,到底怎么改。就由政府说了算。
当然,项铤辉这番话还告诉裴承毅下一任国家元首很有可能是顾卫民。
没人否认王元庆锐意改革的积极性,问题是,王元庆将在四只离任。就算他的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可能在任期内完成军事改革。当年。纪伤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由赵润东收尾,而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由王元庆收尾。那么王元庆推行的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得让下一任元首收尾。有能力接过接力棒、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肯定不是颜靖宇,更不可能是叶致胜,只能是顾卫民。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王元庆没有在第二届任期内任命副元首的用意了。
担任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顾卫民本来就是国家二号领导人,添个副元首的头衔,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当然,裴承毅并不关心谁来接班。反正谁上去都得照着王元庆的路线走下去。
他关心的还是第三次军事改革到底会有多大规模,或者说会有多么深入。
如果从军事制度的角度看,纪结国与赵润东推行的军事改革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以两人推行军事改革的动机来看,也没有可能改变基本军事制度,也就是军区制。王元庆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动机肯定不是针对短期目标,即现实威胁,而是从长远角度,为共和国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军事制度。换句话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将像政治改革那样。从根本上改变共和国的军事体制。
真要走到这一步,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非同寻常。
阻力不必多说,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政治改革足以证明,王元庆推进改革的动力肯定比阻挠改草的阻力大得多。
关键问题是,军事改革能否更加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
当然,对身处前线指挥部的裴承毅来说,他没有时间去考虑这斤。问题。也不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
打好这场战争,才是裴承毅的首要任务。
对落军的任务安排,体现出了裴承毅灵活应用军事力量的高明手段。
东线战场上的几个野战军丰,除了一直在印度东北地区“出来打酱油。的刀军,以及多次被“喊回家吃饭”的凹军,就数24军最轻松。不可否认。突破宋河防线的战斗让凹军吃够了苦头,但是其他野战军哪斤,
吃曰。默六打到这个时候,个空降军基本丧失战斗力,刀军与七勺曲要全面休整与补充,引军在战场上跑了几个来回,巫军损失也不小,就连岛军与刃军都在南面进攻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家都有苦衷,但是没有哪个军像出军那样以问题为借口。不肯上场卖力。
裴承毅心里很清楚,不是罗少鹏不肯卖力,而是觉得丛军没有得到
视。
提高出军战斗积极性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皿军当成主力。
按照袁晨皓最初的想法。让凹军与刀军轮番打头阵。像张军与引军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那样,轮流进攻,让2个军都能得到喘息的机会。裴承毅直接否决了这套方案。决定让出军与刀军分阶段参加战斗。
阵军的战斗力不用怀疑。能够作为共和国3支主力战略反应军,阵军有足够的本钱。
英键就是。凹军能不能在战场上正常发挥。
用对了办法,裴承毅的担心就是多余的。
月?日清晨,出军开始攻打印多尔。
大约持续了打手 时的炮火准备结束后,凹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因为部署在北面的第奶机械化步兵旅需要对付来自乌贾因方向上的威胁,所以没有参与攻打印多尔的作战行动。
地面进攻引开印军的注意力之后,罗少鹏利用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由侦察兵组成的精锐突击部队投入市中心。一举攻占了印军指挥部。
战斗只打了不到3个小时,印多尔守军指挥官就下令缴械投降。
消息发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连裴承毅都有点惊讶。
虽然印多尔的防御远远比不上博帕尔。根本没有博帕尔那样的,由坑道网络连接起来的地下防御工事。出军在战斗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不能因此否认牌军的突击能力。至少不能否认罗少鹏指挥战斗的能力。
如果让凌云霄去指挥这场战斗,肯定会打得更加血腥。
毫无疑问。罗少鹏是一个懂的用头脑作战的军长。不是一个凭力气蛮干的军长。
口点不到。也就是印多尔的战斗结束还不到打手 时。罗少鹏就把收容战俘的工作交给了留下来断后的第粥机械化步兵旅。同时让该旅继续应付乌贾因方向上的印军。他则率领2个战斗旅全速南下。
出军以最快的速度发起突击。3起了裴承毅的高度重视。
当天下午。几乎所有战报都与出军有关。
占点刃分,牌军的先头部队攻占了印多尔西南的姆豪镇。让一支由2个战斗营组成的突击部队沿公路线向东南方向佯攻,迫使该方向上的印军向纳尔莫达河防线撤退后,罗少鹏只留下打手 个营的兵力负责对付姆豪的残余印军,主力部队继续向西南方向挺进。天色暗下来的时候。阵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纳尔莫达河北岸。
这样的突击速度,足以让包括刀军在内的战略反应军感到汗颜。
更重要的是,飞快的突击速度,再次让出军跑在了时间前面。
守卫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的印军刚网得知出军攻占了印多尔,正在向南挺进,压根没有想到牌军会这么快到达。罗少鹏也很狡猾,从接豪出发的时候,他让充当先头部队的侦察兵换上了印军的军服,驾驶印军的车辆。并且带上了几个印军战俘。守卫公路大桥的印军见到是自己人。根本没有半点准备。当侦察兵亮出武器,占领大桥的时候,守桥部队根本来不及引爆埋在桥墩上的炸药。整个印军步兵营一枪没放,全当了俘虏。
占领了纳尔莫达河上的大桥。再次提高了凹军的突击速度。
当然,这也让裴承毅安排给出军的工程部队没了用武之地。
月8日凌晨前,出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纳尔莫达河。第粥机械化步兵旅将看管战俘的任务交给裴承毅派去的宪兵部队之后,在月8日天亮之前渡过了纳尔莫达河。追上了正在南下的主力部队。
虽然从出军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官兵们都很亢奋,精力不是问题,但是裴承毅仍然在口月8日清晨叫停,让出军在距离达布蒂河北岸的希尔布尔大约呐千米处的三岔路口停了下来。就地部署防线,进行临时休整。
不管罗少鹏怎么想,裴承毅都知道。凹军必须休整几个小时。
罗少鹏最初还不理解,因为在他看来,只要继续挺进,出军肯定能够在月8日夜间渡过达布蒂河。完成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口月8日完成作战任务,出军就能继续前进,不给刀军参战的机会。在罗少鹏看来,出军能够一口气打到苏拉特。就算打不下苏拉特。也不给刀军出头的机会。
因为对裴承毅的安排不满。所以罗少鹏就以部署防线为名,派遣一支侦察部队向希尔布尔方向挺进,摸清希尔布尔的情况。
随着侦察部队发回消息,罗少鹏才心服口戚
希尔布尔的守军乙经守到了纳尔莫达河防线被突破的消息,知道出军正在赶来,侦察部队到达的时候,守军已经进入防御阵地。对用略军送门丹疑问凹军的突击速度再快,办栅“出执行侦察任务的侦察兵。也就是说。出军不可能像夺取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那样,兵不刃血的打下希尔布尔。
强攻希尔布尔不是问题,如果出军准备不足,很有可能在希尔布尔栽跟头。
要知道。希尔布尔南面就是达布蒂河。
当初,出军在宋河被印军拦了下来,就是因为突击速度过快。把负责架桥的工程部队甩在了后面。等工程部队赶到的时候,印军已经在河对岸修好了防御阵地。虽然工程部队准备不充分,没有考虑到雨季河面宽度增加带来的问题,对渡河作战产生了影响,但走出军盲目突击也是主因之一。罗少鹏再狂妄,也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裴承毅及时叫停。正是要让工程部队追上凹军,避免犯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