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官人-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吹弹可破的白嫩肌肤让人不敢触碰却又不得不触碰。
    “小苗,这算什么?”
    小苗娇媚一笑:“没什么。现在你不是小苗的李保长,也不是小苗的老爷,是小苗的主人。所以,请主人尽情享用小苗吧。”
    一句话彻底将李权内心的暴虐勾起,一个翻身,一手紧紧抓着胸前嫩肉,五指深陷肉中,一手滑入双臀之间,来回游走于洪水泛滥之地。
    这一次,胡小苗知道八丈亭四周没有人,所以她更加亢奋,更加放纵,更加肆无忌惮,更加释放自己的本性。
    撩人心扉地呻~吟和求饶成了此时八丈亭唯一的声音,带着她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爱意,还有那深深的不舍。
    ……
    ……
    “李权,你若离开了壁溪村,还会不会回来看我?”
    李权搂着滑腻腻地娇躯裹在被褥下:“为何这样说?”
    “你知不知道,你要去曲溪县当县令了。”
    “啊?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昨天。一直没来得及跟你说声谢谢,我怕今日不说,待你走后就没机会了。”



第239章 :临行

    碧溪村村北,背靠碧溪,碧溪对岸却是一面绝壁。大自然地鬼斧神工将其开凿成了一面黄沙巨石一面郁郁青葱的山脉断层。
    山没有名字,但山上是周围村镇猎户的狩猎场所。
    所有人都只注意到山上资源,却没注意到那一面临溪的山壁下方时常有白雾升腾。
    当然,最近是没有了。
    李权即将到曲溪县上任,在此之前,他还有一处宝藏需要处理。
    今天,无名山的山壁间多了许多涉险攀爬的人。
    山脚下看着高不可攀的山壁,真正踏足其中还是有路可循的。
    碧溪村到山壁的直线距离和盐井密道距离相当,只觉告诉李权,盐井密室中的烟囱就在这靠近山壁的某个位置。或许这拦腰而断的山壁就是无数前人一刀一斧凿出来的。
    山壁不高的地方,各处都站有人。大家也没盲目地乱动,而是紧紧等待着。
    寒冷的天气让山壁许多地方结冰,时不时便会有人摔下。好在所处位置不高,顶多五六米,摔在地面也只是皮外伤。
    没多久便有人叫嚷起来:“老爷!我这边冒烟了!”
    山壁离地三四米的地方,几块岩石的夹缝中突然冒起了淡淡的白烟。
    相隔十几米的李权贴在山壁上看了看:“在相隔冒烟处四五米的地方开凿,然后一路往下!”
    山壁上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凿工,见山壁冒烟,只轻轻敲了敲岩石就知道里面是空的。
    李权要做的就是在山里凿一个通向地下盐井的通道,让地下盐井彻底跟碧溪村断绝关系。
    这样,既能让盐井为自己创造的巨额财富,也不会影响到碧溪村村民的生活。
    盐井不过是在底下七八米的地方,加上山壁的三四米高度,一共也就是十来米。不能小看古代的工匠,在山腹中掏一条十来米的通道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儿一桩,只要给足够的时间,别说一条通道,就是一座城堡也能在山腹中凿出来。
    没有工匠知道这是干什么,只知道这是李大老爷安排的活儿,就是拼了命也要干好了。
    确定好位置,剩下就得看工匠们了。
    李权回到碧溪村,进入村长家后面的祠堂。
    祠堂里的密道已被重新打通。
    李权才知道上次之所以没有发现密道是因为对方把密道给堵上了。
    现在密道重新被打通,胡小苗和刘嘎已等在里面。环境一点儿没变,唯一的变化就是因一段时间没运作,密室中没了雾气,地面和墙壁山的泥土都干了。
    大锅里又烧起了盐水,不过不是很多,点点雾气从烟囱向外飘出。人在里面,可以清楚地听到上方山壁工匠打凿的声音。
    刘嘎和胡小苗做梦都没想过碧溪村还有这种地方,见到李权立马跑过来。
    “李权,你说我爹和胡虎都在造私盐,开始我还不信,原来这儿真有盐井。”
    “乖乖!老大,这么大的盐井是怎么来的?还是报官吧!这要被人发现够咱们死几百次了。”
    李权没理会两人说话,径直走到大锅旁,看到小半锅黑卤水:“叫你准备的黄豆浆呢?”
    刘嘎不明所以地指了指身边木桶。
    李权不是很有信心地要了一瓢豆浆倒入翻滚的卤水中。他只是依稀记得流传到现代的盐井作坊第一道工序就是加黄豆浆加速井盐结晶,那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能不能成,记没记错根本不知道。
    可黄豆浆刚加入卤水,刘嘎便叫了起来:
    “喂喂喂!是不是出问题了?怎么豆浆一进去水就变得粘稠了?哎!不对不对,怎么像有沙子?”
    “嘿!还真成了!”
    看到锅里的变化,李权也惊喜地叫了起来。
    锅中,卤水的翻腾变得缓慢而又沉重,每一次翻腾都会有淡黄色的颗粒出现,漂浮在水面上,在大锅边缘不断堆积。
    李权知道,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盐巴。
    根据李权的观察,这时代制造盐巴的工艺太过落后,竟然直接蒸馏。方法类似于海盐生产,但井盐和海盐有本质的区别,井盐口感更佳,但卤水中还有的杂质却更多,简单的蒸馏根本无法清除卤水中的杂质,导致生产出的盐巴苦涩难咽还带有毒性。而且用大火煮的方式将水分蒸干产出是食盐,会让食盐受热过重而呈现出焦黄之色,又再一次破坏了盐巴口感。
    黄豆浆和卤水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李权不知道,他也不需要知道,他不是化学家,他要的只是结果。
    光看现在产出的淡黄盐晶就知道比以往那些蜡黄色的盐巴不知好了多少倍。
    这是知识的产物,高温下的反应不断进行着……
    盐变白了,产量便高了,速度变快了。
    小半锅水却产了以前大半锅的盐,刘嘎和胡小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也想不通黄豆浆怎会有如此魔力。
    但这还不算完,李权将上面漂浮的盐晶捞起,将其倒入让刘嘎准备好的轻水中,不断搅拌,让盐充分溶解。再用纱布过滤掉不溶于水的杂质,最后重新起火,将除去杂质的盐水倒入锅中,大火烧沸,中火蒸发。
    如此忙活了两三个时辰,终于,锅中产生了和李权印象中极为想象的白色盐巴。
    李权难掩欣喜,顾不得盐巴还滚烫着,随意抓了一点儿塞进嘴里。那滋味美得李权飘飘然:
    “就是这个味儿!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胡小苗和刘嘎在旁边好奇地看了半天,看着锅里雪白色的晶体有些好奇,忍不住也学李权抓了一点舔了舔。
    “好咸!”
    “但是……好像不苦也不涩。这也是盐么?比咱们以前吃的盐好吃多了。”
    李权得意:“这当然是盐。”
    “这还是盐晶,怎么都成白的了?我记得只有将盐晶磨成粉后才会发白吧?”
    李权不作回答,转向小苗说道:“小苗,刚才我所作的步奏你都记住了?”
    胡小苗有些失神,听到李权说话,慌乱地点点头。
    “说到底,盐井该是属于你的爹的东西,现在交由你打理也算理所应当。”
    “什么?”胡小苗惊道,“你还打算继续产盐?我爹跟胡虎就是鲜明的例子,万一被发现咋办?”
    李权笑道:“造盐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朝廷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地位而治立下严苛律法。坐拥宝库而不利用,我等又不是傻子。我已命人在山壁间修筑密道,事成之后将碧溪村与之相连的密道封死,以后入口便更加隐秘。你要切记,造盐要是适量,如果量太大,投入民间势必为引起官府察觉。而且,我等卖出的不叫盐!”
    “不叫盐叫什么?”
    “就叫吞咸吧。”
    “吞咸?”刘嘎一脸不解,“吞咸是啥?”
    “吞咸,入腹知咸,乃是用十八种牲畜大骨熬汤九九八十一天将浓汤熬透,再经秘制而成的香料,可取代盐巴提鲜。售价是十两银子一斤。”
    刘嘎还是不懂:“这不就是盐巴么?”
    李权继续解释:“错了,这就是吞咸。造盐犯法,可没说造吞咸犯法吧?而且这吞咸可非一般人吃得起的,相当珍贵。”
    胡小苗眨巴眨巴眼:“你是说打着吞咸的旗号……”
    李权一笑:“哈哈,还是小苗聪明。”
    “可是这毕竟是盐,平常盐最贵的时候十两银子的也能买七八十斤,可这吞咸十两只买一斤,会不会……”胡小苗欲言又止。
    “你是想说会不会太贵了吧?”
    胡小苗点点头。
    “这你一点儿都不用担心,吞咸可是咱们独一家的东西。相信用它做出来的菜品味道绝对更好,那些富贵人家、高档酒楼绝对感兴趣。你这只管监督生产,届时我自会安排卖出去。咱们五五分账如何?”
    “不不不,我不要你的钱。再说,我……我人都是你的了,还要你的钱干嘛?”胡小苗连连摇头。
    李权解释:“你现在是碧溪村的村长,有点儿钱在身上,村民们遇上什么麻烦你也好应付一些。”
    一边刘嘎也连连解释:“是啊!小苗姐就别推辞了。老大以前来壁溪村的时候,谁都不买他的账,结果大伙儿一看到钱全都听话了。”
    李权老脸一红:“你个守财奴,还好意思说?”
    “那……那好吧。”
    ……
    ……
    盐井之事告一段落,李权再无牵挂,是时候去曲溪县上任了。
    临行当日,全村村名夹道相送,各家各户都送来临别的礼物。若不是李权竭力阻止,全村都要随李权同行将其送到县衙门口才算完。
    在村口,李权看了看生活了三四月的碧溪村,心情平静,再看一看身上,还是一匹骡子一纸文书,变的只有轻衫小帽,现在成了厚重的棉衣。
    细细一想,就像是蜻蜓点水,过往一瞬而已。
    什么都没带走,却收获了村民们满满的感激。
    只要问心无愧,又留下一段回忆,李权便觉得不虚此行,收敛心情,倒骑骡子,铜铃哐当哐当响起。
    李权骑在骡子上朝村民们作揖:“乡亲们,后会有期!”
    村民们饱含热泪:“李保长慢走!常回来!”



第240章 :新官上任

    “嘀嗒,滴答……”
    “哐当,哐当……”
    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在官道上一路响着,像是为了迎接李权升迁。{}
    一缕春风,一场春雨驱走了持续的寒冷,冰雪渐渐融化,露出了地上许久不见的黄土碎石地。山间万物复苏,田耕青草吐新。
    一路轻松蓬勃之景,李权感觉分外轻松。
    到得曲溪县县衙,柳松已在门口等候多时。
    李权继任曲溪县县令,柳松也算功成身退,保得一世名节告老还乡。
    临走时,柳松和李权一样,受到曲溪县百姓十里相送,排场比李权还大。
    但李权看得出,柳松虚假的笑容下,内心可不像自己这么舒坦。
    ……
    ……
    县衙公堂,李权可不止一次来此,里面的一切事物看着都那么熟悉,甚至连写有“回避”、“肃静”的牌子摆放的位置有偏差李权都知道。
    案几上的惊堂木已挤满灰尘,旁边木筒里的行令牌上有几只蜘蛛爬来爬去,唯有公堂正上方“公正廉洁”的牌匾熠熠生辉,字字苍劲有力,给人一种神圣感。
    李权抬头看着,心中沉甸甸的,所谓不在其职不行其事。但现即已为县令,就当不负头顶四个大字!
    可是……
    柳松走后,随之而走的还有诸多衙役、管事。如今县衙给人一人去楼空的感觉。
    李权站在公堂许久,竟没有一个官差出现。
    直到李权把案几上的灰尘全擦一遍后,一个年迈的老者穿着一身衙役的官服来了。
    老衙役捧着柚木托盘,上面放着官服、官帽、还有官印。
    李权怀着一些好奇,麻利地穿上。宽大的袖口别说钻手,就是装两个人头都没问题,霸气风骚的衣摆一步三抖。蓝色衣服中是水与鱼的圆形绣花,精细美观,同时又象征着官与民。袖口,领口也都有鱼纹绣花,再加上一根儿官腰带,李权瞬间变得霸气侧漏。
    只是那官帽戴在头上还有两只长长的“耳朵”,说话走路都要上下的摇一摇,感觉好不适应。
    穿好官服,李权别扭地走了几步,感觉飘飘然,朝身边的老衙役问了问:“有没有铜镜?”
    老衙役如实回答:“回大人,铜镜在县衙内院有。”
    李权没有再问,继续欣赏这一身奇怪的行头。
    老衙役走了,但很快又回来了。回来时手上捧着一大摞白纸,走到李权面前道:
    “大人,这是官差请求离职的文书,您且过目。”
    “这么多?”李权惊道,看其厚度至少也得二三十个吧,一个县衙总共就那么二三十个衙役,这岂不是说整个县衙都没人了?
    老衙役看出李权所想,懒散地叹了口气:“哎!留下来的都是咱们这些没用的了。”
    李权不在意:“一朝天子一朝臣,我能理解。”
    “不是的,以往都不会这样。毕竟,这年头要找个稳定的饭碗不容易,现不知怎地,跟柳大人当差的衙役全跟柳大人一起走了。”
    李权没有再说,但他心里明白,估计是这些跟着柳松的衙役背地里都帮柳松干了好些见补得光的事儿,所以才会随行一起离开。
    现在说是升迁,但实际比上次刚刚出任保长时还要萧条。
    现实如此,抱怨亦无用。李权没有多想,也不知该做什么。独自进入县衙内院,看看自己的新家是什么样的。
    进入内院,映入眼帘的是百年古松,三四人才能合抱住的树干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树最先感受到春的气息,墨绿色的松针中混杂着点点翠绿。巨大的树冠如顶天巨伞保护着它树荫下的一片小天地,它不知见证了多少像李权这样初来乍到的县令。县衙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它默然而立,不管谁来,它永远是这幅脾性。
    听王三麻说,县衙古松下有密室,藏有柳松的犯罪证据。
    李权闲来无事,围着松树找了半天,外院的每一块石板都看遍了,始终没发现异常,估计那密室也随柳松的离开而彻底消失了吧?
    县衙内院很简单,古松撑起了一片院子,有正厅,客厅,正厢,西厢等,构造和李府相似,只是面积稍小而已。屋里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家具,所有的装饰之物都随柳松一起消失了。
    李权到正厢铺好床,然后上床小憩了一会儿。没有睡着,因为没人,始终觉得冷清了些,于是决定去把晚晴老婆接过来住。
    刚有这样的想法,屋外突然有人来喊:“李大人!”
    内院来了个年轻衙役,长得孔武有力,精神头十足。李权见他微微有些吃惊,原来曲溪县并不是所有官差都走了。
    李权将官帽夹在腋下问道:“何事?”
    “大人,外面有人击鼓鸣冤求您主持公道。”
    “我擦!老子这县令屁股都没坐热就遇上官司了?”
    李权惊讶想着,不禁有些紧张,尝试着朝衙役问道:“那我现在该干嘛?”
    衙役脸一黑,心道这县太爷干什么吃的,这事儿还来问自己,到底你是县太爷,还我是县太爷?瞬间觉得这新上任的县令不靠谱,没好气道:
    “当然是升堂断案咯!”
    ……
    ……
    碧溪村李保长近来可是整个碧州的风云人物,最近听说李大保长荣升为曲溪县县令,还是皇上亲自下诏,是人都会对以前的李保长现在的李大人有着几分好奇。
    而现在,正好有一桩案子要判,大家都想知道新来的李大人到底行不行。所以,李权还没到公堂上,衙门口却已围满了好奇的百姓。
    众人议论纷纷,见新来的县太老爷从里面出现立马安静下来。众人眼神怪异,总觉这新来的县太老爷哪儿不对。
    李权从内院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众百姓目光齐刷刷地盯着自己,殷切地目光中充满了渴望。
    李权浑身一震,感觉升堂跟演讲似的,本能地微笑着朝百姓们示意。
    “噗嗤。”
    堂下有忍俊不禁的姑娘笑出声来,人群略微骚动。
    “难不成老爷我帅到黄花姑娘都含羞带俏的地步了?”
    李权正在奇怪,堂下拿着枣红木棍的老衙役老脸通红,一边对李权指指点点,一边小声地喊道:
    “李大人!”
    “嗯?”
    “帽子!帽子戴反了!”
    “额……”
    李权老脸也一红,赶紧理了理帽子。
    出师不利啊!就跟T台走秀栽跟头一样,你妈的丢脸丢到家了。
    李权低着头做到公堂之上,再看下方时才发现,原来下面只有一个老衙役,还无精打采地站着。外面还有无数百姓指指点点,实在觉得不对味儿。
    罢了罢了!凡是开头难。
    李权也不再多想,举起惊堂木往桌上猛地一拍!
    “轰!”
    一声巨响像是打雷,不但把外面百姓下破胆,里面的老衙役手中的棍子都被下掉,李权自己也被吓得官帽倒挂在下巴上。
    无数仇恨抱怨的目光锁定在李权身上,李权尴尬地一笑:
    “不好意思啊诸位,本官只是先试试手。现在正式开始。”
    再举惊堂木,轻轻往桌面一磕。
    “啪!”一声脆响。
    李权字正腔圆:“升堂!”
    唯一的一个老衙役:“威武……”
    没有半点儿气势可言,闹得李权的气势也跟着弱了:“堂下所为何时?”
    公堂中间,一男一女等得都懒不赖了。
    男的体弱面虚,皮肤蜡黄,约莫四五十岁。女的穿着大气,粉黛涂面,一副大家闺秀左派。
    李权话音刚落,男子便从怀中的掏出个黑漆漆的布袋大声讲道:
    “禀大人,俺是曲溪县级经营多年的盐贩,有朝廷官文允许,在曲溪县卖了几十年盐巴。向来老实,就是在秤上做手脚都没有过一次。乡里乡亲都知道的,大伙儿说是不是?”
    “是!这人我认识,大家都叫他盐巴七,在曲溪县几十年了,倒霉听说过他的一些污言秽语。”外面有村民证实道。
    “啪!”李权惊堂木再一拍,“别说这些没用的,说重点!”
    “今日,俺跟往常一样在城头卖盐,这个姑娘硬说的我捡了她的钱袋。”说着,男子指了指手中布袋,“就这个。”
    男子举着钱袋四面八方晃了一圈又说:
    “大伙儿都看清楚了?你们倒是评评理,这大姑娘穿的都是好衣裳,咋会用这种普通钱袋?而且俺长期卖盐,钱袋上多多少少沾了点儿盐巴,大伙儿可以舔舔,看看到底是不是咸的?”
    男子滔滔不绝,自顾自地拿到衙门口让围观众人试口,众人尽皆表示男子所言非虚。
    李权不动声色,目光落在年轻女子身上。
    只见对方俏脸儿通红,不知是晃眼被揭穿而羞愧,还是被男子的污言秽语所气的。
    “啪!”
    “下方民女有何说法?”
    女子银牙紧咬,握着花布手绢儿的小手指着对男子,挤出几个字:
    “他!他……他捡了我的钱袋,然后把我的银子掉包了!”
    “嘿!你个小丫头片子!别以为你是大户人家的闺女就可以随便欺负咱们这种老实人!你你你,你瞪我干啥?有青天大老爷给俺做主,俺才不怕你!还有外面儿曲溪县的朋友都看着呢,事实摆在眼前的!”



第241章 :精妙断案

    这年代,少富多贫,世人总会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弱者。{}
    听完中年男子讲述,民众不经意间已站在了男子这边。
    年轻女子听得外面议论,脸红更甚,指着男子气得说不出话来。
    男子一脸无辜,指回女子:“大伙儿都看看,她都脸红了!肯定是做贼心虚。”
    “你含血喷人!”女子再也忍不住了,娇叱着。“大人,那分明是我的钱!是我亲眼看着他捡了我的钱袋!我向其索要,他去百般阻挠,到最后我才发现,他不知变了什么戏法,把我的钱袋便不见了,而我的银子却落在了他的钱袋里!”
    一听这话,男子嘲弄地冷笑起来:
    “小姑娘,这里可是公堂,不是给你吹牛的地方。变戏法?亏你想得出来!你口口声声说是俺把你的钱袋掉了包。你的钱袋呢?咱们都没看到你的钱袋是啥样,你到底有没有钱袋都要打个问号!有本事你就从我身上把你的钱袋找出来,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你!”
    “俺什么俺?找不出来是吧?你这无凭无据的就是含血喷人,信不信俺告你诽谤?”
    眼泪在女子眼眶中连连打转,她看了眼身后指指点点的人们,觉得实在没脸再待在这儿,一跺脚:
    “哼!那点儿钱我不要了额!谁稀罕!”
    “嘿!大伙儿可都听到了,这可是她自己说的。”
    男子欢喜地把钱袋揣进怀里,朝堂上李权一拱手:“大人,既然这位姑娘不告俺了,俺就先走了。”
    说罢,男子衣服得胜而归的样子朝外面走去。
    刚走两步,又听身后“轰”地一声巨响,差点儿把他给吓死。
    堂上李权勃然大怒:“放肆!”
    TmD!第一次办案竟然一句都没说上,就听那老不休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公堂之上,岂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李权这一声吼把男子给吓尿了,赶紧回身跪在地上:“大人息怒,大人息怒。是那位姑娘她不告了,案情也已经清楚了,所以……”
    “放肆!到底你是县令,还我是县令?判不判按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大大大……大人说了算。”
    李权冷笑:“你知道便好。把钱袋呈上来。”
    男子不敢在多说,老老实实把钱袋交给老衙役,由老衙役将钱袋呈上。
    粗布编制的钱袋静静地放在案几上,黑漆漆一片,看样子有些时日了,也不像是大户人家能用。
    男子跪在下方时不时地朝堂上瞅一眼,忍不住提醒道:
    “大人,你舔舔,有盐的味道。”
    “吗B!就你话多!来人,给我掌嘴!”
    男子吓尿:“别别别,大人,小人不说了。”
    李权顺了口气,将钱袋放在手上掂量几下,问道:
    “你口口声声说,钱是你的。我且问你,这钱袋中总共有几两几钱银子呀?”
    “大概……”
    “啪!”惊堂木再一响,“什么大概,本官要知道准确数额。你要是答不上来,又或是说错了……哼哼!这案子怕就有些蹊跷了。”
    男子汗如雨下变得紧张起来:“应该有一百二十七量三钱,不对不对,应该是一百三十二两七钱,不对不对,应该是……”
    “到底是多少?!”
    男子欲哭无泪:“大人,咱买点儿盐都是赚的零散钱,哪儿知道那么细?”
    男子灵机一动,伸手指向女子:“大人,你再问问她。”
    女子张红脸:“钱袋里混着我和他的银子,他有多少银子我不知道,又怎能知道这钱袋中有多少银子?不过大人,我身上总共有九十九两银子,是用一张百两银票买了一个发簪得来的。对了!那个店铺的老板可以给我作证。”
    案情到这儿,围观众人觉得有些不对了,好似另有隐情的样子。
    女子作势要去请证人,李权抬手阻止,淡淡道:
    “不用了。那我再问被告,你说你都是赚的零散钱,为何钱袋里好几锭整银?”
    “我……我去钱庄换的。”
    “既然都换过钱了,为何还记不清楚?”
    男子被问得越来越慌,后背的衣服已被浸湿,但还是咬牙坚持道:
    “回大人,小人记性不太好,时常忘记事情。”
    欲盖弥彰的味道越来越浓,围观百姓也都开始怀疑。男子的借口虽然牵强,但凭此还不足以判他有罪。
    案情似乎到了瓶颈,凭这思路怕是再问不出来什么,李权想着得要换个思路才行。便问道:
    “你说你是朝廷文书官商,将特许卖盐的文书出来看看。”
    文书方面没什么好担心,男子毫不做作,立即将文书拿出来交给衙役。
    李权在接过文书的过程中不紧不慢地询问:“这些钱都是你卖盐所得?”
    “是的,全是俺卖盐攒的银子。”
    李权暂停片刻,对着文书看了许久,嘴角突然挂上一丝笑意。
    “盐巴七是吧?一斤盐多少钱啊?”
    这不是什么难题,看着县太爷诡异的笑容,男子总觉意思不安,无奈回答道:“一斤盐三钱银子。”
    “你确定?”
    “确……确定!”
    “啪!”
    “盐巴七,你可知罪?!”
    李权突然提高声调,满堂皆惊。外面众人议论起来:
    “咋?咋的了?县太老爷有断案了?”
    “不知道啊!先看看再说。”
    百姓被搞得一头雾水,县衙内的也一头雾水,盐巴七吓得胸口都贴在了地上:
    “大人冤枉啊!俺……俺到底犯了什么罪?”
    “贩卖私盐!论罪当斩!”
    我了个妈!
    这罪名差点儿把盐巴七给吓尿了。
    你说青天白日的,怎么突然冒出这样一个罪名安在自己头上?
    贩卖私盐?
    就是藏一点儿官盐起来,盐巴七都不敢做。卖盐的更清楚朝廷对盐地重视程度,再借几个胆给他,他也不会做这种掉脑袋的事情。
    盐巴七吓坏了,真的是吓坏了,声泪俱下,对着堂上大老爷连连磕头,狗头撞得地面框框作响,连声呼唤:
    “冤枉啊!青天大老爷冤枉啊!”
    看着盐巴七如此紧张,围观百姓也都看出对方不是假作之态。有认识盐巴七的更不会相信盐巴七会贩卖私盐。
    难道县令要冤枉好人?
    李权面不改色,从容说道:
    “你的官文上写明你盐巴七不过丁级盐贩,每月可从上级盐商够二十斤盐,照每斤三钱来算,除开成本,就算全部卖完,你每月可获利不过二两银子。一年所获就给你算二十五两。官文所记,你卖盐之权从四年之钱开始。所以,你卖盐所获利不过百两银子出头!这还是为你往高出算的。
    而钱袋中总共给有一百三十几两。你作何解释?难道你四年时间不吃不喝,一分银子也不花?这多出来的银子从何而来?你也说了,钱袋中,银钱全由你卖盐所获。既然不是官盐所得,那便是私盐所获!你贩卖私盐赚的几十两银钱,是得卖了多少?此罪而论,可灭你满门!”
    “不是……不是!大人冤枉,大人冤枉!”盐巴七脸色铁青,额上已是头破血流,却还不断磕头求饶。
    听李权这一番分析,众人恍然大悟。
    这盐巴七果然有问题!
    “啪!”
    “盐巴七!本官再给你最后一次解释的机会,说!多出来的银钱从何而来?”
    “我招!我招了!”盐巴七做梦都没想过不过贪百十两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