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官人-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惊之下,安馨荷也顾不得许多了,赶紧道:“老爷,别这样。西厢中有人等你呢!”
    “西厢有人等我?”李权想了想,回忆席间夫人的面孔,“每个人都到位了的啊!西厢除了他们还能有谁?”
    “您去看了自然就知道。”
    “夫人,你该不会找了借口哄骗我吧?”
    “老爷,您说的什么话?若妾身所言不实,之后随老爷处置。”
    把话说道这份儿上,李权也只好放过这娇滴滴的人儿转身往西厢去。
    西厢房间密集,住着李权最爱的小宝贝们。先后打开了几间房,小宝贝们都说不是自己在等他。
    李权一阵疑惑,还道是真被安馨荷给骗了。
    忽然,李权注意到西厢有了些许变化。一间扎着红花的厢房吸引了李权。
    “这里应该没人住才对,今日怎还扎起红花了?”
    嘀咕着,李权走了过去。走近一看,竟发现里面还点着灯。
    “难不成这里才是等着自己的人?这馨荷也真是的,来了客人怎会安排到西厢来?”
    李权还在的埋怨安馨荷安排不妥当,因为他认为里面只是一个普通朋友。
    可当李权开门看见趴在屋中桌子上的女人时,整个人都愣住了,像是被定住了脚掌。
    屋中,大红的绸锦装饰着各处,零星的红烛将满屋的红渲染地更加喜庆,桌上也用红绸缎盖着,上面摆着酒水。一个身着红印花锦的姑娘趴在上面,小脸儿被散落的发丝挡了,身段一等一的好。只看一个轮廓李权就能断定,这绝对是李芙这丫头。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衣着,李权一时未能反应过来,心中正当奇怪,这妮子跑在这儿来睡着了是怎么的?
    走过去叫了叫:“小芙,小芙。”
    没有反应。
    “嘿!这妮子倒是洒脱,这样也能睡着。”
    “喂喂!”
    “啊?啊?谁谁?”
    李权又好气又好笑:“你还问谁呢!我问你,你怎么跑到这儿来睡着了。穿得跟个新娘子一样,这是闹哪样?”
    李权说话的时候,小妮子已经从惺忪之中回过神来。看到李权,瞬间想起现在是什么情况,俏脸刷的红了。
    红衣裳配上大红脸,小妮子今日漂亮得紧,羞答答的模样更如娇花一般。
    李权心中一动,此情此景,配上刚才夫人们怪异的表现,老心脏忽然狂跳了一下。
    “新娘子?该不会真的被我……”
    “咕噜。”李权咽了口口水,“小芙,你这不会……”
    李权越说,李芙脸越红,李权心里就更加确定,只觉得不可思议,拍了拍额头:“哎呀,这群婆娘怎么一点儿风声都不给我?”
    “她们……她们说给你个惊喜,兴许能让你心情好点儿。”李芙声音很小,不过却更加可爱,听得李权老心脏直跳。
    对于李芙,李权在心中早把她当成自己的人了,也知道这妮子一心想着嫁到自家来。之所以一直没有动静,其一是因为最近天下不太平,李权的心思都不在这上面,其二是因为不好意思跟大夫人说,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李权便又几分愧疚。
    没想到最担心的大夫人没经过自己意愿就将这妮子接到了家中,看这样子,靖王爷那边肯定是打通了,该有的礼节一样都不少,现在小妮子应该就是自己堂堂正正的妾室了。
    这当真是出人意料,李权都不知该说什么。
    李芙怯生生地看了李权一眼,嘀咕着:“看你这表情好像一点儿都不高兴呢!”
    “高兴!高兴!怎么会不高兴呢?”李权眉开眼笑,赶紧回头把门关上。
    一切礼数都全了,李权再不用顾忌什么,化身恶狼一下将小妮子抱在怀中,用力得就快让小妮子不能呼吸了。
    “你轻点儿,抱得人家……人家的胸口好闷。”
    “闷么?那姐夫给你揉揉?”说完就发现不对,“哎呀,现在不能叫姐夫了,应该叫相公或者老爷。小娘子,快叫一声听听。”
    李芙羞得不行,啐了一口:“想得美。这时候才把我娶进门儿,才不叫你老爷呢!”
    “哟呵?进门第一天都不服管?莫道老爷没有整治女人的手段!”
    “咯咯咯……别,别弄了,我叫我叫。”
    “快点儿。”
    “听好了,臭!流!氓!哈哈!”
    “你这小娘子!”
    ……
    ……
    李芙正成为李家一员,的确给李家给李权带来了很多欢乐,但同时又在无形中给李权添了一分压力,因为需要他照顾的女人又多了一个。
    时间没有因为李芙嫁入李家而停止,李权生活一如既往,他是朝堂上不可缺少的身影,虽然他从不开口,但只要往那儿一战,所有大臣都没法放松,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李权和李缘两人并存,太子的争夺就没有结束。
    这场阴影中的战争比李权想象中要长久很多,一月两月过去,皇上没有丝毫设立太子的意思。
    暗地里的争名夺利李权只是以平常心看着,这还不是关键时期,所以一切暗地里的活动都是小打小闹。
    在这种小打小闹中,一晃眼就迎来了来年的第一场春雨。
    春雨意味着开春,开春意味着皇上计划的时间到了。
    绵绵细雨中,李权照常入朝,今日皇上少有的盛装上朝,任何一个彰显皇帝地位的小物件都没落下。
    大臣们知道,李权也知道,这是皇上要行动了!
    。。。

第732章 :南征部署

    春天来得无声无息,万物复苏的时节却意味着一次大动作。不知道多少无辜的百姓要受到牵连,但这次行动又势在必行。
    皇宫太和殿外,春归的鸟儿在宽阔的广场中自由活动,而太和殿内的气氛却很压抑。
    皇上一身盛装上朝,表情庄严,坐下之后理了理衣服上的褶皱,凝神朗声道:“今日众卿家有何事启奏?”
    没人说话,满朝文武都低着头,似乎等待着什么。李权站在队伍的最前方,感受这其中压抑地气氛,眉头深锁。
    停顿了许久,人群中有一人出列,沉声道:“启禀皇上,进来严冬刚过,敌国在夷洲势力又有所动作。他们占据夷洲人不满足,竟有冲击的碧州边防的趋势。末将刚收到急报,半月前,由安将军驻守碧洲隘口遭遇突袭,我军将士拼死抵抗才保住碧州无碍。但我军将士伤亡惨重,死伤过千,惨不忍睹。皇上,华朝贪得无厌,屡屡犯境,臣肯定皇上御驾亲征,率领我大庆将士收复夷洲,荡平华朝、‘
    李权****入朝,已有近一年时日,听了国中无数大大小小的事物,当属这件事最严重,影响最大。但一看周围人的表情却出奇地平静,仿佛所有人都事先知道一样。
    出列谏言的是位将军,说完之后同样没有人接话。皇上端坐于上低声道:“众卿家有何看法?”
    很快,丞相复议,朝皇上躬身,有朝满朝文武拱手,朗声道:“我大庆以武立国,大庆子民各个骁勇善战,孩童五岁当可提刀,老者七十尚能骑射。金却被华朝这等文弱之国欺压,先是安插白莲教祸害我大庆数十载,后又强占夷洲半年之久。皇上心怀仁德,不忍兴战事祸苍生,但我大庆一味忍让只会让华朝变本加厉,若不给与颜色怕是要被那些华猪认为我大庆好欺负。今我大庆自建国起已修养四十载,纵观天下,四方邻国哪个有我大庆兵强马壮?加之全国征兵半年,新军操练迅速,现已是带甲百万,粮草充沛,足可会师南下,荡平环宇。臣古柏,肯请皇上御驾亲征,收复河山!”
    丞相之言字字铿锵有力,颇有几分出师表的意味。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好似收到号召,纷纷出列,行礼齐声高呼:“请皇上御驾亲征!收复河山,荡平环宇!”
    李权沉默着,这不是自己能掺和的事情,既然皇上已经答应了帮自己留意慕晚晴,至于以后的事情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件事李权早已不再关心,但现在想起之前的作为,心中难免有种挫败感。在李权内心深处,心中多少有份自傲。因为他是穿越者,觉得自己有很多优势,可以做到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李权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面前当着一座大山,可以将自己牢牢地压在身下,穿越者的一切优势都没了。这种感觉让人非常苦恼。
    “哎!”李权默默地叹了口气,扭头看向皇上,发现对方面对满朝文武的劝谏依旧从容。待殿内稍微平静之后才得缓缓开口:
    “既然众卿家都有此意,那朕就只有顺应民意,御驾亲征了。”说话间,皇上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众爱卿听令,即日起,号召全国各地选新招将士于碧州的汇合,并传令各处边防要塞抽出七成兵力赶往碧州。此事由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并敕封真元将军,领监军一职。”
    “臣领旨谢恩。”
    “户部尚书即刻准备随军粮草,并总督举国之兵的粮草供给,不得有误。”
    “臣遵旨。”
    ……
    ……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皇上都在的加封官员,并分派任务,其复杂程度远超李权想象,但皇上话音不断,一切都显得很有调理。但奇怪的是,朝堂上大半官员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大都需要随军出征。
    李权早预料到会有很多大臣会随皇上一起赶赴前线,却没想到皇上叽里呱啦说了老大一通,可迟迟听不到自己的名字。
    李权一直觉得皇上如果要御驾亲征,自己铁定是要随驾出行的。不管出谋划策还是单兵作战,自己都是不可多得能人,再说了,凭借皇上以前的做法,也是应该带上李权一起的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皇上还是没有安排李权的意思。李权心里越发疑惑,忽然出现的变故让他思绪有些乱了。
    如果不随皇上出征,到底是好是坏?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凡事来都有利弊,究竟怎样更好李权也说不准。
    其实李权早就想过,跟皇上一起出征会遇到很多危险,又会给家人分开,但好处就是在寻找慕晚晴的时候有主动权,能时刻了解战局,以便自己针对孩子和慕晚晴改变计划。如果忽然不随军离开京城,以上的好处和坏处都要翻转,李权准备好的一些计划就全没用了。
    李权的思绪还在飘忽,身边忽然传来了皇上的声音:“李权听令。”
    李权一惊,心说总算到自己了,赶紧躬身走到大殿中央,却发现同样站着的还有丞相古柏。
    李权有些不懂,也没多想,依旧弓着身子等待皇上的命令。
    皇上没有立即开口,只是等待着,好像在等什么人。
    如此过了几分钟,殿外急匆匆赶来一人。
    竟然是李缘!
    李缘一直都没上朝,一直都过着悠闲自在地生活,似今日特地将他召来实属罕见,至少李权上朝期间是第一次看到。
    李缘站到李权身边,两人相视一眼,倒是显得轻松平常。
    等李缘站定,皇上才开口道:“朕率军期间,由丞相主理朝政,李缘李权二人从旁协助,凡遇大事要你商量后决定。顺便,你二人要跟在丞相身边多学多看,丞相也要好好教导二人才是。莫要辜负朕的一番信任。”
    丞相一脸惶恐,跪地叩拜:“臣一定尽心竭力完成皇上托付之重任!”
    李权李缘两人也齐声领命。
    至此,皇上御驾亲征前的安排部署已经完毕,剩下的就是一些准备工作,估计不出半月就要动身。
    李权并不关心皇上的安排,只是对自己的任命有所疑虑。
    自己竟然真的没有随军出征,反而要在京中主持打理全国事务。搭档也让人深思,李缘和丞相。
    “皇上究竟是什么用意?”
    带着这个疑惑,李权第一时间找到了陆游。
    现在,已不是李权去找陆游了,而是陆游主动来李家等待李权差遣。不知陆游在官员暗杀的事情之后对父亲陆柄说了什么,至此之后,陆柄对儿子做李权幕宾的事情不再反对,李权再也不同偷偷摸摸翻墙了。
    李府的人工湖中,如花和绿竹撑着筏子将老爷和客人送到湖心,再在船仓中砌一壶热茶,吹着清风,品着香茶,感受湖波荡漾,这才符合两人的身份嘛!
    船舱外,绿竹和如花坐在船舷上小声地说着私房话,脚丫子泡在水里,舒服惬意。
    船仓中,李权笑盈盈地为陆游沏茶,笑道:“茶是蓉郡主亲手制的君山金针,水是芙郡主亲手采的晨露蜜酿,船夫也是我的两位夫人。陆大公子,对这样待遇还算满意?”
    陆游一个外人,却被李权请到了内院,还享受了这样的待遇,心中真有些感动,喝着茶有些感慨:“哎,天下怕也只有李大人能如此待客了。”
    李权笑道:“叹什么气?其实你心里清楚,我这么做不过是担心你兴头过了,忽然不帮我出谋划策。所以,先施以小恩小惠,让你多为我的事情费些心思罢了。”
    “李大人人心里更清楚,知道在下明白你的心意,但看到这一切还是会有所动容。让在下想临阵脱逃都没理由。”
    聪明人说话就是一点就透,两人不再纠缠,相互的心意已经明了,相视一笑,基情四射。
    “好了,言归正传。今日上朝,皇上不日就要南征,大殿中敕封百官,我原以为自己要随军出征,没想到皇上却将我留在京城,让我跟李缘还有丞相共议朝政,皇上究竟是何意?”
    早上朝堂上的消息还没有传出,陆游对此一概不知,但一听这话,陆游惊喜交加,大叫道:“此话当真?”
    李权一愣,不知陆游喜从何来,茫然地点点头。
    不知陆游想到了什么,惊喜地站起身,却忘了自己在小船上,船仓中人不得直立,一起身边撞到了顶上竹棚,小船一阵摇晃。
    “怎么了?”绿竹乖巧的小脑袋探了进来。
    李权摆摆手:“没什么。”
    绿竹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陆游才尴尬地坐下,清了清嗓子,低声道:“李大人,现在皇上有什么用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咱们的机会来了!”
    “机会?什么机会?”
    陆游兴奋地握紧双手:“李大人,您忘了当初在下讲的?咱们的大方针是什么?”
    “大方针?”李权想了想,忽然一怔,不可思议地看着陆游,“你是说……”
    没有说出口,但李权指尖轻轻地在脖颈处划出了一条弧线。
    。。。

第733章 :摘星楼内

    经陆游提醒,李权迅速了解了对方的用意。或许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乍听此意,李权出了一身虚汗。对方可是皇子,自己真要对皇子动手?这种疯狂的打算就算身为穿越者也不敢随便乱想。
    “会不会太急了?”思考之后,李权委婉地问道。
    陆游摇着头:“兵贵神速,一点都不急。”
    “这……”
    见李权犹豫不决,陆游开始皱眉:“李大人,在下这儿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在皇上离开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出击,撇开一切过程,将一切结束。中策便循序渐进,利用皇上离京的这段时间寻找机会,制造杀机,同时又不引起皇上怀疑。下策便是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完成皇上的交代,待皇上回京之后,等待皇上正式传位。”
    “上中下三策?”李权暗暗吐槽,“为什么总有人喜欢玩这种故作高深的游戏?”
    不过细细一想,陆游的三策的确是目前最有可能遇到的三种情况。
    一边思考,李权一边回应:“你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太过激进,下策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上,中策不急不慢,倒是最符合我的心意。”
    陆游摇摇头:“李大人,要知道选中庸之道者皆难有建树,您可考虑清楚了?”
    看陆游摇头晃脑的样子,李权有些吃不准:“怎么?是中策不行么?”
    “不是不行,是顾虑太多控失了先机。上策攻,下策守,中策非攻非守有些两难,在下只是先给李大人分析其中问题,至于采取什么手段,那就要看李大人自己的意思了。”
    李权捏着下巴看着桌上清茶,尝试着考虑上策和下策,始终不能接受,于是咬牙道:“算了,我还是比较中意中策。”
    ……
    ……
    不知不觉中,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已经传播在外。
    百姓知道后自然是群情激奋,天下没有人喜欢被敌国侵占领土。夷州虽是蛮荒之地,但也是大庆一片不不可或缺地疆域,现落入大华手中,所有百姓都如鲠在喉。他们是普通人,不敢对军队做什么,但心里都盼着有一天能收复失地。而皇上所为显然是顺应民意,很快关于皇上的一些议论开始传出,甚至还有百姓自发地组织赠送朝廷粮食。
    这样的场景很壮观,整个京城就像一口沸腾中即将喷发的火山,只有在街上走一圈才知道什么叫众望所归。
    不管什么事,百姓的表现永远都是最单纯的。相比之下,官员则在为自己的未来、利益等等谋划。
    所谋有大有小,所谋之人也身份不一。
    就在李权谋划的时候,皇子府中也上演着一次类似的对话。只不过谋划的两人变成了皇子和皇后。
    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在皇上离开的这段时间该如何做。
    不同的地方是,皇子李缘看上去比李权还要排斥,面对皇后主动上门的谋划一点儿都不感冒,甚至有些不耐烦。
    面对李缘的这种态度,皇后娘娘简直要被气死了。实在想不通天底下还有这么不把皇位当回事儿的人。
    但皇后知道,皇上离京的这段时间足够让京城发生很多事情,这是关键时期,由不得李缘任性而为,皇后拿出了最后通牒,摆出上中下三策给李缘,让他无论如何都要选择其一。
    如果有人看到陆游的三策和皇后的三策,定会发现这三策竟然出奇的相似!
    之所以是相似,是因为三策之中还有一丢丢不同。
    现在摆在李缘面前,需要他明确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李缘犹豫了很久,终于将目光停留在了中策上。
    ……
    ……
    时间一天天过去,皇上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南征上,对手下暗地里的动作根本不放在眼里。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出征之际,皇上最后一次召集百官,焚香祭祀,祷告神灵。
    众所周知,皇上从来都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这么多年连祭祖也是去年一次而已。求神拜佛这样的事情从来不会出现在皇上的生活中。但这一次不同,皇上竟要焚香祷告,可见此次行动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回想一下,不难发现去年的那一次祭祖其实已经在开始筹划南征了。
    历时近一年,为的就是这一刻。
    李权跟皇上的对话中听出了他南征的心意,所以回想起来还算平静。但别人不同,想到近一年的动作,都不禁对皇上缜密的心思和精心地布局感到畏惧,尤其是中途遇到了种种变故,却都被皇上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如今的帝王太过强势,让臣下生不出半点儿反叛的歹心,所以大庆一年好过一年,四十年的休整就有了和另一大国分庭抗礼的实力。
    焚香祷告的地点选择在摘星楼,这是神秘国师的居所。
    今日皇上才是主角,但随行的李权却也充满了期待。因为这座摘星楼一直给他无限神秘的感觉,光明正大的来到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就能见到那料事如神的国师呢?
    正午之前,皇上带着的大队人马已经到了摘星楼下。
    摘星楼是除皇宫内无名塔楼外,京城中第二高的建筑。一共四层,每一层间隔都有五米。自外面看根本看不出为何要这样做。等到李权随大队人马进入里面之后才发现,这摘星楼层间巨大的原因就是每一层的头顶都是一个巨大的半球形。犹豫屋顶是拱形,要维持外部方形结构只有将层间增大。而之所以这么建造的原因是因为半球形的顶部是一副巨大的壁画。就像是在一个皮球内部绘画的感觉,画面是球形,很有D感觉。人在其中,宛如身临其境。
    从队伍的表现看,此处不是李权一个人没来过,其他人也没来过。
    京城人人都知摘星楼,却无人进来欣赏过。看到这巨大的壁画,宛如一张奇特的幕布将所有人都包裹在其中,其震撼无法言喻。然而,幕布中的画面却没人能看懂,光点斑驳,不知是要表达什么。
    众人不明,只有李权一人认得。
    正因为李权认得,所以他此时内心的震撼超过了所有人。
    那壁画的景象看似满天星辰却又跟寻常夜空星辰有所不同,这也正是众人不认识的地方。因为壁画的内容是浩瀚无垠的宇宙!
    李权对天文不了解,但现代记忆总是对宇宙的景象有所印象。巨大的壁画包括了整个顶部,摘星楼内的地面面积足有两三百平,可容纳接近两百人的队伍,可见头顶半球形的壁画囊括了多少空间。
    日月交替,星河流转,一副远超当代文明的壁画赫然展现李权眼前,这种乍眼下的视觉冲击像是在李权心口狠狠地来了一拳。
    皇上在前方没有急着动,似乎早已是到百官会驻足观看。
    李权正好乘着这时仔细研究,看过之后才明白,壁画的内容的确是宇宙,而且是宇宙中一个又一个的星系。壁画用了当代的各种美术工艺,虽不如现代成像技术那么真实,但用壁画的形势表现出来却显得栩栩如生。
    李权的知识只能看到这里,更多的内容已经看不出来了。就算只得到了这些信息,但脑中忽然出现的疑问已经让他有些理不清了。
    这壁画从何而来?难道是国师画的?国师为什么能知道星系、星云、宇宙?而且看这半球形的表现形式,好像是在预示国师已经知道你地球是圆的?联想到国师的种种诡异……
    “这也太玄乎了吧?难不成国师也是穿越来的?而且是天家?”
    估计就算是天家都悬,谁能凭借记忆高出这么宏大的场景来?
    无数的疑问还没来得及化解,皇上已经上楼了,随行官员之中,一部分没有跟着上二楼。因为楼层越高,塔楼的空间越小,在往上没法容纳这么多人,只能留一部分在下面。
    李权自然是要跟着上去的。
    到了二楼,同样一楼的情况,只不过面积小了壁画上的星辰规模更小,而且,也不再是一个又一个的星系,似乎是集中描绘了其中某一个星系。至于是何用意,李权显然不知道。
    再到三楼,最后到四楼。每一层楼都会又这样的壁画,只是到三楼之后,李权再也没看到星系的图案,至于壁画要表现的,李权已经毫无头绪了。
    皇上一直走在前面,到了四楼,随行众人中只剩下李权李缘等几个重丞。
    李权心不在焉,偷偷地看着四周,发现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对国师的真面目更加好奇了。
    在京城呆了这么久,一直都只听国师之名,终不见其人。不用上朝就算了,现在皇上出征在即,国师绝对是大军军师的不二之选,如此重要的时机,皇上拜神之际,这作为国师的人不管是何身份也该跟在皇上身边才是,可到了现在,还迟迟不见此人,究竟是何原因?还是说国师本就藏在人群之中?
    “李权,你在看什么?拜神之际,不得一丝分神。”
    。。。

第734章 :皇上离京

    摘星楼每一层都有星辰图,或许这就是摘星楼名字的由来。
    摘星楼第四层,塔楼面积只够二三十人站立,空间较楼下狭窄很多,再摆上一张简单的香案,空间便更加紧凑了。香案很简单,一个香炉,几个简单的贡品,仅此而已。看上去就像一平民家庭求神,根本不像皇室规模,更不像是大军出征前的准备。
    照皇上的话来讲,拜神不需要多大的排场,重要的是能让上天感受到心意。
    听到这样的言论,李权多有不解,心说难道在这里就能让上天感受到心意了?
    拜神和祭祖一样,过程很简单,就皇上点一炷香而已,然后就让李权等随行之人叩拜。
    很奇怪,随行众人全都在叩拜神灵,唯独皇上站在一边淡定地看着。
    皇上提出拜神,可皇上却不拜?
    李权也没多想,估计是这时代的习俗吧?皇上是天子,承天命,或许不用拜神。
    等着众人叩拜之后,皇上才对着香案平静说道:“朕即将率军出征,届时天下必然再兴祸端,非朕不体民情,实乃外敌逼迫所致。众神若有知,愿助朕早些平定战乱,还天下太平。”
    简简单单几个字,之后,皇上叫上李权和李缘到了塔楼外的平台上,小小的空间中只能容纳几人,在这里却能将整个京城都看得清清楚楚。民居、官府、庭台,还有远方高耸入云的不知名的黑塔。京城的壮丽、百姓的活动、初春的阳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繁荣画卷,江山万里,好山好水,谁人不喜欢这天下呢?
    皇上站在前方负手而立,任春风吹拂,略显苍老的面容上尽是庄重和严肃,可不管他如何掩饰,始终不能挡住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
    李权不知皇上所想,却被眼前的京城初春图给吸引了,设想一下,如果成为帝王,将这一切尽收掌中会是一番这样的豪情?
    “春光秀丽,这天下之大,处处都是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感触。摘星楼上,京城初春虽是壮阔,但跟普天之下的美景比起来也不过沧海一粟。朕曾经想过,要将天下美景尽收掌中,所以才有了今日的大庆。但当朕得到一切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一双眼睛只能装下天下一角,就算得到了天下亦只能看到一缕一寸,视线中装下了城市便少了山川,装下了山川便少了江河,装下了江河便少了人心。哎!”
    话到最后,皇上重重叹了口气,也不知叹息从何而来,更不知皇上为何会有流露如此神伤的情感。
    稍作停顿,皇上又道:“朕曾经想过,既然眼中容下的东西有限,那又何须去争更多?不过人的**总是无限扩大的,就是朕也不免俗,恐怕天神也逃脱不了人性的束缚。朕这一生已经足够光彩,相信千百之后一定能被世人传颂,但朕还觉得不够,觉得千古功勋能够更厚重伟大,大庆的疆域还能向外延伸。所以朕日思夜想就是继续征战,先灭大华再图更远。那时候,朕以为自己疯了,明明已经有了如此地位为何还要图更多?所以朕一直很迷惑,一直犹豫不决。但通过白莲教让朕明白了,原来华朝的皇帝跟朕的想法一样,想必他也跟朕一样,坐着同样的梦。想着跟朕一样的事情。
    最近朕才真正明白,朕不是疯了,这不过是作为帝王的一个很小很正常的想法而已。当朕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朕已经老了,留给朕的时间不多,所以朕很着急,想在这最后一段光景里再为自己添几分功德。”
    身后两人听着,李缘低头不语,而李权听着却直皱眉头,下意识就说道:“添功德并非只有开疆拓土啊!治国安民,建立盛事不也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