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战神刘封-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聘虽与王威算不上多有交情,但同为武将,在刘表手下共事多年,也算是有一份1日时同僚之谊。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王威能越过重围,单骑前来城下求见,文聘立时便猜出其来意。
    尽管如此,文聘还是下令开城,将王威放入城中。
    文聘还算客气的将王威将邀入县府大堂。
    宾主坐定,王威还未开口,文聘便直白问道:“子猛,你我都是武人,咱们也不用耍文人那套拐弯抹角,你直说吧,此次前来,是不是受了那刘封之命,前来说降于我?”
    文聘的直率让王威一怔,他愣了一下,摇头笑道:“这么多年来,仲业你的脾气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直来直去。”
    “好吧,我承认,我是奉了前将军之托,前来说服仲业。”
    王威坦白道出此来目的,文聘欲待开口时,王威却笑道:“你先不用拒绝或是答应,不妨先看来此信之后再做决定。
    王威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递上。
    文聘打开帛一看,神色不禁微微一变:”这是子德公子的笔迹。”
    “没错,这是子德公子临终之前写给仲业你的遗书。”王威表情黯然,默默答道。
    (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九章 垂死
    刘琦的遗书?
    文聘面怀奇色的盯着手中那封帛书,看似坚决如铁的心,此刻却是涟漪顿生。。
    刘琦与刘封不同,那可是刘表的长子,文聘心目中承认的1日主。
    “,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荆州文臣武将多在第一时间赶来襄阳以表效忠新主之心,却唯有文聘迟迟不到。后来,在曹操几番催逼之下,文聘才不得不来。
    当时曹操曾问文聘为何迟来拜见,文聘泣声回答:为臣者,不能保全1日主疆土,无颜来见。
    在文聘的眼中,刘表才是荆州真正的主人,如果刘琮当年决心抗曹,他必定会为刘氏死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刘琦的这一封书,还未看时,便勾起了文聘心中诸多的思绪。
    他默默的展开帛书,神情黯然的将信中一字一句看完。
    刘琦在这封遗书中,怀念了过去与文聘的交情,赞扬了他的忠义之心,在信的最后,刘瑙以刘景升长子的名义,请求他归顺于从弟刘封,继续为刘氏效忠。
    文聘合上了书信,五官分明的脸上,涌动着复杂的表情。
    王威知他心中已有动摇,便道:“仲业,而今南阳已失,新野城已是孤城一座,曹孟德被牵制在潼关,根本没有时间来救援。你深知兵法,应该明白继续死撑下去,结局会是怎样。”
    文聘默然不语。
    新野的困境,他焉能不知。只是,曹操待他甚厚,若然他就这般开城投降,世人又将如何看他。
    “仲业,当年你降曹,乃是因刘琮那逆徒,背弃景升先公遗志,不得已而为之。眼下有大公子书信在此,你理应回归本志,天下人只会为你的忠义之心所感动,又岂会别有非议。”
    王威看穿了文聘的担忧所在,逐一为文聘铺平台阶。
    文聘听罢,站将起来,踱步许久,不禁仰天一声长叹。
    这般表情,似乎已是被说服,王威不由暗喜。
    这时,文聘却道:“要我归降可以,除非刘将军能答应我两个条件,否则我宁愿与新野共存亡。”
    “哪两个条件,仲业请讲。”王威欣然问道。
    文聘道:“新野将士,多是北方人士,女口果有人不愿归降,我希望刘将军能放他们北归,不要为难他们。”
    “刘将军以仁义待人,这个条件我想他一定会满足你,那这第二个条件呢?”王威又问道。
    文聘深吸了一口气,默默道:“菖公待我不薄,我是迫不得已才背叛于他。所以我希望刘将军能够答应,我归降之后,终我一生,不令我去攻打曹公。”
    “这……”
    王威觉着这个条件有为苛刻,自己不好擅自答应,沉顿一下道:“这个条件虽有点苛刻,不过凡事终有商量的余地。这样吧,我就将仲业所说的两个条件带回去,由刘将军来做决定。”
    当下王威便起身告辞,离开新野,回往城外荆州军大营。
    当王威心怀着忐忑,将文聘的第二个“苛刻”条件道出时,原以为刘封会有所不悦,却没想到他连想都没想,欣然便允诺。
    刘封的痛快,令王威颇为惊奇。
    在王威看来,刘封目前最大的敌人正是曹操,以文聘这样的大将,若是答应其不去对付曹操,岂非是一大损失。倘若是这样,收降了文聘又有何用。
    但王威却不知,对于将来如何使用文聘,刘封却早有打算。
    于是当天王威便去往新野,向文聘转达了刘封的诚意。
    次日清晨,坚守了将近一月的新野城门终于打开,文聘率不到万余的守军开城归降。
    按照事先的约定,对于那近一万的降卒,其中愿意北归者,刘封拨以钱粮,任由他们离去。
    最终,有四千多人选择北归,而另外六千人则决定跟着文聘归降新主。
    如此一来,新野六千降军,加上南阳收降的近两万曹军,此番南阳之役,刘封不但斩杀菖洪,全取南阳,而且还收降了近三万的精壮士卒,可谓是大获全胜。
    斜谷,渭水南岸。
    残破凄凉的曹军大营中,死一般的沉寂。
    中军大帐中,夏侯渊神情黯然,心痛如绞。
    就在半月之前,他还在率领着三万大军,把斜谷南口的马超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谁曾想到,刘备的一路兵行险招,转眼之间把他打入到了地狱。
    夏侯渊和他的三万将士,被堵在了几百里狭窄的谷道里,粮道被断,信息阻绝,几乎如瓮中之鳖一样。
    尽管无论对于南口还是北口之敌,他的兵马和战斗力都占据着绝对的上风,但可惜的是,秦岭不利的地形,却轻易的化解了他所有的优势。
    敌人只需要几百兵力,便可轻易的把狭窄的谷口封住。这半月以来,夏侯渊不知发动了这少次的突圈作战,但却无一威功。
    他现在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突围失利,粮食已尽,再精锐铁血的战士,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具血肉之躯而已。
    逃跑在几天前就已经扼制不住,为了活命,成百上千的士卒或从南口,或从北口逃向敌人那边。
    时至如今,三万大军只余下不到千余之众。
    这饥饿难耐的一千人,是最忠心于夏侯渊的亲军战土,但夏侯渊却很清楚,再拖延几天,这些最忠心的人,也会忍受不住饥饿而背叛于他。
    奋然起身,夏侯渊刀削似的脸上,迸射着——种无奈的刚毅,沉声道:“传令全军,今夜全军突围,偷渡渭水。”
    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关中平原,渭水南岸这一段狭窄的地带,被夹于秦岭与渭水之间,根本无法行走。
    所以,夏侯渊想退往长安,就必须先渡过渭水,走渭北的平坦大道向东去往长安。
    酃城一地,正座落在斜谷口处,渭水北岸。
    这也就是说,一旦夏侯渊军想渡渭水,北岸的鄙城随时都可以派出兵马半渡而击之。
    黄昏时分,大批的曹军出现在酃城以东的渭水南岸地带,他们开始斩木为筏,营造出一副准备由此渡河的迹象。
    一工多残余的营军,几乎部已经聚集于此,看起来,他们是想做最后一次的垂死挣扎。
    但是,这一千多残众的领军者,却只有郭淮,夏侯渊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这里。
    黄昏转眼即过,夜幕降临,天色渐渐的漆黑下来。
    对岸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火把,显然,敌人是侦知了曹军渡口的企图,阻击的兵马已经赶到,就等着给这一千残众来一个半渡之击。
    郭淮远望一眼对岸数不清的星火,神色凝重而悲壮,喃喃道:“夏侯将军,希望你能顺利的突围出去,如此,也不妄我等为你牺牲了。”
    沉默良久之后,郭淮深吸一口气,沉声发出一声号令:“全军渡河!”
    三里之外,渭水上游。
    夜色之中,一百多个黑影从林子中悄悄而出,他们拖着早先扎好的筏子,小心翼翼,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的移向河边。
    夏侯渊凝目远望对岸,漆黑一片,不见任何动静,他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了几分。
    “动作麻利点,上筏过河。”
    低沉的号令声中,一百多士卒,牵着被捂了口的战马上得木筏,借着微弱的星月之光,向着对岸徐徐划去。
    夏侯渊很清楚,他的一举一动,根本无法逃过对岸敌军的耳目,一旦他有任何渡河的迹像,敌人马上就会做出反应。
    事到如今,他不得不选择牺牲他的部下。
    下游郭淮所率的一千残军,不过是吸引敌人的诱饵罢了,为的便是让他有时间从上游偷渡。
    夏侯渊相信,只要自己逃出升天,即使无法东归长安,也可西奔陇右,会同祁山一路的两万张颌所部,坚守陇右,配合曹操的大军夺还潼关,重入关中。
    为了大局,夏侯渊只能忍痛牺牲跟随他十余载的一千亲军。
    对岸依1日是静寂无声,当竹筏靠岸,夏侯渊纵马踏上北岸的土地时,他长出了一口气。
    心中,一种飞鸟出笼的痛快油然而生。
    一百多骑士陆续上岸,夏侯渊向西望了一眼,轻叹一声,遂是勒马向西而行。
    就在他刚刚走出数步之时,蓦然间,四面炮声大作,转眼之间,无数的火把如燎原之火,骤然而起,将大河两岸照得耀如白昼。
    满脸骇然的夏侯渊环顾四周,但见数不清的敌军,如鬼魅一般突然从黑暗中现身,无数寒光闪烁的箭矢,如同死神的眼睛一般冷冷的注视着他们。
    骤起的变化,瞬间把夏侯渊的心打如绝望的谷底。
    原来,自己这般小伎置,早就在对手的意料之中。敌人早就在伏兵于岸边,就等着他进入圈套。
    夏侯渊早就应该明白,他的对手可是张飞,他这般计策,若是能蒙骗得了此人,早就已经突围而去,又何至于沦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
    重围的敌军中,暴发出杀气凛bij,震耳欲聋的威慑之声。
    投降吗?
    哼!
    惨白的脸上,露出一丝嘲讽的冷笑,夏侯渊长啸一声,挥刀纵马,向着重重围军杀去。
    那一百骑士,毫不犹豫的追随而上。
    喊声骤止。
    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瞬间。
    ’然后,箭如雨下。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章 不得不战
    淮南,颖口。。
    颍水发源于颍川郡以东伏牛山脉,迤逦东下,经临颍、汝阳、汝阴数县,穿越几乎整个豫州,向南在颍口汇于淮河。
    许都位于颍水以东不远,而许都所在的颍Ⅲ郡,又与洛阳所在的河南腹地相接。可以说,颍水是连接淮南与中原最重要的一条水系。
    往昔曹操出兵合肥,南征东吴之时,大军往往便由许都而发,经颖水入淮,转入芍陂,再经肥水进入前哨基地合肥。
    因是有颍水这条水路的存在,曹军粮道运输,以及兵员的调动都相当的便捷。
    半月之前,孙权用周瑜计,尽起江东七万大军,由合肥而发,北进淮南。
    此时,寿春方面,张辽患重未愈,李典战死,守备寿春重镇之任就落在了乐进的肩上。
    为了防范东吴的趁虚而入,曹操在离开淮南之前,特将寿春之军增加到五万。
    这也是说,吴军以七万人进攻,乐进以五万人守城,在兵力对比上,乐进方面并不输太多。
    尽管由于芍陂被决,淮南屯田区当年粮食产量大减,但曹操为了保障寿春的粮草供给,早先就下令从许都和梁国等数个屯田区增调了大批粮草,使寿舂所积之谷,足支数年。
    除此之外,乐进也吸取了合肥失利的教训,对于东吴方面可能再使“阴招”做了充分的防范措施。
    然而,就在乐进信心十足,严阵以待的准备打一场寿舂保卫战时,吴军的最新动向,却让乐进大感意外。
    东吴大军进抵淮南后,并未按照乐进的设想,走水路直抵寿春城下,对寿春城进行封锁包围,而是以大军夺取了寿春以西五十里的阳泉县。
    这阳泉一城位于淮水南岸,其对面颍口便是颍水与淮河的交汇之处,也就是说,吴人控制了寿春与许都之间最重要的一条水上交通线。
    最初,尽管周瑜的这一举动,看似有截断寿舂与许都联系的用意,但其所起到的效果,却令乐进颇不以为然。
    因为颍水水道虽然重要,但却并非是寿春通往北方的惟一交通线,寿春以东百里之处,尚有一条谯水,经谯郡、陈郡、陈留国,再经数十里陆路与许都连通,虽然距离比颍水水道远了几百里,但因是水路行舟,多出几百里的航程也算不了什么。
    这也就是说,就算吴人控制了颍口,对攻取寿春也造成不了什么致命的威胁。
    周瑜的用兵之法,似乎有空劳军力之嫌。
    不过,就在乐进为此狐疑之时,由荆州方面传来的情报,却令乐进大吃一惊。
    情报中声称,刘封的大军包围新野之后,大有避开宛叶大道,由汝南绕道袭取许都的意图。
    本来荆州一线不在乐进的防区之内,乐进收到这个情报之后,就算担忧也无济于事,但联想到吴军之前的奇怪举动,却由不得乐进不为之忧心。
    收到荆州情报的当天,乐进便广派斥骑,对屯于阳泉的吴军进行严密的监视,而旋即得到的最新情报,却令乐进大为惊恐。
    大批的东吴战舰经芍陂进抵阳泉,由合肥而来的大批粮草,则尽数屯积于阳泉以南的安威一带,而且许多的侦察船被派出,深入到颍水以北探察。
    种种迹像表明,吴军大有由沿颍水北上,袭取许都的意图。
    长途跋涉千里之地,穿越整个豫州去攻取位于中原腹地的许都,这般冒险激进的军事计划,如果放在平时,乐进只会付之一笑。
    但是现在,结合到荆州方面的情报,乐进立刻就判定,这是孙刘两家达成了协议,欲从东西两路合击许都。
    而今曹丞相的大军尽在潼关,孙刘两家之兵分开之后并不算多,但若合兵一起,却有十五六万之众,以此大军合击许都,形势便将对己方极为不利。
    考虑到这一节,乐进便无法埘东吴的用兵坐视不顾,他必须要有所行动。
    “咳咳~~”船头上的周瑜喉头一痒,忍不住便咳了几声。
    傍晚的风并不大,但或许此地已近中原的原因,风中仿佛有一种来自北国的寒意,周瑜本能的把披风裹紧了些。
    看着一艘艘逆水北上的战舰,心中的那幅广阔的蓝图,仿佛浮现在周瑜的眼前。
    他回想起了那一段和孙策并肩而战,开疆拓土的激情岁月,那个时候,他二人携手合作,几乎无往而不利。
    在多少个无眠的夜里,孙策曾与他促膝长谈,勾勒着北取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心霸业。
    周瑜曾经一度相信,那个结束乱世的人就在眼前。
    只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意外,却打翻了周瑜全盘的蓝图。
    孙策的梦想,周瑜决意替他来实现。
    只是,令他感到无奈的是,那位江东基业的继承者,无论是眼光还是气魄,都远逊于其兄。
    曾几何时,周瑜几乎认为他和孙策定下的大业,此生将无法再实现。
    但是现在,美周郎的心中,却再次燃起了强烈的希望。
    他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预感,仿佛孙策的在天之灵,正在帮助着自己,冥冥之中的那一双手,正在把这偏离的未来,重新的推上正确的轨道。
    “都督,阳泉方面有消息了,乐进那厮果然耐不住寂寞,寿春城有动静了。”
    身后,兴冲冲赶到船头的,正是周瑜最器重的将领凌统。
    周瑜转过身来,脸上表情并不感到惊奇,似乎对此他早有所料。
    他只是问了一句:“如果我没猜错,寿春之军,应该是沿淮水南岸,向着阳泉而来。”
    凌统不禁目露奇光:“都督何以知之?”
    “乐进想阻止我们袭取许都,自然便想夺还阳泉,据住颍口。如此一来,不但解了许都之危,而且还把我们入颍的舰队困在了淮北。
    而想夺取阳泉,不走南岸大道又能走哪里。”
    周瑜轻描淡写之间,料敌先机,轻易的识破了乐进的企图。
    凌统面露钦佩之色,遂道:“我们大张旗鼓的进军许都,为的就是逼迫乐进出城交战,既然现在乐进已经被引出来了,那我们是不是立刻回军阳泉,在那里与乐进决战。”
    凌统已显跃跃欲试之状。
    周瑜却摇头笑道:“乐进的步骑皆是北方精锐,咱1门的兵马数量亦不占绝对优势,登岸陆上与敌强行决战,未必能有十足的胜算,而且……”
    周瑜一句“而且”,下文未言,但口气中却有几分诡异。
    “都督,莫非你觉得乐进此番兵进阳泉,并非情报中的那么简单?”凌统立刻就体察到了周瑜的言外弦音。
    周瑜面朝寿春方向,意味深长道:“乐进此人,颇有一番谋略,曹操敢用此人独镇寿春,必有其过人之处。你想想看,我们既然能猜到乐进的企图,以此人的谋略,他会料想不到吗?”
    凌统的神色凝重起来,忙道:“都督的意思,莫非乐进攻夺阳泉只是佯攻,暗中却另有企图?”
    周瑜笑而不语,略显苍白的脸上,隐约有几分诡异而的冷笑。
    夜已深,明月如船儿一般,航行在浩瀚的天空那片浩瀚的海洋中。
    月色之下,一支沉默的军队,正在匆匆的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
    乐进抬头看了一眼当空的明月,低喝道:
    “传令下去,全军再加快一些速度。”
    这一片地域,位于淮水与芍陂之间,原本是一片肥沃平坦的屯田区。
    去岁合肥之战时,吴人掘开了芍陂之堤,将这一片沃野尽数淹没。后来堤坝虽然被修复,但大部分的田地尚不及恢复,时值如此都还是一片泥泞。
    两万多人的步骑,就这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的行走在这寥无人烟的泥泞之地,向着芍陂方向急行军前进。
    几个日寸辰之后,乐进和他的兵马抵达了安威以北。
    安威不过是阳泉县所属的一座小镇,位于芍陂堤岸之北,本只是一座不足千人的不起眼小城而已。
    可就在半月之前,这一座小城却突然热闹起来。
    吴人的运输船,由肥水入芍陂之后,将粮草卸于此地,再经过中转,运往阳泉前线,吴入是把这安城小镇,作为供给了袭取许都水军后勤补给站。
    乐进早在数天之前,就密斥候对安成经行过侦察,当他侦知此地屯积了数十万石的粮草之后,果断的拟定了今夜的作战计划。
    吴人的粮草供给能力本就不强,只要他能将安城的粮草一把火烧尽,不仅可以打碎了周瑜袭取许都的计划,整个位于淮水一线的吴军,也不得不因此而撤兵南归。
    为了迷惑吴人的耳目,乐进早先专门派出一队佯军,走淮水南岸的大道,营造出一副装备攻击阳泉的假象。
    而如今,乐进却率主力,穿越这片远离水岸的泥泞之地,出其不意的对安成发动奇袭。
    烧粮这种事,是他们曹军最擅长的把戏。
    不远的安成,静寂无声,火光闪烁。数队斥候侦察回报,均称安成一带的吴军只有五千余众,而且根本没有察觉敌人的逼近。
    正是天赐的良机。
    乐进热血沸腾,当即一声令下,两万多怀抱干柴的曹军步骑,便如地狱脱出的魔鬼一般,呼喊而起,从黑暗中杀向那座沉静中的小城。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一步错步步错
    蛰伏于黑暗中的两万曹军,追随着乐进,如虎狼一般的杀向安成吴营。;
    乐进一马当先,砍翻守护在辕门处的值守敌卒,挥舞着大刀杀人敌营之中。
    吴人方面对曹军的夜中奇袭显然没有太多的准备,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尽管如此,五千吴人在听闻示警之声后,立刻集结应战,顽强的抵抗住了曹军疯狂的冲击。
    只是,乐进此来,并非是要歼灭这股吴军,而是为了火烧粮草。
    按照事先的谋划,乐进自率万余曹军,继续对吴人进行猛攻,以压制其反击之势。其余一万多的曹军士卒,则是将干柴堆放在无数的粮仓旁边,漫营的四处放火。
    火舌一起,迅速的以燎原之势,向着吴人控制的区域蔓延,片刻之间,整个大营便是烽烟四起。
    乐进见大火已经扩散到无法扑灭的地步,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当机立断,下令全军迅速撤退。
    两万多曹军听到呜金之令,毫不恋战,立刻撤出敌营,沿着来时的路径,向着寿春方向退去。
    比及大队的人马撤出战场之后,乐进驻马回望,只见安威一线已是烈火滔天,半边天际都被烧得通红如炭。
    漫漫火海之中,吴人的身影来乱窜闪烁,似乎在设法扑来大火,又似乎在逃避着烈火的烧灼。
    熊熊的烈火,根本已无法再控制。
    “周瑜啊周瑜,我真想看看你得知粮草被我烧个干净之后,会是怎样的表情,嘿嘿……”
    乐进脸上涌动着复仇般的痛快表情,冷笑一声后,勒马回身,向着寿春方向扬长而去。
    一夜的奔行,亢奋之后,士卒们的身心很快疲惫下来,行军的速度也渐渐放慢。
    东方发白,天蒙蒙亮时,乐进的奇袭大军抵达了阳亭一带。
    这里是寿春与安威之间一座小镇,到这里时,道路已经颇为平坦,两边田地间,皆是大片大片齐腰的稻田。
    乐进并未催促士卒疾行,大胜之后,他的身心也跟着放松下来,此刻的他,正在琢磨着下一步的战略。
    他在想,安成的粮草被烧,周瑜的大军不得不撤归合肥,自己是否有必要在其撤军途中,再发动一场追击战,彻底挫垮吴人的士气,令其不敢再觊觎寿春。
    斜月西沉,东方的天空越来越壳。
    突然之间,耳膜中似乎传出一声细细的锐鸣声,那声音,就仿佛是有什么利物,刺穿了空气,由远及近的向着这边飞来。
    噗~~一声闷响,就在几步之外,一名士卒倒在m17地上。
    借着晨光一看,那名士卒的脑门上,赫然竟是插着一根箭矢。
    众军大吃一惊,乐进的眉头猛然一凝,急是抬头向四周扫去。
    便在这时,耳边哗声四作,如同隐藏在稻丛中千万只鸟雀同时惊起一般,晨光中,无数的寒光从四面八方向着他们激射而来。
    箭,那是杀人的利箭!
    乐进大惊,不及多时,急是抽刀舞出一道铁幕,将自己的身体环护其下。
    瞬息之间,密如飞蝗的箭雨从天而降,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中,根本没有任何防备的士卒如被收割的麦子一样,齐刷刷的一片连着一片栽倒于地。
    是伏兵,大道两边的稻田中,早已潜藏着无数的伏兵!
    直到死神降临时,乐进和他的两万得胜而归的士兵才猛然惊觉,他们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
    只是,为时已晚。
    隐藏着稻田之中的数万吴人弓弩手,如鬼魅般一般群起,那一支支如死神的目光一般狰狞的箭矢,如瓢泼大雨一般,尽情的播撒向那些毫无防备的士卒当中。
    大多数的曹军士卒,甚至连反应的时间就来不及,就那般默名其妙的死在了敌人的箭下。
    惊觉的幸存者,则是嚎叫着向着寿春方向狂奔逃窜。
    然而,埋伏在稻丛中的敌人,仿佛无穷无尽一般,绵延数里之长,到处都是箭雨如注。
    策马狂奔中的乐进发现,身边的总下越来越少,而在他的身后,尸体已将大道铺起了厚摩的一层,如注的鲜血,沿着大道向两侧扩散开来,很快便注入稻田之中。
    他身上到处都在流血,已痛得分不清受了几处箭伤,几近绝望的他,直到此时才明白,原来周瑜早就料到了他的所谓计谋,安成的粮草,只不过是诱他上钩的鱼饵罢了。
    可恶,可恨,可悲……此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又何等的绝望。
    千鸟振翅的巨响声中,最猛烈的一拨箭雨,如天罗地网一般,无情的向他扣来。
    “这就是终点了吗……”
    潼关之东,曹军大营。
    中军大帐中,曹操手拿着那份来自于淮南的噩报,一张老脸面如死灰。
    他的手在微微的抖动。
    纵横天下十数年,即使是在官渡之战那最危机的时刻,他都不曾有过畏惧。
    但是现在,他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人,一旦拥有太多,牵挂也就有越多。
    曾经一度认为整个天下都将是自己的,而现在,似乎连本有的一切,也将被人夺去。
    这才是让他感到恐惧的根源。
    关中,夏侯渊陨命,张颌投降,关陇诸郡望风降刘。
    南阳,曹洪战死,文聘归降刘封,南阳尽失。
    淮南,乐进中伏身亡,寿春城破,吴人的水军由淮河直抵徐州,徐扬一带兵力空虚,各郡尽皆投降。
    东中南三面处处失利,许都一带的反对势力借机而起,造反的造反,暴乱的暴乱,整个黄河以南已是危在旦昔。
    4苦心经营的中原基业,数月之间竟要面临着土崩瓦解之势。
    一切的一切,便是因为东三郡的那一步棋。
    一步错,步步锗,满盘皆输。
    此刻的曹操,心痛之余,更是深深的懊悔,悔不该胃口太大,想要一举吞灭二刘,结果,却落得眼前的局面。
    “荀卿若在,我焉能落得此等败局……”
    曹操将手中的帛书狠狠撕碎,口口声声的痛惜着荀或之亡,却浑然忘了,他的这位第一谋土,正是因为反对他称魏公,受他冷落,最终才莫名其妙的郁郁而终。
    “丞相,眼下两淮尽失,南阳沦陷,许都一线人心沸扬,只怕已是难守,是该做决断的时候了。”
    进言之人乃是刘晔,眼下在这最危急的关头,为他曹操设想的,反而是有着汉室后裔身份的刘晔。
    曹操极力的压制着自己的痛苦悲愤,深吸一口气,默默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刘晔道:“当务之急,丞相应当即刻下令迁都洛阳,以避免在许都一带遭到刘封和孙权的两面夹击。”
    眼下各处失利,数月之内,曹操的野战兵力损失达十五六万,此消彼长,曹操目前手头可用的兵力,已不足二十余万,总兵力上对二刘一孙已经处于下风。
    许都一地四战之地,且又无险可守,一味的坚守此地,显然不太明智。
    “嗯,迁都之事,应当立刻实行,除此之外呢?”曹操点头表现了赞同。
    刘哗接着道:“吴人深入徐州,东南一带E力空虚,根本无法抵挡。我以为,目下丞相应当放弃夺还关中,率师东还洛阳,一面增兵兖州和青州,阻止吴人向中原挺进,一面以洛阳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