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还楚留香-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战争结果不同呢,对照一下,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的观点。以为后人鉴。
1)、中日大战,中国拥有着先天的优势,即丰厚的人力和资源,以及广阔的大后方和漫长的补给线。中日开战,即使日本可以以优势兵力和装备暂时取得优势。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如战事进展缓慢,其国力也必然被拖垮。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持续七年,日本几乎被打到崩溃边缘,战争结束不久即爆发内乱,国内长年内战,国力一撅不振达200年。甚至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青年时仅凭几条海盗船就横行日本。所以除唐朝外,历来对日作战的方针都必须作好持久战的准备,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满清却不明白,西太后原本期望速胜,在自己60大寿前赢得战争,结果却是迅速崩溃。而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争潜力,急忙结束了战争,以至丧权辱国。
2)、中日交战,朝鲜为重要战略争夺地。失朝鲜则失中国。失去了朝鲜,日本的优势陆军就有了广阔的空间。朝鲜丰厚的资源和巨大的生产能力也能为其支持战争,抗战八年我们一再败退,与这一点不无关系。而清朝丢失朝鲜后,既而丢失辽东大部分地区。明朝守住朝鲜,最终赢得了战争。
3)、对日作战,绝对不是一场局部战争,更不是一场可以迅速结束的战争,因为日本每次对华作战,其战争机器都是疯狂开动。中国必须要做出打全面战争的准备,才可赢得最后的胜利。事实上,以中国的国力和基础,若战争机器全面开动,其效率必定十倍于日本。明朝水师原本弱于日本,但一经运转,清政府府一味小心翼翼,仅靠淮军和北洋水师抵抗,其他军队则处于观望状态,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4)、作为统治者,必须要有战斗到底的决心,战争决策一旦作出,必须厉行,不可再有摇摆。中国军队虽然派系严重,但只要思想统一,调度得当,依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核心力。清军的全线溃败,与清朝内部始终没有统一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统治者则更加摇摆不定。使得指挥系统严重混乱,几乎使军队成了瞎子。
5)、日本军队攻击迅速,冲击力量强,但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即持续战争能力差,一旦遭受激烈抵抗,必定使战局扭转。对付日本这种敌人切不可有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那就如同与影子作战。对日本必须制定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在开战时就打乱其进攻阵型,切不可消极保守,否则,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下场。
说到古代战争,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刀光剑影,与现代战争中的枪林弹雨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代,同样也有与现代战争一样的炮火连天。自从唐代开始尝试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经过历代不断的改进,使用火药作战的方式已经名目相当繁多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是利用火药来推送弹丸的金属管形火器,其主要分为炮、枪两大类,并在战争中逐渐取代刀、剑、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公元十六世纪,明军与日军就在朝鲜平壤爆发了一场用大炮与鸟铳互相射击的大规模战事。
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1592年发动二十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4月13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日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了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的侵扰,但是对日本仍存戒心,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坐视不管,遂决定进行抗日援朝之战,兵锋直指平壤。
明军,火力最猛的是大炮
回顾明军与日军作战的历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戚继光曾经在浙江训练出一支劲旅,为最终平息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居功至伟,其后,他又奉命在北边的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使这些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他还著有《纪效新书》及《练兵实纪》等兵书,对后来的明军影响很大。而赴朝参战的明军,有北兵与南兵之分,北兵包括来自蓟、辽等镇的官兵,而南兵将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来,无论北兵与南兵,其都与戚继光有很深的渊源。
当时,援朝明军的装备为火器与冷兵器,具体而言,火器有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三眼枪、快枪、鸟枪、火箭等;冷兵器则有镰、钩、刀、?钯、弓箭等。曾经任职经略的宋应昌认为“中国制倭长技,全恃火器。”而各类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军装备了大量火炮。例如炮身长二尺、重量达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一百枚,而属于重型炮的各类佛郎机,装配的铅弹从十两至一斤不等,这些火炮比起日军普遍使用的只能发射二钱铅弹的鸟铳,火力要强大得多。
明军野战时,军阵前面通常由三至四排士兵分别用枪铳、火箭、大炮等各类火器轮流施放,络绎不绝,打乱敌人的军阵之后再与敌人贴身近战。明军近战时以手持盾牌的士兵在前掩护,后面紧跟着手持?钯、刀棒的士兵,组成一个个的战斗小组,协同作战。
在平壤的日军,其陆军装备有各类铳炮、倭刀、弓箭等。其中鸟铳对日军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士兵发射鸟铳时,先用眼睛通过枪管上的准星瞄准敌人,再用食指向后扣板机,这时燃烧在发射装置上面的火绳,马上应声而落下,点燃枪管之内的火药,将铅弹推送出枪管,射向敌人。
日军与装备了大量火炮的明军不同,他们普遍装备的是鸟铳,与明军的火力相比,处于弱势。因此,日军便尽量躲藏在工事之内,避免与明军进行野战。
战火燃烧的平壤
1593年7月,明朝以游击史儒、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五千为先头部队,进入朝鲜,直薄平壤。当时,平壤城内的日军有二万余,统帅为小西行长。
明军在雨天中突入平壤七星门,然而城内却是一片泥泞,骑兵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前来迎战的日军人马全部披上鬼面、狮头等饰物,使明军的马匹受到惊吓。陷入泥淖中的明军骑兵遭到日军用鸟铳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夹击。日军几轮齐射之后,明军损兵折将??史儒及两名千总均中弹而亡,祖承训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内。
明朝接受因轻敌冒进而受挫的教训,作了两手准备,一面派人与日军和谈,一面重新调兵遣将,准备再战。
日本在和谈中坚决不肯撤军,而导致战火重燃。明朝于同年八月,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再次挥师入朝。李如松率兵马四万人渡过鸭绿江之后,在部分朝鲜军队的配合之下,向平壤进军。
李如松为了迷惑日军,令使者到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处,进行议和。小西行长错误地认为议和有望。时人赋诗一首云:“扶桑息战服中华,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气还消塞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
小西行长派遣牙将二十人来迎接李如松,这些人当场被李如松捉获了三人,其余的或死或逃。李如松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对再度前来质问的日军使者好言相慰,稳住了局面。
1594年1月6日,平壤城内的日本人华衣夹道,小西行长准备在平壤风月楼迎接前来议和的李如松。这时候,大队明军兵临平壤城下,气氛紧张,日军方才醒悟,闭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战正式爆发,鉴于日军之中混有朝鲜伪军的事实,明军在平壤城前竖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写道:“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五十五) '本章字数:3014 最新更新时间:2010…09…22 10:00:00。0'
配合明军作战的朝鲜军队在李益、金应瑞等人的带领下进攻城东,被日军守将宗义智击退。当时,小西行长被困在平壤城外的牡丹台,但明军并没有得到这一个有价值的情报,只派出一部分兵力佯攻牡丹峰上的一千多名日军,日军用鸟铳还击,明军马上退却,平壤城内日军蜂拥而出,抢夺明军掉下的十余面铁盾,乱成一团。明军乘机回击,日军慌忙逃窜入城。小西行长亦借机乘乱从牡丹峰突围而出,回到了平壤城内。当晚,明军用火箭击退了夜袭的日军。
正月初七,三营的明军又向平壤的普通门发起试探性的攻击,用佯退的战术吸引部分日军出城追击,然后再回师,斩首三十余级。
正月初八,明军环绕着平壤城的西北面向日本发起总攻,诸军鳞次渐进,尘土飞扬。其中,游击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攻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协都督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协提督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副总兵祖成训、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兵使李隘、防御使金应瑞等攻含?门等等。副将祖成训利用日军轻视朝鲜军的心理,故意伪装成朝鲜军,企图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各路明军相继用大炮及火箭一齐射击敌人的阵地。佛郎机、虎蹲炮等大炮的炮声“响如万雷,山岳震摇”,硝烟弥漫数十里,天地晦暗。火势随着西风漫延入平壤城内。明军发射的一些火箭据说是有毒的,有的日军闻了毒烟会头昏呕吐,而攻城的明军则含了解药。
日军在炮火及火箭的压制之下顽强地用发射弹丸、砸下大石、泼洒汤水等方法使攻城的明军一度退却。李如松率领五百余骑兵来回指挥,并亲手杀死了一名退下的士兵,示众于阵前。
游击骆尚志将铳炮挟于腋下,大呼连放,不顾日军在城上施放的枪弹及巨石,率领浙兵强行登上了含?门。而李如松直接下令明军用二门大炮轰碎了七星门的城门,明军步、骑乘胜进入城内。游击吴惟忠也率军攻上了城外的牡丹峰。各路明军纷纷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李如松督令平壤城内的明军搬运柴草,四面堆积在一些日军据守的房屋外面,放火将其焚烧成灰烬。
但是,日军早已经在牡丹峰、七星门、普通门、风月楼及平壤城内其它地方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残余日军藏身于土窟之内,一边躲避着明军的炮火,一边用鸟铳穿过土窟的洞穴而向外不断地射击,拼命抵抗。明军一时难以攻下。李如松的坐骑被鸟铳击中、吴惟忠的胸部中弹负伤、而骆尚志在登城时也被巨石砸伤足部。仗打到这个地步,明军已经伤亡数千了,只好暂时休战,班师回营。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军损失惨重,小西行长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脱下铠甲,身着单衣攀登上高楼,冒着明军发射的弓矢炮弹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而这时候的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长随即予以答应,率“不满五千”的残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狼狈南逃。明军及朝鲜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随后,光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据统计,明军仅仅斩获日军的首级就达到1647人。但日军的伤亡总数不止这些,其连同被炮火轰炸、硝烟薰烧及其它原因而死的,总损失超过万人以上。而明军阵亡796人,受伤1492人。(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之《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
光荣属于大炮
此战,充分表现出火器的优越性,而明军的大炮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日军鸟铳,赢得了荣誉。《(朝鲜)宣祖实录》之卷三十五记录了朝鲜国王李?与其臣下李德馨进行的一番意味深长的问答,李?问道:“铳筒(指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在定西和榆中之间,有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的山沟…车道岭。今天这里安静详和,可是在六百多年前的1370年,这里是金戈铁马的战场。我省专家通过查阅史籍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明军征战陇上的重要战场…沈儿峪。1370年的沈儿峪大战成为明军控制甘肃的决定性战斗,获胜的明军掌握了攻略甘肃的主动权。
明军三攻甘肃
元末明初,明军攻克甘肃的战斗波折不小,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四年,明军主力先后三次进军甘肃,最后在沈儿峪彻底击败元军残余主力后,才彻底攻占甘肃。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将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元政权,顺利攻克大都北京后,随即将进攻的主要目标定在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和扫平西北方李思齐、王保保等元军残余集团。
据《明史纪事本末》等记载,当时元军残余主力分为四部分:忽答驻扎在山西大同一带;扩廊帖木儿(王保保)先后占据山西、甘肃,纳哈出占据内蒙哲里木盟一带;失刺军占据甘肃的武威等地。
这四个元军残余势力,〃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还拥有大批的牛羊、武器装备,战争潜力非常巨大。
元将王保保的传奇
扩廊帖木儿(王保保)是元末比较有名的地方实力派,他是河南沈丘人。今天,很多人知晓他要归功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该书中王保保是个非常忠于元朝皇帝的将领。在现实中也是如此,王保保对元顺帝忠心耿耿,连朱元璋都称赞他。元王朝是从蒙古高原上崛起的王国,元太祖成吉思汗几乎是白手起家,依靠过人的才智,短短几十年内就成为世界为之颤抖的人物。因而,朱元璋非常害怕元顺帝及其后来者,会像成吉思汗一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再次崛起。故此,攻克大都后,朱元璋立即决定兵分两路乘胜追剿元军残余势力。明军主帅徐达率一路出西安,主要目标是攻占定西、临洮等地,追击盘踞甘肃一带的扩廊帖木儿、李思齐等人;另一路从居庸关出发继续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出西安的明军,于洪武二年三月攻占凤翔府,将盘踞关中的元将李思齐击败。李思齐一退数百里,逃到甘肃临洮,观望明军进攻方向,同时摆出进入青藏高原的架势。徐达和明军各路将领商讨形势后认为,临洮是甘肃的军事要地,如占据临洮明军就可以夺取战略上的主动,向西南可以取河湟,向西可攻河西走廊。于是,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西进,先后攻克陇县、天水、武山、直抵巩昌(今陇西),元军守将不战而降。随即攻克定西,然后明军分两路进兵,冯胜率一队人马取临洮;顾时、戴德率领一路进攻兰州。此时元军残余势力已四分五裂,人心不稳。李思齐无奈投降了明军,而兰州也被明军顺利攻占,占据兰州、临洮后,明军分兵进攻各地,陆续攻取会宁、静宁、平凉等地。至此,兰州及其周边的大部分地区为明军攻占,洪武二年九月,徐达、汤和等人率军班师回南京。谁知明军刚退,扩廊帖木儿就从河西卷土重来。兰州首当其冲,被扩廊帖木儿的大军团团围住。
大战沈儿峪
兰州守将张温一边坚守,一边派人向朝廷求救。扩廊帖木儿兵力强大,不仅在今天兰州白塔山东侧的山上修筑了王保保城,而且派出10万人马攻占定西和兰州间大片地方(即东岗镇到榆中车道岭一带),切断了兰州和定西之间的联系,其时,黄河已经结冰,蒙古骑兵通过冰桥很自由地在黄河上来往。扩廊帖木儿(王保保)围困兰州后,为了便于防守,除了在黄河北白塔山东侧修筑了一座城堡,又在东岗镇一带的山上修筑了城堡。
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局势,明政府再次出动大军征讨。此次,依旧是兵分两路。徐达率邓愈、汤和过潼关,大军直逼扩廊帖木儿。李文忠、冯胜则出居庸,追击漠北元军。徐达率军进逼定西,扩廊帖木儿(王保保)退守沈儿峪。沈儿峪当在今天定西和榆中交界处的车道岭。车道岭是平凉、天水通往兰州的咽喉,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黄土山梁,长约24公里宽约3公里,最高处海拔2457米,如今316国道由此通过。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五十六) '本章字数:3013 最新更新时间:2010…09…23 10:00:00。0'
但是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在今天的定西搀山口一带。元明两军隔一条山沟对垒。这场战斗极其惨烈,两军一日发生数次大战。一开始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明军远道而来,元军则以逸待劳,故而争夺极为激烈。最后,身为统帅的徐达亲临前线杀敌,明军士气大振,才将元军击败。此次大战明军全歼元军,俘虏元郯王、文齐王及国公阎思考、平章哈扎儿、虎林赤等官佐1865人,普 通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其他的骆驼、驴、骡、牛、羊数以万计。扩廊帖木儿和妻子数人从宁夏黄河中漂浮的木头上渡河逃走,投奔和林。至此,甘肃境内已无元军主力,明军分派各军攻掠各地。邓愈克河州(今临夏市),大批吐蕃部落归降,明政府依照元代旧制,把归降的部落首领封分为土司。第二年,冯胜、傅友德再次西征。冯胜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前锋率五千骑兵,直取凉州,击败元将失喇军,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而冯胜则沿河西走廊向西进攻,先后攻占甘州、肃州、额济纳、瓜州,至此甘肃彻底归明中央政府管辖。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至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北平地区进行的作战。
历史
是年八月底,朱允?以曹国公李景隆往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50万人进驻河间(今属河北),再图北伐。江阴侯吴高及都督耿献等率辽东之兵围攻永平(今河北卢龙)。北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朱棣认真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均在于己而不在敌,遂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围歼敌军的战略方针:即亲率大军往援水平,以诱李景隆军进攻北平,然后回师进击,将其置于坚城在前,大军在后的困境之中,加以彻底歼灭。九月十九日,燕王以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率大军援永平。二十五日,败吴高于山海关,斩首数千级,俘数干人。十月初六日,攻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九月十一日,李景隆获悉燕王北援大宁,率军越芦沟桥而北,围攻北平,遭到燕王留守部队的顽强抵抗。李景隆遂转攻通州(今北京通县),结9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以待燕师。十月十八日,朱棣回师北平,兵至会州(今河北平泉西南20里),分所部为5军,继续南进。十一月初四日,直抵其营,与北平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其军(参见郑村坝之战)。李景隆被迫退守德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秋至十五年(1382)春,朱元璋为实现国家统一,遣军消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的作战。
战前情况
明朝立国后,元顺帝退据漠北,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鉴于北元尚有一定实力,明廷采取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方针。另外,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继续据守云南。朱元璋为统一全国先后遣使招降,均被杀,遂决定以武力攻取云南。十四年九月初,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兵号30万征云南,并向诸将指授进军方略:“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别遣一军向乌撒,大军自辰、沅入普定,分据要害,然后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扼我师,出奇制胜,实在于此。”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率军进入湖广,按预定方略,分遣都督胡海、郭英领兵5万,取永宁 (今四川叙永),南趋乌撒(今贵州威宁),以牵制梁王兵力;自率主力25万经辰州、沅州(今湖南沅陵、芷江),西攻普定(今贵州安顺)。相继攻下普定、普安,然后进攻云南东部门户曲靖。梁王闻讯,急遣司徒平章达里麻(一作达尔玛)率兵10余万至曲靖堵击。
作战经过
明军根据沐英建议,倍道疾驰,以期达到出敌不意的目的。十二月十六,明军利用大雾作掩护进抵曲靖东北之白石江。待雾散天晴,达里麻见明朝大军隔江相望,十分震惊,急遣精兵扼守江岸。傅友德采纳沐英建议,督率将士从正面佯攻,另遣奇兵暗从下游渡江,绕至元军阵后,在山谷间树旗帜,鸣金鼓,元守军见势惊恐阵乱。沐英乘势率军渡江,善泅者先渡,以长刀蒙盾,破元前军,迫敌后退。明军得以全渡,展开猛烈攻势。战数合,沐英率铁骑直扑元军中坚,大败元军,俘达里麻以下2万余人。明军占领曲靖后,傅友德分遣蓝玉、沐英率部取昆明,自率数万大军北上,策应胡海、郭英攻乌撒。二十日,梁王把匝刺瓦尔密闻达里麻兵败,弃城走普宁忽纳寨自杀。二十四日,元右丞观音保以城降,蓝玉、沐英整军入昆明。同时,都督郭英及傅友德先后率军进至赤水河,大败元军,歼其 3000余,元右丞实卜率余众仓皇逃遁,明军进占鸟撒,攻克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直达毕节。十五年闰二月十八,明军进攻大理城(今云南)。大理国首领段世(段明之弟)聚众扼守。蓝玉师至品甸,先遣定远侯王弼率部东趋龙首关,自率主力进取龙尾关。夜半,又遣胡海率兵出石门,沿小路渡河,占据点苍山。二十三日拂晓,明军进攻龙尾关,大理军惊乱,沐英策马渡河,将士紧随,夺关而入,与山上将士两面夹击,破大理城,俘段世。不久,明军分兵攻取未附州县,云南平。
评 析
此役,朱元璋用将得人,方略周密,自始至终基本按照预定方案行动。明军在作战行动与兵力使用上做到了主攻、助攻和佯攻并用,虚实结合,行动迅速,出敌不意,避实击虚,终获全胜。如明军抵近白石江前突遇大雾,其指挥官能立即利用这一自然条件的变化,挥军急进,增加了行动的突然性;郭英部进抵赤水河时正赶上河水暴涨,郭英认为“贼恃水险,不意吾济””,遂督将士斩木为筏,乘夜渡河,当地土著武装闻风惊溃。
明攻河南之战,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至四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二次作战。
明攻河南之战…经过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向有“中州”、“中原”之称,距元朝大都(今北京)1580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北伐军先取山东,目的是为了撤除元廷屏蔽,而后移兵河南,则意在破其藩篱,使大都势孤援绝,为最后推翻元王朝统治创造条件。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是时元将脱因帖木儿驻守洛阳,兵力较强;李克彝、左君弼等驻守开封,降守不定。
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南路由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地驻军,于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日向南阳进发;北路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督北伐主力于三月初溯黄河而上,西攻开封,夺取洛阳。三月二十二日,邓愈进取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弃城逃遁。二十六日趋逼南阳,败阻敌于瓦店。次日,占领南阳,擒元守将史克新、张居敬(一作张敬)等26人,俘获士卒1500余人,马150余匹。南路军的顺利发展有效地牵制了元军,为北路军的推进减少了阻力。
北路军于三月初五日由乐安出发,十六日抵济宁,开耐牢坡坝入黄河西上。一路连下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二十九日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境内),开封守将李克彝、左君弼相互推诿却战,最后李克彝率部西逃,左君弼投降。四月初八日,徐达军自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附近)西进,大败脱因帖木儿守军5万人于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梁王阿鲁温投降,洛阳遂为明军所有。于是乘胜连下嵩(今河南嵩县)、陈(今河南睢阳)、汝(今河南临汝)等州。二十二日,征虏右副将军冯宗异、都督同知康茂才等奉徐达之命西向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明攻河南之战…点评
攻取河南之役的胜利,使明军实现了对元都的弧形包围,进一步为攻克元大都铺平了道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至二年(1369年)二月,明北伐灭元。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五十七) '本章字数:3030 最新更新时间:2010…09…24 10:00:00。0'
洪武元年八月初,明军攻克河北及大都(今北京)后(参见明攻河北、大都之战),明太祖朱元璋于八月十五日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军攻取山西,命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与平章杨?率部从征。此时盘据在山西的太原守将扩廓帖木儿,因长期内讧,已成为强弩之末,且在元顺帝北逃时,奉命出兵雁门关,经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居庸关至大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徐达及时制定了攻取山西的战略方针,指出:“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率师远出,太原必虚,北平孙都督(孙兴祖)总六卫之师,足以镇御,我与尔等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则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此兵法所谓批亢捣虚也。若彼还军救太原,则已为我牵制,进退失利,必成擒矣。”遂分兵两路,北路作为主力,由河北径取太原,南路作为策应,由河南北向,会师太原,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北路由徐达亲自领军,一路连克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井陉、平定、寿阳。十一月二十三日,进抵榆次。遣使令南路军迅速北进,夹击太原。南路由冯宗异、汤和率师于十月渡河北上,相继攻克武陟(今属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泽州(今山西晋城)。初卞日,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时,接到徐达迅速北进的命令,遂日夜兼程北进。扩廓帖木儿率军进至保安州,获悉明军西攻太原,挥师回救,两军在太原附近遭遇。徐达率兵夜袭,大败元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