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武周此时已经是醉醺醺的,舌头打结:“何……何事喧哗?来……来人,出去……看看。”

    一名侍卫应声而出,过了片刻,却是满身带血,跌跌撞撞地冲进殿来:“皇上,官军……官军杀进来了。”

    殿上一片大乱,尤其一班美女,更是尖叫着四下奔逃。刘武周酒已经醒了大半,连声叫道:“护驾!护驾!”正要起身,却被身旁的“妃子”拉住衣袖:“皇上,带臣妾一起走啊!”

    刘武周此时那还顾得上许多,一脚将她蹬开,连衣袖也被撕裂,在一帮侍卫和“臣子”的簇拥下奔向马厩的方向。

    太原连同附近各郡的官军,一共有三万三千,出了太原,兵分两路。

    往离石的一路,是王威统领的河东官军,装作一万五千,其实只有七千。

    主力,是往娄烦方向,号称一万八千,其实是两万六千。但是半道上,这路人马分成了两拨。往娄烦去的,是来整的六千骑兵,伪装成主力,两万人马,在杨义臣、贾务本和麦孟才的统领下,兵分三路,悄悄接近桑干。

    桑干,并没有城池,却在山谷中,刘武周自恃地势险要,仍然把这里作为老巢,刘武周称帝后,加以整修,把山寨改成所谓“皇宫”,而兵马就驻扎在“皇宫”附近,本来有三万人,还有不到五千突厥骑兵。不过,这个晚上,却有一万人“放假”,其他人,大多也都睡下。

    官军到了桑干,早有李世民安排下的内应接应,干掉了哨兵。然后,贾务本和麦孟才各领五千人四下放火,杨义臣亲自领了一万人,在内应的指引下,直扑刘武周的“皇宫”……

    刘武周领了五千来人马,仓皇逃往雁门,天亮到了雁门城下,雁门却城门紧闭。原来早有雁门守将,与官军暗通款曲,前日夜里已经除掉几个刘武周的“死忠”反正,雁门百姓早有归顺朝廷之心,此时自然纷纷响应。刘武周大怒,正要攻城,却接报官军将至,只好扭头逃向马邑。

    官军正待追击,突然探子来报,突厥两万援军,已经过了定襄,史大奈派出骑兵骚扰,不过只能减缓,却不能阻止突厥人的南下。

    杨义臣当机立断,放弃追击,留四千人给贾务本,连同“反正”的雁门守军三千人守雁门,两千人守崞县,麦孟才领五千人回防太原,自己领八千人,还有收编的两千刘武周部去会合来整,此时的来整,已经奉命东撤到云中山一处险要,据险而守。

第七十七章 李世民劝降尉迟恭
    

    桑干一战,官军斩杀刘武周叛军三千余,收降叛军(连雁门、崞县)万余,上万叛军逃散(主要是“放假”的那一批),只有七千来人先后逃到马邑,连上马邑的驻军,刘武周还有三万来人,加上宋金刚、尉迟恭等部和突厥援军,应该说,还是很有实力。

    对于一万多降军,杨义臣收编了其中五千人,其余的大多予以遣散。

    但是有一部分人,当然不在收编或者遣散之例。

    第一是叛军的一些头目,除非是如雁门那样主动“反正”的。

    第二是一些原本在大隋做官,现在却跑到刘武周那里做官的,比如张伦,这小子倒霉,没能跟着刘武周跑掉。

    这两拨人,一共两百多,都被麦孟才带回太原收押。不过第一号“叛将”张伦,却由杨义臣随军带着。

    再说宋金刚,得到刘武周的消息,和达里儿一合计,撤了娄烦之围,也往马邑而去。杨义臣兵不血刃,解了娄烦之围,令来整领两千人助守娄烦,自己率兵前往离石与王威会合。

    离石城中。

    副将看看房中除了自己、尉迟恭的幕僚刘先生和尉迟恭,再无他人,便低声对尉迟恭说道:“将军,给桑干的信使至今未回,城外官军倒是多了不少,不知将军准备如何?”

    “坚守待援便是。”

    “将军,城中所储粮食,只够军民五日之用,将军难道忍心,看将士百姓奄奄待毙?”

    尉迟恭看了副将一眼:“你意如何?”

    “将军,看来是指望不来桑干的援军了,为将士计,为百姓计,末将斗胆,建议将军归顺朝廷。”

    尉迟恭闻言,勃然大怒:“此何言?将军当浴血疆场,岂可曲膝!你随我,已经有几年了,却原来是官军奸细。”

    “将军,末将并非官军奸细,却的确在月前,起了归顺朝廷之心。将军,我们为刘武周卖命,你知道百姓说我们是什么吗?说我们是突厥人的走狗……”

    “够了!是何人教唆,从实招来!”

    “是我。”一个声音不卑不亢的说道,却是幕僚刘先生。

    “你?”

    “不错,大隋晋前任阳县令,吏部主事刘文静,见过将军。”

    “刘文静?你不是自称上党文士刘静吗?”

    “若不易名改姓,怎么接近将军?在下是太原指挥使李世民将军推荐,受河东道观察使高君雅大人之命,专来拜见将军。”

    “好个刘文静,你就不怕我要了你的命!”

    “将军素来侠义,必然不会杀我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

    尉迟恭哼了一声。刘文静接着说道:“下官此来,只为救离石百姓,也是为了救将军。将军,你一向有报国之心,安可见百姓涂炭,又怎忍见黄河两岸,尽成突厥牧马之地。”

    见尉迟恭不答,刘文静趁热打铁:“有件事情,将军还不知道,桑干五日前已为官军所破,刘武周仅以身免,逃到马邑,宋金刚也已经撤了娄烦之围,将军派守皇后的兵士,三日前业已归降朝廷,离石而今已经是孤城一座,莫说五日,便是五十日,也无人可解离石之围了。”

    尉迟恭一惊:“此话当真?”

    “将军,大隋太原指挥使李世民将军,愿意亲见将军,为了将军放心,李将军只带一人入城,将军到时,自然可知。”

    离石城门打开,放下护城河上的吊桥,李世民一个人,连兵器也没有带,骑着匹马,踏上吊桥,马后却有一人,被绳索系了双手,牵着跟在后面。两人一马进了离石城,吊桥收起,城门关闭。

    尉迟恭骑在马上,望着来人。李世民到了近前,也不下马,双手抱拳一拱做个揖:“大隋太原指挥使、李世民虎贲郎将,见过尉迟将军。”

    尉迟恭也在马上答了一礼:“李将军果然少年英雄,人中之杰。”

    此时,被捆在马后那人却高声叫道:“尉迟将军,快快救我。”

    尉迟恭此时才看了来人,不由大惊:“张伦,怎么是你?你不是在桑干的吗?”

    “尉迟将军,桑干已为官军所破,雁门业已反正,而今刘武周逃到马邑,已成困兽,这大隋的叛臣张伦,正是官军攻破桑干所获。尉迟将军,为了这离石数万黎民,为了两军万余将士的性命,小将今日孤身入城,只为劝将军归顺朝廷,个中利害,刘先生想必也已经和将军道明。”

    “我愿意献出离石,官军不可残害虐待我的部下,更不可骚扰百姓。”

    “将军尽管放心,皇上早有严旨,各军不得有害民之举,违者严惩,归降将士,一体优待。”

    “还有,给我两匹马,再把张伦交给我,放我二人出城。”

    “这……”李世民面露难色,“将军何以不肯归顺朝廷,皇上早有旨意,只要将军归顺,必以高官相酬。”

    “我尉迟家世代忠于大周,与隋廷势不两立。”

    “将军,大隋代周,已经四十年了,早已是四海归一,天下归心,就是周齐陈梁的宗室皇族,也都在大隋做官。况且先皇已经逝去十余年,而今天子仁德,勤政爱民,将军何必执着……”

    “他话休说,你只说允与不允!若是不允,尉迟敬德情愿领兵出城,战死沙场。”

    李世民思量良久,终于咬咬牙:“将军执意如此,世民岂能勉强,只盼将来,有与将军再见之日,却不是两军对垒。”

    当日,尉迟恭献出离石城,根据李世民的建议,尉迟恭的五千部属(包括其他一些在外县投降的),并未遣散,而是由尉迟恭的副将暂时统领,仍驻守离石各处,尉迟恭部在刘武周的队伍里,还算纪律严明,离石的老百姓,对他们也不反感,杨义臣又派刘文静领两千官军协防,而后杨义臣、王威等领兵返回太原。

    此战,官军折损不过千人,收复雁门、离石两郡和县城十余座,还解了娄烦之围,刘武周此时,还有六万余部和突厥军两万多,占据着马邑全郡和马邑附近的定襄、娄烦、雁门等郡的个别县城,仍然有近二十座城池。

第七十八章 重击刘武周
    榆林郡和朔方郡交界的沙漠地带。

    此时的郭子和,已经走投无路。

    北面,是榆林镇和云中镇派出的五千官军,由杜伏威统领,形成一道封锁线。

    西面,是夏州、银川镇的五千官军构筑的拒马、壕沟。

    东面,李圆通领了两千官军,还有稽胡郎将刘鹞子的三千稽胡军和一千余刘迦论的部属。

    南面,是鱼俱罗、吐万绪的六千主力。

    五天前,鱼俱罗、李圆通的万余官军突袭了郭子和的老巢,刘迦论的部属立刻投向官军,郭子和好不容易领着六七千残部突出重围北逃,却遇上了杜伏威的官军,又损失了数百人,仓皇逃到这片方圆不过百余里,缺水少粮,近乎不毛的地方。

    官军却不追击,而是把他围了起来。

    很显然,官军的做法,就是把他困死、渴死、饿死。

    郭子和派人向北突围,向突厥求援,又派人向东去找刘武周,可都是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到了第五天,叛军终于坐不住了,绑上他们的“永乐王”向官军投降。

    马邑,刘武周新的“皇宫”大殿………也就是当年王仁恭的太守府大堂。

    尉迟恭和风尘仆仆地站在大殿上,向刘武周行了礼,尉迟恭正要开口,张伦却抢先扑到在地,哭诉道:“皇上,臣差点就见不到皇上了。”

    张伦一把鼻涕一把泪,搞得尉迟恭一时间倒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啦。

    “臣在桑干被困,好不容易,逃到离石,”张伦完全不提自己被俘的事情,尉迟恭是个忠厚的人,一时也不好拆穿他,不想张伦却突然指着尉迟恭,“皇上,尉迟恭手握重兵,不仅不与官军一战,还献出了离石城,手下全部投降官军了。”

    刘武周立刻拉下脸:“尉迟将军,可有此事?”

    尉迟恭连忙答道:“虽然确有其事,可是……”话未说完,张伦又是大声道:“臣在离石亲见,那隋将李世民与尉迟恭相见,还许他高官厚禄。”

    尉迟恭正要辩解,刘武周已经大喝一声,令左右将其拿下,推将出去斩首。还是宋金刚慌忙站出来说道:“皇上,尉迟恭如果投降,何以又和张将军一起返回马邑?此事大有蹊跷,请皇上三思。”

    那张伦连忙道:“尉迟恭定是与李世民暗中勾结,回到皇上身边,意图不轨。”

    宋金刚反驳道:“张将军,若果有此事,必定机密,你又如何得知?”

    张伦一时语塞,过了一会才说道:“皇上,臣,臣也是照常理猜测,官军不杀尉迟恭,也不扣留他,必是有什么交易。”

    宋金刚怒道:“自皇上举事以来,尉迟将军屡立战功,仅凭一个‘猜测’就诛杀大将,恐人心不服,望皇上三思!”

    刘武周道:“尉迟恭是否勾结官军,尚属可疑,但不战而将离石拱手相让,却是事实,先将尉迟恭收押,等查清楚了,再做处置。”

    宋金刚还待再说,刘武周却摇摇头:“宋王,今日召集群臣,正要议收复雁门之事,旁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五月二十,刘武周联合突厥部起兵七万,亲自统领进攻雁门。二十二日,崞县失守,剩余的不到一千守军逃入雁门。二十三日,刘武周围雁门,贾务本领兵死守。

    五月二十五,太原,一干军政大员正在商议如何救援雁门。

    正商议间,旗牌官入内禀报:“众位大人,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到了。”

    杨义臣闻言大喜:“快请。”过了一会,旗牌官领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将进来,一干人连忙相迎………屈突通是正三品,除了观察使高君雅和主将杨义臣,其他人的品阶都比他要低。

    “屈大将军,我们可是盼你许久了。”杨义臣和屈突通同朝为官,比起其他人,要熟的多。

    “我的三万大军,是五月十五离开东都的,路上走了十日,只是有数千人落了队,今日带到太原城外的,还有两万四千。”屈突通也不客套,坐下便说。

    “大将军来的及时,刘武周正联合突厥共七万之众,在进攻雁门,太原之兵,不足两万,还要留下数千人守城,我等正愁如何解雁门之急,大将军此时来到,正是及时雨啊!”

    屈突通立时起身:“既是如此,我这就集结人马,和太原守军一道,去解雁门之围。”

    李世民却上前道:“大将军不可操之过切,解救雁门,还需谋划。”

    屈突通见对方不过二十岁年纪,也只是个虎贲郎将,哪里放在眼里:“我与杨大帅议事,你一个小小的虎贲郎将却来插什么嘴。”

    杨义臣连忙道:“这是唐国公的二公子,太原指挥使李世民,前些时大破桑干,收复雁门离石,解娄烦之困,李少将军却是首功。”

    屈突通听说是李渊的儿子,态度倒是客气了不少,但是对杨义臣所言,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李世民的计划,是由王威、麦孟才领一万兵马,北上牵制刘武周,却只是虚张声势,并不与其接战。太原及邻近要塞留五千守军足够,因为刘武周主力基本在雁门。

    而左骁骑卫的大军,连同杨义臣所部共三万人,再从离石抽调尉迟恭原部三千人………刘武周关押尉迟恭的消息,此时已经传出………和娄烦守军两千,总共是三万五千,突袭刘武周的老巢马邑………此时马邑,只有宋金刚、张伦的一万人马留守,还有一万人马却是分驻各地。

    李世民的意思,刘武周所部,最善战的是两万多的突厥骑兵,这些骑兵现在全在雁门,攻城并使不出太大的力气,雁门城池坚固,贾务本又有数千兵力,再守个十天八天的没有什么问题。而如果大军直接去救雁门,野战方面,却比突厥人吃亏。而此时刘武周主力都在雁门,马邑空虚,只要拿下马邑,雁门之围必解,就是一时拿不下马邑,刘武周也要回援,官军可以退守娄烦、离石,不会吃亏,雁门之围一样可解。

第七十九章重击刘武周2
    

    官军一路绕开有刘武周兵驻扎的城镇,直扑马邑。

    进攻马邑的时间,是在五月二十八的清晨………天色未亮,三千前锋已经在城门不远埋伏下来,背覆与土一个颜色的布斗篷,根本看不出来。

    城门刚一打开,两个站在城门口的兵士就听见一阵呐喊,一座土黄色的山丘压了过来。

    那山丘,正是三千前锋,而这三千人,又都是尉迟恭的老部下。

    打下马邑的愿望,他们比别人更加迫切。

    守军已经来不及收起吊桥,关闭城门。紧随前锋之后,是骑兵部队,快速从北前锋夺取的城门冲入城中。接着,步兵也紧随其后。

    许多守军已经放下武器,只有三千多人,跟着宋金刚,拼死冲出东门。

    很快,前锋就救出关在牢里的尉迟恭,带到杨义臣面前。杨义臣见着尉迟恭,立刻起身相迎:“尉迟将军受苦了。”

    尉迟恭单腿跪地:“是尉迟恭冥顽不灵,若非大帅攻克马邑,尉迟恭只能屈死了。”

    杨义臣连忙扶起尉迟恭:“皇上早有旨意,只要尉迟将军归顺朝廷,即刻领马邑镇总兵将军之职。”

    正此时,尉迟恭的副将领着些人进来:“捉到张伦那奸贼了。”却见张伦五花大绑,垂头丧气地被押了进来。

    尉迟恭怒瞪双眼:“张伦,当日我好心救你,你却恩将仇报,陷害于我。”

    张伦此时已经是面无血色,抖如筛糠:“尉迟将军饶命,尉迟将军饶命。”尉迟恭却已经拿了把刀,就想砍下,还是杨义臣将他拦住:“一刀砍死这奸贼,却是便宜他了!皇上有旨,张伦当押送东都,凌迟处死。”

    却说那宋金刚向东投奔刘武周,才出东门十里,就被屈突通领五千精兵拦住,后面追兵又至,一番激战,全军覆没,只领了十几个残兵,逃出给刘武周报讯。

    屈突通到了马邑,与杨义臣合兵一处,两下计议,准备稍事休整,就向东进击,却有探子来报,黄河边上来了一支人马,正往马邑而来。众人猜疑,刘武周断无大队人马在马邑左近,难道是突厥又来援军?当下留尉迟恭三千人守马邑,杨义臣、屈突通领了大队前去探个究竟,待到近前,却是大隋的旗号。

    原来,鱼俱罗、吐万绪等灭了郭子和,各镇自回原防,李圆通也率兵各回本郡,并派人押送郭子和等三十五人入京。鱼俱罗、吐万绪却领了本部,连同收编的稽胡军和刘迦论、郭子和所部,共计万人,渡河来攻刘武周的马邑,不想杨义臣等已经占了先机。

    再说那宋金刚逃到刘武周处,将马邑情形告知,刘武周大惊,欲待回军往救马邑,却有谋士阻住,说道官军主力既在马邑,太原必定空虚,不如南下去取太原,刘武周早有夺取太原之意,闻言大喜,立刻下令撤了雁门的围城,在崞县劫掠一番,便挥军直逼太原。

    雁门与太原之间,本有王威、麦孟才的一万官军,意在牵制刘武周攻打雁门,却见刘武周和突厥联军气势汹汹向自己杀来。突厥军作为刘武周的前锋,全是精锐的骑兵,王威所部却是步军为主,眼看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赢,慌忙占了附近一座并不坚固的城寨准备防御,不想敌军却置之不理,直奔太原而去。

    此时的太原城中,已经闻警,河东道观察使高君雅慌忙下令关闭城门。还是李世民处变不惊,下令收容城外百姓进城,却不许难民四下走动,而是令全部收容在五六所大院中,派兵看守,有能说出投靠城中何人者,将人唤来作保,才可离开,又从中找出保长里正,挑出自己的乡亲,其他无人认领者,还有近百人,细加甄别,果然挖出刘武周的探子二十来人。

    城中本有守军四千,这两日又有左骁骑卫的掉队士兵陆续赶到,李世民早建议屈突通留了名校尉和几个兵士在太原,专事收容散兵,此时也有了四五千人。李世民又从太原居民和进城难民中挑选健壮男子三千人,虽说是事起仓促,太原城中却是有条不紊,等刘武周大军到了城下,太原已经有了万余守军,戒备森严。

    这边刘武周狂攻太原,那边王威的人马也赶了过来,可是惧于刘武周势大,只敢在刘武周军以北三十里外下寨。

    杨义臣等部在马邑会合,稍作休整,便往雁门而去。尉迟恭主动请缨,杨义臣边派他的副将领三千人守马邑,而由尉迟恭领两千人(马邑镇五千兵,三千尉迟恭旧部,两千却是收编的刘武周降军)随同出征。

    大军行至半途,就接到刘武周大军攻打太原的消息。杨义臣一面派人前往离石、娄烦、雁门,调集兵力,一面亲领大军,往救太原。

    就在刘武周兵围太原的第三天,杨义臣的大军到了雁门以北,和王威会师。

    刘武周本来是想趁太原不备,一举拿下城池,不想自己派的探子被李世民挖出,而太原的守备,远比自己预计的要强,一时间倒似一口咬上个刺猬,而眼下官军主力又已经赶到。眼看太原是拿不下了,刘武周一气之下,却先找那个谋士出气,可怜那谋士本想邀功,却被当做奸细丢了脑袋。

    杀了“奸细”,刘武周决定先和杨义臣的官军野战,有突厥的铁骑助阵,野战说不准还可以捞到些便宜。

    于是太原以北的原野上,十余万人展开了一场大厮杀。

    算起来,杨义臣的官军,此时也只有五万来人,兵力依然少于刘武周,其中还有不少收编不久的变民军。

    更重要的,是官军的万余骑兵,无论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并不是突厥人的对手。而刘武周部,还有一万多骑兵。

    幸好,屈突通虽然年已六十,却是员勇猛的虎将,他的左骁骑卫更是训练有素,步兵占据有利地势,结成方阵,用羽箭杀伤敌人,弥补了步兵对骑兵的不足。

    突厥主力被屈突通挡住,杨义臣率领一帮“杂牌”对付战斗力相对较低的刘武周部,虽然人数上吃亏,一时半会倒也支持得住。

    尤其是尉迟恭,憋了一肚子的气,而今对待自己的旧主,毫不留情。

    约莫半个时辰,太原北门大开,李世民率领六千人马出城助战,抄了刘武周的后背。不过李世民还是顾忌太原的防卫,留下三千多官军和全部的“民兵”守城,耽误的半个时辰,正是用于重新分配兵力。

第八十章 重击刘武周3
    双方从上午杀到了下午,太原城外的这片平原上,黄土早已经染成了鲜艳的红色。据说第二年,此地粮食的收成,比其他地方高出四五成之多。

    到底是刘武周的人要多些,半日的鏖战之后,官军的阵脚,已经开始动摇,杨义臣已经不得不在做尽可能多地将人马撤回太原城中的打算。

    就在这时,战场的北方,出现了一股生力军。

    来的,不仅仅是贾务本的四千雁门守军,还有从定襄赶来的三千史大奈的铁骑。

    几乎是与此同时,西面也杀出一支队伍………为了救援太原,离石和娄烦出动了全部的三千骑兵。

    胜利的天平,顷刻间发生了倾斜。

    刘武周的部下首先撑不住了,纷纷抛掉武器,坐在地上等待接受投降………因为李世民派出数十名骑兵,来回驰骋,口中不停喊着:“缴械者免死。”

    刘武周在数百亲信的簇拥下,仓皇离开战场,向北逃窜。尉迟恭领着一百多名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

    眼看追兵将近,刘武周的亲信中,分出百余骑,反向追兵迎来,领头的正是宋金刚。

    “宋将军,我只为刘武周而来,不想与将军为难!”

    “废话少说!”宋金刚大喝一声,挺枪就刺。尉迟恭俯身避开:“将军对敬德有再生之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宋金刚也不答话,举枪再刺,尉迟恭又是躲开,如是者三,宋金刚再刺第四枪,尉迟恭挥槊一挡,接着将槊一摆,击在宋金刚马上,那马嘶叫一声,将宋金刚摔落在地。

    此时百余刘武周的骑兵,半数不是被杀,就是打落下马,剩下的已经四散逃开,尉迟恭再看刘武周,已经逃的只剩一个黑点,眼见是追不上了。

    宋金刚的马前腿已被打折,瘫在地上,而宋金刚坐在地上,双眼紧闭,似是等死。

    尉迟恭叹了口气,吩咐手下:“给宋将军一匹新马。”又对其他人道:“把他们也放了吧。”他对宋金刚一抱拳:“将军保重。”领着一干部下扬鞭而去,只留下宋金刚和他的十来个属下。

    太原之战,刘武周几乎全军覆没,只带千余人逃入突厥。两万余突厥骑兵,生还者不过五千,其中四千多还做了俘虏,达里尔将军也身首异处,不过官军也损失近两万,杨义臣和屈突通通过收编刘武周的降众,倒是弥补了其中大半。

    此后不过十日,刘武周留在各地的一万人马,也纷纷向官军投诚,所失郡县,全部收复。而刘武周逃得仓促,家眷全部抛弃,也被押送东都。

    六月中,消息传到嵩阳宫中,我大喜之下,宣布普天同庆,又下旨酌情免了关内道榆林等七郡和河东道雁门等七郡一到三年的钱粮,对遭灾严重的地方,还加以赈济。本来,这些地方多是边关贫瘠之地,减免钱粮,对朝廷并无大碍,关键是不要“闹兵灾”。

    张伦等六名罪行重大的“逆臣”,腰斩于洛阳东市(凌迟是封建社会最重的刑罚,不过《隋律》并无此酷刑,而是起于三百多年后的五代十国)。郭子和等“匪首”十人,斩首。刘武周、郭子和、张伦等人家眷及次等“匪首”共七百余人,流放安东、南宁等地。至于胁从,比照前例,并未追究,其中一部分还被改编为官军。刘迦论倒是该好好谢谢郭子和,因为自己被郭子和杀死,他的家属倒没有被列为“匪属”而在流放之例。还有河东、关内两道查出的一批贪官污吏,也有数十人,其中多数曾经投靠刘武周、郭子和,一律斩首,家人流放,还有小半未曾“附逆”,从轻判处流放,家产查没,家人倒是免了流放之苦。

    山西北部雁门等郡的稽胡部落,也有不少人参与了刘武周的叛乱。我比照关内道例,也选河东稽胡青壮三千,为“稽胡左营”(刘鹞子的河西稽胡称“稽胡右营”),也设一名郎将统带。而河东雁门、马邑、定襄、离石、娄烦五郡稽胡,分散到太原、西河、上党、龙泉等五郡和原来的五郡,与汉族杂居。不过,因为在关内道迁徙时有过一些阻力,朝廷采取了一些改进,稽胡人大杂居,小聚居,数百至千余稽胡人自成村落,由稽胡首领担任保长里正。

    尉迟恭正式就任马邑镇总兵,杜伏威调任雁门镇总兵。李世民功劳最大,由从六品虎贲郎将直升三级,任正五品车骑将军,河东道副镇守使。杨义臣升任光禄大夫,至于屈突通、贾务本、鱼具罗等其他有功将士,自然也各有封赏。在河东的驻军经过整顿,不算各镇,仍有约五万众(补充了不少变民军),我命他们暂驻太原、雁门一带,先不班师。

    因为我准备好好教训一下阿史那咄吉。为此,我又向关内道调派了一支主力………大将军薛世雄统帅的左御卫大军,并命云内(大同)、马邑、雁门、娄烦、定襄、榆林、夏州(朔方)、银川(灵武)、云中(五原)九镇五万余镇兵配合行动。

    七月初一,大军分两路出击:东路,杨义臣为总管,屈突通为副总管,以左骁骑卫等河东道驻军并云内、马邑、雁门、娄烦、定襄五镇和稽胡左营,出定襄。西路,以鱼具罗为总管,薛世雄为副总管,以左御卫、李圆通的关内道驻军五千和榆林、夏州、银川、云中四镇并稽胡右营出榆林。两路大军,共计十四万之众。

    不过,我并不是要和阿史那咄吉决战,而是打算………抢劫!

    不光如此,我还请南突厥的阿史那叱吉和契丹等部和我一起抢劫。

    七月,正是草原上草丰马肥的季节。

    大军在二十天内,“深入”突厥三百里………根据我的指示,不可深入犯险,一则怕中伏吃败仗,岂不是得不偿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