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交情是神交。现在就真是患难见真情了。

有一回,张耳犯了小错,被长官鞭打。陈馀看不下去就要跳起来反抗,张耳飞快用脚踩住他衣角。事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和你怎么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你怎么这么沉不住气?”

就这样在充当里正的艰苦岁月中,张耳陈馀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上天没有辜负他们的隐忍,机会终于来了——陈胜吴广造反了。

起义军占领陈地后,张耳陈馀飞快来投奔。陈胜听说二人来投,兴奋的鞋子也不穿跳出去大喊:天助我!

陈胜吴广知道自己是粗人,对待张陈二人很是礼遇,有什么大事小事都问二人意见。且言听计从。可在要不要称王这件事情上,陈胜和二人发生了冲突。

“要不要称王”这个问题,确切地说在当时存在两种分歧意见。

赞同称王的有陈地官吏,乡绅富户,当然还有陈胜自己。

反对称王的就是张耳陈馀。

在这个分歧上,吴广保持了沉默,没有说赞成也没说反对。

赞成方的理由说白了一句话:陈将军这么辛苦到处打仗,称王是应该的。

而反对方的理由也很简单,意义上却深刻得多,概括来说也是一句话:陈将军是想要天下,还是想做个“陈王”!

这话是很重的,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很发人深省。起义军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但取得的都是小成就,要想撼动秦帝国的根基从而瓦解这个虽腐朽,却亦然屹立的庞大帝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要忘记,起义军打得可是光复大楚的旗号,现在就忙着称王,很明显会过早暴露出自己的私心。这样还处在观望期的人就会戒备起疑。起疑还好,万一大家也有样学样纷纷称王,这要怎么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过早称王也等于是给还醉生梦死的秦帝国提了个醒,要知道对封建王朝而言,皇权只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任何人敢挑衅王权都将受到致死追杀。

张耳陈馀比起义的农民阶级强就强在这里。人家见识不同啊。按他二人的意思,除了称王的弊端外,不称王也有说不尽的好处。陈胜如果不称王,就可以继续集合兵力向西,即向秦帝国的都城咸阳进发,一路收复六国失地,在当地扶植六国后裔为王,当然这些都是傀儡。真正能说话的还是他陈胜一人。这招叫“据咸阳以令诸侯”。这正是张陈二人所献“霸图方略”的精髓。

几百年后,有个名叫曹操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方略的正确性,当然,人家作了改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好意思。意识太超前了,兜回来。

这招的妙处有二。一是名正言顺,就是前面说的大义之名。二会给秦帝国造成草木皆兵的压迫感,就是想打也会因目标太多而无从下手。先联合众人之力推倒秦,再一家独大称王称霸,此谓“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这些话、这些理,张耳陈馀反反复复对陈胜说,说得唾沫星子都干了。无奈人家就是听不进去啊。称王会议由陈胜一人独断,最终决定:称楚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

此,对满怀信心报复来投靠明主的张耳陈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但这二位私下一合计,觉得还是不能放弃。现在决意是有了,但还没实行啊,如果现在能劝动“陈王”改变主意,那么一切都于时未晚。

当晚,张陈二人又私下去找陈胜。只不过这次二人都不再直言不讳,而是采用比较迂回的方式。

陈馀开口说:“大王起兵,现在已经占领魏国楚国(安徽河南)等地,应该继续向西攻打函谷关(这片地区原属赵国),破除秦帝国门户。我年少时曾在赵地游历,对当地十分熟悉。请大王给我军队,我打先锋。”

这个建议,说实在的应该是个激将之法,之前陈胜听不进二人话,那么现在换种方式呢,或许有用吧。陈馀说完就和张耳等陈胜的答复。按这二人最理想的设想,陈胜应该悬崖勒马意识到目前形势,可陈胜实际的答复,却让二人跌破眼镜。

陈胜说:“既然这样,那你们就去打吧。”言下之意是,要打你们去打,我还留在陈地当我的楚王。

张耳陈馀都快怄死了。还不止,陈胜说完又很大方地给了二人几员部将。人员名单有:大将军武臣,副将邵骚,而张陈二人仅被任命为左右都尉。

将有了,总该有兵吧。不错,是有兵,陈胜当即拨给了这支先头部队三千士兵。请注意是三千!

当时整个起义军有多少人马呢?保守估计绝对有十万。十万中拨出三千?很明显,这是彻头彻尾的敷衍。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得出陈胜的本意,张耳陈馀绝对不是白痴,相反,他二人是起义军中为数不多的贤者智者。事情到这份上,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二人捏捏鼻子,连同大将副将,还有这三千兵马当即告辞。

背地里,张耳、陈馀得出结论:农民就是农民!

第六章 三路大军

三千人马“浩浩荡荡”去出征。凭这点兵就想收复赵国故地,这根本就是开玩笑!没办法上面不给资源,咱就自力更生吧。可怎么自力更生?总不能靠嘴巴说吧?答对了,还真是靠嘴巴说出来的兵。

那年头有种职业特别吃香那就是说客,有种战略也很管用那就是游说。

这三千人也不知道是哪个想出的点子,总之是走一路说一路,只差没敲锣打鼓。

说辞和陈胜吴广,以及后世的陈胜吴广们用过的完全一致“大家一起来反秦啊,秦暴政应该推翻啊,所有人都反秦了,我们也反啊,是男人大丈夫的要抓住机会建功立业,求取富贵啊。”这话在当时已经成为最神奇的召唤术口诀,且非常灵验。

就这样一路游说效果好极了。到达行军目的地时,三千人马摇身一变成了五万人,成倍率增长。大将军武臣也由此变成了“武信君”,这位很不客气地自封为诸侯。真是应了那句“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

五万人打着陈王的大旗,武信君的小旗,飞快发动攻击。一连攻占了十座城池。一路大捷听来好听其实里面有水分。这十座城不是守令自动投降的,就是兵力太弱一攻就破,总的来说没费什么气力,而剩下的几十城池就比较难办。软柿子都捏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各城守军据城坚守,武臣部受到秦地方官兵的强力抵抗。战事陷入僵局。

武臣部制定新战略部署,决定向东北方向进攻,首先攻打范阳城。就在五万军队驻扎城外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这个人的名字叫蒯通,范阳本地人。

这位蒯先生很厉害,胆色过人,辩才出众,且很黑色幽默。

蒯先生得到范阳被围的消息,立刻去见当时的范阳守令,一见面就抱拳:“听说你要死了,我提前来吊丧。”

这话太恐怖了,守令听完当即晕菜,问:“先生何出此言?”

蒯先生立刻又说:“可惜的是碰到我就死不了了,我只好顺便恭喜阁下重生。”

不行了,这次守令受不了了:你开老子玩笑啊!正要发作,又听蒯继续说:“守令大人到底是想死,还是想重生?”

得,守令没火成又晕了,战战兢兢地问,“请先生明示。”

“说你要死,是因为你该死。秦法律严酷,而阁下做范阳守令多少年,就执行秦法多少年。请阁下自己计算,你杀过多少人,砍过多少人脚,在多少人脸上刺过字,算不出来吧?大家不敢找你报仇是因为畏惧秦法,可现在天下大乱秦法不再,此时不找你报仇更待何时。现在义军打到城外,阁下却死守范阳,大家早着想杀死阁下投奔义军。当然,好在今天你遇见我。”

“请先生救命。”

“好说。放心,碰到我想死也死不了。只要立刻派我去见武信君,就可转祸为安。”

就这样蒯先生带着光荣使命来到了武臣大营。

和刚才一样,才见面这位就先声夺人:“侯爷一路攻城辛苦。只是恕我冒昧,攻破城池而后占领土地,此下下策。如今我有上上策,不动兵戈就能收复土地,侯爷要不要?”

“你这话什么意思?”这种美事,简直就是无本取利,不要的是傻瓜。

“好,”蒯先生开始演讲,“现在范阳城内的老百姓想打开城门投靠义军,范阳县令原本也想这么做。这是个胆小怕死又贪慕权贵的人,想投降却又担心您因为他是秦朝官吏,而像杀死前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样将他杀死。这才决定整顿兵马死守范阳。

您只要把印信让我带回范阳城,以义军的名义重新任命他为范阳令,此人保住性命官位定会献上城池,老百姓也不会再叛乱。这样您自然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取得范阳。”

这话听得武臣眉飞色舞,果然好计。

可相比蒯先生下面要说的釜底抽薪大计,这还是餐前开胃小菜。

“您先别激动,我的话还没说完。如果您再让范阳县令坐着豪华轿车,去燕、赵郊区兜兜风,那么这两地的城池也会不攻而破,纷纷收入侯爷囊中。这才是我说的上上策。”

武臣从善如流,采用蒯通所献上上策,果然赵国人闻讯,不战而降三十余城。

“游说事件”以蒯先生双赢圆满结束。这种行为有一句话可以诠释得淋漓尽致“不战而驱人之兵”。三十余城既下,赵故地半壁尽入囊中,武臣部队再次招兵买马,大部队向赵国都城邯郸进发。

西征

在武臣部辛苦行径的同时,整个秦帝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响应造反大势,在陈胜吴广领头羊的号召下,纷纷杀死各地官吏,竖起了无数面崭新的造反小旗。这些小团体名目不一、成员繁杂,人数编制少则上千,多则数万。

陈胜任命吴广为这些起义小团体的代理王(假王),整编他们向西挺进,目标攻克秦都咸阳。除此之外,陈胜又命邓宗攻打安徽中部;命周市向北攻打魏国故地。

当上楚王后的陈胜不再亲自出征,而采用派遣部将“以徇下地”的方略,继续向秦帝国发起进攻。说来这也没什么错,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人家现在身份不同了,安全意识自然得跟上。像以前那样枪林弹雨,动则抄家伙大喊:兄弟们上!这绝对不行。理是这个理,可陈胜混淆了一点,“楚王”与“军事统帅”这根本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干得了前者未必干得了后者,因为,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难度要比前者高得多。

如何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军事统帅?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识势。

军事统帅,一般的造型是在距离战场千里之外的地方,对着地图,双眉紧锁,不时用手指敲打桌面以求破敌奇计。当然这个过程中,间歇会有谋士们在耳朵旁边献计献策,又间歇有快马飞报前方战事详情。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八个大字。

不要以为不在枪林弹雨中撞大运就很舒服,其实这工作一点都不轻松。几十万大军的命运在你手里捏着,相信是人都会紧张。已经很紧张了,还有一票整天吃饱了饭,光研究怎么献计献策的谋士幕僚在你耳朵旁边嘀咕,所提供的策略也是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其感觉就好比头疼的时候恰好脑门上围了一群苍蝇在嗡。这些还不算最难受,就怕正乱着,前方快马来报个信:战事吃紧!这下看你晕是不晕。在这么晕菜的情况下,你如果还能通观全局,作出正确决策的话,那么,恭喜你!阁下已成功具备了“识势”的条件,离成为一名合格统帅的标准迈进一大步。

二、识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好几十万人的军队,哪些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哪些是带艺投师半路出家的,哪些是被迫无奈曲意投诚的?恐怕要搞清楚这笔糊涂账不容易。

这还不是识人的重点,所谓识人即通达人性。无论是哪号人,只要还属于“叶”这个范畴就必有人性的共通点。你能否从共性中发现手下人的个性,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能用的要怎么用,这个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你能拍胸脯说:我某某人,通达人性入世甚深。那么再次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地具备一名合格统帅的第二个条件。但万一你做不到,请看古训“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哼哼,用错人,你会死得很难看。

这两个条件,如果你不能兼具的话,请不要轻易去干“军事统帅”这份难度高、风险大的工作。因为它实在不适合你。

说了这么多,至于陈胜是否一位合格的军事统帅,请大家拭目以待。

在陈胜身兼楚王及军事统帅两职,正忙的头冒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能打仗,尤其擅长攻克城池的葛婴,犯了个莫名其妙的错误:他扶植了个楚王。

葛婴在连下五城,获得“葛五城”的光荣称号后,又被陈胜派出去继续攻城略地。这本来是很好的,可这位仁兄大概是胜仗打多了,打得头昏,在攻克了安徽定远后,自作主张立了位楚王,这位短命的楚王名叫襄疆。

葛婴犯这个莫名其妙的错误,仔细想来原因有二。

一、是此人确有异心。葛婴出去打仗奉的是“陈大将军”命(那时的陈胜还未称王),可见葛婴的身份顶多算个“副将”。大将没说话,你副将就急着私立楚王,此举大为不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葛婴确有二心。

二、就是他够倒霉,生得太早,早到电话机来不及被发明出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传递消息大都是人力。通讯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就造成了这个信息延迟的要命问题。葛婴私立襄疆为楚王,与陈胜自立为楚王,在时间上可以说是平行。两位楚王横空出世后数日,双方才各自收到消息。

天无二日,这下问题严重了。葛婴也觉得要坏事,当即杀了襄疆,跑回陈地向陈胜谢罪。陈胜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是果决的,一不问缘由,二不看这位的赫赫战功,当即将葛婴诛杀。

恰这时候,吴广部传来消息:荥阳搞不定。

吴广领导的义军,从陈县出发一路西进,很快打到荥阳城。本以为士气正旺的义军又会像以往一样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可这次的情况似乎不太对。荥阳城的守军在三川郡守李由的带领下对吴广部展开奋力抵抗。抵抗结果,战事僵持,荥阳久攻不下。

吴广一看形势不妙,立即将受阻的消息传到陈县。陈胜接到消息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传信目的很明确是向陈胜讨个说法:是继续打还是撤?打的话要怎么打?派不派援兵来?说白了,这其实就是让陈胜做个二选一的选择题。要打自然得派援军来,不然咱就撤。

而陈胜两个都不选,他给出了第三种解决方案:重新派遣军队,绕道荥阳,经函谷关直接攻打咸阳。

这是个大胆的决策,而被陈胜任命为这支军队首领的人名叫周文。

周文,男,陈县人。此人在当地相当有名气,被称为贤者。而这种名气来源于他吓人的简历。这位曾在楚国大将项燕军中谋过差事,担任过“视日”。视日是个什么官,简单来说就是随军的占卜师,主要负责占卜哪个日子适合出兵,哪个日子适合逃跑。除了干过占卜师,他还在前楚国丞相春申君的手下谋过职。看看,这种简历在一群农民阶级中吓人不吓人。

从这份简历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如下一些细节。

首先,周文的年纪不小了,不是初出茅庐年少气盛的青少年。我们按最保守的估计:古人三十而立,假设周文正是30岁那年在春申君手下打工。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设计斩杀。再假设周文当即跑去项燕军中任“视日”。到前223年,楚国灭国项燕自杀,周占卜师那年应该是45岁。再到此时(前209年),周占卜师的年龄绝对不小于59岁。

以上是很紧凑的算法,在弃春申君投奔项燕的途中,如果耽搁下的话,很可能此刻的周文刚好60岁。古人六十耳顺,这种年龄心智绝对算得上成熟。

其次,从项燕兵败自杀这点来看,这位周占卜师的专业水平实在不怎么样。

最后,从周占卜师在春申君手下打过工,却没有在简历中说明具体工种来看,干的肯定是个闲职。所谓“闲职人员”基本等于“闲置人员”。他们的名目从门客到舍人,再到谋士幕僚不等,但工作性质却差不多。古往今来,这类人中出了无数风云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后世传为佳话。特别是在周文生活的年代,出了个自荐流的始祖——毛遂。

毛遂的生平和周文比较雷同。二人都为闲置人员,只不过一个闲在平原君家,一个闲在春申君家。既然大家都是门客,跟的老板又级别相当,都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两个人怎么比,资格都差不多。那么凭什么我周文享受不到你毛遂的荣耀?

毛遂成功的例子在前边摆着,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除了他,同期出位的还有《吕氏春秋》的编撰者们(门客),甚至还有秦帝国丞相李斯(曾是门客)。无数自荐者的光辉史刺激了周文。作为闲置人员中的一员,周文无疑是踌躇满志的。这从他时常对别人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来——我擅长打仗。自己说自己擅长打仗,这意思相当明显,他渴望当将军。

这个志向是高远的,伟大的,如果成了,那必定受万人敬仰。你毛遂算个什么,充其量不过博个一言九鼎的虚名,而我周文日后必将纵横沙场、扬威天下!

然而,自信心严重爆棚的周文忽略了一个问题——概率问题——多少门客中才会有一个毛遂、一个李斯的概率问题。

这里引用平原君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毛遂自荐成功,并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实力后。他是这么说的:我结识的能人多则千人,少则百人,自以为已识尽天下名士,可唯独漏了毛遂先生。

不错,毛遂的确不算什么,他是一千个人里才有一个的特例!

而周占卜师,很遗憾,你不是毛遂,你的名字叫周文!

可惜,周文没听到这句话。年近六十还一事无成的他迫切需要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吴广被堵在荥阳,葛婴被诛,周文觉察到机会来了。

就在陈胜为再派谁去攻打秦都的问题伤脑筋时,周文又一次重复了他的口头禅“自言习兵”。

陈胜眼前一亮,好,就是你了!

就这样,带着陈胜亲授的将军印,昔日的周占卜师终于如愿以偿,率领军队出征了。

目标:秦帝国国都,咸阳。

最不合理的合理

在我们阅读史书的时候,总是会发现一些想破脑袋也想不通,逼急了只能感慨四个字“怎么可能”的不合理情况发生。比方说,常有军队打到宫门外头,里头的皇帝才大惊失色问:怎么会这样!这些状况初看的确像说书,但仔细想想也就释然,太正常不过。

因为在众多“怎么可能”的例子中,都有一个雷同的成因。

佛法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道理放在这些雷同的成因上依然适用:合理即是不合理,不合理即是合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将一切不合理变作合理的“成因”,就叫做统治者——放在这里,具体来说就是胡亥。

前209年,胡亥即位的第二年,九月。周文将兵百万,军至咸阳近郊戏水,即陕西临潼。

古时候打仗有个约定俗成,那就是“号称”。实际兵力多少不论,对外总有个骇人的号称。例如赤壁之战,曹操将兵十五万,号称百万,东吴守军五万,号称二十万。总之玩的就是心跳。而周文这里的百万,却绝对是个实数。史书记载,“至关(函谷关),车千乘,卒数十万”。

怎么会有这么多起义军?难道陈胜这次忽然大方了,砸锅卖铁也要打下咸阳?答案是不可能。

陈胜的手笔向来不大,从他给武臣部三千人去收复赵国故地就看得出来。没办法,农民出身苦日子过习惯了,不能不紧省点。退一步再说,当时各地起义军的总数算来都未必有百万。那么这些兵从何而来?

不难解释。武臣部的例子在前头搁着呢。周文沿用此法,部队从陈县出发后,就一路高喊:大家一同来造反啊。就这么走一路喊一路,当部队到达函谷关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人的恐怖规模。

一百万人啊,什么概念!想想都觉得可怕。扎起帐篷来可以覆盖整片山头还有富裕,搭灶煮饭的烟火可以遮天蔽日还不止,饭后众士兵打的饱嗝都可以隔山响上三响还有回声。

更为要命的是这一百万人就驻扎在咸阳近郊的戏水。以秦宫殿的高耸雄伟来看,估计人在阿房宫,手搭凉棚就能看到不远处黑压压的一大片。

黑云压城,大难将至!

百万大军的威慑力,终于吓醒了胡亥。这位从声色犬马中抬起头,问:“怎么办?!”这一幕胡亥的形态被史笔以“大惊”二字明确记录在案,真是入木三分,可笑可悲。

怎么办!早干什么吃了!

早在好几个月前,陈胜吴广刚抄家伙造反那会儿,就有人向胡亥汇报过:六国故地到处有人造反。

胡亥听过的反应是大怒,立即将汇报者关进监狱。

皇帝有这样的反应不稀奇,只因这个消息扫了他老人家享乐的兴致。不仅如此,皇帝手下的大臣们对此也不堪其扰。不要忘记,这段时期正是宫廷血案,菜市斩人,人人自危的当口。官员们的命都快保不住,还有空管你造不造反,你爱反不反随便吧。

后来,又有使者回来,胡亥忽然想到之前说的造反一事,就问:现在怎么样了?

前车之鉴还在大牢里蹲着呢,这次来的使者就聪明多了。江山是你皇帝的江山,真亡国了,我一个送信的大不了换个老板照样送信。这位当即汇报说:那不过是一群盗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现在全部抓获了,请皇帝放心。

听到这个回答,胡亥大悦,自此重新埋首享乐不提。而大臣们更是安下心来,该忙权争的忙权争,该忙自保的忙自保,该装糊涂的装糊涂。本来嘛,皇帝都不管咱操啥心。总之,在那段奇异的“三不管”的年代里——有能力管的没空管,不想管,比方说李斯资格派、赵高翻身派;想管的没能力管,不敢管,比方说子婴独孤派;可管可不管的,绝不会去管,比方说骑墙中立派。

星星之火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渐成燎原之势。

往事不要再重提。

现在火势已成燃眉,皇帝和大臣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惶惶环视、心惊胆战,都到这份儿上还能怎么办?

关键时刻,李斯资格派,赵高翻身派,骑墙中立派,这三大派出奇地保持了立场一致——沉默是金。

在整个大殿被国家危亡的阴云笼罩,在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郎中令赵高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的名字叫章邯。

少府章邯

章邯,男,字少荣。生年不详,卒于前205年。现代对其身份的注解为秦末大将,在此时,他的官职却是“少府”——掌管山海地泽的税收,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务部部长。

看到章邯站出来,众大臣都目现惊诧。在赵高翻身派和李斯资格派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这个叫章邯的谁都不曾将他放在眼里。因为这实在是个不出众的人。

党政这种东西,说白了大同小异。如果是一对一地斗,那实在没什么看头。这就好比赌博压大小,色盅打开后只会有两种结果,大或小。就算揭盅前有那么点悬念,也无甚看头。毕竟结果是既定的啊,双方肯定一赢一输。我们来换一种情况,如果参加党政的有三方或者四方,那就会好玩多了。

这就好比三国,三方势立互相牵制从而保持平衡。谁想打破这种平衡,就必须借助他方力量。例如赤壁之战,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刘备联手,从而扭转局面。

现在秦帝国的党政就有点这个味道。明面上是李斯派和赵高派互瞪斗鸡眼,但暗地里,骑墙中立派们一直保持着警惕,观望战局。这一点斗得正凶的两大派当然也知道。最大限度地从骑墙派中拉人入伙,壮大己方的势力,这绝对是保证最后胜利的筹码。

那么,挑什么样的人入伙才佳呢?答案当然是能干活的,有本事的。拉块废料来,除了浪费粮食,说不定还成隐患。

拉帮结派,威逼利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朝堂中,这些惯用的招数满天飞。

而章邯,却一直在掌风拳影中,穿梭自如毫发无伤。这,只能有一个解释——这位谁都不屑向他出手,哪方都看不上。

若有人说,也有可能是章邯两边都想拉拢两边都在争,一直僵持不下也说不定呢?这绝对不可能!理由很简单,权力党争中,如果碰到这种香饽饽,双方都想吃又都吃不着的话,那就只好对不起了——我得不到的,谁也别想得到!一刀宰了大家都不用争。

就是这么一位谁都看不上的章邯忽然在此刻站了出来,这仅仅是众大臣惊讶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面临的是打仗问题,而章邯是个管财务的。专业不对口啊。

大家的惊讶渐渐变成了好奇,甚至还有一部分大臣在幸灾乐祸,抱着看好戏的态度想看章邯怎么出丑,老话在那搁着呢“隔行如隔山”啊。

非常遗憾的是,章邯要让围观者们扫兴了。

有一种修为叫韬光养晦,视人以弱只是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更有一种异类叫天才,不用去社会实践也能驾轻就熟。不幸的是,章邯正是这种名叫天才的异类,且具备韬光养晦的修为。

少府章邯是这么对胡亥说的:

现在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就算召集邻近郡县的军队也解不了燃眉之急。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可用。请陛下立刻下令,释放骊山的死囚,让他们去抵抗敌军。

这招何其眼熟。春秋时期,前497年,吴国趁越国国丧,出兵攻越。两军在浙江嘉兴对阵,战事对越国非常不利。危急关头,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吴军军心溃散,越军趁机突袭,戏剧性扭转了必败的战局,大败吴军,重创吴王阖闾至死。

在距离该事件发生近三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又从章邯的嘴里听到了那个近乎不可能的破敌奇计。围观者们怔住了。

现在还有谁敢说这位章少府是门外汉。人家不但熟知兵法,通达人性,还懂得因时制宜灵活变通。这样的人才,怎么今天才冒头?众大臣中,恐怕唯属李斯和赵高的脸色最难看。前者目露激赏中含有惭愧,而后者则是用一种古怪的神色,看着这位章少府语出惊人。

胡亥当即采纳了章邯的意见,这是他自发问“怎么办”后,唯一一位作出回答的大臣。这是个单选题,他无从选择。

戏之战

时间:前209年,9月

地点:陕西临潼

人物:秦军…章邯…十万(大约)

楚军…周文…百万(实数)

事件:两军对垒,生死PK。

结局:楚军被打败、又被打败、惨败,周文自杀;秦军三连胜。

史书中对周文快速的、接连三次溃败,和章邯轻易胜利一笔掠过。费的笔墨绝不会比以上简表多。

气势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