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毒舌娘子,温柔点-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96章 铺子() 
从张掌柜那儿借了一百两,江城和薛青儿就揣着五百两巨款去看铺子了。

    这个吃食铺子里城中心不远,地段还算不错,一共有两层,虽然比不得那些大酒楼,却还是整齐宽敞的门脸。

    光是看它的位置和大小,两人心里就大致有数了,就算里面破破烂烂的,花个四五百两拿下,也是值了。

    走进铺子,只见一个大约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坐在铺子前台,一脸愁色地叹着气,此人正是这家铺子的主人苏老板。

    最近两天,有好几拨人前来看铺子,问他的价格,但他们却趁火打劫,把价格压得极低。

    眼看着缴赎罪金的日子迫在眉睫,心想着要是再卖不下去,就随便着卖吧,有多少卖多少,时间不等人了。

    苏老板正叹气着,忽地看到一男一女走进来,迎上去一问,这才知道他们打算来买铺子的。

    苏老板是个人精儿,只觉得江城和薛青儿年纪轻轻的,穿着又不是很光鲜华丽,一看就不是什么有钱人家的大少爷、大少奶奶,能有这个银子盘下他的铺子?

    苏老板有些不屑,正想着要不要将他们赶走。

    江城却把自己的身份来历,以及和张记百货合作的事情告诉了他。

    苏老板这才深刻认识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哪怕是出身农村的小夫妻,照样能挣得大钱。

    想到这里,苏老板忙热情招呼着,带着江城和薛青儿把整个铺子上上下下看了个遍。

    铺子分前院和后院,前院是一整个大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装修颇为雅致,有独立的包间,下层装修却简单,却比上层宽敞得多,分别对应不同的食客。

    由于是吃食的铺子,所以那些桌子椅子都是配套好的,样子看着还挺新,厨房的食具和用具都齐全,只要额外打造烙饼的鏊子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另行添置,要是真的买下来,真可省一笔钱。

    看完了前院,江城和薛青儿颇为满意。

    苏老板察言观色,看到这对小夫妻对自己的铺子心动,更加热情地招呼他们去后院看看。

    一进后院,迎面一阵异香扑鼻,两人闻到浓浓的桂花香味。这种味道特殊,不同于玫瑰的浓烈,也有异于茉莉的清幽,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异香。

    走过去一看,只见院子两旁各种着两棵婆娑的桂花树,桂与‘贵’谐音,所以很多大铺子、大酒楼就喜欢在后院种上两棵桂花树,寓意贵客迎门,财源广进。

    此时正值深秋,桂花就好似金色的蝴蝶,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金沙。

    苏老板看着薛青儿毫不掩饰的喜爱,忍不住笑道:“小娘子也喜欢桂花树?”

    薛青儿点了点头道:“我喜欢桂花,还喜欢拿桂花来做桂花糕、糖桂花,桂花果酱。”

    苏老板笑了笑,继续介绍着。

    后院一共有正房、厢房各两间,布置得极为雅致,颇为文士之风,靠窗就对着桂花树,只要一开窗,桂花的香气就飘进来,甚是沁人心脾。

第397章 易主() 
上上下下都看完了,两人对这个铺子极为满意,但如果价格能谈的拢,那他们就更满意了。

    苏老板笑着问:“这铺子两位觉得如何?”

    江城点了点头,笑了笑道:“苏老板,实不相瞒,来此之前,我们夫妻已经打探过价格,对这个铺子也挺满意,知道您急着用钱,我们也不跟您压价了,一口价三百八十两,一次性全额现银付清,不知您意下如何?”

    苏老板一听,面露欢喜之色,笑道:“若能一次性全额现银付清,三百八十两,我就卖给老弟你了。”

    江城和薛青儿先是一愣,继而是大喜。

    却是没想到苏老板如此爽快,这么说定了,本来以为还要讨价还价一番呢。

    他们却不知,这城里很多人都看着这铺子,心知苏老板本家犯了事,急着贱卖家产当赎罪金,就想在他身上宰一刀,开出的价钱一个比一个低,有三百五十两的、有三百二十两的,有二百八十两的,甚至还有一个二百两的。

    江城和薛青儿开出的价格,比最高的那个三百五十两还要多三十两,而且还是一次性全额现银付清,苏老板怎会不卖给他呢?

    江城立刻应道:“行,三百八十两,一次性全额现银付清,银子我都带来了,只要签了转让契约,我马上付钱。”

    苏老板马上叫人拟了转让契约。

    一式两份,江城详细地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便点头道:“那就签了。”

    双方各自签了名字,薛青儿拿出四百两给他,苏老板找了她二十两。

    最后,苏老板又看了看契约,眼中透着不舍,毕竟是祖先传下来的家业,就这样转手于人,心里也很痛。

    陡然瞅见江城的名字,对于他别具一格的瘦金体书法颇为惊讶,却赞誉有加,并说:“老弟书法如此精湛,怎地是个农村小子,不知道还以为是哪个书香世家的贵公子呢?”

    从此以后,这间铺子就是属于他们小夫妻两个的了。

    两人拿到铺契,先是拿到衙门过户,过户成功之后,便不再逗留,直接回了家。

    薛青儿把铺契和钥匙拿在手上,在甄氏面前晃了晃,得意地笑道:“娘,看到没,铺子买下来了,城里那铺子以后咱家的了。”

    甄氏有些不敢相信,恍若置身云里雾里,颤声道:“那铺子真成咱们家的啦?”

    薛青儿点头道:“是,成咱家的了,有了这铺子,我们就不用盯着日晒雨淋摆摊了。”

    高兴之下,薛青儿又带着甄氏再次上城里去看那间铺子,甄氏越看越欢喜,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薛青儿笑道:“娘,铺子后面有几间房子,以后还是觉得老江那些人烦,咱们大可搬到这儿来住。”

    甄氏摇头道:“不了,我还是喜欢新盖的房子,地方宽敞,做什么都方便。”

    薛青儿道:“成,只要您喜欢,想怎么住就怎么住,反正都是咱家的房子。”

    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在铺子逗留了一会儿,然后就锁好了门,急匆匆回家了。

第398章 铺子买卖() 
这买好的铺子虽然什么都齐全,还是得根据自己的风格捯饬一番,选个黄道吉日才能开张。

    翌日,一家三人照样去码头摆摊,摆摊结束之后,江城就把卖摊子的红纸贴了出来。

    既然买了铺子,那码头上的摊子自然是不能再经营了,几个老主顾看到转让摊子的红纸,顿时不乐意了,要是摊子不摆了,他们上哪儿吃酱饼和肉燕去?

    江城笑着解释了一番,众人才知他们生意做得太好,摊子升级成铺子了。

    其中一人又问道:“你们把摊子换成铺子,酱饼和肉燕会不会往上翻,要是贵的厉害,我们可就吃不起了。”

    这问题也是其他人想问的。

    江城拍着胸脯跟他们保准,绝不会再涨价,除非物价上涨。

    众人听了,这才放心不少,纷纷想他道喜,并问他什么时候开张,开张当天要去捧场。

    江城说现在正在装修,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转让摊子的红纸贴出去没几天,就有一对中年夫妻前来问价格,最后江城以十五两价格卖给他们。

    当初江城和薛青儿买这个摊子,拢共花了十两银,如今却卖了十五两,如此还到赚了五两。

    之所以能卖这个价格,主要是他们摆摊以来,生意持续火爆,人气旺,做生意就图一个吉利,开张都要选个黄道吉日,更何况是买摊子,当然是买人气旺的。

    在他们认为,江城家这个摊子,就是个十分吉利的摊子,有人气有生气有运气,不招晦气,做起来不会赔,十五两银子买下来太值了。

    其实,不光是摊子,就是那些大铺子、大酒楼也是这样,图的就是一个吉日,若是一个铺子死了人或者闹鬼,哪怕身处闹市的黄金地段,价格也会比市场价低,而且还不好卖,因为觉得晦气,买下来做会赔死。

    卖了摊子,三人闲了下来,开始在新铺子里张罗着,争取以一个全新面貌的迎接那些食客老主顾。

    把铺子上上下下打扫了一番之后,一家人坐了下来,商量着往后的吃食生意该怎么做。

    毕竟摆摊只是小打小闹,开铺子才算实实在在的正经买卖,光是酱饼和肉燕两样,是远远不够的。

    薛青儿道:“娘,我和橙子商量着吧,这么大的一间铺子,拿到经营酱饼和肉燕,未免有些浪费了,”

    甄氏问道:“青儿,阿城,我也不懂这些做生意的,有什么想法就说吧?”

    薛青儿道:“这间铺子共分两层,我们可以做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意,下层面积最大,位子最大,以酱饼和肉燕作为招牌特色,弄一个快餐式的餐厅。”

    甄氏不解地问:“什么叫快餐式的餐厅?”

    薛青儿道:“所谓快餐式,就是咱们提前将米饭做好,各种菜式炒好,然后一盘盘摆出来,让客人按照自己的口味自主选择,然后再按照他们所点的菜式结账。”

    顿了顿,又道:“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饭菜一起做,不用一遍一遍翻着炒,既省功夫又省火候;二来,现炒现卖太耗时,人一多就会忙不过来,把饭菜提前做好,客人就不用等啦。”

第399章 四大天王() 
江城问道:“娘,你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甄氏不懂这些,但听到薛青儿这么说,也觉得不错,这个铺子接近闹市,往来行脚的非常多,想上酒楼或者菜馆点菜,人多就得排队,而且价钱还贵,并不一定全都吃得起。

    若是开一个快餐式的餐厅,把饭菜提前做好,既省了很多火耗功夫,也不用让客人干等着,想吃啥点啥,即可就上,久而久之,对铺子的好感度自然大增,可谓是一举两得。

    旋即,甄氏又想到:“听着倒是不错,可现在天气渐渐冷了,要是把饭菜提前做好,没过多久就冷了,还有谁会吃冷菜冷饭,就算客人愿意吃,我们也不会给他们吃,万一肚子吃出毛病,可是要赔钱的那可不成!”

    江城道:“娘,这个问题我和青儿也想过的,咱们可以找个铁匠,打一个大柜子,中间嵌上一个个铁盒子,然后在柜子中间的隔断层放上水,底下安上烘烤的炭炉。到了天冷的时候,咱们就烧上炭炉,将隔断层内的水加热,热气传到铁盒子内,饭菜不就热了吗?”

    甄氏笑道:“这法子,真真是绝了,你们头脑真好!”

    薛青儿趣笑道:“头脑要是不好,怎么能做这买卖呢。”

    甄氏又问:“那上层呢?你们打算做什么吃食?”

    薛青儿道:“上层装饰高档雅致,可以做那些有钱人的生意,我会做点心,再弄点花茶,改造成茶餐厅。”

    甄氏听得一愣一愣:“青儿,你什么时候学会做点心了,我怎么不知道?”

    薛青儿神秘一笑,道:“我找人偷师的,各种各样的点心我都会做。”

    甄氏皱眉道:“可城里的点心铺子可不少,你这个半路出家偷学做出来的点心,那些有钱人会喜欢吃吗?”

    薛青儿信心满满地道:“这个您就放心,点心分为甜的和咸的,城里的点心固然不少,但做的几乎是甜口,没见过会做咸口,我可以做咸口的。”

    甄氏诧异道:“点心还有咸的?”

    薛青儿笑道:“当然有了,而且味道还很好呢,开张之前一定做给您尝尝。”

    江城问道:“青儿,你打算做什么点心?”

    薛青儿道:“咸点做得最好的,首推广式茶点,我打算直接祭出四大天王来镇场。”

    广式茶点品种多样,十分丰盛,干点、湿点加在一起,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不过只要你随意到一家茶楼就会奇异的发现,有四样点心亘古不变,菜单永存。

    对于这样深受喜爱的必点项,人们便亲切的称之为“四大天王”,分别是水晶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和蛋挞。

    四大天王深受喜欢,首推的就是水晶虾饺,它被誉为‘点心之王’。

    水晶虾饺始创于20世纪初广州市郊伍村五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广东人饮茶,绝对少不了来一笼虾饺,上乘的虾饺,皮白如冰,薄如纸,半透明,肉馅隐约可见,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

    叉烧包是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西关名点之一,是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故使用此名。

第400章 蟹黄汤包() 
干蒸烧卖同样极具人气,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盐、鸡粉、胡椒粉、生粉、料酒为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的。

    蛋挞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把饼皮放进小圆盆状的饼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鸡蛋混合而成之蛋浆,然后放入烤箱,烤出的蛋挞外层为松脆之挞皮,内层则为香甜的黄色凝固蛋浆。

    江城皱眉道:“青儿,有个问题,蛋挞乃是中西结合的产物,需要借助烤箱才能制作,可是我们这边却没有烤箱。”

    薛青儿道:“既然没有烤箱,那叫用另外一样代替蛋挞,让我想想哪样比较合适?”

    她沉思一会儿,忽地问道:“娘,橙子,你们说,平安城卖得最多的面点是哪一种?”

    甄氏想了想道:“那一定是馒头和包子了,这两样东西廉价美味,受众最多。”

    薛青儿把手一拍,叫道:“行,那就用包子替代吧。”

    江城道:“不是定了叉烧包了吗?这个也是包子。”

    薛青儿道:“叉烧包是咸甜口的,我要另外一种制法特殊,做出来鲜美无比的包子。”

    江城问道:“什么包子?”

    薛青儿笑道:“就是蟹黄汤包了。”

    蟹黄汤包乃是江苏靖江特色传统名点之一,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曾有外国朋友尝了蟹黄汤包之后,竖起大拇指赞誉“蟹黄汤包—中国最神奇的包子!”

    江城笑了:“蟹黄汤包,亏你想得出来,要制作出这样的包子,不但要极高的制作技法,而且原材料丝毫不能马虎。”

    薛青儿正色道:“当然不能马虎了,蟹黄汤包的原料是蟹黄和蟹肉,平安城水系发达,码头众多,难道还找不到充足的螃蟹吗?”

    说起螃蟹,现代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肉质膏腻,滋味鲜美得无以复加,一只大闸蟹能抵得上一桌好菜。

    因为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味稀少,造成它身价暴涨,价格高昂,只有那些有钱人才吃得起。

    然而,就是这样鲜美无比的螃蟹,在古代却登不了大雅之堂,之所以如此,无外乎三个原因:

    其一,模样怪,螃蟹全身都是‘铠甲’武装,双螯八足,形状凶恶,古时闯进稻田偷吃谷粒,还用犀利的螯伤人,荆蛮先民吓得畏如虎狼,称这种虫为‘夹人虫’,不等太阳落山,就早早关上大门,所以第一个吃螃蟹之人实在勇气可嘉;

    第二,吃起来麻烦,也因为螃蟹身上都甲壳,想要吃到鲜美的蟹肉,就必须将它大卸八块,全身上下剥干净,实在麻烦;

    第三,好的螃蟹膏肥油多,吃起来满嘴流油,极为不雅,而古代大宴处处讲究礼仪,规行矩步,螃蟹吃成这样怎么行,显然与之格格不入。

    因为这三点原因,鲜美无比的螃蟹无法出现在古代上等宴席内,既然登不得大雅之堂,那么在古人心中它就不是‘名牌佳品’,身价自然也就低了。

    薛青儿正是看中了螃蟹在古代美食中的尴尬地位,价格低廉,所以才想制作蟹黄汤包来卖。

第401章 汤包制作() 
甄氏道:“螃蟹怪模怪样的,吃起来麻烦得很,用它做包子能吃吗?”

    薛青儿笑道:“能,不但能吃,而且非常好吃。”

    说到螃蟹,江城也忍不住心动,笑道:“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九月母蟹最美,十月公蟹最肥,眼下已经是十月末了,母蟹已经吃不到了,咱们还是弄点公蟹做包子尝尝,不然十月过了就没有那么美的滋味了。”

    薛青儿笑道:“我也是这么想!”

    甄氏调笑道:“你们小两口,是越发心有灵犀了。”

    江城和薛青儿相视一笑。

    小夫妻俩就是行动派,说做就做,江城去码头上挑选上好的河蟹,薛青儿和甄氏则去买老母鸡、猪蹄膀和猪皮。

    蒸熟的蟹黄汤包雪白晶莹,皮薄如纸,汁多味美,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到一种吹弹即破的柔嫩,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还以为汤汁是用针筒注射进去的呢。

    其实,奥秘就在馅心的制作上。

    蟹黄汤包馅心的制作十分讲究,要选上等新鲜猪肉皮、农村散养的老母鸡、猪膀骨,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熬制,至猪皮完全溶入汤中,才能真正成为“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味道鲜美”的汤包馅心。

    接下来的一步,是整个汤包最核心、最奇妙的一步,就是将汤包馅心冷却下来,因为加了猪皮进去,冷却之后就会成为透明果冻一般的胶状物,只有这样才会能把鲜美的汤汁包进去。

    蒸熟的汤包雪白晶莹,皮薄如纸,汁多味美,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到一种吹弹即破的柔嫩,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还以为汤汁是用针筒注射进去的呢。

    古代没有啥制冷设备,要想被汤包馅心冷却成胶状物,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恰好铺子后院有一口水井,这口井挖得很深,地下水极冷,把做好的汤汁倒入瓦罐粥,吊在井中放置一夜,汤汁自然凝成胶状果冻。

    选用鲜活而硬实的大蟹,取其蟹黄和剁碎的猪腿心肉,将做好的皮冻加进去搅拌成馅料,待它在汤包里蒸熟之后,那脂膏浓厚的胶冻便溶为汤汁了。

    做好馅料,接下来就是擀制面皮了,汤包的皮也是一点马虎不得,必须用上等的精白面粉,揉、捏上劲之后,辫成一片片极薄绝圆的面皮,这比不得一般做馒头,它要求厚薄非常均匀,湿燥软硬恰到好处,因为只要有一点此厚彼薄,那必定是汤包漏汁破皮之处。

    至于最后一道工序——包汤包,这更是一门技术活,它的折皱要有30个以上,并且要求细巧均匀,唯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一只只汤包蒸熟之后,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无损。

    上蒸笼蒸十分钟,出笼的汤包冒着热气,雪白晶莹,上面的折皱细巧均匀,整个儿恰如一朵朵饱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菊花。

    加之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觉到一种吹之即破的柔嫩。

    别说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402章 汤包吃法() 
甄氏看得目瞪口呆,良久之后,才叹道:“没想到世间竟有如此奇妙的包子!”

    薛青儿甚是得意,笑了笑道:“娘,快尝尝吧。”

    蟹黄汤包的个头比普通的包子大了许多,媲美山东大包,面对这么大的包子,甄氏一时间感到无从下口。

    甄氏只能伸手将汤包抓起,张嘴就咬,哪知汤汁太多,一下子喷了出来,溅到衣袖上,烫了她的嘴,由于味道太鲜美,手中的汤包又不愿意丢,急忙用嘴吮袖子上的汤。

    薛青儿见状,忙道:“娘,这汤包不是这样吃的,太烫了就扔了,别烫着了。”

    甄氏吸光了汤汁,笑道:“这包子太美了,能吃一次,就算烫着也值了。”

    见此情景,薛青儿不由得想起前世关于蟹黄汤包的故事。

    传说,当年败家子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靖江品尝汤包,汤包一上桌,抓起一只张嘴就咬,结果一股汤汁直射出来,烫得他手足无措,一股汤汁溅到衣袖上,烫了他的嘴。

    要在平时,他早就龙颜大怒了,可此刻他竟顾不上发火,而是赶紧舔那指上的汤汁,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尝到那一点点汤汁,鲜得不得了。

    店里伙计一瞧,晓得他是头一回吃汤包,赶紧上来指点,乾隆依着伙计的法子一试,果然十分灵光,算是正式尝到了此美味。

    临走时,按乾隆的老脾气,本想题点诗句的,可一想到刚才出的洋相,不由有些脸红,也就不好意思再题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蟹黄汤包虽有名气,史书上却查不到记载。

    江城说道:“娘,这汤包不是这样吃的,你看好了。”

    只见他伸出三根手指,撮住那汤包上面的折皱,小心翼翼地轻轻拎起,慢慢放到盛醋的碟子里,然后低下头凑近去,在汤包的上方用齿尖细细咬破一点小孔,再从那小孔里缓缓地吸吮汤汁。

    嗯,不得不说,古代野生的河蟹味道就是鲜美,比现代那些养殖蟹好太多了。

    这么示范着,江城又道:“吃汤包总的来说,就是十二字诀:‘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喝汤。’一般来说,是用三只指尖,这是因为汤包皮薄且嫩,汁丰又烫,稍一不慎,皮破汤漏,也就不成汤包了。”

    甄氏跟着试了一下,果然灵光,尝到了螃蟹那鲜美得无以复加的绝味,不禁大赞:“这包子,真真是绝了!”

    蟹黄汤包有“两绝”: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绝。馅心精选金秋时节大河蟹、新鲜猪肉皮、正宗老母草鸡特制而成,皮薄,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实在是人间极品美味!

    之后几天,薛青儿又陆陆续续制作出水晶虾饺、干蒸烧卖和叉烧包三样点心,吃得甄氏连连赞叹:“你这丫头,小脑袋瓜子咋长的,居然能想出这么绝妙的点心。”

    薛青儿笑着吹捧道:“那是娘基因优秀,只有您才能生出我这么出色的女儿。”

    甄氏乐呵呵的,嗔道:“你呀,小嘴是越来越甜了!”

    江城一家正忙着筹备新铺子开张的,但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却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第403章 察举制() 
那就是,薛庆贵考上秀才了,听到这个消息,三人脸色全变了。

    薛庆贵,也就是薛大海和贾氏的儿子、薛兰儿的弟弟薛栓子。

    ‘栓子’是个小名,因为薛家代代一脉单传,就这么一根独苗苗,要是断了薛家就绝后了,所以给他取了这么个小名,希望能把这个孩子栓住。

    可能大家就会觉得奇怪,薛庆贵不过是考上秀才罢了,又不是中了举人、中了进士,至于这样大惊小怪吗?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这个时代,也就是大周朝的选官制度了。

    这个架空时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前世的古代社会非常相似,封建社会之前的奴隶制社会,采用分封制,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先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紧接着是察举制。

    到了前朝,皇帝设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是,前朝时期,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大周朝建立之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废除九品中正制,改用察举制选拔人才。

    而到了先帝一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察举制渐渐失去了历史作用,已经不能再推动社会发展了。

    因此,当朝皇帝登基之后,就引入了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只要有才学有能力,就可以通过科举平步青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诗,便是下层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咸鱼翻身的真实写照。

    然而,一个制度创立之初,往往是不成熟的,必须经过漫长时间的探索纠正,才能日臻完善,且科举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的选官制度,触动了上层社会的利益,引起朝堂政局变动。

    为了减少阻力,当今皇帝便让科举制和察举制并存,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科举制能慢慢取代察举制。

    此时,正处于科举制发展、察举制消亡的特殊时期,天下读书人既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也可以通过察举制当官。

    值得一说的是,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并且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薛庆贵如今才十三岁,未及舞勺之年,便已考中秀才,无疑是天资高绝的神童,恰恰符合察举制的要求。

    舞勺之年——是古代男孩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年龄称谓,尚未成年,介于成人和孩童之间,但已经可以娶妻生子了。

    换句话说,薛庆贵这个考上秀才的读书神童,极有可能搭上察举制的末班车当官。

第404章 挖苦() 
骤然听到薛庆贵考上秀才的消息,甄氏顿时慌了神:“青儿,怎么办?栓子考上秀才,前途无量,日后只怕是要当官的,咱们却与薛家闹成这样,他要是报复起来”

    说到这里,甄氏双唇已然发颤。

    薛青儿及忙安慰道:“娘,您镇定一些,只是一个秀才而已,就算他真的做了官,只要咱们没做什么违法的勾当,他也奈何不了我们。”

    甄氏惶恐道:“你想得太简单了,官字两个口,若真让他当了官,把咱们全抓紧衙门,有罪没罪还不是他说了算。”

    江城和薛青儿,深深地皱起了眉头。

    世间之事,往往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江城一家正为此事愁眉不展,薛家那边却欢喜得炸锅了。

    如今中风瘫在床上的薛老爷子露出几个月来第一个笑容,让陈氏拿出一吊钱给薛大海,对他道:“去买两串爆竹来放一放,这么大的喜事,得热闹热闹才行啊!”

    薛大海应了一声,很快就跑出去了。

    很多村民得知薛家出了一个秀才神童,纷纷跑过来道喜,在薛老爷子和陈氏面前说着恭维的话,说他们老两口有后福无穷,将来都得跟着薛庆贵享福,话里话外还希望薛家发达了不要忘了他们。

    江老爷子和陈氏两张老脸笑得像两朵菊花似的,乐呵呵地,说薛家发达了一定不会忘记他们。

    众人一听,吹捧得更加厉害了。

    薛老爷子和陈氏被人簇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