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为鬼书-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了白园后,拾阶而上,在山腰处有一亭子,名曰“听伊”,乃白居易晚年与好友元稹、刘禹锡等人品茗对弈、饮酒论诗的地方。
书画比赛的场地,便设在了这里。
远处青山隐隐,水波悠悠,耳畔水声泠泠,鸟鸣啾啾,当真是一个上佳的风雅之所。
亭内亭外的才子或坐或站,或凭栏远望,或凝眉沉思,各处都设有不同的案桌,错落有致地散落成一个圈形,上面备有笔墨纸砚,供参赛者使用。
或有来此游赏的客人,每到此处,便不自觉安静下来,或悄然路过,或静无声息站在画者身后欣赏画作,而画者只沉浸于自己的思绪,聚精会神地泼墨。
而后,突然有一个声音传来:“咦,这个甚是风雅,我也想要参加,可以吗?”
声音很近,就在江珣身边,清和悦耳如泉水玎玲,还带点儿不属于北地人的软糯,让江珣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
原来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侧面清秀,唇角微翘,纤弱的身材如一支柔细的青竹,莫名地透出一股南国水乡的气息,此时在正向两位作为评委的书画大师发出请求。
年长的大师微笑着捻须颔首,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少年便找了一张案桌坐下来,开始按袖磨墨。
随着时间推移,二十来位参赛才子的画作陆续呈上,两位大师低声品评商讨,而后选出几位最优异者,让旁边的小厮一一展开,示于众人。
年长的评委大师点评道:“第一幅乃是江玉亭江公子的《听伊秋兴图》,画的是诗人与友人在亭中品酒论诗的情景,亭外山石崎岖,亭旁古木苍郁,远处湖水微波,山峦隐隐。”
大师捻须微笑,“取材布局自不必说,最精妙的是亭中论谈的诗人以及亭外伺候的仆人,”他的手轻轻点过去,“各具情态,形神兼备,十分灵妙。
整幅画用墨老辣,笔墨清润沉静,境相奇幻,是以我二人以为,这幅画当之无愧地应推为首作,众人以为如何?”
在场的十之*都是相识的,各个之间还是朋友,听闻此话,纷纷含笑赞同。
江珣笑着向各位抱拳致意,然后余光便看见那位新加入的少年正抚着下巴看自己的画,时而近看,时而远看,时而左看,时而右看,还让小厮把画倒过来看了一看,来来回回的,如要把那幅画折腾出一朵花来。
江珣就感觉好像是自己被人翻来覆去观看一样,心里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少年看到他,微微一笑,清澈的眼眸眼尾略长的眼形笑起来有种特别的味道,什么味道呢,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江珣才想到,那是一种甜美俏皮的味道。
少年嫣然含笑道:“画得很不错哟,值得我辈学习,仁兄要看吗?”
说完退开一步让出地方,都没有注意到他就是这幅画的作者。
另一位略年轻些的评委大师指着第二幅图道:“这一幅是潘岱潘静岩的《白园访碑图》,取的是乐天墓前石碑之景,以淡墨干笔,寥寥数笔,突出碑石直立的形象。碑前站有三个人,似在认真看碑文,画作简淡冷逸,萧廖纯朴,疏淡之中又古味盎然。具有鲜明的金石之风,想必这位仁兄擅长金石雕刻了?”
画的作者潘岱闻言微微点头,笑容矜持。
在场的人低声议论着,随着大师的点评纷纷点头。
评委大师指向第三幅图:“这一幅乃是夏颐夏小楼的《浔阳月夜图中图》,”说到这里不禁微微停顿一下,似在疑惑为什么会起了这么一个画名,而后接着道,“很明显,这幅画并非取材于白园实景,而是根据诗人的传世之作《琵琶行》而画,取的乃是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场景。
画作前面为两耸杂树,枝叶随风飘拂,江岸峦石曲折有致,送客的人或坐或站,姿态各异。江中远远飘浮着两只船,对岸隐约,两旁芦荻寥寥,意境邈远,韵味无穷。
与潘朋友的画风可谓是迥然而异,却各有风采,不相仲伯,倒是让我等二人为难了,这画中榜眼之名到底该名落谁家呢?“
大师笑望四周,四下也是一片附和的笑声,却听他话锋一转,说道,“只是在下有一事不解,夏朋友的这幅画取名《浔阳月夜图中图》,浔阳月夜自不必说了,只是这‘图中图’是何意,还请夏朋友指点。”
江珣沉思地看着那幅画,正想看看这位夏朋友是谁,却见少年走上前来,朝大师一抱拳,道声“不敢“,便走到画旁,伸出手指虚虚画了一个圈,然后便退到一旁,不说话了。
大师面露疑惑,四周也是一片窃窃私语声,而不远处的江珣却看得分明,随着少年手指的走向。。。。。。他心头轰然一震。
此时评委大师也回过味来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得似乎有些难以自持,连声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如此巧思,当真精妙之极!“
他沿着少年所指的轨迹点过去:“各位看到了吗,原来这幅图中还藏着另一幅图,难怪叫图中图,竟是比藏头诗还要巧妙。“
随着大师的指点,另一幅图渐渐显现在众人眼前,那随风披拂的枝叶成了一丛乱发,两旁的树干成了脸颊的轮廓,远处飘浮的小船变成一只眼睛,乱石曲折的江岸以及送行人的帽子巧妙地构成了下颌,那隐藏在画中的另一幅画竟是一个老妇人的侧面头像!
老妇头发蓬乱,皱纹丛生,微微下垂的头颅眉目如蕴含了无限的悲苦与沧桑。随着头像的显现,旁边一条下垂的树枝成了妇人干枯的手臂,手臂旁边,还有一只缺了口的破碗。。。。。。
少年轻声道:“这是在下一路过来时看到的饥民的样子。。。。。。“
现场突然安静下来,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凝重气氛在缓缓蔓延,无论少年的画风如何,画技如何,单这份直指现实的沉重主旨,便让在场的人有一种不敢直视的羞惭感。
过了一会儿,评委大师方回过神来,叹道:“我等以诗人为题作画比赛,却不知诗人之诗的精髓,便是忧民生之苦。。。。。。
这位夏朋友画作的立意,到底是上乘了,那这次比赛的榜眼之名。。。。。。”
话未说完,江珣突然道:“这位夏兄台的画作,当推为首佳,我等皆自叹弗如。”
此言一出,四下皆惊,众人纷纷向他看去。少年的画作虽然构思巧妙,画技也不错,可比起诗书画皆精的江珣深厚精湛的画技毕竟逊了一筹,这一番让步。。。。。。
江珣认真道:“诚如大师所言,香山居士诗作的精髓,乃是忧民生之苦,而画中能体现出这番精髓的,唯有夏兄,夏兄的胸怀,江珣甘拜下风。”
旁边的潘岱亦矜持道:“在下亦然。”
周围又是一片议论声,有感叹的,有劝阻的,有赞扬的,当然,都是对着江珣,两位大师亦受感染,低头小声商讨起来。
夏颐咳了一声,脸红红的,似乎没想到自己参加这么一场比赛竟闹出了这么大动静,因此很有些不好意思,可面上虽这么不好意思,而说出的话却一点不显得不好意思:“江兄台过谦了,其实江兄台深厚的画作功底,大家有目共睹,在下不过以雕虫小技,比兄台多画了一幅画而已。不过,既然是江兄台有意想让,那不如这么着,兄台仍取第一之名,而在下取第一的奖金,如何?”
众人:“。。。。。。”
这充满铜臭的小算盘。。。。。。
两位评委停下了商讨,突然觉得改评什么的,没必要了。
江珣蓦然有一种自己看错了人的感觉。
夏颐愈发不好意思,白皙的面容如晕染了一层桃花:“其实,情况是这样的,在下从南方来,本想一睹九朝古都的风采,谁曾想一路上看到了许多灾民。在下身无长物,囊中羞涩,深以自己不能略尽绵薄之力为恨,所以便想把这笔奖金捐了灾民,聊表一点心意。。。。。。。“脸红得要滴出血来,深深一躬,”谢各位成全。。。。。。“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那幅画中画已让人感到些许羞愧的话,那这番话简直就是让人感觉自己在被打脸了。
他们也算饱读诗书,他们也是整日里满口仁义道德忧国忧民,但大难来时,他们却从未想过自己能做些什么,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又不是顶富,救灾那是官府的事,与我何干呢?
当然,如果官府举措失当,他们还是免不了要指责议论一番的。
可眼下,一个十六七岁少年的举动。。。。。。
或许幼稚,或许并不恰当,在他们眼中,或许还有些可笑,可是他们却谁也不能说出什么话来。。。。。
是的,哪怕你有一千条一万条的理由反驳嘲笑,可面对那一颗纯粹的没有一丝污垢的善心,你却无法不心存敬畏。。。。。。
现场沉默着,既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只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沉默。
两位评委又开始交头接耳,其实这样的比赛本就是一件风雅的乐子,以图名为主,哪有什么奖金,但两位评委还是一本正经地问了江珣一句:“江公子以为如何?“
江珣坚持:“夏兄弟当取首佳,至于奖金,“他转向夏颐,”既是捐赠灾民,不如就在此地换成粮食比较好,因为洛阳的粮价比周边要低,换成粮食,直接送到灾民手中,不经过官府,还少一层盘剥,夏兄弟以为如何?“
夏颐顿时傻眼,其实他压根就没想那么细,按他的想法,直接把银子送到救助灾民的地方就得了,哪会想到还有这么多繁琐?
于是道:“哎,江兄台说得是,是在下鲁莽了,其实江兄台是首佳更好,正好奖金由江兄台安排。“越想越觉得是个好主意,笑眯眯地一拱手,”那就有劳江兄台了。“
说完,又向周围致了一圈儿意,神态轻松地招过不远处的小厮,道:“好不容易来一趟洛阳,可不能辜负了,白园自然要游完,既然事情已了,那在下就告辞了。“
说完,扶着一个小厮的手,转身离开。
众人:“。。。。。。“
什么叫事情已了?
结果都还没公布,事情到底哪里了了?
这人真不是来捣乱的吗?
众人面面相觑,匪夷所思的同时,又觉得这个少年实在天真有趣,有几个已经忍不住摇头笑起来。
江珣也笑:“这位夏兄弟如此潇洒,到真是当得起首佳之名,如何安排,且听评委评判吧。“
最后商定结果,夏颐第一,江珣第二,潘岱第三,至于其他,不说也罢。
不过前两位当事人都没有听到结果,江珣追着夏颐一起游山玩水去了,至于奖金。。。。。。
化作了才子们游赏洛河时画舫之上美丽歌女的一曲清歌。。。。。。
所以夏颐永远想不到,她要捐助灾民的奖金,不过是由江珣的自家提供出来的粮食而已。
第120章 画中君(11)()
第120章
其时的江珣,很有点古人君子的性情做派,旷达雅远,敬贤礼士,虽不至于如孟尝君信陵君那般,但遇到令自己心仪的才士义举,哪怕只是听闻,也少不得要帮一把拜会一番的,何况就在眼前?
眼前的少年虽然年纪不大,但才学秉性很符合自己的口味,这样的人,岂可不结交?
是以,夏颐离开比赛现场后,江珣也紧跟着离开了,正好同路而行。
夏颐看到他,脸色微红,清湛的眼眸灿若星辰,说道:“江兄台也要继续游园吗?”
江珣笑道:“正是,不过在下是本地人士,夏兄弟要不要在下做向导?”
夏颐脸更红了,微笑道:“如此,就有劳了。”
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间有一座古朴典雅的阁庐,题名“乐天堂”,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飘然若仙。
阁庐依山傍水,面朝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夏颐环顾四周,笑道:“此等景色,倒真像诗人所写的‘门前长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余百步’了。”
江珣笑道:“正是。”
两人边说边走向不远处的诗廊,诗廊立石如林,上面刻有当代名家书写的白居易诗作,两人一路走,一路赏,品评书法,赏析诗歌,倾谈之下甚是投机,竟大有得遇知音之感。
交谈之中,江珣也渐渐了解了,少年乃浙江嘉兴人士,家中世代书香,少年素喜游赏,时不时地会央求兄长带他出门,今随兄长来洛,兄长因有事外出,不能陪他,他便自己带着小厮出来了。
“游玩尚不忘忧心世事积德行善,这份心胸甚是难得。”江珣道。
夏颐的脸一下子红成了一块红布,羞得眼都睁不开了:“江兄快别说了,小弟除了不知深浅地说了两句话,哪里做什么了,都是江兄在做,江兄是才真正让人佩服的人。”
江珣闻言失笑,看着少年羞红的脸蛋,不知怎的就想起自己看到的一些农人家养的那些毛茸茸的小鸡仔,因为怕丢,那些绒绒的小鸡仔便被染成了红色,就如眼前这红彤彤的脸蛋一般,可爱得恨不能让人摸上一把。
他暗暗摇头,不禁为自己突然冒出的奇怪念头感到荒唐。
出了乐天堂拾阶而上,不多时便到了琵琶峰顶,清风徐来,满目萋萋,在翠柏丛中,在芳草之下,有砖砌矮墙围城的圆形墓丘,即是大诗人的长眠之地。
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地正为琵琶的琴箱之处,夏颐睁大眼睛望着,一时竟然难以置信:“天哪,想不到有生之年,我还能用自己的脚爬上一座山,这难道是白老的诗魂在召唤我,不行,我得好好拜上一拜。”
说完,竟真的到白墓前拜了三拜。
江珣闻言失笑:“召唤。。。。。。弟说话怎么也不忌讳?你刚才不是还说自己素喜游赏吗,这琵琶山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山,难道你之前游山从没爬上去过?”
夏颐顿时萎靡,咕哝了一声,怏怏道:“经常爬不到一半就累得两眼迷糊,不要说赏景了,没睡到地上就是好的,所以每次不是被人抬着拖着上去,就是被兄长勒令打道回府,很少能这样自己走完的。”
江珣:“。。。。。。”
当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此时,跟在他们身后的夏颐的一个小厮走过来,扶住夏颐道:“小。。。。。。公子,你走了这么久,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来,喝点水,吃点东西,要不然回去又该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夏颐飞快地瞟了江珣一眼,因走路而红润的面颊,愈发晕红如霞,轻斥:“什么起不来,没听江公子说吗,这山又不是了不得的高山,哪会走两步路就起不来?”
说完,看向江珣,端出诚恳的笑容:“喜欢美景的人,哪会怕劳累呢,其实,小弟一点都没她说的那么娇气。”
江珣不禁再次失笑,他看了看夏颐小厮带的的干粮,说道:“先等一等。”然后,伸手向远处招了招,不一会儿,便走来一个挑食盒的人。
夏颐顿时目瞪口呆:“江。。。。。。江兄,你参加比赛还带美食?”
先前见到那位扁担兄还以为是沿途卖小吃的,哪里想到竟是大神自带的空间。。。。。。
江珣笑:“比赛只是顺便,主要还是赏景。其实,其他人也是,大家聚到一起,不过是找个由头相互切磋交流一番,如果我不作画,那便是评委,只是我年纪轻,便避让过了。如今画已做过,自然该轮到赏景,要赏景,怎可不事先准备齐全?”
夏颐再次目瞪口呆:“江兄是说,先时我是在和一个评委比赛?”
江珣不禁又笑,忍了忍,终究没忍住,轻轻拍了拍他的头,挪揄:“你不是胜了嘛。”
而后,也没有注意到少年愈发通红的脸蛋,径自去那边看食盒了。
饭菜已凉,江珣微微凝眉,即使这位夏小弟竭力表明自己“一点都不娇气”,可他的身体素质却完全不配合他的豪言壮语,一路走下来,明明是游山玩水、闲庭信步的节奏,他却气息急促,汗出如浆,两鬓的黑发全湿了,脚步也有虚浮打颤的迹象,唯两只眼睛亮亮的,不合常理地透出一股子兴致勃勃,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心生怜惜。
这样孱弱的人儿,怎能再用冷食?
江珣环顾四周,看到不远处的寺院,说道:“那边有个寺院,据说是香山居士晚年捐助的寺院,我们先去那里将饭菜热一热,然后再找间屋子休息一下。”
夏颐欣然应允。
来到寺院,有僧人迎上来,江珣一番嘱咐过后,便有人带扁担兄去厨下,然后把他们带到后面的禅房。
寺院依山傍水而建,站在院中,可以听到不远处的溪流淙淙,院中的石板地上有一口古井,井边是一棵高大的香樟树,稠密的树冠有一部分耷拉在院墙上,树下苔痕处处,鸟粪点点,十分幽静。
江珣笑道:“此处甚好,就是今天不回去,在这里住一夜也使得,正好我们可以抵足而谈,小楼以为如何?”
这还是他第一次叫他的字,小楼。
夏颐登时脸如烟霞,不知道是因为他说的“抵足而谈”还是因为他的称呼,眼皮都红了,低声道:“小弟来时,没有向家兄禀明,如一夜不回,恐他担忧,所以,今天必须得赶归去。”
江珣微笑:“原来如此,幸而天色尚早,用过了饭,歇息片时再回去不迟。”
一时饭菜端上来,还有寺里僧人送的米粥,两人相对而坐,开始用饭。窗外的树影覆上窗子,浓绿如荫,屋内光影澹澹,饭食香暖,宁静温馨的气氛悄然蔓延。
饭罢,江珣道:“你小睡一会儿,等会儿我叫你,我们一起下山。”
夏颐“嗯”了一声,屋内只有一榻,江珣走出门外,悠闲地负着双手看树上的鸟儿。
他身材颀长,双袖下垂,凝神望树的姿态,有一种说不出的风流雅致,夏颐隔窗望着他的背影,不自觉地有些发呆,心底慢慢地滋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情怀。
江珣看了一会儿鸟,然后信步踱出院子。
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夏颐才惊觉自己看了这么久,一时脸上发热,躺倒床上,却怎么也睡不下,脑中不停地翻滚着这一日来的种种,他举荐他为第一,他陪他畅玩游赏,他如长兄般耐心细致的照料。。。。。。
想到不多时就要分别,心中竟生出一种难以述说的惆怅。。。。。。
他坐起身,呆坐了一会儿,然后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特殊小笔,抽出袖中一柄纸扇,在扇面上细细地描画起来。。。。。。
不知道是因为休息饱了,还是想到离别在即,竟觉得回程的路分外短暂,就这样,也没有走到底,到平缓地带,便看到一架肩舆停在那里,江珣道:“贤弟坐肩舆回去,也少些劳累,改日我去客栈拜访你们。”
夏颐怔忪,喃道:“肩舆。。。。。。这是江兄来时的坐的肩舆么,我怎好夺了兄长的坐乘?”
江珣咳了一声,道:“不是,我见贤弟易累,就让仆人先回来雇了一顶,贤弟安心坐便罢了,我们就此别过。”
夏颐走向轿子,一步三回头,水润润的眼睛如含了一层泪水,莫名地透出些可怜巴巴的意味,无缘无故地让他觉得自己抛弃了一条可爱的小狗,心中莫名其妙地泛起一丝罪恶感。
在夏颐再次回头的时候,江珣不知不觉地就说了一句:“我改日去看你,你们不会马上离开这里吧?”
夏颐点了点头,然后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连忙从袖中抽出一把扇子跑过来递给他,这才乘上肩舆吩咐离去。
江珣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好久,才低头打开扇子,目光落到上面一幅画上,笔墨犹新,正是他背对着房门看树的图画。
夏颐回到客栈,天已薄暮,夏兄长还未回来,他累极了,便先回房洗漱了一番,胡乱进了一点东西,等他兄长回来时,他已经睡着了。
此后一连几日,他兄长要带他游洛阳,他都推脱不去,他兄长以为他想回家,便张罗回去事宜,他又竭力阻止。
夏兄长纳闷了,问他:“你这几日是怎么了,奇奇怪怪的,既不游玩也不离开,难道这洛阳的客栈吸了你的魂儿?”
兄长素来和他逗惯了,他推脱不过,便支支吾吾地告诉兄长,说这这两日会有人来拜访。
兄长敲着脑袋想着好久,也没想出会有哪方神圣来拜会他,便追问是谁。夏颐红着脸支支吾吾说不愿意说,最后只道:“反正就是一次普通拜访,来不来还不一定呢,大哥做自己的事情便罢,问那么多做什么?“
说完,快步上楼。
夏兄长手摸下巴,表情莫测:唔,有问题,相当有问题。
当下便把跟随夏颐的小厮招过来审问,心中便明白了七七八八。
所以这一日,江珣来客栈拜访夏颐的时候,迎接到的,便是该兄长如要把人戳成洞洞的审视目光。
两人自我介绍一番并道了久仰后,江珣问该兄长:“只有康乐兄一个人在吗,怎么不见夏小弟?”
夏兄长夏恺若无其事道:“唔,他刚刚出去了,一会儿就回来,江兄台成婚没有?”
江珣:“没。”
夏恺:“订婚呢?“
江珣:“尚无。”
夏恺露出一丝释然的微笑:“唔,如此甚好,哦,我是说,不着急,婚姻大事,总要娶一个合心的才好。只是不知江兄以后是否纳妾,准备纳几个?”
”。。。。。。”江珣愕然,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可看对方认真凝睇自己的模样,分明在等自己的回答。
可这情形太过荒唐,江珣几乎惊诧失笑,这简直像有人当街问他“先生,你穿内裤了吗,内裤什么样色”一样,江珣道:“在下连妻子都没娶,又谈什么纳妾,夏兄何故问到这个?”
夏恺也意识到自己太直接了,“哦哦”两声,连忙找补:“只是觉得像江兄这样的人物,不知道要惹得多少女子倾心和伤心,同为男人,在下只是表示一点艳羡和仰慕罢了。”
江珣:“。。。。。。”
这是表示艳羡和仰慕吗?
江珣眉头微蹙,突然觉得自己实在无法与这厮共处一室了,便道:“既然夏小弟不在,那在下便告辞了,改日方便再来拜会。”
夏恺连忙起身,一点也不敢强留,恭恭敬敬地献上自己的家庭住址,殷切道:“江兄要来,我兄弟真是太高兴了,唔,我们不日就要离开洛阳了,到时一定在嘉兴等着江兄大驾光临哈。”
江珣:“。。。。。。”
这人真的是夏小弟的兄长吗,他真的不是一个二锤子变的吗?
江珣走出客栈后,还特意瞅了瞅客栈的名字,生怕自己走错了地方,可是下一刻,他便不这么想了,只见客栈外的柳荫下,不知何时站了一名袅娜如兰的身影,正对自己微微含笑。
第121章 画中君(12)()
第120章
柳荫下的夏颐看到他,微微垂下头,而后又很快抬起,对他嫣然一笑。
江珣道:“贤弟,你是刚从外面回来吗?愚兄刚才在客栈,遇到。。。。。。”
遇到什么?一个二愣子?一个冒充你兄长的人?江珣有些卡壳。
夏颐安安静静道:“那是我兄长。”
他没有说自己为何知道对方指的人是谁,也没有说自己为何会这么巧地在此处等他,只道:“江兄要走吗,小弟送你一程,我们边走边聊。”
两旁树木荫荫,少年低头踢着地上的一颗小石子,好像满腹心思一般,许久没有说话。
江珣:“本想邀你们到舍下一住,但你兄长说,你们很快就要离开?”
夏颐微微一愣,而后低低“嗯”了一声,道:“我们出来日久,本该早些回去,若不是因为我,也不会拖到现在。。。。。。”
顿了顿,又道,“小弟幼时身体孱弱,家中怕养不活,所以凡事诸多纵容,小弟也怕真有那么一日,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间就两腿一蹬。。。。。。
所以便仗着家中的宠爱,每每在兄长外出时,央求兄长带我出来开开眼界。。。。。。并非。。。。。。这恐怕是小弟最后一次出远门了,兄长说,小弟年已十七,到明年,家中便会为小弟说一门亲事。。。。。。”
说道“亲事”二字时,他的脸羞得通红,恨不能钻到地缝里把自己埋起来一般。
江珣又是好笑又是轻叹:“弱冠娶妻虽然稍早但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何故如此害羞,难不成你见了新娘子还这般比新娘子害羞不成?”
最后一句已带上略略调笑的意味,“再说,你是娶亲又不是入赘,什么叫最后一次出远门?成了家立了业便是自己担当门户施展拳脚时,少不得要出门行走,怎的说得好像有人要把你关进笼子里似的?”
夏颐地脸更红了,低着头声如蚊蚋:“小弟成亲。。。。。。其实便和入赘差不多。。。。。。江兄如有心。。。。。。要来嘉兴。。。。。。就早些来吧,在小弟。。。。。。定亲之前。。。。。。”
他唇角翕动,欲言又止,“那把扇子。。。。。。”
却终究什么也没说出来,抬目看向眼前的男子,目中是他自己都无法察觉的依恋怅惘,说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小弟就在此。。。。。。与江兄告别吧,江兄若来嘉兴,请早些来吧。。。。。。若不便往,那把扇子就权作小弟留于江兄的一点纪念。”
说完,朝他拱了拱手,飘然离去。
江珣:“。。。。。。”
他有些呆滞,不明白这好好的告别怎么弄得像生离死别似的,话说,人家送了自己扇子,自己不回赠一下是不是太失礼?
回头望了望走了不到一条长街的路程。。。。。。这就叫送君千里?
夏小弟的话似乎别有深意,影影绰绰的挠得江珣十分焦心,可当时他没有上去一把抓住那人问个清楚,事后更不可能把手伸到嘉兴把那人直接拎过来问清楚了,所以,便只好有事无事地拿着那把扇子在手中把玩。
扇子很合心意,扇子上的画也很合心意,送扇子的人更。。。。。。咳。。。。。。
直到某一天,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又说起那次比赛,说起那幅构思巧妙的图中图,他才蓦然若有所悟,连忙翻箱倒柜地找出那把扇子,对着上面的图细细研究。。。。。。
其时的天气已入隆冬,北国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而他的心却如被炙烤在炎炎烈日下,滚烫炽热。
爱是如此娇怯迷糊的一个东西,它的初起,往往不过是柔若无骨的碰撞和翩若惊鸿的引力,而在此时,就能敏锐地识别自己的真爱,并毫不迟疑地捕捉它、坚定爱下去的人,该有怎样一种能力和果敢?这样的人,世间能有几个,恐怕如天上的月亮一样稀有吧?
可他便是这样一个极度忠于自己内心的男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