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碧血剑-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
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
②
他会做诗,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既然中了进士,八股
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
③
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
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
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
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
都是十分罕有的。
①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两个
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十分厉害。
②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夫袁督
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
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
峒倚剑之神采焉。”
③《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
焕会武。
四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生于哪
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
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
①
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②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
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
③
乎踏遍了半个中国。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
④
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
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
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
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
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
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
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
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
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
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
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
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
勤、训练)。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
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
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
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
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
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
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
势越是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
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
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
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
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
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
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
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
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
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
线去效力。
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
⑤
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当时守山海关的主
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
达。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父袁玉佩负责
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
安澜等人。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
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
⑥
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朝廷一一批准。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
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
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
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前
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
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
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
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
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
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
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
“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
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
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
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
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
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
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
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
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
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
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
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
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
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
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
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
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
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
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
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
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
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
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
⑦
头。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
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
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
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
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
始。
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
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一个蒙古武将,一个
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两人一起经历
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一直到死,
两人仍是在争吵。但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那
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兵大敌之时,非仰
仗对方的力量不可。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
要的,亲临前敌、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
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
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
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
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
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
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
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
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
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
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
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
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
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
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
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袁崇焕叩头
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
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
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
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与工
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
定不让他“饷足”,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
略无法进行。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
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
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
满清重镇沈阳已不远了。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过手,这次
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但清兵没有应战。袁崇焕一军经大
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
袁崇焕这次陆海出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偕诸将游
海岛》,不说“率诸将”而说“偕诸将”,不说“巡海岛”而
说“游海岛”,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
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自由,见到大
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
忠愤,却只怕别人要说是杞人忧天。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
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不知几时方
能停止?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
⑧
伤心得肠也要断了。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
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
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
副使,再升右参政。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
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
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
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
敢来犯。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
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阳,以便于南下攻明、西
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
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眼见他和孙承宗
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
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
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
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
欢做木工。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氓性
格中的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
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下狱。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
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百姓大愤,数万士民
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
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
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民
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
勇事迹。魏忠贤的徒党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父亲当年在
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辽东传》第四
十八回有“冯布政父子奔逃”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
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新闻体小说”。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
《辽东传》放在衣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
“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
罪。”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
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
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
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首九边”,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
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
弼,都被加以“诽谤”罪名而处斩。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
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
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
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高第一到任,立
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
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
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
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诸城
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
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
定不会有危险的。”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
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
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
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
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
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
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
丧。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
称为“夺情”。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朝廷不
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
苦的经营毁于一朝。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他妈”的广东
三字经不知骂了几千百句。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
上这种事情,不骂三字经何以泄心中之愤?或许高第不敢见
他的面,否则被他饱以老拳、殴打上司的事都可能发生。
高第,字登之,万历十七年进士。他考试果然“高第登
之”,但做大军统帅,却是“要地弃之”。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
放弃顺化、岘港,弃军四十万,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
可以与之“媲美”。
①关于袁崇焕的事迹,如未注明出处,主要系依据
《明史·袁崇焕传》所载。
②袁崇焕考举人时,有“秋闱赏月”诗,有句:“竹叶
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③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余生平有山水之癖,
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
外,足迹几遍宇内。”《下第》诗有云:“遇主人宁易,
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从东莞到
北京,约八千里。
④他到浙江嵊县游览时,与好友秦六郎中宵长谈,有
《话别秦六郎》诗:“海鳄波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剡
溪头。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水国芙
蓉低睡月,江湄杨柳软维舟。自怜作赋非王粲,戛
玉鸣金有少游。”
⑤袁崇焕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提出
招募兵员的要求,宣称:“他日战之不力,即斩臣于
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最后说:“如听臣之言,
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不但巩固山海,
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
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谋定而战”的
四字要诀,同时也自豪而自信的说:“臣有微长也。”
⑥招募和调集三千名广东兵、六千名广西兵,一共大
约花了二十万两银子。据袁崇焕所申请的预算,广
东兵要安家、行粮、衣甲、器械等费,每人二十余
两。广西狼兵本来就是兵,所以不发安家、兵甲费
用,只需从广西到关外的行粮每人六两银子。
⑦详见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
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
⑧原诗是:“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
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边衅久开终是定,室
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
秋。”
五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用,袁崇焕无人
支持,于天启六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在这
几年中,清军的实力已扩充了一倍),号称二十万。二十三日
攻抵宁远。
大敌终于攻来了。
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那怎么办?
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
满清的倾国之师?
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发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
等,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
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
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
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首。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
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
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
权不职权,“×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淞沪之战时,
十九路军广东兵守上海,抗御日军侵略,当时“×他妈,顶
硬上”的广东三字经,在江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因
为大家都说:广东兵一骂“×他妈!”就挺枪冲锋,向日军杀
去了。)
他母亲和妻子这时也在辽西,大概住在山海关或前屯卫
后方。他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宁远城中来住。全家和宁远共
①
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
二十四日,清兵到达城下。袁崇焕初次见到“辫子兵”的
威猛。
清兵都有辫子,在那时,汉人只要听到“辫子兵”三字,
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仍是如此。李自成部
下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
关前的一片石和吴三桂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但清兵突
然出现,李自成军中响起“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的惊
呼,二十万大军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李自成逃出北京,
向西急窜,“大顺”朝终于覆灭。在那时候,“辫子兵”就是
“无敌雄师”的代名词。
袁崇焕并不是比李自成更会打仗,他部下的兵将也并不
更为勇猛。但他更加镇定,更加坚决,他没有个人的自私欲
望,不像李自成那样想做皇帝。真所谓“无欲则刚”,所以他
比李自成更刚强。
他是“×他妈,顶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将不是广东人,主要是辽河两岸的关外健
儿,其他各省的都有。只因为主帅有“顶硬上”的英锐之气,
部属也都跟着他“顶硬上”了。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向来明清交战,
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这次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
手中。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并不派兵来救。
努尔哈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五里处切断了通
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
传话:“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守城官
如投降,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袁崇焕回答说:“你
突然领兵来攻,那是甚么道理?锦州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
经占领,又再放弃。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
降?你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
②
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
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
宁远。袁崇焕很高兴的招待使节及其随从。朝鲜使节见守军
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焕和三数幕僚闲谈,及报清
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
若,全无忧色。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韩
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袁崇焕笑道:“贼兵来了!”
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城中
却声息全无。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
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
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
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
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跟
③
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
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
称为“铁头子”。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
不能伤。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
④
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于数里。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
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云
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
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
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
已打他们不到。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
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
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
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
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
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
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大家正在徬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倧(浙江人)临时想
出了几件新式武器,将火药撒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
到城下去。他将这件新式武器取名为“万人敌”。当时是正月,
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
磺等引火物投下去,“万人敌”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
另有一种“万人敌”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
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
兵。那位通判在赶制“万人敌”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
⑤
被烧死了。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
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部将劝他保重。他厉声
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宁远要是不
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我若
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撕下战袍来
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
⑥
于堵上了缺口。
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清太祖努尔
哈赤也受了伤。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
退兵。
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军官十余人,即满洲人称为
“牛录额真”的。清兵退去后,守军将五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
到城下,拾到了十余万支箭。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
十余个。这时点查火药库,火药也用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
很。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
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为甚么要“满城大哭”?想
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不出的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袁
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
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所谓“约期再战”,只是掩饰面子的话。努尔哈赤不敢再
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