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神话]求寿终正寝-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都交给他们打理,他们的女儿临湄在我房里虽是二等丫头,却领着一等大丫头的份例,小子被我放了出去,荐到学堂里读书。一家子大小吃穿都是公中的,他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竟然把手伸那么长?连我都不敢做的事他们都有胆子干,真是厉害!”
“太太对他们自然是好的。”钱嬷嬷赔笑着,说:“是他们自己不知足。按道理说纵然把他们打了杀了也不为过,只是他们毕竟是太太的陪房,况且帮着太太打理产业这么些年,没功劳也有苦劳,还请太太念在这点上,放他们一马吧。”
贾敏扫了钱嬷嬷一眼,说:“我倒是有这个心,只是办不到。若是他们由老爷处置,我求求情,他们还有可能逃出生天。但是老爷把他们交到我的手中,说是给我面子,我的人由我处置,就因为这样,我只有严办的,没有往松里说的。毕竟老爷在那看着呢。”
“不过”贾敏口气一转,道:“回头我会派人去查佟力一家这么些年管田庄和铺子的帐,若是做的好,那么我网开一面,不过这府里是再没有他们呆的地。若是被我查出弊处,那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钱嬷嬷闻言松了一口气。她刚才为佟力一家求情,是担心贾敏护短,届时佟力家无事,她也可以卖个顺水人情。试探下来,贾敏决心要处置,钱嬷嬷还求情则是因为多年下来,两家有情分,还因为这么些年来,他们这些贾敏陪嫁过来的人,已经在贾府里形成一个小团体,虽然称不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是若是有人没脸,这个团体也没光。
贾敏看到钱嬷嬷放下心来的样子,心中冷笑。她刚才提出的建议,看似对佟力一家有利,其实正相反。以佟力的贪婪,都敢在盐政上伸手,在他管理田庄和商铺的时候不曾往里伸手才怪。贾敏平日里无事时翻看的账册,她可不是那不知道柴米油盐的,自然从中看出不少弊处,这还是明面上的,暗处的猫腻她还没查呢。
自从把铺子和田庄交到佟力手里打理之后,贾敏除了刚开始几年还过问过问,到了后面就只问个大概收益数字就再也不过问了。她根本没有注意到,明明添了些产业,怎么收益和旧年没添的时候一样。就算一开始开的铺子不赚钱,也没有年年亏钱的。况且若是铺子总不赚钱,要么转出去,要么换个经营项目,没有一直那样开着往里补贴的道理。庄子也是,不是旱,就是涝,要不就是雹灾,根本没有好年景,或者种植的作物不对路,反正就是收不来钱。
第一二五章()
贾敏为何如此抬高贾家的地位?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是她的娘家,为她撑腰,使她多年无子都能够在林家坐稳当家主母的位置,更让婆婆都为之忌讳三分,不敢太过为难她,才让她为其说好话。更是因为受的教育以至于见识水平有限,无法理解真正世家的低调和内敛。
说到贾敏的教育就不免提及贾家的发家史。当年宁荣两国公未曾发迹前,不过是乡间两好勇斗狠的青年,家里略有薄产,聊以度日,因此家里能送他俩到学堂读书识字,能称一声耕读之家。因为末帝无道,吏治*,上行下效,贪弊成风,宁荣两国公家里受其害,祖产被夺,两人与之理论不成反而被投入大狱。
气愤之下,二人杀了将之缉拿的狱卒,逃之夭夭。杀人后潜逃在外的两人收拢了大批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无法生存的百姓,高举义旗,成为了反末帝义军中的一股。后投到太宗麾下,随之四处征战。因为军功和在太宗与哥哥争位的时候一直保持忠诚而得封国公。
自高皇帝立国之后,随着的东征西讨,等到登基的时候,已经是天下一统,四海升平。除了在边境需要陈兵防备异族之外,武将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以前
。这点荣宁两国公活着的时候还不明显,但是爵位传到他们下一代的时候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到了这个时候,武将再想立功,就需要到边疆戍边才能有建功立业的可能。可是和本朝边境接壤的异族,要不就是自小长在马背上,人人都擅骑射,可谓是下马为民,上马为兵。要不就是和本朝隔海相望,以水为凭,阻人于海。
在马背上的那些异族,他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逐草而居,来去如风,踪影不定,大军和他们打仗,常常被他们带领着在草原上东转西转,迷失方向,疲累不堪,未曾正面对阵,就已经被偷袭的军力大损。
当年跟随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曾经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骁锐骑曾经和这群马背上的异族对阵过一次,那一仗打的是天昏地暗,血色横流,虽然击退了异族,可是骁锐骑已经十不存其一,而且当时兵力是敌倍许。因此这一仗,让当时的武将在今后每每谈起异族,想到他们的凶悍都为之色变。他们想着让自己的子孙立功不假,但是却没有一个愿意他们去送死。
和本朝隔海而邻的异族,人人精通水术,对他们来说在海上和在陆地上是一样的。偏偏本朝军士大多为北方人士,不通水战,而且很多人不能上船。对于海上易患的各种疾病也没有防疫的能力。在加上那些海族的出产在本朝地大物博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贫瘠,况且常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疲累,无论是朝廷上还是民间都要求休养生息,勿要再起刀兵。
太宗的哥哥争位失败身死,手下死忠之人刺杀太宗,贾代善因救驾之功在父亲亡故之后而原位承袭了荣国公之爵位,京畿大半的兵力都握于他手。太宗过世,新皇乃是原本不起眼的皇六子。一朝天子一朝臣,贾代善的兵权逐渐被高宗给剥夺,分给新皇的亲信。
尽管荣国公发迹之后,曾经请来老师教导贾代善读书,但是可惜,贾代善于书本不感兴趣,又因家中一切都是父亲以军功换来的,看见父亲穿着铠甲威风凛凛的模样,心生羡慕,就向家中与荣国公的亲兵学些骑射功夫,想着子承父业。
戎马一生的荣国公知道仗总有打完的那一天,到时他们这些武将不同那些文官,除了卸甲归田似乎无事可做。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历经九死一生才创下的这份基业,自然想着长长久久的传下去,如此一来,那么只有府里出了读书做官的人,才能永保家族的兴盛。贾代善不喜读书,而且也不是那块材料,荣国公纵然心中失望,但是也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后人。
年轻气盛的贾代善初始对父亲弃武从文的想法嗤之以鼻,但历经高祖、太宗和中宗三朝之后,多年的宦海生涯、世情的历练,见识了世家的数代不衰,又想到太宗、中宗争位时暗处的血雨腥风,每一次新皇登基时都有家族跟着崛起和倒下。本朝立国不足百年,朝堂上父子先后为阁臣,叔侄相继为尚书地人家不是一家两户,不过这些人家都是书香门第,纵使换了帝王在朝堂上也屹立不倒。但是却没有一个武将世家能够存身这么久。
凡此种种使贾代善明白了父亲当年的想法,靠着祖宗的余荫终非长久之道,没有一个家族能靠着帝王的荣宠长盛不衰下去。而“投机”之功终究是小道,皇子争位的惨烈,一不小心就会被波及。从龙之功不是那么好来的,不仅要去眼光精准,而且还要求不能四处下注,否则一个“骑墙草”谁都不会待见。但是若是全部押注在一个人的身上,若是成功,倒是成就了擎天保驾的不世之功,否则,丢官罢职,去爵抄家还算是好的,身死族灭亦有可能。
只有让子弟们用心攻读。诗书传家。子弟们相继以科举入仕。才能使家族传承下去。因此贾代善设立族学,让庶弟贾代儒揽总负责,严格要求贾敬、贾赦、贾政等后辈读书出仕。与不喜读书的长子贾赦相比,对酷爱读书的贾政疼宠有加。
只是贾家终究崛起的时日太短,在贾敏祖父那一代发迹,到了贾敏出嫁的时候亦不足百年,堪堪传承三代
。哪怕从初始就以文字传家,到了贾敏这代与那些历经几朝都不衰的世家相比在底蕴上还是显得浅薄,何况贾家还是以军功起身,荣宁两国公亦非文武双全之人。而后,下一代联姻也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不高因旧朝覆灭而随新朝建立才崛起的家族。因此尽管荣宁两国公于其后人附庸风雅,向真正的世家学习,终究缺少文化的沉淀和厚重,没有那份内敛和低调,行事作风中带着刚发迹时暴发户的恣意张狂。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皆是当年于战火中结下的情谊。在太宗麾下效力的日子,党派林立,因他们是后投来的,四家又都是金陵人士,因此抱成团,一同抵挡世家大阀和先头元老的排挤。世上再没有联姻更妥帖,更让人放心的结盟方式。因此四家在下一代中相互联姻,形成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局面。
这种方式给这个集团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病,那就是将文官集团进一步排除在他们的小团体之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对家族的兴衰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在子女的培养教育方面,武将这方是远远落后于文官集团。
文官和武将本就是泾渭分明的两大集团,不管是哪个集团中的想往另一个集团发展都绝非易事。贾代善是个聪明人,知道壁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作为袭萌家族的武官,本来难与清流文官搭上关系,可他给长子娶出身书香之家的女儿为妻,又把女儿嫁给世袭列侯,科举入仕、标准清贵出身的林海,借用给儿女联姻脚踩文武两道,左右逢源,从而达到相互提携帮衬,使家族长盛不衰的目的。
贾敏是贾代善和史太君的老来女,史太君在所出儿女中最疼贾敏这个女儿,就连最偏爱的二儿子贾政,在贾敏面前都退了一亍<置舻檬防咸某璋唤鼋鲈谟诘粘觯挂蛭羌旨宜械暮19又校还苁龌故堑粘觯际亲钚哪歉觥<执瞥耸诽馕徽拗猓褂屑肝灰棠铩u飧鍪贝娜私簿俊敖科廾梨保执莆桓呷ㄖ兀囊棠镅丈匀皇且桓鋈桓觥6防咸置舻氖焙蚴抢习錾椋缫丫昊辉冢谟曷斗矫姹炔坏眉肝皇艹璧逆摇
可是贾敏的出生却昭显了贾代善虽然沾花惹草,三妻四妾,她这位嫡妻虽然年纪已老,比不得美妾的狐媚,但是夫妻之间依旧情深意重,恩爱不移。那些千娇百媚的狐媚子仗着一张脸蛋,一身好肉,自以为迷倒了贾代善,以至于让老爷冷落了发妻,使其独守空房。事实告诉她们,绝对没有这回事。因此史老太君怀了贾敏时,贾敏还没出生,贾母心中比她生下贾家的长子嫡孙时还要欢欣荣耀百倍。
贾敏的存在是史老太君在这个年纪,在丈夫的心中恩宠不衰的铁证,使其余小妾,无论多年轻貌美,多受宠,皆都面目无光。闺房恩爱,雨露遍洒,无人擅专,那么,论到名位上头,正室自然更光芒四射,锐不可当。因此,贾敏在贾家的地位超然,名字都从兄弟而来,从小就在贾家当公主般养。
史太夫人将贾敏捧在手心里,对她所求,有求必应。待到贾敏及笄,她更是为贾敏的婚事操碎了心,不是嫌弃对方婆婆厉害;就是觉得人家兄弟姊妹太多,妯娌大姑小姑不好相处;要不就是觉得男方人物不出挑,品行不好,再不就是门第不相当,嫁高了,怕贾敏在人家受委屈,娘家不好说话,嫁低了,又觉得委屈了女儿凡此种种,不管什么样的人家贾母都能挑出不是来。
待到后来贾代善将贾敏定给林海,史老太君并不情愿。她觉得就算林海父亲曾经有过爵位,可是早已经过世,是老黄历了。又没个兄弟姊妹扶助依仗,纵然林海有出息,高中探花后还过是一个翰林编修,七品小官。况且翰林院苦巴巴的,一点油水都没有,正经的穷差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配不上贾敏这个国公府的嫡女。
贾代善娶媳嫁女,心中最得意的就是贾敏这桩婚事
。以贾家之“暴发”门第向清流求配,免不了被人挑挑拣拣,嫌其根基浅薄。林家,从前朝至今,世代书香。若非林父早亡,林家又与林氏宗族分道扬镳,有心与林家结亲的人碍于林海守孝,他的婚事早就定下来了。如今林海高中探花,若不是他先下手为强,不等张榜公布先一步得知消息,腆着一张老脸,找上林海的座师请其为之说媒,等结果出来哪里还轮得到他家。
世代簪缨的清贵世家,门风端正,文墨不断,子孙出息,数代不衰,就算家族中没有爵位,那些有爵之家也不敢轻视。何况林海如今不等家族沉寂,就已经从科举入仕,哪怕他的后代没有继续做官的,这样的家族只要读书的种子不断,那么这样的人家就不会沉寂下去。
如今四海无战事,天下太平,皇帝正需要文臣治国,武将的地位早已同打天下之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已经一降再降,若是想保持家族昌盛不衰,就算是武将世家也得有子孙科举出仕。否则一个顶着爵位的武将家族无法维持长久!
翰林学士清苦,清寒,清贫是真,可是也清贵。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历朝历代都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本朝亦不例外。故此翰林院被称“储相”培育基地,以林家的背景和林海的学识大有机会平步青云。况且林家五代单传,家资饶富,翰林院清贫不清贫,于他根本无干,他家里又不指望那几两做官的俸禄过日子。
史老太君不明白丈夫说什么林海入翰林为官到底有多么好,也不明白丈夫是如何苦心孤诣才为贾敏定下这么一桩对女儿对家族两厢都有利的亲事。她觉得林家人丁单薄,又已经失了爵位,虽然已经经过科举出仕,可是有些不般配。只是如今亲事已经定下,就算她再反对也无用。毕竟如果退亲,吃亏的是女方,届时不仅违逆了丈夫的意思,女儿顶着个退亲的名声,想再找哪怕如林家这般“差”的人家都难。
既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史老太君就算心里再不情愿也要为贾敏备嫁。因为她瞧不上林海这个女婿,少不了在贾敏耳边唠叨。虽然贾敏读书识字,也曾请过宫里的嬷嬷教导过世家的规矩和礼仪,但是所受的教育与书香世家的教育无法一争长短,况且女子不比男子,在学习中对于政治历史教育基本上不会涉及。再加上年纪幼小,不曾经历世情,见识所限,自然不明白林家如何这般得父亲青眼。
而本该和她分说明白的母亲史太君虽然聪明,可是终究受水平眼光局限,只知道争内宅之短长。视野的狭小,直接限制了她对朝局及人物认识的高度。因此从母亲的口中,贾敏的对她这个夫家的印象是公爹已经去世,只有寡母在堂,祖上曾经有过爵位,不过已然是昨日黄花。丈夫科举出身,不过官卑职小,将来少不得要岳家提携。
等到聘礼进门,因为林家世代书香,行的是古礼,送过来的东西看上去远不如那些钟鸣鼎食的权爵人家的贵重。因此史老太君对贾代善口中所说的林家家境殷实深表怀疑,并且把这个疑虑也传达给了贾敏。
带着母亲灌输的对林家的思想,贾敏不可避免的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嫁入林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林家的简朴低调让奢华张扬的贾敏已然不习惯。除此之外,林家还有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贾家发迹后,为了不让人视之为暴发户,因此以各种形态表示自家的教养与家势,因此其家庭礼节,甚至比一般家族为多为繁,以此下意识地来炫耀门第家风不同凡响。林家虽然是经年世家,规矩大,可是耐不住人丁单薄,府里内外正经的主子没几个,家常里相处,若按规矩拘泥着,哪还找得出点天伦之乐来。是以只要大处不错,细节也就省免了。
贾敏初来乍到,不明情理,结合母亲的言语,不免对自己的“低嫁”更加确认。本来以林海的家世背景和才干,他官职的迁移根本无需贾家出力,但是在贾家的提携下,升官更快
。这本是合则两利之事,只是贾敏心中早已先入为主,把林海迁升尽数归为贾家之功也就罢了,而且并不认为林家能给贾家提供什么臂助。
林母和林父乃是姑表兄妹。当年太爷留下一双尚在幼年的儿女病逝,被寄居林府的林氏族人欺上门来。太爷爷云游归来,赶走族人,放出幽禁的儿媳。太婆放出来,看到自己“沉冤得雪”,恢复清白之后为表示对夫的坚贞竟然追随太爷而去。
太爷爷白发人送黑发人,强忍悲痛抚养孙儿孙女,无奈他年事已高,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是无法撑到孙儿孙女长大成人的。在大限将道之前,太爷爷将孙儿送到他的莫逆之交翰林院大儒于大人门下,拜其为师,而且还和他的孙女定下了婚事。
和于家有了如此渊源之后,把以和海宁陈家定亲的孙女也一并托付给于家,请其代为教养成人,及至出嫁。这于大人学问精深,人品端直,和太爷爷的多年的交情,让人再信任不过。况且于大人曾任太宗皇帝的老师,如今指点太宗膝下的几位皇子,有此威势,在林海祖父成人之前亦不用担心林家被吞没。强撑着将一切安排妥当后,太爷爷阖目而逝。
林海祖父成人之后,袭爵做官,娶妻,生子。他对于大人一家于他和妹妹幼时的护持之情,十分感激。因此与妻子一生恩爱,便是后来仕途顺遂青云直上之后,也不改夫妻情义,与妻子一心一意同至白头,哪怕妻子生了林父之后再无生育也不曾纳妾。
林海祖父的妹妹嫁到海宁陈家没几年,因为和丈夫感情不睦,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她在亡故之前将所生的女儿托付给林海祖父。因为父母双亡,两兄妹相互扶持长大,因此林海祖父和妹妹感情十分要好,如今面对妹妹死前托孤,他毫不犹豫的答应聘侄女为林家之妇。
林母的母亲过世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虽称不上苛待,但是也不亲近。教导女儿是母亲的责任,继母只是让她到家学中读书写字,学些女红针黹应付了事。因为林母在海宁陈家见多了妻妾争风的手段,当初她母亲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名宠妾挑唆的才是夫妻感情失和,从而病逝。因此她嫁入林家之后,将所学尽数用在林父身上,从而使林家除了她所生的林海再无其他子女。
因为林母所受的教育导致她的见识也不高,嫁入林家之后又忙于后宅争斗,对于林家的具体地位和价值没什么认识。在林父过世之后,依附丈夫生存的林母只觉得天都塌了。在贾敏以国公府嫡女的身份一副高姿态嫁入林家,林母也认为林家高攀了贾家,面对贾敏是不免带上了几分顾忌。林母的这种态度所以更是错误的进一步的影响了贾敏对贾家和林家地位的评估。
等到林母过世,贾敏拿到林家所有的账册,虽然震惊林家的富有,但是这个时候她的心思已经全都放在了生育求子上面,根本无暇理会林家可能比贾家有钱这个事实。
待到黛玉出生,贾敏不住口的在她耳边提及贾家的富贵与不凡,固然心中的不安全感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贾府门第比林府高,这是从她嫁人的那一天就已经根深蒂固的印在她脑海里了。
现在林海是三品大员那又如何?虽然父亲不在了,可是她大哥还袭着一品将军的爵位呢,再说林海的这个官还是靠着贾家才来的,若不是一开始贾家的提携,哪里有林海今日的风光!
第一二六章()
徐姨娘一直以她的出身为傲,并以此像贾敏叫板,如今一下被打落尘埃,再没有了与贾敏相争的资本不说,而且以后恐怕要对她处处低头,仰其鼻息吃饭。何况她怀有身孕,都说为母则强,就算为了孩子不争也得争。何况徐姨娘本身就不是省油的灯,有了孩子自然更变本加厉。
虽说出嫁从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是这个时代的女人失去了娘家等于没有根的浮萍。一下子从官家出身变成罪眷,天上地下的落差,把徐姨娘挟子争荣夸耀的希望化为泡影。娘家获罪入狱,希望成空的打击,都让她气急败坏,阵脚大乱,以至于头脑发昏,最后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情来。
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贾敏轻叹了口气,原着中林妹妹早早就没了母亲,虽然贾敏不知道她到底是因为什么早死。但是就她穿过来之后,感觉到的贾敏身体状况,认为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本来身子就不是很好的贾敏因为娘家糟心事和与自家几位姨娘的过招让她伤神费心,又因为生产伤了身体。最终一病不起,从而导致身故。
她也不知道贾敏肚子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原着中的那个夭折的男孩。如果是,以贾敏刚刚生产完不足一年又因为生黛玉而伤了元气,甚至被大夫认为很难怀孕的身体,再次怀孕生产贾敏根本是拿命去拼。挣扎着生下孩子,却不想小孩只活到三岁。不管孩子是正常还是非正常死亡,这对贾敏都根本是个灭绝性的打击,本来强自挣扎的她再也支持不住,病故。
如果不是,林海的那个儿子是庶出。那么贾敏腹中的这个孩子不管是男是女书中都没有交代,不曾留下痕迹。那就是说这个孩子根本就不曾降临到这个世界,孩子没了。贾敏小产了,流产对于母体的伤害更甚于生产。
从年纪推算,贾敏的肚子和姨娘的月份相差并不大,因此这位姬妾怀孕就算是一开始隐瞒可是终有瞒不下去的那一天,贾敏总会知道这件事情。对于贾敏来说,不管这个消息是在她流产之前还是流产之后都不是好消息。因为这个消息,让处境微妙的她根本无法好好保养,这种情况对她虚弱的身体根本是雪上加霜。等到后来姨娘产子,对贾敏更是一大打击
。后面贾敏少不了要和有子撑腰的姨娘勾心斗角,最终导致身体孱弱的她因过度耗心费神病亡。
贾敏一穿过来,最先担心的就是寿命长短的问题。再加上钱嬷嬷时时在她耳边叮嘱,她把养好身子,生下个健康的孩子当做首要任务。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再谋划其它一切都来得及。
何况贾敏自身牢牢把握着管家大权,采买、厨房等关键要地,更是被严防死守,杜绝了别人做手脚的可能。而且还有忠心的人手在一旁盯着,几位姨娘除了徐姨娘起初还闹上一闹,后来都安静了下来,这让贾敏尽管认识到处境微妙可是还是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懈怠之心,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她是安全的。几位姨娘就算有什么手段也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一切都在可控制之内。想算账等她生产完后有的是时间,并不争这一时长短。
不计较徐姨娘与娘家人频频往来,放任她的家人不拜见她这个当家主母。则是贾敏觉得,徐姨娘那个人是个没事还要搅出事来的人,她毕竟是当家主母,见一个姨娘,哪怕是正经的二房的家人,不管态度如何,徐姨娘都不会满意!届时徐姨娘因此闹了起来,她岂不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添气生!
再者,对于这几位府里的这几位姨娘,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贾敏在心中一概把她们视作同事。大家共同给同一个老板——林海“打工”。可以说,贾敏的这种心态也是导致今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人心叵测的职场中,就算有种种陷阱和委屈什么的,但是毕竟是在法治社会,大家都有分寸,根本到不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或者说贾敏面临的到不了那一步。
父母离异在闭塞的山城里让贾敏被人指指点点;家境困顿,为了照顾病弱的母亲,小小年纪就为生活而和同学往来不多的她被孤立,被歧视。面对女儿因此变得沉默甚至自卑起来,母亲尽量开导她,安慰她,教导她,让她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并告诉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如果不想接受人们蔑视的目光,那么就尽可能的把她们的目光变成仰望。百分之百的成绩之所以会让你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感受,那是因为别人只需要努力,也能获得和你一样的成绩。但是如果是百分之一百二十,或者二百,甚至更高的成绩呢?
当你达到了一个别人就算努力也达不到的高度,让别人只能仰望的时候,你收获的就会是钦慕与艳羡,就算是有嘲讽和嫉妒也会藏在羡慕之后,因为你与他们不在一个世界,鹤立鸡群。成绩摆在那里,再多的酸话也无济于事。
自此贾敏牢牢的记住了母亲的话,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工作上都出色亮眼到让人无法忽视她。学生时代单纯,防御能力低下的贾敏刚进职场的时候曾经被黑过一次,但是吃一堑长一智,自此她严密防守,完全不给他人可乘之机。后来她升了职,这个世界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下面的同事在接受她领导的同时,心中自然也想着取而代之。完成工作之余的勾心斗角是少不了的,不过都在贾敏严密的防守下败下阵来。
贾敏穿越过来,把姨娘上位视同为职员升职,因此无形中就看低了后宅争斗的手段。同时,作为穿越者,贾敏心态上也有着那么一点自得,觉得以她穿越的身份,尽可以俯视几位姨娘,总觉得可以完全控制她们,因此才有了生女儿也无所谓的言语。再加上她自认为已经做好守势,所以也就不惧他人的攻袭。哪里知道事态最终竟然脱离控制,被她瞧不上眼的愚昧无知的古代妇女摆了一道,差点酿成不可预知的灾祸。
贾敏觉得徐姨娘的行为哪里有些不对劲,想了一下,脸色一变,问道:“什么时候我的屋子是谁都可以想进就进的了?早上守门的婆子和丫鬟是怎么回事?怎么就任徐姨娘那么堂而皇之的闯了进来,就算拦不住,鼻子下面总还长着嘴呢,难道就不会通报一声?总不会吞了哑药或者被谁掐住嗓子,发不出声来吧?”这里面一定有人做了手脚
。
钱嬷嬷看见贾敏终于反应了过来,叹了一口气说:“我当太太都不会问起这话来了!”没理会贾敏脸上讨好的笑容,道:“太太这边大夫一送走,事情落定。我就详详细细问过早上值班的丫鬟和婆子了。两个婆子去给大姑娘打盥洗的热水去了,剩下的两个小丫头一个被指使着到厨房看大姑娘的莲子红枣雪梨银耳汤,一个跟着涵容去小厨房取太太的党参杜仲八宝粥。”
虽然贾敏严把厨房关,但是大厨房毕竟人多事乱,来来往往的,差不多人都可以进出,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她的吃食大部分都是小厨房做的。黛玉的汤和贾敏的粥都是养身的药膳,每日必吃的。但是怎么就这么巧,四个人仿佛约好了一般,掐着时间一起出去?
就算想讨好上面,也得把本职做好才行,否则岂不是本末倒置?这是规矩,每个仆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