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医杂着-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见肝经之症,加钩藤钩,方内赤芍药易以白芍药。(治验见各症类。)
治小儿食积,郁热发于肌表,潮热往来,主理中清阳明之热。
白术(炒) 山楂 白芍药(炒,各一钱) 黄连(炒) 枳实(麸炒) 川芎 香附米(炒)
升麻(各七分) 干葛(一钱二分) 甘草 炙草(各三分)
上用姜、水煎服。若食积去后,潮热未除,减山楂,枳实、香附、川芎,加人参、黄 、陈皮各五分,再加白术二、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
愚按前症若食积去而热不退,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气;若作呕,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气,若泄泻,不食,宜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以升补脾气;若久泻不已,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若虚寒,加炮姜、木香,如不应,佐以四神丸以补脾肾;若体瘦,潮热,口渴,大便不调,宜用肥儿丸以消疳积。若不分脾气虚实、有无食积,概用克伐消导、寒凉清热之剂,复伤脾胃生气,反为难治之症。
儒者薛衡甫子,年七岁,身羸,发热,面黄,皆以为内伤瘀血,欲下之。余谓乃脾脏受伤,投以六君子汤加煨姜,两服,饮食顿进,数服,诸症全愈。
一小儿,饮食停滞,服消导之剂。余曰∶此脾胃气虚,故饮食不能克化也。法当调补为善,若数用克伐之剂,脾气益伤,饮食愈停矣。已而腹内又结一块,寒热,潮热,食少,作渴,大便不实。余用四君子汤,饮食渐增,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肚腹膨胀,饮食即泻,手足逆冷。余以为脾气虚寒,先用人参理中丸,后用六君子汤而愈。
一小儿,常患停滞,数服克伐消导之剂,以致脾胃虚甚,患吐泻慢脾风而卒。(余见各症类。)
治小儿发热感冒,鼻流清涕,或咳嗽吐痰。轻者且勿药,候一、二日多自愈,重者用轻和之剂。
橘红 半夏(炮) 桔梗 川芎(各五分) 白茯苓 桑皮(蜜炙,各七分) 甘草(炙)
防风(各四分) 薄荷 枯黄芩(炒,各三分) 白术(一钱)
上每服二钱,姜、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郁于肺而为患者,宜用本方;若脾胃气虚,不能生肺金而致患者,用补中益气汤;若脾胃气实,肺气壅滞而大肠不利者,用泻黄散;若心火上炎,消烁肺金而致咳嗽者,用六味丸。大凡元气素弱,或患病日久,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加以半夏、茯苓、桔梗;若见发搐、切牙等症,皆虚热所迫,亦宜用之;若痰盛,少佐以抱龙丸。若风邪既退,而热痰未已,但健中气,则痰自化而病自愈;若用化痰利气之药,则中气愈虚,痰热愈甚矣。
一小儿,伤风咳嗽,发热,服解表之剂,更加喘促,出汗。余以为肺脾气虚,欲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补之。不信,乃服二陈、桑皮、杏仁、枳壳、桔梗之剂,前症益甚,又加发搐、痰壅。余仍用前药更加钩藤钩而痊。盖小儿脏腑脆嫩,气血易虚,所用之药虽为平和,亦有偏胜之味,须审察病气形气虚实、在表在里之不同,而治之可也。(治法见伤风鼻流涕条。)
治小儿大便色泔白及小便浊或澄之如米泔者,此疳病也。
白术 黄连(姜水炒) 白茯苓 泽泻 山楂 白芍药(炒,各一钱) 青皮(四分) 甘草(三分)
上姜、水煎服。
愚按前症若因脾气虚而兼湿热者,宜用四味肥儿丸;若兼泄泻,当以白术散间服。
治疳丸 小儿要药。
胡黄连 芦荟 使君子 黄连(各五钱,炒) 神曲(炒,一两) 阿魏 青黛(二钱,另研)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为末,稀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清汤下。
愚按前方乃肝脾疳症之药也。或内疳,或疮发于外亦效。盖疳,干也。或因哺食太早,或因恣食甘肥,或因峻剂重亡津液,虚火上炎,或因乳母饮食、起居、七情、劳逸所致。
若口内生疮,身体壮热,腮唇赤色,或咽干饮水,掌热,便赤,盗汗,烦热,啮齿,虚惊。此心经内外疳也,宜用安神丸主之。
若鼻疮,目烂,体瘦,疮癣,或耳前后、项、腋、小腹、内股、玉茎、阴丸肿溃,小便不调,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渴,下痢。此肝经内外疳也,用地黄、芦荟二丸主之。
若头发稀少,生疮成穗,人中口吻赤烂,或腹大脚细,呕吐泄泻,饮食不思,口干嗜土,泻下酸臭,小便白浊,合目昏睡,恶闻木音。此脾经内外疳也,用肥儿丸主之。
若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咳嗽,寒热,皮肤皱错,欠伸,少气,鼻痒出涕,鼻衄,目黄,小便频数。此肺经内外疳也,用地黄清肺饮主之。
若脑热,身瘦,手足如冰,寒热往来,滑泄,肚痛,口臭干渴,齿龈溃烂,面黧爪黑,遍身生疮,耳内出水。此肾经内外疳也,用地黄丸主之。
大凡虚火上炎,或痘毒上攻,名曰走马疳,为患甚速。敷雄黄散,服大芜荑汤。此症轻则牙龈腐烂,唇吻肿痛;重则牙齿蚀落,腮颊透烂,饮食不入者,为不治。
一小儿,二岁,茎痿湿痒,后阴囊 肿,茎中作痛,时出白津。余以为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小儿,睾丸作痛,小便赤涩,寒热,作呕,乃肝脾之症,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车前子、茯苓而愈。
一小儿,睾丸肿硬,小便黄涩,用小柴胡汤加山栀、车前子并芦荟丸而消。
一小儿,腹内结块,或作痛,或上攻,小便不调,用龙胆泻肝汤、芦荟丸而愈。后形气消铄,发热作渴。此肝木制伏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及芦荟丸而愈。
一小儿,自脱胎时两目赤肿,或作痒,或生翳。此胎内之肝火也,用芦荟、六味二丸而愈。
一女子,十五岁,患瘰 ,身发赤晕,形气倦怠。此肝火、血虚所致,用加味逍遥散而赤晕愈,用益气汤、六味丸而瘰 消。
一小儿,下疳溃烂,发热作痛;一小儿茎中作痒,不时搔捻;一小儿茎中溃痛,小便秘涩,日晡尤甚,一小儿目痒出水,或项间结核,或两眼连札,或阴囊瘙痒∶俱属肝火,皆用九味芦荟丸,并愈。(余见各类。)
治小儿大病后面黄肌瘦,目时动,齿微咬,发稀少,未能大行,因误服解表、泻利伤克诸药而致者,宜长缓调理,复全胃气。
白术(一钱二分) 白芍药(酒炒)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参 陈皮 川芎(各六分) 甘草(炙)
黄(蜜炙) 当归(酒洗,各四分) 半夏 山楂(各六分)
上用姜、枣、水煎服。
安神镇惊丸 惊退后调理,安心神,养气血,和平预防之剂。
天竺黄(另研) 人参 茯神 南星(姜制,各五钱) 酸枣仁(炒) 麦门冬 当归(酒洗)
生地黄(酒洗) 赤芍药(炒,各三钱) 薄荷 木通 黄连(姜汁炒) 山栀(炒) 辰砂(另研)
牛黄(另研) 龙骨(火 ,各二钱) 青黛(一钱,另研)
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淡姜汤送下,每服三、五丸。
愚按前二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渐之法也。但镇惊丸内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后不宜轻用,恐复伤胃气,而变生他症也。若饮食停滞而见他症,当消导为主;若脾胃损伤而见他症,当健中气。大凡病后元气未复,或因克伐之剂元气复伤,而见前症,但用升补阳气为主,诸症自愈,若专攻其病则误矣。
一小儿,七岁,患急惊将愈,而发热惊悸,或用祛风化痰之剂,更加惊搐,吐痰喘嗽,腹膨,少食,恶寒,又用抱龙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热往来,殊类风症。先君视之,以为脾气亏损,诸经无所资养而然。用四君子汤为主,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补阳气而愈。
治小儿齿肿,流涎,腮肿,马牙,主阳明之热。
升麻 川芎 白芍药 半夏(炒,各七分) 干葛 生甘草 防风 黄连(酒炒,各五分)
石膏(火 过) 白术(各一钱) 白芷(三分)
上水煎,每服二钱。若能漱药者,则含药漱而吐之。漱药不用白术、半夏。
愚按马牙、重舌,因胎毒胃热所致,若用线针刺破出血即愈,不必服药;若因饮食所伤,脾胃虚热而致,宜用七味白术散;若服热药损伤脾胃发热而致,或口舌生疮,宜用人参安胃散;若久病脾胃虚热,口内如无皮状,宜用七味白术散;若脾经阴血不足,午后益甚,宜用四物汤加白术、茯苓、炙草;若脾经阳气下陷,午后益甚,宜用补中益气汤,并用茱萸涂脚心;若疳积虚火炎上,龈齿腐烂,当从疳治,亦有滞颐口角流涎,此由脾气虚冷,不能制其津液也,宜用温脾散;若脾经实热,舌纵涎下,宜用泻黄散。大凡小儿四时皆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若屡有痰症,屡服驱风泻火之药,多患前症,其轻者能节饮食、慎调理,不药自愈。
卷之五
序次丹溪小儿痘疮治法
属性:小儿疮疹,大抵与伤寒相似,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嗽喘痰涎。
始发之时,有因伤风伤寒而得,有因时气传染而得,有因伤食呕吐而得,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或为窜眼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须以耳冷、 冷、足冷验之。盖疮疹属阳,肾脏无症,耳与 、足俱属于肾,故肾之所部独冷,又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于此可以稽验矣。调护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平之,是为权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盖毒发于表,如苟妄汗,则荣卫一虚,重令开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症者有之;毒根于里,如苟妄下,则内气一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耳 反热,眼合,肚胀,其疮黑陷,十无一生。
汗、下二说,古人深戒。以此观之,疮疹症状虽与伤寒相似,而其治法实与伤寒不同。伤寒从表入里,疮疹所发从里出表故也。如欲解肌,干葛、紫苏可也。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秘结,则与犀角地黄汤或人参败毒散,又或紫草饮多服,亦能利之。故虽云大便不通者,少与大黄尤宜,仔细斟酌之,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能发也。
凡疮疹,春夏为顺,秋冬为逆。
疮疹分人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
凡已发未发,并与紫苏饮。但觉身热,症似伤寒,若未见疮,疑似未明,且先与惺惺散、参苏饮,或人参、羌活辈,热甚则与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但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初欲出时,身发热,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楂、大力子,其疮稀疏而易愈。
凡痘初出时或未见时,宜服后方,多者令少,重者令轻。方以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干吃。入朱砂末亦可。又方朱砂为末,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凡痘疮发热之时,便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囱门上,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际,须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饮加山楂、黄芩、酒洗紫草,减食加人参。
初出之时色白者,便大补气血,参、 、芎、术、升麻、干葛、甘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药,若大便泻,加诃子、肉豆蔻。
初起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而然故也。
有初起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亦可用。
凡疮已出,可少与化毒汤。
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通汤,或快斑散、丝瓜汤。
出太甚者,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疏则无毒,密则有毒,以凉药解之,虽数帖亦不妨,无害眼之患。
炉灰色白静者,作寒看。
齐涌者,燥者, 发者,作热看。黑属血热,凉血为主。
白属气虚,补气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迟者,则相兼而治。
凡痘疮分表里、虚实。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陷伏倒靥为表虚。灰白者亦表虚,或用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复补表,则要溃烂不结痂。
痘疮分气虚、血虚,用补药。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中加解毒药。
痘疮分气血虚实,多带气血不足。虚则黄 ,生血活血之剂助之,略佐以风药;实则白芍药为君,黄芩亦为君,佐以白芷、连翘、续断之类。
调解之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兼而治之,二者得兼而已。温如当归、黄 、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白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
黑陷二种,因气虚而毒瓦斯不能尽出者,酒炒黄 、紫草、人参辈。
黑陷甚者,亦用烧人屎,蜜水调服。出子和方。
痒塌者,于形色脉上分虚实。实则脉有力,气壮;虚则无力。虚痒,以实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黄寒凉之药少与之,下其结粪。
气怯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以羽润疮上。
疮干者,宜退火,止用轻剂,荆芥、升麻、葛根之类。
湿者,用泻湿,乃肌表间湿,宜用风药白芷、防风之类。
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槟榔、牛膝∶助以贝母、忍冬草、白芷、栝蒌之类。
若咽喉痛者,大如圣散、鼠粘子汤。
喘满气壅者,麻黄黄芩汤。烦渴者,甘草散、乌梅汤。下痢呕逆者,木香理中汤。
颜色正者,如上治将欲成就,却色淡者,宜助血药,用当归、川芎、酒洗芍药之类,或加红花。
将成就之际,却紫色者,属热,用凉药解其毒,升麻、葛根、酒炒黄芩、黄连及连翘之类,甚者犀角大解痘毒。
灰白色将靥时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俗呼倒靥。不好但服实表之剂,消息他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
小便赤涩者,大连翘饮、甘露饮。
大便秘结,内烦外热者,小柴胡汤加枳壳最当,或少用四顺清凉。
疮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
便一或秘焉,则肠胃壅遏,脉络凝滞,毒瓦斯无从发泄,眼闭,声哑,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变矣。
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浓敷其足,喷其衣服,并以浓绵盖之;若犹未也,独圣散入木香煎汤;若其疮已黑,乃可用钱仲阳宣风散加青皮主之。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谨勿下。余知其所下者,泻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战者,为逆。余知其脾强者,土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当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则用人参、茯苓、白术等分,浓朴、木香、甘草各半为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独不可消胜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坏疮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冷,三曰变黑归肾。
近时小儿痘疮,止宗陈文中木香散、异功散。殊不知彼时立方之时,为运气在寒水司天,时令又值严冬大寒,为因寒郁遏,痘疮不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概施治,误人多矣。时值温热,山野农家贫贱之人,其或偶中也。
丹溪痘疮治法最为明备,近世通用陈文中木香、异功等方,乃一偏之术。若痘疮虚怯淡白色痒塌,此属虚寒,宜用陈文中方;若发热壮盛,齐涌,红紫色,瘙痒,此属热毒,急宜凉血解毒。自陈文中方盛行后,属虚寒者率得生,属热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气血虚则逆,毒瓦斯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陈文中之法,亦千载妙诀,补前人之未备者。
但温补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隐,故救得一边,又害了一边。今必详究丹溪,二法通用,斯无弊也。
痘疮属虚寒者,直可延至十数日后方死;属毒盛转紫色者,不过七、八日。盖痘是胎毒,自内出外,二、三日方出齐,毒瓦斯尚在内,出至六日则当尽发于表,七、八、九日成脓而结痂矣。若毒瓦斯盛,不能尽出,过六日,毒反内入脏腑,故须于六日以前,毒瓦斯该出之时,急服凉血解毒之药以驱出之,六日以后,医无及矣,故其死最急。若虚弱毒瓦斯少者,只是气血不足,不能贯脓成就,故绵延日久而后死。此虚实轻重之分也。
痘疮多者,是毒瓦斯多,便先宜解毒,然多则恐气血周贯不足,故随后亦宜兼补药以助成脓血。
愚按痘疹之疾,乃胎禀之热毒,由内发外,虽为有余之症,当泻不当补,然儿体有虚实,积毒有轻重,又在变而通之。考之钱、陈二先生虽俱名家,然就而折衷之,则陈为较优。盖钱之用药偏于清凉,而陈之治法温凉并行,以其深究阴阳造化之妙,故于病之真寒假热与夫真热假寒,罔不知之真而见之定,随症异宜,未尝执泥。假如病属虚热,而元气未至亏损者,施之以钱氏之法,则固当矣。若病气、元气俱虚或俱实者,而不以陈法治之,鲜不致误。且小儿之痘疹,譬即大人之痈疽,治法无异。其热毒蕴于五内,致二便不利,烦热作渴,脉沉实,须用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观陈氏异功散、人参白术散、前胡枳壳汤等方,其药品深为得宜,治者详订而遵之可也。
卷之六
附方
属性: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或误服克伐,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等症因脾胃虚而不能愈者。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劳役感冒,或劳役感冒而后入房者,急加附子。愚谓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气实,则肺得其所养,肺气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则火降,水火既济,而成天地交泰之令矣。脾胃一虚,四脏俱无生气。故东垣先生着脾胃、内外伤等论,谆谆然皆以固脾胃为本;所制补中益气汤,又冠诸方之首。观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补肾不若补脾,正此谓也。前所言治症,概举其略,余当仿此而类推之。是以附方之首,并注以表明之。
人参 黄 (炒)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柴胡升麻(各三分)
上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八珍汤治肝脾伤损,血气虚弱,恶寒发热,或烦躁作渴,或寒热昏愦,或胸膈不利,大便不实,或饮食少思,小腹胀痛等症。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姜、枣、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俱虚,发热恶寒,自汗盗汗,肢体倦怠,或头痛,眩晕,口干作渴。又治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利,惊悸,发热,或寒热往来,盗汗自汗,晡热内热,遗精白浊,或二便见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干涩,或大便滑泄,肛门下坠,小便频数,阴茎痒痛等症。
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各一钱。
四物汤治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发热,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尤当服之。
当归 熟地黄(各三钱) 芍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上水煎服。
加味四物汤
即前方加山栀、柴胡、牡丹皮。
四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症。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姜、枣、水煎服。
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若觉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属虚火,须加炮姜,其功甚速。
即前方加半夏、陈皮。
香砂六君子汤
即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或肢体肿痛。或思虑伤脾而患疟疾。大凡怀抱郁结而患诸症,或因用药失宜,克伐伤胃,变诸别症者,最宜用之。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黄 龙眼肉(各二钱) 远志(一钱) 酸枣仁(二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五分) 当归(二钱)
上姜、枣、水煎服。
加味归脾汤治脾经血虚发热等症。
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栀各一钱。
加味逍遥散治脾肝血虚发热,或耳内及胸乳腹胀,小便不利。
当归 白术 茯神 芍药 甘草 柴胡(各一钱) 牡丹皮 山栀(各七分)
上姜、水煎服。
逍遥散
即前方去山栀、牡丹皮。
六味丸(一名地黄丸,一名肾气丸)治肾虚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涎,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痛,腰腿痿软等症,及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或致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气、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
熟地黄(八两,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上各另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汤下。
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两。
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药也。
加减八味丸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蚀,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
加减金匮肾气丸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川牛膝 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掐碎酒拌杵膏)
上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还少丹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又治真气亏损,肌体瘦弱等症。
肉苁蓉 远志 茴香 巴戟 干山药 枸杞子 熟地黄 石菖蒲 山茱萸 牛膝 杜仲(姜制)
楮实子 五味子 白茯苓(各二两)
上各另为末,用枣肉百枚并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三服。
十补丸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炮) 五味子(各二两)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 鹿茸(制) 桂心 茯苓 泽泻(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盐汤下。
当归补血汤治血气损伤,或妄服峻剂,致气血益虚,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病多得于饥饱劳役者。
黄 (炙,一两) 当归(三钱,酒制)
上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又治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痢,心惊悸,热而自汗等症。
白芍药(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 (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熟地黄 五味子(炒) 茯苓(各七分半) 远志(五分)
上姜、枣、水煎服。
参术膏治中气虚弱,诸药不应,或因用药失宜,耗伤元气,虚症蜂起,但用此药补其中气,诸症自愈。
人参 白术(各等分)
上水煎稠汤化服之。
济阴地黄丸治足三阴亏损,虚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视物不的,或昏花、涩紧、作痛、畏明,或卒见非常之处等症。其功效与六味、还少丹相似。
五味子 麦门冬 当归 熟地黄 肉苁蓉 山茱萸 干山药 枸杞子 甘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
滋阴补肾丸治肝肾阳虚阴弱,虚火上炎,目视昏花,或至夜昏暗、紧涩。仍治六味丸所主之症。
熟地黄(三两) 牡丹皮(五钱) 生地黄(四两) 泽泻 茯苓(各二两半) 当归尾山茱萸 柴胡 五味子 干山药(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汤下。
益气聪明汤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人目光大,久服无内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黄 甘草 人参(各五钱) 升麻 葛根(各三钱) 蔓荆子(一钱五分) 芍药 黄柏(酒炒,各一钱)
上每服三钱,水煎服。
神效黄 汤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左右身麻木,或头面手臂腿脚麻木不仁者,并皆服之。如两目紧急缩小及羞明畏日,或瘾涩难开,或视物无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中如火等症。
蔓荆子(一钱) 橘红(五分) 人参(八钱) 甘草(炙) 白芍药(各一两) 黄 (二两)
上每服五钱,水煎临卧服。
助阳活血汤治眼发之后,犹有上热,白睛赤色,瘾涩难开而多眵泪等症。
蔓荆子(二分) 香白芷(三分) 柴胡 黄 甘草(炙) 当归(酒洗) 防风(各五分)
升麻(七分)
上水煎服。
芍药清肝散治眵多 燥,紧涩羞明,赤脉贯晴,脏腑秘结者。
白术 甘草 川芎 防风 荆芥 桔梗 羌活(各三分) 芍药 柴胡 前胡 薄荷 黄芩(各二分半)
山栀 知母 滑石 石膏(各二分) 大黄(四分) 芒硝(二分半)
上水煎服。
黄连天花粉丸治症同上。
黄连 菊花 川芎 薄荷(各一两) 天花粉 连翘 黄芩 栀子(各四两) 黄柏(六两)
上为末,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汤下。
连翘饮子治目赤隐涩紧小,久视昏花,迎风有泪等症。
蔓荆子 生甘草 连翘(各三分) 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