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突然间娇躯猛的一颤,下身激流奔涌,便浑身无力的倒了下来。
而此时海兰珠的香闺中,海兰珠抛开一切羞耻,屈意伺候,最后二人交颈而眠,说不出的缠绵悱恻,柔情蜜意。
第二十四卷:周边攻略之第七章:除夕晚宴(一)
晃的时间,崇祯五年就走到了尽头,这一年是大明突 步向前跨越式发展的一年,经济、军事、文化还有教育在朝廷以及地方大量资金的投入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税收收入达到了惊人的四千万银龙元,加上海洋贸易以及控制在国家手里的各关键行业的收入以及星火基金的分成收入,崇祯五年的国库总收入居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一万万银龙元,这个数据汇总到朝廷各部,惊呆了整个内阁,继而整个内阁都陷入了狂喜之中!
其实取得这样的一个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朝廷开海禁,设立海关,征收关税,朝廷在税收上一年一个样,几乎是成倍的爆炸式增 长,三百多年前的南宋仅凭江南一隅江山,税收收入就能达到一万万 贯,也就差不多相当于崇祯五年大明的税收收入,那个时候南宋朝廷已经是烂不已,还能取得如此经济成就,靠的就是商业的开放政策以及海上贸易的繁荣,而如今的大明国内已经稳定下来,疆土更是超越了北宋,国内政治面貌正在逐步改善,民心思安,政策也逐步的放开,自然而然的取得现在的成就也就不稀奇了,加上日本、欧洲等国的大量黄金白银流入大明,换取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惊人贸易顺差让大明赚取了大量的好处,有了真金白银,那自然不能挖个坑埋起来,尤其在下半年,在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形成一股投资风潮,各行各业似乎都开始了整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尝到了甜头,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 /
农业方面。在宋应星的主持下,一步一个脚印,除去受灾的府县,大明的粮食产量已经有了明显地增长,如果按照总量来计算,大明的百姓的温饱应该没有问题,甚至还有不少结余,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去年一年大明亩产高大五石的丰产田约占所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左右,大多集中湖广、四川以及江浙等地区。尤其是水稻的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居高不下的粮价一下子降了下来,而今年部分省份的免粮税已经到期,朝廷不在需要付出大量的钱银用于收购百姓手中地余粮,各地的粮仓也组建的充实了起来,间接的促进了一些与粮食有关的产业的发展,比如酿酒、制造食用醋以及生产味精等等。
工业方面,冶金方面,炼钢、炼铜技术都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钢铁产量成倍的增长。朝廷陆续的将私人开采矿山的权力收回,将大量地炼钢技术人员和工人聚拢,组建了宝钢、攀枝花两大钢铁生产集团,一南一北。牢牢的占据了全国钢铁产业的百分之七十的江山,煤炭产量也有了巨大地增长,除了用于工业生产之外,民间也开始大量使用。逐渐取代传统的柴禾和木炭,成为城镇百姓生火燃烧的主要原料,不过这种燃料收到地域的影响。关键是运输。这是一个巨大地问题。因此只能辐射一部分地区,想要在缺煤地区推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方面如纺织方面,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跨越式的增长,尤其是新地脱棉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棉籽脱去地速度,新式纺车的出 现,私人作坊到集中式地生产,从原料采集收购到生产销售慢慢的走上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品牌的产生,当然这里面也有朱影龙的一点功 劳,如果不是他的推动,后宫的那些女人们也不会想到品牌还有这么巨大的效应,这就如同商家“童叟无欺”的口碑一样,后宫成立了“相思鸟”成衣集团,凭借后宫强大的设计和领先潮流的榜样能力,一大批精美绝伦的女式服装进入大明的成衣时常,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推出数款流行款式,令无数大明女子趋之若骛,成为一种时常,朱影龙更是下旨放宽了民间对服装颜色的使用,只是在一些款式和图案上加了些限 制,民间不得擅用之外,更是在成衣服装上烧了一把火,天下女子无不把朱影龙称作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开明的皇帝!”
“相思鸟”服装品牌的成功,让那些闻到血腥味的商人们闻风而 动,紧跟着许多品牌都被树立起来什么“布谷鸟”、“啄木鸟”之类的如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霎时间大江南北的商人都有了自己的字号和商标。
教育是朱影龙十分关心的一块,尤其是启动了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改革之后,教育是重中之中,朱影龙责令教育部成了了两所直属教育部的师范学院,校址分别在北京和南京,按照新的教材模式培养教师人才
这两所学院都成为大明帝国教师的摇篮。
再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了,朝廷现在几乎要拿出国库收入的四成用于军事方面,甚至朱影龙四人还命后宫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用于武器的研制和开发,朱影龙将后世共和国的“装备一代,研制一代,设计一 代”的方针引入了大明帝国的武器研究,从空中到水下,只要是能对军事用途有帮助的人才都被笼络到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人多的好处,一个脑袋不行,就三个,三个不行,就三十个,三十个再不行,三百,三千,三万都可以!
火器这玩意,只要是国家重视,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起来那是迅猛无比,虽然局限于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缘故,太先进的火器暂时还没能够出现,但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加上朱影龙这个一知半解的枪炮知识的认知,燧发火枪慢慢的从前发向后发转变,由戴苍牵头研发的新式燧发枪不但寿命有了较大的延长,还首次采用了爆炸式点火技术,也就是说初步的完成了击发枪的研制,不过这种击发枪制造要求过高,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下,量产的难度比较大,造价也高昂,不适宜推广以及装备部队,而且子弹的制造工艺也比较复杂,没有车床的帮助下,几乎全部需要手工来完成,这种枪属于贵族枪,只能将其束之高阁,慢慢的研究它配套的量产工艺,直到蒸汽车床的问世,这种击发枪才实现了量产,不过这并不等于火器就不跟新换代了,击发枪虽然不能直接量产,但是他上面的好处技术以及零部件是可以用到现在的燧发火枪上,比如枪管的生产技术,虽然还达不到后世无缝钢管的技术指标,但已经是这个时空最先进的钢管生产工艺了,从铁管到钢管,燧发枪的寿命何止提升了一倍!枪管的长度也缩小了许多,准星的应用,射击精度以及有效射击距离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戴苍等军械专家在朱影龙的提示下,将望远镜成功研制成瞄准镜,在击发枪不能量产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狙击击发枪,得知这种枪研制成功,朱影龙欣喜若狂,得知这种枪在一定等精细火药制成的枪弹下,有效射程达五百米,虽然贵是贵了点,不过这可是为特种部队量身定做的武器,朱影龙便下旨决定小批量生产,少量装备部队,这种击发式狙击步枪将会成为战场敌人军官的噩梦!
不过这种枪的造价实在是昂贵,一杆枪的造价能造出现在使用的燧发枪氏杆,算上瞄准镜的制造,可能还要更高,因为是全部要靠手工打磨,废品率相当高,而且基本上每一支枪都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使用这一杆击发式狙击步枪,那今后他只能使用这一杆,换了别的话,他就需要重新适应,而且需要大量的子弹才能找到先前的感觉,绝对是一间十分昂贵的个人物品,按照后世的算法,培养这样一个狙击枪手,花费的费用怕是要顶的上一个飞行员了,不过就是这样也值了。
再说科技方面,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圣人都不屑,但是偏偏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一直以来儒家治国都是愚民为主,他们心目中的教化万民为己任其实就是教导老百姓如何创造财富供他们挥霍以及成就他们的名声,但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却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虽然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创造力,但在儒家这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但又欺软怕硬的压制下,虽然取得了如同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却一步一步的被扼杀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找到被茹毛饮血,凶残掠夺的欧洲人迎头赶上,他们甚至就只有几百年的封建历史,就超越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无可媲美的科技神话,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了沉重的灾难,但是从这一刻起,朱影龙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再一次重现,因此他几乎以铁腕的手段压制了儒家的反对,在内阁中单独划出了一部,科技部,专门负责资助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先进技术的推广,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星火基金资助并产于推广的那些技术发明给大明带来巨大的财富,每年回馈给国库的钱银让许多人闭上了反对的嘴巴,而朱影龙又每年拿出百分之十的收入提供给一些学者名士进行各种基础理论研究,期待着各种划时代的“定理”“定律”在大明不断的涌现,让牛顿见鬼去吧!
第二十四卷:周边攻略之第七章:除夕晚宴(二)
去的一年也是大明朝有史以来学术界争论最激烈的一 派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各大报纸、刊物成了这些牛人们战火燃烧的战场,儒家、法家、墨家、家、杂家甚至讲究清静无为的道家和因果轮回的佛家也掺和进来了,大家对朝廷新政各抒己见,欢迎的 有,责骂的也有,无声的硝烟弥漫着整个大明的学术界,加上前一阵子朱影龙对各地方反对新政的士族和清流来了一次大清洗,颇有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气势,一时间更是天下舆论哗然,延续了千余年立于朝堂之上,被历代王朝君王奉为治国之大道的儒家思想遭到了最为巨大的打击。 //
其实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儒家的一些东西能帮助他们顺化万民,让百姓心甘情愿的替自己卖命,成就自己万万人之上的无上帝王之权威,但是儒家最讲究的是仁恕孝道,偏偏这些奉为圭隶的儒家学者却是最会数典忘祖之辈,千百年来,儒家根本就是一根墙头 草,哪头强就倒向哪头,甚至不惜帮助外族祸害本族百姓!
朱影龙本来就对儒家没有多少好感,尤其是明清这个剧烈的转型 期,若不是那么多没有骨气的儒家文人卖身投靠后金,就算后金能打下整个大明,也未必能治理的好这天下,最多又是一个蒙元,最后还是灰溜溜的回到那白山黑水中过自己的日子,抑或者灰飞烟灭。
但是对于这种学术争论,朱影龙采取的是打压腐儒清流一派,大力扶持其他学术的做法,但牢牢掌控着舆论走向,对朝廷新政提出批评 的。大力欢迎,毕竟一项新政策法律出台,是要接受绝大多数人检验 的,才能定型,但是如果是诽谤和无理指责地,一律予以打压,擅自刊登这种言论的报纸和期刊的一律封杀,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对宗教信仰这一块,朱影龙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本来明朝就有一套对完善的宗教人士管理的制度。朝廷僧录寺就是管着天下道士、僧侣的最高机关,现在还监管着海外这些洋和尚传教士,对于这些洋教士,朱影龙也是非常的警惕,这些传教士并不是什么善类,尤其是许多都是宗教狂热之士,按理说,朱影龙不应该排斥这些信仰上帝的洋和尚,毕竟他生活的后世是个宗教信仰自由地时代,不过如果这些洋和尚正的是像《圣经》说的那样来帮助世人的。倒也就算了,但是这些人却对世俗的政权极其狂热,因此来大明的传教士,基本上需要经过“政审”这一关。得到僧录寺的准许传教的文书,才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区进行传教,并且不得作奸犯科,一经大明朝廷发现。将接受大明律法的制裁,这样一来,许多抱着让天父地荣光照耀东方大地。让可恶的东方猴子成为天父的奴仆的人彻底地被挡在了大明国外。当然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外国人。朱影龙还是持比较开明的态度,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除了本民族的不懈努力之外,还需要有竞争,竞争是社会进步地原动 力,大明这一潭水实在是沉寂的太久了,不仅仅需要内部机制的改革,还需要外部地刺激,更加需要新鲜地血液加入,既然是天朝,就要有天朝地海纳百川的气度,大明摆出这样一副姿态,赢得了许多在西方被天主教徒称之为“异端”地人才纷纷乘坐海船,漂洋过海,拖家带口的前来大明碰运气,一时间,西方人都把“最开明的君主”称号给了这个东方神秘大国的皇帝。
朱影龙对航海、军事方面的人才是来者不拒,即使他们这些人所学的可能跟大明的实际情形是格格不入,但大明迟早是要走出去的,因此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上各国的经济和军事情况,通过这些人,大明起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万一日后碰到了,也好有所准备,有备无患,未雨绸缪一向是朱影龙奉行的准则之一!
荷兰战败后,虽然撤出了台湾,也做出了巨额的赔偿,签订了战败赔偿协议,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却拿到了与大明贸易的权力,虽然条件看起来要比西班牙要苛刻的多,甚至触角不够长的英国和法兰西都不 如,但荷兰在远东的实力强劲,老牌子海上帝国的实力摆在那儿,虽然是近乎苛刻的合作条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十三位理事最后还是投票镖局,以七对六的微弱胜势通过了,这份协议给荷兰带来的好处自不必 说,量变引起质变,荷兰在远东的利益并没有因为退出台湾而因此减 少,反而有所加强,由于大明的强势迈向海洋,使得从日本到台湾再到南洋诸国这片海域变得更加平静,海盗几乎绝迹,贸易不断增加,双方的商船来往每次几乎都是满满的,这给荷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荷兰东印度公司经历过对大明的巨额军事赔偿后,实力开始了飞快的膨 胀,不过它现在还威胁不到大明,荷兰的对手是迅速崛起的欧洲老牌帝国英国,而现在英国也跟大明有少量的贸易往来,英王也似乎察觉到神秘的天朝上国已经开始敞开了他的大门,开始了对大明进行了频繁的接触,甚至命来大明的商队收集中国的书籍资料带回,欧洲的殖民者都开始将目光从那些非洲黑人和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的身上移到了一个传说中强大无比的国家身上。
这是一个强大的令人颤抖的国家,它的军队曾经横扫大半个欧洲,成为欧洲各国的噩梦,甚至号称无所不能的罗马教廷也最能匍匐在它的脚下,神秘而富饶的东方一项是欧洲人向往的所在。
再说一说跟大明接壤的南亚国家,老挝、暹罗、柬埔寨、泰国还有缅甸等诸国都一一的恢复了对大明的附属关系,不过朱影龙现在还腾不出精力来梳理这些小国,只要他们暂时安分守己,他也不会去动
倒是蒙古人后裔建立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却是让朱影龙 心。这个国家后来被大英帝国叩开国门,最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与其便宜因果,还不如便宜自己,不过现在鞭长莫及,西藏问题还是一个相当头疼地问题。
说道西藏问题,不能不说去了西北的左良玉,左良玉虽然不是西北军出身,不过他属下的军人都是原来西北的流民,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西北的边军。如今西北三镇早已撤并成西北军区,边军也都整编成一个巨大的集团,虽然部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人还在,因此左良玉这个辽东籍将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融入了西北军中,成为西北军中的一员。
左良玉也是一军事干才,自然知道朱影龙派他去西北军区干什么,虽然给出了两个选择,但是他能跟自己的老上司争东面的事吗?显然不能,所以他选择去了西北。而且他手下多是西北出来地兵。去西北更加是如鱼得水。
大明一朝在西藏地区设乌司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都司都属于大明的羁司,意义上属于大明的国土,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又处于高原,土地贫瘠,历来都处于完全自治的状态,而且西藏地区宗教斗阵复杂而尖锐。因为信仰的不同,常常引发教民和信仰支持者之间的流血冲突,甚至是战争。而且到了明朝末期(现在当然不是了)苯教和格鲁派(黄教)的斗争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当然这也与明朝中央政府忙于扑灭国内反对的怒火。对于差不多算是国外的战争已经无暇顾及,中央政府也是鞭长莫及没有能力干预。结果自然而然地就爆发了战争。
不过就算明朝中央政府干预,最多也就是将战争延缓几年爆发,其根本问题是得不到解决,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战争爆发的双发都缴了械,解散军队,改土归流,建立府县,将其完全纳入朝廷管辖,当 然,又有谁愿意交出手中的军队和权力,当一个无权无势,还要时刻被朝廷处处提防地顺民呢?
左良玉一到西北军区,就如同一个小石子掉入了平静的湖面,虽然并没有太大的动荡,但是还是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西藏地区被分为前藏和后藏,前藏地政治军事中心是拉萨,格鲁派的大本营,后藏的统治者是噶玛噶举派地封建主辛夏巴家庭族在后藏建立第悉藏巴•;丹迥旺波(时称藏巴汗),首府日喀则城,对格鲁派 极端仇恨,发誓要捣毁格鲁派建立地甘丹、哲蚌、争拉及札什伦布寺等寺院,与藏北部地白利土司顿月多吉结成联盟,藏巴汗很快就取得了整个藏区的统治权(似乎当时地万历皇帝已经默认了这个政权,也无力阻止它的出现),在两大军事集团的巨大压力下罗桑曲吉(后来的班禅四世)和五世**喇嘛不得不向外寻找有力可靠的盟友,他们本来想跟察哈尔蒙古部为依靠对抗藏巴汗和顿月多吉的联盟,可恨的是林丹汗改信仰红教,计划落空后,罗桑曲吉和**不得不再一次寻找新的盟友,他们选中了驻牧在新疆地区的和硕特蒙部年轻的首领图鲁虎拜。
图鲁虎拜:蒙古语天资聪明之意。顾实汗十三岁时已成和硕特部首领,才智胆略过人,武艺骑射超群。他曾率领自己的军队击败了四万多外族武装军队,于是“威名大振,所向无敌”。二十五岁时,母亲阿海敦去世,他为老母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乘机给部落百姓散发大批财物,赢得部众的拥戴。明历三十四年,和硕特蒙古与蒙古高原的喀尔喀蒙古发生了战争。这场兵之祸,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与痛苦。在这紧急关头,顾实汗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他只率领几个待卫大胆来到喀尔喀蒙古的汗张,晓谕大义,终于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方式结束了战争。由于他的威望和才智,得到了当时参与调解各方——藏传佛教格鲁派代表与蒙古诸部均有联系的东科尔活佛代表、喀尔喀各部首领等的一致尊敬,赠与“大国师”的称号。从此,图鲁拜虎便以“顾实汗”(顾实为国师之转音)闻名于世。
和硕特、准噶尔蒙古以及迁徙道俄罗斯伏尔加河畔边上的卫拉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蒙古都属于漠西蒙古部落。
罗桑曲吉的**五世的行动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但是这些都没能瞒过情报司的眼睛,几个化装成其他教派的僧人携带密信前往卫拉特,将密信亲手交给了四部卫拉特的盟主和硕特部汗王顾实汗,希望他承担起新一代持教法王的重任,拯救黄教。
卫拉特此时内部矛盾重重,吐尔扈特部已经远迁伏尔加河,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实力增强,对于作为盟主的和硕特部已经不再服膺,再加上人口的繁衍,畜群的兴旺,原有的草场已经难以承受。
正在为和硕特生计着想的顾实汗,接到四世**和五世班禅的密 信,真如久旱遇甘霖。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那青海水草丰美。还是中 原与卫拉特贸易的商业通道,有丰厚的商业利润可图,无论从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来说,出兵似乎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是万历朝或者是天启朝,顾实汗说不定就会立刻答应罗桑曲吉和五世**的请求了,但是现在大明换了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乌司藏毕竟还是名义上大明的羁都司,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如果贸贸然出 兵,就会给大明以挑起战争的借口,如果大明介入的话,那可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下,顾实汗虽然胆子很大,但还没有想到要直接与大明对抗。
第二十四卷:周边攻略之第七章:除夕晚宴(三)
良玉立功心切,想要挽回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因 龙上了一道奏折,希望朝廷能介入西藏红、黄二教的争斗,而以他目前的想法,就是扶持力量弱的黄教,将其纳入朝廷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压制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和藏巴汗,最后达到朝廷入主西藏的目的。
左良玉这种急躁冒进的想法令朱影龙很是恼火,不过这似乎也不能完全怪他,差一点站错了队,自然是要想法设法的补救,这也是人之常情,官场是个充满危机的地方,稍不留神,就会变得一无所有,因此患得患失根本就是官场的一个痼疾,而且似乎是一个医治不好的绝症。
西藏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首先是宗教信仰,这已经是非常难为中央政府了,在西藏几乎全民信佛,喇嘛僧侣不但拥有特权,地位也高于世俗的政权,而且不管是红教还是黄教,即使臣服于中央朝廷,也是不允许中央政府介入西藏的统治,宗教的权力大于政权,这就是朱影龙所不能容忍的,在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朱影龙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过早的介入,当然让左良玉去西北,并不是让他无所事事,西藏问题迟早都是要解决的,而且一定离不开武力,朱影龙的目的是让他训练出一支能适应高原作战的部队来,而不是迫不及待的现在就介入西藏的权力斗争。
因此朱影龙派人去狠狠的将左良玉训斥了一顿,纠正了他的错误,这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除夕夜,宫里到处张灯结彩,宫女、太监们忙的来回穿梭不断,人人脸上都挂着喜悦地笑容。宫里还特地的从外面请了几个著名的戏班 子,轮流表演,对宫中所有不当值的宫女、太监以及侍卫们免费开放,忙了一年的朱影龙,此时似乎也觉得清闲了下来。
如今的朱影龙可算的上是妻妾成群,儿女满堂了,从皇后到妃嫔,再到红楼中的海兰珠,朱影龙一共拥有十六位天姿国色的美人,分别给他诞下了四位皇子。八位公主,按照出生先后排列,分别是长公主徐影(皇贵妃徐如莹所出)、皇长子朱慈烺(丽贵妃熊瑚所出)、皇三子朱慈(贤贵妃田淑兰所出)、四公主朱紫云(淑妃田淑英所出)、嫡长子朱慈煌(皇后周宁所出)、嫡长公主朱梦雪(皇后周宁所出)、七公主朱觅琴(康妃泰松所出)、八公主朱惜弱(恭妃叶涟漪所出)、九公主朱晓蕊(宸妃沈芊芊所出)、十公主朱含萱(宜妃麻凤凰所 出)、十一公主朱如霜(德嫔程怀秀所出)、皇十二子朱慈炯(宁妃张嫣所出),剩下怀有身孕的有裕妃嫣红和海兰珠(后册封为静妃),一直舍不得生孩子地还有庄妃李、惠妃李瑶和顺妃林蓉。
十二个子女中,最大的是长公主徐影,今年已有七岁,最小的是皇十二子朱慈炯才三个月不到,尚在襁褓之中,其中皇长子朱慈烺五岁。皇三子朱慈也是五岁,嫡长子朱慈煌和嫡长公主朱梦雪都是四岁,其余的都是三岁、两岁。
这么一大家子人,一桌、两桌的已经容不下了。算上海兰珠和以进宫看望故主的名的大玉儿,一共添置了三个巨大的圆桌,一家子才都坐了下来,若不是孩子还小。有的还在母亲怀里,或者被奶娘带了下去单独喂食,加上裕妃嫣红和海兰珠二女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恐怕日后还要再添置一张桌子。
除夕夜是家宴。没有外人。朱影龙只将一直很照顾关心自己地刘老太妃请了过来参加这除夕家宴。
老太妃看着朱影龙这一大家子儿女,开枝散叶。那是开心的一直合不拢嘴,捏捏这个,抱抱那个,脸上笑成一朵花儿、尤其是几个会叫人的小家伙奶声奶气唤她“奶奶”,嘴甜的跟抹了油似地,疼的老太妃 “心肝宝贝”的叫个不停,开心的大洒红包和礼物。
海兰珠第一次进宫,自然是精心打扮了一番,不过碍于身份,她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反不如妹妹大玉儿来地自然。
大玉儿在宫里待过两年,自然对宫里头的事物早已熟悉,自然没有姐姐海兰珠头一遭进宫那么紧张了。
紫禁城的磅礴气势也深深震撼了这位从草原上过来地蒙古族美女,置身其中才能深深地感觉到那一个伟大民族地巨大创造力,巍峨的殿 宇,精美地布局,美轮美奂的布置,处处的体现着这个怏怏天朝大国的博大雄伟的风范。
皇宫太大了,宫殿太高了,这是海兰珠最直接的感受,在海兰珠的印象里,最大,最华丽的房子应该是盛京的汗王宫,她曾经去过一次,但盛京的汗王宫比起这紫禁城来说,却是矮小简陋的多了,这才是大国的皇城,海兰珠心中感叹不已。
想到以后自己也会住进这里,海兰珠感觉到自己有种幸福的快要晕过去的感觉。
除夕晚宴的地点被放在了乾清宫,怎么说这也是皇帝的正牌居住之所,虽然一年到头,朱影龙在乾清宫也待不了几天的时间。
虽然海兰珠并不知道皇宫里有些什么规矩,但是她身边有个知道规矩的大玉儿,因此速成了一下,至少不会闹出些什么笑话来。
朱影龙对海兰珠很是关爱,亲自跑过去将人从软轿中接了下来,然后也不管她同意不同意,径自将海兰珠温润细腻的小手抓到手中,轻声在她耳边道:“待会儿,见到皇后她们不要太过于紧张,朕就在一旁,随意些,今晚是可是好日子。”
海兰珠心中不由大定,樱唇微张,柔情款款的道:“臣妾记下 了!”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米。重檐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20米,檐角置脊兽9,七栱,栱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