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帝-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大喜之下,连忙回去将这个消息告诉诸葛清夫妇,在多尔衮地搀扶下,诸葛清老夫妇两向前走了三里路,终于到了船上老渔农说地那个地方,而人家地船已经靠岸等候他们一段时间了。

    渔船很小,三个人上去已经很勉强了,还不说船上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刚才对多尔衮喊话的老渔农,另一个则是老渔农地儿子。

    老渔农一家很是热情好客,不但拿出了船上的好酒,还取出了他们下酒的菜肴,邀请三人一起吃。

    多尔衮生在帝王之家,如何了解这民间的疾苦,要说这碗里的劣酒他以前可是一滴都喝不下,现在却是甘之如饴,还有那腌制的鱼干,味道比山珍海味差远了,现在却让他嚼的津津有味。

    三碗水酒下肚,诸葛清就跟那老渔农称兄道弟起来,那亲热劲就跟多年未见面的亲兄弟没什么两样,多尔衮心道,也许他们都是汉人,自然能一下子聊到一块去,想起自己的身份,多尔衮不仅有些黯然,这段时间,他远离权力,远离的战争,却发现自己的心前所未有的轻松惬 意,有时候他真想,做个普通人真好,简单的心情,简单的生活,只可惜自己未必能放下权力和仇恨。

    从老渔农的嘴里了解道这里是大明的宁夏卫和宁夏中卫的驻防处,西面是西宁卫和凉州卫,南面是庆阳府,东面是延安府,不过这些所谓的卫所已经被朝廷裁撤,这里到西边嘉关现在都是大明西北军区的地盘,前面一阵子裁军改革可是乱了好一阵子,杀了好些个不听王命,造反的军官,现在才算平静下来了。

    说起那杀人砍头的情形老渔夫的儿子可兴奋不已,在他的眼里这些人早就该杀了,这些当官的根本就不能算是官了,他们比土匪还可恶,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行刑那天可是人山人海,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诸葛清远离故国二十多年了,迫切的需要了解大明的现状,因此聊的十分投机,而多尔衮也抱着多了解大明的目的,听的也是津津有味,不时的还

    考一下。

    老渔农也差不多了解了诸葛清夫妇的过去,除了表示同情之外,还告诉了诸葛清夫妇一个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如果他们回去的话,有可能会拿回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祖宅和药园。

    “这是真的吗?“诸葛清激动地声音都有些颤抖了。本来只是逼的没有办法才回来,而且对失去的东西已经没了念头了,他们这次回来就像找给地方,平平静静的等死的那天,却想不到上天居然给了他希望。

    “朝廷颁布了新土地法,只要是无主的土地,只要有人提出开垦,那先在衙门报备,拿到一张准地契,有了这张地契。就可以向朝廷申请种粮以及向银行申请贷款,每年衙门都会派人核实开垦情况以及粮食产量,在三年内除了口粮,所有粮食都必须上缴国库以偿还贷款,三年之后,那这种准地契去衙门换取新的地契,在偿还了所有贷款之后,这块地就永远属于你了,每年只需要缴纳朝廷规定的税金就可以了,但是前提是这块地在三十年内不得准让或者买卖。否则朝廷立刻回收回土地,而老哥你的情况呢,如果当初强行霸占你药园的那个人还在,那么你可以去衙门直接告他。你放心好了,不要担心他会报复你,现在地朝廷正在清查吏治,如果你们的县官不理。你还可以越级上告,只要你说的都是真的,朝廷有法律。越级上告。若情况属实并不加罪。并且越级上告所有费用将都有朝廷支出,如果那个人已经死了或者被官府严打了。那么你只要有证据证明药园是他强取豪夺的,那么朝廷在确认事实之 后,药园便会发还给老哥,还会有一笔不小的补偿。”老渔农喝的满脸通红道。

    “变天了,难道真的是变天了,老天开眼了!”诸葛清激动的老泪,虽然他还不明白“银行”、“贷款”还有“严打”究竟是什么含义,但从老渔农激动胀红的脸上看出,这是好事,绝对是好事。

    多尔衮听了之后是震动不已,虽然那个什么新土地法他只听道了一点点内容,但这一点点内容将会给大明带来多大地影响,实在是无法估量,如果以他对大明的了解,这无疑是给大明国内百姓一个巨大的定心丸,土地才是百姓的根本,百姓有了土地,就有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多尔衮现在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个新土地法的全部内容,大明所施行的也是大金所需要的。

    《新土地法》地颁布是基于大明人口普查和土地清查丈量的完成这个基础,虽然朱影龙知道土地都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但具体是多少他并不知道,还有全国人口,他也只能从所知地历史中大概地了解道一个数字,这个数字都还是后人推测地,究竟是多少他还是需要的,当然不可能精确地到个人,但起码不要去臆测,经过四年的努力,清量全国土地也有了个数字,全国耕地在七百五十三万顷左右,人口七千九百四十四万,据朱影龙所知,这个时候世界人口约四亿,大明人口占了五分之一,大明平均每人占地约是10亩,这样的比例比起后世来 了,就算产量与后世比起来是十比一,这么多土地出产也能养活所有大大明百姓了,当然了这都是理想话的状态,事实上每年大明都有几十万人因为饥饿而死,而明朝末期土地兼并相当严重,虽然这之前朱影龙也想过一些办法让一些人拿出土地来,还给百姓,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而《新土地法》的出台才是治本的手段,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第一,开垦出更多的土地,让农民耕种,第二,打击并且抑制土地兼并,建立健全土地买卖制度,第三,对外扩张,获得更多的土地来缓解国内的压 力,这三条在现阶段是可行的,但第一条最大的压力就是来之财政,第二条阻力来之各大王侯贵族以及土地主,他们这些人对对土地的看重有着近乎变态的执着,当然,也不能说他们不对,但是必须要把他们非法掠夺的土地给吐出来,这也是朱影龙的设置的底线,第三条,现阶段只能小打小闹,还不到时候。

    《新土地法》规定,只要属于大明境内的,凡是无主的土地包括山川、河流都属于朝廷,属于皇帝,在今后没有朝廷的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占有或者开垦,触犯者可处二十年以下监禁的处罚。

    《新土地法》首次将土地进行了划分,规定土地了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成立国土资源司,挂靠在农业部下,掌管全国土地的使用以及管 理,全面采用新的地契,土地买卖征收高额的契约税,大力遏制土地兼并,打击私下买卖土地,今后如果土地买卖都必须得到国土资源司或者其下属国土资源衙门的批准,并加盖国土资源司的印章,否则一切土地买卖都是无效的,朝廷将不承认买卖双方的利益,私自买卖土地还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第二十三卷:改革开放之第四章:摊丁入亩(一)

    随着《新土地法》的实施,朝廷在原先的张居正改革 鞭法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以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将丁税纳入地税以及取消了士绅不当差,不纳粮这条上千年来的特权这可是一项巨大的改革,张居正当政之时尚不敢如此做法,因为这样将会把那些豪强权贵阶层都得罪光了,这些人还力量太大,不管在朝廷还是民间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能量,他这样的铁腕宰相也不敢这么做。 //

    朱影龙也很担心地方上会群起反对,毕竟这可是改变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规章制度,这里面的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张居正辛苦了二十几年,他的“一条鞭法”还不是没能彻底的施行,死后很快就被权贵豪强们一举推翻,改革也因此中断,还被鞭尸夺爵。

    朱影龙也正因为有这个担心,关于土地以及税法改革才一直拖到了现在,他跟张居正不同,张居正虽然有皇帝支持,但朝中还有反对他的大臣,皇帝的意志并不能一直代表着他的意志,因此他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走的非常艰难,而张居正的改革皇帝只是一个旁观者,不管张居正如何改革,只要能达到他想要的目的就已经可以了,皇帝并没有参与到改革中来,而皇帝自己本身又是一个意志薄弱之人,张居正死后,很快他的改革就被一帮大地主贵族阶级反对而成为历史,朱影龙的改革则不 同,他这是皇帝亲自制定并参与的,是以皇帝的意志为核心的改革,只要皇帝改革之心没有变,那改革就会持续下去。在直接的皇权镇压下,阻力会小了很多,还有,朱影龙掌握了全国地军权,他的意志就是军队的意志,所以朱影龙并不怕这些人闹,闹起来正好杀一儆百。

    法令颁布之后,过了半个月,各地纷纷都有奏折上呈朱影龙,其中一般属于秘密部门的。总的来说各地百姓反应不一,有的欢天喜地,有的将信将疑,有的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朝廷这是在开玩笑,糊弄百姓的,但是各地地地方权贵们却一下字都蔫了气,法令虽然更多的保护了他们的权益,但那要是合法的才行,背地里谁没有干过一两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些人是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少都是朝廷的在职官员以及地方上的士绅名流,他们开始串联,集会。一股“清君侧,废乱法”的声音慢慢的从地方上到京城形成。

    地方士绅贵族们知道明里与朝廷对抗那是纯粹自找倒霉,自《新土地法》颁布之后,各地的拥有大量土地地地主士绅们开始不断的辞退给自己开垦重地的佃户。这些人一朝廷要向他们征收地税和纳粮为理由,说他们不需要这么多佃户为他们种地了,这样这些佃户们失去了给地主耕地种田养活家人的工作。失去生计佃户们就在地主士绅们地煽动下把仇恨归结到朝廷颁布的《新土地法》以及新实施的“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法律之上。认为是朝廷堵了他们地活路。甚至有人还煽动造反,冲击当地衙门的事情屡屡发生。

    一份份十万火急的奏报飞速往紫禁城里呈送。但似乎都泥牛入海,没有了动静。

    身为内阁总理大臣地徐光启则是字法令颁布后一夜都没有睡过安稳觉,各地纷纷爆发地民乱差点让他以为这天下快要大乱了,可宫里面地那位主子偏偏像个没事的人似地,整天悠哉游哉的,似乎一点都不担 心。

    刑部尚书杨鹤虽然也是一脸的焦急,但心里却是极其不痛快,朝廷颁布的这两道法令可是大大的损害了他的利益,要知道真的是要按照法令上的规定执行的话,一年下来,他杨家起码少收入三千银龙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他这个一品大员的俸禄、津贴、奖金和赏赐和杂七杂八的加起来也不过如此,想起来就心疼,朝中凡是手中有庄子土地的官员都在暗中抵制这两道法令,只不过在天子脚下,他们不敢做的太过 分,而且还只能暗地来,不过这些人可是师生朋友满天下,一个煽风点火,地方上就全乱套了。

    “现在能有什么办法,各地民怨沸腾,各省官员纷纷上书朝廷废除或者暂缓施行这两道法令。”教育部的副尚书孔贞运唉声叹气道,他是圣人之后,山东曲阜孔家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了当地的一个大家 族,而且孔家在儒家的地位崇高,历代帝王对孔家也是尊崇有加,这一次收《新土地法》的影响,孔家的一些赋税上的特殊照顾怕是要被朝廷收回了。

    “可本官收到的却是恰恰相反,新法颁布后,我就收到犬子来信 说,湘西乃至湖南的百姓无不欣喜万分,他们认为朝廷颁布的新法让许多没有土地的百姓有了获得土地的机会,因为新土地法的缘故,犬子治下的没有土地的百姓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重新获得了土地,而几位大人所说的民乱不过是因为一地的土地都集中在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手 里,百姓们没有别的土地耕种,也没有

    的荒地,这些地主士绅们为了对抗朝廷新的土地法, 佃户和不明新土地法的民众造反,朝廷应该马上出兵镇压,将这些煽动民乱的士绅地主们绳之以法,然后将土地分给百姓,这样民乱立刻就会平息。”吏部尚书黄尊素不仅是东林党的领袖,又是现在的挺革派以及挺皇派,在他看来,像杨鹤这样的人心中舍不得自己那点利益,根本就没有替国家替朝廷着想,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简直就是其心可诛。

    两部法令的颁布对财政部最为有利,因为这两项改革如果推行下去的,朝廷将会增加一大笔收入,这对现在的朝廷财政来说是多多益善,而孙慎行也清楚一旦改革推行,势必会损害许多人的利益。尤其他自己也是这里面的一员,朝廷上大多官员哪一个有了钱不去置地的,这股子力量究竟有多大,没有人知道,尽管他自己并没有在乎那点利益。

    但是有一条是他们没有反对理由,那就是在颁布这两条法令之后,朱影龙下旨凡是在他名下或者是宫中妃嫔名下地皇庄、土地一切都一两条法令为准,该纳粮,该缴税的一样缴给朝廷国库。

    皇帝都以身作则了,底下的这些大臣们如果还厚着脸皮反对未免也太不给皇帝面子了。这也就是京城还平静一片,地方上却闹成一片的缘故。

    大臣之中,最能了解朱影龙心中想法的也只有孙承宗了,在他看来皇帝这一次表面上是对下面的这些民乱漠不关心,实际上内心已经动了杀机,慢慢的他在朱影龙跟前久了,那就是皇帝若是发怒,甚至暴怒,那还好,就算事情解决了。也不会死多少人,可当你一旦发现皇帝对某一件是无动于衷,甚至看不出什么端倪来,那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了。天子之怒,伏尸千里,可以想象这些人愚蠢的行为会给他们怎样的弥天大祸。

    就在内阁各部大臣们在为各地发生地民乱而愁眉不展之时,在养心殿一间漆黑的密室里。一场风暴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蜀王叔,这些日子你可过的好吗?”

    “劳皇上的挂念,老臣一切安好。”蜀王朱至匍匐的跪在朱影龙修长的背影身后三尺处。不敢抬头道。

    “这就好。朕让你留意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朱影龙缓缓的问 道。手中地折扇轻轻的折叠起来。

    “回禀皇上,经过这几个月的老臣的观察。福王地确跟外面的还有些联系,虽然老臣的遭遇与他相同,但他似乎并没有完全相信老臣。”蜀王朱至紧张的道。

    “那你都查到些什么了?”

    “老臣查到福王跟几位王爷都有联络,但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老臣却不得而知。”

    “说,都是那几位王爷?”

    “瑞王、惠王、还有桂王这三位王爷联络地最多,最近还有潞王和唐王两位王爷也有联系。”蜀王朱直忙回答道。

    “果然是蛇鼠一窝,都凑到一块了!”朱影龙冷笑道,要不是自己故意的让人开了一道口子,凭福王圈禁的待遇又怎么会能对外联系呢?

    “蜀王叔认为这几位王叔是不是都是联络感情,叙叙兄弟情谊 呢?”

    “这个,这个老臣不知道……”虽然外面天气很炎热,但这间密室是特殊制造地,四周地墙壁之中灌满了冰水,室内地温度非常的凉爽,而此时低着头地蜀王朱至额头上居然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蜀王叔真的不知道吗?”朱影龙的声音加重了三分,直把跪在地上的蜀王朱至骇的喘不过起来。

    “老臣,老臣……”刚才的细密的汗珠如今一下子变得黄豆大了,并且前后襟都湿透了。

    “蜀王叔想不想回四川呀?”

    “想,不想!”蜀王朱至一惊之下,连忙反口道。

    朱影龙嘿嘿一笑道:“朕知道你想,而且朕还可以答应你,让你风风光光的回去做你的逍遥王爷,但是呢,你必须帮朕做一件事。”

    “什么事?”相比于那还在囚禁之中落魄福王的承诺,眼前这位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帝,况且他知道那些人的是斗不过眼前这位年轻狠辣的皇帝的。

    “朕要帮朕将这些叛逆反贼一网打尽,你可做得到?”朱影龙笑着道。

    朱影龙此时的笑容在蜀王朱至的眼里可是比两把锋利的刀还要厉害,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你听好了,这次的行动代号是‘猎王’,朕在他们身边都有卧 底,而你的任务就是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他们具体起事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多少人马给朕搞清楚,现在外面世道这么乱,正是成就大业的好时 机,蜀王叔?”朱影龙长笑一声离开密室。

    剩下密室中的蜀王朱至一下子瘫倒在地,一丝力气都耗干了。

 第二十三卷:改革开放之第四章:摊丁入亩(二)

    何一项打破旧有传统和人们固定俗成认知的改革都不 带来一定的社会动乱,乱固然会让社会动荡不安,甚至会给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但乱也是一个考察人心的最好的时机,一些包藏祸心愚蠢的阴谋家们就会主动的跳出来兴风作浪,以实现他们野心的图谋。 //

    所谓的乱世出枭雄,他们个个都想自己就是那个枭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做枭雄的资格。

    起码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做枭雄是要付出代价的。

    多尔衮带着诸葛清老夫妇俩拜别老渔农一家,一路向东,进入延安府境内。

    如今的延安府与几年前是大不相同,几年前这里是流民遍地,土地荒废,今天你抢我,明天我抢你,大家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为了一口吃的,常常打个你死我活,百姓生活困苦,而现在却不一样了,虽然不曾恢复以往的繁荣,但却是生机勃勃,虽然出于炎热的盛夏,一眼望过去,一片绿色的天地中少淳朴的百姓正弯着腰,低着头在田地里辛勤的劳作着。

    虽然离开故国已经有二十多年,但多年前的记忆还如昨天一般浮现在诸葛清夫妇的脑海了,故国变了,天也变了。

    “朵尔,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夫妇逃难路过这里,这里还有前面这一片都是一片荒芜,枯草丛生,几乎没有人烟,想不到二十几年过后这里居然变成了现在这样。”诸葛清指着眼前一片绿色不禁发出感慨道。

    “老头子,这田里长的是什么呀,怎么我从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庄稼?”诸葛清的老妻诸葛氏惊讶的走到一片玉米田地,仔细端详了田地里长势喜人的玉米,没能认出是何物,惊呼道。

    “我来看看。我来看看。”听道老伴地惊呼,诸葛清顿时也觉得这田地里长的东西似乎与自己认知有些不同,忙凑了过去。

    倒是多尔衮猜到了这田地里长的是何物,只是他现在是一蒙古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又怎么会认识农作物呢,因此也只有装出一副惊奇怪异的模样对着一株玉米猛瞅。

    这时候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农民看到这在路边驻留的诸葛清三人,于是就朝他们喊了一声:“三位是什么人,到俺家地头究竟想要干什 么?”

    多尔衮闻言一愣,好在他这一路上以及习惯了汉人的礼节。忙朝那中年农民抱拳道:“这位大叔,我和我伯父最近从关外回到中原,打算落叶归根,见大叔田里长的这庄稼甚是怪异,故而驻足多看了一下。”

    那中年农民汉子黝黑的脸上顿时浮现原来如此的笑容道:“原来你们是从关外来地,怪不得会不认识我们种的这玉米,这玉米可不是我们中土之物,但可是个好东西,听说这是朝廷花了好大的代价从别的国家引进的,这东西可好了……”

    农民汉子滔滔不绝的给诸葛清三人讲述其来。那是滔滔不绝,吐沫飞溅,倒是把诸葛清夫妇听的是聚精会神,生怕会错漏一个字。

    中年农民汉子一听他们千里迢迢从关外返回中原老家。身上还没什么吃的,当即冲入玉米田地中,掰下二三十个熟的玉米棒棒,一股脑的塞给三人。倒是让他们路上煮熟了或着是烤着吃。

    多尔衮开始审视汉人地可怕之处,虽然他们总是喜欢内斗,而且还贪生怕死。但他更发现底层普通汉人的那种淳朴好客之情。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都能掏出心窝子的帮助,而且还是无私地。那个朴实的农民汉子甚至连他们三人从何处过来,要到何处去,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问,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成果送给了他们,这是他从来没有想到的。

    延安府虽然是一个府,但地处边陲,因此府城比起来还不如江南富庶之地地一个县城,不过起热闹繁华却不输与江南的县城。

    延安府的知府名叫李岩,不错,要按照历史地发展,他应该还是一个落榜地举子,后来还成为闯王李自成地军师,娶妻红娘子,但是现在的他地命运变了,不但中了进士,还成了天子门生,更是官运亨通,坐了三年的米脂县的县令之后,因为政绩卓著,一下子就被提拔登上了延安知府的位子。

    李岩倒也牢记自己在国子监朱影龙的教导,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努力的发展地方经济,上任一年来,延安府不但又开垦了一万顷的荒 地,还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业,治地的百姓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由于这里以前是流民多发之地,经过朝廷的剿抚政策之 后,许多为恶一方的土匪和士绅都被除掉,许多的被这些人霸占的土地收归朝廷,陆续的以各种方式发还给百姓,因此《新土地法》的颁布以及“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施行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相反的是百姓们听闻这两道律法的颁布和实

    加是欢欣鼓舞。

    要说这李岩这也是他命中注定的姻缘,李岩赴陕西米脂县任县令的途中,半途中遇到了一伙强人,这伙强人被官兵围追堵截,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因为他们个个身上都背负了人命血债,因此落到官府手里也是死路一条,因此就拒不投降,李岩贪恋美景,被着过强人抓住要抰官兵,这个时候红娘子蒙面从天而将,将李岩救起,并一路护送他到米脂县,后来两人居然产生感情,就这样一段佳话便流传了出来。

    后来朱影龙得知这件事后,大笑三声,并下旨封了红娘子巡检一 职,更是轰动了整个米脂县,他们的爱情故事被百姓们广为传唱。

    一路进入延安城,感受道百姓们脸上自然发出的幸福笑容,诸葛清夫妇俩对未来是充满了希望。

    而多尔衮则想到的更多是人才,能将这样一个边陲府地治理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谁不知道这边境城市最多的就是治安问题,若不是顾忌自己地身份,他真的想见一见这位年轻的父母官,看他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将这一府之地治理的如此安宁。

    诸葛清三人身上带的银子本来就不多,因此要么住便宜的客栈,实在不行就只有露宿了,因此一路走来很是辛苦,诸葛清夫妇俩都已经用上了多尔衮为他们做的拐杖了。

    在多尔衮的坚持下,他背上的那二十几斤药材一直都没有卖。现在到了延安城,他们三人的银子和包裹基本上都已经到了多尔衮地身上,要是多尔衮中途撇下老夫妇俩,诸葛清老夫妇俩还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这也足见了诸葛清夫妇对他的信任。

    而现在他们身上的银子已经差不多告罄了,那费劲艰难气力背出来的药草就有了用武之地。

    货比三家不吃亏,延安城可不止一家药铺收购药材,为了卖上一个好价钱,多筹些盘缠。多尔和诸葛清夫妇跑了延安城所有收购药材的药铺,到最后才卖了一个好的价钱,二十几斤药草卖了居然有一百五十三块银龙元另三十四铜龙元,这里是西北靠近边陲之地。新的龙元货币与传统的银两铜币还是可以互相通用并有些的流通,但是越往中原内 地,传统地银两和铜币就只有到帝国央行才可以兑换出等值的金银铜三种龙元才可是使用,因此多尔衮带着诸葛清夫妇又跑到帝国央行陕西分行在延安城内的支行将身上的银两和铜钱都换成了银、铜龙元。共得一百五十八块银龙元和六十七铜龙元,若不是那二十几斤草药里有诸葛清夫妇这二十年来积攒下来地几种珍贵的草药,也不会买到这价钱。

    有了这些钱。三个人省吃俭用回到河间府应该是够了。当然这一路上他们还是要住最便宜的旅馆或者客栈。吃的也自然是最便宜地粗茶淡饭了,诸葛清夫妇俩本来就过着清贫的日子。因此除了赶路的耗些力气外,这样地日子倒也不难过,倒是多尔衮一开始吃这粗茶淡饭倒也新鲜,可这新鲜劲一过,可就难过了,肚子里一点没有油水地日子可不是他一个大金国地贝勒爷能过得了的。

    从延安城到诸葛清老夫妇地老家河间府那可是两三千里的路程,一天走百里路,起码要走一个月,而诸葛清夫妇虽然身体还不错,但毕竟年老体衰,长时间的赶路铁定是吃不消,而且就现在他们一天才走七十八里,并且这个速度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样下去,就算走到过年也未必能回到河间府。

    摆在多尔衮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买上一辆马车,让诸葛清夫妇乘坐马车,自己当那车夫,这样日行两百里不成问题,诸葛清夫妇两也不需要用双腿赶路,又快又稳当的前往河间府。

    但是购买马车的费用可不小,尤其是马匹的价格就不是多尔衮能承受的,普通的拉车的马起码需要一百银龙元,这一路上的草料吃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收入,多尔衮身上这点钱顶多凑合买一辆最差的马车也就没了。

    如果换骡子还好一点,骡子不值钱,一半的价格。

    第二个选择,就是看延安城内那家镖局出镖,花上点前,搭个顺风车,走一步算一步,不过这样一来,多尔衮怕诸葛清老两口的身体吃不消,镖局的镖车通常都是装货,镖师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充当,一日行那个几百里路都没有问题,可诸葛清夫妇上了年纪,可禁不起折腾,若是诸葛清夫妇年轻个二三十岁到是没问题。

    选来选取,多尔衮选择了第一条,花了身上一半的钱买了一辆骡 车,因为天气炎热,因此就只买了够一天吃的干粮,第二天一早就从延安城出发上路了。

 第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