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俗眼看史记-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这一仗打的真是爽啊!韩信第一仗就立了功,众将士不得不服,这小子有两下子。
第四部分 第97节: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5)
韩信明白这次的获胜有很大一部分是李左车的建议没有被书呆子采纳,李左车是一个人才,没有人发现就埋没了。韩信想到自己的从军经历不禁一阵伤感,不行,一定不能再让人才流失了!于是他下令军中必须生擒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这下子大家不再怀疑韩信的话了,纷纷去行动活捉李左车。擒获广武君后,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广武君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李左车大惊,怎么对败军之将行如此之礼?韩信却是向他讨教攻燕、伐齐之事。一本正经,让李左车都怀疑自己的身份了!他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同你谈论国家大事岂不是折损我?〃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现在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
广武君感动死啦,反正这次失败都是成安君一意孤行造成的,我堂堂七尺男儿,连说话的地方都没有,对他那么忠诚干嘛?哼!于是,禁不住真的开始献计了:〃……成安君那人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现在将军涉西河,捉了魏王豹,又在阏与捉了夏说,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这可是头条新闻啊。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您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给小兵们放个假,安定赵地,发点抚恤金给那些孤儿,再请部下们吃点大餐,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这件事去说齐,齐肯定也吓坏了,听你的摆布,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广武君咕噜咕噜说了半天,说的韩信那个心花怒放啊。还好自己聪明,广武君能为我所用,这一仗打的更值了。灭赵之后,韩信采用李左车的建议,不费一兵一卒便说服燕王归顺。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就封张耳为赵王。
第四节我本无心,你却有意
此时,楚两边动武,一边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另一边又在荥阳围困刘邦。韩信心想,你这个项羽装什么神气,你不就是兵多吗?你那一意孤行的样子,说不定你手下那些兵将也全是草包。我就不相信我韩信吃不了你!于是与赵王张耳到赵国,行军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同时,发兵援助刘邦。可怜的刘邦,在援军还未到来之时,只得逃跑,先保住老命再说。他逃到宛、叶间,收服了英布同入成皋,好不容易有了点实力,这楚又急忙转来围攻成皋。汉三年六月,汉王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入赵军营。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了诸侯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汉王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晕!这老小子,够狠,够阴!刘邦就这样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赵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通要继续进攻,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第四部分 第98节: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6)
当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闻讯遣龙且率二十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没有理会,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河进击。这时韩信命人掘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此时,项羽惊慌了,没想到当初在他旗下一个小卒居然给他这么大的威胁,真是肠子都悔青了,不,悔疼了。好歹原来是自己的牌,怎么没有发现这个人的才能。刘邦之所以横行到现在,还不是因为韩信吗?真是便宜了那个没用的混蛋。于是,项羽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韩信当场拒绝。怎么可能呢!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怎么可以以怨报德!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你傻啊!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当过痞子,却没有染上有奶便是娘的作风,属于黑社会老大类型,讲义气:〃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刘邦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市井痞子会有如此之忠心。这个韩信确实够傻,在那个乱世,人人争权夺利,知遇之恩又算得了什么!刘邦的小人之心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怎么就不知道呢!这武将到了生活里,脑瓜子就转不起来啦。
这时候,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是个狡猾的狐狸,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其实韩信这样做也是出于实际考虑,但是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又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但是又想到汉军处境不利,又不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对他好一些,使他自守一方,要想收拾他,以后再说吧,等到我打败了项羽,收拾他韩信,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韩信哪里知道,他一片忠心,在刘邦这里开始变质了。哎,果然小人之心总是容易度君子之腹啊。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
对付楚国,刘邦知道他只有好好的利用韩信,那就以利诱之。于是,刘邦听从老K红心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由韩信指挥此战,韩信这呆将,把智商都用去打仗啦。以为自己的忠心获得了承认,刘邦封王是为了奖赏他呢。于是作战更有动力,更为卖力,简直可以褒奖为十大杰出青年。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退兵。
第四部分 第99节: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7)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后来成为大汉的国歌,刘邦先生登基后经常自个唱着唱着就乐坏了),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这歌唱一遍两遍,还能当流行歌曲听听,唱多了呀,简直催命。楚军士卒听了都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刭而死。死前还写了首歌,有美女妻子伴舞,然后徇情。这结局,真是充满了莎士比亚的罗曼蒂克的味道。这著名的垓下之战,还不是韩信的功劳大。可是刘邦还至定陶后,居然立即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韩信方才大悟,这个主子更不好惹。虽然,后来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但是谁都看的出来刘邦的用意,韩信心中开始怨恨。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韩信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奸人暗中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可是韩信却一点都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才知道刘邦的用意,他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后悔莫及,钟离昧与他的交情不浅,居然就为了这事情死了。韩信为了自己的命运前途,只得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心痛不已,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刘邦他心里有数着呢!当初是要利用韩信对付项羽,现在项羽没有了,留下这个能人,这简直是悬在自己床上的一把刀,睡觉睡得都不安稳?赶紧得慢慢削弱他的势力才是。韩信心凉了,我本无心,你却有意。我忠心向汉,本没有一丝一毫反意,我打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还不是为了汉。刘邦真是丧尽天良!可怜韩信知道得也太晚了!
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辛酸不已哪,想当初自己叱咤风云的时候,怎么如今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在他俩看来,那些将军无论在沙场征战,还是出谋划策,都各有长处或短处。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10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这一下刘邦受不住了,勉强笑了笑说:〃既然是越多越好,你为什么始终在我的手下呢?〃韩信从刘邦笑的神态中观察,猛然悟出了自己无意中刺伤了皇帝的虚荣心。他赶忙巧妙地回答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擅长指挥将领,这就是我始终在你手下的原因。况且您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哪是我们这些人所能比拟的?〃刘邦又笑了,韩信哪韩信,你最终只不过是我手里的一个棋子。
第四部分 第100节: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8)
第五节杀的就是你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二人絮絮叨叨半天,韩信突然神秘起来,命左右人撤去,拉着陈豨的手唉声叹气:〃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是韩信忠诚的部下之一,他知道韩信心中有诸多不愉快,于是当即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知道你所管辖的是什么地方吗?这地方有多重要吗?那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是个军事要地。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你去了那里之后,肯定会有人告你谋反。一次告你,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到时候,你就被逼到墙角,不反也得反了。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韩信这下子聪明起来了,利用陈豨,再加上自己的力量,一定要改变自己这种受辱的地位。
后来,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
吕后是何等人,她可比她没出息的老公牛逼多了!这韩信我一开始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居然心存谋反之心。她想到韩信旧部众多,如果直接杀掉韩信,肯定会引起大乱。皇帝又不在,这可如何是好呢!她便赶紧把萧何召进宫来,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萧何这个主意可以说是卑劣之极了!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把韩信引上了绝路。带韩信走上发达之路的是他,把韩信逼上死路的也是他,估计韩信到死也想不通,萧何在他生命里,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萧何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祝贺。韩信不知道是计,他也不知道前线的军事机密,再说了萧何对自己有恩,他一直把萧何当成自己一生的知己,他的话焉能不信!他就说:〃我是想去的,但是我一直生病,长久不上朝了,现在去不好吧!〃萧何说,虽疾强入贺,你虽然有病,但是你还是勉为其难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这个实在是推托不过,勉勉强强就来到长乐宫。当时汉王朝的宫殿有两座,一个叫未央宫,就是皇帝住的。一个是长乐宫,就是皇后住的。因为是吕后在主政,所以来到长乐宫。一进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很多的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起来了。吕后也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当机立断,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遗幸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杀光。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一个战功显赫,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最终也没有逃脱〃功臣末路断头路〃的悲剧。
第四部分 第101节:李广:这个将军太委屈(1)
第十七章李广:这个将军太委屈
李广,外号〃飞将军〃,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军,也是出了名的神射手。那〃飞将军〃的名号还是匈奴人给取的,因为听起来挺酷的,李广也乐意别人这么叫他。于是,这个名号就流传开来。
别看他外号挺酷,人本身长得可一点儿也不酷。司马迁说:〃李广看起来就像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不怎么喜欢说话。堂堂一个大将军,还给人一种害羞腼腆的感觉。〃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与匈奴作战了七十多次,为李家争了不少光,也为西汉王朝扬了不少威。无论是人品、声名还是战绩,都不在他人之下!但是他终身都没有得到封爵,所以有诗云:〃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最后,李广这位〃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寿终正寝,而是死在了自己手里。他不是神经脆弱的文人,一代名将,又何以自寻短见呢?
第一节转世后羿,一箭成名
李广出生在一个武艺高强的习箭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射箭。除了家庭教育环境不错之外,李广的身体素质也很过硬。且看他眼如鹫鹰,臂长如猿,身材高大,天生就是习武的材料。因此,把祖上流传下来的绝技发扬光大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广的肩上。其实,在李广之前,李氏家族一直都没有出过什么十分冒尖的人物。他的祖先中,可以叫得响的就是李信了。李信是战国末年的秦国大将军,当年他可是个追捕高手,后来退役了,就带着一家老小由陕西省兴平县迁到了甘肃省的秦安地区,并在那儿扎下了根,从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特别有名的陇西李氏。李广便出生在陇西,成为了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之一。
很多人的成名,最开始都源于他在某一领域的兴趣。李广也是这样,他很喜欢射箭。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和自己的同伴们一起外出打猎。忽然,李广看见草丛中隐隐约约有一个东西很像老虎,便迅速地拔箭射去,只觉得那箭已经击中了目标。可这只老虎也太奇怪了,被射中了也不吭一声。等到李广一行人走近一看,才发现那只老虎原来是块石头,而李广射出的箭竟然直直的插在了〃老虎〃背上。
围观的人都拍手称奇,惊叹声四起,因为箭头都射进石头里去了。大家都说:〃李兄真是转世后羿啊!趁着现在的好景致,就再给我们表演一次你的绝技吧,也让我们开开眼界啊。〃李广推托不过,就憋足了劲、拉满了弓,向那块石头射出手中的箭。可李广一次又一次地拉开弓向石头射去,却始终没能把箭头射进石头里。李广笑着说:〃本来我以为这块石头是只老虎,所以很想一箭把它射死。可现在这块石头在我眼中只是块石头而已,我在石头面前完全失去了在老虎面前的紧迫感、危机感。看来只有到了真正危机的时刻,上天才会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才能发挥出全部的潜能来。像我现在这般去刻意追求射击的效果,反而是达不到的。〃
射就射不到吧,还说了这么一通漂亮话。念在李广是个忠厚老实的家伙,我们姑且相信这话说得实诚。不管怎么样吧,因为这神奇的一箭,李广声名鹊起,成为了许多人追捧的对象,致使射箭成为了当时一项极为时尚的运动。
成名以后的李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家里聚集了许多爱好射箭的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比赛,共同切磋武艺。他们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就是在远处竖起带环的木板,谁射中的环数高谁就获胜,输了的就罚酒一杯。这可是典型的寓教于乐。就像李广常说的:〃输赢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李广经常在全国各地跑。每到一处,他都要询问当地的人:〃这里有没有老虎?〃要是听说有老虎,他就会立即背起长弓去会会老虎大王。有一次,在驻守右北平的时候,李广得知那里的山中有很厉害的老虎,便很兴奋,连跑带跳地进了山,欲射杀老虎。就在这次猎虎行动中,李广跟老虎离得很近,还没能一次解决战斗。当时的场面,那叫一个扣人心悬。只见老虎一发威,猛地朝李广扑去,把他给抓伤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李广终于抓住了机会,一箭把老虎射死了。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代李大将军向大家说明一下:都二十一世纪了,大家可要爱护好动物,特别是老虎兄弟,别再射杀它们了。
大家都知道,李广的箭术高超,在当时是无人能敌的。即便是他的子孙或者是他的学徒,都没有能超过他的。青出于蓝怎么还劣于蓝呢?难道李广没把全部的技巧教给学生,自己还留了一手?错!若是令人高山仰止,实在是因为他太有本事了,再加上他的武德好得没法说,决不至于遭此猜忌。
怎么说他有德行呢?就看他怎么和上下级相处的。他好歹也是个将军,很有身份的人,但从来不摆官架子,而且喜欢和底下的将士们打成一片,吃的,住的都和将士们一样,决不搞特殊化。特别是在遇到缺粮少水的危机时刻,他总是等到将士们吃饱喝足了,才考虑自己的。否则,自己是粒米不进、滴水不沾的。也许有人会说,这表面上的功夫谁不会做?他回到家照样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呀。但是,碰到荣誉问题,谁有李广大方?他常把自己得到的奖赏分给将士们。在李广看来,功劳都是将士们打下的,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就这样,李广爱护他的将士,将士们也爱戴他们的将军,乐意为李广卖命。
第四部分 第102节:李广:这个将军太委屈(2)
可以说,李广治军的办法也是很人性化的。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他总是为将士们着想,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待遇。比如他的部队要是到了沙漠地带,他就会下令寻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驻扎下来。要是到了休战的时候,他给将士们的自由空间也很大。这种作风和当时的另一位汉朝大将军程不识背道而驰。程不识管理军队那叫一个严厉,战士们都不大喜欢他,而都倾心于李广。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外打仗,有时候要的就是严厉。司马光都说:〃带兵不要学李广。〃在他看来,学习程不识,即使打不了胜仗,也可以保证不败。而学习李广则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李广还有一个特点值得商榷,那就是他的射击方法很奇怪。当目标距离不够近或者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他决不放箭。他的原则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可有几次,他的部队也因为这一要求,导致与敌人的距离靠得太近,射箭的优势反倒没能发挥出来。
第二节玩的就是心跳
公元前166年,匈奴人大举入侵萧关。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前线去,抗击匈奴!〃李广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报名参了军,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说清白人家,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职业歧视现象特别严重,像医生、商人、手工业者等等都不算是清白人家。
李广在这场阻击匈奴人的战争中,凭借着自己能骑善射的本领,冲锋陷阵,杀死了许多敌人。因为表现突出,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汉文帝封他为汉中郎,也就是皇帝的侍从,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镖。根据历史记载,这时,李广的年收入估计达到了800石粮食,折算下来就是96000斤粮食,要是换成钱估计也不少。
做了汉中郎以后,李广有机会经常跟随汉文帝出行,学到了不少东西。李广时常为文帝抵御敌人、博杀猛兽。这些汉文帝都看在眼里,甚至忍不住发出感叹:〃人才啊!只可惜,你生不逢时啊!假如你出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凭你的本事,封个拥有万户的侯爵都不算什么。〃文帝要说的也许还有一句,那就是〃时势造英雄〃,我文帝时期不是乱世,没有你李广英雄的用武之地啊。
李广一生对匈奴作战七十余次,虽然史记只讲到其中的六次,但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足以显现出李广的作战风格:与众不同,出奇制胜。其中有著名的三大战役:上郡追击战、雁门关战役及右北关战役。
公元前144年,李广被任命为上郡太守,全权负责上郡的大小事务。李广刚到任不久,匈奴人就发动了对上郡的大规模袭击。匈奴人的这一行动好像在说:〃新来的好欺负,得给他个下马威。〃匈奴人不知道,这李广可是出了名的难缠的主儿,在他身上别想讨得半点便宜。
战争爆发后不久,汉景帝派出了他的钦差大臣——一名对军事一窍不通又没一点男子汉气概的太监,到李广军中学习军事。打着〃学习李广同志奋力作战的大无畏精神,争取在祖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广泛的危机意识,全民动员起来,抗击匈奴〃的名号。其实,学习是假,监视李广的工作才是真。
这位太监来到军营后,也不好好呆着,更别提认真学习了。他老是带着十几个骑兵一起比赛骑马,跟现在的飙车差不多。就在他们玩刺激的时候,碰上了三个匈奴人。他们便以为人家人少好欺负。谁想,那三个匈奴人那么厉害,十几个骑兵都被打趴下了,而匈奴人却毫发无损。那太监也受了伤,见势头不利,便抱头鼠窜,逃回了军营,向李广告状。
听了太监的一番叙述,李广断言:〃那三个人肯定是匈奴的射雕手!几个小子就敢跑到我李广的地盘来撒野,真是活腻了,今天我就叫他们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所谓射雕手也就是狙击手的前身。随即,李广带着一百人的骑兵小分队,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狙击手。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马,全凭脚力行走。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大约追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兵分两路,进行包抄。发现目标后,李广示意手下别动,自己亲自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