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仕途-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他地打算,奸诈,实在是奸诈!此君已经深到军阀的精髓山高皇帝远,些须小事,你能管鸟?就算你要攻击俺,可是官家那里还对俺有愧疚呢。再说他可是答应了自己,有五年之约呢!一个皇帝,肯定不会食言,任你再得宠信,那难以让皇帝做出损身份之事。真是先见之明啊,让官家立下字据,白纸黑字。想赖都赖不掉!

    沈欢只话了三天地时日,就把文章写好。交给欧阳发,又因得对方特意上门来讨论,最后才满意而去。未己,他地事业终于要开始了新的篇章。

    大宋熙宁二年六月二十日,是一个特别地日子。这一天,世界上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开始发行。这一日,对后世地影响来说,甚至比《文艺》杂志发行的那一天还要重要!

    报纸叫《海州日报》。还是沈欢亲自题的名字,当然,名字也是他的想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绩题材呀。只要把报纸卖出去,有谁还不知道这个海州呢?关注这个海州,不也就是关注他这个海州知州么!他现在已经把一切能利用得上的事物都利用了。无他。就是为了尽快完成心中地建设愿望而已!

    第一份《海州日报》,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筹备。终于具备了后世的新闻素材。报纸的纸张相当于四张文艺杂志那般大,这已经是现时印刷机器的极限了。正反两面都能印刷文字。容量大概能载一万二两字。因为纸张是特制,虽然没有后世新闻纸那般高明,厚了许多,可至少两面文字都没有浸透过去,算是比较成功了。

    这份报纸有四个版面,第一版面就是沈欢写就的创办这份报纸的宗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闻”的概念。这序文中,他着重讲到了报纸创始人欧阳发的努力,另外点名表扬那几位编辑,末了还扯上周季这位销售者,毕竟发行也很重要嘛。沈欢说他为了报纸地扩大,兢兢业业,直到瘦了十斤其实周季是很乐意的,直当减肥,他身体的规模,已经让走路都觉得累赘了。

    序文里他强调报纸只是娱乐消遣,并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他心目中的舆论监督,当然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来,不然御史们就要奏他了:有了你地报纸,让俺地还做什么!避重就轻地说法,是沈欢经过深思熟虑谋定的。以后出了问题,也可以撇清:我开始办报只是为了娱乐大众,现在给他们乱搞,做了他用,出了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在官场,在意地不就是一个说法么?

    说归说,具体报怎么用,还不是由他说了算么!经过这次贬谪事件,不得不说,沈欢做事越来越功利了,也越来越有层次了。对于身在官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至少能很好地保存自己。

    在这篇皆大欢喜地序文中,报纸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一版面的一半内容,另一般用来介绍新闻出版的规矩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都有条例在管着;而且这一大堆条例,还都是盖了皇印的,有着朝廷的威严。这也算得上一个撇清,我按规矩做事了,你再来找事,那就是对官家的不敬了;还有就是对后来人的警告:我是按规矩做的,如果你们不按理出牌,出了事不要怨,更与首倡者无关,因为你们不按规矩做,死了活该!

    正面的另一个版面就是正式的新闻了。新闻这个新的概念开始有形象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令大家吃惊的是,这些“新闻”,既然是半古半白的文章,只要上过几年私塾,认得几个字,就能大致看得明白。报纸一天一章,便宜呀,只要三文钱,一碗面的价格而已,对于百姓来说,也不贵,因为他们贪新鲜,或者听人说得好,就卖下来看看,反正能看懂一些。至于看不懂的,也行,大家都是嘴长之人,你看得懂,新奇之下,最要吹嘘,那好,我等就是你的最佳听众了,还不快快说来!

    可以说,《海州日报》的第一期是极其成功的,因为周季手段高超,听从了沈欢的建议,找了不少孤儿帮忙叫卖,海州四县,县城或者集镇,一下字多了不少叫卖报纸的童子。孤儿乞儿本来就可怜,现在给他们一份工,把报纸卖了,上交钱数,可以得到一天的伙食,简直是活菩萨啊!至少,这一刻,周大善人在他们眼里,与庙里的那蹲弥勒佛差不多!

    与很多人一样,海州通判姜谦拿到这份期待日久的《海州日报》的时候,也是惊奇加欣喜的。他读得比任何人都仔细,因为上面有着新任知州的重要文章!说不定上面就有他将来的施政纲领呢!姜谦很期待很仔细地阅读……

 第二百○四章 矛盾论

    《海州日报》既然敢称自己是新闻,当然要有新闻的素材。/ //第一版除了规则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新闻事件了,也可以说是故事。

    对于这点,通判姜谦既是满意又有不满。满意的是这第一篇新闻与他有关,就是前些时候他审的那件孝子偷盗的案件,也给登在第一期的报纸上了。上面通过记述的笔法,把他破案的始末都详细记载下来,颇有情趣。末了才赞他英明开通,有明官之材;还有就是发了一通评论,教育了海州百姓。

    作为衣事无忧的大官员,最注重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名么!姜谦深信,凭着《海州日报》的发行,他这一件事,肯定会让全海州甚至全大宋都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物。作为官员,其正之名得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满意得紧啊,姜谦捧着报纸的时候,手都颤抖了,心里激动得恨不得大吼一声。

    至于令他不满意的就是新闻的文法,用的是白话,通俗到了极点!作为一个通过正正经经科考一路走上来的文官,对于这种笔法,自是不屑的,甚至认为有辱斯文了。因此他一边看的时候,又一边皱眉。最后还发现这篇文章竟然还是大名鼎鼎的编辑欧阳发的著作。这就令姜谦大是震惊了,作为一代文豪欧阳永叔的亲传儿子,竟然不怕耻笑,甘愿白话为文,这是多么令人疑惑的事!

    好在末了欧阳发对此有解释,说报纸本来就是给百姓消遣娱乐的东西,若为古文,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意。再说白话更适合对百姓教化,深入浅出,实在是教化的最好利器。人家都抬出教化来做幌子了,姜谦没有办法,仔细一想。觉得也大有道理,就不深究了。

    关于自己的这篇新闻之后,就是一些关于海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得颇为仔细,还特地提到了海湾,既说它的隐患。也说他是资源。期待新任知州对它地开发与处置。看到这里,姜谦心里一动,浮现起沈欢那一脸的稳重,联想到欧阳发与沈欢的关系,莫不是新任知州打算从海州的海湾下手?

    怀着疑问,新闻看完了,翻过另一面,几个大字赫然入目:矛盾论。再一看著者。正是沈欢的大名。又是这位才子的文章?姜谦顿时来了兴趣,人也严肃许多,仔细地看下去。

    这是一篇名为《矛盾论》地策论,暂时只有一两千字。开篇就是一则小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攻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是法家《韩非子》上地一则小故事,姜谦虽然是儒家文人。却也知道。平时读之,也觉得颇是滑稽,以为卖着可笑。

    沈欢当然不会之引用来做笑话,在《矛盾论》里,他说:“矛盾之说。由此而出。韩非子结而论曰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然吾曰可立也。矛盾皆是军事之物。若以矛不攻,以其之利。亦可化而为盾,守之离弃也;持盾为攻。****以其之坚,亦是矛之功也!譬如大事,春生冬死,冬死春又生,可立千年。矛盾乎?故曰天下万物,莫不矛盾也!”

    “天下万物,莫不矛盾。”这是沈欢明确提出的结论,当然,这种结论在后世那是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这个时代,就让人震撼了。姜谦想不到一则平常看似笑话的矛盾之论,在这里,却给沈欢一通比喻,成了一个令人看似难以接受又有点平常的结论。

    矛盾之论,说白了就是运动与对立同意,还有就是辨证。

    这样沈欢就不能不把《老子》抬出来作为遮羞布。先是运动,他就明确赞扬了《老子》里的那句话:“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都是根据“道”的规律生长,以“德”的形态呈现的;在运动中外界地物力冲击它,内应的器力成全它。所以运动中的万物都以“道”的规律为尊,同时又以“德”的表现为贵。这些东西都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界形成的。“道”包涵着万物生命循环的过程:出生由它、培养由它、成长由它、发育由它、生殖由它、消亡由它、孕育由它、重生由它。万物的寿命是可以获得而不可能永久;成长各阶段地生命状态也有限度不可能一直保留;即使能达到最强盛的境界,也不可能从此成为永久的主宰。这就是自然界所以能繁荣昌盛永葆青春的道理。天下是有起源的地方地,那里就是天下地母亲。既然找到了它的母亲,就可以从那里知道它地儿子;再反过来保护好它的母亲,即使没有了现在地身体,天下的生命还是永恒不息的。

    解释了老子之后,沈欢不无深意地说:“万物皆动也,故曰人不可两次同入一河;万物皆动,故治法不可一概而论。”这很明显地让人联想到他是在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了。这时候,新法在整个大宋天下都闹得沸沸扬扬了,抵抗者有之,赞成者有之。然而沈欢形象地以河为比喻,却有发聋振聩之势。至少看到这里,姜谦是心里一动的,一时也恍惚了。可以肯定,不少与他一样的文人士子看了之后,也该与他一样的神色。

    在《矛盾论》里,谈完运动,就该到对立同意了。这次更不能不说《老子》里的那句著名的论断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最后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来解释这种对立同意。

    末了沈欢大声宣称这是老子为了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种种解释之后,沈欢说:“事件矛盾之物,因时而边,可曰辨证。”

    第一次站在辨证法的高度评价了《老子》。前人治老子,基本上都是从字面上注释而已。至多就提出自己对那句话地见解。若说把他们都统一为一个系统,还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以辨证作为统一的。

    无论信服与否,不可否认,单是这一点,就比很多人都要厉害许多了。姜谦看到这里,就叹道:“于此已可为治《老子》大家矣!”

    在《矛盾论》里,末了的时候,沈欢又还把矛盾的观点与之前《唯物论》的唯实际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前几百年在世人眼前展现了后世最光辉灿烂地哲学观点唯物辨证!

    其实他肯长篇大论。除了要趁机开阔世人地眼光与思想外,最大的作用就是以此作为点醒世人的观点,以此作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与方法。王安石一方强硬的变法,已经深深触动了沈欢的底线也难怪他如此卖力要攻击新法的思想主张,连自己都都海边钓鱼了。破罐子摔破。还有什么不敢说的呢?

    《矛盾论》是很长地,洋洋洒洒。一万多一点的字。报纸容量小,不可能登一次就完了。提了沈欢的意见。欧阳发做了一个系列,把文章分了差不多十期来连载。别人不知道,那么多期下来,海州通判已经成为《海州日报》的忠实读者,几乎也给沈欢的理论洗了一次脑。

    沈欢提出的“唯物辨证”当然不能与后世的那种方法相比,很多地方不得不委屈于古代的实情,做了妥协,没有后世的那般激烈与绝对了。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这是一种方法论,认清世事,非靠它不可。何况辨证里的量的问题,正是苟合了儒家的“中庸”,不偏不颇,注意尺度,也是儒家的风范!何况儒家孔圣人不言“乱力怪神”地,因此很多开明士子,一下子就接受了这种理论。至少心里对待事物,有了一把标尺。

    到《矛盾论》刊载完毕,已经是七月初了。《海州》日报也发了十期,单是在海州,就能每期卖上五千份,实在是火暴得很。十天地工夫,也足够周季把报纸卖到扬州江宁等地方了。按照沈欢的吩咐,对于北上地报纸,暂时拖一阵子,最后能在七月底再把报纸北上攻城略地。

    报纸一转入正规,自有欧阳发等人在处理,也就与沈欢没多大关系了。他现在要转过心思,一心投入到建设海州的大业上来。

    “云飞兄,小弟接待你办地事都妥当了么?”在知州府衙,沈欢坐在大厅上,与周季一同商议大事。

    周季坐在对面,他刚从外面来,气还没喘平,喝下一杯茶后,稍稍平复了心情,道:“子贤,你问的是什么事?印刷机的公布事宜?”

    “云飞兄,你消遣小弟不成?印刷机不是说好年底再公布吗?时间长得紧,小弟一点都不担心你会通知不到位。*小弟问的是即将要在海州经营的事物!”

    “哦,子贤,是问作坊建得怎么样了?”

    “正是!”

    “这个子贤可以放心!”周季又大拍胸脯了,“论到督促建设作坊之类的东西,周某最拿手了。看看开封那么多作坊都在周某手上建起,可知此言不虚!”

    妈的!沈欢低吼了一声。当年与周季结识,就知道他很能吹嘘。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也事业有成了。在众多吹嘘之中,一点没学会谦虚,反而变本加厉,成为自己也能吹嘘自己了。与人说话,三句有两句是“周某人怎么怎么”的话,令人好笑又无奈。

    “那做到什么程度了?”沈欢无奈地问。

    “已经物色好地址,卖好地。开始在做需要的建设了!”

    “大概如何可投入生产?”

    “八月吧。”

    “八月……”沈欢沉吟片刻,“八月也差不多,到产出来,应该到八月底了,到时汛期已过,也可以用来建设海坝!海州海患说大不大。然而每年海潮冲击海岸。加上海风激烈,也容易造成海边百姓的伤亡损失。我都东海两县看过了,海边渔民,靠海吃海,一边捕鱼,一边种些东西在海边,一旦成灾,不给大灾伤死。也要在灾后给饿死!不能不防啊,现在好了,我们带来了好东西,只待成产,就可以使用了!”

    周季倒是苦了脸色:“子贤,若修海坝,怎么说也要花去十万贯钱。海州的赋税不可能都拿来整理,看来你是准备从自家的腰包掏出去了。这可是十万贯呀,相当于我等一人多年的积累了!”

    “又肉痛了?”沈欢呵呵笑道。

    “十万贯啊。无偿献出去,等于去了我等带来海州家财的一半!”周季又是感叹又是伤感,“也只有子贤你也能如此不动声色。”

    沈欢笑道:“银子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知道人生最痛苦地事是什么吗?那就是人死了却还没有把钱都花完!若是你痛惜。这十万贯就当是小弟的吧。你那份不要动!”

    “那怎么行!”周季嚷道,“你我多年共进共退。没道理有事只要你自己抗。好吧,那十万贯就算我俩一人一半吧。大家还各有五万贯的资本。子贤。你可要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五万贯生出更多到钱财来啊。周某全身身家,都拿来了。一旦失败,估计我只能要饭去了!”

    “放心,自会让你的资财升了不止十倍。在这里,小弟有信心呢!”沈欢也颇是感动,周季贪财那更多是性格使然,然而说到正义与义气,还是不落人后的。*

    周季一副相信你的模样,大是点头。

    沈欢突然又道:“云飞兄,知道小弟为何要自负钱财去修海坝吗?”

    “不是为了政绩?”

    沈欢嗤道:“这算什么政绩!在上面人看来,只出钱,不收入地事,都不算政绩。名声这东西,在官场上,一旦一个人达到一定地地位,就不大起作用了。要想得到重用,更大是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我们的官家啊,都块为财政烦死了,要想他看重,那就是使出手段来做更多的收入!”

    “那你这是……”

    沈欢又叹道:“算是为更大的政绩在抛砖引玉吧!云飞兄,你觉得这用来建筑海坝的事物如何?”

    周季立即说道:“当然是好东西!用来建筑,再好不过了。特别是在修路方面,更是利器!”

    “是啊,利器。可也是希奇的东西,你也知道,对于陌生的东西,一般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你就是再好,也不一定卖得出去!因此小弟想出了自愿献出去建筑海坝地法子……”

    “哦,周某明白了!”周季哇哇大叫,“子贤,这就是你所说的广告投入?等海坝建成,众人看在眼里,知道了这东西的好处,口口相传,算是免费给我等做了一次广告。其他人看到功效,当然会来购买了!”

    “正是此理!”沈欢笑道,“正如你所说,此物用来修路更佳。小弟之所以谋划要用十万贯,其实海坝是花不了那么多的。只需择几次低洼处修筑便可,仔细一算,五万贯可也。余下的用来修路。小弟打算把东海县到海州城的那条路翻新,用上我等材料,让世人惊叹一下!”

    周季顿时脸都兴奋得红了:“周某恨不得现在就走在那条新的路上!不过子贤,为什么先修到东海县的,若按利益,可修沭阳的嘛,那里更靠近扬州等地,有利交通!”

    “这个嘛……小弟自有妙用!”沈欢大卖关子,“等有了资财,别说一县两县,就是直接把路修到扬州。那也在所不惜!”

    “子贤好志气!”周季哈哈笑道:“若真是这样,马车来回扬州,一日可也。那真是妙事啊!这东西,真是好极了!”

    “是啊,好东西!”沈欢有点傻笑了,“水泥。真是好东西!”

    水泥?不错。正是这个穿越人士必备地利器!水泥这东西,在后世普通得再普通不过,但在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却是一种大杀器!大杀四方的利器!

    奈何沈欢在后世是文科出身,非理工人士。你要他直接去造成水泥这东西,无疑让他去登天其实要登天,造个大号的孔明灯,还是知道原理的。至于这水泥。他农村出身,只稍稍听过是石灰石与粘土等物烧制而成。^^^^至于怎么烧,比例是多少,那就瞎眼了。

    不过他总是深信古代人民地智慧也是无穷地。特别是完善了四大发明其中三大的宋代人民,更有着无上地智慧。于是,能者多牢吧。他花了巨资,与周季召集了数百工匠,成了一个研究所,专门从事一些希奇古怪的研究。其中方向有沈欢给他们地指示。也有他们自己地本意。

    像印刷机吧。在他们地努力下,印刷速度越来越快;像印刷这报纸的大号印刷机,也是他们鼓捣出来的。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得到沈欢的指示,也完善了不少事物。像蒸酒与制茶。都为沈欢与周季获得了无限的利益。获得之后。反过去又投入到研究之中,循环往复。一来一去,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所已经大得像个庞然大物了。

    水泥的制法,也是他们成功地例证之一。说到水泥,沈欢当然知道这东西好得离谱,没道理放过,创立研究所之时就写了清单,水泥就是其中工匠的研究方向之一。有了材料的选择,经过一两年的摸索,终于给这些优秀的工件找出一个烧制的法子。一年前,水泥就已经成功研制了。

    当听到水泥出来的时候,沈欢那个激动,恨不得上青天去吼几声。去看过之后,发现虽然与后世的精品水泥相差甚远,不过已经有了水泥的雏形,至少在坚固方面,已经有了水泥地特性。为此沈欢大是奖励了发现水泥的几人,最后把此法压了下来,没有在开封就投入产出,而是让这些工匠再深入研究,提高水泥的品质。

    这次来海州,带了不少工匠,其中就有水泥制作的工匠们。正如周季所说,好东西,就要卖出去。建筑海坝与修路,都算是为水泥做的广告。其中对象,当然是各州府县,政府采购,才是稳固之道。

    这此出行,沈欢总算见识到了古代泥路地景况。一路行来,漫天黄尘,呛人欲呕;一旦下雨,泥淖不堪,更是令人厌烦。有了水泥,纵使品质方面差了许多,一两年也许水泥路就有坑洼,不过总也比满路泥水车马难行要好上几步了。若是各州府都有一条水泥路,速度方面就升了好几倍,更有利于经济地发展。当然,军事价值也颇高。

    价值高,别人忍不住要买。这也是沈欢要商业运营的原因,这个研究所,花了他与周季无数地钱财与精力,现在也是收获的时候了。在京城,阻挠太多,眼红地人也多,更容易给人窃取或者强取。烈酒就是其一,虽然也获利,不过更多已经是官营了。在海州,他才是老大,是土皇帝,有他的保护,谁敢来抢,谁又好意思抢!

    宋朝虽然有路这个概念,把全国分成二十路左右。不过路不是行政单位,那些什么使,一般都管不到各州的事务上来。各州之间,除了府高个半级,其他都是互不统属的。沈欢相信在海州,还真无人敢觊觎他的成果!

    看着还陷入发财幻想的周季,沈欢突然说道:“云飞兄,这个水泥作坊进程如何,小弟还是去看看才放心。现在就去!”

    周季愣了一下,才笑道:“看来子贤是比周某还要急呀!”

    能不急吗?沈欢嘿然笑着,他来海州之前,敢向赵顼夸口说要上交多少多少赋税,不就是仗着研究所的几个小玩意吗现在是小玩意,待成长起来,是庞然大物也说不定咯!

    换上一身便服,出了知州府邸。往水泥作坊而去。作坊在海州城西南外,这是沈欢考虑的结果。水泥烧制,算是化工行业,会产生不少有害物质或者气体。海州更多是东南季风或者西北方向来风,在西南开作坊,所产生的东西。都吹不到海州城去。

    说到海州城。不得不说,与开封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规模不大也就罢了,布置更是乱得很。城里高大的建筑基本上不多,房子规划得也不合理,这里一间,那里一座,造成的后果就是街道弯弯曲曲。时大时小,走起来也厌烦。

    城不大,不一刻钟就到了城西,出城门往南拐上三里多的路,就到了目的地。这里有条小河经过,已经在下游了。后边是青山,作坊现在干得热火朝天。因为有很多限制,不能建得多高,不过规模不小。占了好几亩地。一排排地窑房正是用来烧制水泥的,已经建了一半,估计再有十天半个月就能完

    沈欢站在远处远远看着,感觉很满意。并没有进去,对于此道。他不擅长。也就不去凑热闹了,反正自有专业人士来构建。

    “怎么样。子贤?”周季又在自夸了,“为兄早说过。我办事,你放心。作坊基本上上按照水泥工匠的意思建的,为了进快完工,为兄还在附近雇了不少民工过来帮忙!”

    “雇佣?”沈欢皱了一下眉头,“万万不能泄露了制法!”

    “这个你放心。我已经交代那些工匠,要做什么,都要缄口,只说建些房子而已。建成之后,就会遣散他们。到了生产阶段,自会用信得过之人来看护作坊,就像开封的研究所一样,严密保护起来,连苍蝇也不给它进出!”

    沈欢点点头,这个时代没有专利保护条例,要维护利益,只有严格保密,为此尽些手段,也在所不惜。对于这些,在开封几年,周季已经干出经验了,移植到海州来,应该也能奏效。

    沈欢想起一事,说道:“云飞兄,作坊一旦建成,就让他们立刻投产吧。尽早把水泥大量造出来,对了,建成之后,产量如何?”

    周季答道:“工匠和我算过了,这里的建设规模,是按每日万斤产量而建地。”

    “万斤?也就是几吨而已。”沈欢心里默算了一番,想了想,说道:“太少了!云飞兄,如此产量,也就是说,一个月下来,堪堪能翻新几处海坝而已,连修路地产量都没有!”

    周季无奈地道:“这个为兄也知道,不过没有办法,工匠太少,熟练操作之人亦少。只能先是这个规模,待招些人来,培训一番之后才能扩大规模。子贤放心,周围之地为兄都买了下来,只要人手足够,就会再建造作坊!”

    沈欢也只能点点头了。一方面要扩大产量,一方面又要注意保密,这个人手,就得严格控制,不能阿猫阿狗都招进来。如此一来,产量自然跟不上去。好在这东西极易上手,一个月后,应该又能扩大一倍的规模了。

    “还是得在技术上下手呀!”沈欢叹道,“云飞兄,让工匠们加把劲,加快效率,研制出更大产量的法子来!”

    “好的!工匠们做过前期指导后,就会从新投入到研制上去!”

    沈欢沉吟一会后又道:“云飞兄,那个海扒在哪修建,如何建造,小弟会让水利方面的官员谋划,他们都是海州人,有经验了,不需几日即能成功。当然,他们还不知道有水泥,你要派出一个工匠过去与他们交涉,尽量说明水泥的用处,让他们勾画更适合水泥建筑的海坝!”

    想了想,沈欢又道:“对了,海坝一开工,就让欧阳伯和派出人去采访,写成新闻,最关键要做出水泥用处的广告……哦,他们也许不了解,你可以让那些识字地工匠写写好处,反正新闻用的就是白话,不需多大的才华!”

    周季大是苦笑:“子贤,你是要累死为兄啊!还好现在为兄事业都还没开张,事务不多,还能为你跑腿。可这样也不是办法呀,一旦事业都忙开来,为兄与欧阳伯和都不能为你办事,你岂不是要乱忙活?我看你得想个办法才成。”

    沈欢也很无力。他特别羡慕王安石,一旦有想法,底下有一大批追随者去实践。他孤家寡人一个,纵使有朋友帮忙,却也不能像下属那般使唤,总是不顺手。交给他们官吏去办,又不大放心。周季说得也对,现在还好,一旦事业越大,就更麻烦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