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仕途-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如此!”欧阳修感叹不已,“子贤,如此有利教化的利器,何不让你那朋友把此术献予朝廷,也好让朝廷教化天下万民!”
沈欢一听差点又要摇头,怎么这些官员一听到有好东西就要替朝廷占为己有呢,难怪商人都害怕官员,他们所谓“大义”一出,有时候还真只能乖乖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献出来,还是无偿的。
“永叔先生,晚辈朋友也考虑过此事,他认为献予朝廷也不过是多印几本书而已,若给有心人掌握了这些技术,秘而不宣,以此抬高书籍价格,于民于己都没有利!如今他自己经营,一律把书籍价格规定为一百文钱,总是方便了不少文人士子。另外他有着莫大的雄心壮志,想要把书籍生意做遍整个大宋角落,等过了几年,价格稳定后,他将会无偿向天下之人公布此术,让文人自己都能印上书籍,令我大宋文化功业更上一层!”
欧阳修听得沈欢一通解释,不由叹道:“子贤,你这位朋友高风亮节,非常人可比呀!”
“他也是个读书人,家传经营,却一心要方便天下读书人!”沈欢看似替周季吹嘘,其实不无自誉,毕竟新华书馆更多的是由他做主,说几年后免费提供活字印刷术,也不是空口白话,他认为几年之后估计也会有人琢磨出印刷术来,那时候的书也就很便宜了,没什么赚头,还不如干脆免费公开技术,还能换个好名声!
欧阳修沉吟一下才道:“既然子贤的朋友看得起老夫,要把老夫文稿辑录成集,当然得共襄此举!过几天由老夫整理好再派人给子贤送过去,如何?”
沈欢大喜道:“多谢永叔先生!另外,晚辈的朋友说了,以后都有规定,凡是所出之书,著者还在的都会提供稿费予他!”
“稿费?”欧阳修变了脸色,“子贤,老夫是这般为利之人么!若提钱财,老夫还真不把文稿给你们了!”
沈欢不慌不忙地道:“永叔先生,晚辈当然不是特意惹你恼怒。可这是书馆的规定呀!”
“就说老夫不收吧,免费奉送给他的!”欧阳修不以为意地说道。
沈欢叹了口气道:“永叔先生俸禄几何?”
欧阳修道:“虽不至于家财万贯,却也足矣!”
“未做官之时呢?”沈欢又问。
欧阳修迟疑一下才道:“勉强可度日!”他幼年失孤,家境贫寒,还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为学时连买纸的钱都没有,只能成为古代在地上练字的名人之一。不过他也不以此为羞,依然大方老实地回答。
“正是此理!”沈欢拍掌说道,“像永叔先生未发达时困窘处境,我大宋天下想必有不少人吧!其中也不乏才学之辈!若今后有机会出书,虽未发达,但能凭此稿费,也能救济家用!永叔先生这趟若不收取稿费,他日士子文人闻之岂不是也要跟随?这样一来可就都要硬着头皮放弃这些能救济家用之财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稿费一项,全是个人努力所得,非偷非抢,取之又有何难哉?还请永叔先生为天下之人着想,勉力收下这第一次稿费,也好给天下之人一个榜样!”
“这个……”欧阳修脑子还有点转不过来,他月奉两三百贯,一年下来算上其他赏赐,有几千贯收入,从不缺钱,倒一时忘了当年困窘的处境了。
沈欢又道:“晚辈有幸听得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永叔先生可有兴趣一闻?”
欧阳修一愣,既而呵呵笑道:“闲来无事,子贤亦觉得有趣,想必不同凡响,听来又何防!”
沈欢道:“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这是《吕氏春秋•;察微》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大体意思说的是: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别的诸侯国家做奴隶,如果有人能帮助他们赎身,可以回来从国库领取酬金。这条法律让许多鲁人得以重返故乡。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别的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人,但是回来后却辞让,不肯领取政府的酬金。孔子对他说:“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人不再会赎人了。领取国库的金钱并不会损害一个人的品行,但是不领取酬金就不再会赎人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人以后都会勇于搭救落水者了。
欧阳修通达经典,怎可说没明白过来,沉默半晌,既而叹道:“果然是个好故事!老夫算是明白了,子瞻,你可明白过来?”
苏轼听闻老师问话,想了片刻,不由笑道:“子贤不愧是子贤,子瞻算是领教了!”
“道理很现实,却也很简单!”沈欢叹道,“永叔老师今日若不取这些稿费,他日别人也不敢领取,苦的还是那些有才学却贫寒的子弟呀!”
欧阳修苦笑道:“佛家有云: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老夫就做一次这个贪财之人吧!”
沈欢喜道:“多谢永叔先生成全!”
欧阳修哈哈笑道:“子贤,你们可有趣呀,老夫拿你们的钱,你们还觉得占了莫大的便宜似的!”
沈欢道:“我大宋读书人多如牛毛,能科举做上官员的却没有多少,此举也是为了给这些读书人一门为生之道而已。像前朝柳三变,以他的名声,若把他所填之词辑录印刷,想必也能大受欢迎,他也该取得一笔不菲的稿费,总也不至于死后连下葬之财都没有!”
柳永虽然大了欧阳修差不多二十岁,不过他才死了不过十年,基本上可以算是同一时代之人,对于此人的遭遇,当然也颇多感慨,下场算得上是一个凄凉的文人了。这等有名之人,若真能出书,领取稿费,当不至于如此落拓,若今后真能为这些文人改变这一局面,那么他今日领取稿费之事纵是为人所讥,也都认了吧!
沈欢也颇为欣喜,这出版大业终于迈出一大步了,有欧阳修作宣传,想必这个稿费一事已成为定例,也算是自己为这个时代文人做的一点点贡献吧。像那个柳永,如此才情,最后竟然落得连《宋史》无传的结果,真令人不胜唏嘘。这稿费虽然看上去是自己吃了大亏,不过多年之后,这一批受益的作者成为一个整体,那力量也非同小可!
沈欢又道:“永叔先生,这个稿费多少晚辈的朋友是这样规定:以版税而论,版税呢就是以每本书定价十分几为作者所得,最后结果就是看到底卖了多少本。如今每本书基本定价都是一百文,版税为十分一,也就是说,每卖一本书,先生即可得到十文钱,若卖十万本,那么就是一千贯钱!”
“一千贯?”苏轼吃了一惊,不由笑了起来,“子贤,虽然君子不言利,不过如此丰厚收入,连苏某都不禁动心了!”
沈欢眼珠一转,道:“子瞻兄当然也需要为这教化天下之人出一份力!令尊文章独步天下,也为我等景仰,若是子瞻兄能请得其手稿,也一并印刷出版,当然,你与子由兄的文章也可一并拿过来,到时给你们父子一个合集,就称‘三苏’文集,想必也是盛传千古之事!”
苏轼闻言心里一动,钱不钱还是另说,关键是这个名扬千古,就是他这么豁达之人,也难以抵制这个诱惑,不禁说道:“就这样说定了,苏某回去一定劝家父整理书稿!”
沈欢嘿嘿直笑,“唐宋八大家”里的宋代六位这里就入网了四位,只差曾巩与王安石就一网打尽了,真是一桩令人激动之事。虽然说现在苏轼兄弟还年幼,文章之道也差了许多,不过并不妨碍他们的名声。欧阳修的文集可印两册,总共应该能卖那么三四十万册,苏家父子三人再不济也能卖到十万册,除了给他们的稿费,自己一方也还能赚他好几万贯,简直是一本万利之事!等到南方书市渠道打通铺开后,这个利益应该更上一层。当然,王安石与曾巩也不能放过,找个时间把他们也拉下水才成!
做成了一笔大生意,沈欢不禁高兴,看看天色不早,来此的最后企图也该道明了,扭头看见苏轼在一旁不由得有点为难,自己献给欧阳修关于濮议的策略,有点不大光明,多一人知道就多一分风险。倒也不是不相信苏轼的人品,此人品德无双,可那张大嘴巴藏不住事,有什么说什么,这也是后来惹祸的原因。若给他知晓这般阴损的法子是自己献出来的,还不知以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呢!
欧阳修人老眼睛不老,脑子更没有昏庸,一眼看出沈欢的扭捏,微微看了一眼苏轼,明白过来,不由笑道:“子瞻啊,老夫近来眼睛不大好使了,这个书稿又要整理出来给子贤,不如你先到书房帮老夫整理一番,如何?”
“现在吗?”苏轼愣了一下。
欧阳修道:“那就要看子贤急不急了。”
“急,很急,越快越好!”沈欢明白过来,不禁佩服欧阳修的手段,一句话就能把苏轼乖乖支走,“就麻烦子瞻兄了!”
“有事弟子服其劳!”苏轼站了起来,“能给老师整理手稿,那是学生的荣幸。学生这就去整理,尽快交付子贤,也好令天下之人尽快见到老师的文集!”说完行了一礼,快步走了出去。
待苏轼走远,欧阳修半眯着眼睛,呵呵问道:“子贤,有不是有紧要之事要与老夫说一说呀?”
“濮议。”沈欢缓缓吐出两个字。
欧阳修倏地睁开眼来,端坐起身子,苦笑道:“子贤,这次濮议,你老师给是给了老夫不少麻烦呀!”
“预料之中的事!”
“哦?”欧阳修愣了一下,“听君实说你早能料到濮议结果?”
沈欢道:“当日永叔先生与韩相公提出追封事宜,想必也难以料到今日景象吧,满朝大臣几乎都在抵制呀!”
“是啊,确实料不到!”欧阳修尽是苦笑。
沈欢叹道:“事情已经到了难以收场的地步,太后都难以忍受了!如今看来,若再拖下去,不单御史台要外放,想必韩相公与先生都难以保留。”
欧阳修笑得更苦了:“如今奈何?”
“非常时期使非常手段!”沈欢沉声说道,“晚辈虽然是司马老师的学生,理应站在老师一边,不过晚辈却不想再见事情拖沓,耽误了朝政啊,先生想想,此事一拖半年,中外汹汹,连天下臣民都在议论纷纷,再不快点结束,下去就是难以收拾的党争了!为了天下平静,为了朝堂能早日恢复到正道上来,晚辈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特来献策一二。”
“子贤真有奇计?”欧阳修又惊又喜。
第五十章 定论
“欧阳参政,这便是你所想出来解决濮议的法子么?这……太令人吃惊了点!”当今天子赵曙有点不敢置信地问着。 他在福宁殿接见早朝散尽后依然要晋见的韩琦与欧阳修,听得两人说已经想出解决濮议的法子,他不由振奋地让他们说出来,没想到却大吃一惊。
“陛下,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濮议一拖就是半年,如今连朝廷其他政务都耽搁了,若不再尽快解决,说不定以后还会发生什么变故。臣为天下社稷计,唯有出此下策!用与不用,全由陛下裁决!”欧阳修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心里也尽是苦笑,当时沈欢支开苏轼说予他知道的解决濮议之法,竟然如此阴损,要他们唆使太后身边的太监趁太后醉酒时签下制造出来的手诏,之后当着朝堂众臣之面宣读太后允许濮王称考的旨意!
这是一个釜底抽薪之法,下下之策,欧阳修乍闻之下整个人都弹了起来,死死地盯着沈欢,沈欢面无畏惧,表示只愿朝廷不再拖沓此事,尽快解决,全是出于公心,虽下作却也不顾了。欧阳修是政治老油条,自参与范仲淹新政到如今,什么政治风险没见过,什么手段又没耍过!静下来时也觉得沈欢此计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具有操作性。
待送走沈欢后,欧阳修又陷入了沉思之中,对沈欢的看法更高了一层,这种手段,虽下作却实效,有人想出来也不希奇,关键是沈欢年纪如此幼小,就敢把此法宣诸口端,简直有点惊世骇俗了!若是沈欢了解他的心思,肯定大喊冤枉,他不过是稍稍熟知一点历史而已,这个法子原本应该是欧阳修韩琦他们鼓捣出来的呀,连那诏书都还是他欧阳修亲手执笔的!
欧阳修觉得滋事体大,不敢擅专,思考了一天之后赶往相府,把此法说予韩琦知晓。韩琦一开始倒没有震惊多少,如今因为朝政弄得焦头烂额的他乍闻此计,像溺水者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深觉可行,与欧阳修暗自斟酌,三天后一道晋见官家,说出此计,由他决定是否实行。
“欧阳参政,此计真是你想出来的么?这可不合你的为人作风呀!”赵曙又追问,他总觉得此法太过难以接受了点。
韩琦也一脸疑惑地看着欧阳修,之前一直在斟酌此法的可行性,一时倒忘了此计的来源。
欧阳修一脸平静地道:“陛下,正是臣所想!成与不成,全看陛下旨意!”诓太后手诏,此法由一个臣子所出,总为天子不喜,虽然他贵为参政,不怕天子猜疑,不过总令人不舒服。他算是替沈欢接下了这份罪责,若是让天子了解是沈欢出谋,对他今后的仕途就是坏事了,没有皇帝喜欢胆大包天的臣子。
“永叔先生,今日之言,出晚辈之口,入先生之耳,还请为晚辈隐瞒一二!”这是沈欢最后对欧阳修的请求,颇为诚恳。欧阳修答应下来,如今纵是天子问起,也替沈欢承担了这些因果下来。沈欢人不坏,这个胆大的法子也不是没有人想得出来,虽然有点大逆不道,但依然无损人品,这不过是手段而已,“术”之一道,无可厚非。这是欧阳修的看法,他喜欢提拔后辈,不希望沈欢因为此事在今后的仕途里有所损伤!
“我已经老了,能为这些年轻人担待多少就担待多少吧!”抱着这个保护年轻俊才的心思,欧阳修甚至有点欺君了。
赵曙也犹豫了,此计确实具有可行性,可为人子女,做出这种事,总不是很令人开心,迟疑地问道:“韩相公,你怎么看?”
“若陛下打算实行,臣可以做得天衣无缝。”韩琦的心思很简单,这是一个可以快速解决朝堂争议的法子了,他数十年宦海沉浮,官场斗争,再龌龊的手段都见过,如今此计,也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倒不值得多少惊讶。再说此法一旦实行,他与天子就真真正正是坐在同一条船上了,绑在一起的三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利于加强他与天子的关系,更能稳固他的相位,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他也是老油条,做事滴水不漏,不肯直接表态,毕竟风险颇大,一切还是由皇帝来裁决吧。他是个臣子,只需要为官家分忧即可!
“这……”结果的好处赵曙当然也看得见,不过心底的最后一丝良心令他迟疑罢了。静静地坐在龙椅上半晌,有点无奈,又有点心伤。罢了罢了,皇帝就是皇帝,一切只是为了权力与天下打算而已,何来仁慈?既然对自己有利,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仁宗时代已经过去,太后也该做好她的太后就行了,何必再来混这趟混水呢?
天下,终究是皇帝的天下!赵曙站了起来,甚有威严地大手一挥,沉声说道:“欧阳参政,替太后起诏书吧!”
“臣遵旨!”欧阳修不敢怠慢,接过御案上的毫笔,以太后的口吻,起草了一份允许濮王称考为皇的诏书。
诏书过目后,赵曙把它递给了韩琦,道:“韩相公,太后签押一事就劳烦你去做了!”
“遵旨!”韩琦小心地接过诏书,他为相多年,与宫里太监倒也有几分交情,只要动嘴一番,不难让他们乖乖听话。
看着恭敬地退出大殿的韩琦与欧阳修,赵曙嘘了一口气,背靠在椅子上,喃喃地道:“娘娘,不要怪朕,这只是手段罢了!”心头隐隐宽了许多,半年来紧张绷紧的心弦在这一刻慢慢松了下来。
“不过……这真是欧阳永叔想出来的法子么?”赵曙皱了皱眉头,“也许,该仔细查一查吧!”他渐渐地陷入了沉思里。一切就等一次万事俱备的早朝了!
治平元年十月初三,垂拱殿早朝。待百官归位,有太监高声宣称太后有旨来朝,不明事情真相的臣子不由得都惊疑起来,按理说太后守礼有节,既已还政,一般都不会再干涉朝政。上次手诏实在是朝堂汹涌,再也难以忍受,出旨责怪了一下辅臣而已。
韩琦与欧阳修相视一眼,不由微笑以对,再看皇帝,也一脸欣喜,急忙令司礼太监宣读懿旨。司礼太监用他那尖尖的嗓音在静若寂寥的朝堂高声宣呼:“本宫近闻朝堂又起濮议之论,中外汹涌,莫衷一是,以至朝政壅塞,天下不定。然天子既有孝心,本宫岂有不成全之理。可许濮王称皇,其他夫人等可一并为后。诸位大臣当兢兢业业以报效朝廷,不该再为此事纷争不休,记之,切之!”
朝堂瞬间静了下来,政事堂诸人欢喜莫名,其他大臣面面相觑,待见着了太后亲笔签押,当不是谬误。一时间不懂说什么,都没有说话。谏院的司马光皱紧眉头,看到韩琦与欧阳修的喜意,哪还不明白过来,心里叹息:“太后岂有同下两个相反诏书的可能!韩相,永叔公,你们真做到这个份上了么?罢了罢了!”看着一脸死灰的御史台诸人,他也大有兔死狐悲之感。
官家赵曙昭书在手,不禁意气风发,高声打破朝堂的沉默:“既然太后亦同意濮王称考,那么朕就下旨为濮王改庙立嗣……”
“陛下,三思啊!”天子还未说完,底下就跪下了大半臣工!
赵曙一看他们又要来劝谏一招,更怒了,不少下跪之臣都属于台谏两院,特别是看到连他未登基之前藩邸幕僚王猎、蔡抗也都跪在其中,更觉得难以理解:“怎么,连太后都同意了,难道你们还敢反对不成?”
其他人倒不敢说什么,只有侍御史吕诲抗声辩道:“称亲之举,令陛下失却大义,臣弹劾宰辅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两人倡导邪义,害天下风化,臣请陛下贬两人外藩!”
赵曙怒道:“韩相两人为政事兢兢业业,岂有无罪遭贬的道理!”
吕诲硬道:“臣与两人势难两立!”
赵曙愣住了,一时不好回答,忙问韩琦、欧阳修有何建议。
韩琦只说由陛下裁决,欧阳修忍不住了,他自认一心为公,在吕诲口中却成了小人,还一再攻击自己要官家贬谪他,泥人也有三分气,道:“陛下,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这下赵曙懂做了,当即下旨让吕诲离开朝廷,到蕲州做知州,另外御史台中丞也受到牵连,一并迁出,还有其他几位比较顽固的臣子如吕大防、范纯仁总共六人,也都一起外放。
此举令群臣吃惊不已,一下子去了六大言官,朝廷威信何在,司马光觉得自己不能再退缩了,连忙出列道:“陛下,言官所论,俱是职责所在,若以言罪之,岂不是令天下有识之辈寒心!对陛下声望皆是不利呀,还请陛下三思而行!”
赵曙道:“吕诲既说难以两立,难不成要朕迁出宰辅?”
司马光也道:“当不罪众!请留其他大臣!”
赵曙又问:“司马大夫认为有谁是可以留下的?”
司马光想到沈欢的提醒,沉吟片刻才道:“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忠心为君,请陛下留之,不然尽黜言官,恐令人难以心服!”
“韩相公有何建议?”赵曙沉吟片刻,觉得有理,悠悠众口,总得为自己的名声着想,刚亲政不久,若尽罢黜言官,岂不让人以为他没有容人之量,是个昏君么?
司马光抢先道:“若陛下不能留大臣为朝廷之用,请连臣也一道贬了吧!”
韩琦无奈了,本来不打算让这些讨厌的言官留在朝廷阻挠政事堂办事,不过连司马光都这样说了,若真一并罢黜,估计他也难以久稳,只能顺水推舟,道:“陛下,司马谏院言之有理,就留范纯仁吧,至于留以何职,请陛下定夺!”
赵曙点点头,觉得该好好斟酌,令群臣退朝,三日后当有定夺。一时间,朝堂气氛既是紧张又有点宽松起来。那个被算计了的曹太后见事已不可为,倒也没有说什么,沉默以对。赵曙有点过意不去,只能让儿女多往太后那边窜门,讨她开心,算是从亲情上弥补她的损失。
三日后,赵曙下了圣旨,御史台几大臣里只留范纯仁与吕大防,其他就是御史中丞也一道遭了罢黜。御史中丞的位置没有如沈欢所想落到司马光的头上,而是由另外一位颇是正直的大臣彭思永顶上。也许是为了宽抚御史诸人,范纯仁坐上了司马光的位置,为谏议大夫,算是稍稍升了一级。至于司马光,四十多岁的他也有了足够的资本,又由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翰林学士,出谏院,权知开封府。另外那个王珪本来是翰林学士,也算是皇伯派的鼎力人物,不过虽然濮议已经定论,赵曙出于稳定着想,升他为参知政事,算是被收买了。
本来沈欢对于司马光离开谏院成为开封府知府是不怎么满意的,不过一下子升为翰林学士,三品官阶,相比之前也算升了一两级,加上宋代一般做执政之人都要经过翰林学士这个程序,对此他也就没话说了,要是在开封府这个位置上有了政绩,跳上去就是参政事!今年以来司马光升得比较快,不过相比历史上宋神宗提拔王安石几个月做上宰相的速度来说,还不算希奇!
濮议之争暂且结束了,朝堂一番人事调动,大体上还是朝着沈欢预定的目标前进,他也将要一步步走上这个政事仕途了!
第五十一章 黑手
濮议之争真正落幕了。/十月底的时候,吕诲也要离京到外任职。北方的天气倏地降了下来,这两天还飘了几朵雪花,远近间隔着银白之色,煞是好看。这天司马光执意要给吕诲送行,拉上沈欢,驾着马车,一直出了开封城,过了护城河,到了五里之外的一个驿站才开始话别。
长亭复短亭,何处是归程。司马光与吕诲同殿为官几十年,又俱都是台院之官,大有香火之情,此此被贬之人中吕诲是最后一个离京的,因此司马光也就更有难舍之情了。
看着吕诲满脸落寞风霜,沈欢也不禁感慨,离了五步之远,不敢靠近,要真是计较起来,吕诲今日被贬的始作俑者还是他沈欢呢!可以这样说,他身为司马光的学生,这一次倒是站在他背后下了一次黑手,捅了他同伴一刀!仔细想来,还真有点难为情。好在他已经交代欧阳修帮忙保密,若是泄露出去,估计他就不用做人了!
依依离别,时光消逝,从中午出门,如今竟然磨蹭到了日头西斜,吕诲还得赶往下一个驿站休息,因此倒也耽搁不得了。司马光把沈欢招呼上前,让他给这位长者告别。沈欢不敢怠慢,给这位比之司马光还要固执的老臣行了一礼。
吕诲捋着长须,呵呵笑道:“早闻君实收了一个名满京城的才子做门生,如今一看,名不虚传呀!贤侄诗词无双,给老夫作一首做离别纪念,如何?”
沈欢闻言不禁苦笑,看来出名有出名好处,也有坏处,长者索要,不敢不给面子,好在本就打算细水长流,之前没有一下子把脑子里的诗词都鼓捣出来,不然遇见这种场面就难以收拾了。转头看向司马光,见他微微点头同意,只能极力搜索记忆。扭头看见五六丈外有几株矮梅,虽然还不是满天大雪,却也微微开了几朵,心中一动,不禁吟诵起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晚辈咏梅一首,愿先生能像寒梅一样,傲立风霜!”沈欢毫不客气地把人家陆游的《卜算子》给提前拉扯了过来应景。
吕诲哈哈笑道:“好一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老夫数十年宦海,争来争去,也该罢休了!唉,老夫这就走吧!君实,你如今尚在朝廷,还请为君尽忠,为朝尽责!”
“大义所在,敢不从命!”司马光答应下来。
吕诲不再多说什么,笑了几声,坐上马车,令人长驾而去。司马光目送他们远去,直到看不见马车,才叹一口气,招呼沈欢上车,也往回赶。司马光比较落寞,低头沉思,没有说话。
沈欢脑子里依然浮现吕诲那张刚毅的脸,挥之不去,隐隐觉得好像落下了什么,总之是与吕诲有关,却一时又想不起来,不禁烦恼。
行了三四里路之后,司马光吆喝马夫停车,招呼沈欢下车走上一走。沈欢不敢不听,只能顶着呼呼的北风跟上,稍稍落后司马光一步。这里离开封城不过一里多路,远远能看见巍峨的城池伫立在眼前。
走了几十步之后,司马光倏地说道:“子贤,如你所料,这濮议之争果然热闹呀!整整半年朝堂纷争,如今却要以忠臣遭贬来结束,可叹可叹!”
“老师,天子之威不可测呀!”沈欢只能把责任都推到皇帝身上去,万万不敢透露出他教唆欧阳修之事来。
“是啊!”司马光一脸愁容,“老夫倒也不担心天子如何,看官家架势,却也不是昏庸之人。唯一担心就是韩相了,此人说跋扈却也为过,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专横的,又有欧阳永叔襄助,更得帝望,恐怕他今后将更**了!非群臣与天下之福呀!”
沈欢默然,倒是承认司马光的看法,韩琦大权在握,做事本来就很专横,虽说忠心为主,不过总是要惹人非议,后来就是因为这些原因给人弹劾得不敢上朝。不过这些对他与司马光都无害,他也就不担心了。
沈欢道:“老师,如今范尧夫坐镇谏院,想必会规劝官家行止,您倒也不必担忧了!总的来说,官家还是信任老师的,除了升为翰林学士外,还让老师做开封知府,若有政绩,他日不难为参知政事,到时老师也就更能为天下百姓出力了!”
司马光点点头,一生为官,谁又不想官至侯相,沈欢的话正合他心,官职越大,责任也就更大,到时更该为百姓考虑吧!
“子贤,明年二三月礼部就要贡试了,你准备得怎么样?”司马光问道,这个学生的前途也落在他心里,不能不关心。
沈欢笑道:“岂敢给老师丢脸!”说得倒是轻松,其实心里还真没多少底,到时几千贡生过独木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