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天祥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余元庆也很着急,但他想朋友不会失约,可能是这里不安全,把船藏到僻静处去了。他不顾天寒水冷,撩起衣服,沿江涉水寻找起船来。
文天祥等人立在江边焦急地等着。他心想,如果找不到船,也绝不能等着落到元军手里,他摸了摸随身带的匕首,暗下决心,不得已时,就自刎或投江。
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了船桨击水声。余元庆走了一二里路,终于把船找来了。
文天祥等12人,安然上了小船,满心欢喜地向长江上游驶去。
没走多远,大家心里又紧张了起来。原来沿江岸几十里停的都是元军的船只,一会儿打梆子,一会儿唱更,戒备森严,江上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文天祥他们的小船必须从元军船只旁边经过,如果有人盘问,必然前功尽弃。幸好没人问,元军做梦也没想到文天文天祥传 ?82?祥从他们兵船旁边溜走了。
又走了一阵,突然遇到了元军的巡查船,船上元军喊道:“什么船 ?”
“河魨船 !”老艄公答道。
元军发觉船上可疑,遂乱叫着“歹船!歹船!停下!停下 !”并尽力向小船驶来。
文天祥等人都捏着一把汗,老艄公拼命地摇着小船箭一般离去。这时恰好退潮,元军巡查船搁浅了,他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可疑的船离去。
确定已脱离了元兵的纠缠后,文天祥思潮起伏,诗兴大发,提笔挥洒道:
十二男儿夜出关,晓来到处捉南冠。
博浪力士犹难觅,要觅张良更是难。
啊!终于摆脱元人的控制啦!出笼之鹰该搏击长空啦!
新的征程终于开始了。
天明时分,小船终于停泊真州。
文天祥向老艄公再三致谢,然后向真州城奔去……,城头上绣着“宋”字的大旗,跃入文天祥一行12人眼帘,他们激动不已。余元庆对守城士兵急切喊道:“快开城门 。”
文天祥传 ?83?
“什么人 ?”守城士兵大声问道。
“文天祥丞相在镇江逃脱,特来投奔 。”余元庆高声答道。
守兵通报后,安抚使苗再成惊喜万分,他亲自打开城门,亲手将文天祥扶上马。城里老百姓听说文天祥回来了,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文天祥骑在马上,心里激动万分。自出使元营到今天见到身著宋朝服装的人们,已整整40天了。此时他倍感亲切,仿佛多年在外流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故乡一样。他脸上挂满了笑容,频频地向人们点头,招手。
苗再成设宴为文天祥接风洗尘,他对大宋可真是忠心耿耿,一直都想着复兴宋室,他感慨万分地对文天祥说:“两淮的军队足够收复失地, 只是淮东统帅李庭芝和淮西统帅夏贵一向不和,不能合力进取罢了。”文天祥问道:“该怎么办呢 ?” 苗再成分析说:“如今丞相前来主持, 让他们联合抗元, 那么大宋复兴有望了。我们先约淮西兵直趋建康,元军必然会竭力抵御我淮西之兵。同时指挥淮南诸将,以驻扎在通、泰二州的我军攻打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打扬子桥,以扬州守军攻打瓜步,我率领水军直捣镇江,同一天大举进攻。湾头、扬子桥都是沿江防守脆弱的元军,而且兵卒都心怀怨恨,日夜盼望我军到来,故一攻就破。然后三面围攻瓜步,我从长江水面进逼,文天祥传 ?84?即使再有智谋的人也无法来解救元军了。占领瓜步后,以淮东各军进攻京口,淮西兵则往金陵进攻,同时切断元军在两浙的退路,敌军统帅就成翁中之鳖了 。”文天祥喜不自禁,连称妙计,这也与自己原先提倡的建方镇的主张是一致的,他又补充了一些意见,然后情绪激昂地说:“真想不到啊, 中兴的机会在此一举!”于是他立即提笔给李庭芝和夏贵各写了一封信,另外又给其他州郡守将写了信,让苗再成派遣使者星夜兼程,火速传递书信并到四处进行联络。
写完信,文天祥兴奋不已,他仿佛看到希望之光,照到了真州,照到了两淮和江南。
文天祥和苗再成都是爱国志士,他们心心相印,有着共同理想。那天晚上,苗再成来到文天祥的住所,取出一幅李龙眠画的汉苏武忠节图,请文天祥题诗。两人看着这幅表现苏武忠贞气节的名画,感触极深,离国思君之念,慷慨愤发之情,涌上心头。文天祥为此画题了三首七律,送给苗再成。诗中借写苏武表达了他们忠君报国之心。忠贞不渝,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结在他们的心灵之中。
然而,就在这时候,元军设了一个反间计,要置文天祥于死地。
原来,就在文天祥等人从镇江逃走的第二天早上,元军发现了,并在城内到处搜查,虽然抓了许多可疑文天祥传 ?85?分子,但是没有什么结果。后来又到城外搜查,同样毫无踪影。于是,元军推断文天祥逃到了宋军据守的真州城里。他们非常害怕文天祥再组织宋军抗元,于是就想出了一条恶毒的反间计,企图借刀杀人。
元军收买了一个叫朱匕二的无赖,让他连夜混进扬州城,散布谣言,说文丞相已经降元,现在被派往真州,想去骗城等等。扬州守将李庭芝让人抓了朱匕二,亲自审讯后,信以为真。正在这时,他接到苗再成派人送来的信,知道文天祥已到真州。他推想:元军对宋朝丞相一定看守得非常严密,怎么能逃脱?一个人逃就很不容易,怎么能12个人一同逃掉?于是,他也就确信文天祥一定降元了。接着他便派了一个提举带着信前往真州,责怪苗再成不该放文天祥进城,命令苗再成把文天祥杀掉。
苗再成接见扬州来的提举,看了信,犹豫起来。他想:从文天祥的言行看,不像降元的人;但李庭芝是他的上司,已经下了命令;再说12个人一块逃出来,也令人可疑……苗再成心里乱极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把文天祥杀掉。
就在文天祥到真州的第三天早上,苗再成约文天祥等人去看城防工事,文天祥高兴地答应了。先由陆都统领他们在小西门城上看,不一会儿,一名姓王的都统也来了,领他们走出城去。出城门一箭地,王都文天祥传 ?86?统突然说:“有人在扬州说丞相来真州说降 !” 说完从怀中取出李庭芝的书信,抓住一角在文天祥面前晃了晃,但不给他看,文天祥非常吃惊。正在这时,两名都统突然扬鞭催马,奔进城去,小西门也紧紧地关上了。
文天祥等人站在城外荒野中,心里不是滋味,想不到李庭芝等人居然会这样怀疑自己,这比受敌人的侮辱还难受。叫城城不开,申辩也没人听,到哪里去呢?文天祥心如刀割,不断叹息。
文天祥等12人,在城外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忽然又走来了两个人,自称是义兵头目张路分和徐路分,他们对文天祥说:
“苗安抚派我们两个人来送行,看看丞相准备去哪儿呀 ?”
文天祥请两人转告苗再成,同他们再见一面,当面把事情说清,两位路分不同意。文天祥想了想说:
“现在只有去扬州,见李制使把事情弄清楚 。”
“苗安抚说,你们不能去李制使那里 。”
“而只有去那儿才能把事情弄清楚呀 !”
“那就走吧 !”两位路分答应着,却把他们领上了去淮西的路。
走出几里路,忽然从后面来了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弓箭和刀枪,还带了12个人的包袱行囊,文天祥传 ?87?两位路分又把自己的马让给文天祥和杜浒骑。
又走了几里地,50名士兵忽然停住了,刀剑出鞘。两位路分请文天祥和杜浒下马,并且说有事商量。
文天祥等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想他们可能要动手杀我们了,但仍然沉住气问:“商量什么事啊 ?”
“走几步再说 !”
又走了一段路,二位路分又说:“请坐,请坐 。”
文天祥有些生气了:“站着说吧 !”
“今日之事,不是苗安抚的意思。李制使派人要杀丞相,苗安抚不肯加害,所以派我们二人来送行。如今丞相想去哪儿 ?”二位路分解释道。
“除了去扬州,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
“扬州要杀丞相怎么办 ?”
“不管那么多了,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
“苗安抚命令我们送丞相去淮西 。”
“淮西的夏贵,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再说淮西旁边的城镇都有元军,无路可走。我们只能到扬州,李制使如果信任我,我就动员他出兵收复失地,不然我们就从通州(今江苏南通市)下海到南方去 。”文天祥坚定地说。
两人又说:“李制使已不能容, 不如到山寨里避一避再说 。”
文天祥不耐烦了:“何必这样呢!生则生, 死则文天祥传 ?88?死,就在扬州城,下决定了 !”
两位路分又说:“苗安抚已经备好了船只, 丞相从江上走,归南归北都可以 。”
文天祥一听“归北”二字,认为是对自己的莫大侮辱,吃惊地说:“难道苗安抚也怀疑我们了 ?”
这一番对话,是路分在试探文天祥的真实心意,是苗再成布置好的。二人见文天祥无降元之嫌,就说出了实情:“苗安抚对丞相也是将信将疑, 让我们见机行事,我等见文丞相是大忠臣,怎么敢杀害!既然真去扬州,我们再送一送 。”
文天祥这才恍然大悟,他暗自庆幸,刚才自己的话没说错,万一疏忽,就要死在真州了。正因为他不考虑个人安危,坚持去扬州,才取得了二人的信任。
文天祥拿出了150两银子赏给50个士兵,然后又开始上路。原来走的是去淮西的路,现在二路分又引他们走上去扬州的路。天色快黑了,路上无人,路两旁不远的地方就有元军的兵营,如果碰上元兵,那就没法逃脱了。
天黑以后,二位路分领着30名士兵返回真州。剩下的20名士兵,又送文天祥他们走了十多里地,讨了些赏银,也不肯走了。他们告诉文天祥等人,黑夜里有贩货的商人去扬州,跟着他们走,就会到扬州西门。
文天祥传 ?89?
四更时分,文天祥一行12人终于抵达扬州城西门外,他正想敲城进去, 却犹豫起来说:“我们进了扬州城,跟李庭芝披肝沥胆,可能会把误会消除,但既然他当初非令苗再成杀我们不可,现在又怎么会听信我们,相信我们呢?不能死在自己人手里 。”杜浒也不同意进城:“我们不如先找个地方躲起来, 到晚上投奔高邮,然后再从通州渡海南下,寻找二王,再图复兴之义举 。”
金应却说:“离城不远就有元军的哨兵, 从这儿到通州五六百里,怎么能走到呢?与其路上受苦而死,还不如死在扬州城下,这倒是咱们自己的土地啊!另外,李庭芝也可能不杀我们呀 !”
其他人,有的同意杜浒的意见,有的同意金应的说法。平时处事很果断的文天祥,此时也没了主意。而且这里又离元军占领的扬子桥很近,不是久留之地,怎么办呢?文天祥犯起难来。
正在这时,余元庆带来一个卖柴人,自称熟悉道路,能为大家带路。
“你能把我们带到高沙(江苏高邮西南)吗?”文天祥高兴地问。
“能 !”卖柴人满口答应。
“到哪儿能暂时躲一下 ?”
“就到我家里去吧 !”
文天祥传 ?90?
“有多少路 ?”
“大概二三十里 。”
“沿途有没有元军的哨兵 ?”
“几天才会来一次,今天能不能碰上,就看你们的运气了 。”
听了这话,文天祥很高兴,于是决定随卖柴人到高沙去,然后渡海归江南,去成就复兴宋朝的大业。
天色微明,大家忙着赶路。就在这时跟随文天祥多年的余元庆,以及另外三个人,因为怕苦怕死,不肯再往前走,带着分藏在他们身边的白银,偷偷逃走了。
文天祥发现后非常痛心难过,但他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一行8人,跟着卖柴人继续往前走去。
腹中无食,身上无力,饥寒交迫,文天祥从来也没有经受过这样的煎熬。他步履艰难,走上几十步,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倒在荒草之中,随从将他扶起来再走,一会儿又跌倒了。就这样反复十多次,最后,他再也走不动了。
这时,天已经亮了,白天容易碰上元军,因此只得停下来。要赶到卖柴人家躲避,已不可能了。在路旁不远的小山坡上,有个土围子,看起来原先是老百姓的住房,毁于战火,木料和砖瓦都没了,只有四面断墙。走近再看,里面到处是马粪,脏极了,但是这文天祥传 ?91?里倒是个藏身的地方。
卖柴人领他们进去,每人在墙边稍微清扫一下,将衣服铺在地上,或坐或躺,安顿下来。他们个个饥饿难忍,于是卖柴人提出由他进城买些吃的回来,并且说:“你们白天怕是要饿一天了, 午后城门才开,我大概傍晚才能回到这里 。”
8个人又饿又乏,周围臭气熏天,坐着难受,躺下又睡不着,一个个不声不响地打发着时间。到了中午,大家很高兴,按元营的习惯,上午出哨,过午即归,因此大伙都说:“今天又得命了 !”
大伙刚刚松了口气,忽然,远处人马嘈杂。从墙缝往外一看,只见有数千名元军骑兵,从东向西浩浩荡荡地开过来了。
“没有死在扬州城下,竟要死在这里了 !”文天祥心里想着,8个人紧张极了。
马队就从土围子后面经过。8个人身子紧贴墙藏着,大气也不敢出。马蹄的嗒嗒声箭筒的撞击声,听得十分真切。现在,只要有一个元兵向土围子探探头,他们就没命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忽然刮起了大风,乌云翻滚,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元兵为了赶到有人家的地方避雨,只顾急忙赶路,大队人马从土围边开过去了。望着远去的元军,大伙舒了口气,虽然浑身湿透文天祥传 ?92?了,但大难不死,人人心里都很高兴。
后来才知道,这是押送宋朝祈请使去大都的队伍,其中还有元国掠夺的财物以及其他人员。因为在镇江刚跑了文丞相,所以动用了上千人的军队来警戒。
风过雨停,他们饥渴难忍。于是文天祥派了两个人下山取水,顺便想弄点吃的来充饥。谁知这天因有祈请使经过,元军骑兵也改变了活动规律,二人刚下山,就被抓住。幸好他们机灵,又把腰间藏的白银全给了元兵,这才脱身。
天黑了,卖柴人进城还没有回来。原来,今天元军活动频繁,有几百骑兵总在扬州西门外巡逻,所以午后城门没有敢开,卖柴人自然也就被关在城里。天黑以后,天气更冷了,大伙饥寒交迫,露天的土围子没法过夜,于是只得下山,到一座古庙里暂避一宿。
这古庙破烂不堪,但还可避风遮雨,里边住着一位讨饭的妇人。8个人在庙里还没坐稳,就从外面进来了一个手持木棍的汉子,接着又进来三四个人。文天祥心想,难道刚躲过了元军,现在又碰见了土匪?
“你们别怕,”见大伙有些惊疑, 那位讨饭的妇人赶忙解释,“他们都是樵夫,砍好柴在这里歇一宿,天亮进城去卖 。”
双方都互相打量了一番,见对方都无恶意,也就放心了。樵夫在院子里烧火煮了一锅粥,煮好要吃时,文天祥传 ?93?见文天祥等人饥寒难忍,实在可怜,就邀他们过去一起吃。文天祥等人吃了些粥,烤着火,身上舒服多了。
他们互相攀谈起来,文天祥简要地说了一路遇难经过,说想到高沙去,请樵夫帮忙。这些樵夫热情地给他们出主意:
“你们先到前面贾家庄住一天,吃饱了,备齐干粮和马匹,然后再上路……”
文天祥非常感激这些樵夫,特别是其中的一位少年,怕文天祥他们夜里挨冻,整整烧了一夜火。
五更时,文天祥等人随樵夫出发,天亮到了贾家庄,樵夫将他们安置在一个和昨天差不多的土围里,然后担柴进城。
等到中午,樵夫从城里回来,买来了大米、猪肉。8个人饿了两天,这才饱饱吃了一顿,精力也恢复了一些。淳朴善良的樵夫,使文天祥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真情。
黄昏,文天祥等人正准备上路,从扬州城里忽然跑来5个自称巡查的骑士,他们是宋朝官员,但见到遇难的人举刀就砍,气势比元军还可怕。文天祥等人献出银两,这才免遭毒手。
这天晚上,樵夫为文天祥买了马匹,由三人引路,三人牵马,向高沙进发了。开始的40里路还顺利,但一过桥就迷了路。几个人乱走了一夜,不辨东西南文天祥传 ?94?北,人困马乏,风露满身。初六早上,起了大雾,雾散之后,再抬头一望,一队元军骑兵正朝他们走来。幸好路旁有座竹林,文天祥忙招呼大家进去躲避。
“快出来 !”元军呼喊着。他们发现有人躲进竹林,20多个骑兵在竹林周围叫喊着,接着,一拥而进,钻到竹林搜索起来。
一场搏斗开始了,结果帐兵王青被五花大绑拉出竹林;张庆右眼中一箭,颈部被砍了两刀;邹捷藏在厚厚的烂竹叶下,元军的马把他的脚踩得鲜血直流,而他忍住疼,一动不动,元军没能发现;杜浒和金应被抓住了,但身上还有黄金,送给士兵,才被放回;文天祥本人藏在杜浒旁边,元军从他身边走了三四回,却没有发现;吕武、夏仲躲在别处,也受到了惊吓。
就在情况十分紧急的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元军似乎听见风声中有人声,以为林中还藏有大批人马,不敢再搜。“快把林子烧了 !”元军一面喊, 一面撤出竹林。
文天祥等人赶紧跑到对面山上,找草丛隐蔽起来。一会儿, 吕武过来报告:“元军骑兵已回驻地了 。”大家心上的石头这才落了地。
引路牵马的六个人,有的被抓,有的逃走,现在只剩下两个牵马的了,而马又没了,他俩不愿再走,于是文天祥给了一些银子让他们走了。
文天祥传 ?95?
文天祥又打听到离这儿三四里路,有通往高沙的古道,于是他们下山走上了正路。正当这群人疲惫不堪地向前走时,又遇见了一伙樵夫,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表示愿意帮助。见文天祥实在走不动,就找来了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6个人轮流抬着,一直抬到高邮城西。
在高邮城外,他们听说李庭芝捉拿“奸细”文天祥的命令已经下达到这里,于是不敢进城。雇了船,急忙向东驶去。
船到城子河,文天祥等人忽见河边积尸盈野,河中流尸无数,船行20里,尸体未间断。一打听,原来二月初六,元军押送宋朝使节和大批财物北上时,稽家庄和高邮的宋军前来袭击,元军大败,这尸体都是元军的。文天祥兴奋地说:“元军进犯江淮, 只有这一战是我军的大胜仗啊 !”
当天晚上,船停在稽家庄。这里有个庄官,听说文丞相来了,立即摆酒设宴,盛情款待,并让他儿子和一名馆客护送文天祥赴泰州,全不听李庭芝那一套。
三月十一日,文天祥顺利到达泰州。从泰州到通州300里水路,都很难走,沿岸常有元军出没。他们一直等到二十一日才开船,行了两天两夜,历尽艰难困苦和危险,终于在二十三日到达了通州。
通州守将杨思复也接到了李庭芝捉拿文天祥的命文天祥传 ?96?令,他先以为文天祥是奸细,让守兵对文天祥等人反复盘查,好几天也不让进城。恰巧,有一天他又得到了镇江元军方面的情报,说是元军也在捉拿文天祥,元人的行动,又证明了文天祥不是奸细。杨思复解除了疑虑,亲自到城外迎接文天祥等人进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在通州,跟随文天祥20年的金应不幸病故。此人与文天祥生死与共,感情深厚,文天祥特别悲伤,入殓时,他特地在棺材上钉了7颗木钉和一个木牌作记号,准备将来亲手取其骸骨归荆庐陵。文天祥还写了两首诗在金应坟前焚化,以寄托哀思。
文天祥在通州住了半个多月,这时,他听说二王在永嘉(浙江温州)建了元帅府,张世杰、陆秀夫等文臣武将都在那里,继续组织抗元,力图恢复大宋江山。这一喜讯,使文天祥非常激动,他不顾身体疲劳,决心再经历一次危险,渡海南归,到永嘉觐见二王。
闰三月十七日,文天祥乘海船,扬帆而去。走出扬子江入海时,他眼望碧波,心潮澎湃,写了下面这首《过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传 ?97?
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传 ?98?
第八章 反攻江西图复兴
在历经九死一生之后,文天祥等6人终于在台州(今浙江临海)城门镇靠岸。当地百姓一听文天祥丞相来了,纷纷前来探望。其中有位海上豪杰叫张哲斋,他将文天祥等人请至家中,殷勤招待,促膝交谈。
听完张哲斋介绍了朝廷情况,文天祥心中十分高兴,恨不得像大鹏鸟一样,一展有力的翅膀飞到永嘉,组织抗元斗争。张哲斋准备把海上豪杰联络在一起,听从文天祥指挥,反攻明州(今浙江宁波)。 二人志同道合,谈得非常投机,文天祥冒死南归,一上岸便看到了希望,异常兴奋。
告别张哲斋,他由陆路赶往永嘉,迫切地想快点儿见到益王、广王。好同其他大臣、将领商量抗元大计。哪知道,赶到永嘉时,二王已将大元帅府迁到福州。
文天祥立即上书劝益王早日即位,好树立大家的抗元信心。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基,改年号为景炎,这便是端宗皇帝。同时还封广王为卫王,任命了一批文臣武将,召文天祥立即前往福州,商议国事。
文天祥在永嘉居住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文天祥传 ?99?拜访。附近的爱国志士,原来的同僚、部下,纷纷前来,他们见了文天祥,都建议组织义军,坚持抗元斗争,也都表示一定听从文天祥的指挥。许多人提出建立一支海上武装,用海上的优势,去抗击元军。
文天祥原来勤王义军中的邹浲、张汴、朱华三人也来了,文天祥一见,极为高兴:
“你们从哪儿来,怎么会找到这里 ?”
“自从义军被解散之后,我们就到了南方,在福建听说您到了这里,特地前来,我们都盼望着您再领着我们干呢 !”
“刘沐、 陈继周, 还有其他一些兄弟现在怎么样?”
“他们带部分队伍回了江西,也招兵聚粮,等着配合南方一块行动呢 !”
“真是太好了……”
几位老战友叙说了很久。大家都一心要抗击元军,成就大业,约定回去准备。
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到达福州。这时福州已升为福安府。朝廷授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等职。但他没有受命,主要原因是不满意左丞相陈宜中的为人行事。临安被围时,陈宜中悄然出走,有负于作为宰执大臣,文天祥到行在后,责备他为什么不奉三宫二王同奔,只管自己逃命。陈文天祥传 ?100?宜中自然很不高兴。见到张世杰,文天祥也问他带来多少兵,张世杰告诉了他。他叹息说:“公军在此矣,朝廷大军何在 !”张世杰也很不痛快。朝廷权力掌握在陈宜中、张世杰手中,文天祥任丞相,必然要受到许多掣肘,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他上表力辞,主动要求出外带兵,朝廷只好改任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陈宜中对文天祥确是多方限制。文天祥在永嘉时,和浙南志士义民颇多接触,深感民心可用,尤其赞许张和孙关于依靠海上豪杰组织水军收复两浙的计划。他和陈宜中商量,准备亲赴永嘉指挥调度,并已写信给张和孙,请他率领海上义军收复明州(浙江宁波)。当然这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无疑会给元军以沉重的打击。陈宜中出于私心,坚决不同意这样做。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他的失职使临安不战而降,两浙相继沦陷,这时正想依靠张世杰的力量收复两浙,以自洗濯。如果文天祥收复两浙,他将被置于何地呢?
二是张世杰是武将,重文轻武是宋朝开国以来的一贯政策,日后倘若中兴实现,张世杰不可能掌握朝廷大权;文天祥则是状元出身的宰相,如果再建立军功,他的声望可能超过北宋的寇准、范仲淹,甚至独操朝廷威柄,这是陈宜中非常疑忌的。陈宜中以私心误大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误了朝廷。南宋文天祥传 ?101?末年国家艰危,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这就注定了它必然失败。
从海上收复两浙的计划不能实现,文天祥打算到广州招集兵马,作北伐的准备。他在福安等待广州的谍报。这时军情稍为缓和,他就利用这段时间着手编订《指南录》,他按时间顺序编为四卷, 第一卷包括出使北营,羁留皋亭山;第二卷从临安出发,经平江、常州,渡瓜洲并返回镇江;第三卷从镇江脱险,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第四卷自海上到永嘉,再到福安行在。这些诗篇是他英勇战斗的生动记录,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崇高精神的具体反映。他以工整的笔迹,抄录在洁白的纸上,以便后人读之,知道他的遭遇,了解他的心迹。在通州,他写过一篇《指南录自序 》, 这时他感到意犹未尽, 又增写了一篇《后序》, 序中对在真州时与两淮制使“约以连兵大举”,以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可是旋即幻灭,这使他感到无限惋惜。他历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