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5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分钟的时间联系上了执行搜索侦察任务的水上飞机。到此,第三特混舰队该发的电报都发了,舰队也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在距离美军的基地如此之近的情况下,无线电静默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不过这已经成为了舰队进入隐蔽航行状态下的重点注意问题,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此时,已经快要到八点了,天空中除了那些“游隼”式战斗机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不明飞行物。常荐新稍微松了口气,可是在离开美军战术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前,他不敢有半点的松懈,也就是说,在二十四日整个白天,常荐新是不可能完全放松的。
当时,常荐新首先想到美军也许发现了南面的第一特混舰队,以及别的特混舰队,因此首先考虑打击航母特混舰队,而不是常荐新指挥的第三特混舰队。因此谈仁皓一直没有主动与常荐新联系,这更加深了常荐新的猜疑。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因为在天黑前,美军还有足够的时间派遣轰炸机追击第三特混舰队,而那些在第三特混舰队上空盘旋的战斗机是不可能坚持到天黑的,最迟在九点半就要返航。如果得不到轮换的防空战斗机,那么第三特混舰队根本就无法承受任何规模的空中打击!
可是,想来想去,常荐新也觉得谈仁皓他们不大可能遇到危险,不然的话,那些在他头顶上盘旋的战斗机早就飞走了。那么,美军的轰炸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呢?
第八十三章 天公不作美
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地区,可以说是世界上水文情况,以及天气情况最为复杂的海域之一。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几条肉眼看不见的海流。可以说,这片海域也是世界上海流最为复杂的海域!
该海域一共有四条主要的海流。一是从加勒比海东南面进入的圭亚那暖流,这条暖流一直进入墨西哥湾。二是小安德烈斯群岛北部进入的北赤道暖流,最终也进入了墨西哥湾。三是从墨西哥湾流出的墨西哥湾暖流,这条暖流在经过了佛罗里达海峡之后,一直向北,最终在纽芬兰岛附近转变为北大西洋暖流。四是沿着美国本土东海岸南下,拉布拉多寒流,而这条寒流在巴哈马群岛北部海域结束。除此之外,在东面,还有一条从北赤道暖流分离出来的安德烈斯暖流。也就是说,一共有五条海流影响着这片海域。
在这些海流中,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拉布拉多寒流,这也是唯一的一条寒流。而正是这条寒流,导致该海域的水文情况异常的复杂。表面上,暖流的温度只比周围的海水高几度,寒流也只低几度。可正是这几度的温差,最终对气候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比如,墨西哥湾的年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而在地球的同一纬度地区,几乎没有别的地方的降雨量在此之上了。同样的,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冬季异常寒冷,在同纬度地区算得上是偏低的,也正是受到了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而在大西洋中部海域产生的,并且经常光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美国东部地区的大西洋飓风也正是这些气象因素的综合产物。不管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飓风都会出现,而且都会对一切人类活动,包括战争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是飓风的高发季节!
在大战爆发之前,还没有出现系统的气象学,虽然当时气象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已经有人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气象变化,但是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搞出了系统的气象学。战争的推动力是和平时期的正常发展状态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气象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战争有着迫切的需要,真正的,系统的气象学就是在大战期间诞生的。当时,对气象最为关注的肯定就是各个国家的海军了。
在24年,美国还没有参战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气象研究机构,最初是由海军司令部总参谋部下属的一个机构领导,而随着气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到26年初,这个部门已经直接向海军总参谋长负责了。当时,主要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实际应用方面,比如怎么系统的分析气象变化,以及怎么来探测,与判断气象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理论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也有很多的实际工作,比如,最早提出研制气象雷达的就是这个部门,并且得到了海军的全力支持。
可问题是,当时的对气象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最重要的理论体系还在完善与总结之中。另外,观察气象变化,特别是海洋气象变化的手段相当有限,气象预测的准确性也就不会高到哪里去了。有的时候,为了协助策划战役行动,甚至会集中几十名气象学家,可这些学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进攻澳洲大陆的时候,海军就组织了三十多名专门研究海洋气候变化的学者,希望他们能够预测出在今后的气象变化,这样就可以将登陆时间安排在最有利的时候,可结果,这三十多名学者拿出了六个结论,而且是六个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矛盾的结论,搞得海军司令部差点就要追究这些学者的责任,追查海军每年提供的那么多的研究经费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
到了28年,这个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其实制约气候变化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就是当时没有有效的观察与探测手段。不管是气象侦察机,还是在27年底出现的气象雷达,实际上都只能够探测有限范围内的气象变化与运动情况,而不可能对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外的气象变化有所察觉。而当时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气象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很多重大气象变化都是由上千公里,数千公里,甚至是地球另外一边的某些因素引起的。当时,还有人提出了“蝴蝶理论”,认为气象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不管这个理论是否正确,最终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时,要想准确的预测几天之后的天气情况,那绝对是一件极为困难,甚至是在赌运气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指挥军队作战的将领也往往会故意忽略掉原本不应该忽略的天气因素。即使是在必须要考虑天气因素的情况下,指挥官也会尽量缩短预测的时间。这在减少了预测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作战行动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增加了作战行动失败的可能性。在整个大战期间,因为天气因素而导致失败的战役多不胜数。不说别的,在大陆战场上,就是因为天气变化超过了预测范围,结果导致多花了一年多才击败俄罗斯,导致数十万帝国将士,以及更多的德国官兵,波斯帝国的官兵血染疆场。同样的,在海洋战场上,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严重。在太平洋战场上,就有好几次战役因为天气突然变化,结果使战役失败,或者是被迫终止。
谈仁皓不是没有吃过老天爷的苦头,在太平洋战场上,至少有两次战役行动因为天气因素而出现预料之外的结果。可问题是,谈仁皓不是气象学家,他只懂得极为肤浅的气象学知识(这是将领必备的常识),更不可能对天气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也正因为之前吃过几次亏,所以谈仁皓对天气预报总抱着一种不完全信任的态度。当时,也没有几个将领会真正的把天气预报放在心里,最多只是在策划战役的时候确定一下在战役进行期间有没有恶劣天气出现,而普通的天气变化,往往都不会受到重视。
也许正是因为谈仁皓不太重视天气预报,结果再次受到了老天爷的惩罚。可这也不能怪他,要怪,也只能怪老天爷不作美,或者是那些天气预报军官的业务能力不足,没有能够提供准确的预报。
在回到舰队之前,谈仁皓就拿到了未来五天的天气预报,这是当时能够做出的最长时间的“准确”天气预报了。而这个所谓的“准确”,也不是说完全准确,而是说预测的天气情况出现的概率在八成以上。也就是说,还有两成的可能出现别的天气情况,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恶劣天气情况!
有了这份报告,谈仁皓就直接把天气因素抛到了脑后。按照当时舰队承受天气变化的能力,只要不出现恶劣天气,不管是下雨还是天晴,都可以继续作战,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最多只是降低作战效率而已。可是,这次出现的天气绝对没有降低作战效率这么简单。
二十三日夜,谈仁皓开始组织航空作战行动的时候,他收到了由雷少卿发来的一封电报。这是一份天气变化报告,而报告单位是设在多米尼克岛上的气象站。在气象站发出电报的时候,一股来自大西洋中部的飓风正在以80节以上的速度逼近多米尼克岛,而且速度还在继续提高,预计在进入了加勒比海之后,会受到大陆暖空气的影响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到达海地南部海域的时候,移动速度可能超过100节,其中心位置风速将超过150节。按照现在的分级,这绝对算得上是十二级以上的飓风了!而且,以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份天气预报已经详细到了不能再详细。
收到了电报后,谈仁皓先前还有点不相信,毕竟他“受骗”好多次了。可是,很快他就想到,在横向风速超过了25节的时候,舰载机就难以起飞,超过30节,就难以降落。也就是说,飓风不需要到达舰队的作战海域,只需要靠近作战海域,就将使舰队无法出动飞机,从而无法参加战斗行动。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谈仁皓立即就命令舰队向西加速前进,将作战海域向西移动了近100海里,希望能够避开飓风。可是,他严重的低估了飓风威力与影响范围,100海里,对十二级以上的飓风而言,这个间隔距离确实是太短了!
到二十三日十二点左右,飓风已经到达了加勒比海中部海域,而且其运动速度要比预测的快得多,当时一架岸基远程气象侦察机侧出的飓风移动速度达到了105节,而按照预报,飓风此时的速度最多也就90节而已。到二十四日凌晨五点左右,飓风已经到达了谈仁皓之前设定的舰队作战海域附近,其移动速度超过了120节,中心风速更是超过了170节。在加勒比海几条暖流的共同作用下,飓风如同发了疯的野兽一样,在这片狭窄的海域内横冲直撞,没有任何人为的力量可以将起拦截下来,也不可能使其转向!
当时,舰队所在海域的风俗已经接近了20节。谈仁皓已经下令舰队继续向西全速航行,并且在五点半之前就首先安排侦察机起飞,而这要比计划的提前了十五分钟。随即,为第三特混舰队提供掩护的战斗机也陆续起飞。在战斗机离开航母之后,海面上的风俗达到了25节,基本上接近了舰载机起飞的极限。而此时,根本就无法确定大西洋舰队是否在圣地亚哥港,或者是在其他哪个地方,谈仁皓也就不可能让挂着炸弹与鱼雷的轰炸机提前离开航母,只能够让舰队尽量避开飓风。
相对于飓风移动的速度,舰队30节的航行速度就显得太慢了。到六点半左右,也就是在谈仁皓给常荐新发去消息,他暂时无法派遣轰炸机参战,接着第三特混舰队就与美舰队进行炮战的时候,舰队已经到达了牙买加岛西南大概180海里处,而且仍然在继续向西航行。如果再航行几十海里的话,舰队就将离开打击圣地亚哥港的范围,而且之前出发的那些侦察机与战斗机很有可能回不了舰队。
也就在谈仁皓心急如焚的时候,舰队被飓风追上了。准确的说,是受到了飓风的严重影响,因为飓风的风暴中心实际上还在牙买加岛的东南部海域,距离舰队还有好几十海里呢。在超过75节的大风下,航母显得很脆弱。幸亏当时几支特混舰队的航母在前往大西洋作战前,都换上了“飓风艏”,也就是全封闭式舰首,而且飞行甲板与机库之间的承力结构加强了好几倍,不然的话,恐怕当时这十几艘航母的飞行甲板早就被吹到天上去了。护航战舰的日子也不好过,重巡洋舰还要稍微好一点,毕竟重一些,也要稳一些,驱逐舰简直就像是狂风巨浪中的小舟一样,一会被推到了浪尖,一会又落到了浪底,甚至让人觉得这些“小船”随时有可能被巨浪给吞没掉!
就在谈仁皓几乎快要绝望的时候,飓风受到了来自中美洲大陆上空高压气团的影响,速度开始慢了下来,同时也向西北方向转向。也就是说,飓风“放过”了帝国海军的舰队,在谈仁皓等人看来,大概是老天爷开眼了,不想再折磨他们了,而一些比较迷信的官兵还以为是老天爷听到了他们的乞求呢!
随着飓风转向,舰队也转向到了东南,想尽快脱离飓风的影响范围,赶在那些派出去的飞机上的燃料用光之前离开飓风的影响海域。就在谈仁皓松了口气的时候,参谋军官的报告让他的心一下就落到了谷底,在受到飓风袭击的时候,旗舰上的所有远程电台的天线都被摧毁,而且,其他战舰上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谈仁皓,以及别的舰队都暂时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能力!
第八十四章 同病相怜
在谈仁皓等五支航母特混舰队的官兵顽强的对抗着飓风的袭击时,斯普鲁恩斯亲自指挥的大西洋舰队第22特混舰队与第23特混舰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当时,这两支特混舰队所处的海域也在飓风的影响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这两支特混舰队距离与谈仁皓他们的距离不会超过250海里!如果没有这场飓风的话,也许双方早就干上了。对斯普鲁恩斯来说,这几个小时里,他也紧张得连气都喘不过来。
凌晨三点多离开了圣地亚哥港之后,斯普鲁恩斯总算是松了口气,在冷静下来之后,他的头脑也清晰了很多。很快,斯普鲁恩斯就认识到,如果他不离开圣地亚哥港的话,那么就将被永远的留在那里。
让斯普鲁恩斯产生怀疑的是当天到达圣地亚哥港的几架侦察机,也横是回想起在二十三日白天,唐帝国的远程侦察机频繁的出现在圣地亚哥港上空,斯普鲁恩斯才想到,这肯定是唐帝国海军发动攻击的前奏。这些侦察机不仅是了监视港口的,更是来监视港口内的大西洋舰队,甚至完全是为了监视大西洋舰队才会这么频繁的出现。而唐帝国的指挥官肯定在积极的调动打击力量,而在部署到位之前,肯定要不断的确定大西洋舰队是否还在港口之内,然后才能让负责打击的部队顺利完成任务。而当时,唐帝国海军可以打击圣地亚哥的不仅仅有舰队,还有部署在中美洲地区的重型轰炸机。
斯普鲁恩斯的预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就在他给留在圣地亚哥港的第21特混舰队发去电报,要求该舰队立即离开港口,前往迈阿密之后不到十分钟,圣地亚哥港与第21特混舰队先后发来了遭到轰炸的电报。唐帝国的重型轰炸机群果然在夜间轰炸了圣地亚哥港!
到六点二十分收到第21特混舰队发来的最后一份电报前,斯普鲁恩斯一直保持着沉默,虽然他表面上保持着冷静,但是他的内心已经翻腾了起来。唐帝国的重型轰炸机不是一起到达的,而且前几轮轰炸没有让第21特混舰队产生多大的损失,而且到轰炸结束的时候,第21特混舰队的损失也算不上严重,最重要的四艘战列舰都没有大碍,能够继续航行。可是,当时斯普鲁恩斯一点都轻松不下来,因为他知道,这些轰炸机只是前奏,而且肯定不是主要打击力量,真正的绝杀是唐帝国舰队的舰载轰炸机!
在得知唐帝国的重型轰炸机是分成小批次进入之后,斯普鲁恩斯就做出了这一判断。如果这些重型轰炸机是主要打击力量的话,那就应该尽可能的组成大编队,让尽可能多的轰炸机同时在港口上空投下炸弹,覆盖更大范围的港口海域,让港口里的战舰避无可避。只要有一百多架轰炸机同时进入,同时投弹,就算港口上空塞满了气球,第21特混舰队也很难不遭受重大损失。而分成了小批次进入的重型轰炸机对舰队的威胁并不是很大,而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拖延了舰队出港的时间,在轰炸进行的时候,第21特混舰队是很难组织起来的,也就难以离开港口。那么,唐帝国的指挥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毫无疑问,唐帝国海军的主力舰队正在逼近圣地亚哥港,说不定,舰载轰炸机早就已经起飞了,而且正在飞往圣地亚哥港的途中。这些轰炸机很有可能在天亮前后到达,也许唐帝国海军的舰载轰炸机并无夜间轰炸能力,所以只能选择在天亮后轰炸港口内的战舰。想到这,斯普鲁恩斯立即就行动了起来。
在收到了第21特混舰队的最后一封电报后,斯普鲁恩斯在六点二十六分的时候就给第21特混舰队发去了电报,除了继续命令第21特混舰队抛弃所有无法跟随舰队出港的战舰,其他战舰不管有没有补充满物资,有没有做好辅助的准备工作,都要立即出港之外,还必须得提防空中威胁,做好应付战术轰炸机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当时斯普鲁恩斯只考虑到唐帝国海军会出动舰载轰炸机打击第21特混舰队,而没有想到,第一个赶到的是没有航空作战能力的第三特混舰队。
也正因为如此,第21特混舰队的司令官在下达了离港命令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安排人员修复战舰上的雷达,同时让高射炮手进入阵位,而主炮炮手则在帮助救治伤员,并且参加抢修战舰的工作。结果,第21特混舰队在冲到港湾的出口处的时候,没有能够立即发现已经逼近了的舰队,仓促投入战斗,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当时第2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知道首先到达的第三特混舰队的话,也许他还不会急着离开港口,而会让舰队在港湾比较宽阔的海域内与对手进行炮战,从而避免在狭窄的出口处遭到第三特混舰队的截击,从而全军覆没。
六点四十分,斯普鲁恩斯收到电报,这才知道第21特混舰队遭到了唐帝国海军战列舰舰队的拦截。当斯普鲁恩斯猛的醒悟过来的时候,他首先感到的是惊讶,随即就不得不佩服对手的胆量,竟然敢让战列舰去炮击圣地亚哥的舰队!当然,斯普鲁恩斯没有忘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提高警惕,同时准备出动轰炸机。
到底要不要去轰炸正在圣地亚哥港外与第21特混舰队交战的第三特混舰队?斯普鲁恩斯迟疑了好一阵。此时,他所率领的舰队距离圣地亚哥港不到100海里,出动轰炸机去对付第三特混舰队是小事一桩,可是,很快斯普鲁恩斯就不这么认为了,原因很简单,既然唐帝国的战列舰舰队能够冲到圣地亚哥港的外面,那么其他几支航母舰队肯定也在附近。为什么不派遣轰炸机去对付第21特混舰队,而是要出动第三特混舰队去冒险呢?就算炮战开始的时候天才亮,可按道理说,另外几支特混舰队应该有足够的实力炸掉第21特混舰队了,根本就没有必要让第三特混舰队去与其拼刺刀。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其他的几支特混舰队正在全力搜寻大西洋舰队里的航母,而且其轰炸机是为了对付航母而准备的,而不是为了对付第21特混舰队而准备的。
正是想到这个问题,斯普鲁恩斯在要不要出动轰炸机的问题上犹豫了,当时,他首先派出去的是侦察机,而不是轰炸机,这些侦察机的任务是在圣地亚哥附近,以及南面的牙买加海峡,以及牙买加岛附近海域寻找唐帝国的航母舰队。如果他出动了轰炸机去对付第三特混舰队,随后侦察机有所发现,而且自己也暴露了的话,那么他就将面临没有轰炸机可以去对付唐帝国的航母舰队的尴尬局面。最重要的是,斯普鲁恩斯手里只有两支特混舰队,而敌人至少有两支航母特混舰队,也许还要把第三舰队算上,那就是五支航母特混舰队,这样一来,斯普鲁恩斯手里的航空打击力量本来就捉襟见肘,如果再分兵去对付第三特混舰队的话,那就更没有资本与敌人的航母舰队拼出个高下来了。
也就是说,当时,斯普鲁恩斯把对付航母放在了首位,他与第三特混舰队的距离有100海里,这已经足够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第三特混舰队还在与第21特混舰队作战,而斯普鲁恩斯指挥的舰队还在继续向西航行,距离还在扩大,因此不需要担心第三特混舰队的威胁,只要他首先干掉了对方的航母,解决掉第三特混舰队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可是,当初斯普鲁恩斯甚至不知道对方有几支航母特混舰队参战呢!
到七点左右,第21特混舰队已经连续发来了两封电报,就在斯普鲁恩斯感到局势快要失去控制的时候,陆军航空兵在古巴的司令部发来了一封电报。这也是一封天气预报,当时,驻扎在多米尼加的美军气象站已经发现了进入加勒比海的飓风,而且测算出了飓风的运动速度与方向。现在,飓风就正好朝着斯普鲁恩斯他们这边而来!
这封电报是阿诺德的手下发出的,而其本意是警告斯普鲁恩斯,让他不要按照原计划向西进入攻击海域,轰炸尤卡坦半岛的作战行动必须要暂时停止。在收到电报后,斯普鲁恩斯首先的反应是他不需要去执行没有任何意义的任务,可以重点对付唐帝国的舰队,接着他就想到,飓风到来之后,这场战斗多半就没得打了。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就在斯普鲁恩斯命令舰队转为向北全速航行,准备规避飓风的时候。已经到达了牙买加西南部海域的飓风突然转向,而且,飓风的影响范围还在迅速扩大,到七点半左右,斯普鲁恩斯的舰队到达了开曼布拉克岛附近海域,而飓风就在其南面大概200海里处,正在以130节的速度向西北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其向北运动的速度大概有60节左右。另外,舰队当时所在海域的风速已经超过了30节,而“埃塞克斯”级航母的抗风能力不会比“湖”级好多少,在此情况下,也不可能让舰载机顺利升空。
到此,斯普鲁恩斯也不得不向自然的力量屈服。舰队已经无法避开飓风了,而最近的港口是古巴中部的西恩富戈斯。无奈之中,斯普鲁恩斯不得不下令舰队全速向西恩富戈斯港前进,到港口内躲避飓风。至于与唐帝国舰队作战的事情,斯普鲁恩斯早就甩到一边去了,在风速超过50节之后,不但无法让舰载机起飞与着路,而且轰炸机也不可能准确的投下炸弹,甚至连正常飞行都有危险,没有人愿意与自然最狂暴的力量对抗,最理智的选择就是线避开大自然的愤怒。
实际上,此时谈仁皓的舰队也在飓风中向东南航行,其所在的海域为牙买加西南大概240度方向,距离牙买加海岸线170海里,也就是说,谈仁皓与斯普鲁恩斯此时的距离大概只有260海里左右,最近的时候甚至不超过250海里。这个距离已经完全在侦察机的搜索范围之内,也在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只是因为双方都先后受到了飓风的影响,谁也没有发现对手,也没有办法去干掉对方。
飓风不仅仅影响到了舰队,而且也影响到了美国陆军的航空兵。在凌晨的时候,美国设在好几个岛屿上的气象站都发现了气压的异常变化,随即气象侦察机就发现了进入加勒比海的飓风。凌晨大概五点左右,也就是在圣地亚哥港正在遭到轰炸的时候,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部就命令部署在古巴的重型轰炸机部队,以及战术轰炸机部队准备转移到本土的机场上去,避免遭到飓风的袭击。而当时圣地亚哥港是属于美国海军管辖的,因此陆军知道这里挨炸弹的时候已经是五点半了,而且当时陆军没有命令起飞战斗机去保护圣地亚哥港。
到天亮前,部署在古巴的大部分美国陆航的轰炸机都已经返回了本土,或者是正在起飞,而且这些轰炸机都没有携带弹药。在六点半左右,当气象侦察机发现飓风开始向北运动,很有可能从古巴西面经过,到时候古巴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飓风的影响,连暂时没有撤退的战斗机都紧急起飞,准备规避飓风。也就是说,当第三特混舰队与第21特混舰队在圣地亚哥港外激战的时候,美国陆航已经先一步“撤退”了。
常荐新当时并不知道飓风到来的消息,后来他才发现,旗舰上用于与第一特混舰队,以及后方基地联系的长途电台的电线被敌人的小口径炮弹给打断了,所以他一直没有收到谈仁皓与雷少卿发来的电报,而其他各战舰当时都在作战,没有哪个舰长注意去接收其他舰队的电报。等到常荐新让人修好了天线,得知飓风已经逼近的消息后,他也猛的明白了过来,难怪美军的轰炸机一直没有出现呢!
第八十五章 亡羊补牢
首先脱离飓风影响的是跟在第一舰队后面的第三舰队的三支特混舰队,其中第四特混舰队最后一个在九点二十分左右到达了相对平静的海域,此时,飓风已经运动到了开曼群岛与古巴之间的海域,而且运动方向再次转变,几乎是直接朝着古巴的西部地区而去的,并且将在十点之前登陆古巴。
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在九点三十五分与九点五十分先后离开了飓风的影响区。到此,舰队与飓风的距离已经在300海里之外,而且舰队也运动到了牙买加岛南部大概240海里处,与飓风中心的距离在350海里以上,距离圣地亚哥港大概420海里。
脱离飓风之后,谈仁皓等几位舰队司令官下达的第一条命令就是立即抢修战舰上的通信设备,特别是长途通信电台。随即,航母上的官兵也开始检查航母的状态。到十点过五分,“龙感湖”号航母上的电子军官首先修好了一部长途电台,以及一部用来与舰载机联系的电台。随即,谈仁皓就收到了很多消息。
首先发来消息的是雷少卿,谈仁皓从而知道了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击败了第21特混舰队,但是因为常荐新担心遭到美军轰炸机的打击,没有继续炮击圣地亚哥港,要求谈仁皓他们对圣地亚哥港进行补充轰炸。这份电报本来是由常荐新在九点半左右发出来的,当时他刚让人修好了受损的电台,电报没有被谈仁皓收到,反而被在科隆港的雷少卿收到了,随即雷少卿在与谈仁皓联系上之后,就转发了这封电报。
此时,舰队里的航空参谋也陆续与之前派出去的机群联系上了。当时,大部分的侦察机都已经回到了出发时的海域,而且在向西寻找舰队。这些侦察机上的燃料几乎快要用光了,为了能够延长滞空时间,飞行员不得不以最慢的速度飞行,在与舰队联系上之后,侦察机都立即飞了过来。因为当时第三舰队在前,第一舰队在后,因此很多第一舰队的侦察机都是在看到了第三舰队的航母之后,根本就不管那么多,直接降落到了航母上。
最严重的还是那批派往第三特混舰队上空的战斗机。这些战斗机是在六点之前起飞的,而且其携带的燃料最多只能够飞行到十点半,按照谈仁皓的安排,这些战斗机最迟在九点到九点半之前离开第三特混舰队,返回航母。结果,在十点左右,大部分的战斗机都已经回到了之前确定的会合海域,结果却没有找到航母。到航空参谋与他们联系上的时候,已经有超过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