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军的装甲部队在前面,如果我们现在进攻的话……”
“现在我们拿什么进攻?”古迅雷朝张晓林看了一眼,此时古迅雷已经拿到了各部队的损失情况清单。“我们只有不到300辆坦克了,而且兵力严重不足。大部分官兵已经连续两天多没有休息,弹药补给也没有到位,炮兵还没有跟上来,在这个时候进攻,无异于自杀!”
“可是……”张晓林迟疑了一下,“如果我们转为防御的话,那就将极为被动。”
“我知道,就算要进攻,那我们也要先做好进攻的准备。”
古迅雷低着头在地图上看了好一阵,他也不赞成被动防御,从一开始,古迅雷就不想被动防御,不然他也不会主动出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手里的部队都需要时间休整,需要时间来补充弹药与燃料,而且最重要的炮兵现在还在转移的途中。更让他头痛的是,两个增援的步兵师最快也只能在夜间到达,而陆战队的增援部队还不知道在哪呢。如果被动防御的话,那么他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斗。
美军至少有一个坦克师,也许还有一个摩步师。也就是说,美军有大概300辆左右的坦克,其中重型坦克的数量不会很少。只要布雷德利将这支装甲部队利用起来的话,那么古迅雷就有麻烦了。这也正是古迅雷最担心的地方。在面对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时,任何被动防御都是徒劳的,而对付装甲部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攻,用突击对付突击,到时候就看谁的装甲部队更厉害了。问题就在这里,如果选择进攻的话,那么古迅雷现在的这点兵力是不足以获得胜利的,可他要是不选择进攻的话,那也只有等待失败。
思考了一阵,古迅雷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都得尽量拖延美军进攻的时间,至少等到第六与第七步兵师到达,这样,就能多出两个步兵师的生力军,胜利的希望就更大了。古迅雷没有想过要得到陆战队的支援,甚至认为第八步兵师很有可能无法及时赶到战场,因此,他只考虑到用七个师,不到九万官兵的兵力与美军十二个师决战。
“让第四步兵师加强到第五步兵师的防线上去,利用美军的阵地延伸防御纵深,我们的炮兵什么时候能够跟上来?”
“最快也要三个小时。”张晓林的回答很迅速。
“那我们就得想办法多争取几个小时,最好能够在第六与第七步兵师到达之后,再与美军决战。”古迅雷朝张晓林看了一眼。
“如果要拖延美军进攻的时间的话,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动几次小规模的反击,打乱美军的进攻准备工作,让美军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进攻。”
古迅雷微微点了点头。“这是唯一的办法了,我等下亲自率领第二骑兵师去……”
“还是让我去吧,第二骑兵师做预备队,而且在之前的战斗中,第二骑兵师的损失比我们大。”
古迅雷笑着摇了摇头。“看来,你也知道争功了。”
张晓林挠了下头皮,然后笑了起来。
“好吧,这个任务就交给你来完成。”古迅雷把住了张晓林的肩膀,“每次最多投入一个骑兵营的兵力,而且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在前三个小时里,必须要异常谨慎,不能掉入美军设置的伏击圈里。等炮兵到达之后,你的任务就是为炮兵提供美军兵力集结点,物资囤积点的坐标,然后让炮兵来做点贡献。如果与美军遭遇的话,要尽快脱离战斗,安排好接应的部队,另外,我也会尽量安排炮兵为你们提供掩护。”
这些基本战术张晓林还是很清楚的,而且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谨慎的指挥官,至少比翁羽好多了。
当天晚上,第一骑兵师的几个骑兵营轮番出动,张晓林几乎亲自指挥了每一次的突击行动。每一次的突击规模都不大,而且突击距离也不是很远,所有的突击行动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快”!在这几次突击行动中,用时最长的一次不到一个小时,而用时最短的一次只有半个小时。所有突击行动的目的都是让美军转为防御,并且让美军不得不在前线阵地上部署更多的防御部队,从而使美军无法全力组织进攻。
从九点开始,五个师的炮兵部队陆续到达了前线。古迅雷将这些炮兵部队集中部署到了第五步兵师的防线后方,距离美军10到15公里。而这个距离正好在大口径榴弹炮的射程范围之内。接着,炮兵也加入了战斗。
无规律的,间隔性的炮击产生的拖延效果不比骑兵部队的突击差。张晓林还按照古迅雷的命令,将美军在前线的兵力集结点,物资囤积中心,以及前线指挥所的位置发给了炮兵部队,让炮兵能够更有效的发挥重炮的威力。
从下半夜开始,古迅雷还将部分自行火炮组织了起来,让其跟在张晓林的突击部队后面,在近距离上炮击美军。这起到的效果更为明显,从炮兵参战开始,美军就不得不考虑怎么对付唐帝国的那些火炮了。
凌晨前,双方的炮兵进行了一轮猛烈的炮战,结果打了个两败俱伤。唐帝国陆军的自行火炮主要有两种口径,一是155毫米重炮,另外一种是100毫米中型火炮。而美军的炮兵也主要装备了155毫米与105毫米口径的火炮。双方的火炮在性能,特别是射程方面相差并不是很大,主要的区别是,古迅雷军团里主要装备的是自行火炮,而美军装备的多半是牵引火炮。这对双方的炮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美军的火炮无法迅速转移阵地,在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挨打,虽然也给对手制造了不少的损失,但是总体而言,美军炮兵的损失更大,只是美军的火炮数量更多!
前面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古迅雷却在思考着白天的战斗该怎么打。
最初,他有几种想法,而主要倾向于打防守反击。即利用步兵师在正面挡住美军的进攻,然后两个骑兵师与其他的步兵师配合在侧翼突击美军。这与他之前的战术是一样的,可这有一个问题,即之前打的都是美军步兵,美军的进攻能力相当有限,而现在他要对付的是一支有装甲部队的美军,如果美军突破了正面防线的话,那么他的侧翼突击就几乎是在送死了。
到下半夜的时候,第六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已经赶到,而且带来了大量的辎重物资,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给炮兵送来的那数百吨弹药,还有给装甲部队送来的燃料。这两个步兵师都齐装满员,而且官兵的体力都很充沛,士气也没有问题。更让古迅雷感到高兴的是,第八步兵师也即将到达,预计在早上七点就能赶到,也就是说,到时候,他将拥有八个师,十万兵力!
除了这些陆续到达的增援兵力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到了古迅雷的决定,那就是美军在夜间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张晓林的几次突击都没有遇到大的麻烦,而且从张晓林反应的情况来看,美军的装甲部队规模有限,而且部队的战斗力并不高。接着,在天亮前的那场炮战中,张晓林的判断得到了证实,美军的素质确实不怎么样。
正是这两个因素,最终让古迅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美军打一场面对面的战斗,用进攻去对付敌人的进攻,而且要抢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明确了这个想法之后,古迅雷立即重新部署了手里的几支部队。
第一骑兵师在西面,负责包夹美军的右翼。第六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在战线中部,依靠炮兵的掩护,直接突击美军阵地。第二骑兵师在战线的东面,负责包夹美军的左翼。另外,第四步兵师与第五步兵师做战役预备队,而第三步兵师仍然负责后方的防线,即将到达的第八步兵师则负责为前线作战部队输送作战物资,另外还负责打扫战场,运送伤员,接管战俘等等烦琐工作。
部队在八点之前陆续部署到位,而古迅雷再次登上了他的坦克,他将进攻时间设在了八点过十分。在部队进攻之前,炮兵将提供20分钟的炮火准备,而且海航的轰炸机将在八点半到达。让古迅雷没有想到的是,布雷德利设定的进攻时间仅仅比他晚了五分钟而已!
第三十二章 提前的胜利
战斗是由炮兵拉开序幕的,七个师的炮兵部队集中在一起,对美军阵地进行了排山倒海般的炮击。当炮弹如同雨点般的落在阵地上,炸起一团团的火球与硝烟,大地随之震动时的那种场面是极为震撼的。自从数百年前,帝国陆军首次集中使用炮兵开始,炮兵就成为了“战争之王”。
相对而言,帝国陆军对炮兵的重视还比不上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俄罗斯,以及德国。而影响到炮兵地位的正是新兴的航空兵。
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炮兵是最强大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支援火力。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飞到敌人防线后方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的战略轰炸机,而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使用的那些轰炸机的载弹量都极为有限,因此没有能够动摇炮兵的地位。当时,为了能够轰击敌人防线后方的重要目标,包括唐帝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制造了“超级大炮”,其中以德国陆军的“巴黎大炮”最具有代表性。这种火炮能将炮弹打到一百多公里之外,需要用列车来运送,而且每发射一发炮弹需要数十分钟的准备时间。以当时的技术而言,这绝对算得上是“重量级”的超级武器了。
炮兵也算得上是第一次全球战争的标志性武器。在以铁丝网,机关枪,战壕为主的堑壕战中,炮兵的巨大杀伤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战争期间出现的化学炮弹更是威力巨大,给双方制造了巨大的伤亡。从战后的不完全统计来看,整个第一次全球战争中,交战双方有六成以上的阵亡官兵是被火炮给干掉的,而这个比例远远的超过了机关枪制造的伤亡!而且炮弹也是最重要的战争物资。在争夺奥伦堡(唐帝国的称呼是西塞)的战役中,唐帝国陆军动用了二十多个炮兵师,在一天之内就打掉了10万发炮弹。而在西线战场上,德国与英法联军的炮弹消耗量也相当的惊人。
实际上,炮兵登峰造极之战不是第一次全球战争,而是第二次全球战争,特别是在大陆战场上,炮兵是交战双方手里最重要的支援与压制火力。可同时,也正是第二次全球战争中,炮兵的地位受到了影响,航空兵在很大的程度上,实际上就是长了翅膀的炮兵,轰炸机成为了更为有效的支援力量。
正是航空兵的迅速崛起,唐帝国陆军对炮兵的重视程度下降了很多。不说别的,当时唐帝国陆军的几种主战火炮实际上都不是陆军自己研制的。155毫米重炮的核心技术来自海军,而100毫米火炮的核心技术实际上是德国人提供的。另外,装备陆军的大部分迫击炮的技术也是从德国引进的。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陆军内部甚至出现了取消炮兵,用航空兵全面替代炮兵的声音。当然,这个论调肯定是错误的,即使是在数十年之后,炮兵的地位仍然不是航空兵所能够取代的,在战场上,炮兵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得益于帝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在战争爆发之后,帝国陆军立即意识到了炮兵的重要性,并且下了大力气来恢复与扩大炮兵。当时,陆军直接借用了海军驱逐舰上的155毫米火炮技术,在做了必要的修改之后,与22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就推出了自行式与牵引式两中155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炮。另外,陆军还直接从德国引进了88毫米火炮的技术,并且借鉴了德国火炮设计上的一些优点,可以说,后来帝国陆军坦克上使用的80毫米,90毫米坦克炮,陆海两军通用的80毫米高射炮,以及100毫米中型火炮身上都看得到德国88毫米高射炮的影子,在很多设计方面都用的是德国技术。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陆军将155毫米与100毫米确定为标准的火炮口径。在整个战争期间,陆军之前装备的火炮陆续退役,并且集中力量生产了这两种口径的不同火炮,这极大的简化了后勤保障上的麻烦。
实际上,陆军装备的最多的“火炮”应该是迫击炮,而且,帝国陆军步兵部队所配备的迫击炮数量是最多的。当时,帝国陆军一个步兵排就有配备了一个单独的迫击炮组,标准装备是一门60毫米迫击炮,后来增加到了两门。而一个步兵连有一个单独的迫击炮班,装备3门60毫米迫击炮。一个步兵营有一个单独的中型迫击炮排,装备3门80毫米迫击炮。一个步兵团有一个独立的重型迫击炮连,装备了6门120毫米迫击炮。另外,在师属独立炮兵营里,还有一个自行式重型迫击炮连,装备6辆120毫米重型迫击炮车。到了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甚至开始步兵排提供不占编制的60毫米轻型迫击炮,并且为每个步兵班提供了两具枪榴弹发射器。
可以说,当时帝国陆军是比较重视步兵的支援火力的,而且实战也证明了,炮兵在地面战斗中的有效性。比空支援来讲,155毫米重炮的炮击效果不会比轰炸机投下的炸弹的威力差多少。更关键的是,航空支援不可能随叫随到,特别是在前线没有足够机场的时候,航空支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相反,炮兵却能够伴随步兵作战,而且炮兵的支援往往在几秒钟,最多几十秒钟之内就能到达,而绝大部分时候,航空支援最快也要好几分钟的时间。显然,炮兵是更迅速,更有效的支援力量,而在火力的及时性方面,航空兵永远都比不上炮兵。
在战术方面,俄罗斯陆军是最为重视炮兵的使用的,这有其固有的因素,比如俄罗斯的空军就一直不怎么样。而施鼐兴在提出了装甲兵的基本战术时,就将炮兵放到了与装甲兵,航空兵并列的位置上,是整个快速突击战术的三大支柱之一。问题是,施鼐兴的战术思想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受到重视,如果不是因为帝国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深远的陆地疆域的话,恐怕这个错误就足以葬送掉帝国了。
作为施鼐兴的得意门生,古迅雷也非常重视炮兵的使用,而且他还在战斗中总结出了不同的炮兵战术。比如,在快速突击的时候,炮兵的支援力量不要求多,而是要足够的精确,能够为装甲部队摧毁前方的障碍,另外必须得跟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因此重点是自行火炮,牵引火炮不适合伴随装甲部队作战。而在装甲部队突击之前,炮火准备就要求达到最大密度,尽快摧毁敌人防线上的坚固火力点,压制住敌人的炮兵,让装甲部队能够顺利突击,因此火炮的射程必须要比敌人的火炮更远,且射速要足够的快。
实战中,古迅雷也确实是按照这些基本战术在使用炮兵,这次,他就让炮兵集中炮击了美军阵地,为装甲部队开路,而且在炮兵进行炮击的时候,他的装甲部队就已经开始向美军阵地推进了。不过,让古迅雷没有想到的是,美军炮兵的反击速度来得很快,炮火还没有来得及向美军阵地的后方延伸,美军火炮打来的炮弹就落到了坦克集群里面。
“尽快找到美军炮兵阵地,联系航空兵,让他们重点轰炸美军的炮兵阵地!”古迅雷在坦克上指挥战斗,“妈的,加快推进速度,队列拉开一点!”
美军的装甲部队也开始突击了,最先与美军装甲部队遭遇的是左翼的第一骑兵师,张晓林在第一时间把情报报告给了古迅雷,接着,第二骑兵师的先头部队也与美军的装甲部队遭遇了。
一场坦克战再所难免,双方指挥官都想到了首先投入装甲部队,去撕开敌人的防线,结果,双方的装甲部队首先遭遇。而唯一不同的是,布雷德利没有摩托化步兵部队,结果他的装甲部队将步兵抛在了后面,而古迅雷的装甲部队里还有大量摩托化步兵伴随作战。
“让步兵尽快跟上来!”古迅雷很清楚怎么击败敌人,“另外,部队拉开距离,尽量不要靠近,先打美军的重型坦克,别吝啬高速穿甲弹!”
坦克炮的怒吼代替了重炮的轰鸣,短停急射是最普通的坦克战术,25式坦克的机动能力被彻底的发挥了出来,可让古迅雷感到恼火的是,他的座车仿佛永远比别的坦克慢一点一样。
“加快点,赶到前面去,高速穿甲弹准备!”
装填手把一发高速穿甲弹装进了炮膛,可驾驶员却没有让坦克加速。
“妈的,加速!”古迅雷大叫了起来,“快加速,距离太远了,把距离拉近点。看到了吗?那辆m26,快冲上去!”
驾驶员还是没有加速,他心里很清楚,保护好司令官要比干掉一辆敌人的坦克有价值得多了。
古迅雷差点就要跳起来了,前方1500米外,那辆本来被他“看中”了的m26被另外一辆25式坦克在1000米发打了个正着。其他的坦克都冲了上去,就只有古迅雷,以及警卫营的十多辆坦克留在后面。
就算古迅雷是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可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办法让他坦克开快一点,除非他肯去当驾驶员。不过,照眼前的情况来看,就算他冲到了前面去,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美军的装甲部队根本就顶不住25式的猛烈打击。相对而言,第一骑兵师与第二骑兵师的官兵已经有了不少的实战经验,大部分还在继续作战的坦克手都不再是新手了。仅仅不到半个小时的战斗,双方官兵的素质就显现了出来。另外,双方坦克性能上的差距也非常的明显,特别是在野战中,25式坦克的性能优势相当明显。
对付如同m4这样的对手,25式坦克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性能优势。虽然m26的火力更猛,而且装甲更厚,但是其机动能力明显比25式差了很多,在运动战中,重型坦克的战斗力肯定无法完全发挥出来。欧洲战场上的实战也证明了这一点,重型坦克更适合防御,而不是快速突击。另外,美军中m26的数量相当有限,而25式的数量优势足以打垮对手了。
最后来解决掉美军装甲部队的是舰队派来的轰炸机。这批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掩护,大部分的战斗机都在轰炸更远处的美军,压制美军的炮兵。而这些轰炸机都匆忙投下了炸弹,然后就迅速的离开了战场,它们几乎都是在极限轰炸半径上作战的,没有多余的燃料让这些轰炸机在战场上空逗留。
随着美军的装甲部队被击溃,战局立即转为对帝国陆军有利。古迅雷没有让部队停下来,他甚至没有让伴随坦克进攻的摩托化步兵去打扫战场,而是把打扫战场的任务留给了更后面的第四步兵师与第五步兵师。
突击行动持续到了中午,直到大部分的坦克都快要没有燃料的时候才停了下来。美军已经有三个师被击溃,另外的美军部队也在准备撤退。古迅雷没有放弃进攻,他让部队以最快的速度补充了燃料,而且同时让步兵冲到了前面去。既然敌人的战斗意志已经被打垮了,那就要痛打落水狗,而不是让敌人安然撤退!
一直突击到了傍晚,骑兵部队第二次停下来补充燃料,坦克手也抓住机会填饱了肚子。古迅雷在这个时候才做出了调整。他让两个骑兵师的摩托化步兵全速北上,争取截住撤退的美军,而在骑兵停下来的时候,步兵仍然在继续向北推进。击溃敌人已成定局,而现在,他需要的是更大的胜利!
夜晚,双方都在向北面“行军”。打到这个时候,古迅雷多半有点惊讶,他没有想到,美军会这么轻易的被击溃,而且这也不是他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场歼灭战,而是一次能够奠定整个澳洲大陆战场基础的重大胜利!
第三十三章 重兵云集
袁野是在一日傍晚时收到消息的,当时陆战队刚刚打下了库纳巴拉布兰,协助陆战队作战的翁羽的骑兵部队刚刚补充满了燃料,准备返回部队。得知古迅雷已经歼灭了第一股美军,正在追击另外一股美军的时候,袁野与翁羽都有点不敢相信,不到十万人,打垮了近三十万美军,这可能吗?
半个小时后,舰队送来的消息证明了这一点。这下,袁野与翁羽都没有迟疑了。翁羽立即就带着他的骑兵营与两个摩步营出发,去追赶自己的第二骑兵师。而袁野也立即组织了两个陆战师在当天晚场出发。接着,在另外两个陆战师到达之后,也于第二天一早就上路了。可让袁野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陆战师的行军速度甚至比不上古迅雷追击敌人的速度!
一直到七月四日,袁野派出的陆战师才追上了古迅雷他们,而此时,古迅雷的部队已经攻占了莫里,并且将战线推进到了莫里北面大概50公里处,围歼了最后一股成建制的美军,陆战队赶到的时候,战斗才刚刚结束!
四天的战斗中,古迅雷的部队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而且歼灭了至少10万美军,所有成建制的美军都被消灭,只有那些单独撤出战斗,从其他方向上逃跑的美军才避开了古迅雷的追击部队。而在这四天的战斗中,古迅雷只在他的装甲指挥车上休息了不到八个小时,而大部分的官兵甚至连没有睡上四个小时。可以说,这是极为疯狂的四天,决定澳洲大陆战场胜负的四天。
在陆战队接管了防线后,很多官兵直接就在阵地上睡着了,有的则是被陆战队员抬下来的。他们并没有受伤,而是累得走不动了。这就好像是一场持续了四天的长跑一样,到最后,双方拼的已经不再是火力了,而是纯粹的速度,就看谁跑得更快。美军也被彻底的拖垮了,很多美军官兵干脆就在路边等做着俘虏。而且,只要被追上,绝大部分美军都会直接投降,根本就不做抵抗。这同样也是意志力的比拼,对双方的战士来说,这就好像是一场比赛一样,最后,帝国陆军的官兵获得了胜利。
这确实是一次重大的胜利,在登陆之后的半个月之内,古迅雷指挥的陆军参战部队一共与美军打了三次大规模战役,第一次在阿米代尔南面歼灭了三个美军正规师,第二次在纳拉布赖歼灭了八个美军正规师,第三次歼灭了这十二个美军正规师。三次战役下来,被歼灭的美军超过了25万,即使是逃跑的美军也被打散了建制,要想恢复战斗力是很困难的。而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大陆的地面部队也不过就50万人而已。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有一半的美军被干掉了!
相对而言,古迅雷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在这半个月的战斗中,他没有一支部队被成建制的消灭,甚至没有一个营被美军成建制的消灭掉。阵亡官兵3万余人,伤5万余人,其中3万多官兵在一个月内都陆续返回了部队。比起所获得的战果来讲,这点损失并不大,如果考虑到当时古迅雷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新兵的话,这更算不了什么了。最重要的是,此时,还在战场上战斗的,以及那些能够返回部队继续作战的伤员都不再是新兵,而是拥有了作战经验的老兵!
当然,这半个月的战斗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陆战队不适合大规模地面战争,特别是在远离舰队炮火支援的内陆地区,陆战队从编制到战术,都无法满足地面作战的要求。当时,在澳洲战场上作战的都是陆战队的精锐部队,而古迅雷指挥的只是陆军的“预备役”部队。而双方的实际战果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这也更加坚定了高层指挥官的决心,即尽量提高陆军在澳洲战场上的任务比例,并且逐步缩小陆战队的投入,让陆军承担起地面战斗的主要任务。当然,这也让古迅雷感到极为骄傲,至少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看不起他这支陆军“预备役”部队的陆战队官兵都闭上了嘴。
值得古迅雷高兴的事情还有很多,通过这半个月的战斗,之前很多让古迅雷头痛的问题都迎刃而解。首先是军官队伍的问题,大批的优秀官兵在战斗中涌现了出来,而古迅雷在七月五日发回陆军司令部的人事调动申请表中,就有800多名新晋升的军官,以及300多名获得提拔的军官。部队的素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半个月的战斗,也许比半年的训练都更有效果,战场就是最好的训练场,即使是再新的兵,只要在战场上锻炼半个月,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战役,而且还能活下来,那都称得上是老兵!最后就是补给与装备的问题,打了漂亮仗,古迅雷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要补给,要装备了。而且,现在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需要漂亮的胜利,他的三次战役确实打得很漂亮,不管是严定宇,还是聂人凤,都有足够的理由给他所需要的物资与装备。聂人凤甚至还给古迅雷颁发了一枚海军的勋章,而古迅雷也是帝国历史上,第三个获得海军勋章的陆军将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荣誉吧。严定宇更是直接表态,只要澳洲战争打赢了,他就会亲自给古迅雷授予上将军衔,恐怕到时候,古迅雷将成为帝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
当然,古迅雷这次追击战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了当时的战局上,美军已经失去了增援悉尼的机会与能力。而驻扎在悉尼的美澳联军不过2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澳洲军团。七月三日,也就是在古迅雷的追击行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第三批登陆部队就到达了麦夸里港,这次送来的是六个陆军步兵师,四个陆战队师,以及大量的作战物资。
七月六日,颜国忠调整了作战部署,让古迅雷放弃了莫里,退回纳拉布赖,并且在这里留下至少一个师的兵力。陆战队则继续控制库纳巴拉布兰。除了镇守各个交通要点的部队之外,陆军与陆战队的部队全部向悉尼集中,为进攻悉尼做准备。第四批地面部队将在七月十一日到达,进攻悉尼的作战行动最迟在七月十五日展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多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打下悉尼,也许还用不了一个月,因为攻打悉尼的时候,第三特混舰队的那些重炮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另外,第一特混舰队,第二特混舰队,第四特混舰队,以及战区舰队都将云集悉尼外海,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更重要的是,到时候,海航肯定能够在塔姆沃斯以及斯昆两地部署大量的岸基航空兵。有这么多火力支援部队,而且还有强大的兵力优势,攻打悉尼的行动肯定不会太困难。
当然,调整部队的部署是需要时间的,另外,古迅雷还得考虑安排哪些部队去镇守外围的交通要道,哪些部队去参加攻打悉尼的作战行动。而影响到古迅雷部署的主要因素不是各部队在之前的战斗表现,而是这些部队的官兵素质问题。
前两批投入战斗的11个师中,除了第九步兵师没有参加作战行动,第八步兵师来得太晚之外,其他的9个师都积累了实战经验,而且大批官兵获得了晋升。按理说,古迅雷肯定应该将这9个师派到前线去攻打悉尼,可实际上,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将第三批到达的六个步兵师,兵力相对完整的第八步兵师,第九步兵师,以及两个骑兵师部署到了前线去,而其他的部队都留了下来。导致古迅雷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很简单。
打下悉尼只是澳洲大陆战争的开始的信号,是登陆阶段战役结束的信号,而在随后的战斗中,肯定需要更多的部队,也需要更优秀的部队。虽然严定宇已经保证了,将在八月份的时候,为古迅雷提供几支主力军团,但是站在古迅雷的角度来讲,他之前建立起来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