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摹保≒ropaganda Research Section Papers)。我必须感谢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英国石油档案馆和档案馆经理彼得?豪斯戈(Peter Housego)先生,是他为我找出了英国石油公司及其前身英波和英伊石油公司的相关资料。
我还要感激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这是一个收集20世纪和21世纪有关国际事务,特别是有关美国历史机密文件的非国家性收藏馆。这是近几十年来重要文献的一个资源宝库。在这样的地方能一次性找到大量文献,省去了我不断往返大西洋的行程和时间。
我要谢谢牛津伍斯特(Worcester)学院的院长和众董事,因为我曾在约二十年前做过这里的初级研究员,他们一直都对我相当关照。我很荣幸能和牛津拜占庭研究中心的诸位学者共事,特别是所里的马克?惠托(Mark Whittow),他为我提供了无尽的资源、鼓励和灵感。与牛津大学和其他地方的朋友们的交流探讨,以及跨越英国、欧洲、亚洲与非洲的旅行,都能帮助我提炼出许多好的想法,同时抛弃一些糟糕的观念。
一些同事和朋友阅读过本书的某些章节,我对他们都表示深深的感谢。保罗?卡特利奇(Paul Cartledge)、艾佛瑞尔?卡梅伦(Averil Cameron)、克里斯托弗?泰尔曼(Christopher Tyerman)、马里克?简柯维克(Marek Jankowiak)、多米尼克?帕维兹?布鲁克肖(Dominic Parviz Brookshaw)、丽莎?贾丁(Lisa Jardine)、玛丽?莱文(Mary Laven)、希娜?法策尔(Seena Fazel)、科林?格林伍德(Colin Greenwood)、安东尼?麦高恩(Anthony McGowan)和尼古拉斯?温莎(Nicholas Windsor),都为此书提出过改进建议。我还要谢谢安吉拉?麦克莱恩(Angela McLean),她向我提供了有关瘟疫和传染病如何在中亚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来,史学著作都倾向于关注一些较短时间段内越来越窄的研究课题。因此我非常感谢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出版社和诺普夫(Knopf)出版社愿意为一本内容跨越多个世纪、多个大陆、多种文化的书提供一个归宿。我的责编迈克尔?菲什威克(Michael Fishwick)自始至终都在支持和鼓励我拓展视野,并一直极具耐心。他的幽默、慧眼和支持都让我觉得弥足珍贵。我还要感激诺普夫出版社的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他的发现、质疑和建议都非常及时、有用。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里的其他人也值得感谢。安娜?辛普森(Anna Simpson)主管整个进程,是她在确保所有的内容和排序都不会出错——从字体到地图,从图片到分页,从电子版文件到最终做成排版精美的纸质书;彼得?詹姆斯(Peter James)看了几遍手稿,提出了改进意见,非常感谢他的卓见;凯瑟琳?贝斯特(Catherine Best)在校对方面表现出色,指出了我从来没有留意过的错误;而戴维?阿特金森(David Atkinson)则费力帮忙编辑索引;地图制作者是马丁?鲁比科夫斯基(Martin Lubikowski),他的技艺和耐心令人佩服;菲尔?贝雷斯福德(Phil Beresford)负责所有的精美插图;艾玛?尤班克(Emma Ewbank)负责漂亮的外封制作。我还想感谢裘德?德雷克(Jude Drake)和海伦?弗拉德(Helen Flood),他们积极吸引读者都来阅读这本书。
特别应该感谢的还有凯瑟琳?克拉克(Catherine Clarke)。几年前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午餐上,是她告诉我也许可以把各种想法汇成一本独立的专著。当时我有点将信将疑,这种怀疑在我深夜写作时也经常浮现出来,真得谢谢她的建议、支持和鼓励。对我在纽约的支持者佐伊?帕格纳门塔(Zoe Pagnamenta)也是一样,感谢他不懈的支持。克洛伊?坎贝尔(Chloe Campbell)是我的守护天使,她通读了初稿的所有章节,非常礼貌地指出了行文当中的不少小差错和坏习惯。
我父母总爱说他们如何教我走路和说话。是他们在我的儿时给了我珍贵的世界地图,并贴在我卧室的墙上(尽管他们不让我用黏胶,也不让我把“星球大战”的贴纸贴在地图的海洋上)。他们教会我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平日里的所读所闻。幸运的是,我还有兄弟姐妹能够陪伴我成长,我在晚餐桌上能够听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谈话,并偶尔插话发表意见。能倾听别人讲话,知道他们说什么,并真正弄懂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要感谢我的兄弟姐妹和那些与我一起成长的朋友们,他们严厉的批评与指责为我树立了更高的标准。他们是我认识的少数几个认为学习历史并非难事的人。
我的妻子杰西卡(Jessica)陪伴了我25年,从我们一起读本科时起就一直互相激励。我们争论生命的意义、谈论部落民族的重要,在剑桥学院的酒窖共舞。我必须每天提醒自己有多么幸运:没有她,我根本不可能写成《丝绸之路》。
此书同样也是献给我们的4个孩子的。在我从书房或从档案室中回来并思索问题的时候,他们总会关注、聆听并询问一些越来越有趣的问题。卡特里娜(Katarina)、弗洛拉(Flora)、弗兰西斯(Francis)和卢克(Luke):你们是我的骄傲和欢乐。现在书写完了,我可以随时和你们在花园里玩耍了。
历史,谁在说?
——《丝绸之路》译后记
多数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都承认,历史作为史实来讲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没人可以更改;可以改变的只有当时人和后来人的看法——看得见的和没看见的,从前后看的,从左边看和从右边看的。对于“没看见”的那些历史,后人就开始挖掘、考证、猜测、演绎,于是就出现了历史究竟由谁来说、怎么说、从什么角度来说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我们见到的古今中外那么多的著名史书,于是也就有了这部《丝绸之路》。
从西方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谁在说”和“怎么说”的问题大致有几种倾向,它们与《丝绸之路》的立意和特色有关,值得注意。首先是汤因比提出的反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即如果仅仅将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范畴,将大大限制历史学家的视野。他认为,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所有的历史现象应该放到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比较和考察。第二种是我们常说的非英雄史观,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人民的角度讲述历史(“全民说”)会比领袖史和英雄史呈现更多的视角。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举美国历史学家的《美国史》(布林克利著,一部描述美国人民共享大众通俗文化的历史),这可算是一部真正的美国人民史。还有一种就是“线程性”历史,分为“单线程”或“多线程”。“单线程”说史的例子,可以举《极简人类史》(大卫?克里斯蒂安著),它是一部“大历史”研究,将人类史作为宇宙史的一个章节来描述,为读者梳理历史线索,最后就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达成共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读者手中的这本“多线程”结构的著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充分体现了上述的历史观,以及“谁在说”与“怎么说”的新构想。作者首先定位他的历史视角:“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地球运转的轴心。”这几乎是提出了一种“东方中心论”。此外,作者基本采用了“全民说”的视角——平民和皇帝都在诉说历史。作者还采用了“多线程”史观,如同文学中的“多视角叙事”。
《丝绸之路》的“新史”特点还在于作者的构思,即作者对于历史该“怎么说”的思考。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但我们用英文说丝绸之路的时候,往往使用单数(Silk Road)。而作者使用这个名词的时候,一直是用复数,包括他的书名。因为在他的“新世界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从4000年前“丝绸之路的创建”到“宗教之路”,从“美国的丝绸之路”到世纪之交的“悲剧之路”,整整25条路,甚至包括了如何打造今天新的“一带一路”。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完整体系,的确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构思。
作者同样解决了历史“谁在说”的问题——即大家“都在说”。作者饱览群书,查阅了他在各国图书馆能够找到的所有文献史料,终于写成了这部旁征博引的作品。书中的论述无一找不到出处,那一百多页的尾注就是最好的证明,平均每一章都引证近百条文献资源。历史,谁在说?阅读这本书,您能聆听到从远古传来的声音,当然更要听听作者在如何说。
作者彼得?弗兰科潘先生在“说”——贯穿全书的“东方中心”的视角,作品的“多线程”和隐形的“线性史”结构,以及作家对“丝绸之路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复兴壮大”的期待,足以让您兴奋不已。
翻译这样一部史书,对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书合译者孙芳是第十三至第二十五章的贡献者,多谢她的译文。我们在有限时间内竭尽全力搜索和探寻,但无法经常去图书馆核对原文,这些都是遗憾。原著涉及中国的部分都是从海外译本引用的,从原著的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的人名、地名和古典原句,查对十分费时。好在有中亚史专家徐文堪先生把关审校,剔除了译作中的不少谬误。当然,不可避免地还是会有漏网之鱼,恳请广大读者慧眼纠错。
最后要谢谢上海读客图书的责任编辑沈骏、盛亮先生的辛勤工作。没有他们,此中文译本不会呈现在您的面前。
邵旭东
2016年5月28日于北京
☆﹀╮
╲╱=。bookben。 … 手机访问 m。bookben。………【清舞。】整理
附:【】版权归原文:作者!
═ ☆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