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满足德意法西斯夺取“生存空间”的扩张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与德意法西斯缔结广泛的协议,达成解决欧洲问题的“总谅解”,确保西欧无战争,维护既得利益,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  张伯伦上台后的首次外交行动,就是做出邀请德国外长纽赖特访英的“友好姿态”,但遭到德国方面的拒绝。于是,1937年11月,张伯伦又派掌玺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以私人身份前往柏林,沟通同德国的关系,表示“英国方面并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维持现状。在那些很有可能迟早会出现变化的问题中,包括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只希望通过和平演变途径实现这种变化”。此举导致德国修改侵略扩张的时间表。  为了推行既定的绥靖计划,张伯伦从组织上进一步排斥打击强硬派。上台伊始,他就立即调换驻德大使,将主张对希特勒的扩张行动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加强防务的费布斯撤职,换上鼓吹英德“合作”、被人责骂为“纳粹大臣”的汉德逊为驻德大使。1938年2月20日,又迫使强硬派领袖、外交大臣艾登辞职,任命被称为“绥靖船上的大副”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为外交大臣。  张伯伦的行动,给希特勒送去绥靖的信号,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就在艾登被撵出内阁二十天后,1938年3月12日凌晨,德军越过奥地利边境,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拥有700万人口的奥地利,立即被希特勒宣布为德国的一个省。对希特勒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动,张伯伦只是装模作样地“谴责”了几句。  德国侵吞奥地利得逞,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希特勒又把魔爪伸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让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沉湎于“拯救欧洲和平”的张伯伦早已决定把苏台德奉送给希特勒,从捷克危机一开始就不准备“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打仗”。1938年4月底,张伯伦在英法总理会谈中要求法国政府不要履行法捷条约,并共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德国法西斯屈服。同时,拒绝苏联关于采取集体行动制止侵略的建议。英法会谈后,张伯伦对记者发表谈话说:“为了和平的利益,英国赞同让苏台德区‘自治’。”他的所作所为使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更为嚣张。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发表演说,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德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地向边境集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实行军事动员,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张伯伦被战争恐怖吓破了胆,生怕事态发展下去会引起烧身的战火。9月13日,张伯伦致电希特勒:“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去见您,以寻求和平解决办法。我提议乘飞机前往,并且准备就在明天启程。”9月15日,欧洲的天空是阴沉的。这个商人出身而年届69岁的老政客,第一次乘飞机作了七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到达德国的慕尼黑,然后乘车到僻远的贝希特斯加登别墅,登门求见希特勒。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密谈中,希特勒提出苏台德区不仅要实现自治,而且应割让给德国。为此,德国“准备迎接任何战争,甚至世界大战”。


第十部分张伯伦(3)

飞返英国的张伯伦在机场手握慕尼黑协定,得意地宣称:“我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张伯伦声称他个人对此不表示异议,但要取得同僚的同意。最后勉强达成协议:在几天内两人再次会晤前,德国不采取军事行动。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伙同法国炮制了迫使捷克斯洛克向德国投降的联合方案。9月19日 ⒎ㄕ栈峤菘怂孤宸タ苏笏阉仗ǖ虑?让给德,而由英法“担保”其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略;声称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希特勒的要求,“一定会使捷克斯洛克本身利益及欧洲的利益受到威胁”。在英法的软硬兼施下,捷克政府决定接受英、法做出的安排,满足希特勒的和平条款。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哥德堡与希特勒第二次会谈,欣喜地告诉希特勒,英法和捷克斯洛伐克已同意把苏台德区转交给德国。不料希特勒却说:“现在该谈实质性问题了。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对于这个要求,我决不让步。”并宣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在10月10日之前不将他企图鲸吞的苏台德区正式割让给德国,他将采取断然行动。24日清晨,张伯伦带着记载希特勒新要求的备忘录飞回伦敦,随即将这一要求转告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并威胁说,如果不接受此项条件,“贵国除遭到武力侵略与武力肢解以外,将别无其他出路”。“我们决不能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张伯伦还致电墨索里尼,要他出面安排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并且私下写信给希特勒说:“我确信您可以不经战争就立即达到您所有的基本要求。我愿立即亲自来柏林。”希特勒眼看时机已到,于9月28日表示同意德国武装力量总动员暂停24小时,召开四国首脑会议。9月29日,张伯伦匆匆登上飞机第三次飞往慕尼黑同希特勒会谈。29日深夜,四国首脑举行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况下,按事先达成的交易很快起草出会议文件,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次日凌晨1时,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协定中宣布“原则上同意”为维护欧洲和平而将苏台德区并入德国的计划。几个小时以后,捷克政府被迫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30日早晨,张伯伦拖着疲倦的身子又和希特勒继续会谈,签署《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张伯伦对这一纸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即得意忘形地对欢迎的人们挥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宣言,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  但是,受到纵容的侵略者总是欲壑难填,得寸进尺。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即下令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后不到一年,希特勒又向波兰开了刀。张伯伦政府在国内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于9月3日对德宣战。张伯伦在宣战演说中无可奈何地说:“这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更可悲了。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都毁灭了。”张伯伦在对德宣战的同时改组内阁,吸收强硬派的代表人物参加战时内阁,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并主持军事协调委员会,艾登担任殖民事务大臣。张伯伦虽仍为首相,但影响力大大减弱。  德国入侵波兰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进入新的阶段。英法表面上履行了保障波兰“安全”的诺言,实际上并未出兵援助波兰。英法军队按兵不动,宣而不战。希特勒利用这种“奇怪的战争”所提供的时机,在1940年4月9日对丹麦和挪威发动闪电攻击,5月10日又出动大军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直逼英法本土。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举国哗然。张伯伦遭到朝野一致愤怒谴责。议员们在国会辩论时朝张伯伦高喊:“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劳合•;乔治以辛辣的语调嘲讽说“首相曾经呼吁请大家做出牺牲”,现在“首相应该以身作则,首先做出牺牲,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比首相牺牲自己的职位,更能对胜利做出贡献了。”张伯伦被迫引咎辞职。  1940年11月9日,张伯伦在英格兰西部的汉普夏病死。  (苏红 褚银)


第十部分张自忠 上将(1)

  张自忠(zhɑnɡ zizhonɡ,1891—1940),字荩忱。国民党军二级上将。中国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国民党军最高将领。  张自忠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唐园村的巡检家庭。幼年随父在江苏赣榆县任所读私塾。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同年加入同盟会。目睹列强欺凌,清廷腐败,痛感国家不幸,民族多难,非强兵无以救国,于是毅然于1914年投笔从戎,由济南转赴奉天(今沈阳)投奔陆军第20师第39旅第87团车震部,深得车震赏识。1916年车震兵败,解甲归田,遂于1917年将张自忠推荐给第16混成旅冯玉祥部,初为差遣,旋提升为排长。1919年入教导团深造,品学兼优,被冯玉祥誉为“标准学员”,毕业后升任连长。其后逐级升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率部转战南北,成为西北军的一员虎将。在西北军中,他不仅以忠诚勇猛、精于作战著称,还以练兵有方,治军严明见长。其所带连是“模范连”,所率师是西北军的“模范师”。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西北军大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张自忠受委宋哲元第29军第38师师长。  1933年,日军侵占山海关和热河,继而向长城各要塞进犯,华北告急。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展开,抗击进犯日军。第29军奉命开赴长城前线,张自忠被宋哲元委派为前线总指挥。29 军官兵用大刀、手榴弹等落后装备,以近战、夜袭等战术,与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的日军机械化部队血战四十余日,在喜峰口、罗文峪打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挫日军进犯关内锐气,张自忠、赵登禹等成为威震中外的抗日名将。  1934年春,张自忠率部移防察哈尔。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继签订《塘沽协定》后,又与日方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断送了冀察两省的大部主权。同年11月,张自忠受命代理察哈尔省主席。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宋哲元任委员长,张自忠任委员兼察哈尔省主席。冀察政务委员会实际上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产物,是一半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权。当时,华北已逐渐“特殊化”,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民党政府又不许抗日,张自忠作为一典守长官,只能在国民党政府已经承认的屈辱条约范围内力佐宋哲元苦撑华北危局。1936年5月,张自忠调任天津市长。日方对其百般拉拢,企图将第29军的这位二级将领分化出来。1937年初,日方要求冀察当局派他赴日访问,张自忠本想力拒,无奈宋哲元已经答应,并电南京政府呈报,为不失信,只好服从,率冀察军政工商考察团前往日本访问。张自忠此举被舆论界视为媚日外交的丑行,遭到国人的责难和辱骂。对此,张自忠忍辱负重,以待将来用事实来洗雪。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第29军奋起抗战,损失惨重。28日夜, 第29军撤离北平。为掩护南撤,宋哲元指定张自忠暂留北平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冀察绥靖主任、北平市长,与敌周旋。张自忠明知事不可为,但为顾全大局,毅然不计个人毁誉,临危受命。29日,北平失陷。张自忠断然拒绝日军让其通电反蒋和共同反共的要求,并在处理好第29军撤离的善后事宜后,于9月3日化装逃出北平,经济南转赴南京。当时,世人多不明真相,误以为张自忠是卖国求荣的汉奸,众口一词骂他是“张邦昌”,南京军事当局将他“撤职查办”。然而张自忠并未表白在平津折冲樽俎的是非曲直,反而就失守平津负荆请罪,南京军事当局经过多方了解,断定其不是汉奸后,任命他为军政部中将部副。12月,在李宗仁、宋哲元的保举和其旧部将领联名要求下,蒋介石批准张自忠代理第59军(由第38师扩编)军长。1938年2月,所部奉调李宗仁第五战区。从此,张自忠以誓死报国之心,率部驰骋于抗日沙场,再展当年长城抗战雄风。


第十部分张自忠 上将(2)

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的张自忠将军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以重兵沿津浦路实施南北对攻。  日军第13师团由南向北,先后攻占明光、定远、蚌埠等地,渡过淮河,直逼徐州,2月10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令张自忠部驰骋援淮河作战,11日,张自忠率部抵达前线,先敌展开于淝水之南,给进犯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死伤枕藉,乃向淮河以南回窜,张率部乘胜追击,收复小蚌埠、曹老集等地,与日军隔河对峙。张自忠首战告捷,日军北进受阻。  2月下旬,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第5师团为了和矶谷第10团会师台儿庄,以与津浦路南段日军会攻徐州,大举进逼鲁南军事重镇临沂。3月9日,日军发起猛攻,奉命死守的庞炳勋部5个团势渐不支,迭电告急。为确保徐州东北屏障临沂,李宗仁又急调张自忠率部赴援,张、庞原来同为冯玉祥的部下,彼此视为兄弟,但1930年在蒋、冯、阎中原混战中,庞被蒋介石收买,阵中反戈,突然袭击张自忠的师指挥部,张险遭不测。张自忠在临沂战前,曾对人说过,在任何战场皆可拼死一战,惟独不愿与庞在同一战场作战。当他接到驰援庞部命令时,颇感不是滋味,但为抗日大业,张自忠不计前嫌,星夜率部出征,日行180里,于12日抵达沂河西岸。庞见张深明大义,以德报怨,决心与张部协同作战,死守临沂。经过商议,决定庞部固守临沂,张部以运动战方式歼敌于城外。张自忠持刀督战,率部在沂河与日军血战五六天,以伤亡7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击溃板垣师团的进攻,临沂之围遂解。18日晚,张部奉令向黄县集结,策应战区正面作战。不料板垣师团趁机增兵反扑临沂,庞部再度告急。张自忠北部星夜回援,发起第二次临沂之战。战至29日,板垣师团被迫回撤,临沂之围再解。  张自忠临沂赴援,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给予高度评价:“此次临沂一役的最大收获,是将板垣、矶谷两师团拟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彻底粉碎,造成而后台儿庄血战时,矶谷师团孤军深入,为我围歼的契机。”“此次临沂之捷,张自忠的第59军奋勇赴援之功,实不可没。”3月30日,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撤销对张自忠的“撤职查办”处分。旋升其为第27军团军团长兼第59军军长。  5月中旬,日军对徐州形成合围成势,第五战区主力分路突围,向豫南、鄂北转移。张自忠率部担负掩护主力突围重任。张部坚守三昼夜,使友军安全撤离战场。最后,张部按计划向西南撤退,6月1日抵达许昌西南。徐州突围成功,日军合围徐州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之企图化为泡影。张自忠率部掩护突围有功,受到国民政府嘉奖。  6月,武汉会战开始。8月下旬,第五战区令张部先头开赴豫南,坚守潢川,掩护信阳一带中国军队向武汉外围集结。张自忠迅即率部行动,与日军激战11昼夜,大大地牵制和消耗日军,完成了掩护任务。日军广播承认“我军在潢川方面遭中国军队坚强抵抗,致使蒙受巨大损失”。  10月中旬,各路日军迫近武汉,国民党政府被迫放弃武汉。25日,长江以北中国军队开始向鄂西北撤退。张部再次担负掩护任务。撤退途中,张自忠升任第33集团军(由第27军团改编)总司令兼第59军军长,晋升上将衔。11月上旬,张自忠率部抵达鄂西荆门,被任命为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1939年5月,日军第11军计12万余人,在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沿襄阳至花园口公路和 京山钟祥公路大举进犯随县、枣阳地区,以巩固武汉外围。第五战区军队奋起抵抗,随枣会战爆发。张自忠率战区右翼兵团近12个师的兵力,负责固守襄河西岸,并向京钟公路出击。因战区内一些部队作战不力,致使日军逐步对战区主力形成合围之势。为扭转战局,张自忠亲率一部东渡襄河,截击合围日军,另令第29师迂回敌后,断敌退路,迫使日军动摇,合围计划破产。随后,第五战区主力向日军反攻,歼敌1。3万余人,使日军退回武汉,取得“鄂北大捷”。张自忠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再次受到统帅部嘉奖。


第十部分张自忠 上将(3)

张自忠将军灵榇经过宜昌时,十万人众迎灵致祭    

  1939年冬,国民党军投入一半以上兵力,发动“冬季攻势”,张自忠督率第29集团军、第33集团军参加对武汉外围日军的攻势作战,取得“襄东大捷”。战后,蒋介石通电嘉奖第五战区右翼部队,称其为最优部队,襄东战场则被誉为“模范战场”。  日军第11军为解除鄂北、豫南方向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调集15万余人,于1940年5月1日分三路向枣阳、宜昌地区合击。枣宜会战爆发。5日,日军对枣阳合击成势,李宗仁电令张自忠派有力部队出击。张自忠深感“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便不顾众将劝阻,于6日亲率身边仅有的机动部队2个团和特务营东渡襄河截击日军。8日,枣阳沦陷。10日, 炎浦寥站衔ν獾牡谖逭角髁ο蛲蝗朐嫜糁蟹⑵鸱?击,日军伤亡惨重,乃向枣阳南突围。张自忠奉令截击南逃之敌。15日,张自忠率部在南瓜店地区将日军截为二段予以重创。日军以重兵向张部反扑,经反复冲杀十余次,双方伤亡惨重。战至16日下午2时,张部伤亡殆尽,张自忠本人受伤多处,但仍拒绝劝其撤走的要求,裹伤督率警卫部队死战。3时许,日军冲上阵地,胸部已中数弹的张自忠,留下最后遗言“我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良心都很安慰。大家更要努力为国杀敌”,而壮烈殉国。日军感佩张自忠忠勇,对其盛殓军祭,拟将遗体运往汉口。第五战区及重庆当局得知噩耗,严令战区右翼部队不惜任何代价夺回遗体。右翼各部经两昼夜激战,终于夺回忠骸。  张自忠忠骸夺回以后,在宜城祭悼三天。而后经宜昌转运重庆,沿途各界纷纷迎灵致祭,蒋介石在重庆亲率文武百官登轮迎灵。国民政府为张自忠举行国葬,将忠骸盛葬于北碚梅花山。8月15日,延安各界隆重追悼张将军。抗战胜利后,北平、天津等地设立张自忠路以志纪念。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国家还拨巨款重新整修张自忠将军陵园,建立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  (彭玉龙)


第十部分张学良 上将(1)

  张学良(zhɑnɡ xueliɑnɡ,1901—2001),字汉卿。中国国民党军一级上将,以发动要求实现全国团结抗日的西安事变而震惊中外。  1901年6月3日,张学良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詹家窝铺村。为奉系军阀张作霖(人称“张大帅”)的原配夫人所生,张学良从小受名师指导,系统学习经史典籍,并接受西方文化熏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由其父为他选择了职业军人的道路。1918年底,被任命为卫队旅的营长。1919年入东北讲武堂第1期炮兵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即成为炮兵上校,任奉天督军署卫队旅营长,不久升任第2团团长。6月,升任第3混成旅旅长。11月,晋升为少将。1921年秋,张学良在去日本参观日军秋季军事演习之后,提议在奉军中进行改革,并与第8混成旅旅长郭松龄紧密合作,整训第3混成旅和第8混成旅,使之成为东北军的精锐。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 ⅲ抛髁刈槌烧蛲龉刈髡剑叛Я既味返?梯队司令。奉军失败后,张作霖决定“整军经武”,张学良协助筹划,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任第2旅旅长兼整理处参谋长,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和航空学校校长。1924年5月,任第27师师长兼东三省陆军训练副监,驻防锦州,时年23岁,人称“少帅”。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任镇威军第3军军长兼第4师师长,担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正面主攻任务,经过月余浴血苦战,攻破山海关。战后统带京榆驻军,设司令部于天津。1925年4月,晋升为中将。  1925年11月,对军阀混战极为不满的郭松龄在滦州举兵反奉。张学良出任前线总指挥,率部堵击郭松龄。郭兵败被杀。  1926年初,张作霖和吴佩孚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南方革命势力。张学良统率第3军在南口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同年11月,北方军阀组成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的安国军,企图阻止国民革命军的北伐。12月,张学良晋升为上将。1927年5月至6月间,率部在河南与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作战,被击败。同年秋季,冯玉祥、阎锡山联合讨奉。张学良为京汉线总指挥,率第3方面军团、第4方面军团由保定向石家庄进发,攻击阎军。10月12日,晋军师长傅作义从五台山出兵,乘虚抢占奉军后方涿州。张学良立即率精锐部队围攻。涿州之战,双方苦战三个月,其强攻固守闻名全国,成为张学良与傅作义的成名之役。  1928年,蒋介石举行第二期“北伐”,向奉军开战。张学良再次被任命为京汉线总指挥,率部阻击。5月下旬,奉军在石家庄和保定接连失利,败局已定,张作霖下令退回东北。6月4日,日军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连忙返回沈阳,处理后事。6月19日,张学良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开始主政东北。同年12月9日,张学良冲破外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利诱、内受老臣宿将反对两大阻力,毅然实行东北易帜,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12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积极支持东北的抗日民众运动。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开始。6月,蒋介石派人游说张学良,并许以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之职和京、津、冀地盘。9月,张学良通电拥蒋,挥戈入关助战。结果,冯玉祥、阎锡山战败下野,张学良以副总司令之职坐镇北平,成为蒋介石在北方的有力支柱。11月,蒋介石特邀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并推张学良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31年4月,张学良在北平设立副总司令行营。  1931年7月,日军制造万宝山事件,唆使军阀石友三率3个师的兵力叛乱,张学良当即命令于学忠、王树常两军迎头痛击,于保定以南望都附近彻底击败叛军。  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闻讯后,当即报告蒋介石。蒋介石密令“力避冲突”,“听候中央处理”。张学良被迫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迅速沦入敌手,因而替蒋介石背上了“不抵抗”的黑锅,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1931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2月,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谴责声中和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倾轧下辞职下野,张学良也被解除副总司令之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  1932年8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日军企图侵占华北,张学良决心用赤血贯彻抵抗,洗刷自己和东北军不抵抗的丑名。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张学良令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就此揭开长城抗战的序幕。3月,日军进攻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张学良再次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而引咎辞职。4月中旬,前往意大利考察。  1933年底,蒋介石为调东北军“围剿”红军,电召张学良回国。1934年1月,张学良返抵上海,积极拥护蒋介石实行法西斯主义,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无条件拥护。2月出任鄂豫皖“剿总”副总司令(总司令由蒋介石兼),代行总司令职权,驻节武汉,从东北军中抽调16个师又4个旅,共80余个团的兵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但屡遭徐海东红二十五军的打击。1934年底,红二十五军向陕北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电令张学良继续“进剿”,否则以“纵匪抗令”论罪。1935年2月,蒋介石撤销鄂豫皖“剿总”,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张学良任行营主任。4月2日,国民政府授予张学良一级上将军衔。5月至6月间,日军加紧对华北侵略,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东北军第51军军长于学忠被蒋介石、汪精卫逼出河北。张学良极为不满。1935年9月,蒋介石又调东北军到西北围剿陕北红军,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率10万之众,向陕甘根据地发动第3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在劳山战役、榆林战役和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被红军歼灭3个师,两名师长阵亡,特别是直罗镇战役,东北军的精锐第109师被全歼。张学良的思想因此受到极大的震动。蒋介石不但不履行补充兵员与装备的诺言,反而趁机取消被歼部队番号。张学良对此痛心疾首。  1935年10月末,张学 嫉侥暇┎渭庸竦乘慕炝腥岷臀迦蠡幔毖∥醒胫葱形?会委员和政治委员会委员。会后,张学良来到上海,会见了爱国人士杜重远和义勇军将领李杜。正在这时,一二•;九运动爆发。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主张,东北军“剿共”作战的失利,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杜李二人的忠告,使徘徊踌躇的张学良痛定思痛,逐步认识到:“剿共”是死路一条,势必断送东北军;只有联共抗日,个人才能在国人面前一洗前罪,东北军才有出路,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于是,张学良开始积极要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是年年底,张学良回到西安,首先同驻守西安的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进行磋商。杨虎城早就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双方不谋而合。  1936年2月,张学良与红军代表李克农在洛川就联合抗日问题进行初步商谈,达成局部停战协定。4月9日张学良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在肤施举行历史性的会谈,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双方确定,不分党派,一致抗日,内外结合,红军在外,张部在内,逼蒋抗日。会谈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奠定了东北军、第17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大西北初步形成。  从肤施归来,张学良便以逼蒋联共抗日为己任,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为培养抗日力量,张学良成立王曲军官训练团、抗日同志会、学兵队等组织,亲自担任王曲军官训练团团长和抗日同志会主席,还分别派代表到新疆、广东、广西、四川、山西等地与各地方实力派联络。9月,中共中央派出的红军驻东北军正式代表叶剑英抵达西安。


第十部分张学良 上将(2)

张学良发动兵谏前和蒋介石在一起    

  西北“三位一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平息“两广事变”后,于10月22日匆忙飞抵西安,催逼张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