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多加抚慰鼓动,使他们能够在抗日战场上丢弃前嫌,互相配合而打了胜仗。  面对沿津浦线正面南下的矶谷师团,李宗仁命令增援部队邓锡侯部死守滕县。虽然最后失守,然终究延缓了敌军南侵的步骤,使我方增援部队能及时赶到参战。邓锡侯部队也是“杂牌军”,原驻扎四川成都,装备落后,粮草不足,多受其他部队排挤。李宗仁对该部却十分重视和信任,在第五战区的库存中拨出大批子弹和迫击炮支援,又向上申请500支新枪补充给他们。这次战斗中,这支川军不惜重大牺牲,完成了作战任务。临沂、滕县两役,拉开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序幕。  在临沂和滕县战事告急时,蒋介石调第一战区驻河南的汤恩伯军团和孙连仲集团军增援。李宗仁便先派孙连仲到台儿庄部署防务。因为孙部原为冯玉祥的西北军,善于防守,以迎战骄狂的日军矶谷师团最为合适。与此同时,将汤恩伯军团部署在津浦线上引诱敌人,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开津浦路正面,使急于求功的敌军直扑台儿庄,落入圈套,被我军围歼。这样,中国方面直接投入作战的有汤恩伯的第20军团、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等约18万人。李宗仁正确分析敌情,抓住日军急于打通津浦线的骄狂心理,定下了“固守台儿庄及运河一线,诱敌来犯,断敌后路,相机实施反包围,围歼敌军”的作战方针。  敌人的进攻势态果如李宗仁所料。3月下旬,矶谷师团约4万人,大、小坦克约80辆,山野炮和重炮百余门,轻、重机枪不计其数,在大批飞机掩护下,从滕县出发,沿津浦线台枣支线大举南下。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敌作间断而微弱的抵抗后,陆续让开正面,退入山区。该军团的重炮营则调回台儿庄运河南岸,归总部指挥。敌军舍弃汤军团而直扑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由此展开。


第五部分李宗仁 上将(3)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3月23日,敌军冲到台儿庄北泥沟车站,首先以炮火猛轰台儿庄的防御工事,接着,以坦克为前导,向我阵地猛冲,占领外围工事。其步兵跳入工事据守,步步向前推进。我军以当时落后的装备无法反攻,只能在敌人的炮火和坦克攻击中拚命阻击,顽强坚持。24日晚,敌人突破台儿庄城东北角,第2集团军第31师在师长池峰城指挥下,坚守在城内,并将突入的敌人赶出城外。官兵们英勇抗击,以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抗衡。经过反复争夺,敌人猛攻三昼夜才冲入台儿庄城内,与我军发生激烈的肉搏战。坚守台儿庄的孙连仲第2集团军这时已伤亡过半,形势十分严峻。李宗仁严令他们死守阵地,等待援军。同时急调汤恩伯的第20军团迅速南下,夹击敌军。  当矶谷师团主力被完全吸引在台儿庄时,汤恩伯却消极避战,在姑婆山逡巡不前,迟迟不进入战场。李宗仁严厉警告汤恩伯:“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蒋介石也致电汤恩伯,督令其师南进。汤部不得不全师南下,以主力向台儿庄北部展开,攻敌侧背。汤军到达台儿庄之前,台儿庄2/3阵地已被日军占领,据守台儿庄核心阵地的第31师已陷重围。师长池峰城担心全军覆没,请求转移阵地。李宗仁估计汤恩伯的援军已靠近,命令他们坚守,不许后退半步。而且指示:不但要守待援军的到来,而且还要组织一次夜袭,打破敌军拂晓进攻计划,等援军一到即发动对敌人的内外夹击。李宗仁提议组织敢死队,发起守军最后的力量冲击。他对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说:“我现在悬赏10万元,你将后方凡可拿枪的士兵、担架兵、炊事员与前线士兵一齐集合起来,组织一支敢死队,发起夜袭。这10万块钱将来按人平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好自为之。胜负之数,在此一举!”结果夜袭成功,夺回了部分阵地。当援军汤恩伯军团在敌后出现时,形成了对敌人的包围圈。敌人撤退不及,陷入重围,惊慌失措。我军全线出击,士气骤旺,势不可挡。李宗仁率领长官部随从人员,在台儿庄郊外亲自指挥这场歼灭战。4月6日,中国军队各部全线出击。第31师将城内及城附近的残敌大部歼灭,乘胜向城外推进;城外各部以猛烈炮火连续摧毁敌军园上村、泥沟等阵地,缴获许多战车和物质。日军四处逃散,守军乘胜追击。敌军除濑谷支队残部数千人逃掉外,其余全部被歼。4月7日,台儿庄战役已取得完全胜利。此战消灭矶谷师团主力2万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使日军遭到入侵我国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失败。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捷报传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台儿庄战役后,李宗仁又面临更大规模的徐州会战。日军在台儿庄受挫,深知徐州不可轻取,须调集重兵,才能达到打通津浦线的目的,遂从各地军队中抽调精锐部队13个师团,共30余万人,飞机数百架,分6路向徐州进行大包围,企图速战速决,歼灭第五战区的野战军主力。而中国野战军兵力(加陆续增调的部队)也有60余万人。蒋介石被台儿庄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要在徐州地区与日军作战略决战。李宗仁却认为:“我方集大军数十万人于徐州一带平原地区之内,正是敌方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最好对象。以我方装备,只可相机利用地形有利条件,与敌人作运动战,若不自量力而与敌人作大规模的阵地消耗战,必蹈京沪战场覆辙。”为避免与优势之敌作消耗战,保存我方兵力,当各路敌军向徐州步步合围时,李宗仁命令各路守军稍作抵抗后,即相机撤向山区、湖沼地区,进行“化整为零”的游击战。与敌人周旋月余后,在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李宗仁率部于1938年5月放弃徐州,作有计划的撤退,使溃乱中的数十万大军尽可能地脱离敌人的包围圈,同时在运动战中,取得歼敌3万余人的战果。然而,在国民党的速胜战消耗战的错误战略思想指导下,历时4个月、兴师60万的徐州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李宗仁运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与南北两路强大的日军相持了5个多月,打破了敌人迅速打通津浦线的计划。徐州会战以后,武汉也很快失守,李宗仁将主力部队撤往西南山区,死守桐柏山、大洪山两个战略据点。其中廖磊的第21集团军在大别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取得较好效果。李宗仁的战略是伺机向武汉外围出击,威胁平汉路的交通,使敌人疲于奔命,实行机动战和游击战。以后,李宗仁还参加指挥了反击日军扫荡大洪山、桐柏山的随枣会战,以及豫南、鄂北等战役。1943年秋,李宗仁被调离第五战区,任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五、十战区。汉中行营实为一虚设机构,李宗仁实际脱离了前线军事指挥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宗仁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1948年通过竞选担任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主持同中国共产党的和谈,提出划长江而治。谈判失败后赴美国,1955年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中国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1965年7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毅然回归祖国。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病故。  (丁方晓)


第五部分林彪 元帅(1)

  林彪(lin biɑo,1907—1971),原名林育容。军事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  1907年12月5日,林彪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的中产阶级家庭。9岁上小学,13岁入中学。1924年中学毕业后,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该校第四期学员。他学习成绩很好,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军事教导团任排长。  北伐战争中,林彪初期在张发奎所部任排长,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后升为连长、团长,隶属叶挺指挥。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林彪跟随叶挺参加起义,任第11军军部特务连连长。起义失败后,随朱德、陈毅参加湖南暴动,1928年4月上井冈山,在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当过营长、团长。1929年春,随第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任第1 荻铀玖钤薄?930年任红军第4军军长,1931年任第1军团军团长。第1军团是红军的精锐部队,约有2万支枪,由于林彪指挥出众,据说国民党部队一经发现与第1军团对垒,就闻风而逃。林彪的首级赏价高达10万元。林彪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就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也取得了一次成功。1934年9月1日,在福建汀州附近,林彪指挥红1军团、红12军共1。3万人,遇到2个师的敌人。当时国民党部队已经占领约30华里长的猪松岭山顶。林彪采取防御和进攻相结合的战术,开始时指挥部队以分散兵力伏击敌人,黄昏时派出一支部队突袭敌人右翼,另一支部队攻打汀州城。战斗取胜,打死打伤敌人3500多人,俘敌2300人,缴枪成千。  林彪在井冈山时期,以善长战术指挥而出名,尤以“短促突击战的创始者”著称。他在1934年7月5日发表的《战争与革命》一书中这样论述短促突击战:“我们的任务如不是迟滞敌人的前进,而是在求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则应让敌人按照他的原定计划前进,用不着前去抵抗他,阻滞他。因为敌人一遇到我军的阻滞,他即停止前进而做堡垒,这就减少我们在更有利的条件下,使敌人更远离其堡垒的条件,消灭敌人。”他的文章还被国民党的军事刊物转载并研究,在日本和苏联俄国也是如此。人们公认他是共产党最优秀的战术家。


第五部分林彪 元帅(2)

林彪(左一)和聂荣臻在前沿阵地指挥平型关战斗    

  1934年10月,林彪率部参加长征。他的部队一直充当先头部队。在挺进西北及在陕西保安开创新根据地的过程中,也立下了战功。  1936年6月,林彪出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1937年1月该校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继续任校长又兼政治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担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第115师由原红1军团第1、第2、第4师与红15军团第73、第74、第75师新组成,下辖第343、第344两个旅。该师在平型关战役中首次重创侵华日军。     1937年7月底,日本侵略者占领平津后,又沿津浦、平汉、平绥铁路向我进犯。沿平绥线进犯之敌是日军精锐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山西战场吃紧。  按中共中央战略部署,林彪率第115师于8月下旬出发,9月中旬入晋。此时,日军已进至山西涞源、灵丘一带。9月下旬,占领涞源、灵丘,向平型关推进,拟与大同南下日军会合,进攻太原。接国共协同作战计划,平型关正面由国民党晋绥军防守,八路军第115师担任侧击任务。   平型关位于山西繁峙县东北,为晋东北交通要冲,长城隘口之一,地势险要。第115师决计利用平型关天险隐蔽集结,给进犯之敌以猛烈打击。当时林彪的部署是:以2个团兵力为主力正面歼敌,以1个团兵力为预备队随时出击,以骑兵营、独立团分别埋伏在两翼钳制援敌。9月24日夜,第115师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10里长的山地。次日晨,日军约4000人、100辆汽车为前导,100多辆大车居中,少数骑兵断后,沿公路向平型关推进。6时许,全部进入伏击区。林彪一声令下,该部从公路旁山地猛扑下来,日军顿时乱作一团,被击毁的马车、汽车堵住了道路。随后,该部跃上公路,与敌展开白刃战。敌军企图负隅顽抗。此时,师预备队迅速越过公路,将敌分割包围。激战中,日军出动飞机、大炮轰击,但由于短兵相接,失去作用。战后,辛庄、老爷庙、小寨村一线上敌军被歼,灵丘来援之敌也被阻。晚间,我军又向东跑池高地发起攻击,但由于国民党军未按协同作战计划参战,次日,敌军在尉县进入平型关,而大同南下关东军也来增援,八路军不得不撤出战斗。


第五部分林彪 元帅(3)

平型关大捷后的八路军1 15师官兵    

  平型关一战,以一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战马100余匹,九二式步兵炮1门,步枪1000余支,轻重机枪20余挺,炮弹3000发及大批军用品。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战斗勇气,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威望。  1938年林彪因负伤返回延安。同年冬季,赴苏疗养。1942年2月返回。1942年底至1943年7月在重庆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进行统战工作。1945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林彪被选为中央委员。  抗战胜利后,林彪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等职,与陈云、罗荣桓等人领导东北的解放战争,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1948年冬率部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取得平津战役的胜利。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率部解放中南广大地区和海南岛。同年6月任华中军区(后改中南军区)司令员和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第一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一直担任党、政、军高级领导职务。1955年4月,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林彪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十大元帅中排列第三,位居朱德、彭德怀之后。1958年5月,在中共中央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选为政治局常委、 醒胛被岣敝飨?959年出任国防部长,旋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林彪的名次排到了第二位。会后,成为中共中央惟一的副主席。“文革”开始后,林彪伙同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等结成反革命集团,有预谋地诬陷和迫害党与国家的领导人,妄图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林彪代表党中央做政治报告。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林彪的“接班人”、“副统帅”地位被用党章形式固定下来。1971年3月,林彪制定名为《“571工程”纪要》的政变计划。8月9日下达武装政变命令,妄图谋杀毛泽东,另立中央。由于阴谋败露,于9月13日凌晨乘飞机仓皇出逃,叛党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林彪的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林彪为反革命集团首犯。  (徐永汉)


第五部分刘伯承 元帅(1)

  刘伯承(liu bochenɡ,1892—198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中国四川省开县赵家场乡张家坝的贫农家庭。原名孝生,在高小读书时取名明昭,后入重庆将弁学堂时改名伯承。1905年进入夔府官立中学读书,学习成绩优异。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参加学生军,投入推翻清王朝的斗争。1912年春,他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选入速成班学习,毕业后被派到蜀军第5师任司务长,后改任排长。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军,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曾任连长、第5师第9旅参谋长、第2混成旅第1团团长。1916年3月在攻克四川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致残。1923年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此时的刘伯承已由于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成了川中名将。  这一年秋天,刘伯承认识了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杨公、吴玉章。1924年刘伯承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在深入地研究探索中国社会的过程中,接 芰寺砜怂贾饕澹?步实现了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受党的委托与杨公、朱德等一起组织和领导了泸(州)顺(庆)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军总指挥。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 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在大革命失败的严重时刻,他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冬赴苏联,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夏毕业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等职,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上的教条主义而被错误地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任第5军团参谋长。红军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组织指挥了红军四渡赤水河,并亲自指挥干部团巧夺金沙江渡口皎平渡,保证了全军顺利渡江,甩掉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阻截,为红军赢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在部队进入大凉山后,刘伯承模范地执行红军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地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刘伯承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五部分刘伯承 元帅(2)

刘伯承与陈毅、聂荣臻在延安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刘伯承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积极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0月,刘伯承指挥第769团到达阳明堡以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时,发现敌机不断由滹沱河北岸起飞,轰炸忻口、太原,遂决定利用夜暗袭击机场。部队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潜入机场,一起摸到距敌机30米的位置,迅速展开,先敌开火,将日军警卫部队压制在掩蔽部内。随着突击部队投出手榴弹的爆炸声,敌机迅速起火燃烧。在短短1个小时的战斗中,取得击毁敌机24架、毙伤敌100余人的重大胜利,消灭了日寇在晋北地区的一支空中突击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忻口会战。之后,刘伯承又率部抵达平定地区,准备侧击治正太路西犯之敌。25日,当获悉日军第20 ν诺挠鼗夭慷酉蚱蕉ǹ潢⒅夭慷?1000余人在侧鱼镇宿营后,刘伯承判断敌人次日必经七亘村向平定输送军需物资,即令第772团第3营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伏击敌人,夺取辎重,切断日军第20师团与其后方的联系。次日拂晓,日军辎重部队在步兵200多人的护送下进入伏击圈,八路军有意放过其先头部队,待其辎重部队进入后,突然发起攻击,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仅伤亡10多人。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分析,平定地区的日军急需物资补给,必然以为八路军不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因此,又令第3营悄悄地进入七亘村进行第二次伏击。28日上午,日军果然又以100多名骑兵和300多名步兵掩护辎重再次进入伏击圈,八路军再次突然猛烈打击,毙敌100多人,缴获骡马数十匹和大批物资,创造了在同一地点三天之内“重叠设伏”的奇迹。1938年3月,他又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一起率第129师南下到武乡、襄垣地区寻机歼敌。刘伯承根据日军一处受袭,他处必援的规律,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黎城之敌,派第386旅在黎城、潞城之间的神头岭设伏,歼灭由潞城向黎城增援的敌人。16日,潞城增援之敌1500余人进入神头岭设伏地区后,经4个小时激战,全歼该敌,击毁汽车7辆,缴获骡马700多匹和大批武器弹药,有力地策应了第115师、第120师在晋西和晋西北的作战行动。31日,又取得了响堂铺伏击战斗的胜利,焚毁敌人汽车180余辆,毙敌400多人,缴获大炮4门、轻重机枪10余挺。进入4月份以后,日军集中了4个师团的兵力3万余人,从博爱、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和治分九路向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妄图摧毁我日益壮大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面对九路围攻,刘伯承机动灵活地指挥部队,跳出敌人的合击圈,转到外线作战。于15日歼敌一部,攻占武乡,当日寇气急败坏地急于寻找我主力决战时,刘伯承调集4个团的兵力,分三路与敌之一路周旋,于16日抓住孤军冒进的敌第25旅团第117联队3000多人,紧紧包围于长乐村。辽县之敌第105联队3000多人妄图解长乐之围,亦被击退。经几小时激战,一举歼灭敌第117联队及援敌4000多人后,刘伯承又指挥部队乘胜追击,连克18座县城,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反动气焰,使该师得以依托太行山,大刀阔斧地开始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第五部分刘伯承 元帅(3)

1945年夏,刘伯承、朱德、陈毅在延安    

  1940年8月至12月,刘伯承率第129师主力参加著名的百团大 健K斓几莸氐木瘢?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组织实施了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地打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以战养战”的阴谋。同时,还多次反击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与邓小平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1月,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时任司令员,与邓小平政委领导全区军民开展对日本侵略军的战略大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历任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为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与邓小平一起指挥上党战役,一举歼敌3。5万人,取得上党战役的胜利。接着,刘伯承挥师东进,组织以邯郸为主要战场的平汉战役,歼灭敌人两个军,争取了敌一个军战场起义。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控制晋东南要地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巩固了华北解放区,也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迫使其同意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他与邓小平组织指挥陇海铁路自卫反击战役,歼敌1。3万余人,而后,又发起定陶战役,歼敌4个旅,1。7万余人。9月,又进行了巨野战役,重创敌主力第5军和整编第11师。之后,又进行鄄城、滑县、巨野和豫北等战役,取得十战十捷,共歼灭敌人20余万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其他战场作战,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率领12万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冬,他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一起组织指挥淮海战役,一举歼敌55万多人。翌年4月,率部协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华东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委书记、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天,又与邓小平一起指挥所部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实施西南战役,在短时间内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刘伯承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0年1月,刘伯承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他领导西南地区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巩固发展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军事学院成立时,刘伯承出任院长兼政委。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7年9月,刘伯承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指挥员,为我军的院校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59年后,刘伯承负责军委战略小组的工作,经常深入部队和边海防进行调查研究,重视反侵略战争的战场准备,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66年1月后,刘伯承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十年内乱期间,他身患重病,但仍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安危。1980年8月17日,由于年迈和健康原因,刘伯承写信恳切请求批准他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获得批准。1982年8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七中全会一致通过《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对刘伯承的生平事业和优秀品德做了全面的评价。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赵焕明)


第五部分刘少奇(1)

  刘少奇(liu shaoqi,1898—1969),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政治委员等职。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炭子冲。曾用名刘卫黄,化名陶尚行、胡服等。五四运动前上过村私塾、县中学、湖南陆军讲武堂,以及长沙高等中学、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预备班、上海外国语学社。1919年,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初回国到上海,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此后,先后参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1927年5月当选为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河北 ⑸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