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雄兵-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一群光明的知识分子,披着军人的外衣,出现在我们艰苦卓绝的雄兵队伍中,他们脚踩士兵的足迹,一路从雪山、戈壁、草原走来知难行难,言行一致,忍辱负重,义无反顾,率先表范,体现为民族、国家受难精神,誓为民族取来天上之火,最后都无一例外在保卫祖国边疆的事业中壮烈牺牲了,热血喷溅,肢体迸裂,肝脑涂地,但是,他们使我们挺起了脊骨!

…《帝国雄兵》中的受难精神

《帝国雄兵》中的受难精神



崇高的英雄都有受难精神,这是经典英雄(区别于一般“复仇”“杀敌”人物)的特征。我国英雄黄继光、董存瑞,还有很多很多,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具有受难精神的英雄,但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这么鲜明、集中地,公开点明地提出,并尝试创作这一英雄典型群体,我们是在《帝国雄兵》中看到的:“中亚泥布拖地”、部队长、李沪生、曾大军、高虎声闵斌斌这是一次与世界文学接轨的尝试。让我们回顾一下作品中多次反复出现的“篝火”、“幻觉”



林木掩映中,火光熊熊,柔软松毛地上,一群年轻军官席地围坐。篝火前一名军人,面如冠玉,两道剑眉,双目炯炯,火光映红了他嫩树皮般的脸膛,帽檐上的红五星闪闪发光,领口上两块红领章端庄对列,他目光忧郁,语调深沉:

“战友们,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形势大家已经知道了!”

黑夜中一群玛瑙般燃烧的眼睛,辉射着激情的火焰,那个面如冠玉的军人环顾周遭,用树棍拨了一下篝火,抬起头来,压低了音调,以凝重的语气说:

“乾坤逆转,妖孽肆行

“可爱的祖国正在危急之中,我们是热血军人,不能坐视不救!”他扫视了一下黑夜。



“有一只鸟,把青春和爱的歌声,唱遍了整个西域”

“有一只可爱鸟,红夜莺,飞翔在整个西域地区她唱着我们的青春、奉献和爱情”

“我们可爱的祖国在危急中,我们是热血军人,不能坐视不救!”

“祖国有难,四海悲歌!”“牺牲个人,拯救中华!”

“冲锋!”“冲锋!”“冲锋!”





“劈哩啪啦!”喜马拉雅密林篝火再一次在我眼前燃烧起来了,火光照亮了一张张嫩稚的青春脸庞——“我今年15岁!”四川战士杨晋勇的声音;“我今年16岁!”是我老乡刘平平的声音;“我今年18岁!”英俊的柏国庆!“我今年17岁!”这是猴子的声音;“我今年16岁!”这是机枪连射手小小个王宁军的声音!“我今年25岁!”响起了我们崇高的红色军人曾大军的声音!“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灵魂最渴望的东西!就是我们心灵最不愿受到伤害的东西!就是我们觉得比一切都更可爱的东西!祖国就是我们愿意为它献身的东西——祖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我们情愿为了她交出我们的一切,而毁掉我们所有的一切!祖国,就是千千万万个妈妈的组合母亲祖国万岁!”

“我们可爱的祖国危在旦夕,我们宣誓!”“我们宣誓!”“宣誓!”“宣誓!”“宣誓!”“牺牲个人,拯救中华!”“牺牲个人,拯救中华!”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我是‘红夜莺’!我是‘红夜莺’!向我开火!向我开火!”

“有一只鸟,把青春和爱的歌声,唱遍了整个西域”

“祖国!这里是达旺前线!这里是李沪生!!永别了!!”他心里大声呼喊。



已经有苏制子弹射过来的声音,碰溅在身旁的岩石上,发出清脆的炸裂。

有子弹从自己耳边飘过,击中身旁枯草,发出燃焦的烟火味。

有一颗子弹击中了自己的前胸,有可爱的鲜血喷溅出来,那美丽的浆液正在绽放。



“祖国!我愿意为你再死上一千次!”



他看到了“泥布拖地”那双仁慈的眼睛看到了部队长坐在一架直升机中向他接近他的手还张开的,可爱的小鸟还留着女性的体温,他看到一个英雄的身影正在向他奔来心里想着:“是高连长吗”眼角一滴晶莹的泪珠,慢慢滚落了下来,他有点疲倦了垂下了手。





而以12部《为了我军的下一个世纪》 27章 1972—1976

4。 一级战斗信号 5。 热血雄鹰——《闵斌斌日记》中最后抒情诗散文记载

和《尾声》中曾大军自我道白式的告别信,最为典型。

后记…《帝国雄兵》的英雄概

《帝国雄兵》的英雄概念



世界经典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及反映之的著作,如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欧洲中世纪《尼伯龙根的指环》等,还有很多;在我国,如读者熟悉的《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上一世纪读者熟知的《欧阳海之歌》等,还有很多。

经典英雄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他们是普通人,像我们一样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带着普通人的缺点甚至阴暗面…就是说他们是肉身的,凡世的。

二,他们确实有超人的一面,在特殊情况下有超尘世、超常人的表现——在重大的历史时刻,他们要回答并满足社会的重大要求等,这使他们带有一定的神性。



英雄的受难精神,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世界文学史(也是宗教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受难英雄——耶稣。受难是一种献身,但同时是一种最广大意义上的献身,耶稣为全人类赎罪,《帝国雄兵》中的曾大军代祖国母亲受难,同样具有人类精神史上的意义。

曾大军的超常忍耐与他最后以自己的受难换得土伦山口的平静以及东段战线的和平,超常人的信念及其带来的后果,已经使他带有半人半神的性质。

我军整体爱国主义精神和群体英雄气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和最终的体现!



我们经常在思索:为什么中国文学出不了世界经典文学意义上的英雄形象?为什么中国当代文学始终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什么是文学作品中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是什么东西使文学作品产生了伟大的震撼力量!?

后记…《帝国雄兵》的英雄描

《帝国雄兵》中的英雄描写



《帝国雄兵》中的英雄不是高大全的人物。李沪生在铁列克提事件之前和部队长在哈萨克斯坦沙漠侦查时竟然很幼稚地和部队长打斗,沙漠风暴夜晚古堡里,本该监视印度人湿瘩和苏联人彼得,又丢下部队长,偷偷去听旱棘中鸟叫结果致使两个敌特跑掉侦查完毕报告敌情,在塔城分区对战争前兆预警不够(应该是不够,缺乏坚持);在前往铁列克提山路上,沉湎于爱情罗曼蒂克,(月光、鸟叫的描写及梦中听抒情民歌、歌谣)在山头草地上流连,沉吟(如果他真是铁列克提战士,可能会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责)在铁列克提战役失利重伤养伤合肥骗露露走新疆后,几次流露撤去前愿打道回府归返合肥的念头;在伪装小棚里偷老乡的甜瓜;到阿里高原后,一片千难万险黑暗地狱、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苦闷饥寒交迫中,几次动过自杀的心思,甚至在古格遗址堆放柴草之时,想过与火同烬

部队长更不是个外形亮丽的角色,从头到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一身翻毛羊皮的西域马帮刀客,风霜满面,白雪满头,在酒泉基地“服刑”时的胡茬连鬓,满嘴窝窝头渣滓

高虎声在因为“幻觉”事件关禁闭时甚至还藏有侦察员短刃(这在连队应该是不允许的),在吕小诗因为同样的嫌疑也被关禁闭时,甚至用短刃威胁小诗,说出毛胡子的下落,因为后者可能不同意他重新入党(高虎声的形象在小说中较弱,性格提炼不够)

吕小诗(闵斌斌)在当新兵时违反纪律爬营区后山去看印度边境为当五好战士向毛胡子指导员打班长高虎声的小报告



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不是完美意义上的血肉丰满——如曾大军),这让他们非常容易被理解接近,他们是像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出生在中华大地既继承了民族优秀品质也可能继承了某些劣根的凡人,和我们今天芸芸众生并无大差异,他们的的确确很不起眼。

在平常的条件下,他们真的不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钢铁战士。



看《圣经》耶稣,终其之一生,行神迹,也有过对私欲的反思和对死亡的恐惧(集中表现在他在加利利野地40天——中间掺合魔鬼的尘世诱惑——的戒斋和祈祷),就是说耶稣凡身,凡心。



但正是在这一群凡人身上,包括一万雄兵田师长、张团长、范连长、毛胡子指导员、郝参谋长、曾小兵、狗熊连长,甚至田涤新、柏国庆、赵保军这些新兵身上,那些参加了1967年东段边境保卫战的基层指战员们…那些挥舞着战刀“嗷嗷叫”前来驰援的老兵方队我们看到了我军力拔山兮气盖世,惊天地兮泣鬼神的英雄群体形象!



他们是那么可亲可近,读者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根本忘记这是一部小说,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真实”



因为信念,因为他们有一种追求!因为有一只可爱鸟,始终在引路,引领着灵魂的朝圣!因为红夜莺,就是我军伟大灵魂的象征!

后记 … 英雄的意义

英雄的意义



英雄的人类学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生存斗争,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世界各地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无不伴随英雄的颂歌。目前已知苏美尔Sumer文明,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黑暗颂》是人类早期英雄征服自然的传说,印度也有超过3000年以前的古文明传说,讲述生活在中亚地区古代人类与外星异族战争,实际上是与太阳族(自然环境)抗争早期的英雄都有半人半神的性质,产生于公元前9至8世纪、最古老史诗——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重要作品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金毛羊的传说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在中国,有关盘古开辟、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记载,莫不如此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内涵扩大,英雄又被赋予许多社会学的涵义,如国家统一、异族征服、抵抗侵略等,所以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岳飞到了当代,英雄的内涵又有扩大,如我们今天称科技界的骄子,教育界的精英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等等。

英雄的生理、心理基础,大概不外乎出于人类的雄性基因、雄性激素、征服欲、恋父情结等。如同人们的爱祖国的心理来自于亘古的恋母情结一样,热爱英雄的情结几乎伴随人类文明而生,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认识、觉醒,是人类意识的某种最高产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贝多芬(1770…1827)在18世纪创作了英雄交响曲,英雄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得到各种文明手段的阐释和宣传,并且在欧洲,在基督英雄内涵的鼓舞下,从文艺复兴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雄的内涵得到合理性的扩展,被赋予理性、仁慈、昂扬、向上、文明、文化、教育、启蒙等等特性,换句话说,新的时代特性,并被赋予神性。

不可能想象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英雄,没有英雄的天空是黯淡的,黑暗的,没有英雄主义的民族的心理,是败亡的沼泽,是地狱。

英雄是民族的脸,心脏、灵魂,或者,就是民族本身。

英雄一定是长久地打动了民族的心的,不是转瞬即逝的,不是每天随意可以更换的商业标签,是固本张源的,是和人——这个社会的主体,生活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作品。

在文明的有语言文字的人类社会里,英雄活在他们所由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活在上层建筑精神领域的意识形态中。



我不能不悲哀地看到,在我国当代意识、精神的天空里,在没有英雄的阳光穿透的、文学笼罩的黑暗下,我正生活在痛苦的阴森地狱中。

后记 … 关于英雄小说

关于英雄小说



英雄是实践的产物,也是艺术家的创造。战争题材的英雄创作,是英雄主义的乐园。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和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战场都是英雄创造的最好土壤,围绕这些事件,苏联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无数的英雄典型、作品。在我国,长征,首先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自辛亥革命以来,百年动荡,海内沸腾;日寇入侵,国共内战,正“国家有难,四海悲歌”,山河罹难,百姓涂炭,多少英雄奋起救中华,碧血琼花,血沃华夏八年抗战,义勇军号声铮铮,热血砌筑万里长城三年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顷刻瓦解;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多少英雄,多少题材生与死考验英雄,这里的英雄,是征杀的英雄,是英雄小说的主体。



关于英雄小说,约莫回顾了一下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好像没有专门这样分类的,但是不妨说,从文学实践来看,英雄小说是存在的。它是专门写英雄的小说。如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奥德赛》、欧洲中世纪《尼伯龙根的指环》等,我国也有《西游记》等。

“百科全书式巨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项羽是司马迁着力塑造的英雄。 “超秉赋英雄少年”,“身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论英雄,非他莫属”。“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先声夺人、排山倒海威势;“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分散聚合指挥艺术和疾如飙风战斗风格;“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

司马迁涉猎浩繁,“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隃糜汗青之中,令人神动。”

然而东西方英雄小说是不一样的。英雄的概念不一样,英雄的表现也有差别。

从中西文学发展来看,在西方,英雄作为一种悲剧性的体验首先是在悲剧中被书写,而悲剧这种体裁,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英雄崇拜是根植于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传统,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在这种分析里——人生就是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纵观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英雄史诗的发展,其英雄形象经历了从力量英雄向道德英雄、从人性英雄向神性英雄的内涵转变。譬如中世纪法、俄两国的英雄史诗。深究英雄形象的成因,就宗教观而言,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英雄史诗是从多神教走向一神教,中世纪法、俄两国英雄史诗则分别受到天主教教会和双重宗教观、神权政治观和宗族政治观、宗教战争观、宗教善恶战争观和民族保卫战争观的影响。在英雄形象的艺术塑造上,中世纪法、俄两国的艺术手法有同又有异,其异分别表现为悲剧性的渲染与夸张和迅速移动的时空观;而其艺术风格分别表现为庄严崇高的叙事风格和优美抒情的牧歌风格。

黑格尔曾称荷马史诗创造的英雄“许多性格特征充满生气的总和”。阿喀琉斯既是铮铮硬骨的铁汉,也不乏善良温厚和仁慈。“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不是打打杀杀,就是英雄;也不是抗日作品,就一定是英雄小说。战争与和平观称量英雄,一部真正的英雄小说,一定是像小说那样从发掘人的本质中塑造人的形象,也一定有道德冲突,在正义的胜利中体现世界的悲剧性。

后记 … 英雄与悲剧

英雄与悲剧



为什么有时候读一本小说,英雄主角牺牲了,我们会垂泪冥索,不断追思为什么往往这样的主人公,有时候会深深铭刻在自己的记忆里,久久难忘,甚至会伴随终生?很简单,英雄主角牺牲了。主角没有牺牲的作品会不会感动我们,根据我们的体会,可能有感动,但是不会这么深刻,也不可能持久。这么说,在一般的意义上,没有英雄主角牺牲了的作品,不是英雄小说,喊喊杀杀的作品不是英雄小说,开庆功大会的作品不是英雄小说,叙每日家常、工作流水账的不是英雄小说。那么,为什么一定是要主角牺牲了,才能被作为英雄来接受呢?为什么一部作品,英雄主角牺牲了,才能成为英雄小说呢?这里面的机制是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死了人,我们的审美心理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境界才能更上一层呢?因为我们都有悲悯之心,因为我们都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如果一个英雄,像我们一样活着,我们不会把他看成英雄,我们看到的是他凡身的一面,甚至淡忘英雄的定义(在悲剧意义上,在经典意义的作品中,没有这样的英雄);如果有一个人为了我们大家而献出了生命,我们会感到深深的追悔、痛惜、不舍难忘,我们习惯地把这个人称为英雄。

经典英雄的含义,决定了作品、大作品的悲剧性。英雄一定是同悲剧联系在一起的。英雄死在我们面前,如同我们的父兄子弟…我们悲怆嚎哭,如丧考妣,这就是英雄作品感动人的机制——我们都是人,有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我们又是结成社会的,所以这个人即使不是我的亲人,但是我能产生自己痛失亲人那般的感情——于是,一篇英雄小说,以其悲剧性的结尾,感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天下人,天下所有有同情心、怜悯心的读者,天下所有有人类心肠的人们。



“大作依然撼人!”

“建军节读此书更觉悲壮伟大!”

“看后除了震撼,剩下的只有感动!”

“看完了最后两章,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那是悲壮的滋味!总觉得帝国雄兵在对我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也当过兵 高喊一声 中国军人万岁!”

“正读到第六章铁列克提,那股阳刚之气感动了〇世纪的人!”

“看得我慷慨激昂”



《帝国雄兵》尾声中曾大军作为我西线军人英雄的代表,一位即将面临“处决”的“监外执行”,他是连队饲马员,每天有20多头骏马相伴,他没有骑马逃走;八连指导员,他的亲弟弟,曾经怆动于私,想连夜把他放走他婉言拒绝他不是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他在山上弹奏三角琴的时候,甚至在战争前夜漆黑密林中那几声微弱的“鸟叫”未必不是在做像《圣经》中耶稣在加利利旷野40天祈祷里那样的,对生命和死亡最后的思考但是,最后他选择了战场上的受难



英雄的血没有白流,在读者的感动中,得到了上帝般的垂悯!

后记… 英雄与杀戮

英雄与杀戮



拒绝堆砌在脚下的白骨、血尸、腐颅。已经拒绝看银幕上的古装战争片和现代战争片20年、30年了,因为影片的缺乏美学境界及相应的艺术水准,甚至拒绝看李云龙之类的垃圾片——不是反对歌颂我国军人,也不是不支持抗日战争——

而是指我们应该有新型的战争片了。



“八一”前夕,《南方周末》刊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文章披露,戎马一生的刘伯承晚年拒看一切战争电影,因为国共内战战死无数同胞,殃及无数家庭,令他不安。

《南方周末》7月28日刊登许小峰文章《建军节,应记住周成荣》介绍,周成荣是在国共内战第一场大战——绥远战役牺牲的,其过程与董存瑞炸碉堡相似,时间上还要早一年半。绥远战役指挥官贺龙在发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到了周成荣的名字,但他没有得到任何荣誉,事迹也未见过任何报道。原因是绥远战役中我军并没有成功。

刘伯承晚年拒看一切战争电影,他解释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啊!这会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就不愿意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就是从大堆大堆我们的兄弟、父老、亲人的尸体上爬过来的,我至今仍看到他们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煳的路。‘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这是经历过残酷战争后的肺腑之言,也算为后人留下的警示。

许小峰呼吁,政治家应具有现代文明智慧,尽力避免将政治纷争演化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你死我活的极端阶段,防止战争成为无可替代的惟一选择。

古语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老帅的仁人之心此也。

文章说:今天,国共战片层出不穷,是不是可以少一点。一遍遍用一些虚构的人物与情节,一次次上演旧日的同胞相残,而我们看到今天,已没有同胞相残的快感,也没有胜利解放的欢悦了。应该要少一点了。



而我不看中央电视台战争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它们不是真正的英雄小说。它们有戏剧形式的一切特点:有情节,有形象,有人物,有悬念,甚至有思想——但是,没有英雄。

后记 … 英雄的环境

英雄的环境



英雄产生在其所由产生的环境里,就是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你不给他这样一个环境,你生出来的是“假英雄”,或者是次品,或者,没有英雄。

英雄产生的环境和普通人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不是说,英雄小说里就没有或者容不下普通人物,或者说,有一种自然状态的专门为英雄准备的环境;而是说,小说是虚拟的,是创造性的,想象的,因此,你应该为英雄的问世准备一点条件。

英雄产生的环境,一定是急迫的、催迫的,要产生点什么东西出来、有一个大矛盾在其中运作的。

这种矛盾和冲突,酝酿着、激化着,准备着,等待着一个解决,等待英雄的出场。

她很类似——暴风雨的前夜,她很美丽,诱惑着我们。

英雄产生的环境,实际上是我们笔下的创造物,而这样的创造物,往往要假借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已知事件、年代、或历史背景,这么说,我们实际上是借重大历史事件、时代、年代,写英雄小说,创造英雄。

这样说,是不是有强调写重大题材的意思呢?或者,是不是重弹“题材决定论”呢?好像难避嫌疑;但是,作者在这里强调的实际上就是典型环境,却是确凿无疑的,肯定的。

英雄一定是产生于典型环境的。广而推之,一切小说的主角、人物,他们的性格、命运、结局,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

李沪生、部队长、曾大军、中亚泥布拖地、高虎声、闵斌斌…只能产生于他们所处于其中、所由产生的那种环境,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产生典型人物。这一定义、命题,曾经为恩格斯专门、重点强调过的文艺学原理,被多少人、多少年弃之如敝屣,唾弃鄙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它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文学状况这么烂!?为什么是一地垃圾?为什么有些人写出的东西不像样子!?为什么这些作品是那么地令人不忍卒读?!为什么那些东西尽管铺天盖地,除了短期内,被所谓的低龄粉丝,而实则是和作者同样对文学基本原理不懂、没有审美境界的人追捧外,很快就被扫进故纸堆,成为昨日黄花。

后记 … 英雄的Hero

英雄的Hero



讲两句英雄小说的话,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写英雄小说,也不是对其它类小说鄙薄冒犯,其实文学题材很广泛,人人都有创作自由,这个人喜欢英雄小说,那个人不喜欢,这很正常,用不着为此较真,或者打仗。



我们为小说主人公一掬英雄之泪,我们的境界、趣味,也得由以提高。不仅是因为英雄为我们献出了血肉之躯,更可能是因为,英雄本身是一种符号,代表了一种合乎我们道德认可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为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或者为突破这种秩序、为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生所要求的东西。英雄是我们的代言人,我们的寄托,新生活的阳光,等等。



英雄是普通人的升华,不是天降,有我们凡人特征,缺点、错误、阴暗面;但是,英雄升华了,远远高出于普通人,而半人半神,或带有神性,这是因为英雄为真理而生。他们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毅然与自身的庸常、屑小决裂,挺身而出,以自己顶天立地的形象,显示真理自身。他们是真理的化身,他们牺牲了,但是真理显现了,我们感动了,真理普泛化了,社会普遍道德升华了,社会健康力量壮大了,人类进步了。



所有经典意义上的英雄悲剧小说,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所有的人都离英雄一步之遥,所有的小说离成功的小说也只一箭之地。你要提炼出一种东西,你要赋予小说的正义性,你的写作和你的小说里都有一种光辉,让真理从这里照射出去,这就是我们提出英雄小说,提倡更多一点英雄小说,更多一点社会进步真理光辉的小说的出发点。

其实,每一篇小说都可以当作英雄小说来写,因为英语里主角Hero,翻译过来就是英雄的意思。

后记 … 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基本组织结构,而冲突是事物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小说的生命。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冲突,既无法吸引读者,也无法推进情节的发展,作者无法下笔。

一部小说,如何在取材、主题、立意的同时,注意内置基本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这部小说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会引起事物表面的不断地,连续的冲突,这些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顺便雕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当然,这里讲的人物和情节是不可分的,是一体化的。

一部好的小说,预先已埋伏了巨大的戏剧冲突,只不过,它一点点揭示给你看,部份部份地掀开冰山的一角,或者火山的一隅,让你感到冰凉,或者火热,这就是情节的发展。你会认为这是一个高潮,而在作者看来,这是作品提供的美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或者,是一种审美的惊悸,甚或心灵的震颤!

小说同时预伏几条线索,都是引诱你上钩的。你有时被引诱到一条线上去了,而实际上它的主要矛盾潜伏在另一条线上,等到你察觉出来,它又跑到另一条线上去了,整个阅读的过程,形同侦探,这是真正的阅读,读者和作者比赛智力,在纸面上和文字后面赛跑,而所有这些线索都源于矛盾和冲突的内在逻辑规律,它们在发展,要突破文字的枷锁和人物的静态,寻求爆发,争取解决,在这样的时候,解决矛盾的人物,或者思想,站出来了。



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预伏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冲突,和解决这种冲突的英雄人物,我们把这样的小说称之为悲剧小说。

后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