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雄兵-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红蓝盾一直在打斗着,试图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谓的真理寻求自己所谓的真相纠缠不清”
“这也符合古老的东方辩证法吧呵呵”说书人说到这,呷了一口茶,笑容里掩隐着神秘的东方意味。
…
“所有争执的两派,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在如何处理异端的问题上,红盾是强硬派,而蓝盾主张人性的、合理性的处理蓝盾是部队长亲自领导的,当然具有更强大的世界观”
…
“这就发展到,在‘抓住’李沪生后,随后他们宣布,李沪生与当时全国的一项重大案件有关因为部队长一直不同意这种绝对化、简单化处理而这似乎是两种命运的较量——部队长再次被拘押审查
可是,最终发现李沪生日记不过是一片空白,没有伪造、没有暗液涂写一本浸染了鲜血的空白日记!
对部队长的审讯再次失去了证据!
…
“可惜了,部队长!”
…
“不!”说书人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
注①:该诗句出自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
注②:这里出现的军史编辑部,就是在第六部 《兵士日记》篇首中曾出现的编辑部,在前是一次大胆的穿插,在此也是一次重要的照应。因为本文是一个大结构的作品,望读者留心注意。
4。士兵与间谍
4。 士兵与间谍
…
“嗯?”问话的编辑一愣。
…
“哈,部队长二次出山,而且这次真的是别开生面!”讲课人眼中溢出喜乐。
“噢?!”一片惊讶。
…
“记得1969年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哈萨克斯坦侦查回来,突厥山洞里面的对话吗?”
“山洞里除了两个匪首、湿瘩、彼得、众匪徒外,还有一个陌生人的声音”
…
“这个陌生人说的话,夹杂着浓重的北京口音不像中亚人的新疆普通话口音”
“这在很长时间都一直引起我方侦查机关的怀疑,他是不是67年叛逃我军某部副参谋长”
“后来经查证,我方叛逃人员已于次年在海边溺水而亡。就是说,这个陌生人是个新角色”
…
“而这个人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就一直再也没有‘露面’,他才是敌方真正的‘夜莺’!而我们故事的所有参与者也都再也没有注意过他,除了一个人!”
“谁?”
“部队长!”
…
“部队长在‘身陷囹圄’苦肉计时,就不断思虑这一问题,在不断破获的突厥匪徒前来暗杀的刺客中,也没有找到这个人他断定,这个所谓的陌生人一定隐藏很深,是个旗帜性的人物,轻易不会露面而当他出狱开始组建中国西部红蓝盾军团时,就为这个陌生人选好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谁?”
…
“蓝盾!”
…
“华光1号——好啊!”
…
“不!可惜蓝盾大尉已经牺牲了!”
…
“啊!?这不可能!有人1975年还在土伦山口看到他的!”
…
“那李沪生呢?”一个声音怯生生地问。
“他能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还是让历史来检验吧!”
“检验有什么用?他不是也牺牲了吗?”沮丧的声音。
…
“好了!不要争了!”编辑部领导发话了。
“这个陌生人到底是什么人?”主任的声音。
…
“他就是部队长最早在中亚古堡说过,而李沪生后来也猜测到的,那个在中国情报机构和境外间谍组织之间最高对决的一个敌人!”
“最早的一次对决发生在1968年中哈边境塔城山口,两个红五星军士,为了各自的主义和理想,搏命格斗,拳剑相击那时他的身份是苏联下级情报军官,从驻外使官任上渡假期间到中国边境耀武扬威,向蓝盾挑衅;而那时的蓝盾,是我军基层连队锻炼的一名普通士兵。”
“现在已经查明,他是苏印混血儿,名叫尤恩,曾与蓝盾和另一位苏联女孩莎夏一起参加过1957年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和平”青少年夏令营,到中国北京留学一年,和蓝盾又是石景山中学同学,他们三人曾有过感情纠葛尤恩回到莫斯科完成大学学业,一直在列宁格勒的克格勃总部接受训练,曾作为苏联某加盟共和国驻华三等武官在北京一年,后来在哈萨克斯坦与一位中亚姑娘发生过恋爱就是湿瘩在沙暴古堡之夜向李沪生讲过的那个‘红夜莺’故事的男主角”
“啊!?古堡还真有一段浪漫故事啊?”发出了惊讶的欢笑。
…
“那个姑娘是巴基斯坦人,真实身份是美国情报局特工。FBI实施美人计,还是想要找到一张地图,就是部队长和李沪生在苏军坦克阵地上发现的那张”讲课者眉飞色舞。
…
“后来李沪生一直带在身上去找高虎声的大俄藏地图吗!?”
“啊——是的!”
…
“湿瘩也一直想找这张地图,印度国防部开了高价这张地图对美、印各方都有价值”
“目的都是觊觎西藏!”
…
“美苏为争夺中亚霸权都在争取的东突势力,也在找一张地图,那天夜里在沙漠古堡上演了一幕陆地版的加勒比海盗,掠走了这对‘鸳鸯’。在巴基斯坦军方努力下,东突把尤恩移交给了美军在伊斯兰堡的情报中心,后来这个‘夜莺’就消失了!”
“敌方还真有个‘夜莺’啊!”
…
“后来他向中央情报局投诚,在美国关岛基地接受了一年秘密训练成为美苏印三料间谍。”
“我方是什么知道的呢?”
…
“巴基斯坦军方秘密向我总参提供了情报,因为这个人现在已经到了印度。”
“他在美国秘密整了形,现在印度国防部情报一处高层供职。”
…
“为了逃避苏联克格勃的追杀呵呵。”七嘴八舌的插嘴。
…
“不过他有一个特征是遮掩不了的他的左臂瘫痪了!”
“噢?!怎么回事?”一片咂舌。
…
“蓝盾击中的!蓝盾和他是生死宿敌!”主讲人正色。
“啊!?”现场一片惊讶!
…
“记得在苦肉计‘宣判’部队长时,审判长宣读的我军塔城前线敌情通报中,曾提到彼得被击中吗…那是一个幌子!
“‘夜莺’1969年接受训练完毕后以美国情报局高级人员潜入我国境内执行‘东方沙狐一号’计划——目的是打击中国新生军事力量。那晚部队长和李沪生潜伏在东突匪巢洞口,陌生人曾经说过一句‘中亚没有事了,湿瘩下士,你明天回喀什,夜莺在等你’。”
…
“这里是指另一个‘夜莺’!”解说者绘形绘色。
“谁?”
“华光1号!”
“啊!?”
…
“这就是李沪生说过的,在部队长、自己与彼得和湿瘩的对决背后,实际上,是这两个人的对决!”
“两个‘夜莺’的对决!”编辑部主任纠正了一句。
…
“对!而且这种指称,还预示了新的侦查方向!”主讲人继续口如悬河。
…
“‘夜莺’深入中国境内没有发现蓝盾,以为他还在喀什,所以让湿瘩回去追踪。可他没想到,蓝盾一直在跟踪他。当他潜伏前往中苏边境塔城一带时,蓝盾已秘密跟进,一直到了东突匪巢”
“部队长曾暗示李沪生不要过早动手,这时候蓝盾和乌玛已经悄悄潜伏在匪洞的另一端”
“这就是后来李沪生在扔出手雷之前,先听到的一声爆炸”
…
“蓝盾的公开身份是军区参谋,真实角色一直是我军总参特种兵。他的活动范围是西藏和新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掌握的资料里,蓝盾是中国军队最有思想也是最年轻的骁将。他坚贞、忠诚,才华绝伦,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未来希望。‘夜莺’1969来化装潜伏来到中国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消灭蓝盾。”
…
“在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匪巢离开以后,两股土匪为‘夺宝’发生枪战,解放军也正在前来围剿,蓝盾和他面对面枪战决斗击中了‘夜莺’右腿。”
…
“当时为遮人耳目,让彼得把军服脱下来套在一个打死的土匪身上,让我方误以为是另一个人,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金蝉脱壳,一石三鸟,逃离现场”
“实际上,他与蓝盾已经有过三次对决,是老对手了!”主讲人一声小结提高了语调。
…
“第三次是部队长‘囹圄’酒泉基地后,他再次潜入中国境内,亲自到基地为部队长‘收尸’,但他的行踪早已为我方掌握。在陇海线列车顶部,就是李沪生从合肥出逃爬上车顶的那次蓝盾再次与之对面决斗,‘夜莺’左肩中弹,自此瘫痪”
“‘夜莺’逃走之后,回到巴基斯坦美军总部,又到了印度国防部,痛定思痛,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他的疑问代表了美军高层参谋部普遍的军事哲学思考——‘为什么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他的结论是:中国军人有着无比的勇气和最高的国家忠诚但他还是不服气,养精蓄锐,准备和蓝盾进行第四次对决他选择了在70年代中期中国最高国家危机的时候,向西藏发动攻击,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候,蓝盾消失了!”“卖包袱”的说书人以一句吊胃口的结语,合上了那个血火年代一段惊魂往事的神秘“故事匣子”。
…
“噢!?退缩了吗?!”吃惊,惋惜,遗憾!
“嘘——”都吁了一口气,无语。
…
“西域谍影重重啊, 听得我毛骨耸然!”一位前来帮助整理资料的地方史志工作者瞪了一眼说故事的老者,喟然长叹,手中的茶杯抖了一下。
…
5。 不朽铜像
5。 不朽铜像
…
“这就是那一段特殊历史年代我军西线情报保卫工作的写照啊!”一直主讲的老干部呷了一口新茶,接着说。
…
“而在另一方面,对李沪生的审查还没有完”
“你怎么知道这一切的?”一位年轻编辑好奇地问。
“我是当时审查小组的。”
“什么!?”军史编辑部的目光一下子都拢过来了。为了编写好这一段时期我军的战史,编委会请来了一些当年在西南一线战斗过的离退休老同志,讲史兼作讲课。
“你你是?”一个编辑似有所闻地猜测着。
…
“啊,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就是吕小诗新兵连那阵的王主任,后来的红盾首长”
“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在当时”王主任仿佛在自说自话。
“我们审查的目的也在于想摸清——中国军人的素质到底怎么样?”
…
“当时我们困惑的焦点是,他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逃亡”王主任又抿了一口茶。
“他为什么要舍弃家中的温饱日子,投身于常人几乎无法理解,在现在人看来毫无生活乐趣的西域大地?”
…
编辑部里鸦雀无声,都在倾听王主任对往事的回忆。
…
“有牺牲感吗?”审查者小心翼翼的问声。
审查室里,资料核对仍在紧张进行中。
…
“一个人单枪匹马,长驱十万八千里,茫茫戈壁、渺渺雪原为了什么?!”
…
“就为了破获一个所谓的虚无缥缈的‘案子’疯了吗?!”一声责难。
…
“他是受难来的”
“他拯救了达旺”
…
“信念!”
“使命感!”
“他高扬着一面旗帜”
…
“那是什么???”
…
所有审查的人员面面相觑。
…
经过从美军那里借鉴来的最新测谎仪,李沪生的忠诚度、诚实度都是最高指标”
…
“现在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忠诚度、诚实度,总是统一的吗?”
…
“不!没有一个人是统一的”
那么他是什么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吗?
他只不过是日记中隐身、不见经传的、然而是重要的人物
这也就是红蓝盾一路追踪他的根本原因!
因为日记牵动了一件重大案件,脉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日记实际上是全部故事的主题,且线索凌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出处混乱,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一部“绵长”的日记?!
一片喑哑!
…
“这么说,李沪生是个虚构人物咯”军史编辑部打响了怀疑的第一炮。
…
“传说啊呵呵。”一位中年编辑哑然一笑。
…
“不!你错了!”一个声音说。
…
“他是从炮连出去的齐排长,齐志军,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青海基地,赵忠诚了解一切。只不过到侦察连后,改名了”
“他和老连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保密的原因,他从不允许在日记中透露自己的行踪”
“他几乎知道在西藏一线最前沿发生的一切”年轻编辑坚持说。
…
“嚄!”编辑部发出一阵叹息,“可惜他牺牲了!”有人落泪。
…
“不!他又到了西域”小编辑好像有个爸爸在西藏部队啊,什么都知道,呵呵。
“什么!?”
编辑部里惊讶声四起!
…
“怎么可能呢——”
像个神话啊!?
…
“金色的下午阳光,把他们坚毅的身影和苍峻的面容,在风雪寒流的背景下,映射成两座不朽的铜像部队长和李沪生背着枪,并肩驰马,双双逡巡在祖国西部的万里边疆,行进在莽莽林海、荒原戈壁”
他们在会师中亚“泥布拖地”、高虎声在继续我军侦破西域神秘“夜莺”的行动
“为了我军的下一个世纪!”他们风餐露宿,忍辱负重在一个个凄苦饥寒的雪夜里,美丽的篝火边,一首小夜歌随着三角琴的弹奏,正温柔、忧郁地唱起——
…
“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我醉心于你我弹奏着你我吟哦着你
我在青海草原在西藏雪原在帕米尔高原
为你加上半音加上半音,为东方加上一丝哀怜
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所有的小树叶小树叶小树叶啊下垂的小树叶
我都一次弹遍,你是那么真实 那么温馨
小歌谣式的 小歌谣式的 小歌谣式的
你的深情 你的真情 你的温情,还有你的爱情
我用雪山的白髮弹奏你,用我的中国拉丁的母音
…
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在中国海,在黄河的星空下 也在我的西域大地
我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我的歌吟 歌吟
请接受我轻声的弹奏,你是那么温柔,令我陶醉
请原谅我含泪的抚琴 你是那么遥远 又那么亲近
我的歌声是那么浅薄 你的爱是那么深沉!”
…
第十四部完
1。。。纪念碑
第十五部 为了我军的下一个世纪
…
第二十六章 1972—1976
…
1。 纪念碑
…
哦 如果不能抗拒悲剧
又怎能被称为纪念碑!
…
我们不能阻挡人民的歌舞
狼藉的酒瓶 又怎能阻挡得住
……自由的意志
探照灯的扫射 午夜的子弹
…
但我们最终还是化作了冷峻
倒下去的 成为
共工 未完成的
……迸出晨浆
…
军史专刊建军节特辑研讨会休会期间,特约前线代表坐正,刚刚看完才整理好的座谈记录。
“原来我的故事是这样的啊”他内心激荡起来。
…
“毫无疑问,日记传过很多人的手”往事一幕幕,战云凄雨,都在向他讲述昨天的故事。
…
他回忆起自己最后的遭遇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月14日,他被秘密押解北京某监狱因为自己是一本“神秘日记”的传播者——
正是十里长街百万群众含泪悲愤送总理这一天,气氛极为压抑满街都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教育革命”的横幅标语“乌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局势相当紧张——在狱中,他听说了总理遗言的消息——监狱里住满了传播“遗言”的人犯!当杭州23岁青年工人李君旭将一份自己伪造的“遗言”出示给他的几个朋友,并谎称这是抄自“某油印稿”时,朋友们立刻就被震撼了,进而相信确实是周总理遗言!于是,类似文革时期众多私密流传的手抄日记一样,这份“总理遗言”立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2月中旬在杭州出现,几天内风靡全城;并借助中国人传统的亲朋好友之间频繁的感情联络、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邮政渠道,3月底4月初已传遍大半个中国!除西藏、新疆这些偏远省份外,各地均有成千上万计的抄本,甚至还有十多家外国及香港的广播电台播发了这个“遗言”的消息!
然而,这份力挺邓小平的遗言也引起了当权派四人帮的极大恐慌。北京高层很快就注意到了这股异乎寻常的风潮,事情很快被定性为有蓄谋的“反革命谣言”。从北京向各地发的紧急电话通知说,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彻底追查与收缴。凡看过、抄过、传过“遗言”的,一律要受到盘问;但是“谣言”传播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一个星期内,仅在不大不小的安徽省就查出六千九百三十五份,包括合肥收缴上来有三千零二十八份神州大地,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总理遗言”着重提到了文革以后工作重心转入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展望文化大革命后,我国人民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的宏伟前程,在二十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壮丽前景,我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人心思治的时刻,“总理遗言”犹如一把收聚民心的利剑,人们疯狂传抄以表达自己的心愿① 。
…
4月4日,一辆秘密囚车载着“传播谣言”的李沪生到另一座监狱,远远地,在人山人海花圈横标铺天盖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恍惚中,他仿佛看到了柏国庆、田涤新、杨西秦、王宁军、陈彰夫、章金莺、杨晋勇、梁小光、曾大军、闵斌斌等,头上缠着渗血染红的雪白纱布绷带、身穿补丁军装、拄着雪山野营的拄杖行进在游行队伍里他们手挽手,高举军旗,发出震天的怒吼一声声悲愤的抗议,惊雷般响起,传遍了广场的上空——一片混乱叫喊中,有人登上碑座,高声吟哦:“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英雄,扬眉剑出鞘!”
一个寒颤,他突然梦醒过来——
…
这个送日记来的人会不会就是闵斌斌?!闵斌斌才是日记的真正作者啊!
他遥遥想起八年前自己在安徽岳寨大别山乡村里招兵时的情景那时自己还在老连队,即将调任青海基地之前,被安排到鄂豫皖革命摇篮招收特种兵一个才下放几天的城市初中生,毛头小伙子,对接兵干部死搅蛮缠,要到西藏去参军!
…
而眼前——是一本鲜血染红的日记!
…
难道真是他!?当年那个在红色老区贫穷山村锻炼摔打的幼稚小青年,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已经成长为我军雄鹰——一名钢铁的坚强战士了!?
…
前面的故事止于1971年,后来事件的发展,日记里有什么记载吗?!
…
他心情沉重地翻开了层层油布包裹下,据说是不久前一位西藏军人② 留下的《兵士日记》。
……
注① 1975年下半年至1976年上半年,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政治谣言最发达的一年,发达到在几亿人口中妇孺皆知的程度。这些谣言的矛头,无一不是针对着把中国拖入十年内乱的极左派们。老百姓心头压抑已久的对现状的强烈不满犹如长时间积聚的滚烫岩浆,随时将喷涌而出——德高望重、忍辱负重、苦心孤诣的周总理自然成为民意最大的寄托。
“它并非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等私人媒介的方式传递;它是人们在等待之中的,满足人们或是盼望或是恐惧的心理,或符合人们多多少少已意识到的预感;它对群体来说必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会带来直接重大后果的”
在这种情况下,“总理遗言”中那句发自肺腑“回忆先烈的遗言,对照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我为自己未能多做一点工作而感到内疚”——怎能不让人们心情激荡?从“十里长街送总理”,到“举国传抄总理遗言”,到三月底悼念总理的“南京事件”,再到“四。五天安门事件”,围绕着周总理逝世,中国民众首次在建国以后发起了大规模的自发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天崩地裂的1976年,这一系列事件才是走向新时期的起点。
…
注② 此处提到的“不久前一位西藏军人留下的《兵士日记》”之前因,请参看第六部 兵士日记 11章《兵士日记》 。
2。 真实岁月
2。真实的岁月
…
1973年X月X日
…
“金莺!”
1973年初夏的一天,我独自守望在团大田里察看水情,离我不远的牧场上飘来一支悠悠的歌声是情歌吗?甜溜溜、火辣辣我呆住了!白云悠悠下姗姗伫立一位牧羊姑娘,一身色彩艳丽的氆氇藏袍,头上乌黑的盘辫,身边是白云般的羊群手中的鞭儿轻轻摇摇,羊羔咩咩叫我是在电影中吗?耳畔响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歌声一会悠扬,一会凄婉,她的面容忧伤,就像是雪山白云间轻轻掠过的一道红霞慢慢转过身来,缓缓向我走来她看见了我,漆亮的眼睛一闪,现出一朵花来是雪山桃花吗?你是传说中的女神吗?我呆呆凝视着,姑娘对我嫣然一笑,手中小鞭一摇,羊羔咩咩欢叫向漫坡散去她转身向我致以一笑就像一朵小桃花!
我动情地喊了一声!“金莺!”怅然所失!
…
远处又传来动人的歌声是央金!
我想起了章金莺!
…
1974年8月X日,晴,一碧如洗,转阴
…
“斌斌,你一直托我寻找的金莺的地址找到了。她现在也是17岁的大姑娘了。自文革后,各机关都受到很大冲击,人员变动也很大有些老熟人老同志下落不明,一直到前不久才从北京回来的叔叔打听到她随在军区的爸爸全家调到新疆去了现在她在精河建设兵团做卫生员,地址是”
“她是烈士的孩子,她爸爸和你爸、我都是参加渡江战役的报社老同志了。57年在东南前线随军采访时,她爸爸妈妈牺牲于窜犯骚扰的蒋机轰炸那时她才出生4个月,是当时在南京军区的曾伯伯收养了她这一切她还不知道,你也暂不要告诉她”
“还记得上次妈妈带你去长城时见到的小朋友小兵吗?他也长大了!曾伯伯还有个前妻生的孩子,多年失去联系,叫曾大军,听说也在西藏军区,你有可能的话,也代为打听”
…
“金莺,我多么地思念你!自进藏以来,我多少次梦中呼唤你的名字………还记得上次在你爸爸军区的某炮兵司令部,你学着军人,头戴钢盔,脚蹬皮靴,一副英俊神武的样子,我是多么地羡慕你啊!那时我们都年幼,你才13,一晃你该18了吧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长城上相约,看谁先当上兵吗?正是在青春誓约的激励下,我才走上了万里从戎西藏边陲的道路”
…
“我是你的情人
…
在整个宇宙里眺望
一簸玫瑰含苞了,散发着清香
玫瑰啊,你们互相缠绵
也缠绵我的大地!
…
我是你的情人
…
在整个宇宙里眺望
一颗心灵沉思着,浸润着悲悯
星光啊,我们的目光
玫瑰花丛流连求索
…
我是你的情人
…
在整个宇宙里眺望
一颗心苏醒了 玫瑰清香
星空啊 全都沉醉了
爱燃烧着心房!
…
我是你的情人
…
在整个宇宙里眺望
一颗星星沉思着,沐浴着星晖
夜空啊,我们的眼睛和
玫瑰花互相照耀!
…
我是你的情人
…
在整个宇宙里眺望
一颗星星升起了,沐浴着星晖
星光和玫瑰啊,互相照耀
也照亮我的星球!
1974年X月X日
…
“斌斌,今天在意想不到中,终于盼来了你的信!我真没想到还能收到你的信。要知道从西藏到新疆这封信走了整整两个月!我的泪水一下涌出来了”
“你知道吗?自你我北京分手后,我们全家遭了罹难‘充军’发配到了新疆。我也没有当上兵,变成一名军垦战士啦!”
“这么多天来,我痛苦过,哭泣过,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从北京到新疆,一路上沟壑纵横,黄土裸露,荒原万里,寸草不生人民住的茅屋,吃的粗粮我们这个民族太苦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这么苦难”
“你提到的中国之路,我的理解是走中国自己之路!我时刻没有忘记,我们在一起时许下的诺言——向着英雄纪念碑宣誓:我们是中国青年!总有一天,我会和你一起去实践献身的诺言。不过,我也经常在思索:什么是中国之路?在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下,路该怎么走?”
“你知道我哥哥吗?曾大军!他从中央艺术大学毕业后,现就在你们军区。你可能不记得我在长城上对你说过的话了吧?大高个,细腰,两道剑一样的眉毛眼睛就像我的一样,好看!好了,不说了,想你!”
“我给你寄一首雨果的诗:
…
啊,我还这样年轻
她就在我的生命里诞生
她是我黎明时期的孩子
她是我的晨星”
…
“哦,也给你寄上一首我写的小诗吧,你可千万不要笑我啊!斌斌哥哥!”
…
“伫立海岸
…
在你这部大书里
有没有一页曾震撼我
…
风暴雷电的裂夜
水晶宫殿觥觰相错
…
属龙的部族啊
可你的缎面闪耀着诗意的温柔
…
每个宫灯的日出
总是飘拽玉女远嫁的龙舟”
…
“好了,不说了,下次给你寄照片!”
“我们是中国青年! ”
…
1974年X月X日
…
我想写一本书,把我们在西藏的生活原原本本记载下来,把我们在血与火中磨练、在痛苦与甜蜜中成长的心路历程写下来,可能是拙劣的,但一定是我心血的凝结,我生命的诗章。怎么写呢?就以我的日记为基础,写我们兵士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平凡故事。我把这想法告诉了团宣传股的吕干事,他很支持,又把我的日记送给他看,他说写得不错,不过小说有小说的语言,并不等同于日记。他问我写作动机是什么,我说没有什么动机,只是觉得战士们太苦了,太可爱了,想把他们自觉献身边防斗争的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写出来。吕干事说好!就是要这样,生活中有一些潜流和阴影,但那并不是生活的主流。
“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振奋起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狂飙史诗的震撼!”他又对我说,我们的战士有爱,爱祖国,爱人民,这就是为他主义、就是革命英雄主义!就是理想主义!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我们时代的灵魂!说到这里他特意翻开笔记本,找出一段话,念给我听:
“过去超凡伟大的作家,总以伟大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写作目标。他们欣赏的,永远是惊心动魄的事物。中国坚定的思想家正在孤独而执著地热切地追求着,这就是民族的魂魄!这也要成为我们写作的灵魂!”
最后他还叮咛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