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雄兵-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紧了紧破羊皮袄的扎腰绳,紧护着怀中的地图和日记,像怀抱炸药包的勇士,大喊一声:“冲啊——!”向前方奔去——不幸的是,又一阵巨大的沙浪袭来,他像一个水瓢一样被抛起来,又倒盖在地上,两眼迷离,两手扎进沙里
黄沙扑面,尘暴缠身,他挣扎从沙坑中爬出来,东倒西歪,满脸污垢汗尘、像小熊一样,踉跄穿过黄沙硝烟中我军新建西部红蓝盾军团演习阵地他心如铁坚,倥偬西行,他要去昆仑山转道阿里,去寻找高虎声,去解开地图之谜!去实现正义!!去昭告天下:“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战胜的!!!”而他不知道,他所要拯救的部队长,他敬爱的前辈,近在咫尺,就在这一片热血国土上!
…
他看到了一个形象!一个中国英雄的形象!!5000年的雕像!!!
5。 中国起飞
5。 中国起飞
…
冰原线条 热带暗影
头颅强悍 肌肤粗黧
睾丸椰果 隆乳坟包
高贵鼻梁 俏丽嘴角
崇高 骄矜 海中悄然升起
瞩目宇宙,不再顽石古旧
辽远海天 魂魄目光
会搅布痛苦煽动幸福
就座落在赭雾海岸上
吸引全世界的情人——
我不是死蝶不是病毒的花朵
我是巡洋舰不是封朽的龙骨
…
他接近了那匹汗血宝马了!可爱的灰灰,在沙尘烟暴中,若无其事地昂立着,看见他了,低下头来,又像在嫩绿原野上垂首嚼咀,它在等待着自己
李沪生脚下生风,突然起跳,一步跃上了马背!
…
“灰灰,带我飞吧!中国!我们在一起,让——彩—虹—起——飞!!”李沪生高呼一声,跃马扬刀,满脸汗迹烟灰,形同鬼面判官,向喀什方向逃去!
在他的身后,红蓝盾军团喊杀震天,继续在“围捕”
…
李沪生逃出我军炮火演习阵地地狱生天,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步履愈加庄重沉实
…
我要诚实地去爱
…
我曾以辽阔的黄金色泽的雪原男高音唱——
雪月里的金黄色
…
一个婴儿拉开了妈妈的上衣
我曾收藏过一片枯叶
我曾驾过一辆金马车
我曾穿过破烂的军服
我曾掀去头上的红布
我曾脱掉伪装
…
我曾为这颜色和影子作战
我曾打开地狱大门的锈锁
我曾把黄沙和金光铸进我的密室
…
我曾患过忧郁症 曾用枪和铁锨探讨血色
我曾经在海边撑起一把万花筒的伞
用一面镜子收集金箔 镀红了天幕
…
我曾整理百岁老人得体而整洁的黄色衣着,
注目他死去时平和、安详,那日光的神色
我曾最深刻地测试我的含金度
和我超越历史的价值
…
我曾让太阳以亿万根针刺入我的头颅
我曾癫狂地成为我指针的日晷
我曾做为一座浪漫的金钟
在我生命的华年振荡,而且死时满怀绝望
我非常骄傲于这种黄土与阳光混和一起的时间
流连在 我广袤的墓地 学院 音乐厅
在我的子孙里一片金色产生另一片金色
我描摹 我感觉到的 光线再生的运动
…
最文明宽容的绅士
站在阳光下多么光明啊
珍藏了女性一生所珍爱的
…
炮火硝烟已渐渐落在远方了告别我军炮火演习重地,这一带是塔里木河流域,9—10月的天气还算暖湿,荒漠绿洲灌溉渠网纵横,远望大型农场万亩良田,玉米绿叶转金、棉花一片白雪,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水稻正在收获,冬小麦又要播种
这里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师所在地——①
…
远处炮声震耳,巨大的硝烟火光还在升起李沪生沿途又看到一些“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标语,再看看自己的行装——目标太大了,他知道有人在抓捕自己,不敢大意,在山峦小路上快马加鞭,遇到有人远远躲开,看到村落又要绕道实际上他已经走投无路了穿过一大片疏林灌木沙地,天济我也!在阿克苏附近公路幸运碰到兰州军区的运输车,路况不好,他们已经开了一个多月了,要到喀喇昆仑山口部队去…刚好又遇上作训部的张部长。张部长是爸爸以前的老部下,跟张部长交换了情况,就搭上他们的车,马也载上了一台空车
遵部队长命令继续分路追袭的红蓝两军一直紧随李沪生踪迹,在拜城附近忽然失去了‘匪特’踪影顿时慌了手脚,气急败坏通过步话机向部队长汇报“总部!总部!目标消失………前方一直追捕的‘讨饭花子’狡黠善变,诡计多端,突然去向不明目标消失目标消失”
…
李沪生甩掉追踪的“尾巴”,随军车抵达我新疆西线重镇阿克苏,在兵站休息了一夜,第二天赶喀什!从喀什再转西藏就不远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日记——
…
小宝贝啊小宝贝
你很小我视你无与伦比
什么能从远古传世至今唯有你
把你比做古巴比伦法轮上的护灵珠
雅典娜神庙的小夜莺 梨俱吠陀永生的绿树叶
我只称你为小宝贝 我的小宝贝
你很小 可我视你无与伦比
…
我的小精灵从上天之手而来
夜神眼中的小露珠永鲜艳欲滴
我的小神镜照耀我永远生命充溢
孤独的世界旅途中我取自怀里
你对我嘻怒笑骂 对我呵护备至
我和你对视一笑 我欢喜满意
…
你就是这么小
我以地狱的烈焰蒸熏你
小宝贝 小东西 我的歌唱给你
我以天堂的雷霆轰击你
我的爱 我的正义 我的胜利
带你遍驰宇宙 还要带你走回大地!
…
第八部完
……
…
注① 1964年,上海派工作团赴兵团农1师和农2师塔里木垦区作长期安置计划考察,把该垦区作为安置上海知青基地。参军可激发青年革命精神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荣誉和责任感,当初是将生产建设兵团视作安置城市知识青年的一个理想场所,而军队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的殊勋,在建国以后享有的崇高荣誉,以及在年轻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都使这一设想变得切实可行。“文革”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纳上海知青97万。据说平均不到四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知青到边疆落了户。加之来自京津汉、浙苏等省市知青总数达127万人,被分别安置在南起塔里木河南岸,北到中蒙苏边境的阿勒泰,南北相距2000公里的地方。知识青年到兵团后,屯垦戍边做出了贡献。1965年7月,周恩来和陈毅出国归来路经新疆时视察了石河子垦区,看到垦区良田棋布,渠道纵横,林带葱郁,工厂林立,非常高兴。总理还引用“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的诗句教育战士扎根边疆。“文革”爆发,兵团饱经动乱,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未再大批接收外省市知青——这是我国边疆建设的重大损失!
1。。。兵车行
第九部 喀什疑影
…
第十八章 正面交锋
…
1。 兵车行
…
喀什① 地处中国西部边陲,位于新疆西南部,这里是中西丝绸古道的十字路口,地形高耸,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喀什市城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289米。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
喀什位于丝绸之路南北两线西段交汇点,自古就是商业重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更是西方殖民势力角力的前沿和考古学家、探险家们驻扎的大本营这里曾有英国以及沙俄领事馆1912年,英属印度政府把在喀什的“政治代表处”升格为总领事馆,1913年建成了新馆舍。“那些跋涉崇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终于来到喀什噶尔的西方人,秦尼巴克门口常年亮着的那盏红灯笼是最温馨的符号。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法国的伯希和。。。。。。都在他们的探险著作或游记里描写过在秦尼巴克受到的热情款待。”那时这里就是大探险时代来来往往探险家的落脚地!
张部长临行前告诉他,喀什外国人是很多的,即令是文化大革命控制得那幺严,仍然挡不住从各个山口汇涌来的人流“那可是‘冰山上的来客’发生的地方噢!”张部长谐谑一句。
…
李沪生启程喀什前,那里的一切都只是金沙铺满的想象:古国遥远的遗迹丝路辽阔的冲衢异族热烈的语言气质甚至还有唐僧师徒四众西天取经、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新疆大而美,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祖国的西北,占中国领土六分之一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瀚海无垠,古迹遍地,民族众多,民俗奇异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黄金玉石之邦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世界名山,迭嶂雄峰、飞泉流瀑、珍禽异兽——几乎都浓缩在喀什的想象中闻名遐迩的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班超纪念公园、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叶尔羌汗国遗址、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高台民居、莫尔佛塔、唐王城、石头城等历史遗址等等,无一不在想往之中。
…
车队行到柯坪,前方因前一段山洪塌方,抛锚了。新兵连下来休息,战士们听说这里离苏联近了,摩拳擦掌,嗷嗷叫地要打仗,七嘴八舌,扯到中国被苏联侵占的领土,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共和国很多土地都是当年俄国通过多份不平等条约强行瓜分出去的;提到北方所谓图瓦共和国 ②,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于外蒙古独立之时,被苏联侵吞。有些高干子弟新兵提到喜马拉雅山,说珠穆朗玛峰原来全部是在中国境内的,后来有一半飞出去了。③
…
注①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有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意为“玉石集散之地”,含意有“各色砖房”、“初创”等不同的解释。今日喀什地区古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内)、乌禾宅 (今塔什库尔干南部)、西夜(今叶城)等诸国地。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候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盘橐城”早在公元1世纪,我国史书中即有记载。中国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投笔从戎”东汉名将班超(32…102)曾任“西域都护”,“班超城”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重要军事据点,当时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成吉思汗西征后,喀什属次子察合台太子封地。清乾隆时期这儿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地。光绪十年(1884年),置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尔直隶厅、蒲犁分防厅、和阗直隶州。
喀什地区西南部与四个国家接壤: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线长388公里。直到十五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境内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哈萨克、俄罗斯、达斡尔、蒙古、锡伯、满等31个民族。喀什市是一座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浓郁,是喀什民俗——中西亚文化交融的城市。在整个新疆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服饰、饮食、礼仪、婚俗、丧葬等均受宗教影响。喀什被称为“歌舞之乡”,一千年前喀什歌舞就传到了中原,隋唐时代,喀什音乐和舞蹈誉满长安。维吾尔族舞蹈有的质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有的规模宏大,具有现代色彩;有的以粗犷豪放、鲜明跳跃见长,有的以浓郁雍容、深沉悠长显胜。驰名中外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集维吾尔音乐之大成,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稀世瑰宝。维吾尔舞蹈有流行广泛、自由多变的“喀什赛乃姆”,还有“刀郎舞”、“萨玛舞”及“麦西来甫”等。维吾尔族又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这里人从未拒绝外来文化。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特别是唐元清三代,喀什噶尔的内地军士、使节和官吏往来不绝,加之丝绸之路南道和中路都须经此,使其成为塔里木地区门户,战争导致人类迁徙,不同血缘沿丝绸古道源源不断融合于此,喀什噶尔男人健壮英俊,而女人艳丽闻名于世。1868年,俄国探险家乔汗。瓦里汗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这里外国人人数相当于当地居民四分之一,多数是浩罕人、阿富汗人、犹太人、印度人、鞑靼人
…
注② 所谓苏联图瓦共和国,即我国旧称乌梁海,在本书 第二部 争霸天下/ 3章 中苏对抗4。穿越铁幕中,曾借部队长偕小分队一次侦查行动专门提到过,读者可自己参阅。1916年12月28日,由于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决定由乌里雅苏台佐领专员兼管唐努乌梁海事务,恢复对该地区行使主权。1918年—1919年,沙俄被苏共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派兵驱逐盘踞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沙俄残余势力,重新将唐努乌梁海纳入中国版图。但是,因孙文的不断革命,中国再次丢失。
…
注③ “珠穆朗玛”为藏语“女神”音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961年10月5日,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在北京参加了国庆典礼后,与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签署了中尼边界条约。该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边界线在沿着分水岭到兰巴山口后,再延山脊大体东南行,经卓奥友山、普莫里山(尼尔朗古)、珠穆朗玛峰(萨加码塔)和洛子峰,到马卡鲁山;然后沿山脊向东南转东而行,到波底山口。边界线划过珠穆朗玛峰顶。当时尼泊尔国王的地位并不巩固。马亨德拉在上一年解散了民选政府,把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与信奉民主政体的印度的关系降到最低点,印度暗地里支持反对派在印尼边界的游击活动。马亨德拉对北京也谈不上特别友好,中央情报局1960年开始训练中尼边界的藏民武装。这位国王,可以压一下也可以拉一把。为了与印度争当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龙头老大,中国对这位毫无谈判实力的国王,送上如此重礼——部分喜马拉雅山。
2。 尤恩上尉
2。 尤恩上尉
…
远在英国人知道珠穆朗玛峰之前,中国已经做了勘察测量。比英国人早了一百四十年,清代的三名官员,在绘制西藏地图时,就把珠穆朗玛峰载入了康熙的铜版《皇舆全览图》。“舆”指广阔的土地,《易经说卦》曰:“坤为地,为大舆”。“皇舆”即皇家的土地,“舆图”就是地图,在古文里常作“疆土”。但《辞海》不能明着告诉读者,我们打倒了皇帝,顺带也卖了他的家当。后来中国和巴基斯坦谈判边界问题时,巴基斯坦援引珠穆朗玛峰的先例,把喀喇昆仑山的主峰乔戈里峰(即西方登山界所称的K2,海拔8611米,世界第二高峰)割走了一半。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编了一本有古地名的地图集。比较清代,中国方面让出的二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地段有七块之多,最大的超过二千平方公里。这本地图集里,珠穆朗玛峰标在中国境内。这本地图集是保守的。据清代的舆图,现在远在边界线之南的干城章嘉峰(藏语“五宝雪山”之意,海拔8585米,世界第三高峰),当年也是中国的领土。
1962年中国和尼泊尔谈判边界时,毛指出:珠峰举世闻名,中国和尼泊尔单独拥有都不好。最好是一家一半,让它成为边界之峰,友谊之峰。另外也有新兵说1955年,周恩来访问克什米尔,主动提出把新疆的坎巨提地区让给巴基斯坦
李沪生自己也是干部子弟,有些事情恍有所闻,有些闻所未闻,不觉咋舌!
过三小时,经部队奋力排险,运途继续开通。
…
车队在险峰荒坂上爬行着缓慢的车速使人感觉好像坐在一辆中世纪旧马车上,而这正好为他几个月以来的劳顿提供一个静思暂憩的亭廊。两年前,自己和部队长原计划在青海湖基地做一些调查,后来命令变更,从西宁马不停蹄神速进入北疆一连串的事件,令人目不暇接,自己是执行侦破任务的,即使是这次出来可是直到昨天,还被当作越界“敌特”围追堵截,疲于奔命有一阵心中非常沮丧绝望,不仅是灰心,而且感到伤心说真的,直到现在,对这个所谓的“红夜莺”,自己还认为是子虚乌有,并没有发现实际有价值的线索!
此刻,自己正向一种精神的世界屋脊攀去。李沪生一路走遍西域,但今天仍然为如此广阔的喀什大地而震撼——荒漠绿洲就像绝望与希望一样交替闪现,阳光在最西部的大地上空燃烧,沿途由阳光、尘土、莫合烟、汗酸等各色气味组成的浓烈气息,把自己单骑独旅沿途狼狈奔窜的往日印象撞击得支离破碎,也把侦查任务的前景和希望扑织得更加扑朔迷离,不可望及!
但高原仍顽强地向远方延伸着远远看着,喀什噶尔在阳光下躺着,即使夜晚,也留有阳光的温度——白杨和沙枣以及庄稼以它为核心,向四周绵延开去,直到高山脚下,大漠戈壁边缘褐色的群山顶上覆盖着冰雪,冰雪下面就是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山、公格尔山、公格尔九别峰闪光的尖顶照耀着喀什噶尔绿洲,冰峰雪岭与黑色戈壁、金色沙漠一起,把这块绿洲衬托得像一块翡翠
热风在追逐,满眼都是黄沙,李沪生昏昏沉沉的,他太累了,一头栽下,在车上打盹
…
沙面在下陷,只听得“嗙啷”一声,地上又掀起了一个坦克顶盖,两人一下呆住了。那顶盖弹起来后,惯性地摇晃了两下,停住,接着从舱口里扔出了一个酒瓶,紧接着就像是甩魔术棒一样,又是一个,又是一个,一连七八个。两人会意,等了很长时间,没有动静,部队长扬起了手,李沪生用俄语大喊一声:“滚出来,缴枪不杀!”就听得里面“嗝嗝嗝”一连串的肠连音,先是伸出来一个酒瓶,又伸出一只胳臂,也攥着一个酒瓶,两个酒瓶落地,钻出来一个奇形怪状的人,头上是苏军大檐帽,身上是杂技团紧身服,脸上涂着油彩,已经喝得变了形,一只手举着一根圆筒,像是擦炮棍,另一只手两只空酒瓶张扬着,嘴里发出生硬的中国话:“我是马戏团的不要杀我”没说完就倒栽葱栽到沙丘上了。部队长和李沪生愣住了。一阵狂沙袭来,苏联人正挣扎着爬起来。部队长揪住他的衣领,看到缝在衣领里面的军衔,眉头紧皱起来:“原来是你啊,尤恩上尉!”
那苏联军官斜着身体就要从腰里掏枪,被李沪生一把从枪匣子里抽出来,这是一把英国勃朗宁。“持枪尤恩”——曾大军两年半前在塔城红旗山口与他交手过——那时他带着苏联特种大狼狗和一个连的兵力,和我侦查排对射,因为侦查排没有作战任务,所以及时退出了战场。没想到当年那个英朗的苏军上尉,今天正喝成了这副醉鬼模样!难道苏联人都是这个样子吗?部队长暗叹了一句。李沪生问要不要把他们捆起来,部队长摇摇头。
“你们想干什么!?”那家伙问。部队长用俄语对换了装的苏联人答道:“我们是哈萨克斯坦民兵,尤恩上尉!”果然是酒鬼,尤恩手里拎着瓶酒,居然又灌了一口。旁边李沪生把印度人打量了一番,对部队长说:“他是湿瘩下士。”
“你来干什么?!”李沪生问。
两人说昨天来抓鸟,风沙大,躲到坦克里,鸟笼和捉鸟棍落到地上,被沙埋起来,想找路回去。
“胡扯!什么捉鸟棍?!”
“砰!”一声巨响,“尤恩上尉开枪了吗!?”
汽车猛地一刹,李沪生一个前蹿,醒过来了。原来他梦里把两年前自己和部队长在哈萨克斯坦沙漠里一幕剧与1968年传闻中曾大军和苏军上尉的对决混到一起了。
前方一辆军车因长途行车,爆胎。
3。 前线有事
3。 前线有事
…
军车一辆接一辆向前移动,这是自到新疆后多年来的第一次,李沪生感到前线有事了。坐在苏制嘎斯69越野车驾驶室里,张部长间断地暗示他现在内地形势很紧,文革表面上平静下来了,九大也召开了,但是中央上层斗争却更玄妙莫测毛泽东在8月至9月巡视南方,发布了一些指示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中央可能出事了,有人搞阴谋另外,尼克松撰文透露出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意图,下令停止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定期巡逻,中美关系可能有重大变动张部长说的影影绰绰,欲言又止,“西藏前线最近也吃紧了”这个车队就是要开到阿克塞钦地区去的说着,想起来了,刚好带来了部队同志给他的一封信,“高虎声你认识吗?”张部长随口说了一句——67年时他是军区侦讯队的后勤科长,两人曾同事过——在包包里找信。“嗯?听说过啊”李沪生应了一句。
“他现在你的老连队了。”李沪生听在心里,刚要问话,前面车子“嘠”的一个急刹停车,都以为出了事——李沪生接了信,“我都已经脱队两年了,怎么还会有部队来信?”顺手把信放进衬衣口袋里,跳出车门——原来是两位老同志晕车呕吐。李沪生从张部长的驾驶室里换下来,让位给在大车厢里晕车的老同志坐下,自己爬上了美制大道吉十轮卡后车厢,拿出信来正打算看,忽然路边闪过去一个人影,一身黑衣,好生面熟,眼睛一亮,把信封塞进口袋
李沪生从大道吉后车厢飞车上抓住后栏板,两脚快着地时,只轻轻一落,已下得地来。那行路的人也不察觉,径自向老镇走去,越走越快,李沪生也紧追不舍。城镇外面的村庄有些卖新疆饭食的,门口挂着几只已经剥皮剖腹的肥羊。见那人走进一个简陋饭馆,他也跟进去。里面特别宽敞,一百多号人坐着,姑娘们正旋风般地招呼客人,倒茶上菜;一个小伙唱着歌,锅铲翻动着大铁锅里的抓饭,又魔术似地把一个大面团拉成均匀的面条。。。。。。
李沪生一下子迷住了,再回头,一下看不到那个人了!
…
他打量了一下饭庄,就是一个用树木支起来的大棚子,外围柱子上钉的板子充作墙,三个门,人来人往,卖的是一些烤羊肉串、手抓饭、烤包子、馕包肉、拉条子官员和商贩百姓们边吃边说着流利的维吾尔语………靠屋角空着几张桌子,一个坐着喝茶的巴郎子(小伙子)开始拨弄都塔尔,正在厨房里拉面的青年围布上擦擦手,跨出栏来,抄起琴,用炫技的手指弹出一串回旋往复的曲子,听到兴起,旁桌一对中年男女站起身,就在餐室中跳起舞来。李沪生看见靠一边墙侧桌子旁闪动着一个头影,很像是自己要找的人,便凑近那张桌,找了个位子坐下来,要了一碗汤,眼睛隔了人头向那张桌子瞥去。那黑衣人正在和两个汉族人吃羊肉面,泡了馕,抬起脸,原来是个穿汉人服装的维族小青年。那人到哪去了呢?李沪生放下碗,从旁边一个门走出去。这里是镇沿,树下墙边有卖大枣的,那枣有鸡蛋大,附近还有汽车站,有一块站牌上写着汉字,李沪生张望了一下,找了个树荫解了个小手。就在这时候,他看到了那个俄语教师,从饭店后门出来,手里拎一个瓶,向喀什镇中心走去。李沪生随那人走到街上,就看到几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蒙着面纱上街的妇女,吓一跳,以为到了阿富汗。
因为少雨,尘土仍然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这也是阳光的赐予。毛驴的叫声会不时在某个乡村的街角响起,白须飘然的老汉骑在毛驴背上,老太太和父女则坐着毛驴车——孙子、孙女们半卧在上面,有时一辆毛驴车可奇迹般坐十多个人,毛驴显得跟一只老鼠样大小。它细碎的步子踩着脖子上的铃铛声,神情卑微而平静。因为车上坐的是女人和孩子,驴一般都打扮过,脖子上挂着铃铛,额头上顶着一团大大的缨子,使它看上去像一位新娘子,但即使这样,毛驴也从不神气,反而感到羞涩,朴素而诚实。李沪生被驴车挡着,等两辆驴车过去,那个俄语教师已经走了很远。迎面又过来骑着高头大马的汉子,叼着烟卷,腰上挂着英吉沙小刀,威风地像骑士一般从大街上走过,勒住马缰时,马“咴咴”嘶鸣。马车更多,车也是平板上铺一块鲜艳的毡子,马却装饰得很是富丽,脖子上挂着闪闪发光的铜铃,红艳的缨子点缀着马的额头。这时候又有骆驼迈着庄严的步子,像武士一般,从大街上走过,李沪生觉得像在看电影《一千零一夜》里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李沪生一身臭羊皮,蓬头垢面,追着那个人,从毛驴和大马、骆驼的屁粪蛋中穿过,好不容易追到了镇子口,见那人东拐西折,头上顶着那个瓶,到了乡村集市的一棵树下,放下油瓶,脱下黑衣服,里面是一个花袄,头上摸了一把,一头黑发散落下来,转过身来,开始卖菜油,原来是个女的!
…
城市的节奏并不匆忙。高台民居建筑在山坡上,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松松垮垮的,错综复杂的小巷,泥土垒成的墙壁,门都装饰着图案,坐在门口做针线的妇人,奔跑的天使般可爱的孩子,门口挂着布帘,男孩在吊床上安睡,小姑娘在身边玩耍,质朴、纯真、恬静、祥和李沪生走到大街上,姑娘们穿着鲜艳艾德莱丝绸衣裙,梳着黑色小辫,戴着装饰高雅色彩明润的小花帽,走过来时几十根小辫直转。李沪生恍如梦境,我是不是在天上?行人向他投以好奇的眼光,好像面对一只闯进牲口群的鸭子一个小姑娘把一篮拳头大的无花果 ① 递到李沪生鼻尖。李沪生摸了钱给她,一口吃下去,甜得好像神经都烧了起来。
“俺有一条小毛驴,从来惹不起。一天高了兴,骑它去赶集,手拿一条小皮鞭,得儿驾哦吁,摔了一身泥!”骑着小毛驴的老汉唱起歌来冬不拉和都塔尔的弹拨乐响起来了,仿佛是狂欢般跳起了旋舞,手鼓的声音和浑厚的歌声也和了进来,有人在街角中跳起了鹰舞,提腿、旋转、振臂。。。。。。有如雄鹰飞翔,可能有婚庆喜事,更多穿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