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令人难解的是,作为首批自沉的军舰,武备拆除应有充裕的准备时间,但“大同”、“自强”的120毫米口径主炮、75毫米口径副炮、57毫米机关炮都与舰同沉,仅剩余厄利孔高射炮没有沉毁。“大同”的高射炮被挪装给“江元”舰,“自强”的高射炮出现到了“中山”舰上。(36)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靖江县政府于1956年在罗家桥组建了靖江县财政局打捞队,开始在江阴阻塞线上打捞沉没物资。1957年,财政局打捞队扩大改建为靖江县打捞公司(今为江苏海洋工程公司),在罗家桥当地船民的指引下,发现了一艘枯水期距离江岸仅有20余米的沉船,遂开始用水下爆破、零捞物资的办法实施破坏性打捞,打捞过程中发现这艘沉船的身份就是原民国海军自沉的“大同”舰。
    沉没位置接近长江主航道的“自强”舰,在现代打捞档案中消失无踪。据推测,可能在大跃进时代,由上海打捞工程局打捞,拆解炼钢。因为打捞过程中没能发现可资识别的舰名标致,在档案中成了一艘无名氏船。
    【注释】
    (1)《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692页。
    (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页。
    (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4)《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47…448页。
    (5)《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页。
    (6)'法'巴斯蒂:“福州船政局的技术引进,1866…1912”,《船政研究集萃》,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编印,第104页。
    (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464页。
    (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页。
    (9)《海军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7页。
    (10)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Conway Maritime Press,1979年版,第325页。
    (11)《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85…486页。
    (1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90页。
    (1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页。关于“建威”的排水量,另有871、850吨的记载,见1879…1945,2008年版,第28…29页。池仲佑编纂的《海军实记·造舰篇》中也称850吨,转见《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14)《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94…495页。
    (15)《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16)《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页。
    (1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页。
    (1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12页。
    (19)《船政研究集萃》,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编印,第110页。原文将裕禄1898年调任误译为四川总督,引注时已予纠正。
    (2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29页。
    (21)“建威”、“建安”的造成时间见:《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900页。
    (22)“报验收拨归南洋使用之福建船厂新造‘建威’、‘建安’鱼雷快舰事”,(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清代军机处档,档案号163008。
    (23)《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900页。
    (24)杜业尔被撤的情况见:《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一号江船”被宁绍公司转购的情况见:《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7页。
    (25)《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681页。
    (26)《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714页。
    (27)《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407页。
    (28)《海军期刊》2卷8期“专件”,(民国)海军部海军编译处,1930年版。
    (29)《海军期刊》2卷9期“专件”,(民国)海军部海军编译处,1930年版。
    (30)《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刘凤翰:《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900…901页中有关“大同”的各种参数与民国海军档案都有不同。联系到书中连“大同”的前身“建安”都错书为“成安”的情况,该书未作引注的资料可信程度令人生疑。
    (31)《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88页。刘凤翰:《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901页。刘著中将“大同”舰主炮口径4。7英寸(120毫米)错记为470毫米,将中部安装的3英寸(75毫米)炮错记为30毫米炮,可谓大谬。
    (32)《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页。刘凤翰《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中称前桅杆高度85英尺、后桅高48英尺,与民国海军档案相差甚远,其出处为何不可考。
    (33)《海军期刊》3卷11期“专件”,(民国)海军部海军编译处,1931年版。
    (34)《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94页。
    (35)《中国近代海军职官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36)《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88页。
    江海传奇(上)——“恬吉”、“操江”级炮舰
    同治元年初春,江南大地笼罩在料峭的寒意中。波澜不兴的长江江面上,由远及近,传来阵阵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七艘船舷两旁鼓动着如同水车一般桨叶的怪船,顺流东下,迎风疾驶。
    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久久伫立在船头,凝视着两岸熟悉的故园景色渐渐远去,胸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冲天豪情,思量着自己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初次登场将成败若何。
    三吴寻梦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战争进入到一个关键性年份。为缓解天京的军事压力,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军大举侵袭浙江,攻克省城杭州。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大营分兵救援浙江时,李秀成乘机回师,与英王陈玉成等十道兵马共同出击,从外围全面进攻兵力分散的江南大营,发起天京会战。激烈的厮杀持续了九天九夜,1860年5月6日,江南大营彻底崩溃,天京解围。随江南大营覆灭,清政府集结在长江以南地区的经制军队几乎一扫而空,受江南大营屏藩的江南财富之区,一夜之间成了真空地域。乘胜追击的太平军,犹如决堤洪水,吞噬江南,扬州、常州、无锡、苏州等江苏名城相继沦陷。
    战火即将蔓延而至,已成苏南孤岛的上海城内,士绅为免涂炭,官商各界自发组织防御。除上海的防军、团勇,以及助防的英法联军外,上海殷商杨坊等出资,聘美国人华尔和白齐文组织雇佣军洋枪队,即后来的常胜军,以此作为上海之盾。同时,应急设立的上海中外会防局还推举资历较深的在籍户部主事钱鼎铭,前往安徽安庆拜谒湘军大帅曾国藩,请求援沪。经过一番周折,曾国藩始决定派门下弟子李鸿章回籍组建淮军,以此支援上海。至1862年,即同治元年,模仿湘军制度创办的淮军规模初具,齐集安庆。当时上海外围的广大地域都在太平军占领中,如果从安徽杀开一条血路前往上海,极不现实。于是由上海绅商出资,雇佣英商麦李洋行(Mackenzie,Richardson&Co。,)的七艘明轮船,横穿太平军占领区,以每次七艘载运3000人的规模,共分三次将李鸿章的13营淮军9000余人运抵沪上助防。(1)
    率领淮勇子弟赴援上海,与太平军在江南浴血搏杀,是李鸿章一生事业的起点。其一手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则可以视作是李鸿章办理洋务事业的奠基石。
    在中西华洋的众目关注中,扛着抬枪刀矛,头裹布巾,身穿宽大的勇字号衣,脚蹬草鞋的徽乡子弟到达上海滩,成为驻防各军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成为清政府守住上海、收复江南的主力。李鸿章立刻被授予江苏巡抚职务,担负力挽狂澜、绝地反击的重任。“鸿章在此独立无助,惟恃此水陆万人相依为命。”(2)
    此时李鸿章的对手,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忠王李秀成部,不仅兵力雄厚,骁勇善战,而且通过走私等途径,获得了不少西式兵器。这种形势下,为获取对太平军的作战优势,淮军开始大量换装洋枪、洋炮。日常的行军、调度中,也广泛使用轮船作为工具。不仅如此,率淮军奔赴上海后,李鸿章通过亲身经历,日益感受到西方轮船、军械的威力,认为这不仅仅是平息内乱的得力工具,还是中国自立于世界的重要实力基础。到达上海未久,在与老师曾国藩的通信中,就流露出“深以中国军器逊于外洋为耻”,逐渐萌生自造西式军械的想法,“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3)。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掌握西洋军械制造,“百年之后,长可自立”(4),“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5)。
    清代舆图,“淮军攻克苏州图”。凭借着西洋进口的枪炮,上海炸弹三局生产的弹药,淮军在攻剿太平军的战斗中如虎添翼,江南重镇苏州的收复,预示太平天国政权覆亡已不远。
    装备西式军械,采用西法训练的淮军,作战中果然如虎添翼,成了克制太平军的法宝。激烈的战争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弹药军火需求。当时完全依靠进口解决,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获取渠道时断时续,极不可靠。有鉴于此,李鸿章谋取自制西洋军械的努力,就从迫在眉睫的需求迈开了第一步。
    1863年,一名刚从英法联军英军中辞职的英国人,走进了李鸿章幕府。马格里(Sir Halliday Macartney),字清臣(取意为大清之臣),苏格兰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作为英军第99联队的军医随英法联军侵华。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马格理不愿回国,辞职加入常胜军,旋又投入淮军,后来更是娶了太平天国纳王(在苏州降清)的侄女为妻,和毕乃尔等认土归宗,入中国籍的外籍军官类似,都十分中国化。成为淮军一员的马格理,急欲显示自己的价值,尽管自己并非军械本行,仍从技术角度,向李鸿章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即淮军从西方购买弹药的成本太高,“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0两银子,买一万粒最差的子弹也要19两银子,即6英镑。”“我告诉他(李鸿章),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厂。”为了让李鸿章相信此事的可行性,和自己的能力,马格里借担任淮军炮队教习之便,利用简单的工具,自行制造了一颗炮弹和一些引信等配件。
    端详着马格里自制的炮弹,李鸿章自然不放心,专门寻找了机会,在不透露来源的情况下,请英法联军将领观看。最后好评压倒了疑虑,李鸿章当即命令马格里在上海松江淮军驻地附近开造军火,派直隶州知州刘佐禹配合管理,场地选择在一座古庙内。陪伴在悠扬的古刹钟声中,马格里和手下的技术工人依靠仅有的几把锤子和锉刀,开始了制造军需弹药的工作。
    与此同时,为满足淮军对弹药的大量需求,李鸿章又派参将韩殿甲“督率中国工匠尽心学习”,模仿马格里,另开设一所军火厂。不久,又奏请将在广东有仿造西洋弹药经验的候补知县丁日昌调至上海,主持开办一个新弹药工厂。这三家附属于淮军的弹药供应工厂,史称上海炸弹三局。(6)
    李鸿章的淮军使用洋枪洋炮,接连收复失地,成为举国瞩目的劲旅。其本人此时又破天荒地决策仿造西洋军火,而且颇有成绩,又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以至清政府中央都直接从京师八旗火器营挑选弁兵,派往上海炸弹三局学习制造西式军火,而这又成为后来天津机器局的种子。
    1863年末,随着淮军战线的前推,李鸿章下令将马格里的军火工厂搬迁到刚刚收复的苏州,成立苏州洋炮局,就近生产供应。恰好当时阿思本舰队被清政府退回拍卖,根据马格里的建议,李鸿章将阿思本舰队随船携带的车床机器全部购入,用于苏州洋炮局,进一步壮大了工厂的规模。此时,李鸿章已不满足于自制弹药,而是梦想着自行生产西式军械武器了。
    与李鸿章拥有同样梦想的,是他的恩师曾国藩。
    和李鸿章经历了类似的寻梦之路,曾国藩最初也只是为了供应湘军所需的西式弹药,于1861年在安徽安庆设立了湘军安庆内军械所,网罗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国内洋务人才于其中。从生产枪炮弹药开始,逐渐试制西洋枪炮,但是成果并不乐观,所造的西式行营炮“不甚合式”。有些特殊的是,曾国藩当时就流露出了对西洋轮船的浓厚兴趣,1863年安庆内军械所试制了一艘蒸汽小轮,结果“行驶迟钝,不甚得法”。
    曾国藩,字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出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回籍办理团练,先后创建的湘军、淮军,形成两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军政派系。曾国藩幕下人材辈出,接纳留美归来的容闳,不仅促成了江南制造局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开阔了其眼界。鲜为人知的是,这张曾国藩照片,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用容闳赠送的相机所摄。
    自制比弹药更为复杂的西式军械遭遇重重困难时,曾国藩在暂设于安庆的两江总督署约见了一名着装奇特的茶商。广东香山人容闳,早年得教会资助赴美国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加入美国国籍。太平天国战争时代回国,起初同情太平天国,切身目睹太平天国政治实情后大失所望,改投商业。经好友李善兰、华蘅芳等引见,认识了曾国藩。曾国藩和容闳的这次会见,话题主要围绕自制枪炮展开,耶鲁高材生的一席议论令曾国藩茅塞顿开。容闳强调,中国如要开办军工厂,自行建造武器,最急切的就是完成基础的工业设施,即购买车铣刨磨钻等基础车床设施,“大致谓先立一母厂,再由母厂以造出其他各种机器厂”。而这正是几天前,容闳在与曾国藩的幕僚们聚会时言论的重复,“此厂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
    整个交谈过程,曾国藩始终不露声色,称“此事予不甚了了,徐、华二君研此有素,若其先与二君讨论,后再妥筹办法可耳”。直到一星期后,容闳才明白了一切。曾国藩授予他五品军功,加蓝翎,命令其负责前往西洋购买“制造机器之机器”。所拨付的6万8千两经费,其中大半来自上海。曾国藩、李鸿章师徒对出洋购办机器,从而自制军械的计划,此时达成了共识。
    1863年底,容闳与在上海结识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哈司金(Haskins)前往泰西,开始了寻购机器的旅程。
    高昌庙
    容闳从上海出发时,即定下在美国购买机器的计划。但为了增广见闻,取道香港,首先到法国和英国游历,在伦敦参观了英国威斯窝斯机器厂,即福建船政军舰大量装备的威斯窝斯火炮的生产厂家。1864年初春,容闳乘轮船离开欧洲,转赴美国。当时美国正值南北战争末期,各机器厂应付国家订单尚力有不逮,根本无心招揽来自中国的生意。幸亏哈司金帮四处联络,终于在马萨诸塞州费区堡市的朴得南公司(Putnane&Co。,)签下合同,由该厂承接中国所需的上百台基础机器。
    此后,所有机器的监造、包装等事,容闳悉数委托哈司金办理,自己则在参加了耶鲁大学的同学聚会后,在美国各地盘桓游历。
    中国近代首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计划的开创者容闳。
    容闳游走在美国城市乡间时,中国国内发生了一桩大事。对久无音讯的外购机器活动显得没有耐心,李鸿章不愿继续坐待,开始了其他途径的尝试。“于就近海口,访有洋人出售铁厂机器,确实查验,议价定买,可以立时兴造,进退之权,既得自操,尺寸之功,均获实济”。1865年9月20日,李鸿章报告清廷,属下丁日昌已经在上海虹口寻访到一家有修造军舰,制造大炮、枪支能力的外国工厂,“实为洋泾浜外国厂中机器之最大者”,外国人索价出售。预感清政府遇到大额经费支出,必定不会痛快答应,李鸿章还预作准备,称江海关的几名雇员因犯案被革职查办,现在愿意出资购买这座外国工厂捐献给国家,以图“报效军需赎罪”。
    江南制造局平面图。建立在高昌庙土地上的江南厂,从清末、民国至现代,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即不用自己花费,又对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有重要意义,如此周密的安排,清政府立刻予以批准。
    丁日昌找到的机器厂,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滩诸外商机器厂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厂名为Thos。Hunt&Co。,中国译作旗记铁厂,由美国商人科尔开办。由于坐落在虹口租界内,周围的外国人均对租界内存在一家生产军火的工厂感到不安,不愿别生枝节的科尔遂决定出售了事。李鸿章购得旗记铁厂后,为“正名辨物,以绝洋人觊觎”,起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国工业史上著名的“江南”品牌,就从这一刻奠定基础。
    旗记铁厂的经理科尔、工程师史蒂文森等几名外籍技术人员,还有大量技术工人都被留用。淮军原先设立的上海炸弹三局,除马格里的工厂迁往苏州,后又挪往江宁成立金陵机器局外,其余的韩殿甲、丁日昌二厂的机器、人员均并入江南制造局,由丁日昌负责督办局务。眼见中国终于拥有了一家真正能生产西洋军械的工厂,李鸿章充满感慨,“臣于军火机器,注意数年,督饬丁日昌留心访求又数月,今办成此座铁厂,当尽其心力所能及者而为之,日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7)。
    犹如给江南制造局成立献上的厚礼,旗记铁厂易主更名后不久,1865年底,容闳自美国订购的大批机器飘洋过海归来,曾国藩决定将这批机器全部拨给江南制造局使用,以壮大规模。1866年,江南制造局创始人李鸿章代替老师曾国藩,出任钦差大臣,率淮军北上剿捻,曾国藩返回江宁本任,继续担当两江总督。返回江宁途中,曾国藩特地绕道上海,查看江南制造局的厂务情况,目睹国外购得的机器都在正常工作的情景,“文正见之大乐”。同时曾国藩感觉到,小小的虹口铁厂内再也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了。
    1867年夏天,上海城南高昌庙镇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大批军队、民夫聚集而至,大兴土木。濒临黄浦江的大片土地上,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厂房建筑拔地而起,当年共建成机器制造、木工、铸铁、铸铜、打铁、修船、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和福建船政一样,这些车间当时也都称为“厂”),制造局公所、文案房等办公、培训机构,以及煤场、仓库等材料堆储场所。在这连片建筑的入口处,门楼上赫然在目几个大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从这一年起,江南制造局便正式移师高昌庙,局面日益扩大,高昌庙从此也成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一个重要代名词。
    四海波恬
    脱胎出江南制造局的美商旗记铁厂,原本是一家轮船修造企业,以此为主业,“铁厂向以修造大小轮船为长技”。自被中国人收购后,为了应付眉睫之迫的内战需要,火炮、枪支及弹药军需成为生产重点,源源不断供给淮军。同时,李鸿章开创江南制造局时,局务经费主要从淮军军费中支出,数量有限,根本无力涉及轮船,造船被暂时置之于次要地位,“如有余力,试造一二,以考验工匠之技艺”(8)。
    曾国藩回任两江后,再度表现出对近代化轮船的热心。1866年4月,迁至南京的安庆内军械所,试航了一艘自制的明轮船“黄鹄”号。这条排水量25吨的小船,激发了曾国藩对获取大型军舰的向往。
    江南制造局大门,照片拍摄于清末宣统年间。这座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标志性的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不过江南制造局门口大路的路名“局门路”,至今依然沿用。
    1867年春天,曾国藩上奏清廷,申请江南制造局开始建造轮船。曾国藩决定从江海关的四成洋税中,每年提留一成,约20余万两,专门作为江南制造局制造轮船的经费,至于究竟是要制造运货的商船,还是专门用于作战的军舰,和创办福建船政的左宗棠一样,曾国藩也并没有多少见解。得到经费保障,此时的江南制造局总办应宝时立即着手执行,与会办冯焌光、沈保靖等制造局官员“朝夕讨论,期于必成”。
    制造近代化的军舰,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尽管徐寿、华蘅芳等曾有关小轮船的建造经验,但包括“黄鹄”在内,都属于试验性质的火轮舢板。江南制造局第一艘近代化蒸汽军舰的建造,具体的承制使命落到了由旗记铁厂转来的外国洋员肩上,很可能旗记铁厂原先那位“技艺甚属精到,所有轮船、枪炮、机器,俱能如法制造”的经理科尔,承担了总监工的工作。这些洋员多是籍贯美国,江南轮船早期的美国特征,也由此埋下伏笔。
    江南制造局炮弹车间、步枪车间内景。弹药、枪炮从江南制造局建厂开始就是其主要生产内容,虽然江南制造局一度挺进造舰领域,形成北江南、南船政的近代造船工业格局,但是最终江南制造局还是黯然退出了造舰舞台。
    目前的中文史料中,对江南制造局第一艘军舰的建造情况,只有寥寥数笔,很难从中窥见初创时的努力与艰辛过程。根据记载,1868年5、6月间,曾国藩赴上海视察时,第一号轮船就“已有端绪”,至7月27日,新轮船在高昌庙制造局内成功下水,出现在黄浦江畔。曾国藩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将其命名为“恬吉”,是为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化军舰,早于福建船政的“万年清”。(9)
    船成之后,举国关注,1868年8月8日,《上海新报》专门予以报道,“高昌庙制造总局内,新造轮船一只,于礼拜一日下水。查中国所用轮船,俱系买自西人,此船系中国新造第一只轮船也!”
    从船型看,“恬吉”属于蒸汽明轮炮舰,很多见过阿思本舰队军舰的中国官员,对这种船型应当都不会陌生。蒸汽动力船只问世后,最初广泛运用的就是明轮船,依靠船舷两旁的巨大车叶推动船只前进。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侵略中国的舰队中都有这种舰只。近代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佩里舰队“黑船”,也属于此类。
    “恬吉”诞生的时代,正值明轮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建造这样的船型,仍然带有一定的保守技术试验性质,除蒸汽机外全部为江南制造局自制,蒸汽机采取的是购买二手货修整翻新。联系到该舰极快的建造速度,极有可能的是,“恬吉”或许是采用美商旗记铁厂曾经修造过的舰船图纸建造,所用材料则是李鸿章收购旗记铁厂时一并购入的厂中造船储材。
    “恬吉”舰为全木质结构,总造价81397。3166两银,排水量600吨,长59。2米,宽8。7米,舱深3。87米,吃水2。43米,主机功率392马力。舱面上装有两根桅杆,舷侧有巨大的明轮,推测船型类似飞剪船。(10)
    “恬吉”的武备配置情况一直以来迷雾重重。据英国康威舰船年鉴记载,称装备的是一门64磅前膛炮,和四门32磅前膛炮。如果这一记载属实,那么“恬吉”极有可能采取的是64磅主炮用换门架形式布置在军舰前部,即可以转向左右舷使用,32磅炮分布在船舷两侧的形式。但据江南制造局的军械发放记录看,1869年“恬吉”领用了八门12磅小炮,另外还有过领取24磅、20磅炮弹的记载。“恬吉”舰的具体火炮配置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恬吉”竣工后,首先在吴淞口外海面航试,由近及远又驶至浙江舟山洋面后返回。1868年9月28日从上海驶抵江宁,两江总督曾国藩亲自登舰试航,测得逆水航速约10节,航试成功。经曾国藩安排,“恬吉”留用于两江,主要承担长江内河的巡防以及运输工作,首任管带是尽先选用知府冯瑞光,配备36名水手。该舰事实上的驾驶人员均为洋员,分别是大副三吾生,二副克本,大管轮海也,二管轮沛四,都是美国人,其他还有掌舵等各技术岗位的14名洋员。为沟通中西交流,另配有3名通事。其他操作火炮所需的兵勇不在其内。按照曾国藩的设想,在全无近代军舰驾驶人才的情况下,所有技术操作均使用外国人,中国官兵则在旁跟随揣摩学习,以期日后华人能独当一面。(11)
    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因为无嗣,选醇亲王之子载湉继位,年号光绪。为了避皇帝“湉”字名讳,“恬吉”更名为“惠吉”。(12)不过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是,仅仅服役了10年,“恬吉”就于1878年的4、5月间黯然除役,全舰编制撤除,舰体移交给江南制造局处理。对此,官方的解释是船只老旧朽坏,已经不堪继续使用。有鉴于当时世界上明轮船已经完全落伍,这应当才是“恬吉”退役的根本原因。(13)
    导江滥觞
    明轮军舰的一大弊端,在于明轮车叶机构遮蔽了船舷外很大面积,舷边无法多安装火炮。另外明轮配套的蒸汽机、传动轴等,都高出水线之上,作战时容易被敌方的炮火击中,最终明轮逐渐被奥地利人勒塞尔始创的暗轮,即螺旋桨推进的轮船样式所取代。
    仿佛是为了证明“恬吉”只是初试啼声的试验品,曾国藩在报告“恬吉”问世的奏折中就着重声明,报告同型的蒸汽军舰准备一共建造四艘,除第一艘采用明轮外,其余的三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