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7)《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页。
    (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9)《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109页。
    (1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下,1957年版,第624…625页。
    (11)《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60页。
    (1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90…491页。
    (1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14)《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页。《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5)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同书492页称“艺新”舰长只有18。88米,属于将丁日昌奏折中船长十八丈八尺八寸的记录未作换算,直接当作公制单位来使用的讹误。丁日昌奏折见《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3页。
    (16)《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3页
    (1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1页。
    (19)《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
    (2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21)《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180页。《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22)《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2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32页。
    (24)《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25)《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五,第10页。
    (26)“登瀛洲”赴朝活动的经历见马建忠:《东行三录》,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
    (27)《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893页。
    (28)苏小东:《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辛亥革命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94页。
    (29)《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9页。
    (30)《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323页。
    (31)该说的典型见(台湾)“中国军舰博物馆”网站60。250。180。26/chin/1405。html,2010年3月6日访问。
    (32)《盛档·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页。
    (33)《盛档·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页。
    (34)《盛档·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页。
    (35)《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467页。
    钢铁风云——福建船政“威远”级铁胁木壳军舰
    铁胁时代
    19世纪初期,世界上主要以木材作为建造船体的原料,蒸汽动力舰船出现以后,钢铁才逐渐开始大量登上船台。使用钢铁来制造舰船,最初曾遇到过很多困扰,几乎一度使得这一创想夭折。首先是钢铁材料容易锈蚀。其次,航行时间日久,船底容易附着海蛎等寄生物,影响舰船的航速。三是如果舰船上大量使用钢铁材料,所产生的磁场效应,会影响磁罗经的精准度。最后,大量使用铁材,会导致舰内空气湿冷,不利于船员的健康。
    这些问题经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摸索、调整,至19世纪中期均一一得到解决。
    铁质船底涂刷红铅或者毒油漆,可以有效减少海生物附着,加之每年一次进入船坞刮洗船底,能够预防锈蚀。铁材对罗经的影响也很快得出解决办法,原来木质风帆战舰时代使用的罗经被近代化的罗经取代,改良后的新式罗经一般左右都各有一个可活动的铁球,改变铁球距离罗经表盘的位置就可以调整磁偏差。除此外,还有自身不带铁球,但是安装时两两成对安装,互为调整的罗经。另外,铁质船内生活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也找到了对策,舱室内或用木板包覆墙壁、地板,或者在刷漆时调入软木屑,就能予以解决。(1)
    钢铁作为船体材料的门槛终于越过,海洋上的钢铁时代就此来临。
    钢铁材质引入军舰建造领域,不仅创造有威风八面的铁甲舰,也在诸如巡洋舰、炮舰之类的小型舰船上开始使用。铁甲舰上采用钢铁,最看重其大大优于木材的防护性,以钢铁作为铠甲,加强军舰的防御能力。而钢铁投用到小型军舰的建造中,最初的原因却比较奇特。
    19世纪著名的运茶飞剪船“短衬衫”号。虽然没有蒸汽动力,但也开始采用铁胁木壳结构。照片中是现代在“短衬衫”甲板下设立的船首像展厅,能够清楚地看到铁胁木壳的构造。照片拍摄:海军史研究会 方禾。
    用木材建造军舰,最难获取的是肋骨等关键部位所需的木料。众所周知,军舰的肋骨线性都是弯曲形的,无法直接用直木进行加工,必须挑选型线相近的天生曲木。这种木料不仅价格高昂,而且量少,甚至经常出现有价无木的情况。与这些木料相比较,钢铁就显得廉价了许多。而且钢铁的可塑性强,可以任意锻造成型。19世纪6、70年代起,一种龙骨和肋骨采用铁质,曲度变化较小的船壳板仍然采用木质的全新船型——铁木合构船出现,当时在中国被翻译为铁胁木壳船,日本称为铁骨木皮船。
    闽江之畔的福建船政大兴土木时,正值铁胁木壳军舰在西方流行。来往于马尾港口的众多西方军舰,甚至是运货的飞剪船中,都经常能看到铁木合构船。这种独特的船型很快就吸引了中国人的注意,在近代舰船工业史领域,中国又一次追上了世界潮流。
    船政建厂五年计划到期时,经沈葆桢的全力推进,再启造船工程。然而第十六号轮船“元凯”开始建造后不久,很快就遇到了船材木料不足的问题,其中最为匮乏的正是产自暹罗等地,用于制作船舶肋骨的天然曲木。受材料困扰,以至于第十七号轮船被迫缩水成小小的“艺新”。
    在这种情况下,用来代替天然曲木建造船舶的铁木合构法成了最佳的替代解决办法,仿造西方铁胁木壳军舰的意见应时而生,被提上议事日程。就在“元凯”舰铺设龙骨后不久,沈葆桢正式就此上奏清廷,汇报船材紧缺,必须改用西式铁胁的情况。
    “船胁必需天然弯木,内地无之,向运诸暹罗仰光等处。闻该处近来此木亦少,所以西洋创易铁胁,以济其穷。闽厂前者皆用木胁,迩来十六号开工,木胁大形竭蹙,勉强凑集,尚不敷一船之用,后继尤难,非亦改铁胁不为功。”(2)
    频繁往来于马尾等中国港口的西方运茶飞剪船,构成了东方海洋上的一道风景线。同时,这些船只的船型、构造,也常常给船政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启发。以罗星塔为起点标志,19世纪著名的马尾——伦敦飞剪船竞速赛,也使得福州马尾永远铭记在这类船只的历史中。
    鉴于船政建厂五年计划时期,所建造的军舰全部都是木胁木壳结构,工人和技术人员没有接触过铁胁木壳船舶的建造工艺,工厂内也缺乏制作铁胁的相应硬件设施。沈葆桢根据既往的办法,请求批准从西方购买一套完整的军舰铁胁回国,以此为例,按样绘图仿造。同时,当时欧洲舰船开始广泛使用的双气缸往复蒸汽机(pound Engine)也引起注意,这种被音译为康邦机器的蒸汽机较为省煤,功率更大。沈葆桢认为仿造的铁胁木壳船应该装备新式蒸汽机,遂申请外购铁胁的同时,顺便购买卧式、立式的康邦蒸汽机各一套回国仿造。(3)
    船政以往所造的军舰以及造舰技术都是学习法国,工厂内大量使用法制的尺度单位,所以新购的全套军舰铁胁准备从法国采购,以符合船政的造船标准化规范。而新式康邦蒸汽机以英国制造的为最佳,决定购买英国最新式的。所有的购买事宜全部委托给即将带领船政学堂学生出洋留学的原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让他首先去洋商汇聚之地厦门发电报,打听好购买铁胁和蒸汽机的价格,之后趁在欧洲为船政购买挖泥船的时候一并采办。日意格出发之时,沈葆桢与其签订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合同,要求购买铁胁的同时,一并雇佣一些精通铁胁船建造的洋员,教导船政技术人员学会仿造、合龙,限期一年成功。
    仿造铁胁,势必要在船政厂区内设立专门的生产车间。由于船政厂区当时已经厂房林立,空地有限,“隙地无多”,经过权衡考察,沈葆桢做出决策,将原有的打铁工程合并到拉铁车间,腾出打铁车间厂房,改造为铁胁车间,以便日意格采购的铁胁运到后,可以立即有车间可以施工仿造。铁胁车间的改造图纸由船政洋员斯恭塞格设计绘制,沈葆桢并派专员前往吕宋一带采购巨木,替换打铁车间原有的老旧梁柱。1875年12月8日,接替赴任两江的沈葆桢继任船政大臣的丁日昌亲自主持,铁胁车间的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在此之前,身在欧洲的日意格已与法国地中海船厂和英国谟士来铁厂分别签署了铁胁和蒸汽机的购买合同,约定自当年7月20日起算,两厂必须在六个月时间内完成中国的订单。(4)
    1876年初,在任未久的丁汝昌调任会办南洋海防,清政府经过询问李鸿章等重臣,选派曾主持天津机器局的洋务官员吴赞诚,出任第三任船政大臣。吴赞诚,字存甫,安徽庐江人,与北洋大臣李鸿章有同乡之谊。以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以及为官的清廉公正而著名于世。1876年3月到任船政时,正好赶上了铁胁车间竣工这件大事。任职过天津机器局的吴赞诚立即表现出其对洋务事业的得心应手,在其组织安排下,铁胁船的仿造工程全面展开。首先铁胁车间内的所需设备一一布置就位,“钻床、剪床及一切火炉机器亦已布置妥帖”。适应制造铁胁的需要,车间所用的熔炉体量做了加大,熔炉屋拓展为七间,并将烟囱做了必要的加高。(5)
    铁胁车间一切准备停当之际,1876年7月20日,艳阳光照的马江江面,驶到了一艘飘扬着米字旗的货船。日意格订购的首批设备,康邦蒸汽机立式、卧式各一台,以及两座圆形高压锅炉首先运抵马尾。十几天过后,8月3日,法国地中海船厂制造的全套军舰铁胁如期运到。在此期间,日意格帮助雇佣的铁胁船技术人员,法籍洋员古都阿、苏法热、嘉部勒、克勒涅、河贝顺等五人也陆续到达船政。(6)
    福建船政创制铁胁木壳军舰的准备工作至此完全就绪。
    第一号铁胁轮船
    日意格订购物资到来后,船政厂区的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开展起来。
    卧式、立式两套康邦蒸汽机是拆成散件运来中国,船政轮机车间即逐件绘图制造模具,预备加以仿造。同时在法国洋员的指导下,将运来的这两台样机组装合拢,进行调试,以备使用。
    铁胁到达马尾后,由夫役逐件起运上岸,人拉肩扛,交由铁胁车间按件仿造。1876年9月2日,以法国地中海船厂生产的这套军舰铁胁作为原料,船政二号船台上开始铺设船政第一艘铁胁木壳军舰的龙骨。十分巧合的是,这艘新船的身旁,船政最后一艘木胁木壳军舰“泰安”正在开工建造,两艘代表不同时代技术的军舰左右相依,仿佛正在进行船政造舰技术的历史交替,中国的工人再次在法国人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新船的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尽管当时世界公认“木铁连固之法甚难”,但在船政却并没有遇到任何因技术问题造成的迟滞,只是捉襟见肘的经费,差点使新船的工期蒙受影响。至1876年底,新船船体骨架模样初具,龙骨、斗鲸、横梁、隔舱板等铁件工程完成了十分之八,共使用了八余万颗铆钉。船体外壳的木工也已完成了十分之三,安装了25行木质船壳板。(7)
    1877年5月15日,船政第一艘铁胁木壳军舰成功下水。在船政的工厂编号序列内,这艘军舰被叫作第一号铁胁轮船,船政大臣吴赞诚为其取名“威远”。(8)
    “威远”舰的排水量1268吨,仍然属于炮舰舰型,和“扬武”、“元凯”等级军舰一样,都是完全摒弃了兵商两用思想的纯粹军舰。军舰的舰长(首尾垂直线间长)69。47米,舰宽(舰体最宽处)9。95米,舰首吃水4。92米,舰尾吃水5。08米,舱深5。69米。因为军舰的全副铁胁骨架都采购自法国地中海船厂,“威远”的型线和舰体外观轮廓,与同一时代的很多法国巡洋舰、炮舰都极为酷似。关于出口给中国的这套铁胁,究竟是专门设计量身定做的,还是直接就以法国当时原有的船型多造了一套,目前还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资料能够加以证明,“威远”的母型是谁,需要继续予以关注研究。
    “威远”级的首舰“威远”号。照片提供:马幼垣先生。
    “威远”舰的动力系统,选用的就是日意格从欧洲购买的康邦蒸汽机,这也是船政第一艘装备复合蒸汽机的军舰。按照军舰的建造规范,蒸汽机、锅炉的安装位置都不应高过水线,“威远”选用的便是其中那台卧式的康邦蒸汽机,功率150虚马力,750实马力。配套的锅炉没有安装船政以往经常使用的方型低压锅炉,选配的是和康邦蒸汽机一起进口的两座圆型高压锅炉。(9)
    从外形上看,“威远”是继“万年清”、“扬武”之后,船政建造的又一型采用三桅杆设计的军舰。有别于以往船政军舰采用的飞箭首、垂直首,“威远”舰舰首型线是典型的撞角首。军舰水线下有锋利的撞角,但与当时法国军舰上那种招牌式的“大鼻子”撞角相比,显得几分含蓄秀气,“水线以下斗鲸凸出,取其利于冲突,泰西之新法也”。“威远”的舰体采用的是首尾楼布局,斜伸出舰首的斜桅后方就是首楼,主要用于布置锚机等设备。后桅杆后方是尾楼,内部用于布置采光通风舱室。
    首尾楼之间的露天甲板上,中前部布置了飞桥、烟囱、机舱棚等建筑。十分有特点的是,“威远”舰飞桥后部的两座大风筒,风斗并不是常见的圆顺造型(如北洋海军后来的“定远”舰风斗),而是棱角分明的特殊样式,这是从外观上识别“威远”舰的重要特征。
    1877年9月间,“威远”舰舾装完毕,在船政厂区前的闽江中测试轮机,连续鼓轮三次,均告成功。原“飞云”管带吕翰即被任命为“威远”舰管带,组建舰员队伍。9月14日,“威远”驶出马江航试,船政大臣吴赞诚虽然正患病体弱,仍遵循船政的传统,毅然随船出海,监督航试。当天中午12时,“威远”从马尾起锚,驶向马江口。下午2时行驶到了壶江附近,军舰一切运转正常,由于风浪过大,吴赞诚至此换乘“艺新”舰返回马尾,余下的测试由管带吕翰指挥进行。此后,“威远”舰驶入大海,通过在海上的航试,测得“威远”舰轮机转速每分钟97转,顺风顺水时军舰航速近13节,超过12节的设计要求,航试圆满成功。(10)
    和船政之前很多军舰一样,因为经费紧张,直到航试成功时,“威远”舰的各个炮位都还是空空如也,船政大臣正在竭力筹措资金从国外购买武备。从后来的情况看,不同于新颖的舰体材料和动力系统,“威远”的武器配备形式没有太多新意,采用了船政驾轻就熟的方式。即一门大口径的换门架式主炮,配合数门安装在军舰舷侧的副炮。
    可能是考虑到节省费用,火炮的型号较为落伍。“威远”的主炮后来配备的是一门阿姆斯特朗7英寸(约170mm)口径的前膛炮,安装在船政以往军舰的传统主炮位置——飞桥之前、前桅之后,军官可以直接在飞桥上指挥主炮位的操作。“威远”的副炮购买的是120mm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其中四门分布在舷侧,一门位于尾楼之上,另外一门的位置比较隐蔽,位于军舰的首楼内,正对舰首前方。(11)在军舰首楼内布置火炮,属于船政军舰上的首创,而这在当时几乎是法国军舰的专利,这又进一步诠释了“威远”的法系血统。
    采用全新工艺,配备全新蒸汽机的“威远”,问世之后属于当时船政军舰的精锐,尽管各地督抚多有羡慕动心者,但是并没有立刻外调。船政以船政学堂需要练习舰为由,将这艘全新的军舰派为练习舰,供学生实习所用。将新颖的军舰当作练习舰,以使海军学员能够直接接触最新的舰船技术,在清末至民国的海军中也是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也就是从此刻起,“威远”家族与练习舰这一使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船行北洋
    “威远”问世之后很快崭露头角,1878年6月6日,横渡台湾海峡,成功援救、拖回了遭遇台风搁浅的“福星”舰,引起各方的注意。
    1880年8月19日,以北洋水师舰船日多,所需的军官“皆借材于闽省,往返咨调,动需时日”为由,李鸿章上奏清廷,在天津开设天津水师学堂,培训海军专业人才,“就地作养人才,以备异日之用”(12)。担任过福建船政大臣,后来因主持台湾海防积劳成疾,辞去船政大臣职务的吴赞诚,此时刚好大病痊愈,被李鸿章保举为天津水师学堂总办,受命模仿福建船政学堂的形式,主持天津水师学堂的开办工作。练习舰是水师学堂必备的一项硬件设施,李鸿章原计划直接从欧洲进口训练舰,但是“购价颇巨,经费支绌,不得不设法节省通融筹办”(13)。相比耗资巨大的直接进口途径,不费一分钱从船政调拨军舰,无疑极为便捷省事,天津水师学堂首任总办吴赞诚很快看中了他在船政大臣任上建造的第一号铁胁船。
    经李鸿章申请,清政府同意将“威远”调给正在筹建中的国家海军——北洋水师使用,这种国家强力安排,不同于地方督抚的商调,船政无力回绝。1881年4月,“威远”舰由吕翰管带驶往天津。
    北洋时代的“威远”舰,与“威远”并肩停泊的是一艘“经远”级军舰。照片提供:马幼垣先生。
    4月30日,当军舰路过舟山群岛的小洋岛附近时,突遭变故。在海图上并未有任何暗礁标识的海域,“威远”竟然碰到了水下物,幸亏管带处理妥当,舰体没有大的损伤。“突闻碰撞之声,船身一震,即刻遍船舱搜看,并无渗漏松缝”。“威远”遂就近驶往上海,赴江南制造局进行检修,经查明龙骨两处受损,需要拆开船壳板修理,所需经费1500余两,全部算由船政支付。“威远”发生的这一事故,显然没有任何人为的过失,但是管带吕翰不久之后即被北洋调离,改派新人接替“威远”管带。(14)
    归属于北洋后的初期,“威远”除担当练习舰外,在当时仅有蚊子船以及“超勇”、“扬威”等主力舰的北洋水师中,受重视程度并不比主力军舰逊色。马建忠东渡朝鲜,辅导朝鲜与列强签约,以及此后平息朝鲜壬午兵变等事件中,都能看到“威远”舰的身影。
    1883年2月8日,时年31岁的“镇北”蚊子船管带方伯谦接管“威远”舰。由于时逢日本在朝鲜生事,根据方伯谦记述,“威远”舰被派常驻朝鲜马山浦,观察局势、收集情报,并担负通信、护商等使命。(15)此后不久,1884年,中法观音桥事变爆发,中法战端再起。法国远东舰队开赴中国东南沿海,预备占领数座通商口岸,作为逼中国履行停战和约,以及为撕破和约支付赔款的“质物”,马江、基隆、镇海各口频频告警。担心北方正在建设中的旅顺基地遭到法军攻击,李鸿章下令旅顺守将应急布署防御,尚来不及修建海岸炮台的一些要地,临时抽调陆军行营炮或海军舰炮扼守。老虎尾是旅顺港入口处的天险,旅顺陆军人员和行营炮无多,于是与海军提督丁汝昌商议,命令海军的“威远”舰派出人员和三门火炮上岸设防,修建了一座小小的土炮台,被称为威远炮台,由方伯谦临时充任台官。中法战事缓和后,小小的威远土炮台又重新投资加以扩建,后来俄国占领旅顺时,再度对这座炮台进行了扩建。(16)
    编入北洋海军后,经过改造的“威远”舰。舰首的牙樯已经拆除,桅杆上的桅盘也做了改造。
    这次拆卸火炮上岸的经历,似乎预示了“威远”舰的火炮配置将会发生改变。1888年8月,丁汝昌在给李鸿章的一封电报中,提到了正在与总查琅威理商议,为“威远”舰配炮,但是并没有透露相关的详细情况。(17)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整理的一份资料内,终于出现“威远”与以往不同的火炮配备型号。主炮依旧是阿姆斯特朗7寸前膛炮,首楼内的前膛炮也没有变化,主要是原先布置在尾楼上的尾炮不知去向,分布舷侧的四门侧炮统一更换成了105mm口径的克虏伯后膛炮。此外,新出现了四门哈乞开司机关炮和两门诺典费尔德机关炮,六门机关炮如数安装在桅盘内。与火炮的变化相适应,“威远”舰后期舰体外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舰首的牙樯完全拆除,桅杆上的横桁大幅减少,去掉了所有的风帆索具。
    甲午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艇击沉后的“威远”。照片近处是“威远”舰招牌式的大风筒。
    上世纪80年代,威海水警区扫海时打捞发现的“威远”舰舢板用舰名牌。照片拍摄:海军史研究会方禾。
    甲午战争开战前,“威远”曾与“济远”、“广乙”一起前往朝鲜牙山护卫陆军登陆场。听闻朝鲜事变的警报后,“威远”因为战力单薄,被先派回国,侥幸没有遭逢后来爆发的丰岛海战。战争开始后,“威远”舰主要充当报信、运输等任务,北洋海军封锁威海湾使用的大量防材、铁链,部分就是“威远”运回的。1895年2月6日凌晨,久攻威海湾不下的日本海军,采用鱼雷艇偷袭战术,停泊在刘公岛铁码头附近的“威远”舰不幸被日军“第十一号”鱼雷艇射出的一枚鱼雷击中,右舷形成了一个高4米、宽5米的破口,船尾几乎被炸断裂,因进水过多当即坐沉在铁码头旁命陨威海。(18)
    “超武”
    船政第一号铁胁轮船“威远”铺设龙骨开工之前,从地中海船厂购回,准备用于装配“威远”的肋骨就已经逐件送到新建的铁胁车间绘图仿制。1877年7月29日,以仿制的这套148节肋骨为基础,第二号铁胁轮船铺设龙骨开工,至1878年6月19日,顺利竣工下水。经船政大臣吴赞诚命名为“超武”。(19)
    “超武”舰无论是外形、设计以及各种尺寸均与“威远”完全相同,属于“威远”级的二号舰。所特殊的是,“超武”所用的所有龙骨、铁胁都是中国技术人员自行仿造的,选配的动力设备型号也与“威远”相同,同样是仿造了安装在“威远”上的原装进口康邦机器。而且“超武”建造时,原先雇佣来帮助指导组装铁胁军舰的法国洋员均已合同到期被遣回,“超武”是彻头彻尾的国造产物。“至‘超武’胁骨、轮机及船上所需各件,均系华工仿照外洋新式放手自造,与购自外洋者一辙。”1878年9月,“超武”舰舾装完成。21日,出海航试,测得轮机转速每分钟95转,顶风顶潮时航速12节,符合设计要求。(20)
    在“超武”舰竣工之前,浙江巡抚杨昌浚一直与船政磋商调拨轮船的事情。1875年,浙江省已经从船政调用了“元凯”舰,加之先期调拨的“伏波”,共有两艘船政军舰在浙江服务。但是浙江沿海的温州等口岸洋务繁忙,轮船仍然不敷使用。杨昌浚在调得“元凯”后,又向清廷申请到可以再从福建调用一艘。然而“元凯”舰之后的“艺新”舰体形、马力均小,浙江省瞧不上眼。“艺新”之后的“登瀛洲”、“泰安”又分别被南洋和北洋抢先一步领走,第一号铁胁军舰“威远”则是一经问世,就被船政宣布自留。就此,一直等到“超武”竣工,浙江省终于看到了新希望。
    “超武”舰首任管带叶富
    经过一番磋商,“超武”正式被确认将调拨给浙江,由原船政“靖远”舰管带叶富担任首任管带,帮带由程璧光担任。和船政经费吃紧以后的通例一样,对于这艘一问世就被外省领走的军舰,船政没有花费金钱为其安装火炮,所有的炮位都留待浙江省自行设法。
    1879年1月16日,“超武”正式由叶富管带驶往浙江,担任浙江海口的巡缉任务。1880年7月25日,浙江爆发海盗黄金满领导的反清起义,叶富受命带“超武”轮船前往攻剿,激战中不幸殉职。叶富,字梦梅,祖籍广东东莞,生于香港九龙,船政后学堂首届学生,与同窗好友邓世昌后来成为儿女亲家。不幸的是,这位原本前程无量的将领,竟然陨命在一场剿灭海寇的战斗中。这其中,即可能是因为清末众所周知的浙江海盗之强悍,另外一层原因,很可能此时“超武”舰空缺的炮位尚没有配齐。(21)
    台州剿匪后,“超武”主要与船政同门军舰“元凯”一起驻扎在宁波镇海口一带。中法战争爆发时,“超武”由都司邓骢保管带,曾与“元凯”一起坚守过镇海。
    1889年,“超武”舰一度曾计划调拨给北洋海军,充作测量舰,但后来无果。清末的宣统元年,计划将其列为练习舰使用,和首舰“威远”一样,“超武”也成了一艘练习舰。
    辛亥革命,民国军兴,舰龄过老的“超武”没有入选海军舰队之列,编入了宁波的水上警察厅,成为一条巡船。后有记录称曾被孙传芳五省联军征用,需要进一步考证确认。
    表现镇海保卫战场景的清代镇海口战守形势舆图。画面中央靠上方的黑色三桅军舰就是“超武”,在“澄庆”下方的是其同门军舰“元凯”。
    “康济”
    日意格替船政进口新式康邦蒸汽机时,除购买了一台后来装配在“威远”舰上的卧式机外,另外还有一台通常用于商船的立式蒸汽机。卧式机高度有限,可以安装在水线以下,不容易被地方炮火击中。立式机虽然高度高,但是所占平面面积小,用在商船上,可以多节省出空间装载货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