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放战争-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ず螅凰强枷蚨茨谏ㄉ洹!
  倾盆大雨狂泻而下。雨水夹杂着血水到处流淌。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和整编八十三师的一个团。国民党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被俘一万九千六百七十六人。华东野战军伤亡一万两千一百八十九人。 
  交战双方的伤亡人数几乎相等;战斗的残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共产党军队的伤员和阵亡官兵的遗体被百姓们转移和安葬了;只剩下国民党军阵亡官兵血肉模糊的尸体横陈在孟良崮的岩石上。 
  蒋介石获悉整编七十四师被歼灭后;认为是内战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为此;第一兵团司令长官汤恩伯被撤职;整编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被撤职留任;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被撤职押送军法处查办。 
  共产党官兵在山洞中找到了张灵甫的尸体。华东野战军用担架抬着这具遗体开始转移;两天之后;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开始腐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决定就地掩埋。华东野战军花了四百块大洋买了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将张灵甫的遗体擦洗干净;给他穿上了新衣服;安葬于沂水县野猪旺村后的一座小山冈上。跟随第六纵队转移的整编七十四师被俘军官要求最后看一眼他们的师长。经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同意;在纵队副司令员皮定钧的陪同下;九名将校军官在张灵甫的遗体旁跪成一圈;泣不成声。华东野战军官兵在张灵甫的坟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张灵甫之墓。 
  之后;共产党方面广播了埋葬张灵甫的地点;希望他的家属到该处收尸。不久;张灵甫的棺椁被国民党方面挖走;重新安葬于南京玄武湖边。 
  黄土沟壑 
  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国民党《中央日报》载:“毛泽东、周恩来等已迁往佳木斯;或已潜逃出国。” 
  毛泽东一行撤离延安后;径直向北偏东方向转移;三月十八日傍晚抵达延川县永坪镇以南的一个小山村。第二天上午九点左右;正准备继续上路的时候;停在村口的汽车被国民党军飞机发现;在猛烈的轰炸和扫射中;毛泽东乘坐的那辆汽车被打穿了几个窟窿;但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又走了两天之后;二十一日晚;一行人抵达清涧县境内的一个名叫高家崄的小山村;这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位于咸阳至榆林公路以东约五公里处。 
  毛泽东打算在这里住几天。 
  胡宗南部已经从延安向北追击而来。虽然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证明毛泽东和他的部队到底在哪里;但是胡宗南判定;共军主力一定固守在延水以北地域;并会聚集在绥德至延安的公路两侧。 
  胡宗南的战役部署是:采取两翼包抄的战术;向他猜测的共产党军队集结地域实施合围。 
  与毛泽东分手后;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兵团到达梁村。彭德怀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无论是中共中央的安全;还是西北战场的成败;都直接关系到全国战争的进程;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的历史缺憾。 
  彭德怀试图把胡宗南逐步引向延安以北的安塞方向;目的是让敌人距离毛泽东一行远一些;然后在敌军的调动中寻找破绽创造战机。 
  果然;三月二十一日晚;彭德怀得到当地百姓的报告;说三十一旅正在准备粮草;计划二十四日占领青化砭。彭德怀立即意识到:吃掉一股敌军的战机来了。 
  青化砭位于延安东北约三十公里处;小镇坐落在一条南北走向约二十公里的山谷中。两面是高高的黄土山崖;咸阳至榆林的公路和一条小河蜿蜒其中。从地形上看;走到青化砭;就如同走进一个狭长的口袋里;只要口袋的两头一堵;袋子里的人便无路可走。 
  二十三日;作战命令下达:第二纵队和教导旅埋伏在房家桥至青化砭以东;敌人进来后负责断其退路;第一纵队埋伏在西面的阎家沟至白家坪;新编第四旅埋伏在青化砭东北方向的高地上;敌人进入后迅速截击将袋口紧紧扎上。 
  二十四日;各部队进入伏击阵地。一直到黄昏时刻也没看见敌人。彭德怀命令部队撤下去;明天天一亮再来埋伏。 
  让彭德怀空等一天的是整编二十七师三十一旅少将旅长李纪云。胡宗南命令他二十四日占领青化砭;部队出发时间应是早上八点半;但是到上午十点钟时他还在睡觉。前线指挥所打来电话;询问部队推进到何处;李纪云干脆回答说;干粮没有准备好;出动计划推迟一天。实际上;李纪云不按时出动的真正原因是他心里不怎么踏实。他给胡宗南发去了“势单力薄;恐有不测”的电报;结果遭到胡宗南的严厉训斥:“贪生怕死;畏首畏尾;非军人气魄;绝对要按规定北进;迅速占领青化砭;否则以畏缩不前论罪。” 
  二十五日拂晓六点;三十一旅的便衣侦探和搜索连分别在公路两侧小心开路;旅长李纪云率领旅部和九十二团随后跟进。搜索部队在公路两侧的半山腰上不断地用机枪无目的扫射;空中也有飞机在低空盘旋;但无论是火力侦察还是空中侦察;一切都表明这里根本没有共军。 
  上午近十点;李纪云部官兵包括勤杂脚夫共近三千人全部进了口袋。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沟壑两侧的军号声骤然响成一片。口袋的两头很快就被封堵;山头上的西北野战兵团官兵杀声震天地冲了下来。包括旅长李纪云在内;三十一旅的官兵还没有反应过来;潮水般的攻击已近在眼前。 
  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 
  就在国民党《中央日报》说毛泽东等人不是到东北找林彪去了;就是已经跑到外国去了的时候;在清涧县高家崄村住了四天的毛泽东获悉青化砭战斗胜利的消息;致电彭德怀:“庆祝你们歼灭三十一旅主力之胜利;此战意义甚大;望对全体指战员传令嘉奖。”之后;毛泽东从高家崄出发到达了子长县任家山村。在这个距离延安仅百公里的小山村里;毛泽东萌生了一个念头:留在陕北;哪也不去。 


解放战争字数:3250    字号:大 中 小   三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一行转移到了清涧以北石咀驿附近的枣林子沟。这个小山村只有十来户人家。毛泽东住的窑洞的主人叫吴进增;他看见毛泽东时显得有些拘谨。毛泽东问:“老乡;我们住在这里很打扰你;如果我们住进去;你住在哪里?”吴进增说:“坡上是我兄弟家;我可以住在那里。” 
  凌晨;毛泽东在陕北农民吴进增的窑洞里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正式讨论了中共中央是继续留在陕北还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的问题。 
  毛泽东详细阐述了决定留在陕北的理由。一、中共中央在延安十多年;一直处于和平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了;如何向陕北人民交代?二、有人说陕北的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敌人过于强大;出于安全考虑也要离开这里。但是;我们留在陕北;就可以牵制住胡宗南的二十三万大军;蒋介石就不能轻易地把这支大军投到全国其他战场上去;就可以减轻其他战场的压力。 
  任弼时主张不留在陕北;希望中央及部队全部东渡黄河到山西去。他认为;中央是指挥战争的中枢;各解放区的领导都主张中央转移到晋西北或者太行山等比较安全的地方去;以指挥全国战争。现在中央在陕北的处境极其险恶;一面是黄河天堑;三面是敌人;军事上讲这样的位置如同绝地。万一让胡宗南一网打尽怎么办? 
  毛泽东说:“哪里最安全?人民拥护我们的地方最安全;我看中央在陕北的安全有保证。” 
  争论到最后;大家说;要留在陕北就都留下。但毛泽东又不同意;说不要让胡宗南真的把我们一网打尽。 
  第二天;会议形成最后的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和军委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刘少奇为书记;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叶剑英、杨尚昆留在晋西地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工作。 
  决心已定;连夜行动。毛泽东一行则离开枣林子沟前往子洲县。毛泽东主张只留下一个警卫班;其余官兵全部跟随朱总司令过黄河。但是朱德坚决不同意;命令警卫团的手枪连、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连留下来跟随毛泽东。 
  四月五日;毛泽东到达靖边县境内的青阳岔。 
  此时;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按照军事编制实行轻装;并编为四个大队;成立统一指挥的司令部;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治委员。为了保密;周恩来建议给每个人起个代号;任弼时叫史林;陆定一叫郑位;毛泽东叫李得胜;周恩来叫胡必成。 
  就在毛泽东在黄土沟壑中不停地转移的时候;胡宗南也在艰苦地寻找着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踪迹。在延安的东北部地区;胡宗南的八万兵力拥挤在一起;排成绵延数十里的方阵;行则同行;宿则同宿;就这样密集地在黄土沟壑中滚过来滚过去;胡宗南说这是“小米碾子式的战法”。彭德怀几次想歼灭其中的一股;都因为敌人太密集而无法下手。四月初;胡宗南占领了延川、清涧和瓦窑堡等要点;但依旧没有找到彭德怀主力的踪迹。部队在黄土高原一道道山梁间爬上爬下;被拖得精疲力竭;给养也发生了困难。于是胡宗南命令一三五旅驻守瓦窑堡;整编七十六师驻守延川和清涧;主力则南撤至蟠龙镇和青化砭地区休整补充。 
  彭德怀立即决定再打一场伏击战;歼灭撤退中的敌人之一部。围歼一三五旅的那块地方叫羊马河。羊马河的地形很像青化砭。 
  四月十四日清晨;一三五旅在瓦窑堡南郊集合完毕;沿着瓦窑堡至蟠龙的大道;按照战备行军的序列开始向羊马河前进:四〇五团为前卫;旅部、特务连、通讯连、工兵连、化学炮连、第四〇四团、辎重营和卫生队为本队;后卫部队由四〇四团的两个连担任。一三五旅旅长祝夏年因腿部骨折正在西安住院;该旅现在由副旅长麦宗禹代理旅长。上午九点左右;旅部行进到三郎岔以北地区时;突然听见了枪炮声;搜索部队报告在大道两侧发现了共军大部队。……黄昏时分;总攻开始;一三五旅被全歼。 
  战斗结束了;麦宗禹站在路边;他见到了王震司令员。他们“互通姓名;一如朋友相见”。麦宗禹随即跟着王震的部队一起转移。晚上的时候在一个小村庄里休息;麦宗禹和王震一起吃了晚饭;谈了一会儿天;都感到疲劳了;于是挤在一条土炕上睡下了。刚刚打完仗的共产党将领很快就发出了鼾声;麦宗禹彻夜难以入睡。几个小时之前还和身边的这个人拼死厮杀;而现在却如同兄弟一样睡在一条炕上。 
  胡宗南的心绪恶劣起来。身边的人小心地提出了“放弃延安”的建议。胡宗南认为这一步对国内外观瞻影响太大;蒋介石不会同意。经过反复商量;他筹划出了一个对付目前局势的方案:借口陕北地形复杂;部队不易展开;筹粮十分困难;且共军时聚时散;主力不好捕捉;拟以自己的部队固守延安;让青海的马步芳部和宁夏的马鸿逵部前出至陇东;背靠晋陕绥边区邓宝珊的部队守备榆林;东面以黄河为屏障;共同围歼共军于陕北。胡宗南思索着如何让蒋介石同意这个方案而自己又不受质疑。 
  此时;蒋介石正忙于对国民党军各级军官们发表讲话。而他的滔滔不绝之所以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是因为国民党军的腐败和无能已经使他深感不安。 
   
  毛泽东在王家湾已经住了一个多月。王家湾在青阳岔的西南方向;村子很小;双羊河绕村向北流去。 
  六月六日清晨;国民党军飞机飞临王家湾村上空。——一支蒋介石亲自派来的电台侦测小组发现了王家湾地区存在一个电台群;于是判定毛泽东就在此地。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围追捕杀;一直犹豫不决的胡宗南只好下了决心:“就是牺牲两个师也要捉到中共首脑!” 
  六月七日;刘戡部三万兵力从西、南两个方向向王家湾直扑而来。 
  此时;负责警卫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作战部队仅有四个半连;兵力二百多人。而彭德怀的主力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陇东。 
  形势顿时危急起来。 
  晚上;就向哪个方向转移的问题;毛泽东与任弼时再次发生争论。毛泽东主张向西转移;任弼时坚决反对;他认为;彭德怀主力尚在陇东无法赶来;敌人目标明确;数量巨大;而且就是从西边来的;如果往西走;万一与敌人迎面相遇怎么办?此外;西边除了刘戡的部队之外;还有马鸿逵的八个骑兵团;向西显然回旋的余地很小;甚至有被包围的危险。只有向东走相对安全;万不得已还可以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毛泽东一听过黄河就火了。他说;敌人估计彭德怀在陇东回不来;我们只好向东转移;他从西面和南面围过来;就是要把我们往黄河边赶;即使不把我们消灭;赶过黄河就是他们的胜利。“过黄河;我们迟早要过的;现在不是时候;现在向东是绝路;因为这是敌人早已算好了的;就是要我们落入陷阱。” 
  雷声隆隆;要下雨了;这是干旱的陕北少有的夏雨。 
  为转移而提前出发探路的人员已经向东走去;毛泽东坚决不走;持续了一整天的争论依旧在激烈进行。最后;周恩来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向北走一段;然后再向西北方向转移。 
  毛泽东说:“我不过黄河。” 
  战场的腰部 
  一九四七年四月一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攻击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汲县。 
  但是对汲县的攻击以失败告终。原因不仅仅是城外的卫河突然暴涨;河水漫出河床使攻击路线上沼泽一片;更重要的是;有情报显示;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整编三十二师四二三团团长刘荣宗突然叛变;共产党地下组织遭到破坏;虽然三十二师参谋长王启明率领少数起义人员冲了出来;但多数守军的起义已无可能;而且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已经接近。 
  在汲县战斗进行的同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另一支部队几乎迷失了方向。在令人睁不开眼睛的风沙里;官兵们无论如何也寻找不到准备攻击的目标;甚至连那条与昏黄的天地一般颜色的黄河也找不到了;而他们袭击的目标是黄河上的大铁桥。直到第二天晚上;这支部队才最终确定了袭击目标的位置;但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先头部队的一个旅已经乘火车由河南的驻马店先于他们抵达铁桥;共产党军队的攻击时机已经丧失。 

解放战争字数:3289    字号:大 中 小   连续的失利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向北移动以寻找新的战机。 
  此时;由于国民党军集中优势兵力对陕北和山东同时展开重点进攻;战争在这片国土上呈现出一个“哑铃”状的态势;即集中在东、西两端的大量兵力在不断地作战;而处于中间地带的交战双方均在采取守势。——这个中间地带就是所谓“战场的腰部”。 
  处于“战场的腰部”的共产党一方的军事将领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在这个“腰部”狠狠地戳国民党军一下。 
  自内战爆发以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晋察冀野战军在八个月的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近三十万人;自身伤亡近六万;放弃了三十多座城镇;但始终没有让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在这一地域;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已大致相等;但质量开始出现差别。 
  在晋冀鲁豫战区;双方总兵力都在三十万左右。共产党方面的三十万兵力中;野战军已达到十二万人;共六个纵队。随着战场缴获的增加;部队的装备有所改善;特别是炮兵和工兵得到了加强。而国民党方面;由于十七个旅被调到陕北和山东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仅剩下三十一个旅。 
  在晋察冀战区;聂荣臻部的总兵力约二十八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三十四万四千人。国民党守军因战线过长而布局分散;由于平汉铁路的保定至石家庄段始终在共产党军队手中;津浦铁路和平绥铁路也时常被切断;因此;晋察冀战区内的国民党军大多处在被割裂的状态;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攻势。 
  豫北地区是“战场的腰部”的核心。这个以新乡为轴心的地带位于黄河北岸;是连接陕北和山东的枢纽。自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以后;国共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一地带的重要。国民党军部署了十万重兵;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以保证东、西两个重点战场的连接。共产党将领则决定对这一地带实施攻击;吸引国民党军增援;以缓解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的压力;特别是缓解陕北所面临的军事压力。 
  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心作战;向“腰部”的核心位置狠戳下去。 
  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力不占优势;只能依靠大规模地运动来调动对手。 
  周旋于“战场的腰部”的豫北战役历时两个月;战役牵制了蒋介石对山东和陕北发起的重点进攻;破坏了国民党军联系东西两面战场的枢纽地带的防御部署。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付出的巨大代价是旅团干部的伤亡。尽管战前各纵队都发出了旅团指挥员应该坚守指挥岗位掌握全局的指示;但是;每一次战斗一旦打响;这些年轻的干部很快就和他们的士兵融成了一体。 
  在豫北战役进行的同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四纵司令员陈赓和政治委员谢富治的指挥下;在山西南部对胡宗南部和阎锡山部进行了反击作战。这是直接牵制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的作战。 
  从黄河北岸向北约两百公里;以铁路枢纽石家庄为核心;这一地区是“战场的腰部”的要害;国民党军在这一地区驻有十个军;主要任务是确保北平、天津、保定等重要战略要点;保持关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无论出于支援东西战场的需要;还是摆脱被动局面的需要;聂荣臻部都必须有所行动。 
  一九四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晋察冀野战军对驻守石家庄外围和正太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发起了攻击。四月九日凌晨;晋察冀野战军对石家庄外围各目标发起了猛烈的袭击。四月十一日黄昏;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从东、南两面;第三纵队从西、北两面;向正定城发起了攻击。炮兵团的两个营首先对正定城墙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轰击;之后在二纵五旅马龙旅长和李水清政委的指挥下;十四团七连率先在东南角爆破突破;官兵们在班长刘海的带领下;抬着长达十二米多、重达六百斤的大云梯;通过了一百二十米宽的开阔地以及护城河;然后冒着国民党守军密集的子弹把大云梯架在了城墙上。突击组副班长王儒奋勇当先;第一个登上城头。城墙上的敌人拼命地射击;往下扔手榴弹和大石块;并用力向外推云梯;梯子组的官兵不断有人负伤倒下;被石头砸中掉下来的战士满脸是血。官兵们一边死死地顶住云梯;一边向上扔手榴弹;七连连长紧随突击组登上了城头;突破口得以巩固。但是;仅有一个突破口无法支撑整个攻城战斗。七班长黄树田带领几名战士抱着炸药包拼死抵进;在自身中弹的情况下还是把巨大的炸药包靠在了城门上。一声巨响之后;正定城门倒塌。凌晨;各路攻击部队冲入城内;激烈的巷战到十二日上午九时结束;第三军七师少将副师长刘海东和部下四千余人被俘。 
  之后;聂荣臻部迅速转兵;从河北进入山西;直指阎锡山的地盘——阳泉。 
  共产党军队死死地围着阳泉;令守军日日胆战心惊;不知攻击在何时何处突然发起。阎锡山也是提心吊胆;最终他认为聂荣臻的真正目的必是攻击太原;于是决定放弃阳泉;将赵承绶的第七集团军从阳泉收缩至寿阳;而后西进;在太原以东构成防线;与正在东进的孙楚的第八集团军一起;对聂荣臻部形成夹击之势。 
  赵承绶立即命令阳泉守军独立第十总队的荆谊部向寿阳转移。荆谊接到命令后;八千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沿着铁路向西跑。晚上;先头部队在阳泉至寿阳之间的测石驿附近与整编四十六师会合。荆谊以为自己安全了;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聂荣臻部的总攻击开始了。 
  战斗基本平息后;只有阳泉以西四公里处狮脑山的守敌还在顽抗;这让共产党官兵很是诧异;后来得知这是一支五百人的日军。——日本投降已经两年;在中国的国土上居然依旧存在日本武装力量;他们被阎锡山收编并为其与共产党军队拼死作战。攻击持续整整两天;这股日军依旧不放下武器;直到三纵官兵完全切断了日军的水源之后;日军大队长藤田信雄才派代表送来一封信;内容大致是:敝国战败之后;兵无斗志;因回不了国;混碗饭吃;有些问题可以研究。从送信人那里;共产党官兵得知;这些日军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他们妻子儿女的安全。二十三团三营营长马兆民跟随送信的人来到山上;藤田信雄向他致军礼;并表示愿意投降。日本军人列队架枪;捧上一本详细记载官兵名单、伤亡名单和武器清单的花名册。在交出电台的时候;日军军械官对电台仪表玻璃上的裂缝表示抱歉;他说这决不是故意破坏;而是这个仪表玻璃早就裂了。藤田信雄再次表示出对他们的妻子儿女的安全的担心。马营长火了:我们和什么敌人作战;都没残杀过妇女和儿童!藤田信雄犹豫了一会儿;向身边的军官示意了一下。在一个看样子只能容纳十几个人的小小的岗楼里;陆续走出来一百多名衣衫褴褛污秽、面容惊恐的日本妇女和孩子。这个情景让性格强硬的马营长突然感到一阵心酸。——狮脑山上投降的日军;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向我军投降的最后一支军队”。 
  正太战役歼敌三万五千余人;晋察冀部队伤亡六千人。 
  战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夏季攻势 
  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并没有把杜聿明的东北战场包括在内;这让杜聿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蒋介石根本没有意识到东北战场是影响全国战局的关键。这是蒋委员长的短见?还是那帮幕僚低能?杜聿明百思不解;苦恼万分。 
  一九四七年夏季来临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已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所控制的地域越来越狭窄;面积仅为整个东北地区的百分之十二。兵力不足;国防部非但没向东北增兵;反而向华北调走一个军。内战爆发一年多;东北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已损失三个师十六个团五十一个营;总计二十二万五千多人。二是战斗力严重下降;作战时被俘和投降官兵比例大大增加。连同非正规军在内;总兵力约为四十八万人。 
  一九四七年六月;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四十六万余人。野战部队共有十五个主力师、九个独立师、八个独立旅、七个骑兵团。这些部队经过大量翻身青年农民和改造过的俘虏兵的补充;员额充实;每个师都在万人以上。同时;由于缴获甚丰;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重武器的数量大大增加;炮兵连已达一百六十个之多。经过土地改革;共产党人在东北占据着多数面积的土地;拥有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得到恢复;这为进行战争上提供给了物质保证。 

  杜聿明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林彪绝不会偏居北满一隅;共产党军队必定要大举攻城。 
  五月上旬;杜聿明让郑洞国亲自到南京去一趟;面见蒋介石晓以东北局势之利害攸关。“你这次去见委员长;一定要陈明利害;无论如何要请委员长再给我们增加两个军的兵力。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至少也要把第五十三军调回东北。” 
  但是;郑洞国在南京蒋介石的官邸里遭遇了挫折。蒋介石面容憔悴;表情严肃;当郑洞国将请求增兵东北的理由说完之后;他态度十分坚决地答复:“东北的情况确实很严重;你们一定要设法稳定住局面。但目前我派不出军队到东北去;你们要自己想办法。东北固然重要;南京更为重要。现在各个战场的兵力都不够用;我不但不能给你们增加两个军;就是第五十三军也不能调回东北。” 
  第二天;郑洞国见了国防部长白崇禧;希望他能明白东北之重要;然后设法说服蒋介石增兵东北。令郑洞国没想到的是;白崇禧和蒋介石的观点一致——“白将军认为华北比东北重要。”郑洞国不由得哀叹道:“东北守不住;华北更守不住。” 
  心情黯淡的郑洞国回到沈阳。“东北固然重要;南京更为重要”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杜聿明;杜聿明沉默良久之后长叹了一口气;他对郑洞国说:“眼下也只能按照委员长的指示精神办了;我们在一起苦撑吧。” 
  杜聿明制定了机动防御的部署;这个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此刻万般无奈;他既要确保已占领地区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还要继续分割共产党的各个解放区;这导致了他的兵力严重分散;最终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特别是其防御要害中长铁路长春至沈阳段两侧兵力明显薄弱。 
  精于计算的林彪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杜聿明最担心的事就要发生了。 
  中共东北局制定的夏季攻势的计划是:北满八个主力师和两个炮兵团越过松花江南下;在东满、西满、南满和冀察热辽部队的协同下;从各个方向向长春至沈阳铁路的中段展开攻势;歼灭两侧分散孤立之敌;打通南满与北满的联系并实现会师;彻底结束各解放区被分割的状况。 
  林彪的夏季攻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兵力占据微弱优势的对手拥有主要交通干线;而此时东北大地上的江河都已解冻;万一战斗失利;北满主力已无可能从封冻的松花江面上撤回安全地带。 
  越过松花江的北满部队主力相继攻占农安西北和西南的哈拉海、三盛玉、伏龙泉地区;其中第二纵队包围了怀德。怀德很快被攻下了。 
  怀德失守令新一军慌忙向长春撤退。自此;长春城门紧闭;商店关门;全城戒严;一时人心惶惶。 
  林彪没有下达攻击长春的命令。 
  一纵沿着铁路绕过四平继续南下;切断了沈阳至长春的铁路。二纵则直逼四平城。 
  在北满主力南下作战的同时;南满部队的进攻方向是山城镇和梅河口。 
  五月十日;南满部队在军区司令员萧劲光的率领下;沿着四平至梅河口的铁路向西南发展;仅用一个晚上便全歼山城镇和草市守军;切断了吉林至沈阳的铁路。在杜聿明的严令下;国民党军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指挥二十二师发动反击;南满第三、第四纵在南山城子地区与其展开激战。四纵十师三十团三营七连在夺取大华山阵地时连续五次冲锋;全连百十号人仅幸存一名副连长和三名战士;手中仅有三支步枪和一枚手榴弹;但这四个人依旧发起了第六次冲锋。共产党官兵的决死精神;令号称“国军之花”的新六军二十二师官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国民党军拥挤在公路上;用重炮四处轰击;在数次突围未果的情况下;放弃辎重向辽宁境内的新宾方向撤退;共产党官兵开始追击。 
  二十二师的溃败;致使通化守军弃城逃跑;战略要地梅河口暴露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