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遵哆哆嗦嗦地说:姜……姜……姜维……姜维要造反!
  郭淮把手放在马遵额头上摸摸,然后困惑地说:不发烧怎么也说胡话呢?郭淮分析,马遵肯定被诸葛亮吓出病来了。
  说姜维造反,可不就是有病嘛!姜维是根正苗红的烈士遗孤,朝廷待他也不薄,年纪轻轻就做了中郎,前途无量,没理由造反啊。
  姜维是真的没想造反。他半夜里醒来,发觉马遵跑了。姜维很是担心:马太守有梦游之症吗?可不要梦游到诸葛亮那里去啊!
  马上有人告诉姜维,马遵不是梦游,是梦幻,他“疑维等皆有异心”,到上邽找郭淮去了。
  姜维急忙招呼梁绪、尹赏、梁虔等人上马,然后风驰电掣地去追马遵。要是任着马遵在郭淮面前信口雌黄,那就真成叛贼了,姜维只恨马儿跑得太慢。
  姜维等人并没有什么异常之举,马遵就很诡秘地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是马遵有心理迫害症,还是马遵要陷害姜维?估计是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更诡异的是,马遵不但把姜维推下了水,而且把自己的属官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也推到了姜维一边。
  原来,“阴养死士”的姜维,颇有老大风范,把马遵的属官也拉到了身边。这一次,马遵“清仓处理”,把自己的下属和姜维一起“打包”,说他们都是叛党。
  姜维很快来到了上邽城下,大声叫门,可是,城门楼上毫无动静。郭淮虽然不相信姜维有异心,但是诸葛亮大军到来,投降的人比不投降的人多,还是小心为妙。于是,郭淮下令紧闭城门:要是姜维带着诸葛亮的军队就麻烦了。
  姜维喊哑了嗓子,上邽城门依旧死一般地闭着。完了,马遵还是如愿把我搞成了叛贼,姜维悲哀地想。
  梁绪等人还在那里痴情地对着城门喊,姜维挥挥手:算了,把蜀军引来,我们就真成反贼了。姜维掉转马头,带领他们向冀县走去。冀县是老家,老家人都知根知底的,不会冤枉自己的。
  但是,家乡冀县,用来迎接姜维的,同样是紧闭的城门。从下邽到冀县,三百里的路,姜维跑不过消息传播的速度。姜维造反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冀县。姜维和梁绪他们面面相觑:什么也没干,就成了人人设防的反贼,什么世道呢!姜维意识到,反贼的帽子是戴上了,再在城下喊着开门,说不定城上一支冷箭射过来,那就“一箭封喉”了。姜维,就这样成了一名故乡弃儿。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姜维调转马头:投降诸葛亮去。马遵成功地把一个“革命后代”黑成了“反革命”。
  当归何不归——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姜维只恨马儿跑得太快,故乡越来越远。姜维回头,不见了那熟悉的城墙,他顿时有种要流泪的感觉。他揉揉眼睛,再次回头,还是没看到家乡的城墙。城墙里,他的白发母亲正坐在门前,等着儿子回来。
  见到姜维,一贯沉稳的诸葛亮也禁不住笑了:还有被投降的!
  但是,诸葛亮很快就有一种哭也哭不出来的感觉了。马谡在街亭战败,张郃率领大军进入陇西,刚刚投降过来, 还未来得及换办公室标牌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大势已去,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移民千余户,带着姜维等人班师。
  冀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向别人打听她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这个臭小子,天热了,他再不回来,给他留的腊肉就没法吃了,老母亲絮絮叨叨。别人说她儿子叛变了,跟着“贼军”去汉中了,劝她自己把腊肉吃了吧。
  老母亲无语,默默地回家,把腊肉装在坛子里,颤颤巍巍地放好。娘在哪里,家在哪里,儿子一回家就会要这腊肉吃的。母亲的心里,没有叛贼和非叛贼这两个概念,只有回家的儿子和不回家的儿子这两个概念。
  汉中的月亮和天水的一样圆,一样亮。望着窗外的圆月,姜维很奇怪为什么会失眠了。恍恍惚惚中,他想起母亲还留着一块腊肉,说是等他回家再吃。想起那块腊肉,姜维不再觉得圆月白得刺目,他心里温暖了许多,竟然慢慢地睡着了。睡梦里,姜维的嘴角带着笑。
  天上掉下个姜维,诸葛亮如获至宝。第一次北伐,总算是有了点收获。
  诸葛亮对姜维推出了任命“套餐”: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侯。仓曹掾就是军粮储备处长,在当时是要害职位,诸葛亮北伐多少次栽倒在军粮上啊。奉义将军,是杂号将军中级别较高的,应该和孙吴的张昭担任过的辅义将军平级。张昭的地位在孙吴那可是近似于刘备时期的诸葛亮的,孙策把他看作“谋主”,孙权尊称他为“张公”,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姜维非常器重。当阳亭侯,当然是遥领,因为那时当阳在孙吴手里。虽是遥领,但是姜维此时只有二十七岁,而且对蜀汉寸功未立,如此封侯,在三国绝无仅有(世家子弟除外)。
  对照在天水的遭遇,姜维在蜀汉迎来了第二次生命。而这个给他第二次生命的人,就是诸葛亮。
  可是,给他第一次生命的母亲呢?姜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说要儿子给她买药材当归。当归,当归,应当归去,娘在哪里,家在哪里。可是,母亲怕为难儿子,就说要儿子买当归。儿子要是能回来,自会回来,要是不能回来,那也可以毫无牵挂地不用回来,毕竟当归是常见药材,到处能买到。母亲可能还想,要是直接让儿子回来,让蜀汉的人知道了,会对儿子不利,所以母亲就小心翼翼地与儿子打起了当归的“暗语”。就是嘛,母亲让孩子帮买药,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母亲对孩子,向来是考虑到最全的。
  可是,让人心酸的是,母亲让儿子买的,偏偏是“当归”!
  姜维给母亲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娘啊,儿有良田百顷,不愿守着老家那一亩三分地,你有远志这味药,何必再要当归呢!
  母亲的期望,遭遇儿子的决绝。姜维知道给母亲的信,肯定会被官府查看的,所以,他也用了远志的“暗语”。是滴血的时代逼着母子之间不能诉说衷情。
  姜维的“远志”到底是什么呢?诸葛亮告诉了人们答案。北伐回来后,诸葛亮驻扎在汉中,把姜维调回成都任职,诸葛亮为此专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信中说:“姜伯约做事忠诚勤奋,思考周密精细,综合评价起来,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都比不上他。这个人是凉州上士。”李邵虽然在后世不出名,但当时在蜀汉也是一朵数一数二的男人花,当时杨戏在《季汉辅臣赞》里对他的评价是“蜀之芬香”,此马良虽然不是彼神笔马良之马良,却是诸葛亮少有的哥们之一,有时诸葛亮要他代替写公文,然后诸葛亮在上面直接签字。姜维一来,这二人在诸葛亮眼里也就不算什么人物了。诸葛亮还让姜维指挥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诸葛亮着重赞扬了姜维的军事才能:“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更耐人寻味的是,信的最后,诸葛亮说姜维“心存汉室”。姜维本是曹魏一方的人,当时曹魏篡汉已经八年,皇位已经传到第二代,姜维这类年轻人,受的是曹魏思想的熏陶,而且曹魏待他也不薄,怎么投降蜀汉没几天就“心存汉室”了呢?这个“心存汉室”,就是姜维给母亲的信里的“远志”了。
  这当然是诸葛亮对姜维进行了洗脑,把他与刘备奋斗一生的复汉理想的“远志”种子,播在了姜维的内心。
  新主的“远志”,战胜了母亲的“当归”。 “为人好立功名”的姜维,成就理想的雄心壮志,主宰了他的感情,亲情被挤到心房之外。
  不久,姜维又被提拔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中监军负责全军的纪检工作,征西将军已是名号将军。寸功未立的姜维,年纪轻轻,就获此殊遇,诸葛亮给他的,确实是无上知遇。诸葛亮要姜维接过复汉的火炬,继续前行。
  复汉光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姜维要的就是这种极端挑战性的理想,刺激生命,鼓荡人生。
  可是,姜维没想到,诸葛亮把他领上了理想之路,然后撒手而去,留下他一个人彳亍独行。
  二 身手受制
  瞒过了孔明,瞒不过姜维——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一面残破的汉旗,飘扬在斜谷口。
  汉旗下面,是神色憔悴的诸葛亮,还有脸庞上带着春日青草气息的姜维。他们身后是十万大军。谁也不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出征了。这次北伐,更像是诸葛亮对姜维的“岗前培训”。
  诸葛亮数番挑战,魏大将军司马懿坚壁不出,二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没有耐心等下去,遣使求战。见到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后,司马懿不谈军事,只扯闲篇,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量如何?”使者说:“三四升。”司马懿又问:“诸葛公工作挺辛苦吧?”使者说:“二十罚以上都要亲自批示。”温情的嘘寒问暖之间,司马懿捕捉到了杀机。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这一来,司马懿更有耐心与诸葛亮耗下去了。诸葛亮派人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他,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魏将强烈不满:乌龟还偶尔伸一下头呢!
  一天,诸葛亮心情好了不少,多喝了一碗红薯小米粥。他听说魏明帝派卫尉辛毗带着杖节来到了前线。魏明帝肯定是看不惯司马懿的“怯战”,派辛毗督战来了!
  姜维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杖节而到,贼军就不会再出战斗了。”诸葛亮不信,前去挑战。司马懿把睡大觉的辛毗推醒,说他要带兵出战了,请钦差大臣加油助威。辛毗持着杖节,举着尚方宝剑,立于军门,厉声喊道:“谁敢出战,就地正法!”司马懿无奈,回头对诸将说:都回去睡觉吧,抗旨要杀头的啊!诸将悻悻解散,司马懿却和辛毗隐秘地相视而笑。
  这时,诸葛亮才想起姜维的话,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司马懿本来不想出战,他之所以坚决请战,只是为了让部下知道他并不怯战罢了。”诡异的司马懿,瞒过了诸葛亮,却没瞒过姜维。
  诸葛亮终于没能耗过司马懿,农历八月,在渭滨的第一片枯叶还没坠落的时候,诸葛亮溘然长逝,倒在了理想的中途。
  姜维,还要继续走下去。
  成为军事接班人——
  诸葛亮在前线病笃期间,刘禅派内侍李福来探望,李福顺便与诸葛亮唠叨了几句国事。李福走了数日,又回来了。诸葛亮恍然大悟地说:你上次来就是问我谁可做继任者吧。李福摇摇头,又点点头。摇头,是因为人还没死,就问谁可代替他,很不礼貌;点头,是因为已经二十八岁的刘禅还需要“亚父”诸葛亮拿主意。诸葛亮说:“你问的人,公琰(蒋琬)最合适。”李福接着问:“蒋琬之后,谁可任者?”诸葛亮说:“文伟(费祎)可以继之。”李福很神奇,似乎知道蒋琬和费祎都活不长,他接着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不说话了。谁能把握得了这么远的未来呢?
  这时候,诸葛亮如何安排姜维,没有历史记载。蒋琬和费祎是首辅大臣,但是二人是文官,一个是诸葛亮秘书,一个是刘禅秘书,打点政务可能在行,但领兵打仗是业余,诸葛亮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姜维从汉中回到成都后,官拜右监军、辅汉将军,职责是“统诸军”。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诸葛亮确定的军事接班人原来是姜维。
  诸葛亮选定姜维,不仅仅是因为看中了其军事才华,更是看中了他“心存汉室”。诸葛亮把理想的火炬,传给了姜维。
  建兴十三年(235年)四月,蒋琬拜为大将军,彻底实现了对诸葛亮的继承。蒋琬是诸葛亮选定的第一接班人,姜维本能地以为蒋琬是与他在一条路上的。蒋琬也真的把姜维引为同行者。
  一个和蜀汉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人让蒋琬和姜维看到了北伐的希望。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也想赶时髦做皇帝,就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与曹魏叫板。蜀汉想浑水摸鱼,与东吴联合出击,兴兵讨魏。蜀汉延熙元年(236年)蒋琬带领诸军屯住汉中,虎视眈眈。当然,蒋琬带上了姜维。
  西北望祁山,可怜是家乡。家乡其实就是母亲。又一次来到汉中,姜维突然想起,已经有九年没见到母亲了。
  娘啊,你还为儿留着那块腊肉吗?你还坐在门口等着儿子回家吗?
  司马懿打破了姜维回家的梦。在蒋琬还没做好浑水摸鱼的准备时,司马懿已经平定辽东,胜利班师。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蒋琬和姜维只得打道回府。
  蒋琬下令造船。姜维大惊:要南水北调,然后坐船去打魏国吗?
  蒋琬认为诸葛亮多次出兵秦川,道路险峻,运输艰难,终无所成,不若乘汉水、沔水东下,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直入荆州。
  蒋琬计算好了战局,却没计算好命运。他年轻时嗜酒,健康情况糟糕。在造船场面轰轰烈烈的时候,他却旧病复发,不能工作了。朝中对他的伐魏路线一直有很多反对意见,普遍认为大军远征,万一作战不利,逆水而退,很难撤兵。蜀汉多年伐魏,胜少负多,大家都养成了未开战先考虑逃跑的习惯。
  刘禅向来没主见,谁说话的声音大听谁的。延熙四年(241)十月,刘禅派费祎和姜维去给蒋琬做思想工作,让他回来。宣旨,让他回来。结果,蒋琬、费祎、姜维,诸葛亮指定的三个接班人,凑在一起一商量,修正了诸葛亮的北伐路线,提出了联吴伐魏,蒋琬驻涪,姜维驻凉,东西并力,姜维为主,蒋琬镇后,互相策应,图谋凉州的战略规划。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蒋琬站在诸葛亮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蒋琬不再像诸葛亮那样徒劳地图谋关内,妄想吃掉曹魏,而是转为进攻西凉,立足关外,与曹魏共存。而且,诸葛亮以前是单线作战,蒋琬却是双线策应。蒋琬这个战略规划是以一个人为中心——姜维。在蒋琬的提名下,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当然,和魏延一样,姜维这个凉州刺史,也是遥领。
  延熙六年(244)十月,蒋琬进驻涪县,“东西并力”的战略规划开始付诸实施。姜维没想到的是,开始就是结束,蒋琬病情加剧,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军国大事。(三年后蒋琬去世。)
  亦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费祎会和姜维一起举着复汉的理想火炬吗?
  三 九次北伐
  不能振飞的翅膀——
  延熙十年(247年),雍州、凉州一带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带着廖化,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小试牛刀,展示筑城特长,于成重山筑城,让廖化留守。
  这是姜维的第一次北伐,是去捡便宜,收获是带回了一批胡人。那时候,能够带回人来,就是胜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退军时强制当地一千多户居民迁徙到蜀中。姜维深得诸葛亮真传。
  对着滔滔洮水,姜维豪情奔流。首战得胜,而且是从曾经诬蔑自己为“叛贼”的郭淮身上占便宜,过瘾!
  但是,踏上雍州的土地时,姜维的心还是隐隐地疼了一下。这里有家乡,这里有母亲,他却以敌人的身份来到了这里。
  纵有良田百顷,总难舍故乡的一亩薄田;纵有凌云远志,总不敌当归的殷殷召唤。姜维,其实一生都在想回去,只不过,他想用鲜血铺筑一条路,以胜利者而不是叛逃者的姿态出现在母亲面前。
  娘啊,孩儿要堂堂正正地站在你的面前!
  每一个伟大的理想背后,都在内心有一个隐秘的支点。
  班师成都后,家乡熟悉的气息怎么也洗不掉。我那么熟悉陇西,要是把那里的羌胡都煽动起来反对曹魏,那该多好呀,姜维决心要在家乡的天空上放飞自己的理想。
  于是,延熙十二年(249年)秋,朝廷授予姜维符节,姜维持节督军,进攻雍州。他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打算在这里住下来,甚至还要让这里的将士娶妻生子。可是,将士们还没来得及洞房花烛,就被郭淮与陈泰、邓艾包围。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
  第二次北伐,姜维辛辛苦苦筑了两座城,就这么拱手送给了敌人,还搭上守城精锐。
  姜维不服,再次请求出征。这是打仗,不是打牌。打牌的时候,上一把出了臭牌,下一把重新洗牌再来,打仗能这样吗?费祎不愿意了,对姜维说:“我们和丞相比差得太多,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我们应该保国治民,谨守社稷,至于建功立业,还是等待能人出生了再说吧,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寄希望于一举决成败;如果幻想落空,后悔也来不及了。”
  滴血的现实,把理想挤压得无处可存。费祎,最终还是放弃了理想。这是觉悟,还是背叛,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姜维要放飞理想,费祎却把姜维的理想之翼折断。费祎总是制止姜维的北伐行动,即使制止不了,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管不了你,你爱赌就赌吧,给你一点小钱你就折腾去,过瘾去吧,费祎就是这样想的。
  只要是想扳回来,赌资再少也进赌场。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进攻西平,未克。费祎抱怨姜维再次无功而返,姜维把一个俘虏拎到费祎面前炫耀:最起码俘虏了他们的一个中郎!这个被俘虏的中郎叫郭脩。
  第三次北伐,姜维去西平转了一圈,折损了不少人马,带着一个俘虏回来了——一个杀机隐隐的复仇者。
  姜维忠于蜀汉,郭脩忠于曹魏,两个忠诚的理想主义者,却成了敌人。郭脩被拜为左将军,但是高官厚禄没有动摇郭脩的耿耿忠心,他一边当着蜀汉的官拿着刘禅发的工资,一边怀里揣着小刀子时刻准备给刘禅来一下。于是每到朝拜时,郭脩总是一边拜一边往前蹭,希望能离刘禅近一点以便下手。但刘禅的保镖很敬业,一看这人离皇上太近了就上前拦住他,郭脩一直没能得手。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郭脩在失望中迎来了在蜀汉的第一个春节。破碎的河山不影响蜀汉君臣的新年喜庆气氛,大将军费祎到各地进行春节慰问,途经汉寿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郭脩也在被邀请之列。酒宴之中,郭脩抚摸着怀里那把一直没能用上的小刀子,杀刘禅看来是没指望了,但杀费大将军也是赚啊!于是,郭脩摸出小刀,向费祎猛扑过去……费祎这一年只过了半天。
  有人分析,郭脩被“阴养死士”的姜维收买了,姜维用郭脩除掉自己北伐路上的障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费祎遇刺前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在姜维身边担任主簿,他写历史时为主子回护,没交代费祎遇刺实乃姜维为幕后人。
  这当然只是猜测,但是《三国志·姜维传》却莫名其妙地提到了费祎之死:“(姜维)每欲兴军大举 ,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
  有人分析说这几句话似乎在含沙射影地说姜维是费祎之死的幕后黑手。
  谁共我疯狂——
  费祎死后,姜维成了蜀汉的军事大佬。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尸骨未寒,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越过武城山,包围南安。姜维这次作战,意图不明,但是南安西接姜维的老家天水郡。也许,姜维是想把故乡划到自己的管辖之下。
  第四次北伐,姜维久攻不下,军粮耗尽,无奈而返。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正式获得主持内外军事的授权。曹魏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投降。姜维占领狄道后进围襄武(今甘肃陇西南),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居民入蜀,率军撤回。
  第五次北伐,更像是去抢劫人口,此外别无收获。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曹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姜维又找到了出兵理由。征西大将军张翼站出来了,在朝堂上直接反对姜维,说国小民劳,不宜黩武。这是姜维第一次受到公开质疑。
  张翼是武阳人,武阳就是李严发明“黄龙”的地方。刘备这条黄龙,虽然据说是最仁义的君主,但是他的到来,是益州人的噩梦。他以武力方式夺取益州,点燃益州的连绵战火。四十多年了,益州人把子弟送上前线,连尸骨也没迎回来,把种的粮食送上前线,自己却食不果腹。
  老百姓不懂政治,只求活下来。其实,让老百姓活下来,是政治的底线。刘备、诸葛亮时代,如日中天,益州人跟着复汉理想跑;蒋琬、费祎时代,江河日下,益州人不再支持复汉;到了姜维,益州人开始抵制复汉。
  刘璋固然没有复汉理想,被视为暗弱之君,但是他自保益州,尽可能地避免战争,益州当时“民殷国富”,百姓安居乐业。刘备来了,把益州拖进了滴血的理想之路上。复汉,是刘备、诸葛亮、姜维的理想,不是益州人的理想。刘备复汉,是为了实现野心;诸葛亮复汉,是忠于刘备;姜维复汉,是忠于诸葛亮。可是,谁会忠于百姓?
  刘备带到益州来的理想主义者,早就星散花谢。培养出来的理想主义者,也渐渐地开始放弃,例如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费祎。益州本土的声音,渐渐主宰益州。
  只剩下姜维,抱着残破的理想,赌徒一样地红着眼,在朝堂上大声斥责张翼,力主出征。姜维唯恐出征后张翼在背后捣鬼,就命令他随征。当然,姜维也懂得权术,出征前把张翼的官职升为镇南大将军,用官帽堵住他的嘴。
  这一次的运气有点好。姜维进攻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人马无处可逃,跳到洮水而死的人以万计。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又要进军,张翼挡在马前说:“可以停止了,再进军或许会毁掉这次的大功。”一个镇南大将军的官帽没能堵住张翼的嘴,姜维大怒,一把推开张翼,冲他吼道:“你这个画蛇添足的家伙!”
  第六次北伐,姜维不听张翼阻拦,执意进军,围攻狄道,城不能克,曹魏援军赶到,姜维只好率部退驻钟题(今甘肃临洮县西)。
  延熙十九年(256年)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封为大将军。有了完全的权力,无人能阻拦姜维。七月,姜维出兵祁山,与邓艾战于段谷。此战,邓艾还未发力就击败了姜维(“兵未极武,丑虏摧破”),邓艾军队就像砍菜切瓜一样地攻杀蜀汉军队,“斩首获生,动以万计”,“斩将十数”。战后,魏帝曹芳派使者到前线犒劳邓艾军队,“犒赐将士,大会临飨,饮宴终日”。
  邓艾被掌声包围的时候,惨败而归的姜维却淹没在怨责声里。邓艾因段谷之战升为镇西将军,进封邓侯,他的儿子邓忠也因此封为亭侯,姜维却谢过引责,向朝廷做深刻检讨。
  理想的信徒已经异变为赌徒,越输越赌,越赌越输。赌徒输的是自己的家产,姜维输的是一个国家。朝野怨言沸腾,理想弃儿成了全民罪人。姜维无奈,学诸葛亮在街亭之战的玩法儿,自贬为后将军,但是仍然负责大将军的职务。
  第七次北伐,姜维一败涂地,差点儿把自己也搭进去。
  姜维不甘心自己视为生命的复汉大业被蜀人弃若敝屣。他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在黑夜的原野上奔跑,只为找到家的灯火。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前方闪烁着一点光,姜维以为那就是灯火了,便全力以赴地扑了过去——他不知道,这一次依然是萤火。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魏安西将军邓艾和征西将军司马望合军据守,近水筑寨,与蜀汉军队对峙。
  也许是认为延熙年号没带来好运,刘禅改年号为景耀。新年号没给蜀汉带来好运。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姜维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嘻嘻,姜维,你笨不要紧,笨却来这里丢人,就是你的错了!监军杨戏喝醉了酒又在营前撒酒疯。喝醉不喝醉,谁知道呢?
  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诸葛诞败亡,姜维在杨戏的嘲笑声里引军而还。
  第八次北伐,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翻版。渭滨换成了芒水,司马懿换成了邓艾,诸葛亮换成了邓艾,没换的是蜀汉的劳而无功。
  和曹魏抗衡,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了。此次北伐之后,姜维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姜维官复原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弹劾杨戏,把他废为平民。
  看着杨戏灰溜溜地卷着铺盖卷儿回老家武阳县,姜维冷笑:这就是和老子对着干的下场。老大做派的姜维,浑然看不到背后无数的益州人在祈祷:姜维啊,这么多横死的,怎么没你啊!
  前有张翼,今有杨戏,“外宽内忌”的姜维得不到益州人的支持,这让他的北伐变得更加艰难。 非把自己当作老大不可的人,最后连做别人马仔的资格都没有。
  越来越多的蜀中子弟永远地留在了前线,越来越多的家庭失去父亲、丈夫和儿子。当曹魏和孙吴都热火朝天地屯田时,姜维却把整个益州的农夫都变成征夫。一旦有战事,曹魏有九州之农支持前线,而益州则是牵动全境之民。忽视民生,贪慕功名,是姜维的软肋。
  多年的北伐行动,已经成了蜀人的灾难。在姜维回到成都后,又一个蜀人公然站出来对姜维说“不”了。他就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对姜维不顾“蜀人愁苦”而执意北伐进行讽刺。文章中,谯周说当时的形势是蜀弱魏强,蜀汉又未学勾践恤众,所以想以弱毙强是不可能的,蜀汉的治国方针,应当是学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军事路线应该是“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谯周警告姜维不要再折腾蜀人,不要拿着别人的鸡蛋去撞石头。不是开小会嘀咕,不是背后说坏话,不是闪烁其词的攻击,谯周是在朝堂百僚会上公开发布这篇文章的。
  刘禅对这篇攻击姜维的《仇国论》有什么意见?姜维为刘家浴血奋战,刘禅会支持他吗?刘禅很显然也想做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但是,从小被刘备娇宠,即位后又被诸葛亮包办,刘禅成了一个甩手掌柜。刘禅是三国最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