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度的建议引起了震动,传到了刘备军中。刘备“恶之”,因为这一建议抓住了他的要害。刘备感觉末日来临。
  法正却依旧跷着二郎腿,喝着大茶,很休闲的样子。刘备向法正讨主意,法正呷一口茶,慢悠悠地说:“郑度的意见,刘璋不会采用的,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刘备不敢相信:这么好的法子,刘璋不用他傻啊!刘备这一生,胜仗打得不多,最出彩的一次是火烧博望,那时刘备毫不犹豫地放火,打退了曹军。(详见


第三章。)
  可是,刘璋不是刘备。这时的刘璋考虑的不是自己的胜负,而是百姓的安危。他说:“我听说过拒敌是为了安民,没听说过通过扰动百姓来躲避敌人。”在刘璋看来,郑度的计策,想想都是犯罪,更不用说实施了,他当场对郑度施以撤职处分,而且规定永远不得异地复职。刘璋无疑是三国霸主中的“稀有动物”,可惜不是“保护动物”而是“濒危动物”。有人因此看不起刘璋,说他是无能之辈。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里就说他“暗弱”。可是,如果当时所谓的“英雄”,都有刘璋那样一颗善良的心,三国的历史,是不是会少一些血腥呢?
  不是刘璋错了,而是时代错了。那个时代是属于法正和刘备这类人的。法正不正,玄德无德。在法正的指引下,刘备的屠刀在益州挥舞,益州血肉横飞。刘璋的善良没能保护益州。
  刘璋的儿子刘循镇守雒城(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辖区),刘备以三四万人的大军,打了将近一年还没打下来,还赔上了高级军事顾问庞统。(详见


第四章。)法正说:还是我试试吧。
  他给镇守成都的刘璋写了一封劝降信。这封信,法正啰里啰嗦说了不少,毕竟忽悠人是需要拐弯抹角说废话的,信里面的大致意思是:
  益州人说我没良心,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换老板(“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所有人都不为益州做长远规划(“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只有我才是为益州谋幸福的好人。刘璋你和刘备无法比(“兵将势力,实不相当”),马上就要挂了(“此事不可复成”)。大家都说我不忠不义(“获不忠之谤”),可是我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心自谓不负圣德”),想一想大家都不接受我(“顾惟分义”),我郁闷得要抓狂(“实窃痛心”)。我出于好意,希望你要知道好歹,抓紧投降,这样才能保住全家。
  无耻!无赖!刘璋虽然温仁,但是面对这封寡廉鲜耻的信,却强硬了起来:要老子败给你这个小人,没门!
  可是,他的强硬来得太晚了一些。雒城还是失守了,刘璋和益州军民的栖身之地,只剩下了成都。人心大乱,小人早早地现了原形,“君子”也慢慢地露出了真面目。蜀郡太守许靖,就是一个国家级的“君子”,他的堂兄就是给曹操做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评价的许劭。他与许劭齐名,都是各类人物品评会的点评嘉宾,“有人伦臧否之称”,谁能感动中国,谁是形象大使,基本上许劭说了就算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公众人物,在成都最危急的时刻,却打算逾城投降,但是被人发觉,被拦截了回来。公众人物的艰辛就在于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眼睛里,
  建安十九年(214年),甲午年,马年,一个姓马的三国风云人物来到了成都城下。马超当时归附刘备,刘备大喜:“我得益州矣!”刘备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马超一部分,全都插上马家军的旗帜,然后由马超率领,浩浩荡荡地开到成都城北。成都更加危险了,“城中震怖”。
  精明的刘备还是想以最低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又用起了劝降计策。法正的劝降信很可能早就被成都人做了手纸,看来让益州人鄙夷痛恨的法正是不灵了。刘备派简雍进城劝降。这时,成都尚有精兵三万人,吃的穿的坚持一年没问题,吏民都想死战到底。绝不能让小人法正得逞!可是,刘璋还是决定放弃了,他说:“我们父子统领益州二十余年,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三年,暴尸荒野,实在是因为我刘璋的缘故,我怎能安心!”
  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豪杰多如过江之鲫,有谁为百姓而主动放弃地盘?这样的一个仁主,硬是被小人法正欺骗,出卖。
  防得了小人做得了君子。刘璋最终没能成为英明的霸主,在后世落下了一个“守户之犬”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防备法正这个小人。
  ①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价这件事情,“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②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第三节 睚眦必报
  真小人的逻辑——
  感谢法正。在漂泊奋战了大半生之后,刘备终于在益州找到了栖身之地。益州的新任“家长”刘备,第一件事情就是发红包。刘备推出了四个超霸大礼包: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到底谁有资格获得这个超霸大礼包呢?
  关羽和张飞,他俩无可争议。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牌,要是不享受最高待遇,那刘备就是打自己的脸。还剩下一个,给谁呢?
  法正!
  有人不愿意了,找到刘备抗议:他未曾血染征袍,未曾攻城拔寨,凭什么呢?刘备说了一句话就把大家的嘴封住了:要是没有法正,大家就都死在入蜀的山路上了。
  刘备手下,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可谓人才济济,唯独缺少一个敢说敢做又刁钻精明的狠角色。对待不服气的益州人,一个字:狠,两个字:狠毒。这一点,诸葛亮是不够资格的,但是法正绰绰有余。再就是“大桑树集团”(见


第一章)在益州,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也需要一个“蜀中通”来掌握全局情况。
  一个高明的老板,不但善于利用君子,更善于利用小人,因为小人往往比君子还具有能量。刘备让法正担任蜀郡(治所就在成都)太守、扬武将军,地方军队大权在握。刘备完全信任一个真小人,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策略。
  其实,小人是最容易对付的——你只要给他好处就行了。要是当初刘璋拜法正为将军,给法正一支部队,让他去汉中攻打张鲁,没准法正还真能成事。能把狼使唤成狗,这就是刘备的本事。人们都认为刘备的第一谋士是诸葛亮,其实刘备的第一谋士,入蜀时是庞统,入蜀后庞统战死,第一谋士的席位就是法正的了。诸葛亮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政务上,是决策层权威,而执行层方面,法正是绝对权威,“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刘备入蜀,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除了诸葛亮、法正、“五虎将”之外,魏延、糜竺、马良、马谡等旧部都得到提拔,而且,刘备还重用一大批刘璋旧部,刘璋任命的益州太守董和、主簿黄权、护军李严等人都得到重用,就连眼高手低的愤青彭羕,在刘璋时代本来是施以髡钳之刑的劳改犯,也被任命为治中从事。
  刘备把法正看成活的益州人事档案,他往往是根据法正的意见决定对益州旧部的任命。彭羕就是他着重推荐的。可是,当法正把大名人许靖这个名字提出来时,刘备却连连摇手,直作呕吐状。刘备说许靖弃城而逃,叛主不忠,让人恶心,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不能让这样的败类混进来。
  法正的恶心指数得是许靖的多少倍呢!刘备其实是看不起许靖这个中看不中用的人才品评专家。当时,刘备需要的是打仗的、治国的行家,而不是为歌舞升平做点缀的“专家”。
  法正对刘备说:“天下有虚名而无其实的人,就是许靖。可是现在主公刚开始创业,不可能去挨家挨户地游说,而许靖的名声,流传四海,如果对他不好的话,那天下之人就会以为主公在忽视贤者。主公应该对他敬重,以此来忽悠各处的人,这样就能起到过去燕王礼待郭隗的效果①。”
  法正的意思很明显,不要管许靖是不是小人,他只要是有用处,那就得任用他。法正看中的不是许靖的能力,而是他的品牌价值,正如有的公司招了博士生去,却只是一个电脑打字员,但是在合同谈判时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产品是博士生造出来的!”法正无疑是我国比较早懂得广告学的人。既然许靖是花瓶,那为什么不摆起来呢?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让许靖担任左将军②长史,相当于刘备的首席秘书了。既然是花瓶,谁不愿意把花瓶摆在自己的桌子上呢?
  人才品评专家许靖接到再就业的通知,内心很纠结:要是人们要我如何品评法正,我该如何说呢?把他说成能吏,砸了专家的牌子;把他说成小人吧,可是他也做出了一些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事情。
  刘备不仅仅在人事任免上听法正的,而且在太太的选择这样的私事上,他也听法正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益州,自领益州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却失去了太太。在荆州时,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和刘备成了亲戚。孙权联合妹夫攻打益州,妹夫死活不愿意,还撂下狠话说;“你如果非取蜀不可,那我就让你妹子守活寡去(‘吾当被发入山’),我可是说到做到,不失信于天下。”孙权担心妹子的婚姻质量,更是因为通不过刘备这一关,孙权就放弃了取蜀念头。可是,刘备最后却不声不响地自己进入了益州,孙权破口大骂:无赖,竟敢这样骗老子!二话不说,派人把妹妹接回了娘家。
  天下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是。就是嘛,堂堂益州牧,连个太太也没有,只有几个二奶(妾),成何体统!益州牧的太太当然应该是益州最好的女人。谁是蜀中一枝花呢?不行,这是选太太,不是选二奶,不能按照美色标准来选。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谁是刘备身后的伟大女人呢?大家争论纷纷,那认真的程度,就像是给自己选太太。几轮角逐后,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刘瑁寡妻吴氏。吴氏能够入选,全是因为她有旺夫相(“善相者相后当大贵”)。刘瑁是刘璋的三哥,当时已经死了,其实即使他不死,也耽误不了大家把他的太太推荐给刘备,因为刘瑁是随时可以死的,只要是刘备需要。
  刘备却很犹豫:不好吧,我和刘瑁一个老祖宗呢!大家本来都指望吴“旺旺”能让刘备发达起来,大家也都能水涨船高地跟着升官。领导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领导的太太就是大家的太太,大家都很为刘备的迟疑而失望。
  看着伪君子刘备装模作样的样子,真小人法正暗笑:你和人家一个祖宗,别抢人家的地盘呀!法正对刘备要做小人却推推挡挡、做了小人却遮遮掩掩的做派很不赞同。他对大家说:看我的,保准让主公今晚入洞房。
  真小人出马了,开门见山地对刘备说:“你和刘瑁的亲疏,与晋文公和子圉的关系相比怎么样呢?”
  法正找刘备之前,肯定是做足了功课,检索了春秋战国那些事儿,搬出了晋文公娶侄子子圉妻的典故。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子圉是他的亲侄子。重耳的哥哥晋惠公夷吾在位时,与秦国交战被俘,后来以儿子子圉为人质,他才得以回国。子圉在秦国做人质,秦君把同宗的女儿嫁给子圉,但是并没有留住他的心,子圉还是逃回了晋国。秦君对圉的逃离十分恼恨,就把当时在楚国流亡的重耳迎到秦国,并把原来子圉的妻子嫁给重耳。
  刘备其实早就看上了吴氏的旺夫相,只是碍于和刘瑁是同宗,下不了手。法正这么一说,刘备觉得自己先前的犹豫确实是没必要的,人家重耳这个亲叔公公可以娶亲侄媳妇,他为何不能娶刘瑁的太太呢?他和刘瑁只不过在三百多年前有个共同的祖宗——汉景帝罢了。
  其实,法正找的这个前人榜样,并不恰当。重耳娶侄媳妇,是迫于秦君的压力,秦君是通过这种方式,逼迫重耳与晋室彻底断绝关系。而刘备呢,并没有人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上同宗刘瑁媳妇的床。刘备其实也明白法正是在为自己找台阶。禁不住旺夫相的诱惑,在法正的教唆下,刘备娶了吴氏,并在称帝后封其为皇后,死后还和她合葬在惠陵。
  汉朝,婚姻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人伦之始,王化之本”,是社会秩序的体现。刘备娶吴氏,按照当时的观点看,就是乱伦。但是,在法正看来,这个世界,只有利益,没有道德,只有欲望,没有追求。法正的逻辑很简单:只要能像重耳一样称霸,只要是旺夫,哪怕是同宗,哪怕是侄媳妇,也是不妨娶进门的。
  只要利益能达到,哪管礼崩乐坏,这就是真小人的逻辑。
  又是推荐官员,又是推荐太太,法正成了刘备身边的大红人。小人得志便猖狂,下一步,法正该如何对待昔日那些和自己不对眼的人呢?
  难死诸葛亮——
  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出使成都,要求刘备退出荆州。这个天真的要求换来一个圆滑的答复:“等我们得到凉州后,再把荆州给你们。”给脸不要脸,那就别怪我撕破脸皮了——孙权开始进军荆州刘备所属的地盘。刘备闻知孙权出兵,急忙把成都交给诸葛亮镇守,亲率五万人马回到公安。
  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大权在握。
  我法正又回来了!
  扶风老乡们纷纷把画在门板上用来辟邪的法正像擦干净,现在虽然法正更能辟邪,但是也更能作恶了。鬼只是在传说中,但是法正却就在眼前。
  看着扶风籍的人末日来临的样子,益州人感到不可思议,都说法正看样子比诸葛亮还宽容呢,怕他干什么呢?
  一开始,人们的印象里,法正是个温和的鸽派,而诸葛亮则是冷酷的鹰派。刘备连骗带抢,夺得益州,又抢夺当地人的财产来封赏取蜀功臣,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当地豪强,上访,示威,甚至制造恐怖事件。诸葛亮摇着鹅毛扇,温文尔雅地说:绝不姑息迁就,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创建平安益州。
  平安社会,首先得是法制社会。刘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成立了一个五人立法委员会: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诸葛亮严刑峻法,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法正看不下去了,检索了一下汉朝开国皇帝那些事儿,做足了功课,找到诸葛亮,用刘邦初入咸阳与百姓“约法三章”③事儿说明应该缓刑弛禁来安抚人心,并要诸葛亮大批提拔干部来收买人心。
  诸葛亮却没给法正面子,懒得和他当面解释,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璋法治不严,导致小人欺主叛上,现在如果用当官封爵的宽容办法来笼络他们,官位给高了,他们反而不觉得可贵,恩惠给多了,他们反而不知好歹,如果严明赏罚,法令一行,他们就会知道好歹,不滥封官加爵,官位升了,他们就会感到来之不易而珍贵它,这样,赏罚并用,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秩序。
  这就是著名的《与法正书》④,它被公认为是诸葛亮法家思想的体现。可是,诸葛亮给法正写这封信,字里行间,就是在辱骂法正这类人不守君臣之道,只为加官晋爵。
  不过,聪明如诸葛亮是不会把想法暴露出来的,因为他得罪不起法正。生活的智者,尽可能不与小人发生交集。
  但是,同样是刘备的心腹,诸葛亮想躲开法正是办不到的。如果不幸遭遇法正了怎么办?诸葛亮的做法是智者的做法:躲。诸葛亮接到检举:又一个扶风人被法正杀了。诸葛亮在检举信上批复:此事交由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处理。诸葛亮心里对那个死去的扶风人说:谁让你当年用人家做门神来着!
  又有检举:法正又无缘无故地给一个人升职;还有检举:法正又无缘无故地撤了一个人的职位……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法正这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对我咬牙,我一定要把你的牙砸掉。
  蜀中是我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小人当道,无法无天。有人说:还得找诸葛亮,他不是对我们严刑峻法,那也该能对法正有办法。于是,他就找到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飞扬跋扈了,您应该告诉主公,打压一下他的嚣张气焰。”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诸葛亮一贯的工作作风。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却是一脸难死了的表情,摇摇头,说:“主公目前在公安,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⑤,在这个时候,进退维谷,法孝直为主公出谋划策,让主公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别人都不能控制。如何能禁止法正,让他不按自己的心愿行事呢!”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说法正是刘备需要的人才,谁也不敢动他,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都别惹他,他要是惹谁,那就算是谁倒霉。
  法正难死诸葛亮,是因为他背后有刘备撑腰。做小人也是需要有背景的。刘备允许法正这样做,是因为他离不开法正。“太平崇仁义,乱世尚权谋”,法正就是为那个乱世而生。
  ①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郭隗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②左将军: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归附曹操,被表为左将军。此后,刘备一直以“左将军”自称,直到自立为汉中王。
  ③约法三章:刘邦攻入咸阳后,颁布三条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④《与法正书》: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亦载,原文为“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累,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土,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⑤《三国志·法正传》原文在此句后边还有一句话,“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本书没有采用。孙夫人回东吴的时间,史书上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是《资治通鉴》和《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上的时间,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第二种是建安二十年左右,依据以《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为代表,“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据此分析,时间都应该在建安二十年左右。第一种说法,符合孙权和孙夫人的剽悍果敢性格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第二种说法与刘备娶吴氏为正室的说法相抵触,本书采用第一种说法。
  


第四节 难得奸雄
  升级版隆中对——
  刘备占领益州不到一年,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曹操也占领了汉中,屯兵南郑,直逼益州。传说中的大奸雄来了!刘备急忙割荆州,与孙权讲和,然后全民总动员,准备对付曹操。曹操那边却在迟疑,丞相主簿司马懿和刘晔主张乘胜追击,趁刘备立足未稳,一举克蜀,曹操却感慨地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七天后,有情报说蜀中军心不稳,曹操问刘晔说:“今尚可击否?”刘晔说:“今已小定,未可击也。”黄瓜菜都凉了,晚了。
  刘备能用短短几天时间稳定益州,是融合了诸葛亮严刑峻法的君子作风和法正睚眦必报的小人做法,锤炼成自己的铁腕。但是,铁腕也得用对地方才有效果。狠的前提是稳和准。在陌生的益州,刘备能尽快地抓住益州的七寸,与“蜀中通”法正是分不开的。刘备把法正视为心腹,是有道理的。
  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守汉川,亲率大军取道长安,急急忙忙回去了。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到建安二十二年冬,刘备忙着建设益州,曹操忙于筹备称王,又在濡须口与孙权纠缠,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事。
  可是,刘备却主动打破了这个平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刘备安排诸葛亮留守成都,兵分两路,一是亲率赵云、黄忠、魏延等人,出东路,向汉中进军,二是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出西路,攻取下辨(今甘肃成县西)。亲爱的法正,当然在刘备身边,以首席谋士的身份随征。
  这次出征,是法正在与反战派的辩论赛中获胜的结果。
  时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具体时日不详,很可能已是年尾。
  辩论赛题目:正方:出兵汉中;反方:不能出兵。
  辩手:正方:法正;反方:儒林校尉周群、张裕。
  裁判:刘备
  正方陈述意见
  法正:曹操一举而迫降张鲁,平定汉中,却不趁机图谋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自己匆忙北还,这不是智不及而力不足也,必定是他的后方有忧患;现在分析一下夏侯渊、张郃的才略,他们不能胜任将帅之职,现在我们举众往讨,必定取胜。得胜之后,广农积谷,伺机而动,上可以扫除曹贼,兴复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时不可失也。
  反方陈述意见
  周群:我们将会取得那里的土地,却不会得到那里的民众;如果派出部分军队,一定出师不利,应当对此戒备谨慎!
  张裕:不能去争夺汉中,我们的军队一定会失利。
  裁判意见
  刘备:法正获胜。
  场外点评
  法正的发言似升级版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就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进攻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三顾茅庐之后,刘备一直在隆中对的指引下前进。攻取益州,就是隆中对的开花。可是,隆中对什么时候结果呢?当时关羽镇守荆州,虽只是半个荆州,但是“跨有荆、益”的条件也算是具备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等来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呢?要是天下无变,莫非刘备要等到死吗?当时刘备已经五十八岁,还能等几年?按道理说,诸葛亮应该在入蜀后,提出隆中对的升级版——蜀中对,为如何实施隆中对提出可操作性意见。但是,在诸葛亮提出来之前,法正就抢先推出来了“蜀中对”。
  “天下无变”怎么办?好办!主动挑起事端就有“变”了。山不过来,我过去。法正的智慧,全体现在主动性上。主动不是盲动,法正的主动是有依据的,曹操后方有忧患,无暇顾及汉中,正好有机可乘。曹操当时策划称王,皇族和汉臣明里暗里进行阻挠,曹操必须要扫清这些障碍。另外,东线合肥一带,孙权的威胁时刻存在。这一些,让刘备看到了乘虚而入汉中的希望。当然,更让刘备动心的,是法正为他描绘的“上、中、下”三个等级的前景。法正所说的,正是升级版的隆中对,把“霸业可成”的果子放到了刘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高度。
  周群和张裕说的就错吗?法正建议夺取汉中,一个依据是夏侯渊和张郃能力欠缺,可是,这两个人也是曹操手下顶级武将,曹操把汉中交给他们,说明二人并不好对付。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曹操虽然内有忧患,但是远非燃眉之急,当汉中之失形成威胁的时候,他肯定会派出大军增援。
  攻打汉中就是买股票,法正强调的是收益,周群和张裕强调的是风险。刘备就像一个股民,入市的时候,一脑子里都是发财了之后怎么花的想法,全然不顾风险。要是考虑风险,股票交易所里就没人了。刘备是非打汉中不可的,年将花甲的刘备,必须要最后搏一把。这场辩论,周群和张裕是必输无疑的。
  刘备和法正有说有笑地向阳平关进发,似乎他们不是去打仗,而是去领大奖。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老是有人知道但做不到。
  让奸雄兴叹的奸雄——
  刘备让法正在辩论赛上赢了,但是战争不是辩论。刘备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曹操接到战报,即派厉锋将军曹洪、骑都尉曹休、议郎辛毗增援武都。青年将领曹休识破张飞的虚张声势之计,趁张飞立足未稳之际,“闪击”吴兰,大破之,斩吴兰的部将任夔等,吴兰在逃跑中被土著杀死,大名鼎鼎的张飞和马超,仓皇逃窜。西路进军的计划破产了。
  “谋主”法正,还是赌错了。夏侯渊、张郃能力不足,但是张飞和马超也非不败金身,而且曹操阵营还有一员横空出世的年轻人——曹休,就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败了宿将张飞和马超。谁也不能算清所有,哪怕是法正。其实,法正也知道算不清,但是他和刘备就是想赌一把。
  刘备率军,屯驻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刘备先是派陈式等十余营兵力切断马鸣阁栈道(今四川昭化县境内)。徐晃出击,大破陈式等部,蜀兵无处可逃,跳下山谷摔死的,不计其数。而刘备的主力部队攻打张郃镇守的广石,也未能攻克。
  出师不利,事实证明周群和张裕应该是那场辩论赛的胜者。刘备的人生规划师法正也黔驴技穷,刘备只得向远在成都的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没有及时推出隆中对的升级版,是因为他认为时机未到。唯恐天下不乱的法正,好术恃才,好大喜功,迎合刘备的冒进心理,悍然挑起汉中之战。多少蜀汉男儿,毫无价值地死在他的赌博行动里。
  诸葛亮从内心深处是反对这场战争的,可是,智慧如诸葛亮,深知中了法正的蛊的刘备,除了法正,不会信任何人的。这时,诸葛亮还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者,他认为做了也没用的事,坚决不去做。该发生的,终会发生,谁也阻止不了。现在,诸葛亮迟疑不决,想让这场过早爆发的战争“猝死”,这时,从事(佐吏)杨洪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他督促诸葛亮“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的当运,发兵何疑?”本来人家不想打,但是现在法正挑起了事端,那只有血战到底了。
  益州的老百姓,被法正拖进了战争的泥淖里。法正的智慧,滴着百姓的鲜血。
  刘备失去了进攻能力,夏侯渊等本来就只有防守之力。双方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