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同人)[武则天]女皇之路-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小九陛下闻言,神色总算略缓了缓,让人传话给候驾的官员,这才起身从供圣驾歇息更衣的大帐中往外走。
    在外间等候的官员见天皇陛下出来了,都不由自主松了一口气,早有口齿伶俐的,上前恭请天皇陛下一行上画舫。
    李三郎有意落后一步,对着惴惴不安跟着他的苏大将军道:“还不快去龙马寺把贾郎君请过来!”
    “可是相公,天皇这里……”苏定方到底还记得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李小九陛下的人身安全,怎么敢随便离开圣驾身边呢?
    李三郎看苏大将军那副蠢样,不由冷冷一哼:“大将军手下难道没有可用之人么?!”说罢,也不理他了,径直跟着圣驾一行往画舫方向走。
    苏大将军忍着挠头的冲动,忙招来心腹亲卫,命其立刻去龙马寺把贾等人等人放了,这才急吼吼地跟着天皇陛下的队伍而去。
    另一厢,李弘兄妹两个已经悄悄来到了龙马寺之外。
    让他们想不到的是,眼前这座看起来人迹罕至的寺庙周边,居然隐藏着一队全副武装的禁卫。
    带队的小将李弘居然还认得。
    “大郎君,贵主儿,你们怎么来了?”那小将原本是合璧宫的卫士,姓萧行七,今年方升了校尉,编进了昭阳宫的羽林左卫,是李小九陛下面前数得上号的青年小将,自然是认得李弘兄妹的。
    李弘看萧七一副紧张的样子,心中不由一紧,面上却笑道:“我与三娘久闻龙马寺风光不俗,正要上去瞻仰……七郎怎么会在这里?”
    羽林左卫身负保护圣驾之责,没道理出现在离天皇陛下数十里之外的龙马寺之外。
    萧七郎见问,踟蹰了一下,还是老老实实对李弘说出了实情:“末将是奉苏大将军之命在此……”
    原来,那日贾郎君听乡民报告说洛水之中出现异物,就立刻带人到洛水之畔打捞异物。结果,一群民夫和劳役就捞起了一个巨大的石龟来……
    贾敦实学识渊博,初见那石龟就立刻想到了洛书河图那个传说中的神龟,再看那石龟背上的图文,他立刻就变了神色,还不等他下令制止周围百姓围观,人群中竟然已经有人高呼‘神龟’‘祥瑞’之语,更有不少懵懂百姓跪拜起那尊石龟来……
    而正是那么巧,那日苏大将军为了检查天皇陛下的游览路线,排查安全隐患,恰好也来到了洛水之畔……
    见到一群身份不明的人围着一块大石头跪拜不已,口中还念念有词的,苏大将军立刻就警觉了起来——来洛阳之前,他家军师六郎就对他耳提面令了不少保命秘诀,其中有关鬼神巫蛊之事更是重点科普内容。
    眼前的景象在苏大将军看来,怎么看都像是他家六郎说的聚众搞邪%教仪式的样子。
    于是,倒霉的贾郎君还来不及向苏大将军解释自己的身份就被堵上嘴绑了。
    而且,苏大将军为了不打草惊蛇,让其他‘邪¥教分子’闻风而逃,故意放出风声说打捞石龟的人都在龙马寺……
    谁知,邪%教分子没上门,却把李弘兄妹给引来了……
    萧七郎的脸上露出一抹无奈的神色。
    作者有话要说:一旦断了日更,俺的拖延症就发作了_(:з」∠)_
    看到拂晓亲丢了那么多地雷崔更,俺表示鸭梨好大= =
    首先感谢拂晓亲的地雷=3=
    那啥,俺会尽快恢复状态,争取早日把文完结了(握拳)!

第380章

第二十四章女皇11
    李弘听完了萧七郎的叙述;一张白皙的脸都快变成锅底了。
    小三娘在旁看得心惊胆战;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好性的兄长怎么会忽然爆发出这么大一股杀气来……
    “阿兄……”
    “上去再说。”李弘不由分说拉着小三娘的手往龙马寺里走。
    萧七郎当然不敢阻拦;欲言又止地跟着二人上了山。
    三人刚刚离开不久,剩下的羽林卫们就见远处官道飞驰过来一骑。
    来人到了山脚下就滚鞍下马,口中直道:“奉大将军令……”
    不说李弘兄妹进了龙马寺见了贾敦实后,都是一阵无语。
    却说在洛水上坐画舫游玩了一圈的李小九陛下忽然连打了数个喷嚏;一副受凉的摸样,可把随驾的文武百官给吓坏了。
    连李三郎都怀疑天皇陛下是不是真的被风吹得着了凉;于是上前请示。
    “天皇;水上风大……”
    不待他说完,天皇陛下居然笑眯眯地接下话头道:“李相说的是;不如摆驾到龙马寺暂歇……”
    小李相公:“…………”他就知道会这样。
    在场的文武官员大多还不知道贾郎君倒底是为了什么滞留在龙马寺,现在听天皇陛下说要驾幸龙马寺;不少人不由猜测,不会是贾郎君在龙马寺准备了什么好东西要献给天皇陛下吧?
    (葱:乃们真相了……)
    当然,还有不少消息灵通的官员,已经打听到当日贾郎君在洛水中打捞到‘神龟’的事了,都暗道这贾郎君倒是会投天皇所好,一得道天皇要出宫巡幸的消息,就做好了准备——几个月来,天皇陛下对佛道之事颇为热衷,但是天皇毕竟是来东都休养的,洛州的官员只恨找不到门路向天皇示好!
    一时,在场诸人都向看看这素来铁面无私的贾郎君到底为天皇陛下准备了什么‘惊喜’。
    说是惊喜,还真是一点都不错。
    洛州一干官员跟着圣驾到了龙马寺,却见沿途早有羽林卫森严守卫,好似早就知道天皇要到此巡幸一般。
    众人不禁心中一凛。
    等到了寺中,一众人早没了心思看风景,也无心听着龙马寺主持方丈讲什么龙马寺的来历之类。
    倒是李小九陛下听得津津有味,是不是垂询一番,却不提贾郎君之事。
    众人心中像是被几百只猫爪子在挠一般,却又不敢主动提起话头。
    正难受间,被众人羡慕嫉妒恨的贾郎君却从后堂出来见驾来了。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跟在贾敦实之后的两个青年,怎么看都像是已逝的‘孝敬皇帝’呢?
    “微臣拜见天皇。”贾郎君身上穿着一身布衣短打,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庄稼汉子一般。
    自从在洛州上任以来,贾敦实就经常这副装扮下乡视察水利农耕,洛州上下的官员对其布衣装扮也习以为常了。
    可是,今日乃是接驾的重大场合,贾郎君还是这副打扮,简直是大不敬啊!
    贾敦实并没有理会一干同僚下属投过来的复杂目光,神色平静地向李小九陛下行礼后,就主动提起了那石龟的事。
    “古籍有云:龙图出河,龟书出洛………”
    “只是……微臣才疏学浅,无法堪破那石龟背上的图文所谕……”
    说到这里,贾敦实抬头看了李小九陛下一眼,目光中满是审慎。
    李小九陛下故作不见贾敦实的审视目光,面露惊喜之色道:“想不到朕竟然有幸能见到洛书河图……”
    说着,李小九陛下一马当先往内堂走。
    贾敦实见天皇陛下居然这样无赖,就这样把那尊来历不明的石龟就定性为献洛书河图的神龟了,他不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立在贾敦实身后的李弘听到他的叹气声,只能苦笑着上前道:“贾郎君何必喟叹,且入内一同观看那石龟吧……”
    贾敦实又叹了一口气,却没有再说什么,抬手请李弘兄妹先行。
    且不说贾敦实这个官场老吏以及李弘这个前太子了,就是小三娘也已经看出来了,这次的洛水之行,以及那尊莫名其妙出现的石龟,只怕都是天皇陛下的手笔。
    至于天皇陛下到底要干什么,三人的心思各异。
    李弘先前担心那石龟是针对他阿爹阿娘以及二郎的人弄出来的,现在知道这事是他阿爹导演的,他倒是放心了,也不管他家阿爹到底要干什么。
    想来,弄出这么个奇怪的石龟出来,八成是为他阿娘吧……
    却说,众人跪在天皇之后到了龙马寺后院,看到了那尊石龟后,都不约而同倒吸了一口气。
    眼前的石像与其说是一只大乌龟,不如说是一条长着四脚一尾一壳的蛟龙呢!
    李小九陛下见到这尊大石像时,也露出一抹讶色。
    等看到石龟背上的九宫图以及一行用类似篆书所写的古文的时候,李小九陛下的神色就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随行的小李相公自然也看到了那龟背上的图文,心下不由大吃一惊。
    他曾在崇文馆多年,又偏好研读古籍,可以说对前代各种书法字体都有所了解。而当年李二陛下也是个好书法之人,也爱收集古文碑帖,这崇文馆中就藏着不少珍稀字帖,几乎都被李三郎研读过。
    李三郎自诩见识多广,可今天见了是龟背上的古文,竟然有种不敢辨认的感觉。
    其实那是龟背上的古文字就八个字而已。
    之后上前观赏‘神龟’的官员也一个个都面色诡异起来。
    等李弘三人到来时,却见满场官员一个个都缄默不语,甚至有些惶恐不安的模样。
    李弘的心不由‘咯噔’一下。
    这是怎么了?
    不等李弘开口,那边的李小九陛下忽然呵呵一笑,道:“素闻李相学识渊博,何不为朕和诸卿解释一下这神龟背上的古文所言是何意呀?”
    听到这话,李三郎倒是没什么惊讶的神色,只是微微挑眉,仿佛在说:果然是这样。
    他正待要开口,却忽听有人抢在他前面急急开口了。
    “天皇,这龟上的古文是说,天后乃当世圣人,天皇有天后相助,大唐必将帝业永昌!”
    众人闻声都转头看向那出声的方向。
    就见贾敦实和两个青年神色各异地立在那里。
    刚才那番话显然是贾郎君身后那个较年长的青年所说的。
    贾敦实算是最早看明白那石龟上古文的人,他当时的心情大概跟现在在场的文武官员一模一样……
    “这位小郎君所言甚是。”贾敦实上前一步,表示了对之前李弘那番言论的支持。
    其余文武官员像是如梦方醒一般,纷纷出言附和贾敦实。
    只是,小李相公却沉默不语。
    而点名让小李相公解释石龟上古文的李小九陛下,此时的脸色也十分难看。
    千算万算没算到,他家大郎会来裹乱。
    李弘被她家阿爹哀怨的目光看得头皮发麻,可心里还是庆幸自己及时出言解了那人的围。
    可是……
    某人却没能领他的情。
    “圣母临世,帝业永昌。”
    一句话让在场七嘴八舌盛赞天皇之德的文武官员都像被掐住了脖子一眼,张口结舌,瞪着眼说不出话来。
    李弘见李三郎竟毫无顾忌地把是龟背上的古文给说了出来,急得像冲上去阻止——这八个字简直就是在挑拨二圣的关系,陷天后于不义呀!
    不想,李弘才刚迈出一步,就被身侧的小三娘和贾敦实给拉住了。
    “你们……”李弘惊愕地看向两人,不明白他们为何还能保持这样冷静的神情。
    “阿兄稍安勿躁……”小三娘一脸正色,朝她兄长摇摇头。
    而贾敦实则直接道:“天皇圣意未明,郎君不可莽撞!”
    李弘的脸唰的一下就白了。
    这时,就听李小九陛下含笑问李三郎道:“李相的意思……莫不是将有圣母临世历劫,当有天下?”
    这话一出,整个后院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那吸气声的动静实在壮观。
    李三郎却浑然不惧,笑道:“天皇所言差矣,这圣母若非天后,还能是何人?”
    “先,天皇初登帝位,民间就有秘记云:‘李弘降世,天下大治’,其时,天后生孝敬皇帝……后,天后加号‘圣母’,又有大云经上云:‘净光圣女下凡历劫,闻佛法而悟道,得转轮王相助,而称女帝,教化四方’。”
    “天后与天皇结缡以来,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帝国疆域绵亘千里,一反褚遂良等人执政之日时的弊……”
    “此中,天后之功甚巨!”
    李三郎的话虽然让在场不少人都点头暗暗赞同,但这话又怎么好这样明目张胆地说出来呢?
    这不是暗示天皇退位给天后吗?
    君不见前段时间的官场大清扫,不就是因为一张子虚乌有的‘传位诏书’引起的吗?
    事情一旦涉及帝位,就是至亲至爱也可杀!
    为臣者,最好是不要掺和到这种事情中去。
    贞观末年的夺嫡之争,还有显庆初年的巫蛊之祸,都是前鉴不远啊!
    如今,眼看着天皇的身体越来越差,掌控朝政的力度越来越弱……
    这种时期的帝王往往是最可怕的!
    今天,他们若是没能揣摩对圣心,那可是脑袋落地的节奏
    作者有话要说:天皇陛下,乃的被识破了=。=

第381章

第二十四章女皇 12
    在场的官员能混到如今这地位;自然都不是什么小鹿小白兔之流。
    在见到眼前这尊‘神龟’之前,洛州的一干官员都已经猜到了这‘神龟’就如当年益州等地官员声称见到‘神龙’一样,不过是个人造祥瑞;用来讨好天皇的玩意儿罢了!
    这些人原本还暗骂贾敦实好好的一介廉吏,居然也搞起这种媚上的名堂来;实在太可耻了!
    可他们心中同时想的却是:为啥自己就没想到利用洛水作个‘神龟献图文’的祥瑞呢?
    羡慕嫉妒恨啊,有木有?
    但等这些人看清楚了那石龟背上的图文之后,他们心中再多的花花心思都烟消云散了;只余阵阵寒意……
    这哪里是什么祥瑞神物啊;这分明是有人故意设下的局啊喂!
    什么‘圣母临世;帝业永昌’?
    这话明面上是在赞扬天后;可事实上岂不是将天后的地位凌驾于天皇之上了……
    经过了上次‘传位诏书’事件的洗礼,如今洛州的官员可是更加小心谨慎了,谁知道这石龟上的谶言是不是个陷阱呢!
    可上面明晃晃的‘圣母’二字又是怎么也回避不过去的。
    天皇让一向深谙二圣心意的小李相公解释那石龟上的谶言时,众人其实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要探明天皇的心意,还有谁比小李相公更合适的。
    谁知,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来了。
    李弘的容貌在这两年里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又有小三娘在侧,在场的官员一时半会儿也没想到他的身份。
    而听着青年说了一番话后,天皇竟然也没呵斥他。
    众人都以为猜到了天皇的心思,纷纷附和那青年的话,把天后的功劳都推到了天皇身上。
    可现在小李相公一开口,众人心里都不由‘咯噔’了一下。
    他们难道猜错了圣心?!
    小李相公对天后的功勋一通夸耀之后,就再次缄默不语了。
    李小九陛下的神色显然比刚才众人夸他本人的时候好看多了,嘴角含笑道:“天后之功远不止于此……”
    言下之意,倒是想让小李相公在多说几句天后娘子的好话。
    众人到了此时哪还有不明白的。
    大唐上下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天皇陛下对天后娘子有多么宠爱,自从天后入了太极宫,天皇膝下的儿女就没出过第二人的肚子。
    后宫形同虚设不算,更是把天后从幕后拉到了前朝,并立为‘二圣’。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之举。
    如今,小李相公忽然提到这次新修的佛经《大云经》……
    难道,之前传说的‘传位诏书’并非上官仪的妄言?
    女帝什么的,对于如今的大唐官员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
    远的不说,永徽年间就有‘文佳皇帝’ 陈硕真称帝,辽东三国也各有数名女主执过政。
    就是那倭国,灭国之前也曾是女王称制,还两度称帝。
    唯一让众人接受不了的不是国中将要出现女帝这件事,而是天皇依然健在,却起了传位的心思。
    先前上官仪等人因为这事强谏,被抹成了白板,还累得一大堆资深官员丢了官位。
    天后也震怒不已,去了长安铲除异己,至今还没回来呢!
    现在天皇忽然又弄出这么一出,倒是该附和呢还是反对呢?
    众人不约而同都看向小李相公。
    李三郎神色不变,忽然跪地道:“天皇圣明烛照,但有喻示,臣等唯有倾心相从,绝无二话……”
    他的话音刚落,龙马寺的主持方丈以及一干迎驾僧侣齐也随之刷刷地跪了下来,高呼天皇圣明之类。
    一时,除了李小九陛下之外其余还立着的人都神色各异,不知所措。
    长安分割线
    就在洛州这边如火如荼的传扬着‘圣母临世,帝业永昌’这天降神谕,连《洛阳晚报》等权威媒体报刊都大肆报道‘洛水出神龟献河图’的神迹之时。
    远在长安的小吴同学却正忙得焦头烂额呢,哪有时间关注八卦?!
    原本,吴诩打算在给她们老武家的第三代办完弥月宴就赶回洛阳的。
    谁知,行李都收拾好了,却传来前任太子太傅于志宁逝世的消息。
    吴诩不得不暂缓回东都的脚步,留在长安处理这位四任东宫老教师的身后事。
    其实,于志宁的逝世也不算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
    早在显庆四年,于老爷子就因年老体弱,请求退休,只是那时李小九陛下需要他作为缓冲,来对抗国舅和褚遂良宰相集团,所以于老爷子一直被留任。
    到了李弘为太子时,于老爷子依然挂着东宫太傅的职,只是因为他在废立皇后过程中的一直保持中立态度,没有给李小九陛下找麻烦。
    但是,饱受政*治风云变幻摧残的于老爷子的身体是越发差了,最后不得不再次提出退休的请求。
    然而,正盘算着抛出‘二圣’概念的李小九陛下哪里肯依,只是把许敬宗丢去东宫为少傅,依然保留于老爷子的荣誉地位。
    而到了去年,东宫再次异位,于老爷子终于承受不住悲痛病倒了。
    李小九陛下不得不允许了他的辞呈。
    现在传来于老爷子的死讯,也算是在吴诩的意料之内。
    说起来,这于老爷子也算是活生生被李家父子三代给折腾死的,这死后荣哀的事,吴诩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一做的。
    帝国不会亏待功臣,也越不能亏待功臣。
    于老爷子的后事决不能比先前崔敦礼的逊色。
    “……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吴诩一条条看着丧仪,一面对李贤道:“于相公虽不是你的太傅,到底也曾倾心看顾过你阿爹和你阿兄,由你去致祭也应该……”
    “是……”李贤在一旁恭谨地回道:“阿娘您放心,儿知道该怎么做。”
    吴诩闻言却叹了一口气:“元弼之臣凋零,是国家的不幸啊!”
    李二当政时期的老臣逐一凋敝,朝中一干中坚之臣也多是年逾六旬了,而吴诩和李小九培养的那些青年才俊大多还在地方搞基层建设,一时之间也不能全部召到中央来。
    就算是这次官场大清洗,也至多是把一些尸位素餐、能力欠佳的世家子弟给换了下去而已,能替换的人才实在不多……
    中央人才青黄不接,再加上她家二郎地位还不够稳,吴诩忽然觉得她想要过的那种甩手不干的日子简直是遥遥无期了……
    “阿娘不必忧心,长安洛州二地颇多循吏,虽不比于相公等德高望重,却也是强干之辈,适宜拔擢……”李贤这一世当了太子之后,就把心思都放在了协助他家爹娘拔擢青年才俊上,又经历了赈灾、剿贼和清理官场等事,他算是看明白了:什么忠臣良相,什么为李氏社稷张目,不过都是一群为争权夺利的禄蠹罢了!
    真正的纯臣……
    忠君第一,才干却也同样重要!
    “二郎……”吴诩听了李贤的话,神色倒是好看多了,“其实,这次拔擢,我有意让你主持……”
    吴诩喜欢实干的官吏,这几年也颇取了不少官声极好的基层官员到雍州洛州二地。
    李贤的建议倒也落在吴诩的心坎上。
    如今政事堂像张文瓘等人是在地方干了许多年才进中央的,行事可比原来在中央混过多年的世家官员能干多了……
    她跟李小九为了给朝中大换血不知筹划了多少年,好容易熬死了一帮老顽固,连贬带削又弄走了那些顽固派的拥趸,还趁着天灾*刷了许多碌碌无为之人,现在正是安插心腹掌控朝政的好机会。
    “阿娘……”李贤怎么也想不到,他家阿娘会愿意把这机会交给他。
    吴诩摆摆手,不去看李贤惊讶的神色,道:“你阿爹的身体情况你也是明白的吧……”
    “是。”李贤有些沉郁地应了一声。
    前一世,阿爹因为阿兄的猝逝伤心过度,数次昏迷,几乎也跟着去了,要不是那时的阿娘手腕强硬,朝堂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呢……
    这一世,阿兄没有死,可阿爹的身体竟然还是忽然变得那样差,仿佛把自己所有的生气都给了阿兄一样。
    李贤真的很担心,因为阿娘和他的改变,也改变了阿爹的命运……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得不安慰一直忧心忡忡的吴诩。
    “阿爹乃是大唐的真命天子,自有神助,阿娘您也不必太担心……”
    吴诩却摇摇头,道:“你爹的病只能静养,一点操心的事都做不得……”
    “原本,我就打算等大郎加冠的时候,劝你阿爹退位,谁知后来发生了那么多事……”
    吴诩说到这里,不由又是一叹,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大概就是这样吧。
    大郎好歹是跳出了皇位的束缚,可是李小九要怎么办呢?
    而李贤听到这里,不由一惊。
    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家阿娘居然能淡薄权力至此,如果阿兄没有死遁,那么如今坐在紫宸殿上的人岂不是……
    想到这里,李贤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镇静神色,
    “阿娘,你、你难道没想过……”君临天下吗?
    吴诩闻言,立刻就猜到了他未尽之语,面上不由露出讶然之色:“你怎么会认为这世上真有淡泊名利的人呢?!”
    “我当然是想当皇帝的!”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

第382章

第二十四章女皇 13
    吴诩的话一说完;果然看到自家二郎的脸色变得十分精彩——能让他家面瘫变脸,实在是件有意思的事啊。
    她不由呵呵一笑,又道:“这世上怕是没有几个人不想做皇帝的……”
    只是;皇帝岂是那么好做的?!
    就拿李小九来说,他身为嫡子而登基;其过程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李小九一直憋着一口气,拼了命要治理好大唐帝国;以证明他爹的选择是没错的。
    吴诩作为妻子倒是可以帮李小九分担政务;可之前上官仪建言废后的事给她敲响了警钟。
    即使身为二圣的天后;也还是从属于天皇的;她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把李小九完全撇清,那些不服她的臣子就会不断在李小九面前攻击她,李小九为了维护她,就得费神费力跟朝中的大小狐狸周旋。
    这样下去,李小九只会更累……
    还有一点就是,即使李小九对她有足够的信任,可吴诩还是认为,权力这东西实在是没办法实现共享的!
    所谓‘国无二主’,这可不是说假的,如果她一直以天后的身份大权独揽,迟早会因为皇位的问题影响了她跟李小九的夫妻关系,以及跟二郎的母子的关系。
    至于称帝,那就更要不得了。
    所以,对于李小九的暗示,她一直都假装不知道。
    不是她没有雄心,而是她根本没有信心。
    吴诩不知道史上的阿武本尊是怎么待二郎的,她只知道,若她要登基也不是不能,只是以二郎的性子,必定要跟她生分了!
    原本,她跟李小九就觉得二郎的性子沉闷,对他的关心远不如对其余子女。如今骤然捧二郎上储位,吴诩一直都不太放心。
    如果再因为皇位的事跟儿子生分,那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我想,二郎你应该知道,我并不是个恋权的人……”吴诩看她家二郎难得一见的窘迫之色,不由收起了戏谑之色,认真道:“你阿爹的心思,我也知道几分,他是信得过我,才起了让我上位的心思,说到底,还是为了你啊……”
    李贤闻言,不知怎么的,心头大恸,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阿娘的话……儿明白……是儿子无能……”
    吴诩闻言,忍不住拍拍儿子的肩膀,且叹且嗔道:“二郎你也不必妄自菲薄,你阿爹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不如你呢!”
    李小九当年还不是赶鸭子上架当的太子嘛,现在却成了远超父祖的一代圣君。
    二郎可比当年的李小九沉稳多了,没道理不能青出于蓝!
    再说,这可是她的儿子诶,怎么会不好呢?!
    “你阿爹也是不想让你受他当年受过的气罢了……”吴诩想了想,又道:“其实也不必一定推我上去,只要把军中的人掌握住了……”
    当初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流所能倚仗的也只是先帝顾命大臣这一个名头,也幸亏他们手上没有足够的兵权,又被李小九坑走了程知节,所以之后的君相之争中,李小九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句话说的好啊:枪杆子里出政权!
    吴诩刚说到这里,忽听小顺子在外间通报道:“启禀天后、太子,张相公求见。”
    两人听说张文瓘求见,都停下了话头。
    “宣。”
    不一会儿,张文瓘就在小顺子的引领下缓步入内。
    “微臣拜见天后、太子……”张文瓘出身清河张氏,相传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张文瓘出仕很早,在李二陛下时就通过了当时的明经科考试,被补作并州参军,协助当时的并州长史李绩料理军政要务。李绩十分赏识其才干,曾赞他为当代的管仲、萧何,说他有名相之才,并对他相当照顾。后来。李绩老爷子帅大军铲平半岛,就特意举荐张文瓘到辽东任职。
    张文瓘在辽东的四年间,为官清廉公正,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称赞。
    所以,在第一次重整政事堂的时候,李小九和吴诩就不顾‘兄弟不许并居台阁’的旧例,将张文瓘给调了回来,任东台侍郎。
    之后,张文瓘又兼了大理寺卿,因为其执法公平而宽恕,长安不少人称其为‘张青天’。
    去岁,东宫人员变动,张文瓘累升为右相,兼任东宫左庶子。
    如今李三郎和魏叔玉不在,留在长安的官员除了长孙诠之外,就是张文瓘的分量最重了,能劳动他的事绝对不会是小事!
    所以,乍见张文瓘神色肃然地入宫,吴诩和李贤二人的心里都涌起一阵不安。
    果然,就见张文瓘行完礼赐座之后,首先就报告了一个坏消息。
    “卢国公程知节昨夜病逝,其子怀亮报丧表章在此……”说着,张文瓘从袖中取出一封素色则子,双手呈了上来。
    小顺子忙躬接了过来,快步呈给吴诩。
    吴诩沉着脸翻了一下那本则子,就递给了李贤。
    “卢国公乃开国元勋之臣,张相你要盯着礼部,用心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