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合诀-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哼!果有此事?”

“臣决无虚言。据说安禄山另养一千多名亲信武士取名‘嘎啰啊’为其效力。”

“果有此事?”唐玄宗仍然不相信道。

“臣句句实言,忠言可鉴!”杨国忠激动道。

“不可能。朕待安将军视如一家,安将军怎可能有二心呢?国忠不可胡乱猜测乱了君臣之义。”唐玄宗仍不肯相信,因为他自信安禄山的忠义,记得他曾经见安禄山大腹便便,便有意取笑安禄山道:“安爱卿大腹便便里面装的是何物啊?”安禄山不加思索的答道:“臣腹中装的别无它物,唯有对陛下的赤胆忠心。”唐玄宗想到这些便不再想理杨国忠的言论,只是出于对杨国忠的宠信不好直接驳回他的话。

左相韦见素也对安禄山的行为有所不满,并且也认为安禄山有反叛之心,最重要的一点是韦见素受过杨国忠的提拔,而且此人性格唯唯诺诺,所以杨国忠的意思也就代表了他的意思。于是韦见素出班道:“臣启奏陛下,臣以为安将军雄踞东北三郡且兵强马壮,圣上万不可掉以轻心呐!”

其实很多大臣都对安禄山有所异议,因为安禄山一直以来都不把那位大臣放在眼里,李林甫当权时安禄山倒有所畏惧,这倒不是李林甫有多能奈,而是因为李林甫忌才。在李林甫当朝时谁敢和他争宠?谁要是和李林甫争宠李林甫就放倒谁,所以李林甫当权时始终保持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曾经杨国忠就和李林甫斗过,可惜过不了几个回合杨国忠便败贬四川。也许是该杨国忠出头之时,在杨国忠败贬的路上李林甫死了。一个坏人在世时别人也许不敢说他坏,但是一旦死了谁都说他坏,这就是李林甫的下场。李林甫死了之后玄宗最看重的就是他赐名的杨国忠了,所以杨国忠在贬四川的路上返回京城做了右相。杨国忠在宫中受尽了李林甫的“折腾”,然而有了前车之鉴,杨国忠变得聪明了。就像今天一样他想扳倒安禄山,无非是怕有一天安禄山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他。尽管杨国忠口口声声说是为社稷着想,实际是为自己着想,因为以后他的行为就应证了这一点。见韦见素出班启奏,群臣也议论纷纷。唐玄宗平静的看着韦见素道:

“韦爱卿,何出此言?”

“安禄山部下广用胡将而汉将较少,这就说明他可以绝对控制其部下将士。而东北多出战马,安禄山借向朝中献战马之机广收良马,而献给朝中的多是劣马且每年的数量渐渐减少,这便足以证明安禄山有不臣之心。”韦见素直言答道。

“臣以为安将军对皇上一片忠心并无谋反之意。”这时护国大法师札荤雨道。

“何以见得?”现在唐玄宗也不太相信这位护国大法师。他虽觉得玉真观的事是轧荤雨有意陷害玉真公主,而且六转丹也没有拿到,还血洗了玉真观逼死了承祯道长,这件事情令玄宗皇帝后悔当初过于草率。

“安将军守卫大唐疆土,使奚、突厥、契丹、回纥不敢来犯,如仅凭众人揣测而废安将军,老臣以为不妥,况且东北守将,不用安将军目前也无合适之将才呀!”轧荤雨辩解道。

“国师之言不无道理。”玄宗虽知轧荤雨是为安禄山说情,但轧荤雨所言确实不无道理,此时玄宗也乱了分寸,他侧眼看了看杨贵妃说道:“爱妃之意如何?”

“妾本不懂国家大事,据宫外传闻安禄山确实有拥军自重之嫌,是否有谋反之意妾就不敢断言,不过,是否要废除安将军之兵权就要由陛下决定。但妾以为对安禄山陛下要有防范之心呐!”杨贵妃道。

杨贵妃一直对安禄山就没有好印象,其实安禄山认她为义母也非她所愿。自从华清池被安禄山侮辱后,杨贵妃虽然慢慢习惯了那种富有激情的生活,但那毕竟是危险的游戏。所以今天皇上问到此事,她趁早表明自己的观点,她那以柔带刚的口气,使玄宗知道安禄山确实心术不正,如不早除恐日后为患。

“爱妃也以为安将军心怀不轨,看来朕不得不防哪!”唐玄宗对满朝文武大臣的言论多半不敢轻易相信,曾经他对李林甫信任有加,可如今李相国已死。上来杨国忠,杨国忠刚上任右相,必为自己权势着想,因此不能凭杨国忠的言论而废安禄山。就是韦见素的那番话,唐玄宗也未必下决心要废安禄山兵权。而现在杨贵妃的这番话使他不得不相信,因为杨贵妃在他心目中是谁也无法替代的。玄宗皇帝沉思半晌后道:

“国忠,如废安禄山兵权你可有良策?”

“回皇上,臣以为废安贼之兵权不可硬决,那样可能适得其反,恐怕到时安贼趁机作乱,那样就难以收拾了,因此只可智取。”其实杨国忠早就想好了一套对付安禄山的办法,只等玄宗定夺。

“何为智取?”

“安贼在京城建了东平郡王府,其长子安庆宗与荣义郡主有婚约,因此圣上只要下一道诏书召安贼进京,封他左相之职,令其回京赴任,顺便办安庆宗的婚事。而圣上可借此机会暗中派人接替安贼在幽州、平卢、范阳三郡的兵权,到时候安贼想反抗也无可奈何。”杨国忠把自己的想法滔滔不绝的全盘托出。

“韦爱卿以为如何?”

“此计甚好。”韦见素答道。

“高将军以为此计可行否?”玄宗看了看身边的高力士问道。

“回皇上,老臣也以为此计可行。”高力士也赞同道。高力士知道皇上一直对他相当信任。而他身为宦官多在宫中,因此对朝中之事很少发表意见,高力士也怕一旦出错必会降低皇上对他的信任度。

唐玄宗退朝后便修了一道诏书,当天就派特使飞马送往范阳,安禄山接到诏书喜出望外,他深感皇恩浩荡,也深知皇上对他敢怒不敢言。于是安禄山带着长子安庆宗和几个亲信随从披星戴月的赶往长安城。一到长安城便住进了刚落成的东平郡王府。那东平郡王府气势恢宏,亭、台、轩、榭一应俱全。花草树木错落有致,都说京城除了皇宫便数杨氏各府气派,而如今安禄山的东平郡王府之规模岂在杨氏各府之下。不过安禄山到了东平郡王府之后还是坐不住,因为他还没有拜见他的义母杨贵妃,所以他吩咐众随从和安庆宗留在郡王府,自己独自进宫。安禄山直入后宫,一见杨贵妃,安禄山那顾母子之义乃淫性大发道:

“娘亲,儿臣远在边疆,时时想念娘亲。”

“禄山,为娘也时常想念你呀!只是禄山儿,你远在范阳为娘想疼你也没办法呀!”杨贵妃此次对安禄山的调戏举动非但没有不满之意反而刻意顺从,因为她在这关键之机不想让安贼看出破绽。

“娘亲,这次怎么对儿臣如此之好啊?”安禄山见贵妃举动甚为惊讶,因为平常都是屈意顺从之势,而今日贵妃却主动迎合。

“为娘也想通了,皇上已老,那比得上禄山儿之爱呀!”贵妃媚笑道。

“娘,您终于想通了,禄山一定不辜负娘亲之爱。”安禄山说着已搂贵妃入怀,贵妃没有丝毫不悦之意,安禄山再一次侵占了杨贵妃。

第三十章 京城脱险

安禄山和贵妃云雨过后,便打算要拜见玄宗皇帝。然而,就在安禄山满面春风的出了后宫。他一出宫门,不久,迎面便碰上了一位耋耋老者,这老者便是护国大法师轧荤雨。轧荤雨见四下无人便把安禄山叫到宫外一僻静处。安禄山不解的问道:

“师伯,怎么了?禄山正想见您呢?”

轧荤雨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看看这僻静的宫内深巷四周,见无异样乃惊慌的说道:

“贤侄你还敢进宫戏贵妃,如今你是大难临头了,还不赶快离开京城。”

“师伯,此话怎讲?”安禄山仍不解其意。

“此次皇上明是下诏书召你来京城受封和办理安庆宗和荣义郡主的婚事,实际是要趁此时机暗中派人到幽州、平卢、范阳三郡接你军权,到时贤侄没有了兵权,自然就任人宰割。”轧荤雨焦急的说道。

“果真如此?”安禄山仍不敢相信道:“我安禄山对皇上忠心耿耿,长年出征边疆保大唐社稷,虽我安禄山有不到之处,但也罪不当诛呀!”安禄山气得双拳紧握。

“现在一切已成定局,老朽在朝中亲耳所闻,为今之计只有离开长安城方为上策。”轧荤雨说道。

“本帅不相信皇上会轻易除我,师伯咱们先去东平郡王府再做商议。”安禄山道。

“贤侄,万不可去东平郡王府,这一切都是杨国忠出的奸计,说不定此时杨国忠正派人守在东平郡王府等待你的出现。”轧荤雨阻拦道。

“杨国忠,又是杨国忠。我安禄山与你势不两立。”安禄山气得咬牙切齿。

“哼!我杨国忠在此,安贼看你往哪里走。”

听这声音时,就见这深巷中已飞出一行人马,为首的正是杨国忠。刹那间杨国忠的人马把安禄山和轧荤雨团团围住,杨国忠以马鞭指轧荤雨道:

“护国大法师,我杨国忠早就看出你这突厥巫师与安贼狼狈为奸,只是未向皇上禀报,本相知道没有抓住你们的把柄,皇上是不会相信你轧荤雨图谋不轨的。可惜皇上一直被你的‘障眼法’所惑,使你轻而易举的就铲平了玉真观害死承祯道长等人。”

“所以相国你就派人跟踪老朽。”轧荤雨处世不惊道。

“不错,本相知道安贼一回京城,你这老巫必定先来告密,因此这一箭双雕之计本相怎能错过呢?哈、、、、、、”杨国忠说罢仰天大笑。

“我安禄山对皇上忠心耿耿,都是你杨贼从中挑拨离间,本帅誓与尔不共戴天。”安禄山指着杨国忠也是一阵大骂。

“安贼,你们二人意欲谋反还不思悔改,众将士将此二贼擒拿归案。”

杨国忠命令一下,众御林军将士挥兵刃一哄而上向安禄山和轧荤雨如排山倒海冲来,安禄山挥动双掌迎战御林军,轧荤雨也拔出长剑应战,但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斗不过人多。渐渐的安禄山和轧荤雨斗不过来,何况在宫中大内高手如云。

安禄山见此情景近乎绝望的对轧荤雨道:

“师伯,难道我们就这样困死在此不成?”

“看师伯的。”轧荤雨说着长剑一挥,突然烟雾四起使御林军将士分不清了目标。“走”烟雾中只听到一个声音,当烟雾散去时轧荤雨和安禄山都不知去向。

“障眼法果然厉害,我杨国忠还是失算了。”杨国忠无奈只好回宫向皇上禀告。

安禄山和轧荤雨俩人逃出长安城,买了两匹快马,昼夜不停的火速赶到范阳。进了帐中,将士们见安大帅这次回进京如此狼狈都大吃一惊。掌书记高尚便关心的问道:

“安帅,此次进京如何?这位是、、、、、、”

“高掌书,休得多问,招众将、谋士入帐。”安禄山端坐帅帐,轧荤雨侍坐一侧。

不久众将、谋士都来到帅帐,他们都倍感奇怪,因为安帅从来都没有同时召见过他们,想必今日之议非同小可。

第三十一章 禄山谋反

安禄山见众将、谋士都到齐了,乃把自己到京城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众人,当然,安禄山尽量粉饰自己在京城的不平遭遇,而不提他和贵妃的丑事。最后安禄山激动的说道:

“本帅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出生入死,对皇上也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呐!没想到皇上竟然听信小人之言要废本帅,本帅生死不足惜,可叹连累众将士也遭不幸哪!”

安禄山说着泪水涟涟。

“安兄,既然皇上听信杨贼之言,我们又何必听皇上的呢?不如举旗造反也许还能扭转局势。”史思明深知安禄山之心思,乃乘此机会将安禄山想说又不好说的话说了出来。

“安帅,既然皇上不仁,安帅就不能再讲义了。”

“安帅,反了吧!我们誓死追随于您。”

“既然皇上要我们死,我们不如一博。”

、、、、、、

众将士纷纷发表看法,都一致支持安禄山造反,安禄山暗自高兴。心想皇上要废我,我就要他江山坐不稳。原本早就有夺天下之心,可惜没有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安禄山仍然装出无奈而痛心的样子道:

“既然众将士有为我安禄山效命之心,禄山万分感激。我安禄山就拼了这条性命领诸位将士,杀入京城铲除逆贼。”

“大帅,在下以为如此冒然出兵必败无疑。”

说话者竟然是参军严庄。严庄的这句话无疑给安禄山难堪,包括所有人都如挨了当头一棒似的。安禄山气得脸色发青的问严庄道:

“严参军何出此言?”

“安大帅,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安大帅没有足够的理由出兵,自不得民心,其行为不成了王莽、董卓之行径。试想武王伐纣、楚汉争雄都是以民心为先。因此在下以为出兵之前,定要拟好声讨檄文方可不违民心。”严庄从将士中走出道。

“严参军之言也不无道理,师伯您以为呢?”安禄山转身问身边的轧荤雨道。

“老朽以为严参军之言其实是以大局为重,大帅理应拟好声讨檄文而后出兵。”此时轧荤雨也有同样的顾虑。

“好,高尚、严庄、史兄你们以为声讨檄文该怎么写呢?”安禄山问道。

“安大帅,我们出兵重在对付杨贼。”史思明此时也不敢和安禄山以兄弟相称了。

“对付杨贼,而不能直言对付皇上。不如就以:‘诛杨贼,清君侧。’为口号,不知安大帅以为如何?”高尚道。

“好。高掌书真是一语中的。‘诛杨贼,清君侧。’是为民心所向。”安禄山满意的说道。

就这样,安禄山调集幽州安庆绪的兵马,还有平卢各部,约好在范阳起誓。安禄山凭十五万多的兵力号称二十万。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时机。

自在宫中杨国忠与安禄山第一次交锋,杨国忠就铁定安禄山必反。因为他们一交手,就注定安禄山必反。杨国忠把他和安禄山交手的事奏报玄宗皇帝,玄宗皇帝仍然不太相信安禄山会谋反,但是他对安禄山进宫不拜见他却万分恼火。杨国忠这一计失败,他甚至劝皇上出兵打安禄山一个措手不及,玄宗皇帝当然不会同意,也并不是玄宗仍然很相信安禄山不会谋反,问题是朝中没有精兵良将怎么剿灭安禄山,所以唐玄宗还是相信自己的怀柔政策,尽量满足安禄山的需要,使安禄山仍怀满腹赤胆忠心。这只是唐玄宗的一厢情愿罢了。如:安禄山需要空白告身【即委任状】也就是安禄山可以随便任命官职,唐玄宗应许了。安禄山说要换一些汉将,而用番将,唐玄宗也允许了。确实安禄山也没有什么出兵的理由,尽管安禄山拟好了出兵口号,但是,他还是希望等待更好的机会,反正皇上不敢动他,安禄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准备。当然这些主意都是安禄山和众多谋士商议的结果。

安禄山的这种不急于起兵的心态,可急坏了杨国忠,尽管他知道朝中兵力空虚,但是他要应证自己的预言----安禄山必反。这就是自古以来奸臣的一贯做法,宁愿把国事当儿戏也要证明自己说的话是对的,这就是杨国忠此时的心态。怎样使安禄山趁早起兵呢?杨国忠为此花了不少心思。机会终于来了,杨国忠的手下抓到了安禄山的几名门客----当然抓安禄山门客这个主意也是杨国忠出的。杨国忠想都没想便把他们全部杀掉。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安庆绪知道了,安庆绪便派人飞马去禀告父亲安禄山。

第三十二章 意外发现

话说公孙大娘,自此和安庆绪结婚后,虽然和兰利秀有过过节,但是兰利秀还是走了,一直没有回来,这也是一件好事,起码她可以和安庆绪安心的过日子。这些年公孙大娘的生活还是充满幸福的,尽管安庆绪驰骋疆场生死相交,但是,生在将门,保家卫国理所当然。所以公孙大娘很满足于现在的安定生活,何况有她的良儿在她身边。

安良,别看他今年只有十岁,但是他聪明、可爱,只是很调皮捣蛋,不过,安良深得安禄山喜欢,安良也很敬佩爷爷。虽然安良小小年纪,但是他对安禄山的了解已非同一般。也许是安禄山的威严,一呼百应的大帅之风,在安良幼小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英雄形象。小安良没事便想找爷爷,可是安禄山远在范阳,很少到幽州看望安庆绪一家人,安良便很难见到爷爷安禄山。于是安良便偷偷的溜进安禄山的书房,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觉得没什么稀奇。于是他坐上椅子,可是高大的书桌使他无法拿到上面的一切。但是,他又想看看爷爷用的笔墨纸砚有何不同。心想,反正爷爷不在幽州,不如爬到书桌上玩,他注意已定,便上了书桌,他仔细的看了看爷爷用的笔墨纸砚,觉得也没什么不同,和先生教他读书识字用的笔墨纸砚也没什么两样,就是精致一点。这有什么好玩的呢?安良打算跳下书桌,要不然被下人看见告诉爷爷那就麻烦了。于是他站在书桌上伸了一个懒腰,猛一抬头就见天花板上镶有一只雄鹰,安良看到这只老鹰笑了,这老鹰并不大,但非常精致,可惜镶在天花板上拿不下来,安良有些气恼,不过有什么办法呢?爷爷的东西他又不敢打破。不过他转念一想,既然拿不下来,又不能打破多看看总可以吧!他看了看鹰嘴,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安良再踮起脚尖摸了摸两边的鹰翅,鹰翅虽然好看但是也没什么特别,于是,安良又看鹰尾,他捏了捏鹰尾,就发现这鹰尾有松动现象,安良万分奇怪,他再试着摆动了鹰尾,然后一旋那鹰尾便打开了,安良非常高兴,他小手伸进鹰腹便探到一样东西,像一支小木棍似的。安良便把它拿了出来,一看果然是一支光滑的小“木棍”,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非常好玩,便把他揣在怀里,然后把那鹰尾上了上去。暗自高兴的离开了安禄山的书房。

公孙大娘自从儿子安良的出生给她带来了不少快乐。一种有家的感觉;一种牵挂的心情;还有母爱的付出;都使她无暇顾忌以前的忧烦琐事。但随着安良的出生府上的下人也对她另眼看待,下人不再躲着她而是主动亲近她,因为说不定以后的女主人就是公孙大娘了,所以为图在安府的前程下人都越来越尊重公孙大娘。就连段夫人也没有再提兰利秀的事。如今十岁的安良,仍然静不下来,于是公孙大娘和安庆绪商议,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其书礼。可是,教书先生仍然管不了安良,为此,公孙大娘伤透脑筋。安庆绪镇守边关回府甚少,但安良照此下去岂能成才?就像今天,先生又告诉公孙大娘安良不见了,公孙大娘便急得到处找,公孙大娘首先想到的是安禄山住处。虽然安禄山在范阳,但是安良还是喜欢到那边去玩。公孙大娘正往那边走,安良便一阵风似的跑了过来,公孙大娘见此气得一把把安良拉到房中训道:

“良儿,你现在懂事了,应该好好读书才对。听先生的话,知道吗?”

“娘亲,爷爷说书理不需要懂太多。因为书上的道理也不一定是对的。”安良认真的说道。

“哼!古往今来那位圣贤、君子不是知书达理之人,你小小年纪便知此歪理,成何体统?”公孙大娘非常生气的说道。

“圣贤、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呀?良儿才不要做什么圣贤、君子呢!”安良无所谓的答道。

“那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公孙大娘气得没办法,只好压低声音问道。

“良儿长大后要像父亲或爷爷一样做个将军或者元帅,领兵打战何等威风。”小安良看娘亲此时似乎没有生气的样子便洋洋得意道。

“领兵打战一样要懂军事,况且,战场之上刀剑相煎,生死难以预料。”公孙大娘无奈道。

“爷爷说,兵法就是不择手段打赢战。生死,即是兵权。”

“你、、、、、、你、、、、、、”公孙大娘气得话都说不出话来。心想,难道他爷爷安禄山真的会教这些歪理吗?公孙大娘真不敢相信。

说话的时候安良总是顾着怀里,公孙大娘觉得很不对劲,便双眼盯着良儿严肃的道:

“良儿,你怀里藏的是什么?”

“没、、、、、、没什么、、、、、、”安良见母亲的眼光像利剑一样刺向他,他便吓得支支吾吾,不知所错。

“拿出来,给娘亲看看。”公孙大娘似乎是命令的口气道。

安良从来都没见过母亲如此生气过,便吓得赶紧把怀里的小“木棒”拿出来,然后,怯生生的把小“木棒”递给娘亲。公孙大娘接过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小圆筒,里面有可能是书信。公孙大娘接着又问安良道:

“这东西是哪拿来的?”

“是良儿捡到的。”安良怕母亲责备他便说谎道。

“捡到的?”公孙大娘有些怀疑良儿说话的真实性,便再次问道。

“是捡到的。”安良再次谎言道。

公孙大娘见良儿坚持说是自己捡的,便把小圆筒的上头一拽终于打开了。见里面果然是一封书信,她拿了出来,展开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里面是一封信和一幅地图。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禄山贤侄:

眼下朝中之事日益松散,明皇整日和贵妃饮酒作乐,宫中整日歌舞升平。朝中大权尽落在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几人之手。另外杨氏五府得势显贵。其实朝中空虚,国力日衰。贤侄麾下雄兵二十万,战将千员,且有老朽为内应,欲得天下势如破竹,况且李林甫病重,杨国忠刚刚当权,势在扫除异己。所以朝中情势对贤侄十分有利。

轧荤雨

民间早有传闻,说安禄山重兵在握虎视天下,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公孙大娘再看了看那张地图,原来这是皇宫的地图。公孙大娘手拿着信和地图,眉头紧缩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她把地图和密函交予朝廷安禄山谋反罪名成立,安府必将满门抄斩,到时候就算她报国有功,良儿也难免于难。

“娘亲,是不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呐?”安良看娘亲神情严肃的样子,他不禁也紧张起来道:“是不是良儿不该偷拿爷爷的东西呀?”

“良儿,你还小,你不会明白的。总之,此事你万不可说去出,明白吗?包括你的父亲。

“良儿,一定谨记在心。”

“好,那我们尽快把地图和密函送到爷爷书房原来放的位置。不然,你爷爷发现那就大事不好。”

“哦!良儿知道了。良儿马上送回去。”

“不,娘怎么能让良儿独自去冒险呢?不过以后再也不能乱拿东西,知道吗?”

“恩!良儿知道。”

第三十三章 公孙劝夫

'http://1210595。《六合诀》这上周点击过千,首先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在起点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传统武侠没有市场,我也很担心,毕竟《六合诀》是我七年的心血,如果没有市场,就等于说《六合诀》永远走不出去,走不出去我的小说《六合诀》就是一堆废纸,我是比较认真的人,我也是比较自信的人,前一段时间《六合诀》的点击率从每天的十来点,到后来每天四、五十点,我都一直没有信心,直到这周点击过千我才对《六合诀》充满了信心,不管《六合诀》以后怎样,当然,我希望能签下来,我都会对各位网友和书友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谢谢大家的支持!另外,有网友问我,为什么我的笔名叫饶州客?我可以告诉大家,因为我的家乡是江西,鄱阳。鄱阳古时称饶州,而我流浪在外,时常想家,所以我就取笔名------饶州客。再次谢谢朋友们支持我的《六合诀》!饶州客一定会努力的,而且我会尽量上传快一点,不过我还要工作,但是我会保持每天3000到4000字的速度更新,请朋友们继续关注。'

自此公孙大娘知道了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便整日忧心忡忡,她总当心平静的生活不会长久,怕良儿得不到安全的保障,还有夫君安庆绪在边疆的安危,她细数了一下安庆绪有好久没有回府,这使她更加担心安庆绪,起码见他一面她也放心了。公孙大娘忐忑不安的心情犹如湖面的孤舟找不到漂流的方向。这些天对她来说每一天都是漫长的,而接下来的日子更是一种煎熬。

好不容易等来了安庆绪。这天安庆绪带着一骠人马回府,丫环巧灵赶紧向公孙大娘禀报,巧灵自从兰利秀陷害公孙大娘的事情中她说了假话,公孙大娘也没有嫉恨她,公孙大娘想巧灵毕竟是一个小丫环,她怕兰利秀而说假话也是正常的,因此公孙大娘原谅了巧灵。对巧灵就好像以前什么事都没有过似的,这让巧玲万分感动,有哪位主人会原谅下人的错呢?很少。特别是那种关于是非的错。公孙大娘是大度的她什么事都能容得下,只要让她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她也就懒得和谁计较得失。所以巧灵以万分的忠心对待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见巧灵高兴的快步走来,还没到公孙大娘面前就急着道:

“少夫人,安将军回府了。”

“真、、、、、、真的、、、、、”公孙大娘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迟疑道。

其实安庆绪也不是很久没有回府,边关的事,公孙大娘也不好过问,所以她也不敢写信给安庆绪怕影响边关的战事。然而,这次公孙大娘似乎觉得安庆绪是几年没有回府似的,因为她主要还是担心公公安禄山会起兵造反,那样安府所有人都会卷入动荡之中。

“少夫人,您还不信呐!巧灵带您去迎接将军好吗?”巧灵再次肯定道。

“好,好,我们去看看。”公孙大娘也喜上眉头似的高兴道:“等等、、、、、、”

公孙大娘转身再回到房中,理了理发髻,再插上金步摇、、、、、、

“夫人、、、、、、”

公孙大娘听这熟悉的声音,一回头见安庆绪就站在她面前,公孙大娘高兴而羞涩道:“庆绪!”

“我回来了,你看甲胄都还没卸。”安庆绪笑道。

“哦!我来吧!”公孙大娘赶紧收拾好那些胭脂水粉及首饰。

“少夫人,要不要巧灵帮安将军卸甲?”巧灵进来道。

“小丫头,该干啥干啥去。”公孙大娘笑道。

“哦!”巧灵做了个鬼脸走了。

公孙大娘为安庆绪卸了盔甲,再伺候安庆绪沐浴之后,为安庆绪换上常服。安庆绪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夫人今天伺候他这么细心,哪怕一点点小细节她都亲力亲为,安庆绪知道公孙大娘是爱他的,但是他从来也没想过公孙大娘会像现在这么细心的关心着他。这时安良跑来见了安庆绪便跪拜道:

“孩儿,见过父亲。”

“起来吧!”安庆绪道。

“安良,书读得怎样?”

“良儿不喜欢读书,良儿喜欢刀枪。”

“是吗?”安庆绪高兴道:“爹有空就教你好吗?”

“好!谢谢爹!”安良开心的笑道。

“相公,你为什么要说教良儿刀枪呢?下回他真的就不读书了。”公孙大娘不悦道。

“如果良儿喜欢刀枪功夫,学学也不是坏事,乱世中还是要刀枪说话。”安庆绪不以为然道。

“相公,你怎么和父帅一样呢?现在又不是乱世,良儿还是多读些书,知书达理才好。”公孙大娘依然反对道。

“夫人,你是妇道人家当然不明白,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