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耽美]偷龙转凤-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九章 将军
当夏侯宣走出御书房的时候,日头已然西斜。望着挂在天边的一轮红日,他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喜悦、感慨、期待、振奋等情绪一齐涌上心头——事情成了!终于成了!
就在方才,被激出了气性的皇帝已经向夏侯宣做出了承诺,只等明天朝会开始,他便下旨敕封夏侯宣为平蛮右将军:这表明只要再过一个晚上,夏侯宣就能取得掌军大权,同时挣脱出后宫这个囚笼、展翼高飞!
走在晚霞映照的汉白玉宫道上,夏侯宣的脚步很是轻快。想象着明日一早,徐丞相听到圣旨以后,他那张橘子似的老脸会变成什么模样?大约是从老橘子变成青橘子,最后又从青橘子变成烂橘子吧……这样一想,夏侯宣的嘴角就止不住地上扬。
机会果然偏爱有准备的人。虽说在徐丞相出招以前,饶是以夏侯宣的聪明才智,也无法预先猜准对手的布置和事情的走向;而且相对于可以随心所欲、大开大合地出狠招的徐丞相,受困于后宫的夏侯宣在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采用防御反击的保守战略;但这些年来,他在后宫里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交好的每一个人,都是伏笔、都是铺垫、都是埋在恰当位置的种子——只要在适当的时节里洒点儿水,那些种子们就会破土而出,把他托起来、送他到想要登上的平台、助他腾飞,并见证他终有一日翱翔于九天之上!
北燕的国书虽然来得突然,但在很多年前,夏侯宣初初知道郑妃来历的时候,就对和亲有了心理准备和警惕,并早早地开始准备了。
如是可以想见,诚然徐丞相在布下这个局之前,肯定也是做了准备、有过预判的,但他远远低估了夏侯宣的能耐,料敌失准,岂能不输?
更有甚者,那姓徐的老狐狸还不止是简简单单地小败一局,而是输了一把大的,甚至赔上了老本——先不提前朝的事,单说后宫,之前夏侯宣还在御书房里的时候,皇帝就当着他的面下了一道旨意,斥令总揽后宫大权十九年有余的徐贵妃闭门思过,并将所有宫务移交瑞妃掌理……此时此刻,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大约已经传遍后宫了。
所以抱完皇帝的大腿以后,夏侯宣并不急着回自己的凤宜宫去,而是再度来到了瑞庆宫。
“这一回,算我承你一份人情了,媗儿。”瑞妃语调平缓地道出这句话来,眸光深沉地凝视着夏侯宣——这还真是挺难得的,之前瑞妃对待夏侯宣,不是笑里藏刀、假装温柔慈爱,就是愤怒咆哮、摔茶杯拍桌子。相比之下,她如今表现出来的这种心存忌惮又有意试探并合作的态度,已经算是进步很大了。
夏侯宣眉梢微挑,淡淡笑道:“母妃太客气了,我办事的风格,素来都是‘有肉一起吃、好处大家拿’的。只要母妃以后有肉吃的时候,别忘了喊我一声,那我就心满意足了。”说着他拂了拂茶杯盖子,品尝了一点儿瑞庆宫的茶水。话说这些年来,他们母子俩叙话,基本上都是瑞妃坐着喝茶,而夏侯宣恭恭敬敬地站着。难得他此番能得到“看座上茶”的待遇,所以说人情真是个好东西。
瑞妃眯了眯眼,夏侯宣这是“话糙理不糙”,说得再直白不过了,她哪里还能不明白?看来从今往后,她真要转变一下思路,不能再把这个小崽子当成罪证、麻烦、拖油瓶了,也许……这小崽子真的有可能成为她的好帮手?
“你这风格……很好。”还真是有肉一起吃啊,不止他们母子俩,就连夏侯垣都得了好处。瑞妃沉吟了片刻,缓缓问道:“你父皇对你二哥是个什么态度?”
先前夏侯垣跟皇帝单独相处了将近两个时辰,瑞妃自然得到了消息。她也想得到,夏侯垣定是夏侯宣找的“外援”。单从这一点上来说,瑞妃就再不敢小觑夏侯宣了——夏侯垣本是最没有价值的皇子、是所有人眼里的废棋一颗,可夏侯宣却偏偏能将他变废为宝——这手段,谁小觑谁倒霉!
“好教母妃得知,父皇唤他阿垣。”夏侯宣不必多说别的,瑞妃是个聪明人,只听这一句话就知道以后她该怎么办了:跟郑妃做好姐们,把夏侯垣当亲儿子疼……好吧,瑞妃对待她的亲儿子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往后她掌管宫务时,是绝不敢亏待夏侯垣了,因为皇帝就在上头盯着呢。
眼珠子转了几圈,瑞妃转念又想:夏侯垣只是略略帮了把手,就得了这番好处。那么作为主事者的夏侯宣究竟得了怎样的、多大的好处?她是真的很想知道此中内情,但直至夏侯宣笑吟吟地告辞离开,她也没有问出口来:她的这个小儿子,主意大、心机深,但凡他不想说的事,瑞妃就算卯足了老劲逼问、也是问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也罢,反正迟早都是要知道的。
瑞妃目送夏侯宣转身离开,再一次盯着那挺拔如松的背影发起了呆……也不知是怎地,便在此时,瑞妃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响亮的名号来:昭圣长公主。
霎时间,瑞妃悚然而惊,若有所悟,再度抬眼看去,夏侯宣早已走得远了,连影子都瞧不见一丝了。
不得不说,瑞妃的第六感还是很敏锐的。夏侯宣可不就是靠着昭圣长公主的事例说服了皇帝么——
大魏历史上的昭圣长公主夏侯平宁,那是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她是魏玄宗的幼女,方出生时,魏玄宗已年过五十,连重孙子都有了,所以无论是玄宗当朝还是后世的皇室子弟,都惯于称呼夏侯平宁为“姑祖”。
年少时的夏侯平宁,跟夏侯宣故意表现出来的性子颇为相似,又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夏侯宣本来就是在故意模仿夏侯平宁的豪放任性,以掩盖他的男儿气概——说来也有趣,史书上明确记载了昭圣长公主“性狂放、酷类男儿”,爱好是“骑马打猎、舞刀弄枪、推演军阵”——这简直就是为夏侯宣量身打造的偶像啊!
打从第一次在史书上翻阅到昭圣长公主的传记,夏侯宣就对夏侯平宁敬佩万分外加感激涕零:有了这位姑祖作为优秀榜样挡在前面,夏侯宣所表露出来的“那点儿”英气和男儿气概就真的算不了什么了。
根据史书记载,在魏玄宗执政的第四十八个年头,夏侯平宁十七岁,嫁予燕云节度使康峰之子、京畿护兵都尉康思杰。便在他们成婚当年,燕云节度使康峰协同幽州兵马使郑之绪叛乱造反,即“康郑之乱”爆发,而后大魏便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之中……
至于夏侯平宁的传奇,则是从她的“杀夫壮举”开始的:据传,她与丈夫康思杰的感情本来还算不错,康郑之乱爆发时,夏侯平宁甚至已有了两三个月的身孕。但战乱一起,一切都变了、颠覆了。当是时,在京城任职的康思杰得到父亲造反的消息以后,第一个想法就是逃,第二个想法就是挟持夫人一起逃——他夫人好歹是个得宠的公主,怎么也能帮忙阻一阻追兵吧?只要逃到他爹的地盘上就万事大吉了。然而康思杰怎么也想不到,他带着几十亲兵才跑出京城没多远,被捆成粽子扔在马车里的夏侯平宁竟“陡然暴起、夺刀斩马”——趁着康思杰坠马摔落之时,夏侯平宁反手一刀就削掉了丈夫的头!
然后,夏侯平宁“恩威并施、收服众人”,带着那几十个亲兵又回到了京城……这一段故事,夏侯宣每每读之,都会倍感刺激,更觉豪气大生。多年以来,他模仿夏侯平宁虽带着功利的心思,却也是真正敬服那位奇女子。
而且夏侯平宁智勇双全,玩政治斗争的能力也不弱。当年她杀了丈夫、回到京城之后,很多人都不理解她,非但不把她当成英雄,反而处处责难。夏侯平宁不争不辩,她只做两件事:堕胎、出家。用这两件事彻底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后来,战况胶着,各路节度使都蠢蠢欲动:有的直接叛乱,有的作壁上观,还有的带兵来京,名为勤王实则夺权……大魏夏侯氏的政权岌岌可危,魏玄宗就是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惊惧而亡”了。
魏中宗匆忙继位后,眼看着大魏内忧外患、满目疮痍,而且军心散乱、良将难求,愁得他头发都快掉光了。便在那时,在道观里清修的夏侯平宁托人给中宗带去了几本她自著的兵法,初步展现了她的军事天赋。不过中宗一开始并没重视夏侯平宁,直至京城被叛军攻破,中宗与一众皇亲国戚、残兵败将们在落荒而逃的路上,终于是亲身感受到了夏侯平宁优秀的组织能力。是以一行人逃到陪都之后,中宗便咬着牙下定了决心,封夏侯平宁做了三军统帅。
在那以后的十多年里,夏侯平宁以女子之身带兵遣将、力斗各路诸侯,打到最后,中原一片狼藉,但大魏终究还是惨胜了,保住了大半壁江山——战至那时,康姓逆贼已尽数身亡,郑之绪也早就死了,但他的子侄们却是收拢了残兵北上建国,国号为燕,并追封郑之绪为北燕太祖。
可惜夏侯平宁在率兵北上扫灭燕国的路上,就因旧伤复发而离世了。没了她,加之西蛮人趁势崛起,中宗便在大臣们的怂恿下放弃了继续再战的念头,与北燕签订了和约,守望相助,共同防御西蛮人的入侵。
由此想来,未能扫灭北燕必是昭圣长公主临去之前的心头大憾——夏侯宣视她为偶像和榜样,所以宁死不愿和亲北燕,这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吗?所以皇帝很可以理解夏侯宣请战的心情,并也愿意给予他的掌上明珠一次机会。
话说,即将获封将军的夏侯宣有没有可能成为夏侯平宁之后的又一位传奇公主?也许行,也许不行,也许他的故事将更加传奇……谁知道呢,且看着罢。
次日,大朝会,众臣上殿。
别看皇帝外强中干,他的性子却是颇为固执的,一旦下定了决心,那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待诸大臣就位以后,皇帝立即示意随侍太监宣读圣旨:敕封陇州刺史郭令珣为平蛮大将军,主领率军之责;敕封镇北侯世子陈长清为平蛮左将军,长公主夏侯媗为平蛮右将军;旬日之内,平蛮军择黄道吉日誓师出征。
可惜宣旨的时候,夏侯宣不在勤政殿上,无法就近旁观徐丞相的脸色变化,但想来应该是很好看的,至少能让皇帝看着乐一乐。
徐丞相这回是真的懵了,那郭令珣和陈长清的军职,早在先前的几次朝会上就基本定下来了,所以没什么问题。可……那个长公主是怎么一回事?平蛮右将军?他老人家该不会是耳背听错了吧?!
在恭听圣旨之前,徐丞相一直认为平蛮右将军的职务不是落在他的嫡孙头上、就是落在他的党羽头上,总之跑不出他的手掌心——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徐丞相很傻,他并不是不知道皇帝忌惮他,但按理说,这个军职还真是该他的——话说皇帝派大军出征,什么最重要?不是胜负,而是平衡。
一支军队的将军们绝对不能出自一家或是一系,否则一个说不好、他们领着军队一起造反了,皇帝找谁哭去?
看看这一回,朝廷出兵平蛮,大将军郭令珣是资历很深的老牌大将,二三十年前就跟着镇北侯守边打仗了。所以他毫无疑问是镇北侯的嫡系,他把镇北侯看得比亲爹还亲。而左将军就更不用说了,镇北侯就是他亲爹。那么最后这个右将军,再怎么样都不能让镇北侯一系的人来担任了。
徐老狐狸早就算准这一点了,而且他还掰着手指数一遍:皇帝若是不用他这一系的人,还真找不出什么人来做这个这右将军了——右将军这职务是可以让个懂军略的文官来当的,而文官嘛,大多数都是他老徐家的学生,妥妥的。
结果万万没想到啊,皇帝居然让他的女儿做了这个右将军!
这太不妥了,徐丞相当然要站出来反对。但事到如今,圣旨已下,他基本上是回天乏力了:这场仗是肯定要打的,之前徐丞相也是赞成的、支持的,甚至连军械军粮都准备妥当了,所以他是不可能自打嘴巴来反战的。那么徐丞相就只能把矛头对准夏侯宣了——可他还能说什么呢?无非是公主年少、而且还是女儿之身,不适合当将军,请陛下三思之类的。
但皇帝只需把昭圣长公主的例子搬出来,就可以“镇压”徐丞相了。况且皇帝还说了:公主就相当于他的耳目,可以让他随时知道边军的战况……怎么,丞相有意见?是不想让朕耳清目明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徐丞相败退了,他的大招“两封国书”,彻底败在了夏侯宣出其不意的“连环三拳”之上。
“殿下高招,当真了得,靖安佩服至极。”——长公主做了右将军的事,很快就如风一般传出了宫外。朝会结束后的下午,夏侯宣照例来到会仙楼与齐靖安“约会”,才一进包间,他就被齐靖安满含敬佩之情的灿烂笑容晃花了眼。
笑着眨了眨眼,夏侯宣悠然道:“靖安,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从属官了。往后你要称呼我为‘将军’。”
☆、第二十章 出征
“是,属下谨遵将军号令。”面对夏侯宣的调侃或者说调戏,齐靖安挺直腰板应了一句,没有半分不自然的感觉,随即询问道:“不知将军打算带几个从属官出征?亲兵呢?”
大魏的将军奉旨出征,一般都会带上一定数目的从属官和亲兵。
从属官是无品阶无俸禄的虚职,幕僚、侍从、护卫、医士等人统统包括在内。在大魏的历史上,还曾有过特别胆大妄为的将军,甚至带上了专属厨师和宠爱的姬妾作为从属官……当然了,那样放肆的将军大多都是没什么好结果的。
夏侯宣要带上齐靖安,自然是打算拿这哥们当幕僚用的。事实上,幕僚正是从属官中最重要的一类:一场仗打下来,只要不是太笨、太迟钝、太过惹人讨厌的幕僚,一般都有可能抓住立功的机会,从而升官发财;更遑论那些原本就跟将军关系不错、能够得到“特殊照顾”的幕僚了,想要随便捞点儿功劳还不容易么?战场上刀枪无眼的,谁有功劳、谁没有,还不都是将军们说了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此番出征对付西蛮人,待到了战场之上,夏侯宣并不打算特别偏护齐靖安,更不会为对方虚报军功。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来遛遛才知道,他也想要借此机会好好看看齐靖安的本事。
再者说来,齐靖安本身也是个聪明人,他一点都不想要、也不需要偏袒和保护,他真正希求的是机会,堂堂正正、能够证明他自己的机会。
尤其是在夏侯宣的面前,齐靖安特别想要好好表现……不过当前的问题是,夏侯宣的从属官肯定不止他一个,其他人又会是谁呢?
如果是那些掌军多年、甚至有了爵位封地的老牌将军出征,随军的幕僚、侍从、护卫、医士等从属官加在一起,甚至有可能多达上百人。更不要说亲兵了,那绝不是个小数目——就比如说威名赫赫的镇北侯,他正值壮年的时候统军出征,所带的亲兵有整整一千人!那些亲兵,其实就是镇北侯养在封地、亲自训练的精兵,进可冲战阵、退可守中军,还被朝野内外称为“陈家军”。
相比之下,第一次出征的夏侯宣,那可就真叫一个“艰苦朴素”了——
“从属官,我只准备带四个。现在已经确定下来的,一个是你,我的军师;另一个是我的贴身侍女若妍,她懂医术。至于另外那两个家伙,待会儿我去问问他们的意思再说吧。”话到此处,夏侯宣耸了耸肩,半笑不笑地说:“至于亲兵嘛,我还真没有,干脆就不带了,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齐靖安顿了顿,沉吟道:“一个亲兵都没有……不至于吧,陛下应该会拨一批禁卫军来保护殿下的。”否则堂堂一个右将军出征,亲随队伍只有五个人?那也实在是太萧瑟了,感觉惨兮兮的。
而且以齐靖安的阅历来看,像公主这样的毫无根基的将军最容易被孤立和排挤了,即使那些老兵油子看在公主金枝玉叶的身份上不敢做得太过分,但只需随便玩几招、给他们添点儿堵,他们在军营里的日子就绝不会好过了——只要一想到自家心上人很有可能会受委屈,齐靖安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或许会有禁卫军吧,那就看我父皇的心意了。”夏侯宣看起来一点儿也不着急。
齐靖安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殿下先前所说的另外两人是谁?总不会是卢潜和秀怡吧……出征作战,他们基本帮不上忙。”
“当然不是,”夏侯宣微微笑道:“早先你不是跟我父皇说要出京么,他原本打算让你去蝗灾严重的潞州协理农事,那是个不难做出成绩的好差事。不过现如今你已确定要随我出征了,那差事就让卢潜去办吧。至于秀怡,我会在出征之前就安排她出宫归籍、并给她准备好嫁妆的。秀怡还有家人在京,卢潜不也有家人在陇西么?嫁娶的事就让他们两家人慢慢谈吧,我们就不必多操心了。”
夏侯宣故意不紧不慢地说着这些无关紧要的事,直至齐靖安的整张脸都皱了起来,看起来有趣极了,他才暗暗一笑,略略收敛了促狭的心思,安抚道:“好了靖安,你不必为我担心。虽然我能用的人手不多,适合去战场的从属官只能挑出来区区四个,但你们四人各有所长、正好互补……决不至于使我变成光杆将军、被排挤欺压的。”
各有所长?一个人的长处,并不仅仅是指才华能力,还包括了身份背景人脉……这样想着,齐靖安微微一怔,旋即恍然大悟道:“另外的那两位,其中之一便是镇北侯府的大小姐吧?”说着他心情一松,竖起了大拇指,半是说笑、半是称赞道:“殿下当真了得,身为右将军,却是把左将军的掌上明珠给拐走了。”
齐靖安曾经看见过夏侯宣跟镇北侯府的大小姐陈淑瑶把臂同逛京城,甚至还喝了那姑娘好几罐子的飞醋呢,印象很深刻……陈淑瑶可不就是平蛮左将军陈长清的宝贝女儿么。
“靖安过誉了,我跟陈家姐姐是闺中密友、兴趣相投,时常一起舞刀弄枪、推演军阵。此番得了出征的机会,我邀她同往是一件极合情理的事,想必镇北侯爷和世子应该都不会反对的。”夏侯宣笑眯眯道:“今日我就不与你多聊了,这便要去一趟镇北侯府。”
齐靖安点了点头,他真心佩服夏侯宣识人用人的本事,这可比卢秀才交朋友的本事厉害得多了——卢秀才交朋友,那是撒开一张大网、把鱼鳖虾蟹一起兜了,虽然偶尔也能交到些讲义气的好朋友,但大多数都是杂而不精。表面看起来,他呼朋引伴、消息灵通、颇为了得;但真正到了重要关头,那些三教九流的朋友们能帮上的忙就很有限了。最多是帮忙探听或者传递一下消息,很难打出“会心一击”。
而夏侯宣呢?受限于公主身份,他的人脉范围比较局限、能用的人手并不多。但只要是能让他看上眼的、用心交好的,确实是各有所长、各个都有特殊的用处,甚至能在关键的时候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譬如之前的夏侯垣,又比如当前的陈淑瑶,甚至还包括了齐靖安和卢潜。
此前,齐靖安、卢潜和夏侯垣都或多或少地发过光、发过热了,于是这一回便轮到陈淑瑶了:一旦陈大小姐做了夏侯宣的从属官,就相当于为夏侯宣和镇北侯一系的将领们搭起了一座桥。看在她的面子上,军队里的中层将领、老兵油子们故意使坏、针对夏侯宣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降低,那可真是好极了。
——正所谓兵贵精而不贵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夏侯宣的这种识人用人的本事,才是真正的“皇者正道”吧……等等,想到这里,齐靖安思路一滞:他家殿下是公主不是皇子啊,皇什么皇、道什么道的,还别想那么多了罢!
强行压下心头蓦然生出的淡淡遗憾、以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异违和感,齐靖安顺着夏侯宣的话往下说:“也是,殿下既有正事要去镇北侯府,那就赶紧去吧。若是再耽搁一会儿,只怕会误了今晚回宫的时间。”
可夏侯宣却是摇了摇头,笑道:“没事,今晚我本就打算去哥哥的别院里住着,咱们多聊一会儿也不打紧。况且陈家姐姐那边也费不了多少工夫的,她早就盼着上战场了,不会拒绝我的。只要确保她随军出征的信念始终坚定,说服她爷爷和爹娘的事也就不需要我出马了,她自会办好的。”
“嗯……嗯?”齐靖安先是点了点头,而后立时反应过来,暗觉不妙——“等等,殿下为什么要到三殿下的别院去住一晚?难道那最后一个从属官……”该不会是他想的那谁吧?!
“正是我表哥。”夏侯宣颔首肯定了齐靖安的猜测,微笑安抚道:“靖安且放心,我自有手段来约束他,必不教他找你的麻烦。”
依夏侯宣看来,纪彦平是必须带着的:一来这也算是让纪家“一起吃肉”了,二来则是以此作为一层牵制,免得瑞妃和纪家趁着夏侯宣出征的时候又整什么幺蛾子来。
虽说牵制的意图挺明显的,夏侯宣却也不怕纪家不答应,因为这块送到嘴边的肉他们应该是舍不得吐的。事实上,如若夏侯宣不向皇帝请战,瑞妃和纪家本来也是打算把纪彦平硬塞进平蛮军里去的——做不成右将军,最少也要捞个从属官来当一当,那样一来,只要纪彦平最终能够随着大军凯旋而归,他就不但能在履历上添一笔亮彩,还能名正言顺地把夏侯宣这个“红颜祸水”娶回家,再不必担心纪家的名望因此而受损了——想想也是,这痴情孩子都为了心爱的表妹上过战场了,也打败西蛮人了,怎么都该成全他了吧?再骂就太不厚道了!
可以说,瑞妃和纪家想出来的这个的计策还是很有些意思的,虽然最后没用上,但夏侯宣还是会“成全”他们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不过齐靖安就觉得不怎么好了:情敌要来插在他跟心上人的中间,他能觉得高兴才怪了!况且上回匆匆一晤,纪彦平留给齐靖安的印象实在是不咋地,之后一同出征,他们仨基本上是要朝夕相处了,真是想想都觉得不爽快啊。
但齐靖安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半句反对的话,默默地送走了夏侯宣:身为谋士,必须具备“识大体”的良好素质,不因私怨而坏公事……
可是等夏侯宣走了以后,齐靖安又忽然想到:他早已不仅仅是谋士了,他还是公主的准驸马啊,何必那么识大体呢?纪彦平那“牛粪”,哼,走着瞧吧!
数日后,京郊,平蛮军的左右两位将军代表整个大军接过誓师的圣旨以后,便跨上骏马、领着队伍,朝着西北边境出发了。踏上征途,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矛盾
夕阳映照的旷野上,一支千余人的车马队正在快速行进中,马蹄踏地和车轮滚动的轰隆声少说也能传出几里开外。中军部分,有正红色的大面旌旗随风飘扬,上书“平蛮”二字;另有两面较小的青底旌旗也在风中荡起猎猎之声,旗上分别写着“左将军陈”和“右将军夏侯”。
这显然是陈长清和夏侯宣的队伍。此时,他们出京已有几日,逐渐远离了繁华热闹的市镇,便连城郊村庄的大片农田也看不见了,四周围皆是超过半人高的凄凄荒草,随着马蹄声的起落左伏右倒,仿佛是在朝他们这些即将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儿郎们致敬。
不过,平蛮大军自然不可能只有一千余人,他们的这支队伍,其实只是左右两位将军带着从属官和亲兵押运粮草军需去往前线的队伍罢了,顺便还要把皇帝敕封大将军的圣旨带给郭令珣。
至于郭令珣,他原本就是陇州刺史,有镇守边关之职,所以西蛮人一入侵,他直接就率领当地民兵跟对方打起来了。朝廷显然不可能召他回京宣旨、一来一去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况且大臣们讨论战事的效率如此之慢,若是边境没人扛着,西蛮人早就长驱直入、攻破京都了吧……
由此可见,郭令珣那边已经跟敌人打起来了,那么,夏侯宣他们岂不是晚了一步,难道真是去蹭功劳、当马后炮的吗?
当然不是,郭令珣那边虽然已经打上了,但朝廷的表态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皇帝敕封平蛮大将军的旨意,郭令珣就只能领着万余陇州民兵打防守战,无法调动周边州府的兵力狠狠地反击西蛮人。而且粮草军需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若无朝廷的支援,仅凭一州之力供养军队,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拖到最后,大魏的将士们就只能像过去的许多次那样,眼睁睁地看着西蛮人抢够了钱粮,包袱款款地绝尘而去了。
所以此时此刻,远在边关的郭令珣应是对他们这支队伍翘首以盼的,即使主要是盼望圣旨和粮草,但陈长清也是一员良将,当大魏开始反守为攻,自然有他的用武之地。至于夏侯宣嘛……郭令珣会怎么看待他,暂且不知;至少在这几日里,陈长清是完全把他当成了一个多余的陪衬,甚至还认为他会拖后腿。
“爹,是不是该让大家伙儿减慢速度,准备扎营休息了?”队伍中间,陈淑瑶骑在一匹毛色乌黑水亮的骏马上,大声地喊问了一句——耳边的马蹄声实在太响了,不用喊的根本不行。
听到女儿的声音,陈长清侧过头来瞥了一眼,说:“离天黑还有好一阵子,必须再跑一段路……前几天是为了照顾你们这些丫头片子,才会稍稍放缓行军速度、傍晚提前扎营。但是,从今天开始就没有那么好的事了!”说着他顿了顿,声音更严肃了几分,道:“郭大将军素来铁面无私,若是我们不能按时赶到兴庆大营,肯定会受到军法处置!所以你们最好赶紧抛掉所有的娇气性子,再苦再累也给我咬牙挺住!”
陈长清是个三十五六岁、肤色黝黑的汉子。他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声音堪比雷鸣轰响而且很有穿透力,即使是在千军万马之中也能清晰地传入附近数十人的耳内。
夏侯宣就在陈淑瑶的旁边与她并骑,自是将陈长清的话听得一清二楚。而且他更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