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后被美食淹没-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尉虽然是燕大的学生,但这个身份在余慎之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打从心里地鄙视着时尉,几乎是不带任何演技的看不起。只是为了符合“哥哥”身份,惯例地商业吹嘘了一下时尉。
  但是言语之间和神情都是不加掩饰的轻蔑。
  傻一点的,不通人情世故的,真的信了,“体贴”地远离路远之不再打扰,路远之和时尉的关系就坏了。
  稍微精明一点,眼神好一些的,看出了余慎之的轻蔑和鄙视,处于自尊心,也不会再和路远之做朋友。
  要是那种为了利益死皮赖脸当小弟不在乎面子的,那也没关系,这种人最好收买,有奶就是娘,给些好处就能当墙头草,反而更有利于他们。
  这样的套路时尉太熟悉了。
  上辈子,白衣芳就是用着这个套路让路远之一个朋友都没有的。
  虽然大学生的交际圈打开了不少,但是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室友、同桌、同班同学、校友这样的关系更容易处得下来。路远之又是那种片孤僻高冷的类型,大学上课没什么固定的同桌关系,同学校友的关系又更加疏远一些,那么只要把室友关系掐断,路远之的交际圈就被控制住了。
  疏远路远之的宿舍关系,是白衣芳特意找了人安排的,五个都是学习好家里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自尊心强,敏感且容易自卑。
  路远之哪怕什么都不做,只要在同学间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闲言碎语,出于“不想被误会是抱大腿”的心态,几人都会自动远离路远之。
  这辈子虽然出了时尉这个变故,整个宿舍的关系处得非常不错,但这个套路本身还是有效果的。
  杜玉芳和余慎之刚回国不久,想把他们的关系调查得那么清楚还来了一个套路针对加强版,说没有白衣芳的情报交换和推波助澜,时尉是不相信的。
  在余慎之开始礼节性吹嘘的时候,时尉就想到了,那句被看不起了自尊心发作而喊的“莫欺少年穷”也是为了配合余慎之的表演。
  对于余慎之的态度,时尉早有预料,但真的到了这个地步,时尉还是有些失落的。虽然知道余慎之和杜玉芳统一战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管是从感情上来说还是从现在情况上来讲,这都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余慎之的表现,说白了完全不顾及兄弟感情了。余家出事的时候,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路远之从来没有怪过他,也没人会怪过他。但他这副要针对路远之的表现,就表明了他是要帮着杜玉芳对付路远之了。
  更深入的讲,他是知道当年事情真相,知道自己爷爷奶奶是因为杜玉芳才死的。
  他可以劝杜玉芳去爷爷奶奶的墓前认错,可以劝她不要再针对路远之,可以当做什么也不知道一边做着杜玉芳的好儿子一边当着路远之的好哥哥,也可以直接不回国将自己摘出来……
  但他都没有,他选择了和杜玉芳站在同一个立场。
  作为儿子,他应该是没错的,只是帮自己的母亲罢了。但是在路远之的立场,余慎之也成为了那个不可原谅的人。
  另外更重要的是,余慎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砝码。余慎之作为加国著名经济学家阿法纳西的学生兼助手,他在商业这块就不是杜玉芳和路振宁可以比得上的。
  资本加上头脑,还真的不太好对付。
  不过时尉也不可能就这么怕了就是。
  遇到事情就退,那可不是时尉的风格。
  时尉和余慎之见面的事情,时尉没瞒着路远之,早就对余慎之没有了期待的路远之没什么难过的情绪。
  虽然一开始就将余慎之当做“敌人”来对待有些过于无情,但事实证明,不会有期待才不会有失落。一开始就做了最坏的打算,面对现实的时候,自然可以什么都接受了。
  只是时尉有些心疼。
  因为失望了太多次,所以连期待都不敢再有了。
  “远之,等事情都处理完了,我带你去西藏旅游怎么样?”时尉突然说。
  “旅游,怎么想起去西藏了?”路远之愣了一下,没能跟上时尉的思路,不知道他是怎么突然扯到西藏不西藏的。
  “就突然想去了。”时尉本来是想着随便说点什么只要能转移路远之的注意力就好的,但是话到这里,他突然真的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是说西藏是最靠近天空的地方吗?海拔高空气好,在那里看星星一定很浪漫。”
  路远之突然想起两人确定关系那晚,时尉突然说要带他去看星星,两个人跟傻子似的半夜爬上冻成了冰雕。他想笑来着,但是想起那天晚上,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西藏那里海拔高但是氧气也稀少,你抓紧锻炼身体,不然刚上去就歇菜的话,就看不出星星了。”
  时尉高兴地抱着他在他的脖子上啃了一口:“行,明儿个我就去书店看看有没有什么介绍西藏的旅游书。”
  “你可别。”路远之赶紧说,“现在就把路线谋划好了,到时候就没新鲜感了。而且你说把事情解决好,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事情解决好呢!”
  “安心安心!”时尉看他恢复了平常的样子,心里松了一口气,“为了旅游,我也要抓紧时间把杜玉芳这个拦路石踢走!”
  有了目标激励后,时尉的干劲又往上窜了一截。
  三家超市的开业时间差不多,不过因为超市隔得远,所以即便同时开业也影响不大。
  燕京这会儿北漂一词还没怎么流行起来,北漂规模也不大,但即便如此,作为首都这会儿的人口也有九百多万,职工人口在三百多万,只是三家规模算不上大的超市,还远远到不了抢生意的地步,别说三家,三十家都不能做到全覆盖。
  第一家开业的超市在朝阳区,那边的居民是最多的,开的超市面积也是最大的,足有三百多平。
  面积虽然和后世随便就上千平的超市没法比,但时代不同没有可比性。时尉为了把这三百多平的超市塞满,就已经愁断了头,今天跑这里找渠道明天跑那里拉关系。
  毕竟物资还不是特别丰富,很多东西还不是那种给钱就能拿到货的。
  开业当天,时尉特意挑在周六,一来是大部分职工都能休息出来买东西,二来就是为了学校的这些“临时工”。
  三百多平的超市,时尉雇了十个人,因为这种开放式大家自己拿的超市虽然新奇方便,但同时,没有监控很容易被偷,除了上货之外,每个区域还要有一个人盯着才行。
  除了十个员工以外,一个店还有一个店长,所以是十一个员工。
  但是开业第一天,只有十一个员工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前两天,时尉就已经开始找人发传单了,周围一大片的居民都知道“一乐”超市要开业,传达一如既往地简单明了,开业头三天打九折,还有好多的特价商品印在上面。
  八五年的华国依然穷,但穷并不代表手里没钱,大多时候,是物资跟不上供应,而且基数在那里,再穷也会有有钱人。
  市场的长期供不应求给人一种急切的紧迫感,另外,还有经历过灾难的恐慌感,让人忍不住在有条件的时候就囤东西。
  最典型的就是存钱和大抢购。每次国营商场一有什么供应,大伙都是提前好几个小时就排队去抢着了。
  国营商场买东西很少可以不凭票的,也就在春节、国庆、劳动节这些大节日才会放出一波价格比平时高许多的不要票商品,所以“一乐”超市的传单一发出来,马上就引起了一番沸腾,要知道往常国营商场有“特价”商品的时候,都只是靠着亲戚与亲戚的口口相传就能把里面空间塞满,更别说用传单来宣传了。
  很多人看到传单上的“全场九折”“超低价”眼睛都红了。早就撸着袖子等着这天来抢一波了。甚至还有周六特意找单身的男同志调班的。
  二三十年后的超市开业当天是什么样的,时尉见识过,基本上是货架上大批大批都是空的,物资丰富的几十年后都这样,更别说现在了。
  所以周六这天,时尉不仅是把全宿舍的人拉上了,还请了十个临时工,超市后面的仓库更是塞得门都关不上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六点钟时尉带着“临时工”门从学校出来过来的时候,已经快进不去超市了。
  “让让让让!”这里超市的王店长比他们还要再早到一些,但也是被人群隔离在店外大喊着才挤到了一半。
  时尉一看,汗就下来了。
  得,人还是雇少了。
  时尉他们靠着大嗓门,外面围堵着的大妈大爷看在没他们就不能开店的份上“大发慈悲”地让出一条路,然后门差点被挤破。
  “别急别急!”时尉喊着,“马上就开店了,现在先别挤!”
  作者有话要说:从小到大,我是真没见过哪个超市开业第一天不挤人的。每次有新超市开业都跟一场狂欢似的,本来没打算买东西的都花了好多钱。最欧皇的一次,是摸中了二等奖,有一个两百多块钱的电饭煲。不过除了那次,全部都是安慰奖了。家有儿女里面有一集是超市开业买东西,好真实啊,各种买买买,回过神就发现这个月全家都要吃土了。


第133章 
  “传单上写着的是真的吧?!今天所有东西打九折?!不要票只收钱?”边上生怕时尉把门关上就不再给开的大妈死死拽着时尉的裤子。
  “是的是的!”时尉满头大汗,一边扯着门一边扯着自己的裤子,“不骗人真不骗人!”
  大妈大爷们狐疑地看了时尉好久,时尉无奈地说:“里面正忙着呢,您让我进去,多一个人帮忙不就能早一点开门了吗?”
  大妈这才施施然地把手松开,时尉飞也似的把门关上抹着自己满脑门的汗活像从地狱里滚过一回。
  黄达先他们都没时间笑他,一个个都抓紧时间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王店长今年四十多了,学历不低世面也不少,但还是被外面这群人给吓了一大跳。这么多人冲进来真能一下子就把他们这店给冲没咯!
  “小孙,你先带着狗去看着仓库,大家待会儿都机灵点,眼睛放亮,算账的时候手脚麻利点……”王店长语速飞快地喊着。
  “小李,你去再拆一个喇叭出来,等一下不仅排队的时候要提醒着,另外时不时还要提醒小心拥挤踩踏。”时尉想到了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人会这么多,这才刚早上呢,仓库里的东西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到晚上。
  虽然有简单的对店员进行一点紧急训练,但关乎安全,再小心些也是不为过的,要是真发生了踩踏事件,那就真的完了。
  店员和临时工们都还只是二十左右的年纪,看着外面的阵仗也有些忐忑。
  稍微安排后,超市就正式开业了。时尉十分有先见之明地在开门钱就喊起小心拥挤排队进门不要推搡的提醒,虽然这样,但如同丧尸般涌进来的大妈大爷们也还是彪悍得让时尉开始担心自己店里的门够不够他们造。
  不过看着这样热热闹闹的场面,时尉差不多也感到了些许的熟悉。
  不过很快他就没有时间“会心一笑”了。
  这样开放式的超市、不用买东西还要看售货员的脸色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睁着眼睛在货架上看了一下,又听着喇叭里喊着的“先拿购物篮再买东西”的提醒,战斗欲瞬间燃起,胳膊往货架上一伸,几乎是以“扫”的架势买东西的。
  习惯了提前从售货员那里打听消息小心讨好的大妈大爷们没了售货员的束缚,战斗力飙升得十分迅速,哗哗哗地一个篮子根本不够。
  三百多平的超市差不多划分成了七个区,基本一个在盯梢,两个在上货,但即便这样,也有些忙不过来的意思。
  开业几分钟,时尉店里“XXX他爸,回去拿钱”“XXX他爹,回去接辆小三轮过来”的声音就没停过,时尉开始担心自己的仓库存货了。
  不过稍稍让他欣慰的是,大妈大爷们大概是早就习惯了统一供应安排的场面,所以大部分都是提前过来等着的,后面再赶来的和前头相比的并不是特别多。但也只是相比而言,人数和扫货量还是很厉害的。
  超市开门到中午饭店,根本就没多少时间休息,饭点也是得换着班吃饭,时尉往仓库看了一看,头疼地开始让其他两个店长联系供应商开始运货。
  两个店长接到时尉消息的时候还吓了一跳,店还没开呢,怎么就要求进货了,跑来往这里一看,啥也不说赶紧联系人去了。
  燕京这边盖房子喜欢挖地下室,时尉这家超市和后面的仓库都是有地下室的,超市货架摆满、仓库塞满、地下室也塞满,但经历了一个上午的扫荡,存货已经少了一半以上了。
  这才半天呢,时尉原本打算做到十点再关门的心思也没了,先紧急从另外两个店调一点卖得最快的货,至少先把下午撑过去,总不能让客人进来看着光秃秃的货架在那大眼瞪小眼吧?
  二十多人累得跟狗似的在那喘气,时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老大爷还在哪里反复跟他确认:“明天还开的对吧?”
  “开的开的,以后都开这了。”时尉不知道第几百次麻木地回答道。
  “呼——终于结束了。”林峰半截身子挂在收银台上,整个人像是从水里出来又被风干的海洋垃圾一般憔悴不堪。
  “烤串吃吗?吃的话我请客。”
  “吃吃吃吃吃!”这时候没人比烤串更能安抚人心了。但说到谁起买的时候,就没一个人想动了。
  最后还是一直收银的小许姑娘站了出来。路远之给了她五张大团结让她自己看着买。到时候拿回来大家分着吃就是了。
  五张大团结不是笔小钱,小许犹豫地看着路远之不知道该不该接。时尉说自己请客,但却是路远之掏钱,虽然路远之是名义上的老板,但五十块钱却是太多了。
  路远之说:“大家也累一天了,多买一点肉串吧。”
  小许这才犹豫着接了过去。
  有了被打得满满的肉菜和额外五十块的烤串安慰,大伙又焕发了一把力气,在八点之前,就把所有的扫尾工作和清点做完了。
  今天每一个人都累瘫了,仓库的供货量也差点跟不上,虽然有后续供货商的紧急补货,但考虑到明天,还是早早地就在六点前就关门了。
  但劳累是巨大的,钱也是巨大的,六人没人一书包的钱扛着回路远之的小洋楼,路上各种警惕生怕遭人偷了。
  路远之不常回小洋楼住,但是打扫的阿姨定期都会过来,所以客房也都是可以马上就住人的。
  小洋楼这边住宿条件要比学校宿舍好多了,累了一天,黄达先几人根本扛不住这样舒适的床,屁股一沾到床整人都陷了下去,没几秒就开始呼呼大睡。
  时尉也困,不过他要先对对账,店里虽然又专门的财务开始接管这些事情,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家超市开业第一天,时尉还是要仔细认真地看一下的。这样起码心里有过数。
  王店长他们核算过钱和库存,虽然每个区域都有人盯着,但那么多人那么多笔单子,还是不可能想监控和电脑那样毫无遗漏,所以最后的钱是要比账目货款少了二十多块钱的,但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现在的市场还不像几十年后那么复杂,以后超市这边更多的是通过经销商,商品到货架上已经是第三手第四手了,利润被剥削了很多。但现在还没有这种专门的“中介”,时尉都是靠着自己一个个去联系的,拿的都是出厂价,虽然麻烦了许多,但利润也要高很多。
  价格也是照着国营商场的来,在刨去工业票肉票上增加价格,所以利润又进一步提升了。
  而且虽然是照着国营商场的来,但人员没有国营商场的冗杂,这样又是一笔成本的节省。
  即便加上房租、水电和其他七七八八的成本,“一乐”超市的总体利润甚至是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今天开业全场九折,利润下滑了一些,但是特价商品的利润是早就算好的,价格虽然低,但也有赚钱的空间,只是赚得更少。
  时尉看了一下营业额,减去成本,和预估的税收,今天几乎是三千多块的利润。
  赶上一家“doux”三个月的盈利了。
  饶是路远之和时尉早有心理准备,也被这样的利润吓了一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果然是最幸福的那个啊!但时尉也知道,这只是超市新开业带来的短暂福利,不可能每天都是这个夸张的数字。
  不过还有三天。
  朝阳区的超市还有两天活动时间,另外两家超市明天才正式开业,有了今天这一家的试水,后续大概能更加顺利。
  “照着这样的势头,三天之后,又有启动金可以买房子了。”
  时尉手里的房本已经有十本了,手里的钱虽然越来越少,但是开的店越来越多,房本也越来越厚。
  路远之看他对买房这么执着,甚至还打趣地问他要不要去淘一个箱子给他,专门拿来放房本。
  时尉眼前一亮,路远之忍俊不禁,抱着他的头使劲撸:“这么喜欢买房啊?那我给你在纽市买一层这么样?”
  纽市作为梅国的经济中心,房价高到了一个吓人的地步,换算成人民币后更是夸张,不过凑一凑的话,路远之还是可以买个十几间房子的。
  余老爷子大方豪爽又爱交朋友,对朋友从来都是救穷又救急,不少都是因为余老爷子的救济或是投资发家的,所以那些老朋友对余老爷子也心怀感激。哪怕是十个里面只有一个是出息了的,那也有不低的回报率。只是路远之不想将姥爷和他朋友的关系变了质,所以绝大部分都没有接受,只是少少地拿了一些长辈小辈之间的见面礼。如果不是路远之不接受的话,他们早就大笔大笔的送钱送公司了。
  路远之说着真要买,时尉也认真地考虑了一下,但最后还是摇了摇头:“纽市啊?还是算了吧,我买房为的是开店铺,住房的话还是再等等。”
  纽市的房价虽然没涨得像华国这样夸张,但也是个稳赚不赔的投资。只不过纽市现在的房价还是高,现在入手的话要占去很大一笔资金,这是影响他后续计划的。
  路远之听时尉说不要,那他也消了买房的念头。他对房子啊钱啊都不是很执着,毕竟他姥爷是掌握过经济命脉的人,虽然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老黄历了吧,但是他对钱的观念真的比较淡薄。馒头陪凉白开,他吃得起,国宴也不是没吃过。所以只要够自己的生活,他对其他的没什么非要不可的执着。


第134章 
  三家超市共九天的开业促销动静不小,仅仅是三天,资金回笼的速度就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朝阳区第一家超市开业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的,但第一天过去,真的有人在那买到了东西,再一看,价格还那么便宜,凭借着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心态,很多本来不准备买的人都跑来了。
  人是很容易共情被气氛感染的,哪怕是不准备买什么,但周围的人都在买买买,都在玩命儿似的花钱,被这样的情绪感染,很少有人是还能维持住理智的。
  加上超市里卖的大部分都是生活必需品,原本只剩一分犹豫也会在“反正不会过期,现在买就是赚到”的自我催眠下完成自我攻略了。
  有了第一天的开业试水,后续时尉是加大了进货的力度,逼着供应商那边发货,大家都是奔着赚钱去的,时尉要货量大,他们有钱赚,自然也会跟上时尉的要求,所以“九天”的开业促销,抛弃七七八八的成本,利润竟然可以达到近四万。
  虽然有宣传造势、冲动消费、和提前预支的原因在里面,但也是个相当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几年前,万元户还是个凤毛麟角的出一个全国都要大肆宣传的存在,但仅仅是四天,时尉就达成了四个万元户的成就。
  怎么说呢?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
  四天赚四万,时尉不是没有体验过,但现在的四万还是十分值钱的,足够在燕京买个小房子了,位置再挑毒辣一点,再用二三十年后的房价换算一下,四舍五入就是半个亿啊。
  乐了一会儿,时尉很大方地给三个店的店长和员工发奖金,营业额最高的店奖金最多,就算是最少的那个,每人也能分到半个月的工资,临时来兼职的当然也有,不过没那么多。
  奖金再加上一顿全肉的夜宵,吃得员工们是各个眼睛发红,恨不得回到几天前再让当时的自己多干一点。
  开业的打折热潮过去,时尉休息了一天,就开始又开始跑市场调研去了。
  他和路远之手里的底牌还是太少,抓紧时间多做准备才是硬道理,不然等麻烦上门了才开始想要反击,那就晚了。
  另外,这几天的超市打折热闹也是一个很好的探路石。余慎之会怎么看,杜玉芳会有什么动作,这都是他在意的。
  但出乎意料的是,时尉三个超市的开业弄得轰轰烈烈,余慎之却像是什么也没看到那样,杜玉芳那边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
  时尉有些疑惑,这是闹哪一出?是要走深沉路线还是说放弃在这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狙击了吗?
  对杜玉芳,时尉算是比较了解的,手里虽然有钱,但是从她平常的作风来看,本质上还是路远之口中那个以夫为天以子为天的封建妇女,操着一口洋不洋土不土夹杂着一些生硬的英语的普通话,抠门、小气、但是好面子要炫耀,虽然在钱的支持下挺直了腰板变得盛气凌人,但还是没有太大的长进。
  想来那些资金,还是因为有余慎之的运作才是。
  大方向上,这几年对外资华侨十分地重视,如果余慎之想要在超市、甜点屋这方面做竞争的话,无疑是有百分之五百的优势的,那些对时尉来说要拼命拉关系的厂长,为了外汇会不留余力地拉拢余慎之,哪怕是为了余慎之抛弃他这个客户也是丝毫不会让时尉觉得意外的。
  但别说供应商那边了,整个超市、餐饮市场,对他也没有任何反扑的意思。
  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吗?
  好像又不太像。
  “你就那么想余慎之来对付你吗?”路远之有些无语地对时尉翻了个白眼,“他对付你的时候你紧张,不对付你你还着急起来了。”
  “我这不是要早做准备嘛,就跟头上有块石头悬着似的,他不落下来我难受啊。”
  路远之想了一下,自己头上要是有块石头吊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的话,差不多理解了时尉的烦躁,于是放下了手里的《刑法学原理》,跟着他一块想。
  “会不会是,他根本看不上眼呢?”
  时尉差点把“不可能”三个字脱口而出,超市这东西看着是生活随处可见的东西,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现金流。
  三家九天的利润四万,但营业额却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二十万在八五年已经是一个十分恐怖的事情了。
  虽然还比不过一个国营大厂工人的一个月工资总和,但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家庭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
  三家九天,这只是三家,只是九天,如果是三十家、三百家、九十天、九百天呢?利润有多恐怖。
  而且单位与单位之间结算,并不是货到了就马上给钱,后世超市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都是压货三个月,时尉没搞后世那一套,但也还是最常见的月结。
  华国的人口有多少?十三个亿,市场有多大?三个超市不起眼,那么三十家呢?只要给够时尉发展,从三家到三十家根本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因为没有对手。
  世界零售巨头要在九六年在会以极其强势的姿态开始抢夺华国市场,最有竞争力的电商现在连影子都没有,第一家私人百货现在还半死不活着,可以说,只要没人组织,时尉就可以用华国极其宽松的贷款以贷养贷成指数型发展。
  因为最让人担心的资金链锻炼很难在现金流庞大的零售业出现。
  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学院派的余慎之不会不懂,毕竟连锁超市这种东西在华国新鲜在加国却是一点也没有新鲜感了。
  等等——
  时尉突然想到了,不是余慎之没想到,而是他想到了,且进行专业分析了,所以才对这方面不在意。
  余慎之学院派出生,而加国现在和三十年后的华国一样,比起实业,大家口中说的更多的是股票、金融、杠杆、期货……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加国已经不在乎实业了。
  大趋势就是将轻重工业转移,用工资更加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减低成本。正因为余慎之是学院派,所以同样也把实业给忽略过去了。
  如果再有华国零售现状调查的话呢?
  想到这里,时尉马上就站了起来。
  “突然要去哪里?”
  “我去一趟地桥百货。”
  燕京地桥百货是“超市”,但又和超市不同,股份虽然有一部分被转移到了个人手里,但不管是模式还是其他的,都是照着之前的国营百货来的,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人员还是那些人员,只是换了个名字。
  时尉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作为试行点,时尉来这边做过好几次调研,和经理也算是熟悉了。
  “陈经理,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最近来了一个加国的教授,他想要一些国内企业的资料,就派我过来取,之前应该是打过电话的。”时尉说起瞎话来眼睛眨也是不眨的,不管学校那边有没有打过电话,他先说了就是,就算没有,最后能圆上就可以了。
  “资料?前两天不就已经有学生来拿过了吗?”地桥百货虽然变成了混合经济体,但行政级别还没撤。
  国营与国营之间的好处就来这里,很多只要不是涉及机密的资料都是可以共享的,尤其是燕大这样专门搞研究的高校。
  时尉眼里闪过一丝惊讶,连忙不好意思地说说了些抱歉之类的话,又借口自己难做和经理拉了拉关系,拿了一份和上次一样的资料文件走了。
  时尉在回去的路上大致翻了翻,心里的猜测基本上肯定了大半。
  地桥百货的经营情况说不上差,但也绝对不好,利润十分勉强,过去的进货、销售形势基本上没变过,人员冗杂、手续麻烦,做什么决定都要层层往上递条子。加上这些年政策一直在面,燕京又是个敏感的地方,自然是怎么谨慎怎么来,自主性小得可怜。明明有一千多平,但利润还比不上时尉一家三百平的超市,难怪余慎之看不上眼。
  余慎之的方向从来就没变过,华国的金融业还没起来,他就将期待放到了房地产。
  十三亿的人口,做房地产一定不会亏。
  余慎之是华侨,手里握着国家紧缺的外汇想把钱投入房地产,自然是一万个欢迎。哪怕他没有做房地产最需要的权势也没有关系。
  对于目前外汇储备量连两百亿美金都没有的华国,手里握着外汇,自然就是最大的香饽饽。
  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