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方有家人-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十两银子宋嘉祁也不嫌少,乐呵呵的收下了,心里盘算着现在自己手里的银子买下一个铺子已是绰绰有余了。
  宋嘉祁也当面在契纸上签下大名并摁了手印以示郑重,葛老板心里这才好受了些,捧着一张纸高高兴兴的走了。
  转眼到了夏收,二十万斤的红薯磨成面,钱记粮行派人派车来日夜不停拉了十天才拉完。看着多,实际上红薯出份率不算高,五六斤红薯才出一斤粉,二十万斤红薯也才出了三四万红薯面粉,也才赚了一百三十两银子。
  另有在宋家佃地的那些人家,宋嘉祁早就说好了,今年的红薯面要卖只能卖给宋嘉祁,大家也都同意了,按照市价七成的价格卖给了宋嘉祁,宋嘉祁从中也赚了十几两银子。
  不过那些佃户也乐意,他们要把红薯面卖给粮行或者村里、邻村的人,也是市价的七成,要去镇上卖的还得自己担去镇上自己找人家,卖给村里人又少不得饶一些送一些,不如一起卖给宋嘉祁,宋嘉祁待人厚道,都是凑了整数给他们。
  十几家佃户每家都得了七八两银子得收益,再加上他们自家地里每季的二三两银子,十两银子原本一年都赚不到,纷纷万分感激宋嘉祁。
  对于普通农家来看一百多两银子够花一辈子了,对宋嘉祁来说也不算少,但也不多。这一百多两将将算把当初买山的钱赚了回来,这算才回了本钱,想要收益却还得等下一季。
  薛白却一本满足:“别人买一亩地,三五年能不能赚回来还不一定呢,但地又不会跑,迟早会赚回来。咱家这一年多就赚回来了,以后就擎等着赚钱了,别人可要羡慕死了,你还不满意?”
  宋嘉祁倒不是不满意,只是大概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太久了,想要来钱快点快点儿再快点……况且别人家地主买了地就等着收钱了,除了土地不必出本,他们家还得出红薯秧。
  夏收完了就得紧接着再种,红薯就是这点好,不怕重茬。收割是不需要宋嘉祁动手的,但是因为是佃的地,按照规矩是要宋嘉祁亲自盯着收地的,就算宋嘉祁表示自己很信任那些佃户们,为了自己的清白着想佃户们还是坚持要宋嘉祁来地头上看着。
  大夏天的,就算不用亲自下地,宋嘉祁也不乐意站在大太阳地底下看别人收割。但偏偏收割的时候还得留出来下一季栽种的红薯秧,又不得不来,宋嘉祁很郁闷。
  就在这个郁闷的时刻,村长又找上他的。
  本来就因为天热晒了半日烦的不行的宋嘉祁一看见村长更烦了。
  村长来干啥?肯定还是村里人要买红薯秧。平日里还好,宋家一边收割钱记粮行一边派人来拉粮食,这头磨房刚磨出来一车的面那头马上就拉走了,又有那嘴不严的粮行伙计随口说了“这一季少不得得百十两银子”更是让村里人都红了眼。
  钱记的伙计说的还是保守价。他们并不知根知底,就是随口胡诌罢了,觉得至少是这个价。实际上宋嘉祁自己的红薯面加上代佃户卖的,统共起来得有二百多两近三百两银子呢。
  本来宋嘉祁都放出话了今年肯定不会外售红薯秧,村长还是被村里人央着求着来找宋嘉祁,想着这回就算施点压也要让宋嘉祁卖一些红薯秧给村里人。
  ……就是如何施压,老村长走在路上都没想好。宋嘉祁这块骨头软硬不吃太难啃了,连薛家都没得着红薯秧,太不近人情了。
  宋嘉祁蹲在树荫底下监工,老村长就蹲在宋嘉祁旁边喋喋不休,把宋嘉祁烦的都想照他老脸来几下了。但这毕竟是村长,又是个老头,宋嘉祁也只能咬牙忍了,最后无法,只得松了口:“行行行,卖卖卖!”
  村长老脸一喜,刚要回村宣布这个喜讯,宋嘉祁又道:“但是没有那么多红薯秧了,我只卖给三户人家,不能超过十五亩地,村长自去选三户人家吧,选出来我还有话跟他们说,同意了我才卖。”
  三户!十五亩地倒不过分,碧溪村人多地少,每家也就那三五亩地,少有人家有超过五亩的。但三户人家?村里还不得因为这三个名额挣破头!
  “啊,”宋嘉祁又说,“我家这些佃户想种也可以参加,优先选择我家佃户。”
  村长老脸更是一黑。
  宋嘉祁脸也黑了:“我原说今年绝不会卖红薯秧子的,年初村长才来我家谈的话不会忘了吧?肯卖三家我都是卖村长您的面子,再多说我一根也不卖了。”
  村长都要被他这恶劣的语气和恶劣的内容给气炸了,指着宋嘉祁直哆嗦:“行,你……你等着!”
  村长走了,宋嘉祁立刻对自家的佃户道:“快,先别挖红薯了,先弄秧子——把咱这一季要种的红薯秧子留出来,多留十五亩地的,其他的都给我剁碎了大家带回家喂鸡喂猪!”
  佃户们忙着收地没听见宋嘉祁和村长的对话,此刻主家有吩咐做佃户的也没异议,匆匆忙忙的把要栽种的红薯秧子给拾掇出来。山上监工的不止宋嘉祁一个,钱记粮行也派了人来帮着装车运送,宋嘉祁麻烦钱记的人帮着监督佃户拔红薯秧,自己装作驾车运送回家的样子,到了半山腰就把红薯秧子都收进了空间,也顾不得空间被塞得满满当当的,转身再回去监督佃户们把剩下的红薯秧子全部剁碎。‘……剁得稀碎。
  “有点糟蹋啊。”有佃户有点不忍心,这红薯秧做菜开汤也不是不行,何必一定要喂猪喂鸡呢?再说经过去年的年景,大部分人家的鸡猪都卖了,谁家有那么多鸡猪要喂呢?
  “那也没办法了。”宋嘉祁冷笑:“我就是便宜了鸡和猪也不想便宜了和我不对盘的人——我生平最讨厌别人威胁我了。再说了有本事威胁也就算了,我现在都没想清楚是凭的什么威胁我呢——好大的脸。”
  几个佃户面面相觐,都不知道自己主家在这儿咬牙切齿说什么疯话。钱记粮行的人也一头雾水,不过他们收到的命令是和红薯有关的,跟红薯秧可没关系,便也不再多问。
  不到半个时辰他们就懂了——村里有些个出了名浑的,拉了车上了山,表明了是要明抢红薯秧呢。
  宋嘉祁冷笑着指了指地上剁碎的那一摊:“家里有鸡有猪要喂的,随便拿,别客气。”
  宋嘉祁这一手弄得确实狠,不单狠,还很难看。简直是打全村的脸,村长和那几个浑子的脸尤其被打得啪啪作响。
  那些上山来打算抢红薯秧的人脸都绿了,几个佃户见了这样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村长刚怒气冲冲的下了山,纵然村长没亲自上山来抢红薯秧,村长下山之后说了什么?到底什么原因才会激得这些浑子上山来强?
  ——宋家的佃户里还有村长的两个小儿子呢,此刻脸色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宋嘉祁指了指地上被剁碎的红薯秧之后就不再多言了,自己装了一些带回家:他家里是有不少鸡要喂的。
  倒是不怕那些浑人抢红薯:抢红薯秧也就罢了,红薯已经不是他的了,今年地里的红薯都是钱记粮行的,明年是葛记粮行的,粮行也派了人来监工,宋嘉祁倒不信这些欺软怕硬的浑子敢和粮行的人硬碰硬:不说打不打得过那些正职伙计兼职打手的,粮行多多少少和官家有点来往,哪怕是和个小捕快有来往,村里人也是得罪不起的。
  
  ☆、 第101章 “招标”
  
  九十九 “招标”
  宋嘉祁觉得,求人就要有个求人的样子。
  当然了并不是他求人,他完全是在替村里人“费心”。
  宋嘉祁觉得如果理解能力正常的话,好像是村里在求自己把红薯秧子卖给他们吧?怎么他们竟能理直气壮到这种地步,还打算上来强抢。
  好在宋嘉祁这个人遇事喜欢把好的坏的结果都想一想,既然想到了就要想办法避免一下,以防万一把红薯秧都剁碎了,还真让他歪打正着了。
  这也意味着,实际上发生的事情是宋嘉祁猜测中最坏的结果了。
  这让宋嘉祁十分不爽。
  还有村长。宋嘉祁冷笑,平日里看着也是个人五人六的长辈,薛白还老是“村长爷爷”长“村长爷爷”短的,也是这样不要脸面的人。
  且不说宋嘉祁这样想,就是村长的两个小儿子回到家中也忍不住问老父亲:“爹啊,这咋还上山明抢了呢?”
  村长哼了两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村长也没想到,不过他也不后悔:一想起宋嘉祁对他的那个态度就来气!他在碧溪村做了少说三四十年的村长了,之前的村长也是他爹,村里谁对他不是敬重有加,第一次被个小辈这样落面子。
  那几个浑子虽不是村长指派的,但村中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该让那姓宋的小子长点记性了!这到底是碧溪村的地盘!现在被儿子问到脸上,村长纵然觉得自己有些不厚道,也不能低这个头。
  村长的小儿子喃喃道:“我就是搞不懂爹你为的是啥……咱家我和三个都在宋家帮忙,咱家也沾着宋家的光呢,干啥把关系弄得那么僵?要是弄得小宋不高兴了,不让我和三哥干了,咱家倒要跟那些背后撺掇爹你的人家一样了。”
  这话说的实在。村长家没分家,老大老二种家里的田,老三老四在宋家佃地,资源共享。
  村长炸了:“我为的啥?我是这碧溪村的村长,为的是这个村子!”说着照着两个儿子的脑袋一人抽了一下:“光想着自家不想着乡亲们,我咋生出来你们俩自私玩意来!”
  没错,在村长眼里,垄断资源不肯与乡亲们共享的宋嘉祁,是自私的。
  然而没多久,村长见识到了真正的自私。
  宋嘉祁当机立断的把红薯秧全给剁碎了,就是牲畜吃不完宁可烂在地里当肥料也不肯让人占去一丝一毫的便宜。
  那几个浑子还不死心,硬着追到宋嘉祁家里,结果一根红薯秧都没找着。
  薛白搂着孩子站在正屋门口看着宋嘉祁跟那几个浑子争吵,宋嘉祁很大方的让人看了自家的仓库、地窖和空着的厢房,几个浑子的心死的不能再死。
  那几个浑子里不乏薛白幼时的玩伴,虽然说不一定玩儿的多好,到底也是一个村子从小一起长大的,如今却逼到他家来要强抢东西——若不是宋嘉祁有空间,说不得真被抢了去也不一定。
  薛白真是寒了心了。
  小猴子看着自家院子里进来的这些陌生人,好似知道这些人是来他家抢东西的一样,小财迷怎么能忍?张牙舞爪一脸凶相的朝着那几个浑子哇哇大叫。
  薛白冷了脸,走到宋嘉祁身边对那几个浑子道:“我儿子不欢迎你们,还不走?”
  那些浑子中不乏有和薛海关系不错的,倒也不愿意和薛白有什么嫌隙。浑子是浑子,但浑子也有一样好处,就是讲义气。他们和薛海交好,就觉得薛白也是半个自己人。
  ……只可惜薛白的相公没有被划分到自己人的范围内。
  因此几人所语气不善地念叨了“薛白你怎么说话的”倒是真没多待,左右找不到红薯秧子,还是得请村长拿主意。
  待他们走了,薛白方靠到宋嘉祁身上,语气都有些哽咽了:“宋大哥,咱们去镇上住吧,再也别回来了。”
  薛白是真寒了心了。以前宋嘉祁带他去镇上住,他还舍不得村子。现在是真对村子寒心了,连村长爷爷都欺负他们。
  宋嘉祁摸摸薛白的发顶,把薛白和儿子一起搂在怀里。虽然说日后开粮行肯定要在镇上置宅子,不过这里是他和薛白定情的地方,又是薛白的家乡,薛白不舍得宋嘉祁也愿意住在村里。
  不过现在薛白主动提出要离开村子去镇上住是最好了。但看着薛白一脸伤心的样子,宋嘉祁也有些于心不忍:“其实也没大事……他们欺负不了你宋大哥。”都是你宋大哥气他们。
  宋嘉祁知道村长的想法,也觉得在村长这个位置上这样想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宋嘉祁并不是村长,不在其位当然不谋其政了,宋嘉祁没那个好心去替村长分忧。
  其实村长觉得宋嘉祁自私,也不是完全不对。不过宋嘉祁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自私建立在自身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但现在明显宋嘉祁还不满足。
  再说自己已经许下了期限,村长未免太心急了。
  不过宋嘉祁也不会跟个六七十的老头子计较,反正红薯秧也剁碎了,没被添堵反而给村长和浑子们添了堵,宋嘉祁觉得自己反正不吃亏。
  薛白把脸埋在宋嘉祁脖颈处,语气蔫蔫的:“要是大哥在就好了。”
  村里人敢这么欺负他们,也就是瞧着宋家单独一户,刮不起什么风浪。要是薛海在就不一样了,薛海在村里兄弟朋友极多,至少别人要欺负薛白都得先掂量掂量。
  宋嘉祁有点受挫,这是说明自己不如薛海能给薛白安全感吗?
  这倒是真的。凡是有利有弊,宋嘉祁会搂钱,为了搂钱垄断了红薯秧导致村里人的不满,得了钱却也会被村里人使绊子;而薛海相当光棍且讲义气,小时候掏鸟蛋都要分给小伙伴们,这种事宋嘉祁断然做不出,他要是和人一起掏了鸟蛋一定会藏起来回家和薛白两个人分享,也自然就没有“一个好汉三个帮”这种朋友了。
  宋嘉祁确实是个有些自私且有点儿小气的人,一辈子的大方只用在亲人身上:这个世界他只有薛白和小猴子两个亲人。
  说不得小猴子的财迷就是继承自宋嘉祁,只不过青出于蓝胜于蓝罢了。
  虽说有几个浑子有强抢的意思,但一来没抢到,二来村长没有直接露面,这次抢劫被归为几个浑子的个人行为,村长意思意思地训斥了几个人让他们去给村里老弱干活,就把这篇掀过了。
  也就是说即便做出了这般不要脸的事情,那三个名额该要还是要。
  宋嘉祁都有点佩服村长了,不要小看古人和乡下人的智慧啊,能做村长那也不是一般人。这翻过脸好似没翻过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出的。
  村长这次倒没再弄别的事儿,老老实实选了几户人品好的人家让宋嘉祁选,几家人加上宋家、村长还开了个小会。
  那几个浑子都说了,找遍了也没找到红薯秧子,不知道宋嘉祁给藏哪儿了。这要是说不给那就谁也没办法了,村长也不敢再耍花招。像李二狗家、李小叔家、郑宝根家这些人品众所周知的差的人家,就算和村长亲戚关系再近村长也没给机会。
  从这方面来说,村长在这个位置还是挺公允的。
  宋嘉祁直接把这次卖红薯秧弄成了个招标会:秋收的收成谁愿意以低价卖给宋嘉祁,就把红薯秧卖给谁家。
  这也是宋嘉祁的要求:除了口粮之外的红薯,如果要卖,就只能卖给他。
  几家人能坐到这里就是平行都还不错的,第一次遇到这么新奇的卖东西,都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应了,最后还是徐婶第一个举了手:“俺们家愿意,等秋收了,一文钱三斤红薯行不?”
  徐婶跟莲娘交好。对红薯算是比旁人了解得多一些,知道这东西产量高。她家也不指望发大财,能比往年好些、再遇上旱涝不至于大减产,她家也就满足了。
  徐婶开的价格实在低。拿去年说村里造了灾,有几家跟着宋嘉祁在冬日里种了红薯,之后都是一文钱一斤、两文钱三斤这样卖给村里人。村里人的买卖有村长主持着,基本不赚啥钱,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衬,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
  徐婶却因和莲娘交好,连带着跟薛白关系也近,多少知道当时因为是冬日里的红薯产量并不算很高,若是春夏肯定能收成更好。
  事实上连日来钱记粮行不断来拉粮食的车也侧面证明了徐婶的想法。
  之后又有两家愿意以一文钱两斤的价格把红薯再卖给宋家,宋嘉祁就暂且定下了这三户人家。红薯苗优先给徐婶家,徐婶家地还算多,冬日里丈夫儿子生病把家底都掏空了,两个男人身子好了之后受到宋嘉祁的指点就去开荒地种土豆,此时家里出了四亩良田还有四亩坡地。也正好红薯不挑,坡地也能种。
  徐婶不客气地要了八亩地的红薯秧,剩下七亩另外两家分了。
  宋嘉祁想了想,把徐婶买红薯秧的钱又让薛白偷偷还了回去,另外两家的倒是收了下来。一两百钱,对宋嘉祁不算什么,对村里人来说却是大项了。
  徐婶给开了个好头,又给红薯开出了那样低的价格,宋嘉祁也有点不好意思再收红薯秧子的钱了。
  就是这样,你是实诚人,宋嘉祁也愿意实诚地和你交朋友;你要是心存算计只想着占便宜,宋嘉祁也未必算计不过你。
  你怎样待别人,别人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
  
  ☆、 第102章 来镇上、开粮行
  
  九十九来镇上、开粮行
  宋嘉祁这边的问题倒是解决了,村长那头就没那么顺利了。
  皇上还有三门穷亲戚呢,村长的穷亲戚更多。碧溪村李家是大姓,都是一个族的,多少都跟村长沾点儿亲戚关系。这次宋嘉祁“选中”的三户没有一个姓李的,村里人能干吗?
  更别提村长还有李小叔这个占便宜没够的堂弟,得了信的当天就上村长家哭去了。
  村长觉得宋嘉祁自私,村里其他人何尝不自私?村长觉得都是一个村的就该互相帮衬,姓不姓李都是一个村的帮衬谁都一样,他的族人却不认同。
  或者说,大部分没得到红薯秧子的人都不认同:凭啥那三家得到了我家没得到?肯定是村长不向着俺家;为啥宋嘉祁只肯给三户人家红薯秧?肯定是村长要红薯秧不尽心……
  因为当初村长一时手贱揽下了事儿,此时的村民却不想着去找宋嘉祁了,只找村长:他们本也习惯了有啥事找村长解决,大部分时候村长也能解决。
  可惜宋嘉祁是颗钉子。
  村民却不懂那么多,只知道他们没有得到实惠,不患贫来患不均。
  里外不是人的村长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看着赖在自己家不肯走要说法的族人,一把年纪还哭闹不休的堂弟,村长忽然有点后悔争取来了那三个名额。
  那时候大家还是求着自己让自己跟宋嘉祁求情,怎么现在弄得倒像自己这个村长欠他们的?
  村长却没有意识到,他也曾这般为难过宋嘉祁。
  这一季的红薯面卖完,宋嘉祁手上也有近千两银子了,在一个小镇上买个铺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因之前村里几个浑子来家里抢红薯秧子的事儿,薛白也对这个村子寒了心,便和宋嘉祁商量着去镇上住。
  有钱就是任性,想去哪儿住去哪儿住。
  夏忙之后,地里又种上了新的红薯秧子。宋嘉祁格外谨慎,为了防止还有人有抢红薯秧子的打算,每天都只从空间里拿出来一部分红薯秧子,种完再拿。
  然后他发现根本不用担心:因为现在这些红薯秧子不止是他的,也是那些佃户的,关系着佃户们秋日的收益。抢宋嘉祁的东西佃户们可能会帮忙,也可能不会,但要抢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可不会答应。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么。
  有了这些佃户的保障,宋嘉祁也不愿在村里多留了,带着薛白和儿子包袱款款地去镇上了。
  有意思的是不止他们家来了镇上,薛贵一家也来了。
  没错,一家。薛老娘虽然病着,吃药也是要钱的,薛贵早就回到镇上继续做工。因为薛滨太小唯恐路上吃不消,依旧让莲娘带着小妹、薛滨在家里住着,薛贵每个月捎些钱回来,一些给莲娘花用,一些给自己老娘买药。
  而现在薛滨也大了些,小家伙身体也不错,薛贵便把老婆孩子都带去了镇上。
  宋嘉祁和薛白在镇上倒是不缺住处:馒头铺后面的小隔间收拾收拾就能住人,虽说现在有了小猴子略挤了点儿,不过是暂时住着,倒也没那么多讲究。
  两人商量着,先买铺子,再在铺子附近或买一两间房,或买一个院子。
  说是商量,其实也就是宋嘉祁说,薛白回答“好好好”……
  薛白对宋嘉祁的信任几乎是盲目的,除了偶尔夫夫间小情趣般的别扭,薛白总是宋嘉祁说东他不说西的。况且这种大事,薛白更没什么主意。
  况且宋嘉祁自己也是个有主意的人,跟薛白商量是他对薛白的尊重,实际上也并不是指望着薛白拿主意。
  于是宋嘉祁开始在镇上找铺子,薛白就在馒头铺和付婆、柳哥儿一起看铺子带孩子,偶尔去薛贵做工的地方看看自己爹娘弟妹,日子过得颇为惬意。
  宋嘉祁也觉得挺惬意,除了房子太小,孩子太吵……咳。
  宋嘉祁找铺子找得很快。他目前没有实力也没有本钱做成钱记、葛记粮行那样的大生意,只准备一点一点升级:最开始摆地摊卖烧烤,到有个门面的馒头铺,现在只要再升一级就好了。
  哪有数码宝贝能一上来就究极进化的,都要先进化、超进化才能究极进化的好吗……
  宋嘉祁看中的是一个三间的铺面,在一个不算繁华也不算冷清的街上,附近住的都是不富裕但又算不上穷的底层老百姓。铺子隔壁是一家布行,卖的都是粗麻布,再隔壁是一家小门脸的杂货铺,也比柳哥儿家的杂货铺大不到哪儿去。
  宋嘉祁观察了几天,觉得隔壁的两家铺子生意都不错——虽然铺子不大也不高档,但人流量多,成交量高。
  铺子也不算太贵,宋嘉祁好说歹说讲到了二百两银子,买了下来。
  二百两银子,在宋嘉祁看来古代一文钱大概等于现代一块钱了,二百两银子也就是三十万,不便宜,不过宋嘉祁手头不紧,也就买了下来。
  买下来之后装修也要花些时日,虽不说这个面向劳苦大众的铺子要装修的多高档,也要干净整洁吧。这三间铺子之前是个小饭馆,做餐饮的难免烟熏火燎,宋嘉祁便打算把墙再漆一漆。
  因着和钱记、葛记粮行还有合约,宋嘉祁也不打算一上来就卖粮食,就打算着先卖点粉条、挂面之类的半成品粮食。宋嘉祁想了想,自己和薛白刚认识的时候还请薛白吃过方便面呢,不知道方便面好不好做:好像是把面条在油里炸过?回头试试看能不能做出来……
  可惜太平镇周围的村落都是旱田没有水田,也没人种水稻、糯米,不然也可以试着做年糕。
  相处了一年多,宋嘉祁对付婆也颇为信任,决定这边铺子开张了还让付婆过来帮忙:在宋嘉祁眼里付婆就是年纪大了点儿,实际上完全是个销售人才。除了刚开始适应阶段有点腼腆,之后无论宋嘉祁是在铺子里放粉条、红薯面还是别的什么,付婆都能给卖得干干净净。
  不过……
  这边生意开起来,馒头铺势必要关门了。就好像当初开了馒头铺,宋嘉祁也没经历再去弄烧烤一样。前进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东西必须舍弃,是为取舍。
  不过宋嘉祁有点儿舍不得。不说别的,馒头铺真心挺赚钱的,要不是分身乏术宋嘉祁真不想关了它。
  晚上宋嘉祁跟薛白商量:“要不然回头咱们开了粮行,把这馒头铺让给阿爹吧?就算阿爹还想在木器店干活,娘反正闲着,过来这边卖馒头也能补贴家用。小妹姑娘家不好抛头露面,却能在里头做馒头。
  到时候咱们自家就有红薯面,也不用爹娘花钱,就当是咱们做子女的孝敬他们,赚的钱就给他养老,你觉得怎样?”
  薛白也觉得这个主意好,这些天他有事去看莲娘,莲娘他们住在木器店提供的一个小院子,里面住了好些人,薛贵作为技术型人才自己有一间大屋,一家人挤在一处,将将住下。
  现在还好,等小妹再大两岁就不合适了。虽然是自己亲爹,到底男女有别,也没住一个屋里的说法。
  如果莲娘带着小妹和薛滨住到馒头铺来,等薛滨大了可以去跟薛贵住,莲娘和小妹就住在馒头铺里。
  薛白是个孝顺的孩子,自己过得好了,也想让家人也过得好。宋嘉祁的帮衬不是直接给钱而是给自己父母生钱的门路,薛白心里更加的熨帖。
  他虽然不识字不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也知道宋嘉祁这是为他父母好呢。
  “宋大哥,你对我真好。”薛白往宋嘉祁怀里拱了拱。“谢谢你这么为爹娘着想……”
  宋嘉祁亲亲薛白的脑门:“傻瓜,跟我说什么谢谢?他们也是我的爹娘。”
  你的爹娘就是我的爹娘。我自然会和你一起孝顺他们。
  过了几日宋嘉祁找了宋牙子,找到房东把馒头铺直接买了下来。这馒头铺极小,也不过五十几两银子就买下了,日后薛贵和莲娘过来连房租也不用交。
  除了这间铺子,宋嘉祁还让宋牙子帮忙寻了一处小院子。
  院子离新买的铺子不远,那地界住的都是家境一般甚至偏差的百姓,屋子挨挨挤挤地建在一起,少有带院子的。
  带院子的房子总是比不带院子的要贵一些。
  宋嘉祁却执意要个带院子的:薛白喜欢养点儿家禽,宋嘉祁也觉得应该多养些母鸡,好给自己小夫郎、儿子下鸡蛋吃。
  最后用六十两银子买下了这带三间房、另带一个厨房一个仓库的院子。
  “要是没这院子,就算是五间房也用不了六十两……”宋牙子念念叨叨的,他和宋嘉祁合作多次,也算厚道,帮着参谋,实在觉得宋嘉祁买这院子性价比不高,简直多花十两冤枉钱。
  反倒要宋嘉祁开解他:“得了老哥,回头我在院子里养上鸡,不用花钱买鸡蛋吃,过个十几年这钱也省出来了。”
  宋牙子默默算了算两文钱一个的鸡蛋宋嘉祁得吃多少年才能吃回十两银子。
  铺子还没开起来,将近一千两银子,一眨眼也就花了快一半了。宋嘉祁嘴上和宋牙子说笑,心里却也有点儿紧张,暗暗盘算着家具就先不买了,等秋收了地里的红薯卖了钱再说吧。
  
  ☆、 第103章 完结啦
  
  一百章完结啦
  宋家在镇上新买的院子房子都宽敞,屋里盘的炕也大,直占了半间房子。不过这也有好处:莲娘和薛白一人占着一头做着棉袄,薛滨和小猴子都半岁多了,此刻从炕这头爬到那头,再从那头爬回来,手脚已经很利索了。两个小子还会发出“啊啊”的叫声,比这谁爬的快,玩儿的不亦乐乎。
  莲娘缝了一会儿就直起腰,给自己揉揉胳膊揉揉腰,又关照薛白:“歇一会儿吧,你本来就怀着身子,来低头做活再坏了眼睛,你家小宋不得恨上我这个老婆子。”
  薛白脸一红:“他才不会。”嘴上说着,到底是把手上的活暂搁了搁,揉了揉眼睛,往窗户外头远眺起来。
  莲娘嘴角噙笑,也不言语。以前在碧溪村的时候,家里不好过,莲娘偶尔会干些浆洗、缝补的零活儿。每每近了冬日,倒也有几家人找她做棉衣裳,衣料棉花自卑,二十个钱的手工费棉袄棉裤给做一身。
  薛白做春秋天的衣服还行,做棉袄就有点力不从心了,铺棉花向来是铺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