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歌-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其实,在明代皇族中,不乏极为优秀并对国家民族和世界文化的进步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任郑王朱翊锟的亲父亲,朱载?
朱载?比崇祯高三辈,其父是郑恭王朱厚烷。身为世子,却布衣简从,读书能文,颇好律历,雅好名节。父师友何塘,操持耿介,为文浩翰,律历成著,学术醇真。朱载?在这样的熏陶下,自幼纯朴奋发。九岁能诗会文,十一岁被立为世子。
在中国,历法与乐律相结合已有悠久的历史。朱载?‘辑名历五十家,倾心考证,时刻分秒期吻合于玑衡’,著成了《圣寿万年历》和《万年历备考》即《历学新说》,求得了比元代‘授时历’和明代‘大统历’更为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值的计算方法。用这个方法计算出的1554年的长度值为365.24202日,这与应用现代天体力学理论公式所推算的结果相比,全年的误差仅有17秒。
这样的人物,后来的王位竟然被自己的弟弟给强抢了,所以这次借着整顿皇族,将郑王王位重新给了他的儿子,一时间,天下世人无不称颂喝采!
这样看来,这些贵族子弟之间,还是有人才滴。于是,小朱在崇祯十年(1637)元月二十日,交礼部议选宗才:
一为荐举。先是由五宗保结,长史据结详访,启亲王核勘。开才能实迹以闻;
二为考验。部院疏列学行俱卓、博学多闻、精于心计,熟于刑名、娴于礼乐文章,兼通屯田、水利,保障拊循,一一叩其经纶。
三为换授。祖训换授官职,明旨保留原品。在外府佐州县正以及教职,在京则中行评博以及部曹,有成绩则递进。
四为升转。祖训升转如常选法;
五为举劾。黜陟自应一体;
六为体统。贤宗居藩邸则宗藩规仪,出而服官,体统一准官制;
七为解任。宗室服官,第支官俸,及解任则原禄具存;
这几条选材标准一出,立刻就脱颖而出一位宗才来:
朱廷鄣,高崇祯帝三辈。代王府的宗室。原为巩昌府通判,署秦州事,有廉直声。
刚好六项宗业下发之后,的确需要一个干才来协调总理。朱廷鄣既是宗亲,又是干才,还早已经出仕为官,历练、经验、背景都具备了,品德也得到了考核,显然是最佳的人员。一道旨意,大明六项宗业的襄理,就是朱廷鄣了。
同时下诏安抚皇族勋贵,希望他们以朱廷鄣为榜样,勇敢的出仕入世,为国家、为民族多做贡献。反正国家也不养活你们了,又给了六大行当,给你们当家业,你们如果再好吃懒做,就说不过去了。到时候,露宿街头、沿街乞讨,也莫要怪皇上了。
直到崇祯十年的四月,藩王勋贵的新策才算正式下发,宗亲之间,颇有反抗的声浪,但是现在的崇祯皇帝,有整个大明官僚系统的支持,手中又有天津武学军系为后盾,领导锦衣卫的曹化淳,又非常具有酷吏的潜质,所以,反抗的声浪很快就被平息下来。
但小朱为了提醒文官,或者说为了警告所有的大明官场,特意随同《藩王新制》,下了一道罪己诏。诏书内容很简单,无非就是他这个皇上无德无能,既不能振兴国家,又不能保护宗亲,致使天朝贵胄也要抛头露面的自谋生路了。关外有后金窥探,塞外有异番觊觎,朝堂之上(注意‘朝堂之上’呦)还党争不断。这都是他不配当这个皇上所招致的惩罚啊!每夜思及列祖列宗,时常觉得愧疚在心,真是罪人之君啊!
说这些,主要目的就是敲打敲打袁崇焕这些人,别以为你们把贵族阶层给搞的灰头土脸,皇上就怕了你们了,尤其是你们为了扳倒藩王,竟然联合起来搜罗证据,竟然在开战之时行要挟之伎。要知道,福王他们的恶行,皇商也没少干。尤其是奴工现象,他们也都没少干。所以你们都老实点,要识时务,知轻重!
话虽隐晦,但以袁崇焕他们的政治智商和政治经验,绝对能明了。
更何况,皇上连藩王都敢处理,就这一下子,便立刻抢占了道德领域的制高点。叫那些大户,和整个官场,都不再有任何理由,反对国家后续的改革措施了,大家都洗干净手脚,准备国家的盘查吧。
现在看来,也就田弘遇、舒烨稷、张彝宪这三个人算最规矩,连崇祯皇帝亲手提拔的曹德辛在内,都混着这些文臣搞小动作。
所以,名为罪己,实乃责臣。让他们都明了皇帝的果决之心。并且明确告诉天下的豪门大户,你们不是看应手吗?好,现在出来了,皇上连自己的叔叔爷爷都毫不手软的动刀子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而且,借这次整顿藩王,还明枪明锣的把锦衣卫重建了。锦衣卫的威慑力,对于这些文臣来讲,是振聋发聩滴!
除了锦衣卫,小朱还顺手检视了武学勇卫营。
勇卫营建制是三营。这些从12、3岁的孤儿、童子开始,就在天津武学中洗脑训练,如今历时七年之后,正是一腔热血、精力过盛、赤胆忠肝的时节。对皇上是最忠心的,简直快成手脚了,指到那里,就打到那里。皇帝的检阅,又给了他们最好的荣誉:
因为勇卫营建制是三营,但最开始初建的时候,只有两营八千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小朱特意亲笔题词:八千驺虞,勇卫武学。
驺虞也称驺吾,《山海经》有云‘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比具,尾参与身’;西晋时被视做象征和平友谊的‘义兽’,照它样子绘制的‘驺虞幡’是息兵止戈的标志。据说这宝宝,其实就是熊猫。
勇卫营的徽标是黑色的虎头,再将‘驺虞’名号送给他们,显见皇上对他们寄予的殷切希望,和至高的荣誉。
有了勇卫营这八千人,加上洪承畴编练的八支精兵,再加上七大都督中,最少有五个人,对小朱忠心耿耿。所以,皇帝对整个大明的控制,达到了最高峰。也在帝权、相权、官僚阶级这三方权力中,首次获得了无上的主动地位。
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啊!
随后,明实录第342卷记载下这样一段文字:
十年,下诏罪己,辟居武英殿,减膳撤乐,示与将士同甘苦。甲子,户部左侍郎侯恂请严征新旧逋赋,留中未许。
户部左侍郎,请求各地方补齐历年积欠税金的折子,再不对,也不应该以‘留中不许’这么伤自尊的方法驳回,但言官系统罕见的全无声息。
;
第一章:装神弄鬼
第一章:装神弄鬼
战争就是富人和富人争吵,让穷人去送命。
――――――――萨特
这句话如此之正确,以至于里面所包含的悲天悯人以及人性的荣耀,让无数人敬仰不已。智慧的闪光可以让如此平凡的寥寥数语而变得如此伟大!!!实在令人嫉妒萨特的智商。
现如今,这句话被我们‘现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先生,给无耻地剽窃了,小朱倒是没敢说是他的原创,但大家都不信。
当然,这点也赖小朱本人,在‘世人’眼中,崇祯皇上属于比较懒惰的一位皇上,这位懒汉最愿意的,就是口述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然后叫下面的人进行整理。因此,当方正化把小朱的这句话写下时,这句话已经被演绎成如下的字句:
“古云‘肉食者鄙’或更曾有‘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而何出此苛峻之语?皆因世间战事,实乃上位者争利,而令黯首夺命耳。是故,非不得已,不可轻启战端。非不得已,无伤百姓一人矣哉!”
小朱在这个世界上最惯常的表情,就是时常的目瞪口呆。他看到方正化拟写的最新圣喻时,就又是这样一副痴呆的模样。
“转,呃!转中书舍吧。”
根据公文流转的规矩,他这份文字,属于皇上与大臣交流的小纸条。中书舍的人要誊抄备档之后,转交给内阁。内阁有什么意见,再转交中书舍那边备档后转递。虽说内阁就在文华殿外,但这样的程序必须这么走。小朱实在是没有什么耐心和勇气,等待内阁那些毫无营养的,因肾上腺过多分泌所造成的滔滔景仰之情。于是,小朱撂下一句:
“朕要与内廷议事,摆架乾清宫暖阁吧。有什么事儿明天再说。”
说完小朱就逃也似的,回家去了。
但回家是回家了,小朱可是没闲着,他的确有事儿要跟内宫里的那几头蒜一起商议,他们这群很有些不学无术的君臣,要在一起干一件大事儿。
“皇上,小的听说书的说了,说有一个千年的狐狸精,每天要采十名男子的元阳。危害方圆千里的九乡八府,好多道士、高僧,都想着去降伏它,但都被她吸干了脑髓而亡,直到后来”
“行了,行了。”
小朱有些腻歪的打住了小太监的话头,张嘴打了个大大的大哈欠,然后一歪脑袋,旁边曹化淳立刻将一颗葡萄塞进他的嘴里。小朱边嚼边支吾着说:
“整天不是狐狸精就是老虎精的,朕听都听熟了。你们啊!难道就没有什么上档次的吗?”
“呵呵,万岁,这可是难为小的了,想那熊大人是什么才华啊?叫我们找,我们去那找去啊?”
说话间,杨春还不忘偷偷出手,狠狠地,狠狠地拧了那个小太监一把,把个小太监给疼的,好悬没哭出来。一旁的曹化淳、王坤等人,连忙又举袖子,又扇扇子的把皇上的眼神给遮挡住。杨春趁着走近一些的光景,又用脚死死踩着那个小太监的手,嘴里轻轻的说:
“万岁累了,还不赶紧退下去!”
小太监满眼泪花,死命的把手抽出来,然后哆哆嗦嗦的下去了。等这些人忙活完,小朱又想起什么来。慢慢的说:
“唉,你们啊,平时不读书,用时方恨少了吧!算啦,今天先不听了,咱们先把前几日张彝宪的段子,给归纳归纳吧。”
“好嘞!”
王坤轻快的答应着,但却没动,因为他跟张彝宪的关系最好,这样买好的风光事儿,当然要由张彝宪本人亲自出面才好。
果然,正在香薰炉那边忙着填香料的张彝宪,闻听此言,赶紧乐颠颠的跑到一边,从书架上拿出一个大本子出来,打开后,里面的纸张不是钉着的,而是一张,一张虚夹着。张彝宪先抽出一张浅红色的纸,举着给皇上看。
“皇上,你看,这是上上品。嗯,西域大漠,有巨株奇葩,色有七种,叶蔓广及数丈,花香飘溢百里。每到月圆,其蕊可化七寸仙子,能与其同枕而眠者,可长生不老!”
“嗯,这条不错,就是同枕而眠,未免太夸张了,七寸的女子,八尺的男儿,怎么,怎么能够?”
“嘿嘿嘿”一群心理不是很健全的人,发出阵阵肯定不正常的狞笑声。吓的小朱一哆嗦。
“便改成香吻吧。”
“啧啧啧,还是咱们万岁爷圣明,改的多好啊!”
“奇怪了,这条,朕怎么今天才觉出毛病来?”
“哦,回皇上,那日您已经说有问题了,但是当时还有别的事儿,就没来得及改。”
“喔?哈哈,接着来,接着来。”
小朱之所以在这玩这些异常无聊的把戏,不是为了写聊斋志异,而是要为了马上开始的远征做准备呢。
自从七都督聚首京城,并每人提出一个条陈之后,整个大明的国家机器就开始极限马力的高速运转。很多事情,因为有内阁、九卿、七都督的大力配合,都无需小朱操心了。他只是定期听取一个进度汇报就是了。现在来看,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个东风,就是开战的借口。
这个时代很讲究出师有名,熊文灿所提的几条,都是属于公开的政治层面的东西。
辽东这边,现成的奴尔干都司在那儿摆着呢,后金的所谓盛京,可是大明的故土,收复河山,直捣黄龙,还要个屁股借口。
北方蒙古还好说,大蒙古、大蒙古,部落可不是只有一个察哈尔和新吐谢图。加上额哲太小,新吐谢图属外部,这两方势力,一定会联合起来去攻打其他部落滴,到时候,大明只要说一声:
“安乐王、西显王,皆乃大明亲封,竟然无端招致攻衅,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阵仗的借口不是就出来了嘛!前提就是先把军队派过去,然后耐心等待开战的时机就是了。
唯独西域这个方向的远征,却实在缺乏太合适的理由。因为那里的干都司对大明还是挺臣服滴,也一直受命朝贡。无缘无故的去打人家,实在是说不过去。熊文灿虽说给了一个很牛叉的理由:
“西域各国的朝贡使节,于途中,屡遭劫掠之苦,为此,特哭拜于宫门外,求上国体念他们的苦楚,能出天兵,助兵各国平乱。”
并且,还真叫熊文灿找了几个高鼻深目的西亚游商,堂而皇之地上演了一出‘申包胥哭秦庭’的把戏。似乎,这出兵的借口,也就‘正式’成立了。不是我们中国要去主动侵略人家,是人家的国王,派遣使者来我们这借兵啊!借兵,不是侵略!呵呵!
但有个‘小’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使然,那便是,在老百姓的八卦话题里,国家的威信,通常可信度不高。
呵呵,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或者说只有中国人才具有的现象,用时髦的话说,
“员工被动则愈被动,员工主动则愈主动。”
这话很不好理解是吧?那咱们换句话说: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顺毛驴子最好使!”
好像也不通,干脆白话解释吧:就是说,如果你想让中国人去为你尽心尽力的去完成一项工作,你千万别逼着他们去做,而是最好采取一种方法,叫他们主动的跟领导要求,去完成这项工作。
当初诸葛亮派发令牌,谁都有,唯独关羽关二爷没有,结果:
关云长帐前立下军令状,
华容道要捉拿那曹孟德。
不成想,丞相他,他,他,他,几句前缘与某家叙,上马金,下马银,封侯赐袍,送某行出关。啊呀呀,罢罢罢!
以命全节义,义薄在云天,天下皆称颂,颂一声,大义春秋美名传。
汗,怎么改戏词儿了?呵呵,这个特点,其实很难一两句话解释清楚。意思就是,如果中国人主动去干一件事情,你不给他好处,他也能给你完成的漂漂亮亮的。
但如果你逼着他,打着他,骂着他的让他去干,你就是给他一座金山,他都敢给你玩现喽。
华容道的事例就是如此,虽然有关二爷义薄云天的情怀在里面,但诸葛亮好好的非要激人家立什么劳什子的军令状。原本好好的主动请战,竟然演变成以军令状为要挟的被动应战,不出事儿才怪!
那位问了,你说了半天,又是企业管理,又是唱京戏的,跟远征西北有什么关系?
太有关系了,哥们!如果朝廷以‘助兵平匪’和‘封莲迎佛’的理由出兵,国际上和历史上是好交待了,但老百姓这边一定出问题,大家想法会非常简单:
“打仗我们没意见,你说打后金,你说打蒙古,我们都认。但凭什么巴巴的,赶到大西北的大西北去打仗?还平匪?国内的匪患还没利索呢,李自成那一万来人,你们不是还没抓到呢嘛!却抢着给别人平匪,蒙谁哪?谁爱去谁去,反正老子不去!”
而这个时候,如果突然有人神秘兮兮的跟他说:
“你懂个屁!你以为朝廷傻啊?你以为是赶过去帮那些番夷国评判啊?告诉你说吧,西域大漠,有巨株奇葩,色有七种,叶蔓广及数丈,花香飘溢百里。每到月圆,其蕊可化七寸仙子,能获其香吻者,可长生不老!”
听众的心情立刻就被激发起好奇心了,但他们一定会最后的疑问一下:
“蒙谁那?老子活了小30年了,还就真不信这个!”
“是,是,是,您谁啊!甭说您不信了,我都不信!但是您再仔细想想,这仙子未必是真的,长生不老也未必是真,但这花一定是真的,这花能治病,也一定是真的。而且,这花的功效,一定跟人参、灵芝的功效差不多,咱们现如今的这位皇上,一定是想要这花,可偏偏那些个死番夷不肯给,所以皇上才要打过去的!”
“嗯,”看见没有,这位已经开始信了,“那皇上愿意要,让皇上打去,虽说皇上人不错,但也不能让小民为了个奇花就去卖命啊!”
“嗨!你怎么说话呢?况且,”说到此处,负责蛊惑人心的这位托儿,还需要转转头,四处观瞧观瞧,故做谨慎的说:“况且,这皇上可不是第一个见到花的人,第一个,可是去那边打仗当兵的。”
嗯!说者‘无意’,听者可绝对有了心!双眼冒光,呼吸急促,摔下一句“反正我是不会去”,转身离开。当夜,却着急忙慌地,排着队地,去抢参加西征大军的名额。
大家别笑,也别不信,这个世界,这样的故事和场面,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不信,您就自己去观察观察。
因为国家这次搞的是精兵战略,真正上火线的,就是洪承畴训练的八支精兵。而且洪承畴编练遴选的时候,是这样的考虑:这八支队伍的主将,都是国家近十年来提拔和培养的后进翘楚。这些人的命运和身家,全系于皇帝身上,因此,他们是愿意且主动地听命远征的。
所以,其他的部队,更多是要维护国内的局势。但自民间募集的壮勇,属于后续报名参军的,却不是要去上阵厮杀。而是充当后勤保障的,医官护士,运送粮草,沿途搭建兵站,构筑公路、驿站,以完成国家主权的实际体现。等等等等。
正因上述的事情,小朱便承担下了收集创作‘神话谣言’的任务,因为内廷的这些个太监们,在编瞎话,忽悠人上面,是具备先天优势的。
几天后,当小朱那份心得,传到兵部尚书洪承畴的手上时,洪承畴看皇帝的眼神中,充满了盲目崇拜这种毫无营养的因肾上腺过多分泌所造成的情绪波动。
“洪先生请起,此言非朕所创,实乃西方一位智者所言。”
“吾皇仁德谦逊之心,臣等早知,吾皇为小民计,以口语相传,此番情怀,实在令臣等感佩。”
这句话最后的结果,变成了神人指点。
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崇祯十五年上元节的晚上,于梦中遇到一名西天神祗,该神,口出汉语,目透金光。脚踩五彩祥云,身披七彩金甲,腰间十字长剑,脚下赤足一双,一手檀木古琴,一手执佛陀手印。留下此句后,便飘然而去。
第二天,皇上将梦中的话语转述给兵部尚书洪承畴,洪承畴批梦之后,君臣二人相顾莞尔。随后,行文天下,大明将开展史无前例的出征,定为两路,开战前,约束三军,不得肆虐荼屠百姓。
呵呵,因为熊文灿的建策之中,有利用神话故事发动战事的说法,所以,现在的内阁之中,很乐于帮皇上装神弄鬼。从这点来看,这届内阁的层次,要稍稍低于老钱他们那届。老钱再不堪,也绝对不会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出来。
但这个方法的效果确实很不错,中国的老百姓,还是愿意也乐于被领导忽悠滴,因为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就决定了中国人,需要一个强力的领导,或者阶层,来管理和操心她们的生活起居。
老百姓们只负责生活,快乐的生活。什么叫快乐的生活?答案是严父慈母、孝顺高堂、儿孙满堂、含饴弄孙、四世同堂。衣食无忧。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
当官的呢?在老百姓的道德标准中,当官的是可以贪污的,只要别是那种刮地三尺,天高六尺的贪污,老百姓就可以接受并且默默容忍。而这些贪官倘若能在可容忍范围之内贪污的同时,适当的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儿,老百姓就会非常满意了。
如果一个时代里(2、3十年),全国能同时出现三、四名类似海瑞那样的清官,老百姓就可以高兴的喊出“太平盛世”的口号来。
多么可爱的百姓,多么轻松的官员?呵呵!
在这种传统下,只要中国的最高领导者,稍稍表现一丁点儿的平易近人,或者与民同乐的姿态出来,老百姓就乐于为他付出牺牲。如果这位领导者,切实的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财富水平、以及社会地位,那这些朴实而又善良的百姓,绝对可以兴高采烈的为你去死!
小朱皇帝构建的杯盖型社会财富体系,使得富者虽愈富,而贫者则脱贫。
构成顶咎的官绅、皇商、贵族系统,自身所担负的产业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两样慈善项目,这就使得贫富之间的矛盾减弱了许多。
除去顶咎的巨富和底托的百姓之外,还有一个以皇庄和工部所代表的国营资产。皇庄现在的面积高达3000万亩,其构成是收缴私人超标的田地,新开垦的新田,以及开国时留下的皇产。
工部经营的,则是各地的矿山。资源性产品的归属权,理当为国家所有。这是必然的做法。
这些国有资产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形成了杯盖上的缠枝纹牡丹青花,绚丽着杯盖的同时,也从实处上为百姓谋得了福利。
因此,现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适时的发表了一篇心得,即向百姓解释了必须打仗的无奈,也从感情上,得到了大家的呼应。这家伙,又是神人托梦,又是悲天悯人,又是奇花异草的,又是义正词严的,老百姓不被忽悠才怪。
呵呵,一个人最难的,就是明明别人的专利,却被你身边所有的人认为是你创造的,如果你的本意绝对不是要强行剽窃他人的创意,那你就等着遭罪吧。不过好在咱们的小朱皇帝的脸皮比较厚,就像他私下里跟曹化淳说的那样:
“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朕就这么说了,当然,朕也这么想的。”
‘无伤百姓一人’这句话,被提前几年说了出来。并且不再指向大明子民,而是指向大明即将征服的土地上的劳苦大众。
“战场杀敌,乃非不得以,得利之后,理当安抚四方、百姓,以体天朝仁德,以体上天好生之情。”
呵呵!瞧这话说的多冠冕堂皇,但战争就是要死人的。不论你怎么善后,都免不了要杀人。
但这份说书不像说书,旨意不像旨意的明刊发布之后,全国上下开始了紧张的动员工作。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黎民百姓,都清楚的获知一个信号:国家又要打仗了。
最近几年来,打仗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件类似吃白菜一般的事件。平常而又稀松。
因为国内各项政策的到位,全国各地,除了中西部的山区还不算太平之外,其余各地都出现了难得的和平时光。大家有时候就琢磨,如果能把后金这块地方给降服了,那当今圣上登基之初提出来的复兴大明的目标,也就初步实现了。
“好啊!那就快点打吧!”
“是啊!打仗能升官,能发财,还能立牌坊,赶紧的吧!”
“战争什么时候开始啊?”
瞧瞧,这就是曹化淳报上来的民间舆论。呵呵!……
;
第二章:最后的招抚(上)
第二章:最后的招抚,
装神弄鬼这种事儿,虽说不好听,也失之下品,但绝对有效,但内阁九卿这帮人,究竟还是文人,不是太好意思干这些下作的事情,于是,在小朱跟他们交过底儿之后,大家都一致推荐曹化淳、张彝宪这两位出面,安排、寻找、培训、招聘、搜罗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人物,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广泛散布各类奇奇怪的谣言和传说,逐步调动起平头百姓的参战热情。
在持续筹备的过程中,崇祯君臣,还面临一个最后的问题:
“皇上,湘楚秦晋四省交界一带的流寇叛匪,于今,已经单只剩下李自成一部万余人了,变民军的逆首,也只剩下李自成、可天飞、九条龙了。杨嗣昌、左良玉前日上表,李自成所部的活动范围,南起巫山,沿大巴山向北,直到竹山、十堰一带。此等地带,狭长荒僻,地势复杂,山谷纵横,虽说平定已是早晚之事,但自成游走山中,行踪飘忽,如若一力剿杀,徒耗人力。希望国家能看在此等变民,多是由失地饥民组成的份上,能否下旨招抚?”
眼下只有贺逢圣敢跟公开提招抚这事儿,原因很简单:
在五年夏,调杨鹤入阁、扶正洪承畴之后,国家就等于是定下了剿匪国策了。
定策之后,只用了两年多光景,就降了张献忠,杀了罗汝才。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左良玉于宝康阵斩了高迎祥。
在这五六年期间,诸如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等十路叛匪,也陆续歼灭,纵观天下绿林,就只有闯王李自成一脉还在占山为王了。在剿灭这些变民军的过程中,整个大明军系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将领,众多的青年才俊。
这些人都被提拔或者安置在各个层面上,有名将也有干吏。可以说,这些新兴阶层的功名身家,都是靠剿匪获得滴。
所以说,现在谁敢再提招抚,无异于自讨没趣。但贺逢圣就有这胆量。他的态度很坚决,希望国家能像安置张献忠那样,将李自成、可天飞、九条龙这三人同样给安排了。
“贺先生,当年这个李自成,也曾多次接受招抚,但降而复判,实在是令人寒心啊!”
皇上如今也长大了许多,29岁的年龄,虽说保养的不错,但留的短须却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威严。此时,皇上端坐在皇极门正殿之中的御座上,缓缓的对贺逢圣说着他自己的意见,现在是早朝时间。
“皇上,五年剿匪,六十月杀伐,数百万大明子民死于战火,那冲天的血腥,已经在侵蚀吾皇的威严。虽说国家为此受益,但再不能为了获益而残杀我大明百姓了。”
贺逢圣说道此时,情绪激动起来,竟然一边说,一边来回走动起来,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在劝谏皇帝,而是在进行一场演讲了,而听众,就是满朝的文武和上面端坐的皇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普天之下,众生平等。怎可因为一时的好恶来杀人?又怎么可以为了这剩下的区区一万多人,而再造杀戮?要知道,山中剿匪,胜负一线,实多赖于运气。更何况,这些变民,与我大明的官兵,原本就是一奶同胞,只有主客之分,而无敌我之分。劳苦饥寒、饮冰食粗,才遭天灾之,又罹人祸之汤火。使民罹难锋镝,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积成丘,非洪承畴屠手之罪,乃君之罪也!”
“行了,行了!”
好家伙,这贺逢圣,越说越激动,说道这里,已经开始骂大街了。小朱连忙摆手,制止了贺逢圣的激烈言辞,同时也摆手冲着百官示意,那意思是‘贺逢圣由我摆平,你们谁也甭掺合。’
“贺先生,贺先生,先生所言,所言极是。但话说回来了,朕也从来没说过就不让招抚啊?”
哇!底下人都有些傻,最傻的是洪承畴,大家心说了,这皇上不会想卸磨杀驴吧?眼瞧着叛匪剿杀的差不多了,就不承认当初弃抚用剿的国策是他一力主张的吧?
贺逢圣也有点发呆,他晃晃脑袋,扭头看了看洪承畴,又回头看了看后面的臣工,他一时之间,有点不知所措。抬头看皇上,皇上得意洋洋的笑呢!
贺逢圣心念电转,立刻全然明了,如今这位皇上,又开始插科打诨了。嘿嘿,贺逢圣心中苦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