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歌-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眼见杨嗣昌今天风头出尽,熊文灿心中别提多吃味了,偏偏杨嗣昌恃才傲物,还真就被他找到了毛病。

要知道这个时代,对名是很看重的,其实不光现在,后世的老美打伊拉克,也要找一个理由的,更何况现在了。

“哦?文灿可有计较?”

哗!小朱做皇上之后,屡有犯错的劣迹,因此群臣都习惯了。但是作为皇上,在朝堂之上,公开称呼大臣的名字,这‘错误’可就太骇人了。

果然,熊文灿一听皇上称呼的这般亲昵,连忙一揖到地,躬身谢恩。群臣互相之间,交换一下眼神,大家都心照不宣:

‘他日,此人必定入阁。’

眼见一个口误,遭来这么大反应,皇帝稍稍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很快找到了打岔的突破口。

“熊卿家,起来说话,不知你可有出师之名?”

“回皇上,臣有上、中、下三策,供皇上钦点。”

“嗬!不错!说来听听吧!”

“谢陛下。

上名:

征伐北疆,先以额哲召各部会盟,各部定应者寥寥,借此事行霹雳之怒,出天兵助二王征讨。

征讨辽东,以奴儿干都司为我大明府衙为名,平后金之叛。

征讨西域诸邦,以此等地方,皆我中华旧邦,多年未有朝贺之举,想来是被蛮族所欺,现特来求助大明,出天兵以救。臣观西域游商,多莽撞无行,从中选其一二,行以软硬手段,代言‘代其君借兵天朝’,定不是什么难事儿。”

中名:

征伐北疆,以额哲年幼,却图体衰故,为二王巩固行在。

征讨辽东,以沈阳为我大明旧城,收复失地为名。

征讨西域,以西域屡有藐视天朝,杀我商旅为名。

下名:

北方有星宿之海,繁星出其间,其神光可幻化九彩神莲。君子如揽,则国泰民安,故以‘代天子巡北海封莲’为名,出兵征讨,届时,可寻人代巡即可。

东方有大江,黑蛟戏于江上,鸿毛不浮,浊浪滔天。后金无能,致使妖孽肆虐,现天朝出兵,要伏魔卫道。

西域有大佛,与四川乐山之佛,乃为兄弟父子,佛陀现世,有圣物两件,分置西域、乐山,天朝自然要出兵迎取。

杨嗣昌是具体的战略布置,包括将来如何分化瓦解那些游牧民族,以利百年的方法。

熊文灿是从出师的借口上,替大明做了准备工作。

等熊文灿说完之后,已经到中午了,一群人从前半宿开始,就饿着肚子呢,因此,皇上下旨,就在皇极门正殿,举办赐宴活动。顺便也让大伙看看,皇上中午吃什么!

小朱定的菜谱很简单,午餐就是一碗面条而已,只是花样上有1百多种,每天一轮,一年吃下来,也不觉得腻。当然,毕竟是皇上赐宴,除了面条,还会配上面汤、小点心、小果盘等物。

可别小瞧了面汤,里面实实在在的配上了十三味中药,熬制出来的面汤,甘醇浓香,对身体大有裨益。

大臣们今天吃的面条是三彩肚丝面,取猪肚、牛肚、狗肚各少许,分别切丝,猪肚红烧(红),牛肚干煸(白),狗肚蒸煮后重味腌卤(黑),面捞出来后,将三丝分别码入汤碗中,再配上凉拌白菜心、花生、什锦果脯,一碗面汤。这午餐面套餐就齐了。

因为天气寒冷,三肚做好之后,可以久存,所以,御膳房的人听说中午皇上要请群臣吃面,心里甭提多痛快了。

“咱们真是侥幸,皇上请大人们吃面,偏偏赶上了三肚面,这要是换个花样,还就栽面儿了不是?”

他们前几天刚刚做了三小缸的三肚丝留存,今天甩开膀子忙活了小半个时辰,做了145份的三肚面套餐,送到前面去了。

为了让群臣吃好,皇上等自己那份面上来,就命人在御座前竖起屏风,小朱稀哩哗啦的这通吃,吃的外面的大臣们的肚子,都叫唤了。

等皇上吃好,皇上就回后面的中极殿休息了。这时候,大臣们连忙席地而坐,端着面碗,就着小菜,也开始了爆搓儿。

大家吃完面,小菜也见底儿了,小碟子里剩下的花生米和果脯,往手心一倒,便站起身,相约几位好友知己,大家都三三两两、溜溜达达的跑到殿外唠闲嗑去了。

大明朝的君臣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矛盾,说等级森严,有廷杖做映衬。说互敬互爱,这不,吃完饭,大家不是等着皇上回来接着聊,而是自己先散会,出去遛弯去了。

不大一会,杨春指引着手下人,把大殿收拾干净了。先打发自己的跟班去中极殿传信,他自己则拿着拂尘出来高声喊:

“列位大人,午朝入觐啦!”

正外面遛弯打屁的这些个大臣们,连忙把手中的果脯往怀里一揣,排好顺序之后,分班站好,这时,替皇上开道的小太监,已经进来了。

也许是刚刚吃饱的缘故,也许是果脯的美味,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愉快,很轻松的就定下了国策:

师出有名,用熊文灿上策。但下策的那三条,要通过义师多宣传宣传,因为据考证,熊文灿所说的三个灵异现象,确有其事。呵呵。

四正六隅之法,全然采纳,只是杨嗣昌司职剿匪事宜,是以新、细两族的划分,分别交给袁崇焕、陈奇瑜、洪承畴来打理。并且,因为洪承畴已经训练了八支精兵,因此,筹练一事,已经解决了。

由小朱钦定的,是七大都督: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熊文灿、李邦华、卢象升、沐天波。

沐天波是封藩,轻易不得离国,所以,这次就没过来。

现在两大都督都发言了,分别是杨嗣昌和熊文灿。另外的五大都督,眼见如此,也连忙开始表态:

所以,很快的,大家就又定了一个武学的基调,从现在开始,武学的宗旨,是培养基层士官,为整个大明的军队,培养出合格士官。这是长远规划,现在打一仗,胜负都无所谓,要想保证百年安定,基层军官培养系统,是必须要保证的。

基层军官的战斗素质,可不是闹着玩的,领着绵羊的狮子,那是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领着群狼的狮子,才是战无不胜的。

培育士官的想法,是李邦华提的。七大都督嘛!都是人中龙凤,只要他们真心实意的想办法,那办法绝对有的是。

李邦华发言之后,轮到了卢象升出面:

卢象升跟申甫、毛文龙相交日久,他的治下,又是兵种最全的,因此,提出了细化兵种的问题。

大明军队正式划分出来五种:骑兵、车炮兵、水兵、火铳兵、弩和矛为主战军械的步兵。

多兵种其实不仅是战争的需要,也是统治的需要,一旦兵种被细化之后,单一兵种很难反叛了。尤其是步兵被一拆为三,非常容易控制了。

至于骑兵,不怕说句大话,骑兵在南方根本打不起来,南宋和南明的灭亡,都是因为汉奸太多的缘故。

所以,卢象升的提议,被大家‘举手’通过。

卢象升说完了,洪承畴连忙先做一个补充:

因为启谪兵修桥铺路的理念是他提出来的,所以,他希望在整个出征军队里,配备上工兵。这些人的工作,就是干劳务,不用上战场。军医们,就统一算在工兵序列中。也就是总后勤了。工兵长官的官衔,为督工校尉。

得,一下子,陆军又被拆分了一个出去,变成:车炮兵、火铳兵、弓矛兵、工兵,这四个兵种了。

同意,一群不良君臣,跟起哄似的高声通过。

……

但洪承畴什么人啊?人家可是曾经的七大都督之一,现如今的兵部尚书,所以洪承畴先生,施施然的又提了一个建议:

因为在地方和兵部的日子都不短,所以他对军功的叙录,很有心得,他提交了一整套的、详细的军功奖励细则:

原有四个等级的军功,被增加到了七种。分别为:(伤劳)初功、(斩)首功、(夺旗破)阵功、(斩)将功、力战功、胜战功、(定)军功。

初功的设立是专门为军医、工兵、辎重、战斗受伤这些人定的,每立一末功,可得铁扣一枚,赏铜钱500。每八次,可换一枚铜制的铆钉。铜钉漆红色。

首功(军中又戏称做头功),变成每四颗敌人的头颅,换得一枚铜制铆钉,赏银20两。平均5两银子一条命。每五次首功,可换一枚银质铆钉一枚。

阵功,斩敌将佐者,夺敌军旗者,率先突阵者、最先破门者,每三次可换得银质铆钉一枚,赏银120两。每五次阵功,可换一枚金制铆钉。

将功,斩敌正六品以上将领,每斩一名,算一次将功,赏金制铆钉一枚,赏银700两。每五次,可换铜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初功、首功、阵功、将功,是针对个人的奖励。

力战功、胜战功、定军功分别是奖励团队的,因为一场会战中,往往有的战线失败了,有的战线不胜不败的情况出现,但整体上的战役是胜利了,所以,必须要针对这些队伍做一个交待。

全军胜,偏军不利,若系主将之失,则主将不计功,但部曲兵卒,仍要叙功。

全军胜,偏军不利,若事出有因,例如:主帅安排做弃子、或者疑兵、或者诱兵的,则不论主将,还是军卒,都要计力战功一次。全军赏银4千两。主将可得铜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每两次次,可换银质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全军胜,偏军亦胜,偏军计胜战功一次,偏军主将可得银质五芒星型铆钉一枚,赏银1万两。五次,可换得金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全军大胜,收降部众过5万;溃部过10万;占城过5座;占敌都城;俘获敌酋者,不论生死;全军记定军功一次,赏银5万,敌赀可留折银5万之数。共计10万两。主帅赏金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其实,就是将‘首级功’的概念彻底淡化下来,用以完善军功系统。

“大家没什么意见吧?”

皇帝笑呵呵的问大家,今天简直太顺了,什么事儿都这么痛快,真是太痛快了。

底下人一边有规律的挥着手,一边齐声喊着:

“同意,同意!大明永远争第一。”

汗,怎么成粉丝飙号了?呵呵!!!

现在,整个七大都督,就剩下袁崇焕了。一干君臣闹腾够了之后,大家都有些倦怠了,于是,一个个的都眯着眼睛看着老袁,这意思很明显。

“袁督师,袁大都督!虽说明天不用上朝了,但我们可从子时都没合眼了,您要是没话,咱可就散了吧!”

袁崇焕冷静的拱拱手,

“臣斗胆,有本单独奏与皇上!”

他此言一落地,正殿之中立刻响起一阵阵幸福的哼哼声。群臣都很感激的冲老袁点头,袁蛮子还算识时务,不错!

但这只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起码旁边那个毛文龙,心里面就打上了鼓。

“不错个屁啊!不错!袁蛮子密奏,绝无好事儿,娘的,不成,一定想办法扫听扫听。”

老袁从根儿上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什么是帅?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通神的诸葛亮;

乘利穷战、席卷天下,奇兵百万的淮阴侯。

这才是真正的帅才。

老袁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将才,什么是将?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破釜沉舟,未尝败北,称霸天下的项羽,

驾长车、踏贺兰、渴饮匈奴血,饥餐胡虏肉,撼山易,撼之难的岳武穆。

这才是真正的将才。

大明的七大都督中,帅才是杨嗣昌、熊文灿。将才是卢象升、李邦华,沐天波是世藩,再有才华,也不能带兵的。洪承畴是全才,现在是兵部尚书,所以更像是孙承宗的角色,参谋总长。

剩下来的袁崇焕,最多是个大才。

要武,蓟辽一带,更多是在靠祖大寿、吴襄、何可纲等人打拼,还需要毛文龙那里随时策应。

靠文,说实话,除了‘辽人守辽’,‘关宁防线’。他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九方战阵了。

九方战阵的名字都很好听,也是袁崇焕将前人经验与自己理解统合之后的智慧结晶:一字长蛇、鸳鸯转圜、三才罡锋、四象方圆、五行弧月、六合轮射、七星祈骧、八卦连环、九转?风。

其中,鸳鸯转圜是照搬戚继的军事概念,并且巧妙结合了沐英的三排阵法,按冷热兵器分为两个队列,两个军种互相配合,交替攻击,战场效果非常良好。

三才罡锋和六合轮射,这两个阵型,在济雪堡初建时,获得了很高的名气,也确实打出了关宁铁骑的威名。

另外七个阵型,据洪承畴考绩,在以城防为主的辽东战场,似乎不是太合用。

所以,众多的朝臣都以为,老袁的奏表,是解释这几个阵型,并建议推广全军呢!以至于,午朝一散,皇上领着老袁去文华殿侧殿之后,整个皇极门外,再次吵成了蛤蟆坑。

“不就起了几个花样的阵名嘛!有什么啊!”这是谁也看不惯,对谁都不满的刘宗周。

“就是,毛大人,您在东江,您应该知道那些个阵型吧?”这是生怕事儿小的周延儒。

“呵呵,阵型是死的,人是活的,我毛文龙行兵布阵,向来是因时因势因人而定。”这是正在吹牛的毛文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乃是对大将之人,中情怯弱之徒,也敢言阵?”这是老袁的假朋友,老毛的真对头,郑芝龙。

“哼哼,即便阵型再好,也不过是纸上谈兵,铁骑精锐,横槊冲锋,方才是正理。”这是满桂。

满桂这里要解释一下,请大家注意,满桂的父亲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他是蒙汗混血儿的信息,大家都知道了吧?但满桂将军的生母是谁,大家知道吗?

其母姓祖。呵呵,眼熟吧?对!满桂的母亲是祖大寿的祖氏家族的旁支,因为即是远亲,又是嫁给了蒙古人,所以她的孩子,在祖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这其实是满桂与辽东军系不和的真正原因。

但无论如何,皇极门散朝时的议论,是影响不到文华殿这边的,直线距离太远。散朝之后,皇上和袁崇焕就直接来到文华殿侧殿中详谈去了。

文华殿外的值房中,也陆续来了一些人,这些人有当值的内阁成员贺逢圣,还有六科、六部、通政司和中书舍的人,今天朝会议论的问题很多,大家都要详细做好文字备案工作。

今天这些人的注意力,多少都有些走神,因为大家都很好奇,袁蛮子究竟要对皇上说些什么?

……

贺逢圣埋头疾笔,连续写了四十六道明令堪合,并一一封存进各自的大信封里,摆放在书案边角,明天一早,这些明刊部令,经由内阁和皇上的红蓝批示后,便会被发放到各个衙门口,变成正式实施的政府令了。

今天早朝上的事情很多,但多数军国机要,因此,很多是封卷发放。至于今年的过节费,已经高达87万两白银了,因为早有计划,所以贺逢圣的工作,就是发明刊让底下的人把发放明细报上来。

贺逢圣属于工作狂类型,他除了把玩玉雕件之外,就只剩下工作这个爱好了。

因为现在领兵的文臣不少,他万里赴戎机的理想正式破灭之后,便寄情于如山的案牍之中。整个内阁之中,就属他最累,也就属他最幸福。忙碌的幸福。

“贺相,这里有一份礼部宗人府转来的折子,请您过目。”

贺逢圣正苦恼于工作这么快就干完的时候,礼部侍郎黄士俊又给他拿来一份文件。

要说起来,老黄的年龄和资历,都比贺逢圣高,只是因为做人太过内向,这些年一直也没入皇上的法眼。但黄先生在官场上的威望还是有的。他作为礼部的老官员,工作上也很负责仔细,从来没出过纰漏。

贺逢圣不敢怠慢,连忙起身绕过书案,双手接过来,并口中道谢:

“有劳黄大人喽!在下一定尽快报请温相蓝批。”

“好,那贺相,下官今日值务已成,想先行告退了。”

贺逢圣歪头看了看外面的天光,现在他们这边的值房,已经全换成青白玻璃窗了,透过明净的窗户,时辰已近未时三刻,因为是腊月,傍晚时分的光线,也已经昏暗暗的了。

于是贺逢圣拱手作揖,

“黄大人慢走,今夜梁阁老轮值,在下要待交接后,再回返呢!”

“如此,下官告退,留步,留步!”

“黄大人慢走,慢走!”

两位正统文人,按照礼仪的程序,做了告别。贺逢圣直到老黄出了值房小院,才折返身回来,

“嘶!”

看完奏折,贺逢圣倒吸了一口凉气,贺逢圣连忙走出值房,才走出值房,一边耳房中,正挨着火炉取暖的几个小太监,便已经发觉。

几个小太监连忙进行了迅速有效的分工,一个小太监连忙从墙上取下贺逢圣的雪貂青绒大披风,小碎步的跑了出来。另一个小太监,则连忙转身去叫醒正在打盹的贺府管家。

“贺相啊,您是不是要回府了啊?”

因为阁臣之间,贺逢圣与梁廷栋的关系最好,有时候不需交接,二人就可以各自回家。所以小太监才出门,便两手撑开披风,准备迎上来帮贺逢圣穿上,嘴里还乖巧的说着话。

“相爷想吃小的们烤的白薯吗?如今火候刚刚好咧。”

贺逢圣连忙摆手,

“有劳公公,敢问皇上可还在御国事?”

为了保密,很多事情都有专有名词的。御国事的意思是指皇上在文华殿办公。御章事的意思,则是指已经回乾清宫了。

“可不是嘛!袁大人从午朝散罢,就一直拖着皇上呢。”

小太监立刻将披风收起搭在了胳膊上,他心中‘了然’,皇上不退,身为当值阁臣的贺逢圣怎敢先走。小太监于是在贺逢圣身后五步远的地方便停了下来。

“嗯!”

贺逢圣沉吟了一会儿,他在盘算,是现在就去找皇上,还是明天再说?

“老爷,”

贺府的管家兴高采烈的喊着贺逢圣。四个轿夫只能在门外的门房等待歇脚,而作为贴身仆从,他是有资格躲在文华殿的南耳房直着腰板睡觉滴。今天很苦,下雪、天寒,又溜溜地饿着肚子侯了一天,所以当他以为老爷想回府的时候,心中很兴奋。加上管家被小太监叫醒后,迷迷怔怔的跑了出来,所以反映还挺慢,也就没仔细看贺逢圣的样子。自顾自的说下去。

“您再等会儿,我先去叫他们把轿子备好。”

管家说完就要转身,却被随他一起出来的小太监一把拽住。管家抬头,只见这个小太监冲他使了使眼色,便转身回屋了。

管家连忙转头,看刚才最先出来的小太监,那个小太监很不理解的看了看他,然后轻手轻脚的过来,将披风往他的手上一放,也不说话,转身便又回到贺逢圣身后五步远的位置垂手站好。

管家晃晃脑袋,才梦想醒悟,原来是公公们搞错了,但公公们哪能承认呢?所以前后两位公公,都不说话。管家想通了前因后果,连忙一转身,跑回了温暖的小屋。

“贺相,要不要小的替您递腰牌啊?”

小太监究竟在宫里的时日久了,他知道,跟前这位相爷,正犹豫是不是现在去求见皇上呢!

果然,贺逢圣闻听之后,精神一振,连忙转身抱了抱拳。

“如此,有劳公公了,只是不知这时间嘛!”

“嘻嘻,亏贺相入阁这么长时间了,在朝为官也都八年多了,咱们的万岁爷什么样的脾气,难道也不知吗?”

小太监嫣然笑了笑,行下台阶,沿着碎石铺就的甬道匆匆向着文华殿正殿而去。

……

第十九章:藩王之议

第十九章:藩王之议,

从午朝结束,到贺逢圣求见,差不多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袁崇焕针对很多事情,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汇报,主听的皇帝小朱,居然没有打一个哈欠。可见,老袁的口才,还算不错。

老袁最先说的事情,是皇太极称帝了。但小朱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现的很不正常,因为小朱兴致勃勃地问了一句话。

“依先生所见,皇太极原本是应当早一点称帝呢?还是会再晚一点称帝呢?”

听到这话,老袁心中哭笑不得。在他原本的预判中,如果皇帝愤怒,他便宽言以慰,好让年轻的皇帝,振奋起精神;如果皇帝羞愧,他更要举越王勾践的例子,好给皇帝打气。如果皇帝诧异,那就更好办了,您不是正缺开战的借口吗?这下子,不就来了嘛!

偏偏小朱的反应,大出乎所料。看小皇帝的这个意思,似乎皇太极称帝与否,早在其所料。因而,这位小爷,更关心皇太极称帝的时间,是拖后了还是提前了。老袁踌躇之下,只好归纳归纳自己之前的腹稿。

“回禀陛下,无论是伪号‘清’,还是僭称‘帝’,即在其父汗之时,便已不是秘辛了,是以臣观之,当为恰在其时,晚一月,早一月,都无所谓滴。”

“哦,这样啊!”

小朱明显流露出失望的神态来,袁崇焕很奇怪的抬头看了看他,年轻君主的表现,总是这么出人意表。

“呃,皇上,早朝时,熊大人所提师出有名的方略,诚为妙谛。呃,现后金伪称帝号,正给了大明一个口实。只待先礼后兵之后,便可以约兵而战了!”

“噢?袁督师还想再谈一次和议是吗?”

“回陛下,若能因和议而止刀兵,则辽东数百万民众,无分满汉,不论新细,皆可安居而比邻,善莫大焉之举啊!”

“朕为天子,岂能与他等桌而距?此事,督师看着办吧。”

眼见皇上尽管有点不高兴,但好像还挺给自己面子,袁崇焕连忙施礼谢恩,并顺畅的转换了议题。

“皇上,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今寇贼内外,不过四肢之疾,虽妄窥神器,仍非心腹之患。若要通达四脏,唯有变法一途,而法之成败者,在以膏梁之田,养四方百姓万民。因之圈地之害,已显存亡之危,是以,臣恳请吾皇,能凌厉锋芒,行怒目之威。取杀伐之手段,换吏政之清明。一扫沉疴冗弊,重振大明锐气。祈请吾皇,能通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之深意。”

唉,从老袁的表现来看,人,确实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复杂,意味着矛盾和变化。这就如同男人们坐在一起讨论女性时,道德底线会定的非常低,甚至怎么丑恶怎么来,怎么龌龊怎么想。但是,一旦这个女性是他的亲人时,比如姊妹、妻女,这种道德的水准又会变得异常苛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袁崇焕就是一个矛盾体,当年京师大警的时候,满朝文武都要杀他,清流民众也都希望斩他。就连他的恩师和老上级孙承宗,在对待是杀他还是用他的问题上,都不敢明确表态的情况下,是皇上,力排众议,以‘非万不得已,不愿以血祭旗’为理由,放过了他的性命。

这件事的最后结果,是袁崇焕的政敌瞬间扩大到了整个官场,因为中国官场秉承着一个重要的传统:整人,一定要往死里整。

如果整不死你,为了自保,大家就会联合起来成为你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的温和、皇上优柔寡断便成为他袁崇焕最大的保护伞。而老袁现在,或者说午朝后跟皇上单独汇报的主题,却是叫皇上学会杀人!

“臣恳请吾皇,能凌厉锋芒,行怒目之威。取杀伐之手段,以换吏政之清明。一扫沉疴冗弊,重振大明锐气。祈请吾皇,能通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之深意。”

这段话,就是他的主要论点。

老袁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大明现在的情况,只有一个手段可以解决,那就是先破后立。但是不知道他想过没有?如果皇上‘不愿杀人’这顶保护伞一去,他袁崇焕的性命会怎样?

并且,老袁要求皇上变法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但变法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不是?他变法的第一刀,砍向的不是豪门大户,相反,他后来提报的,却是‘藩王之议’。

变法不是不应该杀人,变法也必须是‘乱世用重典’,但要皇帝先从自己的叔叔大爷身上动刀子,可就不是什么好折腾了。

“减裁藩王田亩,消减勋贵银禄,限定府宅规制,仍禁藩属出家。”

注意‘出家’的意思不是当和尚,而是藩王的亲属不得轻易出仕、经商、就业、耕种。一方面要彻底的将藩王勋贵的特权降到最低限度;一方面又继续不让他们有活命的本钱。

这根本就是要饿死一大群人的方法,而这些人,不仅是皇族,还有开国功臣、历代忠良的后人。老袁的这个‘改革派’,正式蜕变成‘激进党’。

那么,老袁为什么忽然提出这么一个触动很多方利益的问题呢?这个论点的论据又是什么?答案是铜器铸造业的‘火爆’。

自崇祯三年开始,大明政府便开始用优质的铜钱,来替换市面上流通的劣质铜钱,新铜钱含铜量高达90%以上,加上制作的精细,已经成为百姓认可的硬通货了。比例一样,1000铜钱换1两白银。

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国家的信用等级,加强国家金融体系的规范。原本老百姓都很高兴。但是,伴随着这项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一个副作用:

按照现在的市场物价,因为中国缺铜,所以铜的价格一直很高,1000枚优质铜钱,耗用是8斤多的精铜。而这8斤纯铜的市场价格是1。3两白银。大家明白了没有?这样的现状造成了下面两个并列等式:

8斤精铜=1000枚铜钱=1两白银。

8斤精铜=1两3钱白银=1300枚铜钱。

假设上述两个等式中涉及的项目是3种货币,精铜、铜钱、白银。三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是不等的,那么在汇率不等的前提下,永远会有聪明的人,想出赚钱的法子滴。

聪明人的做法很简单:

1。收购1000枚铜钱,

2。回炉炼化这1000枚铜钱,得8斤精铜。

3。用8斤精铜铸造精美的铜器后,市场价格≥1。3两白银。

4。用贩铜换来的1。3两白银,于市场上兑换≥1300枚铜钱。

5。利润≥300枚铜钱。利润率超过了30%。

要说起来,这事儿的起因,还在马世奇,马世奇发明麻醉剂‘马郎散’和高纯度酒精时,伙同费力神甫还研制出了‘子母铜炉’蒸馏器。后续时间里,工部铸造了大量的蒸馏器,并且发放到了各级军医的手中,在这过程中,被‘聪明人’发现了端倪。

但是这事儿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没有点背景根基的,你还真甭往这方面琢磨。因为一个是财力上,您得多置办点儿炉子吧?没炉子也没法干,那可是精铜!规模小了300铜钱的利润还不够成本呢。

再一个,您老这么干,出了事儿可就是炒家灭门的结果,老百姓可干不起这买卖。

这样,就牵扯出一个扰乱金融秩序的大鳄来,小朱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殿下。

老袁本身具有东林党的背景,当年东林党与福王一脉,可是不共戴天之仇,福王本身又不是很检点,什么坏事儿都干过,就差谋反了,如果不是最近这些年,国势沉沦,当初保不齐福王就登基了呢!

所以,当老袁得知福王府的人,竟然干起私铸铜器、谋夺国民之财的勾当,立刻想到了大明朝的一项重要弊端。藩王之弊。

藩王勋贵这些人,是土地兼并的大户,大明的藩王勋贵又特别多,拿河南、山西两省为例吧:

明洪武十二年,封河南开封与周王?,百年后,河南郡王有三十九,辅国将军二百一十二,奉国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