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歌-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绯儿,听张彝宪说,你地兄长找到啦?现在正兼程赶来北京,随行的,还有你嫂嫂和三个外甥呢!绯儿?”

“…”

绯儿抱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正坐在地板上哭呢,她生地是龙凤胎,产后虚弱,又遇到陈圆圆事件,身体和精神都非常危险。

“嗯咳!”

小朱尴尬的清清嗓子,随后跪坐在绯儿旁边,双手揽着她瘦削的肩膀,轻声的说着绵绵情话:

“绯儿,好绯儿,我们夫妻历经好多,患难之情,我永不忘怀,你放心,今后我不再册立新妃,你的儿女,我现在就封王封公主,你的兄长和他的三个儿女,我都立封为伯爵!只求能换你一笑!”

听到这话,绯儿抬起红肿双眼,凄楚的撇了小朱一眼。小朱猛然发觉,绯儿顶心的一缕青丝,发根处竟然出现了白色。绯儿转过脸,迷离的望着莫名的远方,又喃喃哼唱起来:

“九张机,小书锦字篆清词。轩窗幽暗华枝碧。流云醉挽,琼瑰暗信,无奈两徘徊!”

随着一首宋词的咏叹,两行清泪流淌在哀婉的脸颊上,再配合上恍惚的神情,使得旁观的太监宫女们,都在心中鄙夷的骂一句:

‘老婆生孩子。却去找小姐,真他娘地昏君!这么缺德的事情,也亏你干得出来!’

“绯儿!”

小朱刚想板过绯儿的肩头,却见绯儿身子一抖,生生挣脱开来,绯儿脸上挂着泪痕,转首对着他说:

“皇上,这曲子是阿萝姐姐教的,我嫁你那天便知道,莫要指望你一心一意。但绯儿怎么也想不到,在我一双儿女尚在襁褓之中,你便要寻人入宫,你,你真害苦我了!”

“他这个…”

小朱一阵尴尬,随后又有些气恼!

“好绯儿,你听我说,那个陈圆圆,我真的只是想知道她究竟长成什么样子,其他的事情。我没想过的!至于赛赛,我连她是不是女人我都不知道!这。这,太冤了我!”

“哦,好,女儿家原本就同男人有区别。”

听着这没头没脑没逻辑的话语,小朱愣着张了张嘴巴,没敢接话。转脸使个颜色,叫旁边的宫女太监,把一双儿女从绯儿怀抱中接过去,随后双手用力,将绯儿凭空抱起。一直抱到了回廊下,望着红梅映雪的园子,小朱轻声地说:

“秦大娘、花木兰、梁红玉。都是女中豪杰,如今我大明军界。谁人不知天下护士之长官,乃是我的贤嫔娘娘绯儿?可见男女是一样的。好绯儿,我只想见一见陈圆圆。只想知道她长的什么样子!在我心中,你才是最美的!”

“哪,阿萝姐姐呢?”

“呵呵,在朕的心中,阿萝是最聪明的,你是最能干的,筱筠是最体贴的,你们三个都是美的!但你又是最美地!真的!”

皇权之下,能得到皇帝地这番说辞,绯儿已经满足了,她主动抱紧了小朱,将脸贴近他的胸膛,无神的眼睛懒懒的看着园子,又抽泣了一下,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拂袖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略有起色的绯儿,又轻声哼唱了一首歌,歌声中,小朱抱着绯儿慢慢坐在扶手栏上,他们回想起相伴的十六年,那些艰苦而又浪漫的岁月,叫夫妻二人仿若痴了。歌声渐渐止息,绯儿闭上双眼,低声的问着小朱。

“知道这曲子是谁写的吗?”

“这么好听的曲子,自然是绯儿写地!”

“呵,”绯儿轻笑半声,“是关汉卿先生写的。”

“哦。”小朱刚想称赞绯儿的博学,却被绯儿打断。

“皇上终究是皇上,绯儿不敢有什么非份之想,只希望你不要负我便是!

“我绝不负你!”

“哪,你究竟听谁说起的陈圆圆?”

绯儿终究是嫉妒地妻子,伤心的母亲,所以对于陈圆圆还是纠缠不清的,冷不丁这一问,叫小朱一哆嗦。

“我?吴三桂啊!”

“哼!”绯儿忽然坐直了身子,双手板着小朱地脸,泛着泪光直视他,

“皇上难道说谎也不会吗?吴三桂除了武举那年,被皇上接见过,什么时候回过北京?”

“他这个…”

小朱心说了,可我确实是通过吴三桂才知道的陈圆圆啊!不过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他只好脑子先短路一下,毕竟绯儿刚给他生了俩孩子,如今状态又这么不妙,不好再刺激。

“哦,绯儿你不记得了?四年前辽东军献俘,朕就又见过吴三桂的嘛!当时其父吴襄为了避嫌而特意上表要留在北京,朕便同意了。去年有一次跟吴襄聊天,说起吴三桂这几年,一直在亲提兵马,踏遍辽东沃土,目的是震慑那些藩篱,再不敢兴觊觎我中华宝器的野心,是以至今只有一个儿子,为此,吴襄求我,给他找个女眷,如有可能,能否赏赐指婚大仪,所以当时我便问了一下他们父子的意向,吴襄专门提到了陈圆圆!”

“该死的吴老襄,他自家娶媳妇,却要鼓动皇上出面,可恨!”

“呵呵!”

眼见绯儿被自己给糊弄过去了,小朱连忙心中感叹:

‘可怜的女子啊,宁肯相信假话来自欺欺人,也不愿意因为真相而伤心,我真是对不起你们!’

不过还好,有了吴三桂这个背黑锅的,有了皇帝的海誓山盟,还有失散多年的兄长消息,爱极了小朱的绯儿,终于算是正常起来。夫妻二人紧紧相拥,任凭雪花盖上了身子,也不愿意分开一瞬。

期间小朱眯眼观瞧,张彝宪、杨春等人正在远处冲自己直挑大拇指,连忙做个手势轰他们滚一边去,不过心下倒是窃喜,搞定绯儿,成功了一大半!



“哼哼,皇上还是留在绯儿那边吧,又是最美,又是最能干,阿萝现如今脑力减退,再不是最聪明的了,皇上还来干嘛?”

瞧瞧,按倒葫芦起了瓢,阿萝又不干了,不过对于阿萝,小朱可太有办法了。他前两天刚刚下旨,叫田怀十年之内,不得踏足内陆,表面上是惩罚,实际上是在周全。只要亲人无忧,这口气阿萝还是能忍的。

接下来,就是慈炯终于被言官们拿着说事儿了。为了应对言官的攻击,小朱确实考虑到一个举措:

“言官计议,要裁撤炯儿的王号,贬为庶人!”

“啊?!”阿萝惊怒出声!情急之下,竟然窜了起来!

“皇上,炯儿哪里做错了?再说臣妾此生,亲人离散,如今这唯一的儿子,就是我的命根子,难道皇上真忍心吗?”

“?,我当然不想,不过我倒有个主意,炯儿不是开了一个镜坊吗?便叫他生产一个巨大的镜子出来,然后当着众人的面,让小冀抽打镜中影像,以代惩罚,如此一来,不就结了?还刚好可以让朕履行当年的诺言,送你一面一人高的穿衣镜,上面再镶嵌七七四十九种最好的宝石,一箭双雕嘛!”

“啊!臣妾多谢皇上!”

这家伙,又是宝贝儿子,又是名贵珠宝,阿萝高兴之下,连忙走过来蹲跪在小朱身前,握住他的手,轻轻说道:

“万岁,自古皇家便是三宫六院,臣妾此事,确实对不起万岁。但既为夫妻,便该相濡以沫,臣妾真的是不高兴再见新人,皇上能明了阿箩的心吗?”

“阿萝,你们兄妹为了避免陈圆圆北上,特意把赛赛拉下水,这都是你对朕的一番真情所在,我都明白的。你放心好了,今后我只对你们几个好,再不做他想!”

“嘿嘿”听到爱人表白之后,阿萝禁不住亲吻夫君的手一下,随后贴在自己的脸上,再狡黠一笑,“既然不做他想,便该成人之美,那边的陈圆圆,就指给吴三桂吧。”

“…”

小朱敬畏的缩了缩脖子,面对这冥冥之中的巧合,无言以对!??

第十一卷:第三章:三坛大会

整个选妃事件的过程中,言官们并没有弹劾小朱,道复杂:

明代选妃向来自民女中选取,陈圆圆未必就没有这个资格;为了打击田妃阿萝,这些年言官们一直鼓动皇帝增加妃子,现在人家天子‘纳谏’了,却又生生被搅合黄了,大家确实不好意思再骂娘;他们也没几个是好东西,很多人自家的小妾,就是取自秦淮的‘瘦马’,骂来骂去的还不是自己抽自己。

当然,明代言官如果不闹事儿,那就太不正常了,所以马世奇、史可法、田怀、朱慈炯这几位,就都成了被攻击对象,只不过大家弹劾的底气都不是很足。

因此,当小朱以他特有的方式扑灭了后院之火,选妃这事儿,也就算差不多了,只是还有一个小小的,小小的尾巴。

之后的半个多月里,京城百官,都幸灾乐祸的要求吴襄摆酒宴请客,吴襄平白无故的顶了这么口黑锅,郁闷的差点没吐血!

大家这么追着起哄的目的很明确,选妃事件必须尽快消停,否则就会酿成牵扯面极广的政治风波。为了诸位同仁的仕途着想,吴家做出点牺牲算什么?再说了,吴三桂这么个丑八怪(文官语,脸上有疤是为破相也),娶秦淮小花魁,还亏了你们吴家是怎么的?

刚好,即将于明年举办三坛大会,需要吴三桂带领南清的福林和大玉儿一同入京参礼,所以大家都说:

“指婚名将,可为佳话,既然三桂、圆圆即将陆续到京,那么事不宜迟。先行纳采吧!”

纳采就是领证,虽说小夫妻还没见面呢,但事情就得抓紧办,因为宫里已经放出话来,正宫周皇后、皇太嫂张皇后、皇礼田贵妃、皇淑慧袁贵妃、德妃、贤妃、和安二嫔,就跟比赛不要钱似的,都准备了一份厚礼给吴家,也就是说,不抓紧办喜宴,吴襄首先得罪的就是整个后宫!

一场男女新人都不在场的糊涂婚宴。就这样仓促地在北京城举办了,此时,陈圆圆还在南京由当地官员出面,安排赴京的事宜;吴三桂呢,这小子压根就不知道居然还有这好事儿!

婚宴举办的这一天,很多大臣都请假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越在这个时候去吴老襄家里喝酒,就越显得跟皇帝一条心,当然。这个逻辑在小朱这里是通不过的。

但不管怎么说吧,自愿相信‘皇上确实没有选妃陈圆圆这个打算’的大臣们。今天连早朝都给罢了。

所以一大早,皇帝小朱就直接来到文华殿的办公室,按照惯例,内阁大臣要先处理一下庶务之后,才来拜会皇上。在这么个时间差里,小朱一个人,望着窗上的冰花发了一会儿呆!

‘希望吴陈两位,今生可以白头偕老,善始善终啊!’

小朱先是在心里面,很不是滋味的祝福了那对儿新人。随后便洒脱的将这件事情抛到脑后,他的事情太多了,温体仁给他出地几条计策,是需要时间来安排的。但有个原则是固定的,那就是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来。

“杨春。杨春!”

“万岁,万岁,臣来啦!”

“你瞧你,呼哧带喘的,又怎么啦?”

“呦,万岁爷,和嫔娘娘派人来告,说温室培育的昙花,于今早开放,想请您过去瞧瞧呢!”

“嗯咳!”和嫔锦珠一直很会养花,但养花已经成为某种行为的代名词了,面对佳人热情的邀请,小朱装模作样的清了清嗓子,随后一挥手,

“去去去,昙花是花,又不是树,找人给朕搬过来就是,朕今天跟内阁的先生们,一同赏花!”

“是!”

杨春转身刚想走,又被小朱叫住!

“等等,叫你这一打岔,差点把正事儿给耽误了,今天都哪些臣僚没请假啊?”

“回皇上,阁老们和各部堂的大人们,都没请假!”

“呵呵!”小朱习惯地笑了起来,大臣们的安排倒也紧凑,

“好啊,一会儿就在文华殿侧殿,把内阁众卿都叫来吧,朕与他们开个小朝会!另外嘛!再去找人把马世奇给叫来,这几天他地那个什么新稿,究竟弄的如何了?今天下午必须把上海港的事情议定喽!”

“遵旨!”

杨春答应一声下去了。不大一会儿的功夫,文华殿就响起阵阵“啊呀,啊呀!”的声音。

不过别误会,这是阁臣众卿赏花时的赞叹之声,大家知道皇帝最近有点可怜,自然是怎么好怎么来。无非就是祥瑞呗,反正快过年了,多说一点没坏处。

因为这花是和嫔锦珠培育的,锦珠又是蒙古王爷之女,所以大家聊着聊着,就又说道了政治上:

“皇上,三坛大会拟于崇祯十六三月初三举办,而按照原有计划,癸未科大考,必要相应顺延!这些学子的食宿费用,户部总是要出一些的。”

“?,重要的是科考,而不是时间,顺延便顺延吧,不过这钱嘛…”

对了,明年是正规科考年,北京城还要举办考试,所以最近地京城,学子们的数量可谓多如牛毛。有史可法带来的特用南榜学子,有即将取应正规科考的学子,有需要返京述职地义师,有响应国家号召来参礼三坛大会的士人。

这么老些人涌过来,人口压力确实大了不少。按往常的路子,学子们日常地居宿,无非就是客栈、会馆、庙观、露宿,但因为三坛大会是宗教大会,所以和尚、道士、喇嘛,以及他们的信徒们,也来了一个够本!各地的商贾、乡绅、勋贵、豪门,也都接到了国家的邀请。

这样的话,学子们就只能求寓租了,很多官僚家的房子都不小,但又想收租金挣钱。还要展现自己地爱心,怎么办?于是大家手一伸,问国家要钱。也就是让国家替学子们出房租钱。

小朱心疼啊!他的钱不多,国家也没富裕到可以败家的地步,但这钱你还必须出,否则学子再给你闹个事儿,这还有活路吗?小朱咬咬牙:

“…钱倒是不成问题,天下学子萤窗雪案,十年苦读,如若在考试前还要风餐露宿。朕又怎么忍心呢?这样吧,朕认捐5两。”

“…”

诸位臣僚顿了顿,首辅贺逢圣率先表态:

“臣认400!”

“臣认捐300。”

“臣,认捐300。”

贺逢圣、李邦华、洪承畴这三位阁臣,那可真是穷的叮当滥响,他们这几百两,还真是努了大血!一旁的郑三俊和杨嗣昌,先互相对视了一下。众所周知,他们俩可是肥羊!两只肥羊还挺认命,只见杨嗣昌一拱手:

“臣认捐1万5千两。”

“臣。认捐2万两!”

“…”

就这样,学子们的食宿安排。全部由

员的捐款支付,一个黑色幽默再次出现:官员们一边受学子们的颂扬,一边在袖子里自己掐自己,没办法,钱从左手交右手,等于没有变化,还不如不问皇上要钱呢,真他娘的心疼啊!

不过说来说去地,三坛大会,究竟是个什么玩意。连算得上最重要的科举考试,都要让开身位?

三坛大会的字面意思就是:佛、道、藏三教分坛辨经大会。

也就是由国家搭建三个辨经法坛,然后召集各教的长老、天师、高僧齐聚北京,将各自的教义精华。进行一次梳理和汇总归纳!

同时,平白无故的您把宗教界给纠集到一起,不会没安好心吧?所以国家公开的理由是:靖康安宁大祭!

届时。将分别在仙露、延寿、悯忠三寺,举办祭奠钦徽二帝的法事活动。



是个中国人就应该知道,北宋靖康年间,钦徽二帝被金兵掳走。宋徽宗被关押在延寿寺,皇室子孙被关押在仙露寺;宋钦宗被关押在悯忠寺,这三个著名的寺庙,现在很令人自豪的位于北京地城墙之内。

大明前些年大打出手,打出了汉家的威名,打出了一个新世界。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处于新兴阶段时,通常会追求精神上和物质上地满足感。物质上,一般来说就是大兴土木,建造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精神上,就是非固定资产投资,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纪念活动,都算。

靖康祭奠大礼,就是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小朱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公开发布诏令,祭奠法事的最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改仙露寺为永盛寺,取意子孙永盛;改延寿寺为靖安寺,取意徽宗心安。改悯忠寺为康宁寺,取意钦帝心宁。

这也正是取名靖康安宁大祭的由来。

这个创意是温体仁和周延儒共同就提出来的,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才一直拖到了现在,并且经过贺逢圣、郑三俊、杨嗣昌等人的不断完善,如今这整个盛会具备了多重的考虑:

首先就是弘扬民族自豪感,当年异族掳走了中土的皇帝和太上皇,现如今当初关押二帝地城池,已经变成中国人的首都了,而且参与这次祭奠的观礼使中,既有朝鲜、琉球、越南这样的传统伙伴,也有刚被打服地蒙古、吐蕃、南清,更有南洋、欧洲的代表。其政治表述霸道且又恢宏。

再一个,虽然战争的起因,逃不过名利权势!但纯粹因为宗教而开战地,也不是没有。因此,通过一次最高等级的辨经大会,将藏教中的温柔精华加以提炼,未尝不是好事儿。

佛、道是早已经被中华民族给改造的差不多了,而且他们的原始特征就是合流包容,这几千年来,早适应环境了,因此,佛、道两教这次就充当了大师兄、大师姐的脚色,好好带带这个三师弟。

第三个目的:凡是这种规格的辨经大会,往往诞生出神迹化的人物、传说、圣物!那么借此机会,彻底将云蒙山拔高成藏教圣地,也是可以实现的。

可以想见,如果竖立圣地真地可以功成的话。中华大地上,将出现五座神山:五台山之于佛教、龙虎山之于道教、雾灵山之于天主教、云蒙山之于藏教、泰山之于儒家。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结果?

宗教就是这样,当圣地被固定下来,其消极的一面,也就可控了。

以上都是大原则,接下来就该考虑具体操作的手段了。小朱是个敢干的人,温体仁比他还胆大,专门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宗义经典,艰深晦涩难懂。小民蒙昧,未闻有可以通晓者!而三教何以风行?无非势利迷信尔!今若以白话刊行。则民心可得!臣举荐冯梦龙,杨文骢等,担当此任!”

说白了,就是让冯梦龙这些纪实文学家们,用大白话把宗教经典给传播出去,以便竖立起国家的绝对权威。

这里先着重强调一点:温体仁对中国人的评价,失之尖刻,但也切中要害。考虑到这小子身体不好,就原谅他吧。

辨经是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各家教义、典章。都要最终呈递给皇帝观瞧,因此。大家都会进行典籍整理,当温体仁的方法介入之后,那么这场宗教盛会,就完全可以看成是一次宗教革命了。

因为当今天子有点不学无术,不写成大白话,皇帝他看不明白。然而当宗教表述,通过冯梦龙这样地文学家修订之后,将真正的民俗化,这样一来变革也就自然形成。因为人人都可以轻松的接触到最精华部分,那么谁能成为大师。就全在统治者的取舍了。

这一点无所谓卑劣与亵渎,宗教本就是为人类服务的。

其实,即便没有冯梦龙,这个语言翻译的大工程。在目前来看,也是非常容易办到的,因为这个时间太‘巧合’了。刚好是前一年结束特用科考,当年又即将举办正式大考,聚拢的文化人确实太厚了,中华文人在自我标榜时,通常会说一句:

“某家不才,释道兼修!”

一群居然可以跨教修行的所谓信徒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辨经大会上表现的机会,现在就可以定论一点:

最终整理定稿地辨经辑要,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明忠君爱国地思想。进而,创造并修订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宗教派别。

再一个,如果把三纲五常、春秋大义、百善孝为先这些概念假设为神的话,那么儒家就是同佛、道、藏三家一样的多神论宗教。

多神崇拜的弊端就是,历朝历代的上层叛乱,其借口是五花八门的:霍光废帝是为了维护宗法亲疏;孙权因为继承的是父兄基业,不保护就是不孝!八王之乱的最高理想竟然是维护正义;杨广的倒台,是因为他霸占母妃,坏了人伦;甚至就连安禄山这样地,都敢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据说还有一位极有才华的同志,为了谋反,不惜装成傻子,然后以‘欺负老实人有罪’的名义,生生把侄子地皇位给抢了。

现在小朱和温体仁联手进行的宗教改革,就是重新排定儒家中诸位大神的座次,佛道藏其实很好处理,最难地是儒家,因此,将国家概念进行一次无限的拔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所谓的汉奸层出不穷?不是这些人软骨头,而是这些人的脑中,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概念。在他们的心中,宗族利益永远是高于一切的,国没了,只要家还在,换谁当皇帝不是当?

历次的外族南侵,往往北方崩溃的最为顺利,这是因为在侵略初期,宗族为了保证自己既得利益,唯一的选择就是顺从。而侵略者又往往需要一些大族的势力,来达到占领区内顺利补给的目的,因此这时候是相敬如宾的。

但一场惨烈的侵略战争,必然

多的人无家可归,于是纷纷向南方迁移,这些丧失了人群,自然会同仇敌忾共御强敌!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些丧失了利益的人,又与南方当地的豪族处于天然对立的立场,南方豪族完全可以效仿北方豪族,但由于身边多了很多南迁北人,大家在面子上,又不好公开投降。于是。内讧出现了。

这是中华历史上多次上演大回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儒家竖立了很多的道德典范,没错,忠诚国家被称为守节。但别忘记,百善还孝为先呢!春秋还有大义呢!一旦国家的反叛者占据了道德上地制高点,不用多,一个就够,跟随顺从的人,那可就海了去了。

所以,现在就把国家竖立为最大的神,是没跑的。再仿造佛道两教的神仙排位。国家这个最大的神之下,是仁义理智信的皇帝、虚怀若谷的节臣、忠孝两全的武将、乐善好施的乡绅、敦厚老实地农民、吃苦耐劳的工人。

这么排位下来,既有利于社会上的稳定,又可以保证国家主权的完整。

总之一句话:任何行为、任何个人,都要服从于国家的利益。先定下这个概念之后,才好再干其他的。

以上,就是三坛大会的由来和通盘计划!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小朱和这届内阁着实是没少下力气,之前说过了,杨嗣昌、郑三俊、贺逢圣这几位之间是有矛盾的。但他们同样都是实干家,也同样都是新儒家的先行者。只要能够得到稳定国家地结果,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

国家现在太大了,从库页岛发的奏报,传到北京居然要两个多月,人家那边要是出现森林火灾地话,等山头都烧秃了,也许国家的反馈才下来,而且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能把人气疯了的词语:“再探!”

那还探个屁股啊!

在科技手段还不足以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背景下,通过一种近宗教的宣传,把国家概念深深的。深深的根植进国民的心中,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种方式其实也非常符合儒家的追求,尽管中华大地,早就已经出现形式上地三教合流。儒家烧香、道家拜佛,佛家呢?佛家也拜仙滴!甚至有的庙宇,干脆让三家老大并排坐在那里。省得信徒们跑来跑去的,看着怪心疼的!

但真正地合流并没有完成,因为儒家从根儿上就喜欢独尊,喜欢大一统。现在以皇帝小朱为旗手,公开提出来的新儒家主义,其实很合乎传统儒林的胃口。因为忠君爱国,也是儒家大义中地重要一环嘛!

为了完成这个理想,小朱为首的这帮家伙,也真是没少下本钱,耗费了千万两雪花白银,修葺盖建无数个坛院,坛是宗教界的办公机构,院则是指各路教宗来京时的歇脚地点,同时鼓励各路名士题字题词,彻底来个数教合流。

所以今天的会议,主要就是讨论如何才能办好这次三坛大会!

“启禀皇上,为赶赴靖康安宁大祭,许多教派的宗教领袖都过来了,其中,藏教、天主教被专门关照在雾灵山修道院和云蒙山法坛,这两处地点紧要,是否要派兵看管?”

“…”

小朱很无奈的看了看范景文,心说了,老范终究是个学究啊,这话哪能这么说呢?

“范卿家所言极是,非但此两山,佛、道两家那里,也要加派一些大力青壮,以备搬运辛劳的活计!”

“哦,臣遵旨!”

其他的大臣们都及时领悟过来,没错,派兵的目的就是防止宗教狂热造成的流血事件,但也不能像老范这样,公开的大声说出来。

好在,为了缓解这个小小的尴尬,熊文灿忽然笑嘻嘻的出来了。

“皇上,臣以为当年金人南下,异族多有跟从帮凶者,如今,大明战功彪炳,实乃中华之幸!拜祭法事,又延请诸族参礼!不若,改‘靖康安宁大祭’为‘五族靖康安宁大祭’,用以相约世人,今后凡有乱中华之外族者,天下共讨之。臣请陛下恩准!”

“?,有道理!”

小朱很满意的点点头,眼见其他人也没什么反对的,这就又算一条施政措施了。眼见自己的建议得到天子首肯,熊文灿得意洋洋的又来劲了。

“再有,臣请陛下另择民间说书之人若干,共同记录此等事迹传播天下。此为寓教于乐也!”

“…”

这回小朱可没同意,因为这条跟温体仁的建议是重合的,而且之前已经知会过他们,显然,熊文灿有争功的嫌疑。

见皇上不置可否。熊文灿立刻机灵的一拱手,退下去了,但在坐下去地时候,冲银行行长姚明恭一使眼色,姚明恭立刻起身。

“启禀皇上,臣前日听达赖使团先行之人说起,他们藏区不喜银票,希望国家赏赐时,能否以红货代替!”

“嗡!”

文华殿内起了一阵声响,大家都在心里臭骂:这个姚明恭果然不学无术。‘红货’是江湖用语。虽说还不是盗匪的黑话,但也算得上俗之语,现在是个什么地界?文华殿啊!这么高规格的场合下,姚明恭居然在满嘴跑火车,确实值得鄙夷!

书说简短,等大家伙捏着鼻子跟姚明恭讨论完银行的事务之后,杨嗣昌就没好气儿的打发他滚蛋了。倒是贺逢圣,还是很客气的冲他拱手相送。

姚明恭原属于东林外围,因为成为大员隆臣,又是银行行长。也就有些飞扬跋扈起来,所以。原本就看不上他的杨嗣昌,更加看不上他。倒是贺逢圣,风度还保持的很不错。由此也能看出来,贺逢圣的人品,确实不错。

后续的讨论,就是谁来当总协调人地事情了,这个任务,职位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合适,只能从众卿中挑选,最有名气的卢象升又是个传统派士人。所以只有熊文灿是最佳人选了。

“好啊!就由熊卿家为总司礼吧,从今日到三坛大会,还有百二十天,诸位卿家可要携手共济。万万不可有误!”

“臣等遵旨,臣等告退!”

上午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诸位大臣出去时。看到了站在院子里的马世奇,大家都连忙拱手行礼,很多人都羡慕的想:

“难不成马郎要与皇上共进午餐吗?”

呵呵,他们猜测的没有错误。小朱前几天发火之后,自己也挺后悔,当马世奇重新修改了上海港的建置之后,这种愧疚心理更加强烈,那么弥补的唯一方式,就是赐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