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无疆-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坎坷的命运像是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不停的冲刷在年少的崔可夫身上,但他始终在坚持着他的梦想,通过不断的努力,年纪轻轻的他就在列宁第一次对外反干涉作战中表现出色,虽然后来罗曼诺夫王朝复辟成功,崔可夫差点被枪毙,不过他坚持到了最后,当布尔什维克党重新崛起,他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到了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那时候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已经开始有了非常深入广泛的经济合作,崔可夫在军事学院里就曾专研过《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兵书著作,还自学了中文,所以当他毕业之后不久,便在苏维埃外交委员会的安排下,成为了一名苏联驻华总领馆武官。

在共和国担任军事武官的那一段时间里,崔可夫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了汉语,并且还游览了神州大地的诸多名胜古迹,同时也对共和国不断崛起的综合国力惊奇不已,然而,他并非是一个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能够看到的或者说是所关心的,只会是如此强大的综合国力背后,究竟有何种强大的军事实力?

结束驻华军事武官一职之后,崔可夫回到了正借助中苏经济合作贸易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苏联,他很为苏联的经济发展与崛起感到自豪,而也是那个时候起,他更加深信不疑的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中苏之间只能合作而不能敌对,否则对于任何一方都是莫大的伤害。

可惜的是,崔可夫的信念虽然成真但苏联却招惹上了另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远比共和国还要凶狠的军事主义国家,中国人顶多在商场上“烧杀掳虐”,但竞争激烈却根本不见硝烟没有死亡,可德国人却生生带来的血淋淋的战争,这却是崔可夫在回国后没有预想到的。

回国后的崔可夫参与到了苏联红军的军事变革浪潮中,在斯大林主席的主张下,那时候的苏联大举的向共和国学习,不仅仅是经济上就连军事上也大有借鉴的想法,不过共和国似乎并不热衷于教会邻居成为军事强国,所以除了军事武器装备或少部分军事技术的贸易之外,共和国并未与苏联进行军事交流与合作,所以苏联可以从共和国买来拖拉机与坦克、买来战斗机和火箭筒等等,却始终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完善自己的军事体制改革,去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与演习来总结自身的特点,完成军队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的大量工作

不管崔可夫信不信,反正他的命运就是活该倒霉,当年他甚至有一举超越朱可夫的势头,却没想到后来遭逢了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好在查来查去他并无政治问题,并且在那些斗争派坚决认定的具有资产主义思想的共和国担任军事武官多年回来,崔可夫的政治思想依然坚定,因而他并未被残酷的拉到群众面前进行狠狠的批斗教育,而是被关在了监狱里一呆就是好几年,直到斯大林开始意识到苏联红军的机械化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世,且已经认识到苏德之间战争不可避免,这时候崔可夫这样的牛人才被解禁释放出来,可刚刚离开暗无天日的监狱,崔可夫就面对了人生当中最大的挑战,直接担任第五军军长。

眨眼之前还是个囚犯,转瞬之后便已经是个少将军长,崔可夫不得不对可以在苏维埃只手遮天的斯大林统治权力感到震惊和讶然,他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所谓的无产阶级政权,但他没有权利反抗只有逆来顺受,所以他不得不用最艰难的手段折磨自己,让自己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少将军长,然可可惜的是,他刚认为自己合格的时候,苏德战争两国却又开始眉来眼去了,狡猾而又诡计多端的希特勒和斯大林达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协议。

崔可夫很快就带领第五军加入到了“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战争中,当然这场战争从任何角度来讲,都可以定义为苏德两国共同瓜分波兰的恶劣侵略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崔可夫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去思量政治上的罪恶,而是完美的演绎了他的军事天赋,而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顺利进入最高统帅部参谋部,

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蜜月来得是如此之快,去得更是匆匆不已,崔可夫很快就离开了参谋部赴第62集团军担任军长一职,并在莫斯科战役中发挥出色,被斯大林赏识之下屡屡安排到重要防守区域担当主力,可好钢虽好却根本耐不住久磨,面对如同浪潮般的德国两大集团军群此起彼伏的狂攻,除了兵力多这一优势之外其他基本没有什么可比性的苏联红军在莫斯科战役上损失惨重,直到第62集团军这支像是救火队一样的王牌部队被消耗得差不多,斯大林这才让崔可夫和他的部队歇一口气,撤退到了下诺夫哥罗德补充兵力和休整。

然而,好景不长,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很快又被斯大林征召了,这一次斯大林让崔可夫去救火的地方不是莫斯科而是萨拉托夫,这座位于下诺夫哥罗德以南七百余公里的能源和工业大城受到了来自于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威胁,恰逢斯大林摒弃了朱可夫的建议,誓死要以莫斯科为中心,构建欧亚战略防御线,所以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就自然而然被派到了可以与莫斯科遥相呼应的萨拉托夫驻守,构成这条防线中较为重要的一段铜墙铁壁。

崔可夫到了萨拉托夫之后并未与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群交手,由于这座城市以南不足四百公里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国土,而且南方集团军群已经被一次意外的空难事件,也就是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第124战斗机联队意外击落伊朗王国皇家航空公司yhhp0013航班,造成数百名中哈伊三国公民遇难的“2。23黑色空难”事件折腾得无暇东进,德军上下时时刻刻都在担忧共和国可能会借机发难,所以原本打算要继攻占斯大林格勒之后再下萨拉托夫、萨马拉,直至威胁苏联战后大后方完成对莫斯科侧翼包围的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罕见的和苏军保持了对峙状态而没有发起进攻,因为他们始终担心一旦对苏军下手,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就会趁机而动。

事实证明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伊朗王国最终都没哟采取任何行动,反倒是莫斯科战役越发的艰难,作为救火部队的崔可夫所率第62集团军几乎就要被斯大林征调去参与莫斯科防守作战的时候,崔可夫却意外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斯大林似乎与朱可夫之间间隙不小,斯大林很有可能在将朱可夫兵力抽调一空之后就“除之而后快”,感到脊梁骨冒冷汗的崔可夫再也不敢积极冒险了,斯大林昔日发起的大清洗还如同阴霾一样萦绕在他心头之上,他迅速的将原本写好的参战申请报告给焚毁,取而代之的,反倒是一封延长休整时间的报告。

崔可夫不得不承认那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的担心受怕,他很担心报告上交后斯大林会看出些什么,因为崔可夫在报告中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什么第62集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参战过多兵力损失惨重,作战骨干几乎荡然无存,且装备奇缺,新兵需要整训等等,总而言之,崔可夫是大言不惭的向斯大林说谎了,可结果呢?斯大林并未怀疑崔可夫,却还让崔可夫以第62集团军为主力,重新组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荡然无存的西南方面军,并且还授予了崔可夫很大的权利,师以下级别的军事干部都能自行任免或枪毙处置,更别提什么征调物资、筹措兵力补充了。

崔可夫的内心第一次浮现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一方面开始组建西南方面军,一方面却在深思斯大林的此番举动意图何在,可他还没有弄清什么缘故的时候,莫斯科战役就进入到了高潮,崔可夫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斯大林三番五次的向朱可夫发去电报催促增兵支援,可朱可夫却按兵不动还抱病不出喀山,这样的举动更加让崔可夫坚信自己应该选择站队了,所以他虽然没有收到斯大林的调令,却铤而走险的向朱可夫发去了一封慰问电,问候“生病的”朱可夫。

而就在崔可夫收到朱可夫的回电后不久,莫斯科方向就传来了惊天大爆炸,崔可夫当时就惊呆了,他看着手中朱可夫的回电迟迟没有说话,过了很久之后才在声泪俱下的官兵们嚎啕大哭声中,意识到莫斯科可能遭到大劫难了,果然不出所料,很快就被证实是被纳粹德国使用了原子弹攻击,整座莫斯科城几乎任何人类牲畜幸免。

崔可夫没有惊讶和悲伤,作为一方大将,他更多的想到的是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战争局势,那时候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德军接下来的进攻面前稍作抵抗就和德军暗通曲款体面投降,以后就在纳粹德国的庇护下,在轴心国成员国任何一个地方过着悠闲的富足生活。

另一个选择就是誓死作战,为了已经为卫国战争死去的上千万苏联军民、为了莫斯科的死难者,崔可夫应该浴血奋战哪怕血染疆场也毫不妥协,如此一来,虽然不能享受到安逸的生活,却能留下一世英名。

而就在崔可夫还在思量的时候,共和国参战的消息就传来了,这一惊人的利好如同一针兴奋剂一样,狠狠的注射在了黯然神伤的崔可夫身上,他的荷尔蒙分泌速度明显也加快了不少,而对于原子弹的恐惧心理也终于一扫而空,他终于做出了生平最为重要的选择,用一句中国古语来形容那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崔可夫很快就积极投入到了防御作战的部署工作中来,他第一时间就冒险飞赴了喀山,除了向朱可夫表示忠心之外,最要紧的工作便是和朱可夫商量了如何构筑诺夫哥罗德至萨拉托夫的坚固防线,赶在共和国提供强有力战争支持之前,将德军所有进犯之敌挡在这条防线之外。

为了构筑这条防线,朱可夫将几乎残缺不整的中央方面军进行了大幅度的收编,主动放弃了莫斯科城区后一路上进行了大量的坚壁清野工作,主动退却到了弗拉基米尔休整,还留下了大量的决死阻击部队分阶段的层层阻击尾随追击的德国陆军北方集团军群部队,炸毁了桥梁、破坏了铁路和公路、布置了大量的雷场等等,当然给德军带来最大障碍的,还是那些担负阻击任务的决死部队,这些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苏联红军部队,像是一枚枚要命的钉子一样,让德军每前进一步都得血淋淋的拔掉这些个钉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同时还迟缓了进军速度,原本空前有利的机械化突进,却变得慢慢吞吞,迟迟无法突飞猛进。

而另一方面,朱可夫还在下诺夫哥罗德为德军准备了大量的防守部队和物资,他需要将下诺夫哥罗德经营成一个阻碍德军进军喀山的巨大战场,拖住德军的进军步伐,当然要想做到如此,他还需要借助崔可夫的帮忙,因为只有崔可夫的部队才能在萨拉托夫至萨兰斯克一线构筑防御战线,并且兵力和物资还较为充足的崔可夫还可以有力的增援朱可夫安排在萨兰斯克这座工业重镇防御的部队。

当然,如此一番部署并不能起到百分之百阻击成功德军的目的,朱可夫和崔可夫两人都非常非常的明白,被动防御已经是相当难堪的境地,更何况面对进攻力量强大的德国两大集团军群,且还有一个集团军群虎视眈眈,他们能坚持的时间并不长,因而这条防线看似是苏联人不可后退一步的最后底线,也是所谓的国运决死防线,但其实对于德军而言,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个月,绝对就能让这条防线荡然无存。

时间,崔可夫两人需要争取的就是时间,这条防线的构建和经营也仅仅是为了争取时间,在完成工作部署之后,朱可夫让崔可夫全权负责整条防线的防御指挥工作,至少也要将坚持到6月1日,随后朱可夫便急匆匆的奔赴共和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多国首脑会议,其实就是在为苏联争取时间,朱可夫知道防线撑不住多久,一旦防线告破,德军杀到了喀山并占领了喀山和萨马两座城市,苏联是不可能再依靠乌法、叶卡捷琳堡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残存兵力反败为胜的,所以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迎来转机,关键就在于崔可夫能坚持多久。

崔可夫是给朱可夫打了包票的,他一定能够坚持到6月1日乃至更往后,而现在才5月5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已经开始进攻下诺夫哥罗德,并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在防线关节点所在的萨兰斯克大打出手,兵力强盛的德军两大集团军群完全可以联手在下诺夫哥罗德经萨兰斯克至萨拉托夫这七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形成强力突破,一旦得逞,那么……

“还有26天,还有26天!”

崔可夫满眼血丝的看着地图,他心里不断的念叨着时间的剩余,可他却同时还在怀疑,世界反法西斯多国首脑会议闭幕之日也就是5月8日,共和国等国家是否能够在短短二十余天的时间里就给苏联带来强而有力的支援呢?望向窗外,崔可夫只看见了茫茫黑夜。

第二四九章 凭空臆测

~。…《  》…~    第二四九章 凭空臆测

人最怕的莫过于“哀莫大于心死”,然而幸运的是,对于崔可夫而言,他还没有到死心的地步,他还有希望,他认为整个苏维埃都还有偌大的希望继续奋战下去,并且这样的希望还并不渺茫。

崔可夫再一次拿起了朱可夫从共和国香港发回来的电报,这份电报不管内容如何,也都证明了在朱可夫的心目中,是肯定了如今坐镇苏联卫国战争大局的崔可夫地位与作用的,然而究其内容而言,崔可夫真的有一种不敢看的感觉,因为会议已经召开了这么多天,以中美为首的两大利益集团似乎忘记了战争还在进行一样,全心全意的在为战后的利益博弈当中,当然争夺得厉害的还有战争任务分配上,中美两大利益集团的意见始终无法统一一致,因而正饱受战争煎熬的苏联可就真的是如坐针毡,朱可夫没有向崔可夫有任何的隐瞒,他如实的告知了会议的状况,其糟糕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好消息,根据朱可夫最新与共和国方面沟通的结果,共和国国家主席张宇已经亲口向朱可夫保证,共和国是绝不会坐看苏联灭亡于纳粹德国之手的,而这样的一个表态也不亚于让朱可夫等苏联代表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让崔可夫忐忑不安的心稍稍平复下来,可讲究诚信的中国人背信弃义的概率并不高,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手相助,朱可夫电报里只字未提,恐怕这也是朱可夫所忧虑的一点。

“在这残暴不安的世界上生存,我们唯有相信自己,无论是战争还是贫寒,无论是饥饿还是幸福,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

崔可夫将电报用打火机点燃,在跳跃的火光中,他似乎回到了年少时代,在那饥饿难耐的时候、在那辛勤劳作的时候,他每每都是这样劝慰自己,希望和未来,都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他人的帮助,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往往很少很少。

“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做最艰难的打算!”崔可夫扔掉了打火机,伸了伸懒腰,整天趴在沙盘桌或者图桌上,腰部就跟石化僵硬了一样,稍稍动弹就感觉一阵阵酥麻感觉直冲头顶。

稍微活动一番,又猛灌了自己几杯苦茶,这些苦茶还是他托一个中国朋友买来的,苦涩的茶水很容易给人带来精神的活力焕发,所以崔可夫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投入到了深夜里的继续鏖战当中。

现在,摆在崔可夫面前去的一大难题就在于他并不清楚德军目前的战争动向,由于情报的缺乏,德军并不太清楚苏军的动向和实力,而苏联自己也对德军缺乏太多的了解,当然双方交手如此之久,战役战术等方面也都摸清了对方的规律和特点,但在军事调动、战役部署等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崔可夫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推测。

崔可夫很快就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了德军的指挥官,他必须换个角度来思考,若是让自己来指挥作战,应该如何实现尽快突入苏联后方绞杀掉最后抵抗力量彻底赢得战争的战略目的,而他首先选择的客串角色就是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崔可夫开始麻痹自己,让自己渐渐的想象成是博克元帅,现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指挥自己的十个满编集团军、一个装甲集群、五个摩托化集团军以及部分仆从国部队。

双手撑在腰间,崔可夫死死的盯着沙盘上的德军一支支小旗,这些小旗帜都代表着一支支德军军队,当然情报有限,这些旗帜的位置是否正确还不得而知,但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业绩足够了。

崔可夫的代入速度很快,他很快就成功客串了“博克元帅”,摆在作为进攻者面前的困难很多但都不麻烦,最显而易见的是为了战略目的的直接达成,进攻作战过程中情况必然发生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化,最直接的一点便是防守的苏联军队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加强,从兵力、弹药、轻重武器装备等等,其防守正面密度必然会增大,在进攻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仓卒或预先构筑的阵地,当然更多的还是精心构筑的防御阵地和工事。

简单明了的战略目的直接导致了一个较为不利的形势,那就是任凭德军如何不择手段的、毫无耽搁地组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和疯狂进攻,杂乱无章也好、井然有序也罢,防守方都会很坚决的防守而不会主动变化,也就是说,已经明确防守的苏军根本就不会理睬德军到底如何狡诈,都会专心致志的防守,因为他们退无可退,而德军也就算耍出再多花招,也掩饰不了他们想要攻入喀山和萨马拉的最终目的。

进攻,是德军掌握主动权的最佳体现形式,可与之相对的是,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实时情报,德军高层能够预见到会与苏军主力遭遇,并且爆发大战,但他们并不能很明确的肯定,苏军的这些兵力会以何种形式参战、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当然苏军主力可能从战役一开始就已经盘亘在德军进攻面前,也有可能在战役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变更部署出现在正面上,比如说通过快速的机

毕竟越往苏联后方,德国空军的制空权就并不明显,苏联人完全可以借助铁路或者公路的机动方快速有效的调整防御部署,甚至做到机动防御的境地,尤其是装甲部队。

如此一来,进攻的德军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编组,根据步兵师和步兵军的最大步战能力,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和对敌人不很坚固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应不大于10公里;而对预有准备和密度足够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为6公里以下,而真正在这样一宽度的进攻正面上展开,那么部队的最大步战能力显然会被耗尽,是得不偿失的。

为了保证进攻效果,德军比较合理的是在第一批进攻部队中安排三至五个步兵军,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在二十公里左右的进攻宽度上保持一定的持续战斗力,毕竟机械化战争是高消耗、高损伤的作战,在正面战斗中步兵很容易损失惨重,所以安排三至五个步兵军维持二十公里左右的进攻宽度,也是为了能够刚好的换班休整,同时也有利于在交战过程中,当进攻正面被破坏、进攻长度会拉大、进攻密度被降低之时,为了保持必要的正面密度,这样的兵力配置是应该的,而如果遭遇到的防守兵力很多且实力强大,那么还得投入更多的兵力,而这部分兵力应该安排在第二梯队中。

崔可夫想到这一点,很快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了下来,他推算德军的进攻安排中应该有18个以上的步兵师,当然参与到大规模进攻的第一梯队部队,应该不少于10个步兵师,有了这样一个数据,那么就不难推测德军的压制性兵力——炮兵。

三至五个步兵军参与正面进攻,那么往往需要十二个至二十个炮兵团作为压制性兵力,而如果是遭遇强敌防守,也就是要对付做好了防守准备且防守密度很大的敌防御正面,炮兵团的数量应该进一步提升到30个左右,因为还得考虑到一部分兵力要作为预备补充。

当然,德军机械化力量强大,完全可以将30个炮兵团的兵力规模压缩到20 甚至更少一些,用强大的坦克部队来作为压制性兵力的补充,毕竟往往1个坦克营基本可以等同于1个炮兵团,所以如此一算下来,崔可夫相信德军的第一梯队进攻部队中,可能安排有四个至六个炮兵师,或者是三个炮兵师外加一部分坦克部队。

另外还需要让崔可夫考虑的是,如果真要是他来指挥德军进攻作战,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气象和敌军情报?显然,他更加愿意双丰收,所以崔可夫很快在笔记本上记下,德军每日每天正常实施侦空中侦察次数必不少于三次,空中侦察兵力配置且不少于两个大队规模,而这样一个记载,显然更加有利于苏军防空部队展开行动,即使只是一个推测。、

当然,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需要达成战略目的,其进攻宽度从目前的资料来分析,崔可夫只能认定对方的地带宽度为80公里,而为了维持在如此之宽的进攻正面实施作战,德国空军显然会为地面部队提供不少于五个攻击机大队和三个战斗机大队的支援兵力,并且还会有一部分轰炸机兵力可在气象允可的条件下遂行战役战术轰炸任务,而就德军进攻部队内部其他编制而言,不难预测到对方还会有大量的防空部队、舟桥部队等。

崔可夫很快就发觉到自己似乎犯了几个错误,因为进攻的德军虽然总体而言并非是彻底的机械化,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也不过只有一个装甲集群和五个摩托化军,其他的集团军也不过是机动摆脱了驮马,改为了以汽车为主,勉强可以定义为汽车运输条件下的步兵部队,但这同样不能免除一种尴尬的境地。

什么是步兵的尴尬境地?那就是无论是否训练有素,无论战役战术计划策划得多么完美,只要防守一方毫不松懈,根本没有被打乱阵脚的坚决防守并且还时不时进行局部战术反击,那么步兵们也只能紧张兮兮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和拥有完善防御工事甚至配置了重武器的敌军作战,而如果还久攻不下,让攻坚战变成了消耗战,显然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兵力,还有进攻的士气。

而另一个错误就是崔可夫忽略了德军的战役展开问题,也就是从莫斯科战役的战场开赴到下诺夫哥罗德至萨拉托夫这条苏军防御战线之间的远距离机动问题,莫斯科战役以德国使用原子弹而告终,但这并没有改变苏军坚壁清野的事实,可以说从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至萨拉托夫一线,德军是早不到一座幸存的桥梁、隧洞,连土质公路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破坏工作,德军很难在大量苏军决死防守部队层层阻击之下,又要饱受地雷阵之苦,肯定进军缓慢,而且不敢贸然的展开太大进军宽度。

在向防御的敌人实施进攻时,近可能在距敌防御阵地很近的地区实施战役展开,这一直以来就是战争中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律,但是在今时今日,军队编制庞大之下,如果还有来自空中的威胁,大规模的集团军群机动是很困难的,当然德军并不存在太严重的空中安全威胁问题,苏联空军仅存的力量基本都要用在关键时候防守作战,针对行军中的德军组织轰炸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实力不济。

然而就算是这样,在被破坏严重的战场上展开机动,又还得确保一定的移动正面宽度,同时为了更为方便、快速的移动,为了更为便利的宿营,为了更加合理和充分地使用现地器材,同时保持各部队机动自由,所以在移动的宽度上就显得很有学问,因为行军的正面越宽,编组行军队形时各纵队就可越小,机动行军就越快,被敌人空中观察就越容易,宿营的麻烦就越少,可这就给补给部队带来了麻烦,同样还会存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作战兵力组织不及、进攻力下降等问题,重新编组重兵集团的行军队形时,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所以,针对这一个问题,崔可夫需要重新定义德军的进攻梯队安排问题,如果德军是在一定时间之内分批次的进行调遣,有序的安排一定数量的部队进军,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的间隙,那么这样计算,德军参与到正面进攻的部队将并不会太多,可却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兵力,所以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德军可以不断的更换部队参与进攻,像是车轮战一样轮番上阵,直到把防守部队给活活拖死、累死,防线也就自然破了。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资补给问题,随着德军离开莫斯科地区向喀山和萨马拉地区进发,一路上的交通状况越发的恶劣,德军不可能再像围攻莫斯科那会儿之时,能够通过运力强大的铁路源源不断的获得大量的物资补给,所以在接下来的进攻作战中,德军必须要严正的思考物资消耗问题,毕竟战场离莫斯科越远,也就是距离德军当前控制的铁路线越远,物资的补给量、补给速度等,需要和攻击部队的日消耗量、高峰消耗速度等相符合,一旦脱节,显然问题就麻烦了。

崔可夫不可否认的是,德军可以修建一条条简易的运输公路,利用载重军卡为部队提供物资运输保障,同时还有可能借助于空运补给,为进攻部队提供关键性物资的应急补充,所以这样一来,根据崔可夫对德军的了解,他很清楚德军配置有炮兵团的步兵师纵队的战斗部队长径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可达25公里,而其后勤部队则约15公里,因而战斗部队和师后勤加在一起,其长径共约38公里,如果所有进攻师级部队都是并行前进,那么一个军的总后勤的长径也应该为35公里左右。

另外,德军的先头部队也就是要与敌人接触交火的部队往往在夜间机动,其师属和军属后勤部队则多在上午移动,后续部队基本在下午移动,当然也不排除大量进攻兵力在夜间进行快速调动或换位的可能,若真如此,那么崔可夫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德军的队形拉得很长,几乎没有考虑到防空问题,因为就防空部队而言,其掩护范围最多10公里,德军进攻部队普遍长径达到了三十余公里,想当于一大半的部队基本是在毫无防空掩护下在参与进攻或组织调动。

与德军交手多次的崔可夫也不得不佩服德意志军人的纪律性和严谨性,刚刚那个定论的推测出来其实有效时间并不长,因为崔可夫在以往的交手中就知道,德军非常重视夜间的反偷袭和反空袭作战,虽然他们有机械化高机动优势和火力优势,白昼的进攻与防守都应该很强大,但德军每每夜间都会有强大的防空兵力集结于重要目标地域附近组织防空,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空军多次组织夜间对德军进攻部队展开轰炸报复却损失惨重的原因。

崔可夫开始精心的计算起来,他有理由相信德军的进攻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因为如今的战争形势已经和苏德刚刚开战那会儿很不一样,也与后来的城市攻防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