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无疆-第4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完成构建且经过实弹测试的“中华”号导弹巡洋舰因配置了中华神盾系统、钢盾导弹系列和拦截作战系统,中华神盾系统强大功能无需赘述,倒是拦截作战系统这么一个平常并不起眼的系统,真到了关键时候它便能使得舰载多功能雷达和武器控制系统快速联动,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向敌弹道导弹发射钢盾…3型导弹,对还没有飞出大气层的敌弹道导弹进行拦截。

战舰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巅峰之时,可以以一秒钟一枚的超快速度疯狂发射拦截导弹,以数量谋求拦截质量,因为一旦让对方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外,共和国的天基拦截系统基本没辙,卫星搭载的定向能武器还处于研究阶段,单纯的利用所载设备对其实施干扰也没用,因为弹道导弹多采用以惯性制导为主的复合制导,干扰是没用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就必须利用陆基发射的远程拦截导弹,进入大气层外对敌导弹进行拦截作战,而目前共和国第二炮兵部队配置的远程拦截导弹并不多,远远达不到应对饱和打击的能力。

而敌弹道导弹进入末端飞行后,对拦截作战而言,每一秒钟都是生命,因而科研人员们研制的末端高层拦截系统,是针对飞行高度已经在150公里至40公里高度的弹头,类似于超远射程的防空导弹的这一武器,也需要以饱和发射来提高拦截率,而真要是对方弹头还能有效突防,那么就轮到普通防空战斗机、制空战斗机等发射空对空导弹进行拦截了,而地面防空部队也将密集发射各种先进拦截防空导弹,弹头要么采用动能杀伤,要么就破片杀伤,反正就是一个劲儿的猛砸便是,哪怕是用导弹雨,也得把对方的弹头给拦下。

而无论是导弹预警系统还是拦截系统,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目前担负这一工作的便是共和国第二炮兵航天司令部,该司令部目前还并不是专门针对导弹拦截作战的部门,其配置的拦截作战指挥系统目前改进型还在测试中,估计要等到地基导弹预警系统和拦截系统完成之时,才会正式投入使用,所以当前共和国的反导能力并非为零,可显得较为凌乱,且可用的武器和平台并不多。

战争,是催促人类飞速进步的激发因子,共和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都处于较为缓慢的建设状态,毕竟国防军费中每年只能拨出一部分用于建设,而直到危险或将来临,这方面的建设力度才不断加大,但目前真正能担当大用的,还真只有海基拦截系统,也就是潘志文眼中的海军战舰。

海风很猛,吹得潘志文都有些心神恍惚,“荆州”号导弹巡洋舰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导弹巡洋舰,她是一艘经过现代化改造而来的舰艇,在建成之时还都是以传统火炮为主的舰艇,因而就算耗费颇多,改造品毕竟是改造品,许多方面修修补补、改改换换,还是比不上正儿八经一开始就以信息化、导弹化、数字化等为目标而设计建造的导弹巡洋舰。

看着漂亮的“中华”号导弹巡洋舰那简洁的外形,潘志文就不敢不去想象那隐藏在帅气外表之下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恐怖,离开新加坡樟宜之前,“中华”号导弹巡洋舰舰艏和舰艇尾的垂直导弹发射单元,装填满了钢盾系列的各种防空导弹,反观自己这艘,却大部分装填着中近程防空导弹,似乎有充当保镖的意思。

“我怎么感觉你心神不宁的,难道在担心什么?”沙恩超拍了拍潘志文的肩膀并问道。

“没什么心神不宁的,德国佬的导弹到底突防能力如何,他们都不知道也不清楚,这才要搞实验来验证,而我们不过是看客而已,至少目前还是”

潘志文并不想说他很想试一试,一方面想要试试能否真正拦截下纳粹德国的战略弹道导弹,而另一方面也想要老装备也泛发新活力,在据说强大得很的“中华”号导弹巡洋舰面前证明自己这艘老旧舰艇改造而来的战舰,也堪当大用。

“是不是看客不要紧,不过我可听说了,德国人实验的不只是他们的战略导弹,还有一个特别的东西”沙恩超意味深长的看了潘志文一眼,并不吐词。

“什么特殊东西?”潘志文转头看了一眼沙恩超,后者并未回答,而是做出了一个手势,只见沙恩超双手合十,然后迅疾打开,表示爆炸很迅猛,而会意的潘志文也不多问,这东西哪儿敢张扬,一颗就足够干掉一座中型城市,难怪舰队司令部的命令来得不可抗拒,而且带着这么多大杀器,不正是要为了干上一家伙吗?

第一四四章 笑一笑

收费章节(20点)

第一四四章 笑一笑

始建于1938年、位于柏林市西南40千米的库莫斯多夫炮兵靶场,是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前身弹道学委员会的第一个基地,在这个基地,冯?布劳恩带领着一帮早期的德国火箭专家们为纳粹德国的火箭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在1947年2月5日这一天,基地内唯一一座四层高的办公楼里一片肃杀之气,一身戎装杀气十足的党卫军士兵占据了办公楼各个要点,严防不怀好意之人打扰了这次高级别的会议。

会议室内,冯?布劳恩、瓦尔特?瑞德尔和阿瑟?鲁道夫等德国著名火箭专家们济济一堂,腰板挺得直直的生怕坐姿不对,而坐在主席台位置上的重要人物却是一言不发,像是一团空气似的对周围不闻不问,埋着头正努力看着手中的资料,半响之后这才抬起头来,向布劳恩挥了挥手,示意会议可以不用管它照常开始。

三月是对德意志第三帝国而言相当重要的一个月,第一次核试验、第一次战略导弹试射,都将安排在这一月份进行,而作为整个帝国最为耗费科研经费的两大机密国防军事科研工程,两大研究委员会之间也是明争暗斗,虽然不至于分出个你死我活,可“争宠”之意是战意浓浓。

而今天的技术讨论会议已经是首枚战略导弹试射前的最后一次总结会议,作为总工程师的布劳恩自然需要听取各个技术组的工作汇报,然后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始进行导弹组装的决定,而这样的会议已经不是第一次,所以在有大人物到场“督导”之下,例行公事般的速度倒是很快。

布劳恩知道希特勒并不太懂,甚至说根本不懂什么火箭技术,他来视察纯粹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当然也是一种鞭策,帝国的首枚核试验装置已经在运往北非试验场的路上,而其运载的载体即战略导弹还尚未开始组装,这样的进度明显让希特勒感到不满,而布劳恩也知道这一点,他更知道苏德前线战事吃紧,而且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又再一次主动挑衅,帝国海军奋起打击结果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悲剧,所以希特勒需要一个好消息,一个可以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布劳恩愿意为此而努力。

会议在布劳恩的主持下很快变化了讨论主题,变成了首枚战略导弹试射过程中的突防能力测试,为了吸引希特勒的注意力,布劳恩特意强调导弹的突防能力强,则意味着任何防空设施设备都将是摆设,而恰恰是这一句话,顿时让希特勒眼前一亮,脑子里估摸着已经开始想象帝国的导弹随意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目标上,哪怕对方是强大的共和国,也一样撂倒。

布劳恩的话虽然简单明了,可是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高低与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弹道导弹的突防方式可以分为多弹头突防、诱饵突防、干扰突防、隐身突防、机动突防和加固突防。

多弹头也就是指在一个母弹体内装有若干子弹头,采用多弹头突防也就是指到达一定位置之后,母弹体分裂抛出分弹头,采取这种方式虽然有些耍赖,一个目标顿时变成了多个目标,让对方的导弹预警系统顿时陷入紊乱,但提高突防成功率显然是可行的,而且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这种多弹头突防方式比较简单可行,布劳恩就很支持这种突防方式,只可惜的是,目前德国的原子弹,首枚试验型的就需要动用大型拖车来运载,几十吨的东西还要搞多弹头,那岂不是战略导弹要具备几百吨的运载能力?布劳恩不敢妄自菲薄。

不能采用多弹头突防,也就只有剑走偏锋,布劳恩等火箭学家结合了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之后,想到了诱饵突防这种方式,因为在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实施大规模连番轰炸期间,德国科研人员就曾反复为轰炸机群的有效突防绞尽脑汁,其中最难防的当然是英国人的各种雷达,而在后来,科研人员借助共和国出口而来的各种诱饵干扰弹,想到了轰炸机释放铝箔条,而布劳恩等人也受到了启发。

战略导弹之所以能挂上战略二字,就是因为它打得远,而为了射得更远,它就必须飞得更高、更快,飞出大气层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其突防的空域也自然是高空空域,而在真空中没有空气阻力的,不同质量的物体也都可以沿相同的弹道飞行,一旦释放质量较轻数目较多的诱饵,就能形成很大一片的诱饵网,让对方探测器根本无法识别出真正的弹头。

弹头再进入高度超过一百公里的大气层前,由于是在真空中飞行,温度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可一旦进入大气层; 由于大气空气密度不断增加; 气动加热使弹头表面温度迅急速升高; 在距离地面大约50公里左右会达到一个峰值,伴随弹头飞行的一切轻诱饵都将被燃烧; 剩下的主要是重型诱饵和弹头相比; 其表面及几何形状有很大差异; 由于受空气阻力影响; 运动规律也有较大区别,很容易识别出来。

真假诱饵的结合使用让布劳恩等人看到了战略导弹高效率突防的希望,他们设计了一种弹头母体,母体内除了盛放一枚真正的“核弹头”之外,还装盛了不少的诱饵,而且后来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布劳恩等人认为,弹头和诱饵真要是重入了大气层,此时此刻速度已经非常之快了,就算质量更大的真弹头被识别出来,超快的速度也不是目前人类所有武器能够防得住的,所以布劳恩等人认为不需要装载质量较大的诱饵,争取将更多的运载量给真弹头,因为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核弹头还不知道有多重。

其他的突防方式也曾进行过研究,高速飞行的弹头会产生极为强烈的红外和光学特征,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在试验中,德国科学家们就曾想到过在弹头上安装一种能够主动释放大量红外特征的装置,比如说红外干扰弹燃烧之时就能产生类似于弹头高速突防与空气之间摩擦所产生的红外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曾想过安装电子干扰系统,像轰炸机实施轰炸之时对敌雷达实施电子干扰一样,利用干扰系统释放一定的干扰信号迷惑对方的雷达。

可是后来,干扰突防方式被否决了,首先是红外干扰弹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火箭的高空再次点火技术都难以攻克,谈何实现高空中的干扰弹点燃,当然真正造成否决的主因还是因为一帮德国雷达科学家们提出的意见,那就是高空实施突防的弹头完全没有必要实施电子干扰,真要是有负荷用于搭载干扰弹或干扰机,还不如多装载点儿浓缩铀,让核爆炸威力更强一些,就算精度不咋样,巨大的爆炸半径也足以藐视那区区一点儿命中误差了,更何况这些雷达学家认为,世界上还不存在能够对上百公里高空飞行的弹头进行准确跟踪和定位的雷达存在,哪怕是共和国也不行。

后来倒是有几个科研学者提出过靠谱的突防意见,首先就是隐身突防。

雷达学家们在这一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任何雷达探测设备若想对目标进行稳定跟踪,其信噪比必须达到某一额定值,因而在导弹和弹头的表面涂敷特殊吸波材料和降温复合涂层,达到减少电磁波发射、红外辐射信号特征的目的,就可以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

好奇心永远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布劳恩还真拨付了资金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室里德国科学家们发现,模拟弹头被安装在用液氮冷却的屏蔽罩内或温度较低的弹壳内,再抹上一层铁氧体这一种隐身材料,雷达截面减小了不少,而随着科研的继续进行,他们又发现如果将弹头设计成锥型,更加能够降低雷达截面。

只可惜的是,由于技术实力有限,他们曾设想在弹头上安装气动舵、在发动机喷管外安装红外辐射吸收装置、利用一种小型且高效的计算机来执行预设好的导弹机动飞行程序、发动机推进剂中添加复合剂以降低发动机喷焰的红外信号进而改变红外辐射的频谱等等,可这些方式方法都需要极高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在实验室里都实现不了,实际生产又怎么可能呢?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每一次重大科学实验的成功,都会有无数的妈。

在隐身突防方式研究中的失败并未让这些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气馁,他们很快就想到了一种新奇的方式,那就是机动突防,这种想法的诞生还是源自于一名科研人员的哥哥是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俩人偶然之间就曾聊过一些海军航空兵鱼雷攻击机,是如何才能避开敌人多艘战舰形成的密集防空网而最终将鱼雷准确射向目标的,这名科研人员的哥哥给出的答案很让他振奋——机动,利用良好的低空飞行机动性,避开火力较为密集的地区,尽量寻求火力的真空区实施突破。

机动突防概念的到来很让人振奋,既然飞机都可以机动来实现高效率突防,为何导弹不能呢?德国科学家们开始设想让导弹也采用变换突防弹道的方式来提高突防成功率,即在弹道上采用机动变轨飞行,这就需要通过严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改变导弹的惯性抛物线飞行弹道,使导弹具有快速助推、助推段机动和变化弹道的能力。

这种突防设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击打棒球,因为如果将突防的导弹弹头比喻成棒球,那么球棒便是对方的拦截武器,棒球手显然是先用“眼睛”这种导弹预警系统来发现来袭“棒球”,然后才依靠自身判断力做出“棒球”运行轨迹的预测,并挥舞球棒实施“拦截”,双方都处于急速运动状态,只要棒球手经验老道且预判准确,击球成功就是必然的,可一旦“棒球”突然改变飞行轨迹呢?球棒还能打得着吗?显然,不能。

如何让“棒球”突然改变飞行轨迹,这个研究工作可谓是难度不小,这难度可不比让高速公路上以两百多公里时速疾驰的跑车,突然改变一下方向,然后又立马回到原本方向还要困难,每秒钟飞行速度在几公里甚至更快的弹头,眨眼功夫间就窜出了大老远,真要是变了轨迹,突防率是高了,命中精度可也就跟着低了。

所以,机动突防的实现关键在于变来变去的灵活自如,经过理论研究发现,改变弹道轨迹的重要方法就是采用中段制导和末段制导,即对弹道的中段和末段实施飞行控制,这就好比足球运动员能够让自己踢出去的任意球,能够在绕过人墙之后立马改变轨迹以迷惑守门员,然后足球逼近门前,还再一次的变轨机动,这样一来晃晕守门员都足够了,更不用说进球。

然而可惜的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德国科学家们才发现,这种机动突防是一种有预测的突防,因为不管是击打棒球还是踢足球,都是可以预知到对方是必定要拦截的,而且还知道是采取什么方式,大概是在什么位置到来,这如同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驾驶员,看到有人正横穿马路,打方向盘让汽车绕了过去之后,不至于撞着对方又很快切回到原定行车轨迹。

而现在摆在德国科学家面前的困难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木有可以对高速飞行导弹实施拦截的武器存在,用导弹拦截导弹这种想法并非是天荒夜谈,德国科学家们在导弹制导系统研究中就曾想到过红外制导这种方式,即给导弹安装红外导引头,让导弹捕捉到了明显且强烈的红外特征就奋起直追,直到位置靠近后爆炸开来实现毁伤目的,但这种技术对德国而言还只能是一种设想,根本就还无法实现,而且德国科学家们也认为,哪怕是共和国也不可能领先他们多少,所以导弹打导弹这种低概率事件,最大的用处就是自欺欺人。

当然德国科学家们也曾设想过假如对方也发射类似于弹道导弹的武器来升空拦截,变轨机动技术自然能够使敌方预警系统难以提供较长时间的连续预警,进而无法准确跟踪和定位,使得拦截武器无法升空进行有效拦截,可这种技术着实困难重重,高弹道、机动滑翔弹头等技术看似简单,到那作为支撑的跟踪定位、数据传输、遥控制导等技术,哪一个不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难关。

而且仅仅是为了这种机动变轨能力,德国科学家们就不得不为了确保导弹在助推段、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的机动突防能力过关,就先得预测拦截轨道、初步设计再入段变质心控制弹头的弹道,进而采用遗传算法、微分对策理论、虚拟目标点和椭圆弹道理论等等对弹道进行优化设计,这对于过载技术都难以解决的他们而言,却是太过困难了,一旦为了这种效率也不见得是百分之一百的机动变轨能力投入大规模研究,必定会耗费无数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还想要和德国核物理研究相互比拼的火箭专家们而言,他们也都宁肯支持多造几枚导弹,也不进行这些繁复的研究。

除了基于现实技术的猜想之外,造成方案被废掉的原因还有实施机动变轨的导弹就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控制系统,对导弹的飞行轨迹进行严密、迅速和有效的控制,这种技术难度可比让机床设备实现多轴联动困难得多,光是想一想这目的实现的困难程度,就足以让科学家们退而求其次,想到了加固突防这种经济性极高的方式。

加固突防顾名思义就是要给弹头进行包覆加固处理,根据纳粹德国多年的战争经验表明,防护目标被摧毁都是防护能力不够,像坦克、装甲车、飞机等之所以会被击毁,除了没有避开打击这一因素之外,就是防护做得不够好,所以德国科学家们就设想,导弹实施弹头脱离之后,再入大气层的弹头面对的顶多是对方的防空火力拦截,什么高爆弹、杀伤破片弹等等,是否可以给弹头蒙上一层“金钟罩”以提高抗打击能力呢?

德国科学家们想到了给弹头加装合金外壳,又联想到难产的隐身突防,将加装装甲防护材料和隐身材料结合在了一起,给弹头蒙上两层防护,这样一来,哪怕是有一枚炮弹近距离爆炸,也恐怕一次性就搞掉一枚核弹头了,而后来德国科学家们发现高能量的爆炸会产生很多的粒子流与电磁辐射,这些同样会给弹头造成伤害,因而他们又想到了再加一层特殊防护,这一防护层由镁铝合金构成,形成整体式的电磁屏蔽防护,结合届时安放在内部的一些滤波器、保护电路等,对弹头内部的电子电路进行防护,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道“呵护”。

再有后来有人提出的多枚导弹一同发射的特殊多弹头突防概念,这才让布劳恩觉得,哪怕他的战略导弹只能携带一枚核弹头,那么这一枚核弹头也有足够的抗打击能力,而且一次性发射就不是一枚,而是多枚同时发射,看谁还能来得及有效拦截?

讨论会议很热烈,只可惜的是,目前德国的核试验装置还大得如同储油罐,个头实在粗实了些,真正武器级的核弹头,看来还有很长路要走,即便是这样,也足以让希特勒会心一笑了。

第一四五章 就等爆发

收费章节(20点)

第一四五章 就等爆发

秘密访问美国的共和国外交部部长萧奈天,1月21日就出发,直到北京时间的2月6日才返回,漫长的旅行过后,萧奈天顾不上倒时差便直奔中南海。

张宇最近也很忙,近期纳粹德国的动作频频,其首枚核试验装置已经经海运运往北非,此时此刻运输船正在地中海上航行,而其试射战略导弹的步伐也加快了,不久之前军情局送来了最新的消息,希特勒突击视察了库莫斯多夫研究基地,听取了冯?布劳恩的报告后正式同意了导弹组装的既定计划,并要求务必确保试射成功。

纳粹德国的核战争实力正在急剧膨胀,之前还能对其发动常规战争不闻不问的共和国,如今也是如坐针毡一般难受,各种资料让张宇头大如麻之时,秘书通报萧部长来了。

门开之后,主动站起身来的张宇迎了上去,和一脸疲惫之色的萧奈天握了握手,并问候道:“一路辛苦了”

“是挺辛苦的,活了这么几十年,还真没参加过如此之长的谈判,简直就是煎熬”

说完,萧奈天坐在软沙发上,舒服的哼了一声,专机再怎么设施齐全可还是比不上地面,再好的航空座椅也都赶不上稳稳当当搁在地面的一张沙发,因为一旦飞机遇上了乱流什么的,那晃动的感觉很让已经年迈的萧奈天难受。

“怎么样,谈出了个什么结果?”张宇说着,顺手就将秘书递来的一杯参茶放在萧奈天面前,不用挥手,秘书都知趣的退出了房间并关上了门。

“谈了这么多天,如果都谈不出什么结果,那岂不是白费劲儿?”萧奈天笑了笑,瞥了一眼参茶,很是欣慰的继续说道:“刚开始,美国方面还并不打算接受我们的要价,可随着谈判的深入,再加上他们情报部门也有了收获,认识到事情麻烦的他们,也就渐渐态度缓和了,没多大功夫,就开始讨价还价起来”

张宇颔首点了点头,这事儿搁在谁面前都是极为严重的,单单是常规战争,德国就横扫了整个欧洲,日本这么一个眼屎小国也在太平洋地区折腾得盟军够呛,真要是以时间换取最终胜利,估计同盟国非得和轴心国耗上了七八年才能渐渐占据上风,然后再用个五六年才能彻底消灭轴心国,可历时十多年的世界大战足以把双方都耗得体无完肤,更何况纳粹德国即将拥有核战争实力,这一方面可是同盟国方面严重落后的,真要是打起来,估计德国扔上几颗原子弹在同盟国的国土上,盟军就不敢再战了。

“谈判期间,美方多次试探我们,估计他们怀疑我们已经拥有了可实战实用的核武器,也知道了核武器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和恐怖的战略震慑效果,所以才如此热心的要求和同盟国一道阻止德国拥有核武器……”

“那你就该直接告诉他们,小心点儿,咱们核武库里的各类核武器足够把同盟国和轴心国一起消灭好几遍”张宇插进一嘴,开玩笑的调侃道。

萧奈天也是笑笑则已,这事儿怎么可能说呢,喝了两口参茶,这才正经的说道:“谈判看似是以预防纳粹德国拥有核战争实力后作出不理智的战争行为,但实际上美国人也很清楚,我们是在谋求参战的最大利益,盟军渴望我国参战,但同时也害怕我国参战,生怕我们夺去了他们的胜利果实,却又担心他们根本赌不赢轴心国。”

“想不到都这个时候了,他们都还在想要胜利”张宇翘起二郎腿,将茶几上的烟盒打开,取出一支点着,特供香烟抽起来虽然对身体无害,可总感觉没什么劲儿,权当是一种打发烟瘾的消遣。

张宇只有在焦躁的时候才会抽烟,而且也是烦闷就越是猛抽,这一点萧奈天是知道的,所以他并不过问,而是将在美国谈判结束之后签署的备忘录给拿了出来,递给张宇。

“备忘录目前还不能对外公布,美方希望参战的理由由我们自己来寻找,参战后,我们需要在中东地区、东欧地区和太平洋东亚地区发挥主要作用,这与我们所谋求的战后利益相符合”

“这么说,美方倒是希望他们能独立在南太平洋地区、大西洋地区和北非地区展开行动咯?”张宇并未看备忘录,而是直接问道。

萧奈天点了点头,美国人的胃口并不大,他们知道共和国所谋求的战后利益,中东地区是必不可少的,西太平洋地区也不能觊觎,东欧的苏联接受了共和国莫大的帮助,铁定是逃不了,所以他们自己倒是很干脆的紧紧把握分寸,将反攻欧洲和北非的担子搁在身上,同时也希望战后利益也就是那些地区。

“非洲可是个好地方,除了黑色的人,还有黑色的资源,咱们不可能全部不要”

张宇吐出了一个烟圈儿,漂亮的烟圈儿看似很漂亮,不过很快就散去不见,就跟色彩斑斓的气泡一样,破灭了就什么都没有。

“这我知道,所以备忘录里注明了,战后利益的多寡与战争中的贡献程度相关,如果美国没有实力反攻欧洲,那么如果我们在中东完成了任务,一样可以淌过地中海杀进欧洲,反正他们也没那个能力,桃子谁摘谁吃的道理他们自然懂得”

“狗*养的,看来,他们还真把我们当成救世主了”张宇冷哼了一声,将香烟摁熄在烟灰缸里。

看着张宇有些愤然的样子,萧奈天就知道会是这样,一份备忘录和一个口头上的协议没啥区别,有没有法律效益,任何一方耍赖都可以导致备忘录无效,而且计算公诸于众,没人会承认这么一份天荒夜谈似的备忘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动权貌似还在轴心国手里,就高谈阔论的商讨战后利益瓜分,这难道不是疯子?

显然,共和国并非是疯了,根据共和国当前的战争安排,再有一个月就能正式介入战争,因为就在张宇和萧奈天谈论的同一时刻,共和国全国各地的军工企业都在不停的生产各种武器弹药,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等等运输方式源源不断的向共和国的西北和东南地区、中东地区、南亚地区囤积起来,而大量的部队也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临战训练。

“临行前,国防部部长唐将军告诉我,真要是开打,我国空军可以在一个月之内把日本炸回石器时代,而海军两支航母战斗群则足以将日本列岛封锁,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让小日本回归原始社会。”

“而就算更远的欧洲地区,唐将军也拍着胸脯保证,真要是不计成本的狂轰滥炸,三个月就可以让德意志战车趴窝,六个月就能让纳粹德国的丧失大部分的军工企业失去战争实力,再由一到两支舰队助阵,时间还能更快,估计今年年内就能让德国投降。”

“可我寻思一想,我国的战争实力毋庸置疑,可真要是全凭我们来出工出力,让同盟国袖手旁观,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国际利益需要,拉上一帮小弟干架,明显要比单打独斗舒服得多,你说是吧?”

一向给人认真严谨还略显刻板的外交部部长都这么说,这还让张宇如何以对?只能点头称是,以信息化对付机械化,本来就是毫无悬念的,就算纳粹德国快拥有核反击实力,可真要会认真起来,纳粹德国的导弹还没加注燃料,共和国就能连同他们的导弹工厂都给一锅端掉,打核大战,共和国根本不惧怕德国人,常规战争,单挑德日意三国都没问题,可巨大的战争耗费难道由中国人自己来承担?显然,这并不划算。

2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