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无疆-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钟,日本就将宣战国书递交给了美国外交部,但几分钟的时间哪儿够美军反应过来,所以全世界都痛斥日本这种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卑劣偷袭,可是作为共和国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在世人看来,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代表着共和国政府的态度,字字珠玑、句句斟酌,显然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发言人早就预想到会在记者会上被问及这个无法回避的热点问题,因此早已有了充分准备,稍稍一顿便立马吐词清楚的回答。
“中方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战争是破坏了人类的和平与共存,战争对交战双方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都造成了重大伤害,中方依然秉承中立原则,诚挚呼吁各交战国,立即停止无休止的战争,以包括谈判在内的任何非战争手段来和平解决争端或利益纠纷”
“我方正积极与各方保持接触,尽最大努力劝阻战争的继续蔓延,呼吁各方回归克制与冷静,同时,我国驻苏联莫斯科总领事馆和驻美国华盛顿总领事馆,也已经按照领事保护机制,启动对我国海外侨民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保护工作,必要之时,我国政府会安排一系列的撤侨工作”
众多记者原本以为在既定侵略事实面前,共和国会强烈谴责一番德国对苏联、日本对美国的军事入侵行为,但新闻发言人的话也着实太过于轻描淡写了,就好像共和国对于亚洲工业大国之一的日本对外发动武装侵略,战火已经破坏了亚太地区和平,但绝不会对共和国国家利益造成任何影响一样,所谓的撤侨更像是摆脱责任的一种行为。
责任是什么?为什么共和国有责任?日本侵略美国、德国侵略苏联,除了可能会因为枪弹无眼伤及一些无辜的华侨,到底还与共和国有何关系?战争的惨烈指不定还能更加刺激共和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原本想要诘问共和国为何依旧保持中立的记者,也顿时偃旗息鼓,抛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提问,提出其他的问题。
“我是《伦敦日报》的记者,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国家之一,向美属菲律宾领地发起侵略,请问中方会以何种方式,确保战火不会蔓延至毗邻菲律宾群岛的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洋主权利益呢?”
大英帝国已经几乎是名存死亡,其本土都被德国人占领了,但这《伦敦日报》却并没有因为本土的沦陷而哑火,反倒是因为丘吉尔等人在加拿大成立了流亡政府以来,更加注重对战争的宣传与士气的鼓舞,以至于以前并不怎么出名的《伦敦日报》如今俨然成了大英帝国流亡政府鼓舞英联邦的重要喉舌,所以这位驻华记者所提及的问题也是相当刁钻,充分体现了他们丢失本土之后那种已经越发畸形化的心态,在场的几个日本记者轻蔑的看了一眼这位提出个相当怪异问题的英国记者。
这个问题倒是出乎了新闻发言人的意料,日本这个国家、大和民族这个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用科学解释的物种,共和国尖端的生物科学技术已经开始绘制人类的基因图,任凭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也但却没法分析和解释小日本那永不歇菜的军国主义精神,不断的侵略、不断的扩张,似乎这些岛国矮人一天到晚除了想要侵略他国就没有其他事情可干,当然,轰轰烈烈的造人运动除外。
日本对美国发起了偷袭般的进攻并在短短一天之内就确定了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主动权,这的确是让许多国家的人都大跌眼镜,曾今被共和国教训得体无完肤的矮子国,竟然蹦跳起来狠狠的扇了山姆大叔两耳光,至于这个小矮子会不会去碰曾今痛扁过他的大力士也就是共和国,许多人都想知道,尤其是现场的许多英美记者,顿时就浮想连连,想象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竟然挑衅共和国,紧接着共和国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轻松痛扁小日本,让同盟国也对太平洋省心,但……
“中方认为,目前中日邦交关系正常,中方虽然愤慨并且强烈谴责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行为,尤其对亚太地区和平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严重影响到了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但这是属于日本的内政,中方无权干预和过问,但中方会高度关注亚洲地区战争的发展变化,确保我国主权利益不受伤害。”
新闻发言人的回答更让现场的记者们无语,这叫哪门子的回答?能到现场的各国记者包括共和国本国的新闻记者,哪一个不是相当清楚,共和国目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交战双方从飞机、坦克到军舰、潜艇,要么是共和国制造的,要么就是利用共和国专利技术生产出来的,要么也是结合了共和国的技术所生产的武器装备。
反正,无论是过去的大西洋一系列海战,还是正在发生的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共和国光是收取专利使用费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小日本的联合舰队反复蹂躏美国夏威夷的各型舰载机,不也是共和国的,所以众多记者当即认为,共和国肯定会恪守中立底线,继续大赚战争财,除非小日本不长眼,惹怒了东方巨龙,但从小日本南下舰队竟然避开进入南海向菲律宾展开进攻,就足以见得日本人心中的“恐华症”至今还没有消除,小日本怎么敢触共和国的逆鳞?
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位身材着实比较瘦小的日本记者却有幸拿到了话筒,沐浴着众多同盟国媒体记者那毒辣辣的眼光下,这小子竟然还站起身来挺直了腰板准备提问,不过身材好像有些尴尬,以至于站起来后,前面的一位苏联记者坐直了,却只能看到这厮的伸长的脖子和那像被门夹过的脑袋。
“我是《朝日新闻》的驻华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爆发至今已经将近一年时间,战争越发惨烈、其波及范围也越发宽广、深受其害的战争难民也越来越多,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共和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中产及以上人群移民逃难的国家,请问,共和国政府是否有意在战争特别时期放宽移民入境限制条件,以便保护更多战争难民?对于无法被获准移民却又不能返回其战火纷飞祖国的他国人民,共和国政府会如何处置呢?”
日本记者的提问刚一结束,新闻发言人就立马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我希望在座的所有记者都认识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是否会放宽移民限制条件已经涉及到我国移民法的范畴,是否修改应取决于广大共和国人民群众的意愿,并由相关的权利机构负责修订,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中方也一贯根据国内法、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处理战争难民问题,中方坚决反对将战争难民入境问题政治化”
第十六章 大国纷争
第十六章 大国纷争
日本参战,对于共和国而言可以说是暂时无所谓,至少在战争初期,在日本尚未取得较大战争实力提升的情况下,在尚未得到其盟友德国、意大利等支持下,日本是绝对不可能惹火烧身的。
然而,对于苏联而言,日本参战的影响力绝对是夏日惊雷般震撼,原因无他,但就之前美国援助苏联的太平洋运输航线就此中断,对于苏联如何在德国铁蹄之下生存,必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早在四月份的时候,苏联就通过美国开辟的太平洋运输航线,得到了急需的第一批援助物资,然而其第二批物资援助计划才刚刚被美国国会通过,4000架战斗机、2500架轰炸机,不计算其他火炮、油料等,如此庞大的物资要想从美国运进苏联,如果在没有太平洋航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输入苏联境内的,因为北极航线,光是大自然的阻挠就足以让这一想法成为泡影。
然而,苏联得不到重要的美援物资,这恰恰是德国人想要的,当初他们之所以要将日本拽入战争,就是要起到这么一个预定效果,而从目前日本所打出的声势来看,日本已经出色的完成了偷袭珍珠港消灭太平洋舰队的有奖任务,接下来日本是否会去占领夏威夷群岛,更加锋芒毕露的刺激美国人的神经,这已经不是德国能够过问的,他们只需要最多花费400亿元人民币,就能让小日本服服帖帖的去死死得罪美国人。
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闹得越凶,对德国越是有利,而似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也受到了日本这一盟友参战的利好影响,德军对苏军的大包围、大屠杀,似乎来得更加凶猛了。
苏德战争是于5月31日正式爆发,而开战至6月25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之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国北方、中央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就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战绩。
战争刚刚爆发的十天时间里,任何时候都在各自集团军群主攻方向上保持着至少300架次支援战机的德军,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愣是凭借高度的机械化,创造了10天时间里,三个集团军群突进600公里的神话,人类有史以来单日战机损失量的记录也由此诞生,因为在5月31日当天自德国空军各大航空队开始对苏联境内各主要军事机场展开疯狂轰炸开始,德国空军在这一天整天的时间里,保持着高强度的出击效率。
5月31日,一天时间里德国空军竟然击落了苏联各型飞机高达2451架,当然这属于德国外交宣传的数据,而苏联公布的数据则只有1200架,如果考虑到双方隐瞒真实数据夸报和少报的原因,那么苏军真正被击落的飞机数量也应该在1800架左右,而这样恐怖的单日之内制空权争夺战损失,一次性就刷掉了当初不列颠空战的神话。
而在这二十余天的战争中,真正值得德国陆空军标榜的,是已经进入尾声的明斯克战役。
苏联的比亚维斯托克和明斯克地区,可以说是冯?博克元帅所率领的中央集团军群直通苏联首都莫斯科地区的大门,所以要想实德国巴巴罗萨既定战略计划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必须表现卓越,而德国空军阿尔贝特?凯瑟琳元帅所率领的第二航空队便是其重要空中支援力量。
博克元帅非常清楚敌我双方的态势以及各自的优劣,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发挥德国陆军装甲部队机动性强的特点,试图以钳形突击的方式直接围歼该地域的苏军,让苏联红军的铁木辛哥元帅在德国陆军的铁蹄下颤栗,为此德国陆军动用了56个师外加两个旅,而铁木辛哥手中只有44个师。
大国征伐,打得就是惊天动地、波澜壮阔。
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尚未发起进攻之前,便首先让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以雷霆之势抢夺整个战区的制空权,狂轰滥炸之后如滚滚钢洪流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其第三装甲群直接在苏联西北战区和西部战区的结合部实施强力突破,其他部队也相当默契的按照作战计划跟进、迂回。
知道苏联红军实力不足,不足以死硬防守来赢得战役胜利的铁木辛哥,决定实施战略撤退,以空间换取时间,而且他也正是因为知道德国陆军高度机械化,对铁路、公路等交通线极为依赖,而且战区地域广袤,他希望将德军进攻部队的后勤补给线拉长,通过有效的坚壁清野,造成德军在其锋芒进攻一周时间后,就因为后勤补给等问题而成为“强弩之末”。
为此,苏联第3和第10集团军甚至还一度在格罗德诺失陷后发起反击,企图延缓德军进攻速度,但德国装甲集群的攻击效率着实不是盖的,苏军的反击还没奏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第4和第9集团军,就成功会合,彻底的将苏军分割包围起来。
面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铁壁合围和德国空军的不间断轰炸,32万苏联红军未能抵抗多久,便被歼灭,唯一让博克元帅感到惋惜的是,明斯克战役虽然让德国成功占领了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为进攻莫斯科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然而苏联西部战区最高司令铁木辛哥元帅却有幸逃回了莫斯科。
或许正是因为受到了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那波澜壮阔的32万明斯克围歼战绩刺激,有德国空军亚历山大?勒尔的第四航空队支援,由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也很快上演了一个大手笔的战役——基辅战役。
由布琼尼元帅担任的苏联南部战区最高司令,在德国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对苏联发起疯狂攻击之后,苏维埃战争国防委员会坚决判断西南方向才是德国主要进攻方向,北方和中部战线不过是德军的战争佯动罢了,因为苏联也非常清楚,德国发动战争往往非常考虑效费比,盛产粮食并且是苏联重工业云集的乌克兰地区,就足以让苏联格外重视乌克兰地区的战事。
于是乎,在苏维埃战争国防委员会安排而来的赫鲁晓夫政治委员直接干涉下,布琼尼元帅集结了大批的部队在乌克兰,试图要保住这极为重要的地域,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外加28个装甲旅,如此强大的战役力量准备在科罗斯坚至普罗斯库洛罗夫一线组织防御,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态势。
并不是吃素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动用了坦克第1集群,以及第6和第17集团军;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狂轰滥炸之下,装甲洪流成功突破了苏军防线,前出至基辅后迅速夺取第聂伯河的登陆场,并随即向东南进攻,切断苏军向向第聂伯河对岸退却的后路,并从后方实施突击将其消灭。
基辅这一乌克兰的首都,是苏联最为重要的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船舶等重工业集结的城市,它已经是一个让德国为之疯狂进攻而苏联不甘愿放弃的战争宠儿,德国南方集团群群成功突破第聂伯河出现在基辅外围,无疑让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闻到了战争的危机讯号。
6月26日,当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并开始在吕宋岛登陆的消息传遍世界的第二天,身为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就再也忍住,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资料以及自己和一帮高级参谋们模拟推演的基辅战役未来走向报告,心急火燎的赶到了克里姆林宫向斯大林陈说利害关系,然而斯大林却断然拒接了他的建议,布琼尼元帅所率领的苏联红军必须死守基辅,乌克兰决不能沦丧。
空气中充满了躁动的情绪和无名的愤怒,朱可夫就差声泪俱下的劝阻斯大林了,但斯大林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基辅绝不能丢,连一同在现场旁听的苏维埃战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莫洛托夫也看不下去了。
“总参谋长,布琼尼元帅的军队如果不撤退至第聂伯河对岸,就一定会遭德军包围,进而让我们失去最为宝贵的捍卫莫斯科军事力量吗?”
莫洛托夫是个外交人才,并不怎么懂军事,但基辅一旦沦陷会对苏德战争带来的巨大政治影响,他还是看得到的,不管是为了政治意义,还是的确舍不得乌克兰这沃野千里盛产粮食并且重工业发达的成员国,苏维埃的确都难以割舍。
朱可夫并没有直接回答莫洛托夫的问题,在这面积巨大的作战室里,朱可夫放下了厚厚一摞的文件资料和作战报告,走到了巨大的沙盘前,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两人也凑了上来,拿起指挥杆的朱可夫,指了指沙盘上的基辅,开始讲解他为何要劝说斯大林放弃。
“如果布琼尼元帅的部队不撤退至第聂伯河对岸,战争继续沿着我们既定的战略计划进行下去,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德军已经完成的正面突击以及紧接而来的侧翼突破,将很快把布琼尼元帅的部队分割独立起来,而从当前布琼尼元帅的基辅防御部署来看,部署在基辅西北的第五集团军如果一直坚守下去,或许是能够吸引不少德军的兵力,如果还能发起一定的反突击,甚至还能牵制住更多的德军兵力。”
朱可夫指着基辅的西北方向上插着的第五集团军小旗,继续说道:“然而,我们根本无法去预想这支被包围起来的部队,能在德军空前强大的航空火力和炮兵火力封锁之下、在德军强大的装甲突击之下坚守多长时间,或许我们是可以让根据乌克兰共产党当即扩军进行长期的城防战准备,可有限的作战物资和狭小的战场地域,将很大程度削弱我们的防守反击。”
“并且,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就连德军的步兵师都是依靠汽车、摩托车进行战场机动,更不用说他们的装甲部队,机动性极强的他们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一部分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后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内,另一部分从第聂伯河上游向北进攻,两支部队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区会合后,将直接切断第聂伯河西岸的我军部队于大河曲一带。”
“如果此时,德军再调集部队从北、南两面沿第聂伯河东岸进行深远迂回,我相信届时就算布琼尼元帅能及时派出部队渡河展开防御部署,但依然难以阻止德军的翼侧运动,完成空前合围之后,我军将至少有四个集团军将陷入德军的包围圈之中,而到了那个时候,再下令突围就将无济于事,我军或将损失约70万的兵力”
朱可夫仅仅是在沙盘上随意指点了一下,毕竟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各穿插部队也就只有那么几支,其战略意图是摆明了要以基辅为中心,直接制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包围圈,以便将布琼尼元帅的苏联南方战区部队全部“包饺子”,一口气要吞掉苏军七十余万人,如此豪迈的气势和胃口的确说出来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但这的确是朱可夫坚信的事实。
朱可夫和很多参谋都通过图上推演判断出了德军这一几乎明朗化的战役意图,因为如果换做是他来做德军的主帅,在自己拥有制空权的背景之下,竟然还有强大的装甲突击与战场机动能力,面对70多万装备和机动力都弱于己方的敌人,不冒险一试才怪,既是这个包围圈有点大得难以让人置信,三百公里宽、六百公里深,18万平方公里的超级战场。
当然,真正让朱可夫忧虑的,并不是一旦德军的战役意图实现,苏军可能会损失掉的七十万余部队,其实对于苏联如此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动员一千万的部队都不成问题,七十万兵力和大量装备的损失,如果能够换来德军在南线被牵制住太长时间倒也是值得的,而是发起整个战役行动的是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赢得明斯克战役胜利的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以及在北方战线进展不错的北方集团军群,将毫无侧翼忧虑的向莫斯科挺进,而如果基辅战役完成时间超过预想,德国南方集团群也将快速向莫斯科挺进,到时候,谁来拯救莫斯科?
“就算是德军胆敢完成这么大的一个战略包围圈,我也相信布琼尼元帅的部队能在基辅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只要能有限迟滞德国闪电战的进攻速度,为我们在莫斯科地区做好防御部署、集中更多的战略预备部队,那就是值得的”
斯大林睁大了眼睛看着朱可夫和莫洛托夫两人,大声的说道:“狡猾的希特勒让战争在五月末就爆发,让我们准备时间严重不足,而且德军肯定也意识到,他们必须在寒冬到来之前取得绝对的战略主动权,否则严寒的气候足以让他们的机动性优势丧失殆尽,因而他们就越发的急于求成、越发的疯狂进攻,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借助一两场持续较长时间、惨烈度相当之高的战役,来拖住德军的进攻的步伐,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
斯大林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身为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已经了然于胸了,这是一场涉及到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命运的战争,谁也输不起,但可悲的是苏联除了地盘够大、人够多,就再无其他方面的优势,反观德军却是高度的现代化和高机动化,无论战役大小都能看到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等等的身影,天空中也随时有德国空军的飞机担负对地支援任务,在这样一种实力对比之下,苏联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首先就是要让战争的节奏被自己所掌握,不能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
所以,朱可夫当即明白了斯大林的痛苦所在,装备差、素质低决定的部队战斗力低下,又想要打乱德军的进攻节奏,让莫斯科防御战能有更多的战略准备时间,怎么办?只能用命来填,一万不够就十万,十万不够就百万,残酷的战争既然已经形成了敌强我弱的态势,那么要想紧紧抓住命运的车轮,就只能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去捍卫尊严、争取胜利。
“要想战胜凶狠的敌人,就必须先对自己凶狠”
想到这一点的朱可夫只能感叹自己是个纯粹的军人,军人就是要避免战败拼抢胜利,在必将的失败面前,或许许多的高级将领都会选择避开,但政治家们所看到的却是整个战略全局,一颗棋子的死亡并不代表着全局的惨败,因为林和希特勒两人的这盘棋,两人都还有其他的棋子可用,策略不同的两人将争锋相对多时才能一决高下,太早言败可不是斯大林的性格。
“既然你已经看到了布琼尼元帅所率部队,参与的基辅战役巨大的战略意义所在,那么身为总参谋长的你,就应该好好珍惜前线部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时间,好好的策划出一套能在莫斯科防御战中,起到最后逆转作用的防御战计划,而不是在这里和我喋喋不休的讨论,基辅战役会葬送掉几十万人”
斯大林的话像是一桶冬日里的冷水,劈头盖脸的从朱可夫头顶上泼下来,顿时整个人就陷入了一种失望、懊恼却又不得不赞同复杂情绪中的朱可夫,知道自己离开这个房间后不久,或许就不会再是总参谋长,很有可能会成为战略预备军的参谋长,斯大林已经厌烦了缺乏政治眼光却依然要喋喋不休的自己,斯大林需要的足够冷血、足够听从他号令的将领,带领一批又一批的苏联青壮年,奋不顾身的去和飞机大炮加坦克的德军拼命。
收拾好东西从容离去的朱可夫心境已经如北极寒冰一般,尽人事听天命,他已经为布琼尼元帅的数十万大军做了自己该做的,既然斯大林要让布琼尼元帅成为抵抗德军进攻最重要的旗帜,那么接下来到底还会出现几个布琼尼元帅,已经不再是朱可夫能够去关心的问题,他只希望自己能尽快赶在被斯大林调去充当预备军参谋长之前,为莫斯科保卫战制定好一份完美的计划。
令人讨厌的朱可夫匆匆来又匆匆去,带给斯大林的却仅仅是心情上的一点波澜,很早之前就知道苏德战争不可避免的他,很早开始就千方百计的为这场战争做准备,甚至还秘密跑去哈萨克斯坦和罗斯福总统秘密会晤,低下苏联人那高昂的头颅来向美国寻求帮助,还不是为了战争的胜利,反过来讲,在国破家亡面前,面子和尊严算个鸟啊
“总参谋长的话你旁听了,怎么样?当初我和你打赌一定会有人看出来,并且大声反对我们的‘壮士断腕’策略,如今被事实所验证了吧”
斯大林苦笑了一下,七十余万苏联军队将因基辅战役而被德军歼灭,鲜血会不会染红第聂伯河,斯大林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心在微微的颤抖,可他别无选择。
“我能够理解主席的痛苦”
莫洛托夫长叹了一口气,靠在沙盘桌上,看着一脸痛苦的斯大林,或许整个苏维埃,也只有私人关系和斯大林极好的自己,能够在和斯大林单独相处的时候,看到表面风光无限的强大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另一个时候的痛苦与无奈,政治与军事,无论什么斗争,再好的阴谋和策略在强大的综合国力面前都是扯淡,可事实恰恰是,苏联的综合国力并非像领土那样号称世界第一。
“日本已经参战,美国人不可能冒着巨大的风险通过太平洋航线向我们运输援助物资了,值得担忧的是,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全歼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而且作为美国最大海外殖民地的菲律宾群岛也正面临着日本的入侵,实力同样有限的美国还要忙于反攻欧洲,要同时维持太平洋和大西洋战区的他们,肯定不能给予我们太多帮助了”
尽管莫洛托夫知道斯大林心情不好,在既定的事实面前他也不得不说,日本的参战让同盟国顿时陷入了手忙脚乱的境地,美国人也是人,他们在日思夜寐的想要为全军覆没的大西洋舰队报仇雪恨,希望能反攻回欧洲消灭掉纳粹德国,太平洋这个后花园却又闯入了日本这个卑劣的侵入者,这让已经分身乏术的美国如何来帮助苏联?
“实在不行,就向共和国求助吧”斯大林长叹了一口气后,无奈的说道:“德国入侵我国、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别看恪守中立大发战争财的共和国表面风光无限,估计此时此刻也是相当的纠结”
第十七章 大国纷争(续)
第十七章 大国纷争(续)
野心驱逐理智,野蛮征服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的法西斯阵线和同盟国阵线厮杀模式,因为日本的意外参战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就处于被动状态的盟军,在日本掀起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就更显被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已经成为同盟国各成员国致力解决的难题。
1945年7月1日,苏联红军与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基辅战役如火如荼展开,双方投入了上百万兵力和难以计数的各型武器装备,在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空前激烈的厮杀,部队素质和武器装备皆处于下风的苏军不得不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来遏制德军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地动山摇的轰炸与炮击深深的撼动着乌克兰这片土地,尸体和鲜血为大地徒增营养。
面对德军越发凶残的攻击,苏联红军只能让西部军区所属部队拼死抵抗,同时对于正不断向莫斯科地区进发的德军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也不断集结部队,层层抵抗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去与德军的装甲洪流相抗衡,死神暴戾的嚎叫着,在硝烟滚滚的天际之上收割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战争已经演变得越发激烈与残酷,不断投入战略预备队并进行更大规模战争动员的苏联,要想在莫斯科防御战中破釜沉舟最终实现大逆转,光是靠发动无数的青年踊跃参军还是不够的,在德军几乎每天例行的战略轰炸中,苏联的军事工业产能在不断萎缩的同时,越发的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许多刚刚完成动员的部队,连最基本的单兵制式武器莫辛?纳甘步枪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把,甚至有些部队是十名士兵共用一把步枪,这样的预备队,就算是拉上战场去,又谈何抵抗空地一体化而且高度机械化进攻的德军呢?
苏联虽然号称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斯大林更是叫嚣苏联可以动员超过一千万的部队投入战争,可如果仅仅是装备大刀长矛,那么就算是两千万,也在德军面前无济于事,正义并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凡夫肉体纵使拥有高昂的士气,谈何抵抗装甲冲击、狂轰滥炸,可日本参战后,美国自己都已经手忙脚乱、自顾不暇,又怎么可能向苏联提供帮助呢?
为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苏联红军迫切渴望得到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弹药,除此之外,汽车、坦克、飞机、火炮等等都需求量巨大,但苏联自身的军事工业在已经难以满足前线部队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