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贵公子-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会翻滚。就像是古代威力巨大的床弩,其使用的箭支其实就是一支支的长枪,飞出去没多远就开始翻滚。

不过这是当时的人们故意这样设计的,因为这样箭支在遇到人群的时候就可以一扫一大片,增大了箭支的杀伤范围。要不然就算是床弩的弹力再大,其弩箭一次能穿透两三个人就不错了。当然了,炮弹不需要横扫的功能,它需要的是能够飞到指定的位置后进行爆炸,所以就需要加装羽翼。

不过由于有炮膛的限制,所以羽翼的翼展不能做得太大,必须要小于炮弹的直径。因此炮弹的羽翼只能做成尾翼的结构,而不是侧翼。最终做出来的炮弹跟后世的迫击炮炮弹的结构有点儿类似,不过长径比要大许多,而且弹身上也没有密封圈。

这种尾翼开花弹在等重的情况下,炮弹的射程和精准度还能比球形弹高一些。由于装药量多,威力也比同直径的球形弹要高出不少。而且如果在射程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加长弹身来增大炮弹爆炸的威力。当然了,这个长度也不能增加得太长。太长了不但射程会降低,而且精准度也会跟着下降。

为了运输方便,尾翼与炮身还是可拆卸的,以螺纹进行连接。这样在制造工艺上也能简单不少。由于要保证尾翼的效果,所以弹体尾部也做成了流线型,但是这个结构对于燃气的利用却又不好。特别是在没有密封圈的情况下。所以最后还是在尾翼上加了一个木托。炮弹飞出炮膛后,两者之间就会分开。这样既保证了射程,又不影响炮弹的飞行弹道。

这种长形尖头开花弹单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没有什么层次上的提高,不过它却|奇|为兵工厂的研究员们打开了一扇|书|新的大门,一条新的研究大道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大家不会再只想着怎么提高火炮的口径来提高火炮的威力,在炮弹上下功夫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实际上大家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怎样才能让炮弹不用点火就可以爆炸?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采用线膛式了。现在大家从火枪上已经看到了螺旋膛线的好处。这样不但可以去掉尾翼,以降低长径比,这样就可以再度提高炮身长度,增加装药量,而且还可以大幅提高射程和精准度。

同月,船厂对于荷兰战舰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完成。不得不说此时西方国家在舰体结构技术上的研究已经比大明高出了不少。就算是由赵永泰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巡江级,以及其放大版的巡海级两级战舰,在很多结构部分也还是要差其一节。不过还好,此时技术上的差距还没达到代的程度。而且巡江级由于赵永泰的各种要求,在一些结构上也比荷兰战舰强出不少。

现在船厂研究组正在融合两边技术中的精华部分,重新开始设计新一级的重型战舰巡洋级。本来巡洋级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多半儿了。不过本来的设计方案其实还是巡海级的放大版,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毕竟大明近海已经一百多年了,大明在舰船这一块的技术其实是一直在后退的。

而研究员们的眼界也不够开阔,此前也基本上是完全按照赵永泰的意思完成的两型舰船的设计。而巡江巡海战舰在实战中也没有发现什么致命的结构性问题。所以现在大家在设计思路上有点儿僵化。没有什么创新。应该说这也是由于大家对赵永泰的盲目信任而产生的一种弊病。

现在有了这些在设计观念相差很多,但是其性能也很不错的实物供他们学习参考,大家一下子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甚至是破茧的感觉。因此大家一致决定推翻之前巡洋级的设计方案,重新开始全新的巡洋级战舰的设计。这当然获得了赵永泰的支持。至于说董事会,他们对此不是很关心,他们现在只关心产能、备货量、运力。战舰?现在我们的舰队不是已经很厉害了吗?晚点儿就晚点儿吧!反正海运级已经出来了,我们不着急。

由于现在南洋航线的成功开辟,当然了,现在船队还没有回来,具体情况大家还不知道。不过现在整个合兴泰的人都对此很有信心。在他们看来,既然西洋人的舰队和基地在看到他们的舰队后就直接投降了,那说明现在自己家的舰队实力已经很强了。

就连去年年底新制定的崇祯八年年度计划里都已经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同日本和朝鲜市场一样。甚至于说如果不是赵永泰阻止,计划部都要开始制定印度洋开拓计划了。

现在大明除了西部地区比较安静一点儿外,东部地区以长江为界,南北都很热闹。不过北方是打仗打得热火朝天,而南方是建设得热火朝天。两种完全对立的场面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国度内,这也可以算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了。

不过这种情况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宋末、元末和明末,江南、华南地区的经济都呈现出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不符的繁荣景象。讽刺的是,最后大明国库却空空如也,连几十万两的军饷都拿不出来。

崇祯八年四月初一,富鑫银行正式开始发行个位数面额的代银券。此前代银券最小面值为十文。随着大家对代银券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代银券在江南地区已经开始作为正式的货币开始流通。大家越来越觉得这种纸质的,有着具体数额的代银券不但携带方便,而且交易起来个更方便。

没有铜钱的沉重,也没有银子的成色问题。因此大家日常携带的货币基本上都换成了这种代银券,民间流行称之为银票。当大家习惯使用纸币之后,就会觉得金属货币携带起来非常地不方便。因此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富鑫能够发行个位数面额的纸币。

不过货币的发行一直都是朝廷的专营业务,在朝政没有败坏的情况下,是不会允许有人或者组织私自发行货币的。也是因为如此,富鑫在之前只发行了十文以上面额的纸币,而且还以代银券来命名,更是大肆宣布只在内部流通。当然了,外边的人要用,大家也不能阻止不是。

而且朝廷正式发行的货币就是一文面值的铜钱,连白银都不算是官方货币,只属于默认货币,所以它才没有价值和成色的具体要求。因此,虽然晋商派系的官员之前有针对这个问题向合兴泰发难,不过还是让合兴泰安然度过了这一道关口。毕竟契约型纸币由来已久,民间各大钱庄也一直有发行。连晋商们的几大钱庄也都有发行。

这次富鑫之所以会正式发行个位数面额的代银券,一来是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大家已经认可了代银券的货币地位,这样可以巩固代银券的货币地位。二来是对朝廷的挑衅行为进行反击。

大概是看到民众对纸币的认可度又高了,或者是受到了晋商集团的挑唆,甚至于是想在合兴泰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在今年一月的时候,朝廷又开始发行纸钞。不过他们这次发行的纸钞同明初时不同,不再是单一面值的纸钞。而是模仿复兴发行的纸币面额,制定了一二五面额原则。

单是这样也无所谓,毕竟中国历来都是由朝廷发行货币。不过不知道是那些人脑袋被驴踢了。还是想钱想疯了?他们这次发行的纸钞面额最低还是一贯,但是最高面额高达一千贯。要知道虽然现在物价飞涨,但此时的一文铜钱也比后世的一分钱值钱不少。

就算是合兴泰的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钱也才一两左右。一千贯面额的纸钞拿来干什么?除了大型商行之间进行结算,根本就不会在市面上流通。要知道值钱各大钱庄发行的契约型结算纸币的面额也才是千两居多,上万两都很少。毕竟现在可没有什么月结、季结、年结的。就算是合兴泰与其他商行之间的贸易结算,用千两面额的也足够了。

而且自从富鑫开始发行代银券后,商行之间的结算都大多变为了转账和用代银券了。一百张一百两的代银券就价值一万两了,重量也不重。现在朝廷突然发行大面额的纸钞,合兴泰各家族讨论来讨论去都觉得这个举动是针对合兴泰的。

以现在市面上的货币流通情况来看,大面额的纸钞大部分最后肯定会流到合兴泰手里。而且其他家族、商行甚至是平民百姓收到的纸钞最后也多会存进富鑫里。也就是说。朝廷发行的纸钞,不管怎么传,最终都会到合兴泰手里沉积起来。

但是按照明初朝廷发行纸钞的规则来看,最后朝廷肯定会以不断折价的方式对纸钞进行回收。而且合兴泰现在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税赋要上缴给朝廷,所以就算是朝廷折价接受纸钞,这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合兴泰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朝廷的几张纸就给收刮了。

这样合兴泰各家族肯定不干啊。而且就算是其他家族,这个过程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其实明庭这次再次发行纸钞,绝大多数世家都是反感的。而现在的合兴泰不但自己的木桶修得非常的结实,而且外边的水池还在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固。现在合兴泰已经不再惧怕与明庭的正面冲突了。

所以在去年年底接到这个消息以后,合兴泰十大家族在经过了十几天的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正面反击明庭的这次明显带有敌意的动作。首先,以最快的速度向合兴泰系统的各家商行下达了拒绝接受朝廷所发行的纸钞的命令。第二就是开始准备小面额纸币的发行,彻底掌控大明的货币系统。第三,停止免费和低价向皇宫大内供应各种物品,必须的进贡物品也降低等级。

因此,在一月二十四日朝廷正式发行纸钞那天开始,合兴泰所属各个商铺、分店都挂出了一个大大的招牌:本店拒收纸钞!不管是谁,都不给面子,纸钞一律不收。其他家族的商铺听到这个消息,也开始挂出类似的招牌。由此开始,大明境内广大地区都开始抵制纸钞。这股风潮的扩散速度甚至超过了纸钞的运送速度。一些地方大家都还没见到纸钞啥样哪,也都开始抵制纸钞。

明初的时候,朝廷发行的纸钞,新钞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这次,朝廷发行的纸钞刚一印出来意味着直接变成了废纸。各个商铺都挂着牌子说拒收了,普通民众谁还敢接这个东西。而且这次发行的面额太大,跟普通的平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关系。

本来小额的代银券也可是早一点发行的,不过考虑到这样做针对的意味有点儿太明显了。而且等这一场货币战争的结果出来了,也可以让其他人看看合兴泰现在的真实实力,这样还有助于新币的流通。毕竟民众对于货币的认知,一千多年以来都是朝廷发行的金属货币。

现在想要以一个商行发行的纸币来替代它,这必须要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可才行。而获得认可的最佳办法,就是展现商行的实力。能同朝廷对着干而不倒的商行。这样的实力还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怎样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明庭当然也不会就这样就草草收场了。这样不是太丢脸了嘛。所以他们让顺天府等部门派人上街以武力相迫,逼着各家商行必须接受朝廷新发行的纸钞。不过顺天府这些官儿也不是傻子,这种对他们没啥好处却会引起众怒的事儿他们怎么会用心去做,只是派人上街虚应事故罢了。甚至还偷偷派人先去给合兴泰等大商行通风报信。

合兴泰等商行对此也不进行正面对抗,直接关门大吉。大概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整个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店铺就全关门了。合兴泰的店铺最牛叉,直接挂牌:东主有喜,歇业三日。如果此时有后世的人来到这儿,肯定会惊呼:大明这个时候就有罢市啦?

这场间歇性的罢市一直持续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算停止。这场货币战争的前半部分以朝廷罢免了印染局的一批官员宣告结束。没有办法,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官员们也都被这场大规模的罢市行动给搞怕了,就连皇宫内务府也开始告急了。

当然了,这场战争还没有完,下半部分就是从四月开始发行小额代银券开始。这次合兴泰决心彻底控制住大明境内的货币发行权。从小额纸币发行开始,合兴泰所属商行的所有商品开始以代银券和铜币两种货币进行标价。当然了,一开始这两种价格是一样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两种价格开始出现差异。最开始出现差异的是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一开始只是几文的差异,还没有人注意,或者说注意到了也没有关心。能买得起奢侈品的主儿都不会差这几文钱。不过等到其价格差异达到几十文时,就开始有人关注了。

虽然他们不差这点儿钱,但是按这种幅度的增幅来说,几个月后其价格差异就会到达上百文,以后甚至会达到上千文。当然了,这点儿差异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他们从这个现象上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代银券越来越值钱,或者说铜币越来越不值钱。也就是说,他们手里的铜币,其价值在逐渐缩水。

要知道现在市面上主要的流通货币还是铜钱,所以大家手里都有不少铜钱,特别是世家。按照这种比率来算,他们家里那些铜钱多所产生的差额可就不少了。因此不少家族就开始把家里的铜钱到富鑫换成代银券,以保证其价值。

其实早在富鑫开始发行小额代银券那天开始,所有的富鑫分号里都挂出了一个牌子,上面标注着铜钱与代银券之间的兑换比率。不过其变化很小,一直都是在小数点儿后第三位变化。也就是说一贯才有几文钱的差异,所以大多数人一直都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当然了,这其实就是赵永泰从后世学来的汇率。不过这个汇率是合兴泰人为制造出来的汇率,而且还是本国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其目的就是增强民众对代银券的认可度,同时加快代银券成为大明标准货币的速度。

此后,富鑫银行的汇率牌上陆续还增加了对白银以及各种国外货币的兑换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货币兑换率的银行。

第二卷 蛟龙入海 第一百一十九章

崇祯八年四月十日。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派出的代表到达了台湾安平港。他们此次前来是与合兴泰商讨西班牙在台湾的驻军问题,以及以后的商业合作问题。

一开始谈判并不顺利,西班牙人希望能够继续在台湾岛上保留其所占港口以及驻军,只同意减少驻军数量。另外西班牙人希望合兴泰能够向他们供应更多的明货,但同时需要在价格上进行下调。这对于合兴泰来说肯定是不可能接受的。

作为曾经的后世人,赵永泰对于领土、领海主权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此前他就以董事会的名义向所有相关人员明确了关于主权方面的要求。再加上此时的大明人内心都有一种优越感,看不起中原之外的蛮夷之族,因此双反的谈判一直没什么大的进展。

当然了,这样拖时间对于合兴泰来说更有利一些,所以合兴泰的谈判人员也不着急。不少人心里对于这场谈判都不以为然,大不了直接打下来不就完了。特别是对于护卫队的人员来说,如果谈下来了,他们不就少了立功的机会了吗。

不过这个僵局在四月二十日的时候被打破了,因为荷兰人的谈判队伍也来到了安平。对于西班牙人来说,荷兰人不单是他们的敌人,还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而且现在这个竞争对手的实力还比他们要强不少。如果继续跟合兴泰僵持,那如果合兴泰直接同荷兰人订立了合作协议,那他们以后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因此他们不得不主动放低姿态,一再降低他们的要求底线。此前他们咬紧牙关不松口。主要是因为这里没有竞争对手,那他们当然就想要获得更多的好处了。不过他们看到荷兰人不但来得也这么快,而且在码头上的姿态做得很低。西班牙人由此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当然也就不敢再继续坚持了。

其实他们本来也没有想过要获得这么大的成果,只是想着在没人竞争的时候能多占一点儿便宜就多占一点便宜罢了。就算是荷兰人不来,他们也准备在这几天开始松口了。当然了,按照他们的原计划,这松口的速度也是很慢的。反正最终目的还是能多占便宜就多占便宜。

只是荷兰人的提前抵达,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他们不得不加快降低己方要求的口头底线。因为他们知道荷兰人比他们会做生意,荷兰人与明国人的谈判速度肯定会比他们要快不少。

当然了,其实同荷兰人的谈判也并不顺利,不过荷兰人很聪明,他们把政治谈判和商业谈判给分开了。这样虽然双方在关于俘虏等方面的政治谈判上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是双方在商业合作谈判方面的进展速度却相当快捷。这不能不说荷兰人以公司的方式来参与这场大航海的盛宴,效果确实要好不少。

这个时代的荷兰人确实很会做生意,不过就算是再聪明的人都会有时代局限性。按照赵永泰的要求,安平府会在每天的谈判结束后,对外公布各个谈判组的谈判进度与成果。这一招而使得荷兰人也很头痛,就更不用说西班牙人了。这种公示既让他们喜欢,又让他们痛恨。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够很好的掌握竞争对手的进度,但是己方的进展情况也会被竞争对手了解得一清二楚。

由于台湾岛上没有大明的官府组织,为了方便管理,合兴泰以商行的管理方式在这里设立了临时行政机构。它与大明官府有很多不同。第一就是这个机构分成了两个互不统属的机构:行政院(行政管理机构)和法院(审查执法机构)。第二就是其所有成员都没有考过科举,也没有大明的官身。在此之前,他们都只是合兴泰商行的职员或者护卫队的成员。

这个临时政府当然是赵永泰捣鼓出来的东西。当然了,这不是他以前就计划好的。只是因为董事会接到报告说安平港等地区由于缺乏官府组织管理,日常生活以及农场的建设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赵永泰就说服了董事会,让他到台湾来组建临时性的官府机构。

本来合兴泰是想让大明官方出面到台湾岛上建立官府组织的。不过从去年年底开始双方的关系急速恶化,为了避免在岛上的发展受到官府的掣肘,同时也算是为了报复明庭。董事会一激动就同意了赵永泰这个“大逆不道”的要求。

虽然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应该还有一个立法机构。不过现在设立立法院或者议会之类的机构明显是不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所以这里现在只有行政和司法两个机构。此时台湾岛上没有大明官方机构,参加过科举的人也非常少,所以这两个临时机构的设立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波折。

特别是法院的设立,它就是在之前的临时法庭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而港口内的华人们通过此前的多项审判事例,基本上都已经认可了法庭的存在和地位。不少人都已经把它当成了官府,遇到事儿就会去需求帮助。此前临时法庭的行为让大家都知道了法庭里的人都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也愿意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既然获得了民众的认可,自然大家也就越来越习惯于找法庭的人帮忙。以至于许多不是司法方面的事儿他们也去找法院的人帮忙。毕竟在明人的认知里,官府就是什么都管的政府机构。之前行政院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法庭的人也会勉为其难帮着解决一下,后来行政院建立起来之后,这些事情也就被转交给了行政院解决。

不过法院的人并不是直接把事情丢给行政院就完了,而是带着事主一起当面交接给行政院的相关人员。一开始大家伙儿还有点儿害怕,毕竟他们以前一直接触的都是临时法庭的人,没接触过行政院的人。不过接触之后发现两边的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和蔼。这才把那颗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行政院一开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港口内的华人进行身份登记,并发放身份证明。其实早在几年以前。赵永泰就要求商行详细登记所有成员的身份信息以及家庭成员身份信息。这样一来可以方便日常管理,二来也可以方便对可疑人员进行监控。由于有了经验,行政院完成这项工作的速度还是蛮快的。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此时台湾岛上的华人人数并不是很多的缘故。

登记了信息的人就安排他们进入合兴泰的商行或者农场工作。当然了,也有不少人想要像以前一样获得一小片地,自己耕种,依旧过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这当然是不能强求的,而且此时合兴泰也不缺乏人力,所以这部分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不过几年之内,他们中大部分还是并入了当地的农场里。毕竟生产效率和收入都差了太多。看到农场工人干的活儿比自己轻松,收入却比自己高,生活比自家好,谁都会进行比较,进行选择。

当然了,这些本地华人的人数相对于新招募来的流民人数来说,只是一个小数目。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上万人被送到安平港。在这里稍事休息后,他们就被分配到了个大农场里做工。海船的条件并不是很好,不过也没有后世中国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和南洋那么恶劣。

对于这些在老家只能忍受饥寒交迫的贫民百姓来说,这种只是稍微有点儿拥挤,还能吃饱穿暖的日子也算是不错了。他们在台州已经看到了新的希望,那不是虚假的宣言,而是实实在在的实例,所以他们现在大多数人眼中都充满了神采,而不是以前那种麻木与迷茫。

与洋人们的这场谈判大戏正式进入高潮阶段是在四月二十八日的时候。这天合兴泰的大型船队完成了这次的南洋之行,回到了安平港。当然了,这里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补给一下,顺便把几个客人送到这里。他们就是葡萄牙人和英国人的谈判代表。他们这次跟随合兴泰的船队一起抵达了安平港。其实这也是船队这次在南洋地区招摇过市的目的之一:把西洋商人都吸引到安平港来。

按照赵永泰主持制定的海贸发展计划,此时合兴泰自己的船队主要还是负责东亚和南洋地区的市场开发。而西洋市场。暂时还是由他们西洋人自己做。等到合兴泰的船队实力再提高一个等级后,才会主动出击西洋市场。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所以虽然董事会成员都眼馋西洋广大的市场,不过还是接受了赵永泰的发展计划。

合兴泰本身就是在享受垄断的暴利,所以他们当然不希望只找一个代理人,那不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力的竞争对手吗。所以赵永泰就要求船队找来尽可能多的西洋商人,让他们全都做代理,一起竞争。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合兴泰的出货价格,二来也可以防止某些西洋人的实力过于壮大。

竞争对手多了,谈判也就越发热闹起来。特别是还有每天的成果发布为其添油加材。相对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此时的葡萄牙人和英国人显然实力严重不足。也因此,他们的贪婪欲望也就要小一些,提出的合作条件也要好一些。

特别是英国人这个大航海时代的新丁,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壮大己身的实力,以便以后能够分享更多的果实,同时他们此前与合兴泰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因此他们提出的合作条件目前是最好的。看到他们的合作条件,赵永泰真是感慨万千:日后的日不落帝国此时也只是一个毛头小子而已。

最先达成协议的当然就是同英国人之间的谈判,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政治要求,基本上就是商业性的谈判。而他们此时在商业上的欲望也仅仅是希望能够运送更多的明货到西方。他们也知道己方现在在大航海这个舞台上只是一个新丁,也不敢提太多的要求。而且他们此时也没有太多的远洋舰队来进行这么远距离的运输。

其实此时英国人应该也同葡萄牙驻果阿总督府达成了协议,同意他们可以在澳门自由贸易。不过相对于此时的澳门来说,安平港的诱惑力无疑比澳门要大许多。毕竟它的背后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经济集团。其供应的明货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品质上都要高出澳门不少。相信他们以后主要的贸易地点应该还是会选择安平而不是澳门。

紧接着达成协议的居然是与荷兰人之间的商业谈判,看到这个,赵永泰不由得感叹了一句:怪不得西班牙和葡萄牙没落了,而荷兰人这个小国却能称霸十七世纪的世界海洋。

最令赵永泰吃惊的是,紧接着达成协议的居然是西班牙人,而不是葡萄牙人。要知道葡萄牙人同合兴泰没有任何的冲突,与其谈判的内容也同英国人一样,大部分都是商业性的。而这种纯商业性的谈判居然还没有同西班牙人的谈判速度快,这不能不让赵永泰感到惊奇。

迫于合兴泰本身实力以及荷兰、英国人的竞争压力,西班牙人最终放弃了其大部分要求。同意撤离在台湾岛上的驻军和舰队,同意交还淡水和鸡笼港。作为交换他们会在安平港设立联络处。同时安平法院审判设计西班牙人的案件时,必须要有联络处的人在场。不过联络处的人不能干涉法院的审判。

其实西班牙人此次也没有想过还能在台湾岛上保留驻军。他们知道以海卫舰队的实力,既然能够轻松打下安平港,拿下鸡笼和淡水港也就不会是件难事儿。之所以一直僵持在这个问题上,只是一种漫天要价的谈判方式罢了。不过合兴泰大型船队的安然回返,意味着给他们考虑的时间不会很多了。之后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快速退让,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是葡萄牙人觉得他们已经拥有了澳门,对于明货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也许是他们还生活在昔日的荣光之中,还想保持其昔日的高贵地位。与葡萄牙人的谈判最后基本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只是同意葡萄牙商船可以进入安平港进行贸易而已。而同其他三家的谈判,都有合兴泰必须保证对其最低供应量以及出货上限价格的条款。

台湾岛上大家都在谈判桌上唇枪舌战,以为己方争取更多的海贸利益。而在北方,女真人却是通过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抢夺朝鲜人在海贸上的利益。一方面这是女真人出于对政治军事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了晋商的挑唆,女真人不再满足于通过朝鲜人获得明货。

因为这样一来抵达后金国内的商品价格里也就包含了朝鲜人的利润。按照晋商的说法,没有了朝鲜人这道环节,他们直接从合兴泰手里获得的商品价格还能再降低不少。这立时就让女真人动心了。

要知道此时不单是他们女真人自己从朝鲜人手里购买明货,像是离女真人比较近的科尔沁部等蒙古部族也开始向朝鲜人大量购买明货。他们抢了朝鲜人,直接与合兴泰做生意,不单能获得低价的明货,还能向蒙古各部出售。

这样一方面可以赚钱,以继续壮大他们的实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此拉拢蒙古部族。从经济和军事上进行双重控制,就能让蒙古各部族更好地成为其打手工具。

因此,崇祯八年七月初五,女真人再次入侵了朝鲜。而且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