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贵公子-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也行,这样磨面粉的速度快不少。多做几个家里可以考虑开个粮行。”赵崇贤想了想说道。看他的神情好像真是在考虑要不要加开一家粮行。
听到父亲的话赵永泰绝倒:“您就没想过用它做点儿其它的?”
“其它的?对,再加上米粉,南方人都喜欢吃米粉、米线什么的。”说着,赵崇贤笑了起来,看来真准备开个粮行了。
赵永泰直接瘫倒在车厢里。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卒于弘德殿,年五十八,在位四十八年。九月初一,光宗朱常洛病逝,在位一月。九月初六,朱由校登基,是为熹宗,时年十五岁。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四章 水力机械
在老爷子的书房里,赵永泰终于道出了他的计划。
“你是说用那种水车可以改进家里的搅车、缫丝机?”赵崇贤听到儿子的话一脸的震惊,拿手摸了摸儿子的额头。老爷子也很惊奇,不过还是稳住了,没有再去摸孙子的额头:咱家就一个孙子,可别出什么事啊。
等老爷子们心情平复了一些后,赵永泰才接着说道:“它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转动,所以用水车来带动很有可能啊,而且转动通过一些机构改变后也可以变成推拉等运动方式,这样纺织机也可以改进了。用一台水车可以带动好几台机器,这样省下了人力可以专心的做其它操作,还能提高丝和布的质量。”
听着赵永泰的话,两个大人觉得也有点儿道理,不过还是很吃惊于一个五岁的孩童能说出这番话:以前知道这小家伙很聪明,但是聪明到这种程度是不是有点太吓人了。
看到爷爷和父亲半天都不说话,赵永泰说:“你们既然不相信那就算了,我用自己的钱做,做成了你们到时候再花钱买好了。”说完就往外走。
“哎!泰儿,先别走嘛,我们支持你做。”老爷子看孙子生气了,决定还是支持一下,一个水车也花不了多少钱。“不过先做一个,有效果再增加怎么样。”
“好吧,没做出来之前你们也不会相信的。不过我还要一架搅车和一架缫丝机。”赵永泰决定先从简单的开始。毕竟自己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
看着孙子出了门,老爷子说道:“儿子,泰儿今年有多大?”
“爹,你年年给他庆生,你还不知道他多大吗!”听到老爷子的话,赵崇贤也有点郁闷。
“我是奇怪泰儿他这么小怎么会这些东西?家里好像也没人会这些东西啊?”老爷子有点感慨,有点疑惑。
“可能是他自己琢磨的吧。泰儿从小就聪敏,又爱问问题,又喜欢到处跑。”赵崇贤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理由。不管怎么说也只能这样自己安慰自己了。家里就这么一个,而且他也没做什么坏事,虽然有些行为有点奇怪。
得到老爷子和父亲的支持后,赵永泰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在家里做水车,以及了解两种机器的构造,琢磨怎么进行改进。连课业也很少上了。何氏听了夫君的解释,对此事也表示沉默。
在小水车试车的时候赵永泰就发现了轴承精度还不够,所以这次特别吩咐张铁匠做的时候仔细一些,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精度。毕竟精度不够带动不了机器,甚至有可能损坏机器。
大水车历时3个月才完成,主要是合格的轴承制作太慢。再加上赵永泰将搅车和缫丝机改成了齿轮传动,需要的轴承就更多了。幸亏赵家有好几个铁匠,而且现在铁匠也没什么活。在少爷的重奖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老爷子和父亲在水车旁的屋子里看到两架机器真的被水车带着转动起来后,眼睛睁得老大。并不是这件事难以相信,而是这件事是在自己家五岁大的孩子主持下完成的,而且看起来运行良好。
“赵祥啊!赶紧找几个工匠来试一下。”回过神来的老爷子压着激动的心情吩咐道。
“是,老爷。”答应了一声,赵祥赶紧出去安排。
“泰儿,它真的能行?它们真的是你改的?”赵崇贤看着眼前的一切感觉还是有点不可思议。
听到老爹的话,赵永泰翻了一个白眼。这个老爹,到现在还不肯面对现实,难道有个很聪明的儿子是件很难接受的事吗?“当然是我做的,不信你可以问他们啊!”赵永泰一指周围的张铁匠、孙木匠他们,一脸的骄傲。周围的人赶紧送上一堆奉承话。话说这么聪明的小孩子还真没见过,自家还大一些的小子现在还整天只知道玩哪。
“泰儿,那你建这么大的的屋子是还要再放几台机器吗?”老爷子恢复得比较快,已经开始仔细观察起来。
“是啊,这一台水车可以带动十架机器左右。等试用结果出来了就可以接着改其它的了。不过到时候要把这两种机器分开放,免得棉絮污染到丝线。”听到孙子的话,老爷子点点头。
工匠很快就来了,因为抽丝还要用热水,所以先试用了搅车。
看到两个工匠都差点赶不上装料速度,老爷子们脸上笑开了花。这两个工匠以前是一个搅动一个装料的,脱籽儿的速度比这个水力的慢很多。
随后试用缫丝机。一个工匠就能同时抽二三十根丝,这还是她们不熟的缘故。而且机器转速恒定,抽出的生丝品相都很好。
这时老爷子的眼睛已经笑得看不到了:现在家里的绸缎产量就是局限在生丝的产量。有了这种水力缫丝机,家里的绸缎产量马上就能上一个台阶。而且如果孙子能将纺织机也改造出来,那家里的布庄生意就可以扩大好几倍。成本还能降低很多。
一通打赏后,严令大家保密。两个缫丝户留下来继续抽丝,并留下几个家丁看守,其余人就回家了。
在东院书房里,祖孙三代坐在一起讨论着。五岁的赵永泰也像个小大人似的坐在椅子上,看得老爷子和他爹一阵好笑。小家伙还没有椅子腿高,但是就不让抱,只能把他抱到椅子上。
“泰儿,你刚才说一台水车可以带十台缫丝机,是吗?”看到小永泰点点头继续说道:“那一台水车要多久才能完成?也要三个月?”他们毕竟也在关注着水车的进度,虽然了解得并不是很细致。
“这台水车用了三个月,主要是轴承制作太慢,用手工锤制出合格的轴承很慢,而且一不小心就要重新来过。所以我计划第二台水车用来带动锻压机,成型精度会比手工高很多,速度也快很多。以后制作水车就会很快了”听了爷爷的疑问,赵永泰解释道。
“那为什么不用这台水车直接装锻压机?”虽然还不是很明白锻压机是什么,但既然关系到主要部件的生产,父亲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因为力量不够。这台水车只是钢轴的,但转轮还是木质的。水车转动产生的力量对于锻压钢件来说还太小。所以第二台水车我准备用全钢的,或者转轮用铁的。再拦河筑坝提高水位。这样才能产程足够的力量来锻造钢件。”看到长辈们面露难色,赶紧加了一句:“不用在灵江上筑坝,在其它河上筑坝就行了。而且全钢的水车能带动更多的机器,像这样的缫丝机至少40台。”水力缫丝机它们只是诱饵,锻压机才是关键,所以赵永泰努力地诱惑着。
听到说不用在灵江上筑坝,父子俩松了一口气,对一台水车带动40台机器也怦然心动。越集中越好管理,而且均摊后的成本也越低。随后老爷子吩咐道:“崇贤,你明天去问一下泰儿他舅父,澄江和断江两岸的土地能不能买到。就算不能成片买,单块也行,反正只是筑坝建水车。”因为万历四十三年嘉兴朱家的隐地案,江浙地区的大户或多或少都吐出了一些田地。永宁江中段两岸的田地有不少是官家的或平民小户的。
“好的,爹。”永泰的舅父何文渊,是现在台州府的同知。是他妻子的二哥,两家关系一直很好,时常有走动。
“泰儿,那你抓紧时间让工匠们建水车。水坝问题如果暂时不能解决就先做木的,慢一点没关系。另外你接着把家里的纺车什么的都改成水力的。做好了爷爷有赏。啊!”老爷子对孙子笑着温言道。现在赵永泰在他眼里已经从传家之宝升级为稀世珍宝了。
“好的,爷爷。”早建晚建没有太大关系,只要建就好。
第二天,爷仨分兵三路,为水力机器忙碌起来。
最终,因为买地的关系,全铁制的水车还是被延后了。不过家里的铁匠、木匠们在厚赏下同时也是熟练了,一架木轮水车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建成。
几个月后,赵家在沿河岸的自家田地里建起了一连串的水车作坊,最后将全部的作坊用砖墙圈起来,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纺织作坊区。在人工和机器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不但成本减少了很多,产量也增加了不少。
不过为了避免引起其他商户的敌视,布庄里的棉布和绸缎价格都没有调整。但是赵永泰的建议下,每个月挑出一种棉布和一种绸缎进行九折特价销售。这样价格差别不多,而且只有两种规格,不会引起别的布庄的强烈反应,又能提升自己布庄的人气。
特价销售的第一个月统计结果让老爷子俩喜出望外,不但特价商品的销量很高,其它的非特价商品的销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提高三成以上。看到小家伙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两个大人想了想还是厚着脸皮问了一句,当然,这个只能让儿子来做:“泰儿,你之前建议的时候就想到了其它规格的销量也会涨?”
“是啊!这个叫群聚效应和习惯效应。当人们知道有自己需要的商品降价的时候,不管当前是否急需,只要一段时间内会用到,在这个时候人们往往就会选择购买,谁知道等到自己急需时还是不是在降价销售。因为我们的特价销售不是普遍现象,而是特殊的个别现象。而在人越聚越多的时候,其他人就会因为好奇也跟着聚集过来从而使更多的人因为好奇聚集过来。当大家看到这个时候别人都买到了便宜的常用东西,等到自己急需的时候不知道还是不是在降价,所以选择在这个购买的人会更多一些。这个就是群聚效应。在人们买特价商品的时候,自然会看到店里的其它商品,如果其中有自己需要或者是喜欢的,那他就会对自己说:反正已经来了,东西也不错,那就在这儿买吧,省的再去别家了。而等到过段时间其它布庄开始模仿我们的做法后。人们在想买同类的商品时总是会先想到以前光顾过的店,只要这家店让他感觉还不错,那他就有很大的可能直接去这个店铺买而不会去别家。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销售手段,他们会更愿意到自己信任的店铺买东西。这个就是习惯效应。更何况我们每个月都有不同的规格进行打折销售。”赵永泰一脸骄傲的解释道。这可是那些商家们的经典销售方式,在现在这个时候还不是百试百灵。
老爷子两个听完一阵叹服,但总觉得这番话从一个五岁的孩童嘴里说出来还是有点让人很难接受。还好这个是自己的嫡亲子孙,自己亲眼看着他长大的,要不实在很难相信他才五岁多。
“对了,爷爷,我还有一个建议,不知道你们想不想听?”
“你说。我们现在不是听着嘛。”
“我觉得家里给那些工匠的工钱应该增加一些。当然,不是就这么增加。我的建议是将他们的工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每个人都一样,这部分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与他们的产量相关。做的又多又好的,可以拿得比这三分之二还多。做得不好的可能拿得比以前还少。这样就能有效提高他们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这样我们作坊的产量会越来越高,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工匠们也会做得越来越开心。工钱高了,有了余钱还可能会买我们的布匹。最重要的是别人都知道我们的工钱高后,我们招工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招进来的也都会是一些勤劳细致的匠户,他们会出产更多更好的布匹。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我们的商行越做越大。”赵永泰认真地建议道。这是家族商行做大做强的基础。
“嗯,泰儿这个建议很好,不过具体怎么实行我和你爹还要仔细商量一下。我已经让账房划了一百两到你的帐上。你先回屋去休息吧。这段时间你也累着了。呵呵~!”老爷子说着就把小家伙撵出了书房。
赵永泰在门口撇撇嘴:自己的话语权还是太弱啊!还要加强才行。
天启元年三月,后金攻占了沈阳。九月,四川永宁奢崇明发动叛乱,先后攻占重庆至成都等地,于二年五月才得以收复。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五章 新颖的建筑材料
自从全铁制水车建成后,家里的铁匠坊就移到了水车旁边,单独围了一个院。锻压机建成后,张铁匠们对此赞不绝口,不但省力气,锤制出来的铁器也好了很多。合格轴承的产量大为增加,不过这时家里的水力作坊的兴建速度又降下来了。
没办法,匠户太难招了。最后还是赵永泰建议招流民来自己培训。这几年各地大小灾害不断,流民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以前都是农民,不过为了生活,他们也愿意加入匠户,特别是在知道赵家匠户的工钱数目后。进行水力改进后,纺织匠户的操作简单了许多,培养起来也快了许多。
看到张铁匠们居然用锻压机制作犁头、铁锹什么的,看得赵永泰那个郁闷。虽然张铁匠们直夸用机器打出来的犁头更结实耐用。为了让他们用锻压机来干点儿正事,赵永泰又将他们和孙木匠们集合起来要他们做四轮马车。
他只是画了一张草图就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了,说有了结果或问题再来找他。其实他也没做过四轮马车,只是大概知道有什么结构,所以就直接让张铁匠、孙木匠他们去头疼去了。免得他们没事儿用锻压机来打制犁头,浪费啊。而且现在赵家下人、工匠的工钱都提高了不少,也该让他们发动一点儿主观能动性了。
而赵永泰自己则想起来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水泥。水泥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一。而且有了水泥四轮马车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水泥的材料也好找,石灰石和粘土,还有石膏。
烧水泥就不用去瓷窑了。据说涨了工钱后,瓷窑的工匠们热情高涨,产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他们甚至要求加建个瓷窑。产量和工钱挂钩,主动性大大增加啊。让老爷子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新的瓷窑正在旁边加建中。
赵永泰带着赵业来到了离瓷窑不远的砖窑。烧砖就是用粘土,还经常会烧一些石灰石制成石灰用来粉刷墙壁。这里的管事也姓赵,叫赵健。赵家的各个管事基本上都是赵家的世仆,赐姓赵。
“少爷,您怎么来了,这里灰大,您跟我到屋里坐吧。”看到少爷的马车,赵健赶紧跑了出来迎接。这位少爷在家里可是名人。而且因为他的建议,现在大家的工钱都加了不少,所以现在家里的下人、匠户对他都很恭敬,而不是像以前只是因为他是少爷而不敢怠慢而已。
大家分主从落坐后,赵永泰开口道:“赵管事,我今天来是想让工匠们帮我做点儿东西。”
“哟,少爷,您又有新想法了,您总算想到我们了。”赵健一听少爷要做东西,高兴啊。虽然现在大家的工钱都涨了,不过砖的需求不是很旺盛,所以砖窑的需求产量也不是很高,大家想提高产量都没办法。
现在少爷让他们帮着做东西,把赵健高兴坏了。为什么,因为现在瓷窑一多半的人都在生产少爷想到的炭笔,据说还在建新窑准备扩产,这需求多旺盛啊。瓷窑匠户们的工钱也高得让砖窑匠户们眼红,凭啥大家都是玩儿粘土的,待遇差别这么大啊。今天总算把少爷给盼来了。只要成功做出来了,说不定以后也是需求非常旺盛的东西,那时大家的工钱就噌噌往上涨了。
“少爷,您先喝口茶歇会儿,我马上给您叫人去。”说完一溜烟就没影儿了,只剩门在哪里晃动着。
赵永泰第二口茶还没吞下去,赵健就把人带来了:“少爷,这两位是咱们窑里技术最好的,这位姓丁,这位姓杨。这是咱们少爷。”
“少爷好!”两位四五十岁的匠户都用非常期待的眼神望着赵永泰,看来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事迹了。
“两位老爹不用客气。我今天来是想请你们帮我烧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如果做成了,以后的需求量会非常大。”赵永泰抬起头对两位老匠人说道。他才六岁多,太小了,茶杯拿不起来,只能站椅子上抱着茶杯喝。不过现在没有哪个下人会笑话他,他们心里已经承认了小永泰的主人地位而不仅仅是小少爷。
赵健三人听到少爷亲口说需求会很大,眼睛都冒出光来了。下定决心不论有什么困难都要完成少爷交代的任务。这可是直接与自己的荷包相关的东西。谁也没说话,等着少爷的下文。
看眼前三位没有问题,他接着说道:“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烧制石灰的石头和粘土一起烧制。但是具体的配料比例需要你们实际操作来得出。有没有问题?”
“绝对没有问题。”三人回答得很爽快。废话,这么简单的事还会有什么问题。
“那好,你们按一份石灰石九份粘土到九份石灰石一份粘土每种比例给我烧一份,烧好了来找我。”说完就准备从椅子上下来。赵健赶紧上前帮忙。
“少爷,要烧成什么形状?”杨姓匠户等少爷下了地后问道。
“方的圆的都可以,不过单个不要太大,与铜钱差不多就行了。”说完,赵永泰就出了门。赵健殷勤地送到了马车上。
回到家后,赵永泰叫过赵业:“你去找祥叔,让他弄些石膏回来。你知道石膏是什么吗?”
“知道,少爷,成里的药店里就有。”看少爷点了点头,赶紧跑去找赵祥管家。
进了屋,母亲何氏正在看书:“泰儿,今天又跑到哪里去玩儿了?也不好好读书,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
赵永泰被母亲说得很无语:拜托,我天天都在忙正事儿,没有玩好不好。不过这也只能是想想,乖巧的回答道:“娘,爹让我去砖窑看看,看能不能有点什么新的想法。”直接就把老爹卖了,这叫祸水东移,嘿嘿~!。
果然,母亲听到小永泰的话,眉头轻皱:“你父亲真是的,你都出了那么多主意了,还要你帮忙。下次让他自己想,他比你大那么多,太懒了。”
就是!听到母亲将火力转移到了父亲身上,正高兴的准备溜出去,突然又听到母亲的注意力又转了回来:“来,泰儿,我们今天学习这篇”
天哪,下次要找老爷子做借口才行。赵永泰一脸苦涩的跟着母亲学起了一篇古文。因为赵永泰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所以夫妻俩决定越过识字阶段,直接从诗词古文解说开始。
“泰儿,你又去砖窑搞新东西了?”吃完晚饭,赵崇贤逮住了诬陷他的儿子问道。
“是啊,不过还没有做出来。还要等一段时间。”赵永泰看老爹眼神有点不善,赶紧答完就想溜。
赵崇贤听到儿子真的又在捣鼓新东西,遂把那点儿郁闷抛到了九霄云外,兴奋地问道:“哦!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的?”
“现在我也说不清楚,到时候做出来了你就知道了。”看到老爹眼神转变了,心里松了一口气。
过了一天,赵健他们就把东西带了过来。弄了好大几包。不过在试过之后发现没有符合的东西,问过一些细节之后,赵永泰让他们回去升高温度重新做一遍。
第二天,赵健他们一早就带着东西过来了。这次倒是有符合的了,不过很硬,比较难破碎制粉。赵永泰想了想问道:“太硬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更脆一些?”
“我们回去试试。”说完,几个人就再次带着东西回去了。不过相比昨天,至少今天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所以大家比昨天高兴了很多。
两天后,赵健他们兴奋的带着东西找到了少爷。这次的东西确实脆了很多,很容易就粉碎了。
赵永泰很高兴,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打赏了他们之后再次吩咐道:“不错。已经差不多了。不过还要麻烦你们回去再做一次。这次按十分之一份为基础进行配料,我要知道最佳的配料比。明白吗?”
“知道了,少爷,您放心,我们一天就可以搞定。”得到赏赐,更得到了肯定的结果,工匠们也很高兴。
从第二天赵健他们带来的样品中,赵永泰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水泥熟料。让赵健他们回去后再按照这个比例的配料再弄一些熟料过来后,赵永泰和赵业就开始粉碎熟料,然后按不同比例往里掺加石膏粉。
经过两天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水泥的最佳原料配比。
一切大功告成之后,赵永泰将老爷子和父亲都找了过来。“泰儿,这次又弄出什么好东西了?”老爷子边走边笑着问道。他现在对孙子的惊喜不但有了很强的免疫力,而且现在还很期待。
“到了你们就知道了。哪,就是这个。”到了地方,赵永泰指着罐子里的水泥说道。
老爷子两个看了半天也不知道里边是什么,遂开口问道:“泰儿,不要打哑谜了,快点儿告诉爷爷。”
“这罐子里边装的是水泥,一种新的建筑材料。”
“水泥?什么东西?建筑材料?怎么用?”老爷子两个听了还是很糊涂。
“哪,看见这个了吗?你们觉得这个怎么样?”赵永泰在旁边一块用水泥铺筑出来的硬地上跳了跳。
老爷子两个终于发现了这块地的不同,用力地在地上踏了踏。赵崇贤最后甚至也跳了跳。然后父子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见了金光。
“泰儿,你确定这块地是用那个罐子里的水泥筑的?”赵崇贤再次问道。
“我和叶子亲手弄的,还能搞错!要不你们自己试一下。”赵永泰对老爹的怀疑表示不满。
“呵呵~!泰儿,乖孙子。你说的我们当然信了。只是有点不可思议罢了。这个什么水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老爷子赶紧打圆场。
“石灰石,粘土和石膏。”
听到孙子的话,老爷子和父亲两人眼里的金光已经变成了金元宝了。这么便宜的材料就能制出这么好的建筑材料,真是想不发财都不行啊。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六章 自来水的惊喜
老爷子和父亲商量后,决定在砖窑旁边再建个大窑,他们可以肯定这水泥肯定会大卖的。现在的砖窑已经在开始生产了,不过第一个月的出产已经被小永泰包了,大家都不知道他要那么多水泥干什么。不过现在全家都不会有什么意见,并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等待着。
话说赵崇贤觉得水泥这个名字不好听,想改来着,结果被老爷子否决了。自家生产的东西,爱叫什么叫什么,只要好用就行。何况这是孙子取的名字,孙子绝对享有这些东西的命名权。
在砖窑生产水泥的时候,赵永泰又把张铁匠们找来让他们先做一些管子、弯头和水龙头。特别是水龙头是关键。张铁匠们正对着四轮马车发愁哪,听到有新任务,还是很容易的铁管子,好啊,先做这个。孙木匠们也不能闲着,做密封木桶。这年头没有塑料袋,那就只能用木桶了,水泥很容易受潮,必须要密封包装。
早在做水车的时候,赵永泰就让家里的工匠们将尺子、称等测量工具统一了。乖乖,一人一个标准,做出来的东西能用才怪了。等锻压机出来后,还专门做了一批钢制的标准测量工具,精确到了毫米。这样工匠们做出来的东西精度高了很多。
为了做出合格的水龙头,这次赵永泰专门让张铁匠先做了一批游标卡尺,精确到0。02毫米的。第一把卡尺做出来试用后,张铁匠们惊为天人。能量出那么小的尺寸,以前想都没想过。工匠们渐渐传出少爷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了,要不怎么能想出这么精妙的东西。赵永泰听说后,一高兴,家里的工匠们,只要是需要高精度的都人手一把,连做炭笔芯的也有。不过也告诉他们,这个东西不能外传,要是丢失了他们就只能将命卖给赵家了。
你还别说,推广卡尺后,不但水管的配合紧密性大为提高,连密封木桶的制作速度都大为提高。
水龙头的原理不难,但是要想好用且不漏水,对螺纹的紧密性要求就非常高了。不过再有了卡尺后,制作难度降低了不少,至少工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个部位,以便修改。
考虑到要将水抽到高塔里,还做了一个人力水泵。有了轴承和齿轮传动系统,以及铁具尺寸精度的提高,人力水泵现在做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张铁匠们做完后还突发奇想:这东西既然能抽水,那能不能鼓风呢?于是将水泵当空气泵试着给炼铁炉鼓风,结果发现效果很不错。就又多做了几个用来做鼓风机,为了加大送风量,还改进了齿轮系统,提高了泵轮的转速。
看到这个,赵永泰不禁感叹:人民的智慧总是无限的,只是需要去引导挖掘。为了鼓励他们以后多做这方面的思考、改进,赵永泰专门对此进行了重奖。并通告了赵家所有的工匠,表示以后类似的行为都会得到奖赏。此举再次激发了工匠们的热情,一时间不少好的主意、方法被提了出来,大大提高了各个工坊的效率和产量、质量。看得老爷子和父亲眉开眼笑,还专门划出一笔钱作为以后的常备奖励金。以此类举,还对府里的下人和商行的掌柜、伙计做出了承诺,有好的建议也予以重奖。
闹闹腾腾三个月,供水系统的东西总算都备齐了。赵永泰召集了十几个泥瓦匠开始了他的计划。首先他在后花园空出一块地建了一个高大的水塔。
看着指挥着工匠们忙碌的儿子,赵崇贤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他了:这还是一个六七岁大的孩子吗?
“泰儿,你这是在建什么啊?”
“哦,爹,你怎么来了?这是要建一个塔。”听到老爹召唤,赵永泰交代了工头两句就来到父亲面前。
“塔?天台山上不是很多吗,还要在家里建一个吗?”听到是建塔,赵崇贤心里莫名松了一口气:还好,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呵呵~!这个塔不是供奉用的,是用来装水的。”
“装水?”看着眼前这个已经有两丈高的还在不断往上建的大型建筑,赵崇贤糊涂了:这家里缺水都是打井,怎么要建这么大个塔来装水?
“爹,现在解释起来比较麻烦。过段时间建好了你就明白了。你先去忙吧。做好了我会叫你的。”看老爹满脸的疑惑,赵永泰先将老爹撵走了。
经过半个月,高10米,总容量超过200个立方的水塔及配套水管安装完成,第一个水龙头引到了府里的厨房外。
这天,赵永泰将老爷子、奶奶、父母都拉到了厨房的水龙头前,当着大家的面拧开了水龙头。起先是一阵奇怪的声音响起,不一会儿,一股清澈的水流缓缓的流了出来。随着赵永泰小手的继续旋拧,水流越来越大。一家人的眼睛随着水流的增大也越增越大。
“怎么样,很方便吧!”赵永泰看着家人惊愕的表情很得意地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